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太陽與影子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太陽與影子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含答案)

資源簡介

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太陽與影子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
一、填空題
1.(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小剛在觀察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時,他發現物體的影子在逐漸變長,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 )。(填“早晨”“上午”或者“下午”)
2.(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早晨升旗時,學校旗桿的影子在( )邊(填方向)。
3.(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一天中,早晨和傍晚的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 ) 。
4.(23-24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如果太陽在物體的左邊,影子就在物體的( )邊,同一天中,同一個物體,早上的影子比中午的要( )。
5.(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階段練習)日晷是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 )來測定( ) 的裝置。
6.(22-23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 ) 是我國古人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變化和方向移動規律制作的計時工具。
7.(22-23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日晷是古人( )的一種儀器,它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
8.(22-23三年級下·河南洛陽·期末)日晷是古人用來計時的一種儀器,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 )。
9.(20-21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一天中,影子的方向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影子的( )也隨之變化,中午影子( )。并且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子( )。
10.(21-22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日晷是古人( )的一種儀器,晷針和晷面要( ),晷針朝向( )。
11.(21-22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皮影是根據( ) 的原理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判斷題
12.(23-24三年級下·山東聊城·期末)一天中,校園里旗桿的影子長度中午較長,早晨和傍晚較短。( )
13.(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古代的日晷晷面上的刻度被分為24個時辰。( )
14.(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立方體的物體產生的影子一定是正方形。( )
15.(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在燈光下,人距離燈光遠,影子就比較短;人距離燈光近,影子就比較長。( )
16.(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白天,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晷面的晷針影子也由東向西移動。( )
17.(23-24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一天中,陽光下同一物體影子的長短變化是有規律的。( )
18.(23-24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日晷是古人用來計時的儀器,由晷針和晷面兩部分組成。( )
19.(23-24三年級下·山東聊城·期末)無色透明的玻璃不會產生影子。( )
20.(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在陰雨天和夜晚,日晷也可以用來計時。( )
21.(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南·期末)只要有光,就會有影子。( )
22.(22-23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日晷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裝置。( )
23.(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改變光的位置,受照物體的影子方向不變。( )
24.(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中)日晷的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
25.(22-23五年級下·山東東營·期末)用圭表測量時,圭表要放在向陽的地方,方向可以隨意。( )
26.(22-23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燈光下發現飛蛾的影子越來越大,說明飛蛾和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
27.(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日晷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計時。( )
28.(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日晷是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它的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 )
29.(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日晷的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 )
30.(22-23三年級下·山東濰坊·期中)一天中,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早晨到正午,影子越來越短,正午最短;從正午到傍晚,影子又會變得越來越長。( )

三、選擇題
31.(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某天早晨9點,小亮測得一棵小樹在陽光下的影子長度為8米。兩小時后再去測量這棵小樹的影子,影子長度可能是( )。
A.7米 B.9米 C.沒有變化
32.(23-24三年級下·山東聊城·期末)晚上在臺燈下寫作業時,作業本上鋼筆的影子和臺燈總是在鋼筆的( )側,鋼筆能形成影子是因為有( )且鋼筆是( )的。
33.(23-24三年級下·山東聊城·期末)日晷是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間的工具,一天中太陽從東向西移動,晷面上晷針影子的移動方向是( )。
A.從東向西 B.從西向東 C.從南到北
34.(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日晷是利用一天中影子( )的變化來計時的。
A.方向 B.長度 C.方向和長度
35.(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一天中( )時影子最短。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36.(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小明同學探究影子秘密的實驗中,在白墻壁上留下影子,如圖所示,請完成下列的問題,手電筒照射時,影子出現的變化是( )。
A.形狀變化 B.方向變化 C.大小變化
37.(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古時,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的時間稱為“一寸光陰”,制作日晷時,可以利用指南針使晷針指向( )。
A.東方 B.南方 C.北方
38.(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早晨, 一棵大樹在陽光下影子的長度是3米,過1小時后再去測量,小樹的影子( )。
A.不變 B.大于3米 C.小于3米
39.(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最近幾年興起一種用影子和繪畫結合的方式繪制作品,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從不同的角度照射這朵花,影子的形狀不變
B.影子的形成需要光和不透明物體
C.如果照射花的光源遠離這朵花,花的影子也會變化
40.(23-24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  )。
A.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短,中午影子比較長
B.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
C.早晨、中午、傍晚的影子都一樣長
41.(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在做手影戲時,要想影子變小,手要靠近( )。
A.光源 B.屏 C.光源和屏的正中間
42.(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早晨,小紅測得一棵樹在陽光下的影子長5米,過了兩個小時再去測量,樹的影子( )。
A.不變 B.大于5米 C.小于5米
43.(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在科學課上,我們通過做實驗發現,抬高手電筒。鉛筆的影子會( )。
A.變短 B.變長 C.不變
44.(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學了《影子》 一課,小科就到處尋找影子,請你告訴小科,在( )不可能找到影子。
A.明亮的教室里 B.漆黑的臥室里 C.陽光下
45.(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下列圖形表示兩棵樹在同一時刻陽光下影子的圖形可能是( )。
