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核心考點】化學鍵與化學反應的規律(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必修第二冊魯科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核心考點】化學鍵與化學反應的規律(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必修第二冊魯科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期末核心考點 化學鍵與化學反應的規律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5 雁塔區校級二模)下列化學用語書寫正確的是(  )
A.用電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過程:
B.基態溴原子的簡化電子排布式:[Ar]4s24p5
C.HF分子間的氫鍵:
D.CH3CHO的球棍模型:
2.(2025 山東二模)下列化學用語表達正確的是(  )
A.N2H4的電子式:
B.中的大π鍵可表示為
C.的名稱為2,3,5,5﹣四甲基4﹣乙基己烷
D.酚醛樹脂()經加成聚合反應制備
3.(2025春 即墨區期中)下列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
A.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
B.乙烯的結構式:CH2=CH2
C.CCl4的電子式:
D.14C和12C互為同素異形體
4.(2025 臨淄區校級一模)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表達正確的是(  )
A.甲醛中π鍵的電子云輪廓圖:
B.BCl3的電子式:
C.CaH2的電子式為Ca2+[H:H]2﹣
D.四溴化碳的空間填充模型:
5.(2025 山東模擬)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錯誤的是(  )
A.用電子式表示K2S的形成:
B.用亞銅氨溶液除去合成氨原料氣中的CO:
C.用電子云輪廓圖示意p—pπ鍵的形成:
D.用對苯二甲酸與對苯二胺制備芳綸纖維:
6.(2024春 濟南期中)下列實驗現象或圖像信息不能充分說明相應的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是(  )
A.圖①溫度計的水銀柱上升
B.圖②中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
C.圖③中反應開始后,針筒活塞向右移動
D.圖④中反應開始后,甲處液面低于乙處液面
7.(2024春 臨沂期中)下列反應能設計成原電池的是(  )
A.灼熱的炭與CO2反應
B.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的反應
C.氫氣在氯氣中燃燒
D.Ba(OH)2 8H2O晶體與NH4Cl晶體的反應
8.(2024春 淄川區校級期中)科創小組設計如圖裝置探究鋁片做電極材料時的原電池反應并進行實驗、記錄。
實驗1:1mol L﹣1NaOH
實驗2:煮沸冷卻后的1mol L﹣1NaOH
編號 實驗1 實驗2
實驗現象 電流計指針向左偏轉。鋁條表面有氣泡逸出,銅片沒有明顯現象;約10分鐘后,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鋁條表面氣泡略有減少。 電流計指針向左偏轉。鋁條表面有氣泡逸出,銅片沒有明顯現象;約3分鐘后,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鋁條表面氣泡略有減少。
根據上述實驗推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上述兩實驗中,開始時銅片表面得電子的物質是O2
B.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短與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關
C.銅片表面產生的氣泡為H2
D.若將銅片換成鎂條,則電流計指針先向左偏轉后向右偏轉,鎂條表面有氣泡逸出
9.(2023春 菏澤期中)中國科學家研究的復合光催化劑[碳納米點(CQDs)/氮化碳(C3N4)納米復合物]可以利用太陽光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圖所示。制備的H2用于還原CO2合成甲醇(CH3OH),可實現資源的再利用。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太陽光高效分解水的過程中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B.過程I發生的反應為2H2OH2↑+H2O2
C.H2還原CO2合成甲醇過程中原子利用率100%
D.整個光解過程中催化劑與反應物之間存在化學鍵的生成與斷裂
10.(2024 鄒城市校級三模)一種原位電化學沉淀技術制備納米碳酸鈣的方法是:向Ca(OH)2過飽和溶液中通入CO2,實驗室模擬該方法制備納米碳酸鈣的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電流方向為電極a→外電路→電極b→電解質溶液→電極a
B.X、Y、Z對應的物質依次是塊狀大理石、H2、NaOH
C.離子交換膜為陽離子交換膜
D.理論上外電路每通過2mol電子,則內電路有1mol離子通過交換膜
11.(2021秋 濟南校級月考)ClO2是一種高效安全的殺菌消毒劑。工業上可在較大電壓下電解氯化鈉先得到NaClO3再制備ClO2,其工藝原理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氣體是氯氣,b氣體是氫氣
B.該裝置中氯化鈉電解槽陽極的電極方程式為:2Cl﹣﹣2e﹣═Cl2↑
C.ClO2發生器中發生的反應:24H++2Cl﹣═2ClO2↑+Cl2↑+2H2O
D.為使a、b氣體恰好完全反應,理論上每生產1mol ClO2需要補充44.8Lb氣體(標準狀況)
12.(2025 濰坊三模)一定壓強下、按n(MgCO3):n(C)=1:4投料,經反應Ⅰ,Ⅱ得到MgC2。
反應Ⅰ:MgCO3(s)+C(s) MgO(s)+2CO(g);
反應Ⅱ:MgO(s)+3C(s) MgC2(s)+CO(g)。
已知:K=[]n(n是CO的化學計量系數),反應Ⅰ、Ⅱ的kgK與溫度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Ⅰ、Ⅱ正反應活化能均大于逆反應活化能
B.其他條件不變,增大MgCO3的接觸面積,反應Ⅱ速率增大
C.1620K下,反應MgCO3(s)+4C(s) MgC2(s)+3CO(g)平衡時p(CO)=104.1Pa
D.其他條件不變,若只發生反應1,向平衡體系中通入少量CO(g),重新達平衡后,p(CO)將增大
13.(2025 德州模擬)已知:(1)利用環戊二烯加氫制備環戊烯,發生如下反應:
①(g)+H2(g)(g) ΔH1<0;
②2(g) (g) ΔH2<0。
將H2和C5H6按加入恒容密閉容器中,測得在相同時間內,環戊二烯轉化率和環戊烯選擇性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①所示;
(2)實際生產中可采用雙環戊二烯()解聚制備環戊二烯。若將6mol雙環戊二烯通入恒容密閉容器中,圖②中曲線A、B分別表示T2溫度下n(雙環戊二烯)隨時間的變化、T1溫度下n(環戊二烯)隨時間的變化,T2溫度下反應到a點恰好達到平衡,T1溫度下恰好達到平衡時的點的坐標為(m,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中,相同條件下,若增大,選擇性提高
B.圖①中,50℃時,H2的轉化率為62%
C.圖②中,m<4,4.8<n<12
D.(2)中,T2溫度下,雙環戊二烯在2h時的瞬時反應速率為1.8mol h﹣1
14.(2025 臨沂一模)溫度為T1時,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C4H8(g) C4H6(g)+H2(g)ΔH>0,C4H8和H2的體積分數(φ)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v(C4H8)=v(C4H6)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B.逆反應速率:v(a)<v(b)
C.t3時保持壓強不變,通入He,φ(C4H8)不變
D.若起始溫度為T2(T2>T1),平衡時可使d點變為c點
15.(2024秋 日照期中)NaBH4在某催化劑表面水解制氫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當NaBH4濃度較大時,易析出NaBO2結晶。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反應過程中有一元弱酸生成
B.反應過程中有極性鍵的斷裂和生成
C.若使用D2O代替H2O,將得到
D.隨著NaBH4濃度的增大,制氫的速率增大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6.(2023春 嶗山區校級期末)圖一所示是一個燃料電池的示意圖,a、b表示通入的氣體,當此燃料電池工作時:
(1)如果a極通入H2,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相同時間內,正極和負極通入的氣體的體積比為:    。(設氣體為同溫、同壓)
(2)如果a極通入CH4,b極通入O2,NaOH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通CH4的電極上的電極反應為:    。
(3)如果a極通入乙烯,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通乙烯的電極上的電極反應為:    。
