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核心考點 科普閱讀題一.科普閱讀題(共27小題)1.(2025 細河區一模)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味精是常用的增鮮調味品,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C6H8NO4Na),其為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谷氨酸鈉與胃酸作用生成氯化鈉和谷氨酸(C6H9NO4),鮮味減弱。谷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可營養皮膚和毛發,醫學上可治療疾病。味精的鮮味受什么因素影響呢?經實驗測定發現,味精受熱后會生成焦谷氨酸鈉,失去鮮味,且有輕微毒性。下表表示焦谷氨酸鈉含量與加熱溫度、加熱時間的關系。加熱時間/小時 100℃ 107℃ 115℃0.5 0.3 0.4 0.71.0 0.6 0.9 1.42.0 1.1 1.9 2.84.0 2.1 3.6 5.7實驗表明,味精的鮮味與水溶液的酸堿度有關,當pH在5.5~8.0時,鮮味最強;當pH小于4.0時鮮味會減弱。研究還表明,味精能造成嬰幼兒缺鋅,3個月內乳母和嬰幼兒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從物質分類角度,谷氨酸鈉屬于 (填“氧化物”“酸”“堿”或“鹽”);組成該物質的元素有 種。(2)寫出短文中提到的谷氨酸鈉的物理性質有 。(3)分析谷氨酸鈉在胃中發生的變化,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4)下列關于味精的說法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號,不定項)。A.菜品中焦谷氨酸鈉的含量只與加熱溫度有關B.使用味精應該適量加入C.嬰幼兒的食品中不應該加入味精D.炒菜時越早加入味精越好(5)文中提到“當pH小于4.0時味精的鮮味會減弱”,請你猜測其中的原因是 。2.(2025 新化縣一模)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從空間站在軌實驗,到嫦娥六號月背采樣,我國在航天領域不斷崛起和迅猛發展,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強大實力。航天科技的進步,化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Ⅰ.生命保障:空間站內,用特種活性炭除去氣體中的異味和微量有害物質,為航天員提供舒適、健康的環境;由棉、羊毛和聚氯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多層結構艙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員艙外活動的安全。Ⅱ.動力系統:部分運載火箭裝載的燃料和助燃劑分別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二者接觸即可發生反應:C2H8N2+2N2O4=3N2+4H2O+2CO2,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將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Ⅲ.新型材料: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會與空氣產生劇烈摩擦,表面溫度可達數千攝氏度。返回艙外層的復合材料涂層能在高溫時保護艙體,并防止過多的熱量傳遞到返回艙內部,確保艙內航天員和各種儀器設備的安全。(1)艙外航天服的制作材料中,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A.棉B.羊毛C.聚氯乙烯(2)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反應的過程中放出熱量。從“燃燒的條件”分析,你對燃燒的新認識是 。(3)依據返回艙外層復合材料的作用,推測其具有的性質是 。3.(2025 方山縣二模)閱讀分析,解決問題:氮循環氮循環是指自然界中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之間相互轉換的物質循環過程。自然界中的氮主要以氮氣的形式存在于空氣中,但它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微生物將大氣中的氮氣還原成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閃電也能使大氣里的氮氣和氧氣發生反應,最終變為硝酸鹽,這是一種自然固氮;“哈伯—博施法”將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合成氨(NH3),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人工固氮技術。含氮物質被植物吸收,經復雜的過程轉化為蛋白質等有機物。動物依靠攝取食物獲得氮,動植物死亡后遺骸中的蛋白質又被微生物分解成銨根離子、硝酸根離子和氨,最終生成氮氣返回大氣中,實現氮循環。自然界中以氮氣形態存在的氮稱為惰性氮,對生態環境沒有負面影響。但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工固氮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含氮化合物進入大氣和水體,使自然界原有的氮循環失去平衡,對環境造成污染(1)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2)氮氣被稱為惰性氮的原因是 。(3)具有世界意義的人工固氮技術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氮循環過程中涉及的離子的符號為 (寫一種)。在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相互換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5)對空氣造成污染的含氮化合物有 (寫一種)。4.(2025 深圳模擬)家用燃料的變遷和利用我國家用燃料經歷了柴薪、煤、液化氣、煤氣和天然氣五個階段。Ⅰ.柴薪時代:開始于火的出現,人類用木柴、樹枝、雜草等作為燃料。Ⅱ.煤炭時代:17世紀后,人類使用的燃料逐漸變為煤。煤主要組成元素是C,還含有H、N、S等元素,煤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Ⅲ、液化石油氣時代: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用燃料變成了液化石油氣。液化石油氣是石油化工的一種產品,需通過加壓儲存在密封鋼瓶中。Ⅳ.煤氣時代:20世紀80年代,管道煤氣開始使用,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無色無味。