A. B. C.
46.(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寧·期末)做影子觀察實驗時可以利用( )代替太陽。
A.鏡子 B.手電筒 C.電燈
47.(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古人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是( )。
A. B. C.
48.(23-24三年級下·山東臨沂·期末)下列三幅圖中哪一幅是這棵樹早上的影子?( )
A.B. C.
49.(23-24三年級下·山東棗莊·期末)早晨起來,我們校園旗桿的影子在旗桿的( )。
A.東邊 B.北邊 C.西邊
50.(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陽光下,大樹影子長度是10米,過一會,影子變短了,這種現象發生在( )。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四、連線題
51.(23-24三年級下·山東濟南·期末)把工具和它的用途用線起來。
A酒精燈 計量時間
B天平 測量液體的體積
C量筒 測量物體的質量
D沙漏 加熱物體
E日晷 測定時刻

五、實驗題
52.(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模擬實驗: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
1.實驗目的:探究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2.實驗材料:硬紙板、手電筒、鉛筆、橡皮泥。
3.實驗步驟:(1)在硬紙板上寫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把鉛筆用橡皮泥豎直固定在硬紙板上。
(2)手電筒距離鉛筆30厘米,打開手電簡,讓光束照射在鉛筆上。
(3)將手電筒沿A-B-C的軌跡移動,每移動一段距離,注意停下來觀察鉛筆影子的方向和長短,并將影子畫下來。
4.根據實驗步驟和下面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手電筒在實驗中模擬了 。
(2)手電筒移動軌跡的方向是 。
(3)手電筒位置在不斷變化,鉛筆影子的方向也隨著在不斷變化,而且始終與手電筒的方向 (相同或者相反)。
(4)當手電筒在A地、C地時,鉛筆的影子比較 ;當手電筒在B地時,鉛筆的影子比較 。
5.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現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 。
(21-22三年級下·山東濰坊·期末)下面是關于物體影子的研究,請完成相關問題。
53.陽光下,如(圖1)同一物體的影子在不同時刻的_____________。
A.方向保持不變 B.方向和長短都在發生變化 C.長短保持不變
54.如(圖1),根據從早到晚的順序將小樹的影子變化進行排序(填寫字母):
→ → → → →
55.圖2是人們根據太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而設計出來的計時工具,它是_____________。
A.水鐘 B.日晷 C.水運儀象臺
56.如果過1小時,我們再觀察(圖2)儀器中的影子,發現比之前長了,說明第一次觀察時是一天中的_____________,影子長度最短。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57.人在夜晚的路燈下是有影子的(圖3),要讓影子變得更長,應該_____________。
A.遠離路燈 B.靠近路燈 C.原地不動


六、綜合題
58.(23-24三年級下·山東青島·期末)小科利用鉛筆探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下表是他的觀察記錄表。
時間(時)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影長(凰米) 12 10 8 6 4 2 4 6 8
(1)從表中數據可知,( )時影子最短。
(2)根據上表數據推測,16時再測量,鉛筆的影子將(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厘米。
(3)小科還發現太陽的位置影響物體影子的方向,當太陽在東邊時,鉛筆的影子在( )邊。
(4)從實驗中小科發現,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早晨和傍晚的影子比較( ),中午的影子比較( )。(選填“長”“短”)
(5)根據太陽的位置,畫出物體影子所在的位置。
59.(22-23三年級下·山東德州·期末)一組同學為了研究陽光下影子的變化,在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小木棍,陽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他們及時記下了影子的長度(225厘米),并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影子的長度。測量時,他們發現影子在中午12時最短。下面是他們在4小時內測量的木棍的影子長度變化的數據表。請仔細閱讀,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測量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影長(厘米) 225 200 183 160 130 102 130 160 183
(1)我們能推測這個實驗是在 開始測量的。
(2)如果進行第10次測量,那么測量的竹竿影子的長度大約為 厘米。
(3)從第1次測量到第6次測量這段時間里影子的長度變化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 。

參考答案

1.下午
詳解:小明在觀察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時,他發現物體的影子逐漸變長,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下午。早上和傍晚影子最長,中午最短。
2.西
詳解: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有直接關系,影子與太陽的位置是相反的,太陽的方向在不斷發生變化,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方向也隨之變化,且與太陽變化方向相反。所以早晨,太陽從東邊升起,學校旗桿的影子在西邊,而且影子較長。
3.短
詳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角度隨著太陽位置和高度的變化而變化,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規律是先變短,再變長。早上影子比較長,然后慢慢變短,過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變長。
