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末核心考點 極地地區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年12月1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宣布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開始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全球氣象監測領域的重要一步。關于南極地區科考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南極洲的“殺人風”能把科考人員吹跑②氣候最寒冷的大洲,酷寒往往給科考隊員留下無情的凍傷③為避免被積雪掩埋,科考站的房屋下面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④平均海拔最高,素有“冰雪高原”之稱,積雪、冰隙隨時都有可能吞沒科考人員⑤科考站的房屋必須使用防火材料,因為南極洲風大且極度干燥,被稱為“白色荒漠”,缺乏淡水資源⑥南極洲是世界面積最小的大洲,無常住人口,科考人員會遭到熊的襲擊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⑥2.2018年1月,我國宣布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如圖為我國北極通道路線圖,關于我國北極通道路線(大連—鹿特丹)的說法,正確的是( )A.沿途經過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B.北極地區科學考察都選擇在2月C.沿途經過地區比南極氣溫低、降水多、風速大D.北極地區自然資源貧乏,自然環境相對原始3.我國第5個南極科考站秦嶺站已圓滿落成。圖為我國南極科考站分布圖,下列關于我國秦嶺站的描述,正確的是( )A.緯度位置最高 B.位于昆侖站的西北部C.有極晝、極夜現象 D.建站時間選在5~8月4.海冰是極地研究的重要內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比例。圖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圖。與5月相比,6月( )A.葉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增大B.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C.科雷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減小D.白令海峽北部的海冰沒有變化5.讀兩極地區示意圖。下列關于兩極地區說法不正確的是( )A.長城站位于西半球,在泰山站的西北方向B.北極地區降水多,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C.南極地區無人定居,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D.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6.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秦嶺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南極科考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讀南極地區圖,關于“五朵金花”,敘述正確的是( )A.長城站的緯度最高 B.全部位于東半球C.都有極晝極夜現象 D.秦嶺站臨太平洋7.下列有關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極地酷寒、多狂風且降雪豐富B.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寒C.緯度高是影響極地氣候的最主要因素D.兩極地區儲存了大量的淡水資源8.關于兩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北極熊,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企鵝B.兩極地區淡水資源貧乏C.位于南極點的科考站是中國的黃河站D.酷寒、狂風、降水豐富是極地地區的氣候特征9.關于兩極地區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南極地區礦產資源貧乏B.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C.兩極地區均酷寒,多狂風D.南北兩極地區的“主人”分別是熊和企鵝10.南極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氣候變化對南極地區的影響主要有( )①海冰、冰蓋面積變化②“亞洲水塔”水量變化③極地海洋生物棲息地變化④高海拔湖泊、濕地面積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該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個南極常年考察站,全年可進行科考,而昆侖站與泰山站僅在當地夏季進行科考工作,屬于夏季站。如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與夏季站相比,常年站( )A.均瀕臨太平洋 B.緯度更低C.無極晝極夜現象 D.位于南溫帶12.2023年11月2日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啟程,這次科學考察預計12月中旬到達南極地區的羅斯海,用60天時間建立新的科學考察站。選擇在這個時期建設最有利條件是( )A.地震較少 B.正值南極暖季C.臺風較少 D.有利于保護海洋生物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2月7日中國秦嶺站正式開站。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如圖為中國南極科考站分布示意圖,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五個南極科考站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 科考站。(2)秦嶺站將擁有海洋實驗室,它觀測與研究的大洋是 ,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時,此時南半球正處于 (季節)。(3)“綠色考察理念貫穿于秦嶺站的設計和施工全過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過了60%,在南極地區可以大規模使用的新能源有 。(4)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 )。A.防寒保暖B.防積雪融水進入C.防紫外線輻射D.防大風積雪掩埋(5)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 。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為減緩極地冰川融化貢獻中國力量。請列舉一種低碳生活方式 。14.今年2月初,由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抵達秦嶺站;2月25日,“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接近中山站。閱讀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中山站,定位目的地的經緯度位置是 ;到達中山站附近時,正處于 洋。若一架飛機從秦嶺站向中山站運送物資,其飛行的方向為 。(2)我國用20噸國產極地特種低溫鋼對“雪龍號”進行內部改造,使用該材料是因為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3)說明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前后的原因。(4)圖1反映北極地區環境問題是 ,導致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圖2是 (北極/南極)地區,產生圖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5)據上述極地環境問題,提出保護極地環境的措施。(寫出一項,合理即可)15.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閱讀材料及我國南極科考站位置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依托秦嶺站,研究人員將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同時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與周邊其他國家科考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的國際合作,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1)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甲 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 方向。