為防止煤氣泄漏引發中毒,國家規定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V.天然氣時代:2000年左右,天然氣開始使用。“西氣東輸工程”使天然氣成為了我國家庭的主要燃料。隨著燃料新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燃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1)古代人民通過鉆木取火的方式獲得火種,從“燃燒的條件”角度分析,“鉆木”的目的是 。(2)煤屬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根據煤組成的元素分析,寫出一種煤燃燒后產生的有害氣體 (填化學式)。(3)液化石油氣加壓儲存時,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分子的 發生改變。(4)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能有助于用戶及時發現煤氣的泄漏,由此說明乙硫醇可能具有的性質有 (寫一條)。(5)完全燃燒1kg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釋放的熱量和產生的CO2質量如圖所示。通過該數據分析,用天然氣代替液化石油氣作燃料的意義有 。(6)結合上述材料分析,作為未來家用燃料的物質應具有的優點有 (寫一條)。5.(2025 北京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科普短文。甲醇(CH3OH)作為低碳燃料,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等特點,運輸及使用相對安全、便捷,是全球公認的新型能源。2023年杭州亞運會首次使用甲醇做火炬燃料,實現了“零碳排放”。甲醇是利用電解水生成的氫氣與工業廢氣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合成,其原理如圖1所示。因為甲醇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合成甲醇時消耗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所以又被稱為“零碳甲醇”。為探究影響甲醇產率的因素,研究人員在一定條件下,測定有、無分子篩膜時甲醇的產率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如圖2所示。甲醇作為一種能夠破解能源安全和“雙碳”難題的“超級燃料”,極具開發潛力,是中國能源多樣化的“新燈塔”。依據文章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甲醇的一條物理性質: 。(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填“對”或“錯”)。①生產“零碳甲醇”使用的原料不含碳元素。 ②“零碳甲醇”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3)對比圖2中兩條曲線,得出的結論:在一定條件下,實驗研究范圍內 。6.(2025 東莞市模擬)成語中的化學——拋磚引玉【成語釋義】比喻用自己粗淺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其他人更好的、更優秀的見解或作品。【化學原理】磚:普通的建筑材料,由黏土燒制而成。黏土的主要成分是Al2Si2O5(OH)4,此外還含有其他雜質,如鈣、鎂、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剛玉:主要成分為氧化鋁(Al2O3),其硬度大、熔點高、難溶于水。剛玉可用于制作機械設備中快速轉動部分的軸承、鐘表內的“鉆石”、磨蝕劑和耐火材料及裝飾品等。玉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SiO2),硬度比剛玉低,常用于制造飾品,也可制作為實驗室使用的研缽、研杵和天平的刀口等。(1)玉髓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上述材料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種。(3)黏土的成分Al2Si2O5(OH)4中硅元素的化合價為 價。Al2O3中鋁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是 。(4)SiO2與CO2的化學性質相似,可與堿反應。SiO2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剛玉可用作耐火材料的原因是 (寫一點)。7.(2025 羅平縣模擬)閱讀下列科技短文。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的方式,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合成高濃度的乙酸,進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整個過程分成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CO2被Ni﹣N﹣C單原子高效催化還原成CO;第二步是通過晶界銅將C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第三步是將乙酸喂給酵母,經過基因編輯之后的酵母發酵過程得到葡萄糖(C6H12O6)和脂肪酸。該研究開辟了電化學結合活細胞催化制備葡萄糖等糧食產物的新策略,是二氧化碳利用的重要方向。(1)CO具有的一條用途是 。(2)食醋中含有乙酸,1個乙酸分子中含有 個原子。(3)葡萄糖(C6H12O6)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葡萄糖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4)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大米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素是 。(5)C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的反應示意圖如下:①參加反應的CO與H2O的分子個數比為 。②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 和化學性質不變。8.(2025 信宜市模擬)閱讀科普短文。液態陽光,是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以甲醇(CH3OH)為代表的液態燃料和有機化學品。它可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液態陽光概念示意圖如下。