4. 右 長
詳解:當太陽在物體的左邊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影子會出現在與太陽相反的方向,也就是物體的右邊。同一天中,同一個物體,早上的影子比中午的要長,中午影子最短。
5. 影子 時間
詳解:日晷是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間的裝置,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6.日晷
詳解:日晷是古代人們利用太陽的影子來計時的一種工具,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7.計時
詳解:日晷是古人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有規律的變化來計時的工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8.北
詳解: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9. 長度 短 短
詳解:一天中,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太陽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10. 計時 傾斜的 北
詳解:日晷是古代人們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種工具,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11.影子
詳解:光在傳播過程中被不透明物體擋住,就會出現影子。產生影子的條件是光源、遮擋物和光屏。根據對影子的認識,生活中利用影子的有皮影戲、日晷、激光準直等。
12.×
詳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校園里旗桿的影子長度中午較短,早晨和傍晚較長。
13.×
詳解:古代的日晷晷面上的刻度被分為12個時辰,而不是24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
14.×
詳解:影子的形狀取決于光源的位置、 方向以及立方體的姿態。 如果光源正好與立方體的一個面平行, 那么產生的影子才會是正方形。 然而, 當光源的角度或立方體的方向有所變化時, 影子形狀也會相應變化, 可能不是正方形。題目說法錯誤。
15.×
詳解:在燈光下,人距離燈光越遠,影子會越長;人距離燈光越近,影子會越短。這是因為影子的長度與光源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16.×
詳解:影子的形成與光和不透明的物體有關。影子的形成的條件是光、遮擋物、屏。影子總在背光的一側。白天,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時,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會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因為影子的方向與太陽的位置相反。題目說法錯誤。
17.√
詳解: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變化規律是長→短→長,早晚時最長,正午時最短。方向正好相反。
18.√
詳解: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
19.√
詳解:物體之所以有影子是因為物體本身擋住了一部分光線,光線不能穿透物體,就會形成陰影。光能夠直接通過無色透明的玻璃,因此不會產生影子。
20.×
詳解: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日晷的缺點也非常明顯: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題目說法錯誤。
21.×
詳解: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只有光、沒有遮擋物和屏也不會形成影子。
22.√
詳解:日晷又稱日圭,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是根據陽光下直立物體影子移動的規律制作的,通常由晷針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
故題干說法正確。
23.×
詳解: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與光源的方向相反。
24.√
詳解:日晷是一種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間的工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并且晷針和晷面是垂直的。晷面的正反兩面平均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
25.×
詳解:中國古代用來測量正午時刻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是圭表,圭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之一,包括“圭”和“表”兩部分,互相搭配,南北平放的叫作“圭”,南端直立的叫作“表”,整體要放在向陽的地方。題干表述錯誤。
26.×
詳解:影子是物體遮擋光線后留下的陰影。在物體邊緣任意選定兩個點,從點光源照向這兩點的光線存在一個夾角,物體離點光源越近,這個夾角越大,被擋住的光線也就越多,陰影也就越大。飛蛾的影子越來越大,說明飛蛾離電燈的距離越來越近。
27.×
詳解:太陽鐘也叫日晷,是測量時間的工具,它是古代人民根據太陽在地面投影長度、角度隨時間變化的不同的規律而制造出來的計時工具。日晷的計算時間原理是利用太陽下不同時間影子的長度不同計時的。日晷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計時,這種說法錯誤,在晚上就無法計時。
28.√
詳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晷”,它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在制作日暑模型時應注意晷針和暑面垂直,利用指南針使晷針指向正北方。
29.√
詳解:日晷是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會有規律的變化來計時的。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日晷的晷面是傾斜的,晷針與晷面垂直,且要朝向正北。
30.√