(4)某原電池裝置初始狀態如圖二所示,交換膜兩側的溶液體積均為2L,該電池總反應為     ,當電路中轉移1mol電子時,共有     mol離子通過交換膜,交換膜右側溶液中c(HCl)=    mol L﹣1(忽略溶液體積變化和Cl2溶于水)。
17.(2025 山東二模)以CH3OH(g)和CO2(g)為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可制備HCOOCH3(g)發生的主要反應如下:
Ⅰ.CH3OH(g)+CO2(g) HCOOH(g)+HCHO(g)ΔH1=+756.83kJ mol﹣1Kp1
Ⅱ.HCOOH(g)+CH3OH(g) HCOOCH3(g)+H2O(g)ΔH2=+316.12kJ mol﹣1Kp2
Ⅲ.2HCHO(g) HCOOCH3(g)ΔH3=﹣162.04kJ mol﹣1KP3
(1)反應4CH3OH(g)+2CO2(g) 3HCOOCH3(g)+2H2O(g)的ΔH=     ;該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     (用含Kp1、Kp2、Kp3的代數式表示)。
(2)已知壓強平衡常數(Kp)與溫度(T)之間存在定量關系,且符合van'tHoff方程lgKpC(其中R、C為常數,ΔH為反應熱)。反應Ⅰ、Ⅱ、Ⅲ的lgKp與之間均為線性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反應Ⅰ對應的曲線為     (填“a”、“b”或“c”)。
(3)260℃時,向體積為V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 CH3OH(g)和1mol CO2(g)發生反應Ⅰ、Ⅱ、Ⅲ,達到平衡時測得容器中n(HCHO)、n(HCOOH)和n(HCOOCH3)分別為0.1mol、0.2mol和0.95mol。則此時的CH3OH(g)的平衡轉化率為     ,反應Ⅱ的平衡常數K=     。當溫度高于260℃時,CH3OH(g)的轉化率隨溫度的升高面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HCOOCH3(g)的產率隨溫度的升高面下降的原因為     。
(4)利用金屬Ti的氧化物作催化劑也可實現由CH3OH(g)和CO2(g)合成HCOOCH3(g),其反應機理如圖2所示。
①260℃時,將的混合氣體以10L h﹣1的流速通過裝有催化劑的反應器,試計算當HCOOCH3(g)的產率為80%時,其生成速率v(HCOOCH3)=     L h﹣1。
②若向反應體系中通入適量H2,可大大提高總反應速率,其原因可能為     。
18.(2025 寧波三模)煙氣中SO2的去除及回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Ⅰ.一定條件下,用CO與高濃度煙氣中SO2反應回收硫,發生如下反應:
反應1:4CO(g)+2SO2(g)S2(g)+4CO2(g)ΔH
(1)工業上為提高SO2吸收速率,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壓增大原料氣濃度
B.降低溫度
C.及時分離出S2
D.改用更高效的催化劑
(2)已知CO和S2(g)的標準燃燒熱(ΔH)為:﹣283kJ/mol、﹣722kJ/mol,計算反應1的ΔH=     kJ/mol。
(3)在一定溫度下,向1L恒容密閉容器中加入2mol CO和1mol SO2發生反應1,測得v正(SO2)與c(SO2)的數值關系如圖1所示,x點為平衡點。當升高溫度后重新達到平衡,則x點將移動到圖1中的     點(填字母標號)。
(4)Sa(分子結構:S=S)凝華時聚合生成S8(分子結構:),請從化學鍵和能量角度解釋降溫凝華時S2聚合的原因     。
Ⅱ.濕法脫硫:已知常溫下,Ka1(H2SO3)=10﹣1.9,Ka2(H2SO3)=10﹣7.2。
(5)電化學循環法:電解NaOH吸收煙氣后的吸收液,分離產品后吸收液可循環利用。
①常溫下將SO2氣體通入0.100mol/LNaOH溶液中,若某時刻溶液的pH=6.2,此時溶液中的c(NaHSO3)約為     mol/L;
②電解還原吸收液(主要成分Na2SO3)制取單質硫,陰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
(6)石灰石﹣石膏法是一種常用的濕法脫硫工藝,pH控制在5.0~6.0的石灰石漿液吸收煙氣中的SO2氧化后脫水結晶獲得石膏。
主要經歷以下兩個反應過程:
反應2:2CaCO3+H2O+2SO2 2CaSO3 H2O+2CO2
反應3:2CaSO3 H2O+O2+3H2O═2[CaSO4 2H2O]
硫脫除率與SO2吸收階段的pH關系如圖2所示,當pH大于6.0后,硫脫除率有所下降,請從2CaSO3 H2O的生成視角解釋原因     。
19.(2025 泉州模擬)NH3—SCR汽車尾氣處理系統的原理是利用NH3脫除NO并轉化為N2。
(1)已知在25℃,101kPa時:
反應ⅰ:4NH3(g)+5O2(g) 4NO(g)+6H2O(g) ΔH1=﹣902kJ mol﹣1
反應ⅱ:4NH3(g)+3O2(g) 2N2(g)+6H2O(g) ΔH2=﹣1268kJ mol﹣1
反應ⅲ:4NH3(g)+6NO(g) 5N2(g)+6H2O(g) ΔH3=    kJ mol﹣1
(2)當NH3與NO的物質的量之比按1:3、3:1、4:1分別以相同流速通過催化劑,通過時間均為tmin,NO的脫除率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1所示:
①曲線c對應NH3與N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②若曲線a中NO的起始濃度為6.0×10﹣4g m﹣3,則在900℃時NO的脫除速率為     g m﹣3 min﹣1。
③在800℃~1100℃時,催化劑活性較穩定。則NO脫除的最佳溫度為     ℃,NO的脫除率在最佳溫度之前逐漸增大的原因是     。
④940℃時,反應ⅲ的平衡常數Kx=    (用物質的量分數代替濃度,列計算式)。
⑤若其它條件不變,提高催化劑的活性,940℃時NO的脫除率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一定比例的NH3和O2也能很好的脫除NO,某催化反應機理如圖2所示:
(注:O—V5+表示V化合價為+5價,其它相似)
①該反應的催化劑為     。
②HO—V4+轉化為O—V5+過程中HO—V4+與O2的物質的量比為     。
③NH3轉化為HO—V4+—NH3,H—N—H鍵角增大的原因是     。
20.(2025春 天津期中)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之間的反應來探究“外界條件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如下:
實驗序號 實驗溫度(K) KMnO4溶液 H2C2O4溶液 H2O 溶液褪色時間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t(s)
A 293 2 0.02 4 0.1 0 t1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2
(1)已知:
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2)V1=    ,T1=    。通過實驗A、B,可探究出    的改變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3)若t2<8則由實驗B、C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    。
(4)利用實驗B中數據計算,從反應開始到結束,用KMnO4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5)該小組的一位同學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反應一段時間后該反應速率會加快,造成此種變化的原因是反應體系中的某種粒子對KMnO4與H2C2O4之間的反應有某種特殊的作用,則該作用是    ,相應的離子最有可能是    。
期末核心考點 化學鍵與化學反應的規律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5 雁塔區校級二模)下列化學用語書寫正確的是(  )
A.用電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過程:
B.基態溴原子的簡化電子排布式:[Ar]4s24p5
C.HF分子間的氫鍵:
D.CH3CHO的球棍模型:
【專題】化學用語專題;理解與辨析能力.
【分析】A.氯化鈉為離子化合物,鈉離子與氯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
B.漏掉3d上的電子;
C.氫鍵具有方向性;
D.醋酸的球棍模型。
【解答】解:A.氯化鈉為離子化合物,鈉離子與氯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用電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過程:,故A正確;
B.基態溴原子的簡化電子排布式:[Ar]3d104s24p5,故B錯誤;
C.F與另一分子的H形成分子間氫鍵,可表示為F—H F,故C錯誤;
D.CH3CHO的球棍模型為:,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學用語,為高頻考點,熟悉相關化學用語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2.(2025 山東二模)下列化學用語表達正確的是(  )
A.N2H4的電子式:
B.中的大π鍵可表示為
C.的名稱為2,3,5,5﹣四甲基4﹣乙基己烷
D.酚醛樹脂()經加成聚合反應制備
【專題】化學用語專題;理解與辨析能力.