2020年,我國“千噸級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投產運行。該項目由太陽能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三個基本單元構成。標志著我國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備液體燃料邁出了工業化的第一步。甲醇作為液態陽光首要目標產物,能生產乙酸、烯烴等化學品,能用作內燃機燃料,也能用于燃料電池產生電能,還能通過重整反應釋放出氫氣。(1)“液態陽光生產”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 (寫一種)。(2)“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使用的初始原料是 和CO2。(3)可用NaOH溶液實現“碳捕獲”,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相比氫氣,液體燃料甲醇的優點有 (寫一條)。9.(2025 寧遠縣二模)閱讀科普短文,回答下列問題。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核心工藝涉及植物纖維處理。木材、竹料等原料除纖維素外,還含有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等雜質。制漿時,用堿性溶液(如純堿溶液)浸泡原料,能分解雜質。通過蒸煮促使木質素分子化學鍵斷裂,形成可溶物實現脫木質素,同時軟化半纖維素,這是提升紙張柔韌性的關鍵步驟。脫木質素后的紙漿需經漂白處理,傳統含氯漂白劑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對環境有害的副產物,現在逐漸被過氧化氫等環保替代品取代。漂白后通過氧化作用分解色素,提升紙張白度。最后施膠工藝采用松香膠或烷基烯酮二聚體等疏水材料,在紙面形成保護膜增強抗水性。整個流程中,純堿的脫木質素效應與環保漂白技術的演進,體現了造紙工藝在質量提升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發展,傳承了古代智慧并融合了現代科技。(1)制漿時使用的堿性溶液為 (填化學式)。(2)與傳統含氯漂白劑相比,用過氧化氫漂白的優點是 。(3)現代造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堿性廢水,造成水體污染,請你給造紙廠提出一條防止水體污染的合理化建議: 。10.(2025 赤峰二模)閱讀科普材料,用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臭氧(O3)主要分布在臭氧層中,能吸收太陽光中絕大部分的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傷害。常溫下,臭氧為淡藍色氣體,有魚腥味,具有強氧化性,在水中能有效殺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取臭氧的方法大致有紫外線法、電暈法和電解法。紫外線法為通過紫外線使空氣中的氧分子電離,產生臭氧。該方法制取臭氧效率低,且對人體有一定傷害,因此應用較少。電暈法的原理如圖1所示。電解法原理如圖2所示,以水為原料通過低壓電解的方式獲得臭氧。使用打印機或復印機數量較多的場所容易產生高濃度的臭氧。長期暴露在臭氧超標的空氣中會造成咽喉腫痛。(1)寫出紫外線法使氧氣(O2)電離生成臭氧(O3)的化學方程式: 。(2)用化學性質解釋臭氧對人體有一定傷害的原因: 。(3)圖2中,電極a應連接電源的 極。11.(2025春 長沙月考)閱讀下面科普短文。生活中有時需要用到高濃度O2,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氣瓶、氧氣袋和制氧機……氧氣瓶和氧氣袋中的O2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該方法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從空氣中分離出O2。制氧機有膜分離、變壓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離制氧用到的膜材料有陶瓷、聚苯胺等,其中混合導電陶瓷分離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如圖甲。變壓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劑是沸石分子篩。科研人員在一定條件下分別將N2、O2通過某種沸石分子篩,測定其對N2、O2的吸附情況、結果如圖乙(縱坐標數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吸氧對于缺氧人群有一定作用,但健康人短期內高流量吸氧會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不能盲目吸氧。(原文作者劉應書、汪波等,有刪改)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日常中供氧方式主要有 (寫出一種即可)。(2)利用變壓吸附制得的氧氣袋氣體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3)圖甲中,表示氧分子變成氧原子的是 (填“Ⅰ”“Ⅱ”或“Ⅲ”)。(4)由圖乙可知,25℃時吸附壓越大越有利于分離N2和O2證據是 。12.(2025 利津縣一模)閱讀下列科普短文,回答問題。新能源汽車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與傳統汽車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車的能量來源更加多元化。電動汽車﹣﹣電池能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幾類電池的部分性能指標如圖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單位體積的電池所具有的能量;氫內燃車﹣﹣氫內燃車以氫氣為燃料。據測算,1kg氫氣完全燃燒可釋放14.3×104kJ的熱量,1kg汽油完全燃燒可釋放4.6×104kJ的熱量;乙醇汽車—乙醇汽車以乙醇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過發酵甘蔗、玉米等農作物,或發酵農作物的秸稈大量提取;太陽能汽車—以太陽能電池驅動,低碳環保,真正實現了零排放。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未來可期。(1)傳統汽車采用化石燃料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氣。(2)從圖中可知,循環壽命最高的是 ,鋰電池優于鎳氫電池的性能指標是 。(3)依據測算數據可知,氫內燃車與汽油車相比的優勢是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依據圖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時,鋁空電池的體積最小B.