詳解: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一天內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從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變長。太陽剛升起時,物體的影子最長,并在物體的西側。隨著太陽的升高,影子會越來越短,并漸向西北移動,在中午時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陽向西方落下,影子越來越長,朝向東方。
31.A
詳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所以小亮在早晨9點的兩小時后再去測量這棵小樹的影子,影子長度會由長變短,即小于8米。故A符合題意。
32. 兩 光 不透明
詳解: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并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晚上在臺燈下寫作業時,作業本上鋼筆的影子和臺燈總是在鋼筆的兩側,鋼筆能形成影子是因為有光且鋼筆是不透明的。
33.B
詳解: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升起,影子在西;隨著中午的到來太陽逐漸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陽西下,影子朝向東。所以一天中太陽從東向西移動,晷面上晷針影子的移動方向是從西向東。
34.A
詳解: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方向的變化測量時間的一種計時儀器。當太陽光照射在日晷上時, 日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并隨太陽的移動而變化。因此A符合題意。
35.B
詳解:一天中物體的影子長短受中午太陽高度角的影響,當該地的中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時,物體的影子最短。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時在中午,影子是最短的。
36.C
詳解: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遮擋物和屏之間的距離一定時,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遠影子小,距離近影子大。所以改變物體和手電筒之間的距離,影子的大小會出現變化。
37.C
詳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叫“日晷”,它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在制作日晷模型時應注意晷針和晷面垂直,利用指南針使晷針指向正北方。
38.C
詳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所以早晨, 一棵大樹在陽光下影子的長度是3米,過1小時后再去測量,小樹的影子小于3米。
39.A
詳解:A.從不同的角度照射這朵花,影子的形狀不變,錯誤;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也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照射這朵花,影子的形狀會改變;
B.影子的形成需要光和不透明物體,正確;
C.如果照射花的光源遠離這朵花,花的影子也會變化,正確。
40.B
詳解:一天中,太陽的位置不斷變化。早晨和傍晚時,太陽位于地平線附近,光線斜射,物體的影子較長;中午時,太陽位于天空的最高點,光線幾乎垂直照射,物體的影子最短。因此,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
故選:B
41.B
詳解: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即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物體離光源的距離越來越遠,被照射物體的影子越來越小。所以在手影游戲中,要想影子變得更小,手應該靠近屏。
42.C
詳解:一天中太陽位置變化的規律是從東到西;影子的位置變化規律是從西向東,影子的長短變化是長——短——長,所以早晨小樹的影子最長,過兩小時后,小樹的影子變短,小于5米。
故選:C
43.A
詳解: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以及方向都和光源的位置、方向有關。抬高手電筒,鉛筆的影子逐漸變短,用手電筒從鉛筆的正上方照射,鉛筆的影子最短。
44.B
詳解: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并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漆黑的臥室里沒有光源,所以無法找到影子。
45.A
詳解:陽光可看作平行光線,所以樹影可以看作平行投影。兩棵小樹的影子的方向相反,不可能為同一時刻陽光下的影子,所以B、C選項錯誤;故選A。
46.B
詳解:光照到不發光、不透明的物體就會產生影子。產生影子的條件是光源、遮擋物和光屏。在模擬“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的實驗”時,利用手電筒和木圓柱模擬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實驗中,手電筒模擬的是太陽光。故B選項符合題意。
47.C
詳解:日晷又稱為日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它們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有規律制成,日晷形狀大小不同,但都有一根類似于針一樣的晷針設于軌面上,人們主要根據晷針影子的方向和長短來判斷時間。故選C。
48.B
詳解: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總是與太陽的方向相反,早上太陽在東方,則樹的影子應當在西方,
故選B。
49.C
詳解:早晨太陽在東面,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所以校園旗桿的影子在旗桿的西邊。
50.A
詳解: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不但與物體高度有關,更與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物體影子越短。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正午時刻,太陽高度最大,物體影子也最短。上午物體影子由長變短,下午物體影子由短變長。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陽光下,大樹影子長度是10米,過一會,影子變短了,這種現象發生在上午。
51.