【分析】A.N2H4的電子式中的每個氮原子少一對孤電子對;
B.中的大π鍵是6原子6電子π鍵;
C.是烷烴,最長碳鏈6個碳,鋰取代基近的一端編號,取代基的位次和最小;
D.酚醛樹脂()是苯酚和甲醛縮聚反應生成。
【解答】解:A.N2H4電子式為,故A錯誤;
B.中的大π鍵是6原子6電子π鍵,可表示為π,故B正確;
C.是烷烴,最長碳鏈6個碳,鋰取代基近的一端編號,取代基的位次和最小,名稱為2,2,4,5﹣四甲基﹣3﹣乙基己烷,故C錯誤;
D.酚醛樹脂()經縮聚反應制備,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質結構和性質分析判斷,注意知識的熟練掌握,題目難度不大。
3.(2025春 即墨區期中)下列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
A.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
B.乙烯的結構式:CH2=CH2
C.CCl4的電子式:
D.14C和12C互為同素異形體
【專題】化學用語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A.根據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號左上角表示質量數,左下角表示質子數,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其質子數為17,質量數應為37;B.根據結構式的表示方法,乙烯的結構式應正確表示碳碳雙鍵;
C.根據電子式的表示方法,CCl4的電子式應正確表示分子中原子的電子排布;
D.同素異形體是指由同種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14C和12C是碳的兩種同位素,不是同素異形體。
【解答】解:A.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故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表示為:,故A正確;
B.乙烯的結構式為:,CH2=CH2是乙烯的結構簡式,故B錯誤;
C.四氯化碳的電子式為:,故C錯誤;
D.同素異形體是指由同種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14C和12C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為同位素,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學用語的正確表示方法,包括原子、分子、電子式等的表示,以及同位素和同素異形體的區別。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4.(2025 臨淄區校級一模)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表達正確的是(  )
A.甲醛中π鍵的電子云輪廓圖:
B.BCl3的電子式:
C.CaH2的電子式為Ca2+[H:H]2﹣
D.四溴化碳的空間填充模型:
【專題】化學用語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A.分析甲醛分子的結構,確定其 π 鍵類型,進而判斷電子云輪廓圖是否正確;
B.根據BCl3中原子的成鍵情況和最外層電子數,判斷電子式書寫是否正確。
C.依據CaH2的離子化合物性質,分析其電子式書寫是否規范;
D.考慮四溴化碳中原子半徑大小關系,判斷空間填充模型是否準確。
【解答】解:A.甲醛分子中碳為sp2雜化,碳和氫形成2個sp2﹣sσ鍵,碳和氧形成一個sp2﹣pσ鍵,C的一個未參與雜化的一個p軌道與O的一個p軌道形成π鍵,π鍵的電子云輪廓圖為:,故A正確;
B.BCl3是缺電子化合物,B提供3個電子與3個氯分別共用1對電子,BCl3的電子式為:,故B錯誤;
C.CaH2的電子式為:[H:]﹣Ca2+[:H]﹣,故C錯誤;
D.溴的半徑比碳大,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學用語的正確表達,包括電子式、電子云輪廓圖、空間填充模型等。解題關鍵在于準確掌握各類化學用語的書寫規則和物質結構特點,通過對各選項的細致分析判斷其正確性。
5.(2025 山東模擬)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錯誤的是(  )
A.用電子式表示K2S的形成:
B.用亞銅氨溶液除去合成氨原料氣中的CO:
C.用電子云輪廓圖示意p—pπ鍵的形成:
D.用對苯二甲酸與對苯二胺制備芳綸纖維:
【專題】化學用語專題;理解與辨析能力.
【分析】A.K原子失去電子、S原子得到電子形成離子化合物K2S;
B.亞銅氨的化學式為[Cu(NH3)2]+,而[Cu(NH3)2]2+中Cu的化合價為+2;
C.p﹣pπ鍵是肩并肩形成的;
D.對苯二甲酸與對苯二胺通過縮聚反應生成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俗稱芳綸1414。
【解答】解:A.K2S為離子化合物,K原子失去電子、S原子得到電子,則用電子式表示K2S的形成過程為,故A正確;
B.[Cu(NH3)2]2+中Cu的化合價為+2,則[Cu(NH3)2]2+不是亞銅氨離子,亞銅氨的化學式為[Cu(NH3)2]+,故B錯誤;
C.p﹣pπ鍵是肩并肩形成的,其電子云輪廓圖為,故C正確;
D.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俗稱芳綸1414,制備該芳綸纖維的單體是對苯二甲酸與對苯二胺,二者發生縮聚反應生成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和水,方程式為,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用語的正誤判斷,側重辨析能力和規范答題能力考查,把握電子式、化學式、電子云輪廓圖和方程式書寫即可解答,注意掌握有機化學六大綸的制備反應,題目難度中等。
6.(2024春 濟南期中)下列實驗現象或圖像信息不能充分說明相應的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是(  )
A.圖①溫度計的水銀柱上升
B.圖②中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
C.圖③中反應開始后,針筒活塞向右移動
D.圖④中反應開始后,甲處液面低于乙處液面
【分析】A.中和反應放出熱量;
B.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
C.Zn 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也可使針筒活塞向右移動;
D.反應后甲處液面低于乙處液面,說明裝置內壓強增大,溫度升高,反應為放熱反應。
【解答】解:A.溫度計的水銀柱上升,說明有熱量放出,說明中和反應放出熱量,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說明相應的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故B錯誤;
C.Zn 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內部壓強增大可使針筒活塞向右移動,不能充分說明相應的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故C正確;
D.反應開始后,甲處液面低于乙處液面,說明裝置內壓強增大,溫度升高,反應為放熱反應,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
7.(2024春 臨沂期中)下列反應能設計成原電池的是(  )
A.灼熱的炭與CO2反應
B.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的反應
C.氫氣在氯氣中燃燒
D.Ba(OH)2 8H2O晶體與NH4Cl晶體的反應
【專題】電化學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A.根據灼熱的炭與CO2反應需要在高溫下進行,進行分析;
B.根據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的反應雖然放熱進行分析;
C.根據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反應放熱,且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
D.根據Ba(OH)2 8H2O晶體與NH4Cl晶體反應,是一個吸熱的非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解:A.灼熱的炭與CO2反應需要在高溫下進行,不能設計成原電池,故A錯誤;
B.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的反應雖然放熱,但不是氧化還原反應,不能設計成原電池,故B錯誤;
C.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反應放熱,且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可以設計成原電池,故C正確;
D.Ba(OH)2 8H2O晶體與NH4Cl晶體反應,是一個吸熱的非氧化還原反應,不能設計成原電池,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設計原電池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8.(2024春 淄川區校級期中)科創小組設計如圖裝置探究鋁片做電極材料時的原電池反應并進行實驗、記錄。
實驗1:1mol L﹣1NaOH
實驗2:煮沸冷卻后的1mol L﹣1NaOH
編號 實驗1 實驗2
實驗現象 電流計指針向左偏轉。鋁條表面有氣泡逸出,銅片沒有明顯現象;約10分鐘后,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鋁條表面氣泡略有減少。 電流計指針向左偏轉。鋁條表面有氣泡逸出,銅片沒有明顯現象;約3分鐘后,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鋁條表面氣泡略有減少。
根據上述實驗推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上述兩實驗中,開始時銅片表面得電子的物質是O2
B.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短與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關
C.銅片表面產生的氣泡為H2
D.若將銅片換成鎂條,則電流計指針先向左偏轉后向右偏轉,鎂條表面有氣泡逸出
【專題】電化學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根據題中信息,電流表指針向正極偏轉,據表中實驗1和實驗2的實驗現象:電流計指針向左偏轉,銅片為正極,鋁條表面有氣泡逸出,銅片沒有明顯現象,開始時銅片表面得電子的物質是O2,后來,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產生的氣泡為H2,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短與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關,溶解的氧氣多,則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據此分析。
【解答】解:A.根據分析,上述兩實驗中,開始時銅片表面得電子的物質是O2,故A正確;
B.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短與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關,溶解的氧氣多,則銅片表面開始產生氣泡的時間長,故B正確;
C.根據分析,銅片表面有少量氣泡產生,產生的氣泡為H2,故C正確;
D.若將銅片換成鎂條,鎂比鋁活潑,實驗1中開始鎂為負極,鋁為正極,溶解氧在鋁片上得電子,則電流計指針先向右偏轉,待溶解氧消耗完后,由于鎂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鎂做正極,鋁做負極,電流計指針后向左偏轉,鎂條表面有氣泡逸出,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探究原電池及其工作原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9.(2023春 菏澤期中)中國科學家研究的復合光催化劑[碳納米點(CQDs)/氮化碳(C3N4)納米復合物]可以利用太陽光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圖所示。制備的H2用于還原CO2合成甲醇(CH3OH),可實現資源的再利用。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太陽光高效分解水的過程中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B.過程I發生的反應為2H2OH2↑+H2O2
C.H2還原CO2合成甲醇過程中原子利用率100%
D.整個光解過程中催化劑與反應物之間存在化學鍵的生成與斷裂
【專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理解與辨析能力.