農業大國盛產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廣乙醇汽車C.報廢的電動汽車電池,要及時用土進行掩埋處理D.新能源汽車主要依賴電力、太陽能或其他非化石燃料13.(2025春 武漢月考)閱讀下面科普短文。抗酸藥是一類弱堿性無機化合物,抗酸藥中的堿性成分(如OH﹣、、)與胃酸中的H+直接反應,生成水和鹽類。降低胃內容物的酸度,從而減少胃酸對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侵蝕,并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蛋白酶在pH>4時活性顯著下降,因此抗酸藥通過升高胃內pH,可減輕疼痛并促進潰瘍愈合,根據溶解性和作用特點,抗酸藥可分為兩類:1.可溶性抗酸劑代表藥物:碳酸氫鈉(小蘇打)特點:起效快(1﹣2分鐘),但作用短暫(約30分鐘),易被腸道吸收,可能導致堿中毒和鈉潴留。中和胃酸時產生CO2,引起噯氣或腹脹,長期使用可能引發“反跳性胃酸分泌”。2.不溶性抗酸劑代表藥物: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碳酸鈣氫氧化鋁:抗酸作用較強,生成氯化鋁具有收斂止血作用,但可能引起便秘,并干擾其他藥物(如四環素)的吸收。氫氧化鎂:作用快且較強,鎂離子可致腹瀉,常與鋁制劑聯用以平衡便秘與腹瀉的副作用。碳酸鈣:作用持久,但可能引起高鈣血癥和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多。興趣小組用pH傳感器對市售的兩種抗酸胃藥(碳酸氫鈉片和氫氧化鋁片)的抗酸性能進行研究。用pH為1.5的鹽酸模擬胃酸,按說明書上的使用劑量,將藥片研成粉末,分別與一定量的鹽酸混合(同時逐滴滴加鹽酸),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pH數據如圖。依據短文和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短文所給知識,抗酸藥呈 (酸性、中性、堿性)。(2)以Al(OH)3為例,寫出中和胃酸過多的化學方程式 。(3)胃潰瘍的病人要慎用碳酸氫鈉這類抗酸藥的原因 。(4)依據圖中pH數據,使用氫氧化鋁比使用碳酸氫鈉的優點為 。14.(2025 保山校級一模)閱讀下列科技短文。化石能源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但其儲量有限,不可再生。《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向多元、清潔、低碳轉型。由圖1可見,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太陽能的利用是熱門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過光催化可將H2O、CO2轉化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陽能燃料,示意圖如圖2。隨著科技的進步,能源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利用照明燈、人體散發的熱量燈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熱發電。我國研發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鉍(Bi2Te3)/纖維素復合熱點薄膜電池”,能充分貼合人體體表,實現利用體表散熱為藍牙耳機、手表、智能手環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在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化學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比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結構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2)請寫出H2O、CO2轉化得到的太陽能燃料CH3OH和O2的化學方程式 。(3)碲化鉍(Bi2Te3)中Te元素化合價為﹣2價,則Bi元素化合價為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多選)。A.能源結構向多元、清潔、低碳轉型B.科技進步會促進能源的利用C.石油和太陽能屬于可再生能源D.生活中的廢熱可轉化為電能15.(2025 天寧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材料。2025年3月26日,CIHC2025國際氫能大會盛大開幕,氫能產業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氫氣的主要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制氫和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制氫技術比較成熟,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是目前理想的制氫技術,其技術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光催化、光電催化和光一電催化耦合制氫,對應的氫能轉化率如表。氫能轉化率表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 氫能轉化率光催化 不足5%光電催化 不足5%光一電催化耦合 70%以上氫氣儲運是氫能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除了儲氫合金,中國科學家提出的“液態陽光”也是一種儲氫載體。“液態陽光”是指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綠色氫氣,結合二氧化碳加氫技術制備以甲醇(CH3OH)為代表的液態燃料。甲醇相比氫氣、甲烷等燃料,它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降低了氫氣儲存和運輸的成本。“液態陽光”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合成甲醇時催化劑的選擇。工業生產選擇催化劑時,催化劑的穩定性是重要參考條件之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這一關鍵技術(部分研究成果如圖),推動了“液態陽光”生產從實驗室走向應用。事實證明,這是切實可行的碳中和路徑。結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1)氫能屬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如表格所示,光一電催化耦合技術的優勢之一是 。