(2)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平均厚度約2000多米,素有“ ”之稱。(3)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人類活動,極地地區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你都知道南極地區的哪些環境問題? (任答一點),應該怎樣解決? 。(4)結合上述材料,談一談秦嶺站在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 。期末核心考點 極地地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年12月1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宣布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開始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全球氣象監測領域的重要一步。關于南極地區科考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南極洲的“殺人風”能把科考人員吹跑②氣候最寒冷的大洲,酷寒往往給科考隊員留下無情的凍傷③為避免被積雪掩埋,科考站的房屋下面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④平均海拔最高,素有“冰雪高原”之稱,積雪、冰隙隨時都有可能吞沒科考人員⑤科考站的房屋必須使用防火材料,因為南極洲風大且極度干燥,被稱為“白色荒漠”,缺乏淡水資源⑥南極洲是世界面積最小的大洲,無常住人口,科考人員會遭到熊的襲擊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⑥【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C【分析】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烈風、暴雪和酷寒;南極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最高,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洲淡水資源豐富,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存在;南極洲的代表動物是企鵝,被稱為“南極小主人”。【解答】解:南極洲盛行極地東風,風力大,被稱為風庫,因此南極洲的“殺人風”能把科考人員吹跑,故①正確。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且海拔高,該大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酷寒往往給科考隊員留下無情的凍傷,故②正確。南極洲終年冰雪覆蓋,為避免被積雪掩埋,科考站的房屋下面為立柱,故③正確。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素有“冰雪高原”之稱,積雪、冰隙隨時都有可能吞沒科考人員,故④正確。南極地區被稱為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55毫米,極度干燥,但是南極冰蓋儲存了全球約70%的淡水,不缺乏淡水資源,故⑤錯誤。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熊不是生活在南極地區,故⑥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南極洲的地理知識點,結合教材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2.2018年1月,我國宣布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如圖為我國北極通道路線圖,關于我國北極通道路線(大連—鹿特丹)的說法,正確的是( )A.沿途經過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B.北極地區科學考察都選擇在2月C.沿途經過地區比南極氣溫低、降水多、風速大D.北極地區自然資源貧乏,自然環境相對原始【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A【分析】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北極圈以內的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千米,北冰洋面面積1310萬平方千米。據圖中路線信息解答。【解答】解:讀圖可得,我國北極通道路線(大連—鹿特丹)沿途經過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沿途經過地區比南極氣溫高、降水多、風速小;北極地區的科考時間大約是6﹣8月;北極地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北極地區的相關知識點,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3.我國第5個南極科考站秦嶺站已圓滿落成。圖為我國南極科考站分布圖,下列關于我國秦嶺站的描述,正確的是( )A.緯度位置最高 B.位于昆侖站的西北部C.有極晝、極夜現象 D.建站時間選在5~8月【考點】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C【分析】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黃河站。不同科考站的位置及特點不同。【解答】解:由圖可知,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考察站是昆侖站;秦嶺站是位于昆侖站的東北部;秦嶺站位于南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由于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在南極建站時應該選擇當地的暖季即北半球的冬季,通常11月至次年3月在南極建站最合適。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我國不同科考站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4.海冰是極地研究的重要內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比例。圖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圖。與5月相比,6月( )A.葉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增大B.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C.科雷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減小D.白令海峽北部的海冰沒有變化【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B【分析】海冰密集度的影響因素可以從緯度、海流速度、海域面積、風速等角度進行分析。【解答】解:讀圖可知,與5月相比,6月葉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降低;勒拿河、科雷馬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白令海峽北部的海冰密度降低。故選:B。【點評】該題考查影響海冰密集度、融化量的因素,理解解答即可。5.讀兩極地區示意圖。下列關于兩極地區說法不正確的是( )A.長城站位于西半球,在泰山站的西北方向B.北極地區降水多,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C.南極地區無人定居,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D.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B【分析】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羅斯海新站,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黃河站。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南極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該季節是去南極洲考察的最佳時間。