【分析】A.太陽能分解水的過程中,太陽能被轉化為化學能;
B.由圖中信息可知過程I中水轉化為氫氣和過氧化氫;
C.H2還原CO2合成甲醇過程發生反應為3H2+CO2=CH3OH+H2O;
D.整個光解過程中,催化劑參與了反應。
【解答】解:A.太陽能分解水的過程中,太陽能被轉化為化學能,故A正確;
B.過程I反應為:2H2OH2↑+H2O2,故B正確;
C.H2還原CO2合成甲醇過程發生反應,3H2+CO2=CH3OH+H2O,由副產物水生成,故原子利用率小于100%,故C錯誤;
D.整個光解過程中,催化劑參與了反應,因此,催化劑與反應物之間存在化學鍵的斷裂與生成,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化學反應原理的相關知識,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題目比較簡單。
10.(2024 鄒城市校級三模)一種原位電化學沉淀技術制備納米碳酸鈣的方法是:向Ca(OH)2過飽和溶液中通入CO2,實驗室模擬該方法制備納米碳酸鈣的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電流方向為電極a→外電路→電極b→電解質溶液→電極a
B.X、Y、Z對應的物質依次是塊狀大理石、H2、NaOH
C.離子交換膜為陽離子交換膜
D.理論上外電路每通過2mol電子,則內電路有1mol離子通過交換膜
【專題】電化學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該技術是采用電解原理實現制備納米碳酸鈣,結合圖示可知左側圓底燒瓶中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電解池左側,用于生成碳酸鈣,則電解池中右側的鈣離子應通過離子交換膜進入左側,由此可知離子交換膜為陽離子交換膜,且電極a為陰極,電極b為陽極,電極a 上反應為,電極b上氯離子放電生成氯氣,氯氣進入溶液Z中被吸收,Z可以為NaOH,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據分析,電極a為陰極,電極b為陽極,則電流方向為電極a→外電路→電極b→電解質溶液→電極a,故A正確;
B.X如果是塊狀大理石,則會生成CaSO4,不利于CO2的生成,故B錯誤;
C.根據題意,離子交換膜應為陽離子交換膜,故C正確;
D.電路中每通過2mol電子,則溶液中有2mol電荷通過交換膜,由以上分析可知鈣離子通過離子交換膜,則鈣離子的物質的量為1mol,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電解原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11.(2021秋 濟南校級月考)ClO2是一種高效安全的殺菌消毒劑。工業上可在較大電壓下電解氯化鈉先得到NaClO3再制備ClO2,其工藝原理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氣體是氯氣,b氣體是氫氣
B.該裝置中氯化鈉電解槽陽極的電極方程式為:2Cl﹣﹣2e﹣═Cl2↑
C.ClO2發生器中發生的反應:24H++2Cl﹣═2ClO2↑+Cl2↑+2H2O
D.為使a、b氣體恰好完全反應,理論上每生產1mol ClO2需要補充44.8Lb氣體(標準狀況)
【專題】電化學專題.
【分析】根據流程圖可知道:食鹽水在特定條件下電解得到氯酸鈉(NaClO3)、氫氣,NaClO3和HCl反應,生成ClO2、氯氣和氯化鈉,b氣體為氯氣,a氣體為氫氣,
A.a為氫氣,b為氯氣;
B.電解食鹽水得到氯酸鈉(NaClO3)和H2,則陽極氯離子失電子生成;
C.ClO2發生器中的反應為NaClO3和鹽酸發生歧化反應,生成NaCl、ClO2、Cl2、H2O;
D.NaClO3和鹽酸發生歧化反應,生成NaCl、2ClO2、Cl2、H2O,化學方程式為:2NaClO3+4HCl=2NaCl+2ClO2↑+Cl2↑+2H2O,每生成1mol ClO2需要消耗NaClO3 1mol,同時生成氯氣0.5mol,結合電子守恒氯化鈉電解槽內反應為Cl﹣+3H2O3H2↑,每生成1mol NaClO3,同時生成3mol氫氣。
【解答】解:A、電解氯化鈉方程式為NaCl+3H2ONaClO+3H2↑,則a氣體是氫氣,b氣體是氯氣,故A錯誤;
B、電解食鹽水得到氯酸鈉(NaClO3)和H2,則陽極氯離子失電子生成,電極方程式為:Cl﹣﹣6e﹣+3H2O6H+,故B錯誤;
C、ClO2發生器中的反應為NaClO3和鹽酸發生歧化反應,生成NaCl、ClO2、Cl2、H2O,則離子方程式為:24H++2Cl﹣═2ClO2↑+Cl2↑+2H2O,故C正確;
D、NaClO3和鹽酸發生歧化反應,生成NaCl、2ClO2、Cl2、H2O,化學方程式為:2NaClO3+4HCl=2NaCl+2ClO2↑+Cl2↑+2H2O,每生成1mol ClO2需要消耗NaClO3 1mol,同時生成氯氣0.5mol,結合電子守恒氯化鈉電解槽內反應為Cl﹣+3H2O3H2↑,每生成1mol NaClO3,同時生成3mol氫氣,為使ab氣體恰好完全反應,理論上每生成1mol ClO2需要補充2.5mol氯氣,即56Lb氣體(標況下)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電解原理的分析、電解產物判斷、電子守恒的計算應用,主要是流程分析和反應原理的理解,掌握基礎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12.(2025 濰坊三模)一定壓強下、按n(MgCO3):n(C)=1:4投料,經反應Ⅰ,Ⅱ得到MgC2。
反應Ⅰ:MgCO3(s)+C(s) MgO(s)+2CO(g);
反應Ⅱ:MgO(s)+3C(s) MgC2(s)+CO(g)。
已知:K=[]n(n是CO的化學計量系數),反應Ⅰ、Ⅱ的kgK與溫度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Ⅰ、Ⅱ正反應活化能均大于逆反應活化能
B.其他條件不變,增大MgCO3的接觸面積,反應Ⅱ速率增大
C.1620K下,反應MgCO3(s)+4C(s) MgC2(s)+3CO(g)平衡時p(CO)=104.1Pa
D.其他條件不變,若只發生反應1,向平衡體系中通入少量CO(g),重新達平衡后,p(CO)將增大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
【分析】A.由圖可知,反應Ⅰ、Ⅱ的lgK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說明正反應為吸熱反應(ΔH>0),吸熱反應中,正反應活化能大于逆反應活化能;
B.增大MgCO3的接觸面積,即增大固體反應物的表面積,可加快反應Ⅱ的速率;
C.目標反應為反應Ⅰ+反應Ⅱ,總反應的K=K1×K2,1620K時,lgK1=1.5(K1=101.5),lgK2=2.6(K2=102.6),故總K=101.5+2.6=104.1,根據總反應方程式,CO的化學計量系數為3,故K=[p(CO)/103Pa]3=104.1,解得p(CO)=104.1Pa;
D.反應Ⅰ的平衡常數K1=[p(CO)/103Pa]2,僅與溫度有關,通入少量CO 后,溫度不變,K1不變,故重新平衡時p (CO) 不變。
【解答】解:A.由圖可知,反應Ⅰ、Ⅱ的lgK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說明正反應為吸熱反應(ΔH>0),吸熱反應中,正反應活化能大于逆反應活化能,故A正確;
B.增大MgCO3的接觸面積,即增大固體反應物的表面積,可加快反應Ⅱ的速率,故B正確;
C.目標反應為反應Ⅰ+反應Ⅱ,總反應的K=K1×K2,1620K時,lgK1=1.5(K1=101.5),lgK2=2.6(K2=102.6),故總K=101.5+2.6=104.1,根據總反應方程式,CO的化學計量系數為3,故K=[p(CO)/103Pa]3=104.1,解得p(CO)=104.1Pa,故C正確;
D.反應Ⅰ的平衡常數K1=[p(CO)/103Pa]2,僅與溫度有關,通入少量CO 后,溫度不變,K1不變,故重新平衡時p (CO) 不變,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化學平衡的有關知識,題目難度中等,掌握化學平衡的影響因素和化學平衡常數計算的方法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13.(2025 德州模擬)已知:(1)利用環戊二烯加氫制備環戊烯,發生如下反應:
①(g)+H2(g)(g) ΔH1<0;
②2(g) (g) ΔH2<0。
將H2和C5H6按加入恒容密閉容器中,測得在相同時間內,環戊二烯轉化率和環戊烯選擇性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①所示;
(2)實際生產中可采用雙環戊二烯()解聚制備環戊二烯。若將6mol雙環戊二烯通入恒容密閉容器中,圖②中曲線A、B分別表示T2溫度下n(雙環戊二烯)隨時間的變化、T1溫度下n(環戊二烯)隨時間的變化,T2溫度下反應到a點恰好達到平衡,T1溫度下恰好達到平衡時的點的坐標為(m,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中,相同條件下,若增大,選擇性提高
B.圖①中,50℃時,H2的轉化率為62%
C.圖②中,m<4,4.8<n<12
D.(2)中,T2溫度下,雙環戊二烯在2h時的瞬時反應速率為1.8mol h﹣1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
【分析】A.相同條件下,若增大,相當于增大H2的物質的量,反應(g)+H2(g)(g)正向移動,使得生成環戊烯(C5H8)的量增加,而環戊烯選擇性是指生成環戊烯的環戊二烯的量占反應的環戊二烯總量的百分比,所以環戊烯選擇性提高;
B.由圖①可知,50℃時,環戊二烯的轉化率為72%,環戊烯的選擇性為74%,則H2的轉化量n杯泉(H2)=n沙在(環戊烯)=1mol×72%×74%=0.5328mol,H2的轉化率為53.28%;
C.由圖②可知,相同時間段內,由環戊二烯表示的正反應速率大于雙環戊二烯表示的正反應速率,因此T1>T2溫度高,反應速率快,達到平衡時所用的時間短,即m<4,在T2溫度下,達到平衡時消耗雙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6﹣1.2)mol=4.8mol,此時生成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4.8×2mol=9.6mol,該反應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由T1>T2可知n>9.6,假設雙環戊二烯全部反應,則生成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12mol,但該反應為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因此n<12;
D.(2)中,T溫度下,雙環戊二烯前2h的平均速率為1.8mol h﹣1,而不是在2h時的瞬時速率。
【解答】解:A.相同條件下,若增大,相當于增大H2的物質的量,反應(g)+H2(g)(g)正向移動,使得生成環戊烯(C5H8)的量增加,而環戊烯選擇性是指生成環戊烯的環戊二烯的量占反應的環戊二烯總量的百分比,所以環戊烯選擇性提高,故A正確;
B.由圖①可知,50℃時,環戊二烯的轉化率為72%,環戊烯的選擇性為74%,則H2的轉化量n杯泉(H2)=n沙在(環戊烯)=1mol×72%×74%=0.5328mol,H2的轉化率為53.28%,故B錯誤;