(3)煤經過加工合成的甲醇 (填“能”或“不能”)稱作“液態陽光”。(4)甲醇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原因是 。(5)根據圖中信息,選出合成“液態陽光”最適合的催化劑為 (填字母序號)。A.ZnO﹣ZrO2B.CuZnOAl2O3C.CuZnOAl2O3(240℃)D.CdO﹣ZrO2(6)“液態陽光”的應用對解決 (填字母序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A.氫氣的儲存和運輸B.減碳和碳中和C.化石燃料危機(7)制備合成“液態陽光”的大多數催化劑都需用ZnO作原料,工業上常用高溫煅燒碳酸鋅的方法制取ZnO,同時生成另一種氧化物,寫出反應化學方程式 。16.(2025 蘇州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臭氧(O3)在常溫常壓時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可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氧氣。在空氣中,臭氧的含量非常少。空氣中每百萬個分子中,臭氧分子不到10個。根據所在位置不同,臭氧既可能會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也可能會傷害地球上的生物。大氣中,每天都有一些臭氧形成,也有一些臭氧被破壞,其微觀示意圖如題23圖所示。科學家發現氟利昂等制冷劑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Cl)破壞臭氧層,發生的反應為:Ⅰ.Cl+O3=ClO+O2;Ⅱ.2ClO=2Cl+O2。(1)臭氧屬于 (填“單質”或“氧化物”)。(2)臭氧和水反應可表示為O3+H2O=X+O2,則X為 。(3)從分子、原子的角度敘述生成臭氧分子的過程: 。(4)破壞臭氧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的是 (填字母)。a.原子總數b.分子種類c.元素種類d.物質總質量(5)氟利昂破壞臭氧層的總反應方程式為 。17.(2025 西山區校級模擬)閱讀下列短文。氫能是一種理想的清潔能源,其制取和儲存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制氫的技術有多種,其中煤氣化制氫約占56%、天然氣重整制氫約占21%,電解水制氫約占1%。此外,在一定溫度下,利用Fe—Mo/C作催化劑裂解乙醇也可以制備氫氣。科研人員研究相同溫度下裂解乙醇制備氫氣時,催化劑中Mo與Fe最佳質量比的實驗結果如圖,氫氣產率越高,說明催化劑效果越好。氫氣的儲存方式主要有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固態材料儲氫。科研人員研究出鎂基固態儲氫技術,實現了氫氣安全、高效及大規模儲運,原理是利用金屬鎂和氫氣在300℃和高壓條件下發生反應生成氫化鎂(MgH2)。隨著低耗能制氫及高效儲氫問題的解決,氫能終將在各領域實現大規模的應用。(1)制氫技術中占比最高的是 。(2)對比圖中的曲線,在相同溫度下、相同時間內,催化劑中Mo﹣Fe的質量比為 時,氫氣產率最高。(3)寫出鎂基固態儲氫技術的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多選,填字母)。a.現階段氫能已經大規模使用b.目前制氫的原料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c.氫能是可再生和環境友好的新能源18.(2025 鄰水縣二模)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回答下列問題。臭氧(其化學式為O3)原本是大氣中自然產生的一種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氣體。在常溫常壓下可緩慢反應轉化為氧氣,當溫度達到165℃迅速反應。臭氧量往往隨緯度、季節和天氣等因素的變化而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天空中的臭層能吸收99%以上的太陽紫外線,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地表臭氧并非自然產生,主要是由石油產品(如汽油)等礦物燃料燃燒產生的氮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而形成的。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加速這一化學反應。地表空氣中的臭氧對人體極為有害,一些易于過敏的人長時間暴露在臭氧含量超過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環境中,會產生不良癥狀。研究表明,空氣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會減弱3%。白2013年中國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6種污染物以來,臭氧便成為一些城市夏季空氣質量“超標日”的首要污染物。如圖為某地夏季某日晝時(7:00~18:00)臭氧、二氧化氮(NO2)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圖。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臭氧屬于 (填“混合物”或“純凈物”)。(2)如圖,某地夏季某日晝時,臭氧污染最嚴重的時間段是 (填序號)。A.8:00~10:00C.12:00~14:00B.10:00~12:00D.14:00~16:00(3)下列物質沒有被列入空氣污染物監測項目的是 。A.二氧化氮B.臭氧C.二氧化碳D.可吸入顆粒物(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臭氧層具有吸收紫外線的作用B.地表空氣中臭氧的含量與天氣陰晴無關C.氧氣和臭氧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構成不同D.空氣中臭氧濃度不同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9.(2024秋 烏蘭察布期末)閱讀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問題。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補充宇航員吸入的氧氣和處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是科學家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空間站中,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能,通過電解水制備氧氣,利用分子吸附技術,吸收航天員呼出二氧化碳,同時利用艙內外壓強差實現二氧化碳的脫附,將其排入太空。