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會寫“鵲、蟬”等生字,會默寫《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3.感受作者對豐收的歡欣之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4.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教學重難點1.感受作者對豐收的歡欣之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2.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1.展示《破陣·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同學們,我們學過辛棄疾的一首詞《破陣子 ·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誰能背一背 明確: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2.介紹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在今山東濟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與當政的主和派政 見不合,屢遭排擠,最后退隱閑居。辛棄疾兼善詩文詞,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與蘇軾并稱”蘇辛”。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辛棄疾的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默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2. 指名讀,糾正字音。鵲 (què) 鳴 蟬 (chán) 聲 茅 店 (diàn)忽 見 (xiàn) 溪橋 (qiáo) 舊 時 (shí)3.再讀課文,注意讀出節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4.指名朗讀,指導停頓。5.教師范讀,學生學讀。6.全班齊讀 。三、理解詞義,想象畫面1.借助注釋,理解詞義。(1)獨立思考,理解詞義。(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3)全班交流,教師總結。明確:①西江月:詞牌名。②別枝:橫斜的樹枝。③驚鵲:驚動喜鵲。④鳴蟬:蟬發出的鳴叫聲。⑤社:指社廟。⑥溪橋:橫跨溪流的小橋。⑦社林:社廟叢林。⑧路轉:路拐彎。2.描述畫面,理解主旨。(1)默讀課文,圈畫關鍵詞語,描述畫面。(2)小組交流,完善畫面。(3)全班交流,教師總結。明確:這首詞描寫了夏夜山村的寧靜清幽之美。詞人行走在黃沙嶺的道路上,月光從樹梢照下來,驚醒了休息中的 鵲兒,它們撲棱棱地飛起來,發出陣陣清脆的叫聲。晚風習習,傳來遠處蟬鳴聲聲。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 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天空中星星時隱時現,山前落下稀疏的雨點。過去在土地廟樹林旁邊的茅店,拐 了個彎就忽然出現在眼前。四、品讀詞句,賞析詞境1. " 明 月 別 枝 驚 鵲 , 清 風 半 夜 鳴 蟬 。 "(1)賞析”明月別枝驚鵲”,說說你的理解。明確:明月升上樹梢,驚飛了枝頭的喜鵲。一個“驚”字,突出了夏夜的靜謐、幽美。(2)賞析“清風半夜鳴蟬”,說說你的理解。明確:在微風細浪的夜晚,可以聽到蟬不停地鳴叫。 一個"鳴"字,寫出了蟬在清風中的鳴叫。(3)這兩句寫了什么景物 怎樣寫的 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景物。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動靜結合,描繪了一 幅寧靜、祥和的夏夜圖,營造了清新、幽雅的意境。2 . " 稻 花 香 里 說 豐 年 , 聽 取 蛙 聲 一 片 。 "(1)這兩句寫了什么景物 怎樣寫的 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了“稻花、蛙聲”等景物。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描繪了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 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的景象。營造了豐收的喜悅、寧靜的夏夜的意境。(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句詞抒發了作者對豐收的歡欣之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3 . " 七 八 個 星 天 外 , 兩 三 點 雨 山 前 。 "這兩句寫了什么景物 怎樣寫的 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了“星星、雨點”等景物。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描繪了在天邊飄浮的輕云下,星星時隱時現,山 前開始下起了綿綿細雨的景象。營造了天邊、山前、夜空中星星時隱時現,山前開始下起了綿綿細雨的意境。4 . " 舊 時 茅 店 社 林 邊 , 路 轉 溪 橋 忽 見 。 "這兩句寫了什么景物 怎樣寫的 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了“茅店、社林、溪橋”等景物。運用了虛實結合、化用典故的方法,描繪了作者記得來時經過的茅 店就在土地廟樹林旁,道路拐過溪水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情景。營造了作者記憶里的熟悉的鄉村景象 的意境。五、課堂小結這首詞語言質樸,構思巧妙,選取的雖然都是鄉間常見的景物,但通過精巧的組合,便把鄉村月夜的景色描繪得恬 靜自然、優美如畫,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經典佳作。六、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這首詞。2.搜集辛棄疾的其他詞作,進一步了解辛棄疾的詞風。七、板書設計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