C.由圖②可知,相同時間段內,由環戊二烯表示的正反應速率大于雙環戊二烯表示的正反應速率,因此T1>T2溫度高,反應速率快,達到平衡時所用的時間短,即m<4,在T2溫度下,達到平衡時消耗雙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6﹣1.2)mol=4.8mol,此時生成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4.8×2mol=9.6mol,該反應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由T1>T2可知n>9.6,假設雙環戊二烯全部反應,則生成環戊二烯的物質的量為12mol,但該反應為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因此n<12,綜上所述,得出n的范圍為9.6<n<12,故C錯誤;
D.(2)中,T溫度下,雙環戊二烯前2h的平均速率為1.8mol h﹣1,而不是在2h時的瞬時速率,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化學平衡移動的知識,題目難度中等,掌握化學平衡移動的判斷方法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14.(2025 臨沂一模)溫度為T1時,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C4H8(g) C4H6(g)+H2(g)ΔH>0,C4H8和H2的體積分數(φ)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v(C4H8)=v(C4H6)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B.逆反應速率:v(a)<v(b)
C.t3時保持壓強不變,通入He,φ(C4H8)不變
D.若起始溫度為T2(T2>T1),平衡時可使d點變為c點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
【分析】A.當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B.反應開始到平衡,正反應速率逐漸減小,逆反應速率逐漸增大,當二者相等時,反應達到平衡,
C.壓強不變,充入與反應無關的氣體,相當于減小壓強;
D.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
【解答】解:A.當v(C4H8)=v(C4H6)時,C4H8的正逆反應速率不一定相等,反應不一定達到平衡狀態,故A錯誤;
B.由圖可知,a點位于平衡之前,b點位平衡點,則逆反應速率:v(a)<v(b),故B正確;
C.t3時保持壓強不變,通入He,平衡正向移動,φ(C4H8)減小,故C錯誤;
D.該反應為吸熱反應,起始溫度為T2(T2>T1),則到達平衡的時間縮短,平衡正向移動,φ(C4H8)減小,不可能由d點變為c點,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平衡的影響因素,掌握化學平衡圖像的分析和影響因素是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15.(2024秋 日照期中)NaBH4在某催化劑表面水解制氫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當NaBH4濃度較大時,易析出NaBO2結晶。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反應過程中有一元弱酸生成
B.反應過程中有極性鍵的斷裂和生成
C.若使用D2O代替H2O,將得到
D.隨著NaBH4濃度的增大,制氫的速率增大
【專題】化學鍵與晶體結構;分析與推測能力;歸納與論證能力.
【分析】A.由圖示可知,反應中生成了一元弱酸B(OH)3;
B.由圖可知,BH4 ﹣中的H原子逐步被水中的OH﹣代替;
C.若使用D2O代替H2O,OD﹣替換BH4 ﹣中的H;
D.隨著NaBH4濃度的增大,將易析出NaBO2結晶。
【解答】解:A.根據圖示微觀過程可知,BH4 ﹣和水反應逐步生成B(OH)4﹣,過程中生成了一元弱酸B(OH)3,故A正確;
B.由圖可知,BH4 ﹣中的H原子逐步被水中的OH﹣代替,由B—H鍵、O—H鍵極性鍵的斷裂,也有B—O鍵極性鍵的形成,故B正確;
C.反應中BH4 ﹣中的H原子逐步被水中的OH﹣代替,若使用D2O代替H2O,OD﹣替換BH4 ﹣中的H,得到B(OD)4﹣,故C正確;
D.隨著NaBH4濃度的增大,將易析出NaBO2結晶,附著在催化劑表面,使反應速率減慢,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以圖示的形式考查反應的微觀歷程,難度不大,掌握基礎是解題的關鍵。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6.(2023春 嶗山區校級期末)圖一所示是一個燃料電池的示意圖,a、b表示通入的氣體,當此燃料電池工作時:
(1)如果a極通入H2,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相同時間內,正極和負極通入的氣體的體積比為: 1:2  。(設氣體為同溫、同壓)
(2)如果a極通入CH4,b極通入O2,NaOH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通CH4的電極上的電極反應為: CH4﹣8e﹣+10OH﹣7H2O  。
(3)如果a極通入乙烯,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通乙烯的電極上的電極反應為: C2H4﹣12e﹣+4H2O=2CO2+12H+  。
(4)某原電池裝置初始狀態如圖二所示,交換膜兩側的溶液體積均為2L,該電池總反應為  2Ag+Cl2=2AgCl  ,當電路中轉移1mol電子時,共有  1  mol離子通過交換膜,交換膜右側溶液中c(HCl)= 1.5  mol L﹣1(忽略溶液體積變化和Cl2溶于水)。
【專題】電化學專題.
【分析】(1)由圖可知,如果a極通入H2,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a極為負極,電極反應式為H2﹣2e﹣=2H+,b極為正極,電極反應式為O2+4e﹣+4H+=2H2O,據此作答;
(2)NaOH為電解質,通入甲烷的電極反應式為CH4﹣8e﹣+10 OH﹣7H2O,通入氧氣的電極反應式為:O2+4e﹣+2H2O=4OH﹣;
(3)如果a極通入乙烯,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在酸性環境下的負極反應為:C2H4﹣12e﹣+4H2O=2CO2+12H+;
(4)由圖可知,銀化合價升高、發生氧化反應,氯氣中的氯元素化合價降低、發生還原反應,所以銀作原電池負極,Pt作原電池的正極,裝置左側即負極電極反應式為Ag﹣e﹣+Cl﹣=AgCl,正極電極反應式為Cl2+2e﹣=2Cl﹣,該原電池總反應為2Ag+Cl2=2AgCl,由于質子交換膜的作用,負極H+通過交換膜進入正極,形成閉合回路,導致正極區c(HCl)增大,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如果a極通入H2,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則a極為負極,電極反應式為H2﹣2e﹣=2H+,b極為正極,電極反應式為O2+4e﹣+4H+=2H2O,則相同時間內,當轉移4mol電子時,負極通入2mol氫氣,正極通入1mol氧氣,同溫、同壓下正極和負極通入的氣體的體積比為1:2,
故答案為:1:2;
(2)NaOH為電解質,通入甲烷的電極為負極,負極上甲烷失電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通入甲烷電極反應式為CH4﹣8e﹣+10 OH﹣7H2O,
故答案為:CH4﹣8e﹣+10 OH﹣7H2O;
(3)如果a極通入乙烯,b極通入O2,H2SO4溶液作電解質溶液,在酸性環境下的負極乙烯失去電子生成二氧化碳,負極反應為:C2H4﹣12e﹣+4H2O=2CO2+12H+,
故答案為:C2H4﹣12e﹣+4H2O=2CO2+12H+;
(4)負極電極反應式為Ag﹣e﹣+Cl﹣=AgCl,正極電極反應式為Cl2+2e﹣=2Cl﹣,該原電池總反應為2Ag+Cl2=2AgCl,當電路中轉移1mol電子時,負極H+通過交換膜進入正極,共有1mol離子通過質子交換膜,由正極電極反應式為Cl2+2e﹣=2Cl﹣可知,正極生成1molHCl,交換膜右側溶液中c(HCl)=1mol/L1.5mol/L,
故答案為:2Ag+Cl2=2AgCl;1;1.5。
【點評】本題考查原電池原理,題目難度中等,能依據圖象和信息準確判斷正負極是解題的關鍵,難點是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17.(2025 山東二模)以CH3OH(g)和CO2(g)為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可制備HCOOCH3(g)發生的主要反應如下:
Ⅰ.CH3OH(g)+CO2(g) HCOOH(g)+HCHO(g)ΔH1=+756.83kJ mol﹣1Kp1
Ⅱ.HCOOH(g)+CH3OH(g) HCOOCH3(g)+H2O(g)ΔH2=+316.12kJ mol﹣1Kp2
Ⅲ.2HCHO(g) HCOOCH3(g)ΔH3=﹣162.04kJ mol﹣1KP3
(1)反應4CH3OH(g)+2CO2(g) 3HCOOCH3(g)+2H2O(g)的ΔH=  +1983.86kJ/mol  ;該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  Kp3  (用含Kp1、Kp2、Kp3的代數式表示)。
(2)已知壓強平衡常數(Kp)與溫度(T)之間存在定量關系,且符合van'tHoff方程lgKpC(其中R、C為常數,ΔH為反應熱)。反應Ⅰ、Ⅱ、Ⅲ的lgKp與之間均為線性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反應Ⅰ對應的曲線為  a  (填“a”、“b”或“c”)。
(3)260℃時,向體積為V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 CH3OH(g)和1mol CO2(g)發生反應Ⅰ、Ⅱ、Ⅲ,達到平衡時測得容器中n(HCHO)、n(HCOOH)和n(HCOOCH3)分別為0.1mol、0.2mol和0.95mol。則此時的CH3OH(g)的平衡轉化率為  70%  ,反應Ⅱ的平衡常數K=  4.75  。當溫度高于260℃時,CH3OH(g)的轉化率隨溫度的升高面  增大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HCOOCH3(g)的產率隨溫度的升高面下降的原因為  升高溫度反應Ⅲ逆向進行,升溫反應Ⅱ正向進行,逆向進行的程度大于反應Ⅱ正向進行的程度  。
(4)利用金屬Ti的氧化物作催化劑也可實現由CH3OH(g)和CO2(g)合成HCOOCH3(g),其反應機理如圖2所示。
①260℃時,將的混合氣體以10L h﹣1的流速通過裝有催化劑的反應器,試計算當HCOOCH3(g)的產率為80%時,其生成速率v(HCOOCH3)=  2  L h﹣1。
②若向反應體系中通入適量H2,可大大提高總反應速率,其原因可能為  增大了氫原子的濃度或提高催化劑的活性  。
【專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平衡專題;分析與推測能力.