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它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解答】解:由圖可知,長城站是位于西半球,在泰山站的西北方向;北極地區降水少,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是南極地區;南極地區是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陸,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是順時針。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相關知識點,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6.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秦嶺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南極科考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讀南極地區圖,關于“五朵金花”,敘述正確的是( )A.長城站的緯度最高 B.全部位于東半球C.都有極晝極夜現象 D.秦嶺站臨太平洋【考點】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D【分析】南極地區位于地球最南端,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其大部分區域在南極圈(66.5°S)以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環繞。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羅斯海新站。我國不同科考站的位置及特點不同。【解答】解:從圖中可以看出,長城站的緯度低于昆侖站等其他科考站;長城站位于西半球,并非全部位于東半球;長城站位于南極圈以外,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根據圖中位置可知,秦嶺站臨太平洋。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不同科考站的位置及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解答即可。7.下列有關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極地酷寒、多狂風且降雪豐富B.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寒C.緯度高是影響極地氣候的最主要因素D.兩極地區儲存了大量的淡水資源【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A【分析】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學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及如水力、風力等恒定資源。如果按照廣義的資源定義,則還應算上軍事資源、科學資源、人文資源、旅游資源等等。【解答】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北極為北冰洋,海洋升溫慢降溫慢,南極為南極洲,陸地升溫快降溫快,根據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可知,南極溫差大更寒冷;兩極地區的緯度普遍高于60度,屬于高緯度地區,兩極地區氣候寒冷干燥,降水稀少,但冰川廣布,固態淡水資源豐富。綜上所述,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考查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的概況,理解作答。8.關于兩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北極熊,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企鵝B.兩極地區淡水資源貧乏C.位于南極點的科考站是中國的黃河站D.酷寒、狂風、降水豐富是極地地區的氣候特征【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A【分析】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北極圈以內的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積約1310萬平方千米。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解答】解: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北極熊,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企鵝;兩極地區但水資源豐富;中國的黃河站位于北極地區;酷寒、狂風、降水少是極地地區的氣候特征。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極地地區的特點,牢記即可。9.關于兩極地區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南極地區礦產資源貧乏B.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C.兩極地區均酷寒,多狂風D.南北兩極地區的“主人”分別是熊和企鵝【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C【分析】南極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兩極地區氣候酷寒,多狂風;南北極地區地區的“主人”分別是企鵝和北極熊。【解答】解:A、南極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不符合題意。B、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不符合題意。C、兩極地區氣候酷寒,多狂風,符合題意。D、南極地區代表性動物是企鵝,北極地區代表性動物是北極熊,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兩極地區地理特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解答。10.南極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氣候變化對南極地區的影響主要有( )①海冰、冰蓋面積變化②“亞洲水塔”水量變化③極地海洋生物棲息地變化④高海拔湖泊、濕地面積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B【分析】南極是南極點周圍地區的統稱,包含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其大陸部分是全球唯一無永久居民的大陸。氣候變化對南極地區的影響有:海冰、冰蓋面積減小,進而影響極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等。【解答】解:①南極地區氣溫升高,海冰、冰蓋面積會縮小,故①正確;②“亞洲水塔”位于青藏高原,故②錯誤;③南極地區氣溫升高,極地海洋生物棲息地會發生變化,故③正確;④南極地區氣溫升高,湖泊、濕地面積會縮小,故④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氣候變化對南極地區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點解答即可。11.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該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個南極常年考察站,全年可進行科考,而昆侖站與泰山站僅在當地夏季進行科考工作,屬于夏季站。如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與夏季站相比,常年站( )A.均瀕臨太平洋 B.緯度更低C.無極晝極夜現象 D.位于南溫帶【考點】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B【分析】南極地區由于的平均海拔2350米,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因為常年受極地高壓的影響,近地面地區氣壓高,風是由高氣壓處吹向低氣壓處,且受極地東風的影響很大,多產生大風,素有“風庫”之稱。【解答】解:讀圖可知,常年科考站有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夏季站有泰山站、昆侖站,與夏季站相比,常年站離南極點更遠,說明常年站緯度更低;常年科考站中中山站瀕臨印度洋;中山站和秦嶺站都在南極圈內,屬于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常年站的位置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解答即可。