我國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座艙通過專用風機將座艙空氣引入凈化罐,利用無水氫氧化鋰吸收二氧化碳凈化后的空氣再重新流回座艙。(1)電解水的過程屬于 (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空間站內的空氣為 (填“混合物”或“純凈物”)。(3)宇航員呼出的氣體中除CO2外,還含有 (填1種即可)。(4)LiOH、NaOH均可吸收CO2,請寫出NaOH吸收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相同條件下,不同吸收劑吸收CO2的最大質量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可知,選用LiOH作吸收劑的原因是 。20.(2025 東川區二模)閱讀科普短文。2025年4月27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這次發射成功不僅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且也是中國科技實力的又一次展現。天和核心艙內氣體組成和空氣成分基本一致,發射采用液氫和液氧作為助推劑,有利于環境保護。飛船座艙通過專用風機將座艙內部的空氣引入凈化罐,利用過氧化鈉(Na2O2)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凈化后的空氣再重新流回艙內。主電源儲能電池由鎘鎳電池更改為鋰電池。其能量更高、循環壽命更長,還能為整船減重約50公斤。回答下列問題:(1)發射采用液氧作助推劑,是由于它具有 的性質。(2)從環保角度考慮,液氫作燃料的優點是 。(3)寫出凈化罐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4)鋰電池作為儲能電池,其優點是 更高、循環壽命更長。21.(2025 婁底模擬)閱讀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關問題。稀有氣體約占空氣體積的0.94%,其中絕大部分為氬氣(相對分子質量為39.95),約占空氣體積的0.93%。英國物理學家瑞利(R.J.S.Rayleigh)與英國化學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因發現稀有氣體而分別被授予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用不同方法獲得的氮氣來測定氮氣密度:方法A:通過空氣獲得氮氣,除去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后,測得其密度為1.2572g/L。方法B:通過亞硝酸銨分解(NH4NO2=N2↑+2H2O)的方法得到氮氣,除去水蒸氣后,測得其密度為1.2505g/L。方法C:通過氨氣(NH3)與物質X反應(2NH3+3X3Cu+N2+3H2O)的方法獲得氮氣,除去水蒸氣及殘余的氨氣后,測得其密度為1.2508g/L。盡管測定時氣壓和溫度幾乎相同,但與方法B、C比較,方法A獲得的結果總是有0.5%的誤差。開始瑞利認為可能是由于實驗操作不當引起了實驗誤差,但經過多次實驗,方法A與另兩種方法得到的氮氣的密度之間總有0.5%的微小差異。瑞利沒有放過這一微小差異,他和拉姆塞合作經過兩年精確的實驗研究和推理分析,終于找到造成這一微小差異的答案。科學家們這種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1)實驗室可用濃硫酸除去氮氣中的水蒸氣,是由于濃硫酸具有 性。(2)物質X的化學式為 。(3)對于方法A造成這0.5%的微小差異的原因,兩位科學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 。22.(2025 濟南一模)閱讀下列內容,回答相關問題:通常情況下,氨氣(NH3)無色、有刺激性氣味,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常溫加壓即可被液化。液氨用途廣泛,工業上常用作化肥、化工原料、制冷劑,也可用作液體燃料,在純氧中完全燃燒的產物只有水和N2。工業合成氨反應原理主要是H2和N2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經催化合成NH3。為解決合成轉化率低的問題,反應后可將NH3從混合氣體中分離出來,將未反應的H2和N2重新混合繼續合成。氨能有望成為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1)氨氣被壓縮成液氨時,發生了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2)在合成塔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3)“氨能”成為清潔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4)結合圖2信息,按下列條件進行合成氨反應中,平衡時氨的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號)。A.300℃、300大氣壓B.300℃、500大氣壓C.500℃、300大氣壓D.500℃、500大氣壓23.(2025 鼓樓區校級模擬)央視新聞報道:2023年3月25日,我國首次將光伏發電制成氫能應用于電力系統。光伏發電制氫:利用太陽能產生的余電,將水分解并轉化為氫氣,可以得到“綠氫”。固態儲氫:利用固體與氫氣發生物理吸附或化學反應等作用,可以把氫氣儲存起來。如鎂系合金儲氫原理之一是鎂在一定條件下與氫氣發生作用生成氫化鎂(MgH2)。固態氫能發電:其形式之一是在一定條件下將固態儲氫裝置釋放的氫氣注入燃料電池。氫氣在燃料電池中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直流電,可實現能量的轉化,為我們提供“綠電”。能源站通過氫能的制取、存儲、發電、加氫一體化,實現“綠電”與“綠氫”之間的靈活轉換,很好地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季節性波動強的難題。依據所給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光伏發電得到的“綠氫”,主要通過 產生的余電將水分解而獲得。(2)鎂在儲氫過程中有化學變化發生,判斷的依據是過程中生成了 (填名稱)。(3)MgH2易與水發生反應生成Mg(OH)2和氫氣,請寫出MgH2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據此,鎂系合金儲氫裝置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之一是 。(4)下列描述屬于Mg(OH)2化學性質的是 (填標號)。A.白色固體B.受熱易分解C.難溶于水(5)燃料電池發電實現能量的轉化,把 轉化為電能。24.