詳解:工具能夠幫助人類做許多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擴大了人的視野,延伸了人的肢體,增強了人的力量。我們在進行觀察的時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酒精燈是加熱物體的工具;天平是測量物體的質量的工具;量筒是測量液體的體積的工具;沙漏是計量時間的工具;日晷是測定時刻的工具。
52. 太陽 東-南-西 相反 長 短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
分析: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生變化。
詳解:(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手電筒在實驗中模擬了太陽;
(2)手電筒在實驗中模擬了太陽,由于太陽一天的方向變化是東→南→西,所以手電筒移動軌跡的方向是東→南→西;
(3)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所以手電筒位置在不斷變化,鉛筆影子的方向也隨著在不斷變化,而且始終與手電筒的方向相反;
(4)影子的長短隨著光源照射角度的改變而改變,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光源斜射的時候,影子較長。。所以當手電筒在A地、C地時,鉛筆的影子比較長;當手電筒在B地時,鉛筆的影子比較短;
5.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長短變化規律是長→短→長。
53.B 54. E F B C D A 55.B 56.B 57.A
解析:5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影子長短也是在變化:清晨長,逐漸變短,中午最短,然后變長,到太陽快落山時最長。陽光下,如圖1同一物體的影子在不同時刻的方向和長短都在發生變化,所以B符合題意。
54.影子長短變化:清晨長,逐漸變短,中午最短,然后變長,到太陽快落山時最長。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根據上述的規律,小樹的影子變化進行排序:E→F→B→C→D→A。
55.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來測定并劃分時刻的一種計時工具。圖2是人們根據太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而設計出來的計時工具,它是日晷,所以B符合題意。
56.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機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并劃分時刻。如果過1小時,我們再觀察(圖2)儀器中的影子,發現比之前長了,說明第一次觀察時是一天中的中午,影子長度最短。影子長短變化:清晨長,逐漸變短,中午最短,然后變長,到太陽快落山時最長,所以B符合題意。
57.影子的長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關。光源直射遮擋物時,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擋物時,影子長。隨著斜射的程度越來越大,影子越來越長。A.遠離路燈時候,光源斜射小人時,影子長,正確;B.靠近路燈時候,影子會慢慢變短,錯誤;C.原地不動的時候,光源直射小人時,影子短,錯誤;所以A符合題意。
58.(1)12
(2)大于
(3)西
(4) 長 短
(5)
分析:太陽位置的變化會引起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太陽的高度,決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陽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生變化。
詳解:(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正午12時影子最短
(2)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所以16時再測量,鉛筆的影子將大于8厘米。
(3)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所以當太陽在東邊時,鉛筆的影子在西邊。
(4)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早晨和傍晚的影子比較長,中午的影子比較短。
(5)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域,即是影子。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59.(1)9:30
(2)200
(3)變短
分析: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隨著太陽的方向和角度變化而變化。
小題1:陽光下一天中的影子的變化情況是由長變短再邊長,根據表中的數據從長變短再變長可知,實驗是在上午9:30開始測量的。
小題2:根據中午前后影子的變化長度相似這一規律可知,第10次測量(14:00)與第2次測量(10:00的影子長度相似,因此約為200厘米。
小題3: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隨著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由表中的數據可知,從第1次測量到第6次測量,影子的長度逐漸變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瑞金市| 蒲江县| 铜鼓县| 睢宁县| 苗栗县| 屏边| 东至县| 合水县| 紫阳县| 正镶白旗| 阳信县| 大冶市| 浦县| 龙南县| 芜湖县| 新河县| 石屏县| 富阳市| 保亭| 望奎县| 微山县| 尼勒克县| 岳阳市| 罗甸县| 呼和浩特市| 芷江| 讷河市| 新郑市| 宁国市| 博罗县| 建始县| 平果县| 汉源县| 陆河县| 开鲁县| 鹤山市| 湟源县| 林西县| 剑河县|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