12.2023年11月2日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啟程,這次科學考察預計12月中旬到達南極地區的羅斯海,用60天時間建立新的科學考察站。選擇在這個時期建設最有利條件是( )A.地震較少 B.正值南極暖季C.臺風較少 D.有利于保護海洋生物【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期末核心考點【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B【分析】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羅斯海新站,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黃河站。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南極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該季節是去南極洲考察的最佳時間。【解答】解: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為南極地區的為暖季(夏季),氣溫相對較高,且出現極晝現象,便于開展科考活動,故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南極地區的暖季,結合所學知識點解答即可。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2月7日中國秦嶺站正式開站。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如圖為中國南極科考站分布示意圖,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五個南極科考站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 長城 科考站。(2)秦嶺站將擁有海洋實驗室,它觀測與研究的大洋是 太平洋 ,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時,此時南半球正處于 暖 (季節)。(3)“綠色考察理念貫穿于秦嶺站的設計和施工全過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過了60%,在南極地區可以大規模使用的新能源有 風能 。(4)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 D )。A.防寒保暖B.防積雪融水進入C.防紫外線輻射D.防大風積雪掩埋(5)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 保護南極地區生態環境 。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為減緩極地冰川融化貢獻中國力量。請列舉一種低碳生活方式 乘坐公共交通 。【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1)長城;(2)太平洋;暖;(3)風能;(4)D;(5)保護南極地區生態環境;乘坐公共交通。【分析】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極大陸孤獨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它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羅斯海新站,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站有黃河站。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南極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該季節是去南極洲考察的最佳時間。據題干中信息解答。【解答】解:(1)由圖可知,圖中五個南極科考站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長城科考站,位于南極圈以北。(2)由圖可知,秦嶺站位于150°E至180°之間,位于太平洋附近,它觀測與研究的大洋是太平洋;由題干可知,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時為2024年2月7日,此時南半球正處于暖季,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為南極的暖季。(3)南極氣候酷寒、干燥、多烈風,在南極地區可以大規模使用的新能源有風能。(4)南極地區氣候酷寒,終年積雪多烈風。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防大風積雪掩埋,D符合題意。(5)南極氣候酷寒,生態及其脆弱,所以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愛護南極環境,不讓南極受到污染,以保護南極地區生態。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為減緩極地冰川融化貢獻中國力量。低碳生活方式有綠色出行、低碳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一次性筷子和餐具使用,間接保護植被,增加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節省能源等。故答案為:(1)長城;(2)太平洋;暖;(3)風能;(4)D;(5)保護南極地區生態環境;乘坐公共交通。【點評】本題以國南極科考站分布示意圖為材料,設置了5個問題,涉及南極的位置、氣候、資源、環境保護、南極科考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14.今年2月初,由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抵達秦嶺站;2月25日,“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接近中山站。閱讀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中山站,定位目的地的經緯度位置是 (70°S,76°E) ;到達中山站附近時,正處于 印度 洋。若一架飛機從秦嶺站向中山站運送物資,其飛行的方向為 西北 。(2)我國用20噸國產極地特種低溫鋼對“雪龍號”進行內部改造,使用該材料是因為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酷寒 。(3)說明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前后的原因。(4)圖1反映北極地區環境問題是 冰川融化,極地動物生存范圍縮小 ,導致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全球氣候變暖 。圖2是 南極 (北極/南極)地區,產生圖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石油泄漏 。(5)據上述極地環境問題,提出保護極地環境的措施。(寫出一項,合理即可)【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1)(70°S,76°E);印度;西北;(2)酷寒;(3)2月是南極的暖季,氣溫相對較高,冰層較薄;日照時間較長;(4)冰川融化,極地動物生存范圍縮小;全球氣候變暖;南極;石油泄漏;(5)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石油泄漏等。【分析】(1)“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中山站,定位目的地的經緯度位置是(70°S,76°E);到達中山站附近時,正處于印度洋。若一架飛機從秦嶺站向中山站運送物資,其飛行的方向為西北。(2)我國用20噸國產極地特種低溫鋼對“雪龍號”進行內部改造,使用該材料是因為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是酷寒。(3)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前后的原因是2月是南極的暖季,氣溫相對較高,冰層較薄;日照時間較長。(4)圖1反映北極地區環境問題是冰川融化,極地動物生存范圍縮小,導致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圖2是南極地區,產生圖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石油泄漏。(5)為了保護極地地區,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石油泄漏等。【解答】解:(1)由圖可知,中山站位于南極地區,按照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判讀經緯度,因此,“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中山站,定位目的地的經緯度位置是(70°S,76°E),到達中山站附近時,正處于印度洋。