(2025 三水區二模)【科普閱讀】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0%以上的碳材料,由不同原料經聚合、紡絲、氧化、高溫碳化而成,其化學性質與碳相似。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強度、耐高溫、高化學穩定性、抗腐蝕、耐摩擦等優異的物理及化學性能,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車輛制造、體育用品等領域,圖1為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在翼型風帆上的應用。為提高碳纖維的強度,須將碳纖維原絲進行預氧化處理,測得碳纖維在不同高溫下與拉伸強度的關系圖(見圖2)。(1)碳纖維是否屬于碳單質① (填“是”或“否”)。(2)碳纖維的制造經歷“氧化”“高溫碳化”,這兩個環節主要發生②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依據圖2,碳化溫度1370~1400℃下,碳纖維拉伸強度隨碳化溫度的增大而③ 。(3)翼型風帆可以為遠洋船舶提供輔助動力,減少船舶的燃油消耗。翼型風帆選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優點是④ 。a.密度小b.硬度小c.耐腐蝕d.強度高(4)預測碳纖維的化學性質有⑤ (寫一點)。(5)碳纖維主要成分為碳元素,形成過程復雜,其中包括化學反應:2C2H6+2NH3+3O22C3H3N+6X,則X的化學式為⑥ 。產物C3H3N中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⑦ (填元素名稱)。25.(2025 西城區模擬)【科普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科普短文。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有些家庭選擇使用果蔬清洗機。果蔬清洗機以空氣為原料,通過高頻高壓放電產生臭氧(O3)。臭氧溶于水后釋放的氧原子,既能破壞細菌的細胞結構,又能降解果蔬表面殘留的農藥。其中,果蔬清洗機降解農藥的原理如圖1。科研人員測試了果蔬清洗機的除菌效果。常溫下,每次清洗30秒,手洗和機洗對小白菜的除菌率如圖2。果蔬清洗機雖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的農藥和細菌,但對深層農藥殘留的去除效果不佳,還可能影響果蔬的營養價值,需進一步探索。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臭氧可以殺菌的原因是 。(2)圖1,配平Ⅰ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O2 O3(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填“對”或“錯”)。①由圖1可知,Ⅱ中臭氧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和氧分子。 。②果蔬清洗機能全部去除果蔬中的農藥。 。(4)由圖2可知,除機洗的除菌效果優于手洗外,還能得到的結論:常溫下,在清洗方式和時間等條件相同時,清洗次數在1~3次范圍內, 。26.(2025 長沙二模)認真閱讀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關問題。氫氣發熱量高,燃燒時CO2排放量為零,被譽為未來的理想燃料。圖A、圖B分別為全球制氫原料占比和主流制氫方法的經濟性對比圖。利用甲烷催化重整制取氫氣是一種新的制氫方法,其中的透氫膜反應器如圖C所示,通入的甲烷和水蒸氣在高溫和催化劑作用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氣(該反應是吸熱反應),一部分氫氣通過透氫膜與膜外側通入的氧氣反應。氫化鎂(MgH2)是一種重要的儲氫材料,碳納米管與活性炭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研究表明碳納米管儲氫的能力是活性炭的10倍。(1)由圖B可知,目前電解水制氫還不適宜大規模推廣的可能原因是 。(2)在反應器的膜外側通入氧氣與氫氣反應的主要目的是為甲烷和水反應提供 。(3)氫化鎂是一種重要的儲氫材料,其釋氫原理為氫化鎂與水反應釋放氫氣,同時生成一種難溶于水的堿。生成的堿為 。27.(2025 南海區模擬)【科普閱讀】根據水質標準,城市用水分為上水、中水、下水。上水能滿足飲用標準,中水符合再水標準,下水需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我國對中水的處理主要包含過濾沉降、活性污泥法、活性炭凈化、反滲透膜分離(如1圖)、消毒等工藝,水的用途不同處理要求不同。利用石墨烯光熱材料可高效處理下水(如2圖),該技術通過構建多級微孔道復合蒸發器,利用太陽光實現水蒸發。(1)按水質標準,自來水屬于 水。(2)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含亞硝酸鹽的中水,反應為2NaNO2+x═2NaNO3,x的名稱為 。(3)自然滲透是指水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流動的過程,直到兩側濃度平衡。利用反滲透膜分離法處理中水需加壓的理由是 。處理后的水屬于 (軟水或硬水)。(4)復合蒸發器凈水過程,利用石墨烯具有 (寫一種)的性質。該過程中水分子的 (選填“間隔”或“種類”)發生改變。(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多選,填字母)。a.經煮沸的中水均可飲用b.活性炭凈水發生化學變化c.復合蒸發器兼備過濾功能d.中水再生能改善水質并實現水循環中考核心考點 科普閱讀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科普閱讀題(共27小題)1.(2025 細河區一模)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味精是常用的增鮮調味品,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C6H8NO4Na),其為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谷氨酸鈉與胃酸作用生成氯化鈉和谷氨酸(C6H9NO4),鮮味減弱。谷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可營養皮膚和毛發,醫學上可治療疾病。味精的鮮味受什么因素影響呢?經實驗測定發現,味精受熱后會生成焦谷氨酸鈉,失去鮮味,且有輕微毒性。下表表示焦谷氨酸鈉含量與加熱溫度、加熱時間的關系。加熱時間/小時 100℃ 107℃ 115℃0.5 0.3 0.4 0.71.0 0.6 0.9 1.42.0 1.1 1.9 2.84.0 2.1 3.6 5.7實驗表明,味精的鮮味與水溶液的酸堿度有關,當pH在5.5~8.0時,鮮味最強;當pH小于4.0時鮮味會減弱。研究還表明,味精能造成嬰幼兒缺鋅,3個月內乳母和嬰幼兒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從物質分類角度,谷氨酸鈉屬于 鹽 (填“氧化物”“酸”“堿”或“鹽”);組成該物質的元素有 五 種。