【分析】(1)蓋斯定律計算Ⅰ×2+Ⅱ×2+Ⅲ得到4CH3OH(g)+2CO2(g) 3HCOOCH3(g)+2H2O(g)ΔH;
(2)lgKpC(其中R、C為常數,ΔH為反應熱),lgKp與成反比,反應Ⅰ、Ⅱ是吸熱反應,則分別為圖象中曲線a、b,曲線c是放熱反應,為反應Ⅲ;
(3)依據題意設達到平衡狀態時反應Ⅰ、Ⅱ、Ⅲ分別轉化了amol、bmol、cmol,則有,
CH3OH(g)+CO2(g) HCOOH(g)+HCHO(g)
起始量(mol) 2 1 0 0
變化量(mol) a a a a
平衡量(mol) 2﹣a 1﹣a a a
HCOOH(g)+CH3OH(g) HCOOCH3(g)+H2O(g)
起始量(mol) a 2﹣a 0 0
變化量(mol) b b b b
平衡量(mol) a﹣b 2﹣a﹣b b b
2HCHO(g) HCOOCH3(g)
起始量(mol) a b
變化量(mol) 2c c
平衡量(mol) a﹣2c b+c
a﹣2c=0.1,b+c=0.95,a﹣b=0.2,計算得到a=0.8,b=0.6,c=0.35,據此計算轉化率、平衡常數、溫度高于260℃時,反應Ⅰ為吸熱反應,CH3OH(g)的轉化率隨溫度升高增大,升高溫度反應Ⅲ逆向進行,升溫反應Ⅱ正向進行;
(4)①260℃時,將的混合氣體以10L h﹣1的流速通過裝有催化劑的反應器,當HCOOCH3(g)的產率為80%時,很好其他中二氧化碳占的體積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2CH3OH(g)+CO2(g) HCOOCH3(g)+HCHO(g)+H2O(g),計算得到其生成速率v(HCOOCH3);
②圖中分析可知,H原子在反應過程中的中間產物的轉化iii中起到促進作用。
【解答】解:(1)蓋斯定律計算Ⅰ×2+Ⅱ×2+Ⅲ得到4CH3OH(g)+2CO2(g) 3HCOOCH3(g)+2H2O(g)ΔH=2×756.83kJ/mol+2×316.12kJ/mol﹣162.04kJ/mol=+1983.86kJ/mol,該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Kp3,
故答案為:+1983.86kJ/mol;Kp3;
(2)lgKpC(其中R、C為常數,ΔH為反應熱),lgKp與成反比,反應Ⅰ、Ⅱ為吸熱反應,則其在圖中的曲線分別為a、b,曲線c為ΔH<0的反應Ⅲ,因為ΔH1>ΔH2,故反應Ⅰ對應曲線為a,
故答案為:a;
(3)依據題意設達到平衡狀態時反應Ⅰ、Ⅱ、Ⅲ分別轉化了amol、bmol、cmol,則有
CH3OH(g)+CO2(g) HCOOH(g)+HCHO(g)
起始量(mol) 2 1 0 0
變化量(mol) a a a a
平衡量(mol) 2﹣a 1﹣a a a
HCOOH(g)+CH3OH(g) HCOOCH3(g)+H2O(g)
起始量(mol) a 2﹣a 0 0
變化量(mol) b b b b
平衡量(mol) a﹣b 2﹣a﹣b b b
2HCHO(g) HCOOCH3(g)
起始量(mol) a b
變化量(mol) 2c c
平衡量(mol) a﹣2c b+c
a﹣2c=0.1,b+c=0.95,a﹣b=0.2,計算得到a=0.8,b=0.6,c=0.35,
此時的CH3OH(g)的平衡轉化率100%100%=70%,反應Ⅱ的平衡常數K4.75,溫度高于260℃時,反應Ⅰ為吸熱反應,CH3OH(g)的轉化率隨溫度升高增大,升高溫度反應Ⅲ逆向進行,升溫反應Ⅱ正向進行,逆向進行的程度大于反應Ⅱ正向進行的程度,所以HCOOCH3(g)的產率隨溫度的升高而下降,
故答案為:70%;4.75;增大;升高溫度反應Ⅲ逆向進行,升溫反應Ⅱ正向進行,逆向進行的程度大于反應Ⅱ正向進行的程度;
(4)①260℃時,將的混合氣體以10L h﹣1的流速通過裝有催化劑的反應器,當HCOOCH3(g)的產率為80%時,很好其他中二氧化碳占的體積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2CH3OH(g)+CO2(g) HCOOCH3(g)+HCHO(g)+H2O(g),其生成速率v(HCOOCH3)=10L h﹣1×80%2L h﹣1,
故答案為:2;
②圖中分析可知,H原子在反應過程中的中間產物的轉化iii中起到促進作用,若向反應體系中通入適量H2,可大大提高總反應速率,其原因可能是:增大了氫原子的濃度或提高催化劑的活性,
故答案為:增大了氫原子的濃度或提高催化劑的活性。
【點評】本題考查了熱化學方程式和蓋斯定律計算、平衡常數計算、平衡影響因素分析判斷等知識點,注意知識的熟練掌握,題目難度中等。
18.(2025 寧波三模)煙氣中SO2的去除及回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Ⅰ.一定條件下,用CO與高濃度煙氣中SO2反應回收硫,發生如下反應:
反應1:4CO(g)+2SO2(g)S2(g)+4CO2(g)ΔH
(1)工業上為提高SO2吸收速率,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D  。
A.加壓增大原料氣濃度
B.降低溫度
C.及時分離出S2
D.改用更高效的催化劑
(2)已知CO和S2(g)的標準燃燒熱(ΔH)為:﹣283kJ/mol、﹣722kJ/mol,計算反應1的ΔH=  ﹣410  kJ/mol。
(3)在一定溫度下,向1L恒容密閉容器中加入2mol CO和1mol SO2發生反應1,測得v正(SO2)與c(SO2)的數值關系如圖1所示,x點為平衡點。當升高溫度后重新達到平衡,則x點將移動到圖1中的  d  點(填字母標號)。
(4)Sa(分子結構:S=S)凝華時聚合生成S8(分子結構:),請從化學鍵和能量角度解釋降溫凝華時S2聚合的原因  降溫時,體系能量降低,S2分子內的S=S鍵斷裂,形成S—S鍵,多個S原子通過S—S鍵結合形成S8分子,從能量角度看,形成的S—S鍵鍵能較低,體系能量降低,反應自發進行  。
Ⅱ.濕法脫硫:已知常溫下,Ka1(H2SO3)=10﹣1.9,Ka2(H2SO3)=10﹣7.2。
(5)電化學循環法:電解NaOH吸收煙氣后的吸收液,分離產品后吸收液可循環利用。
①常溫下將SO2氣體通入0.100mol/LNaOH溶液中,若某時刻溶液的pH=6.2,此時溶液中的c(NaHSO3)約為  0.08  mol/L;
②電解還原吸收液(主要成分Na2SO3)制取單質硫,陰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S4H++4e﹣=S↓+2H2O  。
(6)石灰石﹣石膏法是一種常用的濕法脫硫工藝,pH控制在5.0~6.0的石灰石漿液吸收煙氣中的SO2氧化后脫水結晶獲得石膏。
主要經歷以下兩個反應過程:
反應2:2CaCO3+H2O+2SO2 2CaSO3 H2O+2CO2
反應3:2CaSO3 H2O+O2+3H2O═2[CaSO4 2H2O]
硫脫除率與SO2吸收階段的pH關系如圖2所示,當pH大于6.0后,硫脫除率有所下降,請從2CaSO3 H2O的生成視角解釋原因  當pH大于6.0后,溶液中OH﹣濃度增大,會與SO2反應生成,導致溶液中濃度減小,反應2的平衡逆向移動,不利于2CaSO3 H2O的生成,從而使硫脫除率有所下降  。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化學反應速率專題;電化學專題.