中山站位于秦嶺站的西北方向,若一架飛機從秦嶺站向中山站運送物資,其飛行的方向為西北。(2)南極地區氣候酷寒,使用極地特種低溫鋼對“雪龍號”進行內部改造,是為了適應南極地區極低的溫度環境。(3)2月前后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此時氣溫相對較高;且有極晝現象,白晝時間長,便于開展建站及科考活動。(4)左圖反映北極地區環境問題是冰川融化,導致北極熊失去家園,導致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企鵝是南極地區的主人,右圖是南極地區,企鵝被油污污染,主要原因是石油泄漏。(5)上述極地環境問題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使得北極熊失去家園,石油泄漏導致的極地環境污染,極地動物生命健康受到威脅,針對上述極地環境問題,我們可以采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如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加強對極地海域石油開采、運輸等活動的監管,防止石油泄漏。故答案為:(1)(70°S,76°E);印度;西北;(2)酷寒;(3)2月是南極的暖季,氣溫相對較高,冰層較薄;日照時間較長;(4)冰川融化,極地動物生存范圍縮小;全球氣候變暖;南極;石油泄漏;(5)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石油泄漏等。【點評】本題以北極、南極地區示意圖,失去家園的北極熊,穿上油污晚禮服的企鵝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經緯網定位及定向,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征,極地科考,極地環境保護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調動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素養。15.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閱讀材料及我國南極科考站位置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依托秦嶺站,研究人員將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同時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與周邊其他國家科考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的國際合作,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1)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甲 太平 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 東北 方向。(2)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平均厚度約2000多米,素有“ 冰雪高原 ”之稱。(3)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人類活動,極地地區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你都知道南極地區的哪些環境問題?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 (任答一點),應該怎樣解決?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等 。(4)結合上述材料,談一談秦嶺站在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 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共同保護南極生態環境/助力于研究南極冰川、分析全球氣候的變化/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有利于加強對南極地區的海洋觀測和研究、有利于推進對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 。【考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期末核心考點【專題】示意圖;大洋洲與南北極地區.【答案】(1)太平;東北;(2)冰雪高原;(3)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4)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共同保護南極生態環境/助力于研究南極冰川、分析全球氣候的變化/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有利于加強對南極地區的海洋觀測和研究、有利于推進對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分析】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極大陸孤獨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它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氣候嚴寒的南極洲,植物難于生長,偶能見到一些苔蘚、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2月份是南極洲的暖季,且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便于考察活動的開展。【解答】解:(1)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甲太平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讀圖可知,長城站更加遠離南極點,故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北方。南極上空,地球自轉的方向呈順時針,那么長城站位于泰山站的東方,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東北方向。(2)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約2000多米,平均海拔2350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稱。(3)南極地區的環境問題: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生物多樣性受損等。解決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森林資源、停止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加強監測與研究、推廣環保意識、增加森林面積等。(4)由材料知,依托秦嶺站,研究人員將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同時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與周邊其他國家科考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的國際合作,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故秦嶺站的建成助力于研究南極冰川,分析全球氣候的變化,可以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有利于加強對南極地區的海洋觀測和研究;秦嶺站的建成有利于推進對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故答案為:(1)太平;東北;(2)冰雪高原;(3)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4)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共同保護南極生態環境/助力于研究南極冰川、分析全球氣候的變化/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有利于加強對南極地區的海洋觀測和研究、有利于推進對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點評】本題以我國南極科考站位置示意圖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方向、秦嶺站在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