【分析】(1)A.加壓增大原料氣濃度,反應物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加快,有利于提高SO2吸收速率;
B.降低溫度,反應速率減慢,不利于提高SO2吸收速率;
C.及時分離出S2,是改變了生成物濃度,對反應物濃度影響不大,不能提高SO2吸收速率;
D.改用更高效的催化劑,能降低反應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可提高SO2吸收速率;
(2)已知CO的標準燃燒熱ΔH=﹣283kJ/mol,則CO(g)O2(g)=CO2(g)ΔH=﹣283kJ/mol①;S2(g)+2O2(g)=2SO2(g)ΔH=﹣722kJ/mol②,根據蓋斯定律,①×4﹣②可得4CO(g)+2SO2(g)=S2(g)+4CO2(g);
(3)反應1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SO2的濃度增大,正反應速率也增大,所以x點將移動到圖1中的d點;
(4)從化學鍵角度,降溫使S2分子內的S=S鍵斷裂,形成S—S鍵;從能量角度,形成鍵能較低的S—S鍵,體系能量降低,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反應容易自發進行;
(5)①pH=6.2時,c(H+)=10﹣6.2mol/L,H2SO3的Ka110﹣1.9,Ka210﹣7.2,設c(HS)= xmol/L,c(S)=ymol/L,因為pH=6.2時,HS是主要存在形式,所以c(H2SO3)可忽略不計,c(Na+)=0.1mol/L,根據電荷守恒c(Na+)+c(H+) = c(HS)+2c()+c(OH﹣),c(OH﹣)=10﹣7.8mol/L,可近似認為c(Na+) = c(HS)+2c(),即0.1 = x+2y,又因為Ka210﹣7.2,即,解得:x = 0.08mol/L;
②電解還原吸收液(主要成分Na2SO3)制取單質硫,陰極上得到電子生成S,電極反應式為S4H++4e﹣=S↓+2H2O;
(6)pH增大,OH﹣濃度增大,OH﹣與SO2反應使轉化為,濃度減小,反應2平衡逆向移動,2CaSO3 H2O生成量減少,后續生成石膏的量也減少,硫脫除率下降。
【解答】解:(1)A.加壓增大原料氣濃度,反應物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加快,有利于提高SO2吸收速率,故A正確;
B.降低溫度,反應速率減慢,不利于提高SO2吸收速率,故B錯誤;
C.及時分離出S2,是改變了生成物濃度,對反應物濃度影響不大,不能提高SO2吸收速率,故C錯誤;
D.改用更高效的催化劑,能降低反應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可提高SO2吸收速率,故D正確;
故答案為:AD;
(2)已知CO的標準燃燒熱ΔH=﹣283kJ/mol,則CO(g)O2(g)=CO2(g)ΔH=﹣283kJ/mol①;S2(g)+2O2(g)=2SO2(g)ΔH=﹣722kJ/mol②,根據蓋斯定律,①×4﹣②可得4CO(g)+2SO2(g)=S2(g)+4CO2(g),ΔH =4×(﹣283kJ/mol)﹣(﹣722kJ/mol)=﹣410kJ/mol,
故答案為:410;
(3)反應1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SO2的濃度增大,正反應速率也增大,所以x點將移動到圖1中的d點,
故答案為:d;
(4)從化學鍵角度,降溫使S2分子內的S=S鍵斷裂,形成S—S鍵;從能量角度,形成鍵能較低的S—S鍵,體系能量降低,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反應容易自發進行,
故答案為:降溫時,體系能量降低,S2分子內的S=S鍵斷裂,形成S—S鍵,多個S原子通過S—S鍵結合形成S8分子,從能量角度看,形成的S—S鍵鍵能較低,體系能量降低,反應自發進行;
(5)①pH=6.2時,c(H+)=10﹣6.2mol/L,H2SO3的Ka110﹣1.9,Ka210﹣7.2,設c(HS)= xmol/L,c(S)=ymol/L,因為pH=6.2時,HS是主要存在形式,所以c(H2SO3)可忽略不計,c(Na+)=0.1mol/L,根據電荷守恒c(Na+)+c(H+) = c(HS)+2c()+c(OH﹣),c(OH﹣)=10﹣7.8mol/L,可近似認為c(Na+) = c(HS)+2c(),即0.1 = x+2y,又因為Ka210﹣7.2,即,解得:x = 0.08mol/L,
故答案為:0.08;
②電解還原吸收液(主要成分Na2SO3)制取單質硫,陰極上得到電子生成S,電極反應式為S4H++4e﹣=S↓+2H2O,
故答案為:S4H++4e﹣=S↓+2H2O;
(6)pH增大,OH﹣濃度增大,OH﹣與SO2反應使轉化為,濃度減小,反應2平衡逆向移動,2CaSO3 H2O生成量減少,后續生成石膏的量也減少,硫脫除率下降,
故答案為:當pH大于6.0后,溶液中OH﹣濃度增大,會與SO2反應生成,導致溶液中濃度減小,反應2的平衡逆向移動,不利于2CaSO3 H2O的生成,從而使硫脫除率有所下降。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化學平衡及其計算的知識,題目難度中等,掌握基礎知識,結合題給信息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19.(2025 泉州模擬)NH3—SCR汽車尾氣處理系統的原理是利用NH3脫除NO并轉化為N2。
(1)已知在25℃,101kPa時:
反應ⅰ:4NH3(g)+5O2(g) 4NO(g)+6H2O(g) ΔH1=﹣902kJ mol﹣1
反應ⅱ:4NH3(g)+3O2(g) 2N2(g)+6H2O(g) ΔH2=﹣1268kJ mol﹣1
反應ⅲ:4NH3(g)+6NO(g) 5N2(g)+6H2O(g) ΔH3= ﹣1817  kJ mol﹣1
(2)當NH3與NO的物質的量之比按1:3、3:1、4:1分別以相同流速通過催化劑,通過時間均為tmin,NO的脫除率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1所示:
①曲線c對應NH3與N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1:3  。
②若曲線a中NO的起始濃度為6.0×10﹣4g m﹣3,則在900℃時NO的脫除速率為    g m﹣3 min﹣1。
③在800℃~1100℃時,催化劑活性較穩定。則NO脫除的最佳溫度為  900  ℃,NO的脫除率在最佳溫度之前逐漸增大的原因是  在最佳溫度之前,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速率增大  。
④940℃時,反應ⅲ的平衡常數Kx=   (用物質的量分數代替濃度,列計算式)。
⑤若其它條件不變,提高催化劑的活性,940℃時NO的脫除率  不變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一定比例的NH3和O2也能很好的脫除NO,某催化反應機理如圖2所示:
(注:O—V5+表示V化合價為+5價,其它相似)
①該反應的催化劑為  HO—V4+  。
②HO—V4+轉化為O—V5+過程中HO—V4+與O2的物質的量比為  4:1  。
③NH3轉化為HO—V4+—NH3,H—N—H鍵角增大的原因是  N原子的孤電子對減少,孤電子對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減弱  。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理解與辨析能力.
【分析】(1)反應iii=反應ii×2.5﹣反應i×1.5;
(2)①相同溫度下,初始時NH3和NO的物質的量之比越大,NO的轉化率越高,NO的脫除率也就越大;
②曲線a中NO的起始濃度為6×10﹣4g/m3,900℃時NO的脫除率為0.75,則反應掉NO的濃度6×10﹣4g/m3×0.75=4.5×10﹣4g/m3;
③800﹣1100℃時,催化劑活性較穩定,從圖中可知,在此溫度區間內,900℃時,三種投料比下NO的脫除率均最高,因此NO脫除的最佳溫度為900℃。在最佳溫度之前,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速率增大;
④溫度一定的條件下,無論投料比為多少,平衡常數K為定值,則940℃條件下,a曲線上NO脫除率為0.6,此時初始投料比NH3:NO=4:1,不妨設初始時投入NH34mol、NO1mol,則有,平衡時氣體總物質的量為5.1mol,則NH3物質的量分數為,NO物質的量分數為,N2物質的量分數為,H2O物質的量分數為;
⑤提高催化劑的活性,能增大反應速率,但是對化學平衡沒有影響;
(3)①從圖中可知,HO—V4+參與反應最后又重新生成;
②HO—V4+中V為+4價,其與氧氣反應轉化為O—V5+,V失去一個電子,1個O2轉化為H2O得到4個電子;
③NH3轉化為HO—V4+—NH3,N原子的孤電子對減少,孤電子對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減弱。
【解答】解:(1)反應iii=反應ii×2.5﹣反應i×1.5,則ΔH3=(﹣1268×2.5+902×1.5)=﹣1817kJ/mol,
故答案為:﹣1817;
(2)①相同溫度下,初始時NH3和NO的物質的量之比越大,NO的轉化率越高,NO的脫除率也就越大,因此a曲線NH3與N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b曲線為3:1,c曲線為1:3,
故答案為:1:3;
②曲線a中NO的起始濃度為6×10﹣4g/m3,900℃時NO的脫除率為0.75,則反應掉NO的濃度6×10﹣4g/m3×0.75=4.5×10﹣4g/m3,通過時間為tmin,則NO脫除速率為g m﹣3 min﹣1,
故答案為:;
③800﹣1100℃時,催化劑活性較穩定,從圖中可知,在此溫度區間內,900℃時,三種投料比下NO的脫除率均最高,因此NO脫除的最佳溫度為900℃。在最佳溫度之前,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速率增大,因此NO的脫除率也隨之增大,
故答案為:900;在最佳溫度之前,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速率增大;
④溫度一定的條件下,無論投料比為多少,平衡常數K為定值,則940℃條件下,a曲線上NO脫除率為0.6,此時初始投料比NH3:NO=4:1,不妨設初始時投入NH34mol、NO1mol,則有,平衡時氣體總物質的量為5.1mol,則NH3物質的量分數為,NO物質的量分數為,N2物質的量分數為,H2O物質的量分數為,則Kx,
故答案為:;
⑤提高催化劑的活性,能增大反應速率,但是對化學平衡沒有影響,NO的脫除率不變,
故答案為:不變;
(3)①從圖中可知,HO—V4+參與反應最后又重新生成,則反應的催化劑為HO—V4+,
故答案為:HO—V4+;
②HO—V4+中V為+4價,其與氧氣反應轉化為O—V5+,V失去一個電子,1個O2轉化為H2O得到4個電子,則根據轉移電子守恒可得HO—V4+與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
故答案為:4:1;
③NH3轉化為HO—V4+—NH3,N原子的孤電子對減少,孤電子對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減弱,H—N—H的鍵角增大,
故答案為:N原子的孤電子對減少,孤電子對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減弱。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側重考查學生平衡移動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
20.(2025春 天津期中)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之間的反應來探究“外界條件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如下:
實驗序號 實驗溫度(K) KMnO4溶液 H2C2O4溶液 H2O 溶液褪色時間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t(s)
A 293 2 0.02 4 0.1 0 t1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2
(1)已知:
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2)V1= 1  ,T1= 293  。通過實驗A、B,可探究出 濃度  的改變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3)若t2<8則由實驗B、C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 升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增大  。
(4)利用實驗B中數據計算,從反應開始到結束,用KMnO4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0.00083mol L﹣1 s﹣1  (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5)該小組的一位同學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反應一段時間后該反應速率會加快,造成此種變化的原因是反應體系中的某種粒子對KMnO4與H2C2O4之間的反應有某種特殊的作用,則該作用是 催化作用  ,相應的離子最有可能是 Mn2+  。
【專題】簡答題;化學計算.
【分析】(1)在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中,KMnO4、K2SO4、MnSO4、H2SO4 是強電解質,完全電離,可拆寫成離子形式;H2C2O4是弱酸,H2O是弱電解質,CO2是氣體,不能拆寫,刪去方程式兩邊未反應的離子K+、,得到離子方程式;
(2)探究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時,要控制變量。實驗 A、B 中KMnO4溶液的體積和濃度相同,為探究H2C2O4溶液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溶液總體積應相同,A 中溶液總體積為2mL+4mL=6mL,B 中KMnO4溶液2mL,H2C2O4溶液3mL,所以V1=6mL﹣2mL﹣3mL = 1mL;對比實驗 A、B,變量是H2C2O4溶液濃度,溫度應相同,所以T1=293K;
(3)實驗 B、C 中,KMnO4溶液的體積和濃度相同,H2C2O4溶液濃度相同,C 的溫度313K高于 B 的溫度293K,若t2<8,即C中褪色時間更短,反應速率更快,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升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增大;
(4)實驗 B 中,n(KMnO4)=cV,混合后溶液體積V = 2mL+3mL+1mL = 6mL = 0.006L,△c(KMnO4),反應時間t=8s,KMnO4的反應速率ν;
(5)反應一段時間后速率加快,是因為反應體系中某種粒子起特殊作用,這種作用是催化作用,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的離子中,Mn2+最有可能起催化作用,因為隨著反應進行,Mn2+濃度逐漸增大,反應速率加快。
【解答】解:(1)在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中,KMnO4、K2SO4、MnSO4、H2SO4 是強電解質,完全電離,可拆寫成離子形式;H2C2O4是弱酸,H2O是弱電解質,CO2是氣體,不能拆寫,刪去方程式兩邊未反應的離子K+、,得到離子方程式:,
故答案為:;
(2)探究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時,要控制變量。實驗 A、B 中KMnO4溶液的體積和濃度相同,為探究H2C2O4溶液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溶液總體積應相同,A 中溶液總體積為2mL+4mL=6mL,B 中KMnO4溶液2mL,H2C2O4溶液3mL,所以V1=6mL﹣2mL﹣3mL = 1mL;對比實驗 A、B,變量是H2C2O4溶液濃度,溫度應相同,所以T1=293K,
故答案為:1;293;濃度;
(3)實驗 B、C 中,KMnO4溶液的體積和濃度相同,H2C2O4溶液濃度相同(總體積相同,H2C2O4溶液體積相同),C 的溫度313K高于 B 的溫度293K,若t2<8,即C中褪色時間更短,反應速率更快,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升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增大,
故答案為:升高反應溫度,反應速率增大;
(4)實驗 B 中,n(KMnO4)=cV = 0.02mol/L×0.002L = 4×10﹣5mol,混合后溶液體積V = 2mL+3mL+1mL = 6mL = 0.006L,△c(KMnO4)6.67×10﹣3mol/L,反應時間t=8s,KMnO4的反應速率ν0.00083mol L﹣1 s﹣1,
故答案為:0.00083mol L﹣1 s﹣1;
(5)反應一段時間后速率加快,是因為反應體系中某種粒子起特殊作用,這種作用是催化作用,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的離子中,Mn2+最有可能起催化作用,因為隨著反應進行,Mn2+濃度逐漸增大,反應速率加快,
故答案為:催化作用;Mn2+。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計算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合水县| 西乌| 昌都县| 新蔡县| 贵州省| 西峡县| 遂宁市| 乐山市| 浮梁县| 精河县| 枝江市| 原平市| 伊通| 霍山县| 香格里拉县| 辽阳县| 长海县| 上栗县| 香格里拉县| 惠安县| 屏南县| 颍上县| 涡阳县| 即墨市| 新野县| 吉安市| 巴林右旗| 灌南县| 商都县| 元江| 佛学| 平度市| 庆元县| 固原市| 德安县| 栾川县| 濮阳县| 廉江市| 华蓥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