(2)寫出短文中提到的谷氨酸鈉的物理性質有 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 。(3)分析谷氨酸鈉在胃中發生的變化,該反應屬于 復分解反應 (填基本反應類型)。(4)下列關于味精的說法中,合理的是 BC (填字母序號,不定項)。A.菜品中焦谷氨酸鈉的含量只與加熱溫度有關B.使用味精應該適量加入C.嬰幼兒的食品中不應該加入味精D.炒菜時越早加入味精越好(5)文中提到“當pH小于4.0時味精的鮮味會減弱”,請你猜測其中的原因是 酸性條件下,谷氨酸鈉與H+反應生成谷氨酸,導致鮮味減弱 。【考點】亞硝酸鈉、甲醛等化學品的性質與人體健康;常見的氧化物、酸、堿和鹽的判別;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專題】化學與生活.【答案】(1)鹽;五;(2)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3)復分解反應;(4)BC;(5)酸性條件下,谷氨酸鈉與H+反應生成谷氨酸,導致鮮味減弱。【分析】(1)根據谷氨酸鈉的化學式和物質分類進行分析;(2)根據短文中提到的谷氨酸鈉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3)根據谷氨酸鈉在胃中發生的變化和反應類型進行分析;(4)根據味精的性質和使用注意事項進行分析;(5)根據味精的鮮味與水溶液的酸堿度的關系進行分析。【解答】解:(1)谷氨酸鈉(C6H8NO4Na)是由鈉離子與谷氨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谷氨酸鈉是由碳、氫、氮、氧、鈉五種元素組成;(2)顏色、狀態、熔點、溶解性等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谷氨酸鈉的物理性質有: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3)谷氨酸鈉與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作用生成氯化鈉和谷氨酸,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4)A、菜品中焦谷氨酸鈉的含量與加熱溫度、加熱時間等有關,說法不合理,不符合題意;B、使用味精應該適量加入,不能加入過多,否則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說法合理,符合題意;C、味精能造成嬰幼兒缺鋅,故嬰幼兒的食品中不應該加入味精,說法合理,符合題意;D、味精受熱后會生成焦谷氨酸鈉,失去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加熱時間越長,焦谷氨酸鈉的含量越高,故炒菜時不是越早加入味精越好,說法不合理,不符合題意;(5)“當pH小于4.0時味精的鮮味會減弱”,pH<4,顯酸性,可能是酸性條件下,谷氨酸鈉與H+反應生成谷氨酸,導致鮮味減弱。故答案為:(1)鹽;五;(2)白色柱狀晶體,易溶于水;(3)復分解反應;(4)BC;(5)酸性條件下,谷氨酸鈉與H+反應生成谷氨酸,導致鮮味減弱。【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味精的性質和使用注意事項。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它是一種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然而,味精的鮮味受加熱溫度、時間和水溶液的酸堿度影響。在酸性較強的環境中,味精的鮮味會減弱。此外,過量使用或在不適宜的情況下使用味精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2.(2025 新化縣一模)閱讀下面科普短文。從空間站在軌實驗,到嫦娥六號月背采樣,我國在航天領域不斷崛起和迅猛發展,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強大實力。航天科技的進步,化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Ⅰ.生命保障:空間站內,用特種活性炭除去氣體中的異味和微量有害物質,為航天員提供舒適、健康的環境;由棉、羊毛和聚氯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多層結構艙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員艙外活動的安全。Ⅱ.動力系統:部分運載火箭裝載的燃料和助燃劑分別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二者接觸即可發生反應:C2H8N2+2N2O4=3N2+4H2O+2CO2,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將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Ⅲ.新型材料: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會與空氣產生劇烈摩擦,表面溫度可達數千攝氏度。返回艙外層的復合材料涂層能在高溫時保護艙體,并防止過多的熱量傳遞到返回艙內部,確保艙內航天員和各種儀器設備的安全。(1)艙外航天服的制作材料中,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C 。A.棉B.羊毛C.聚氯乙烯(2)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反應的過程中放出熱量。從“燃燒的條件”分析,你對燃燒的新認識是 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答案不唯一) 。(3)依據返回艙外層復合材料的作用,推測其具有的性質是 耐高溫、隔熱性好(答案不唯一) 。【考點】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燃燒與燃燒的條件;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專題】化學與生活.【答案】(1)C;(2)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答案不唯一);(3)耐高溫、隔熱性好(答案不唯一)。【分析】(1)根據有機合成材料的定義進行分析;(2)根據燃燒的條件和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進行分析;(3)根據返回艙外層復合材料的作用進行性質的推測。【解答】解:(1)A、棉屬于天然纖維,故說法錯誤;B、羊毛屬于天然蛋白質纖維,故說法錯誤;C、聚氯乙烯屬于塑料,塑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故說法正確;(2)通常燃燒需要氧氣參與,而該反應中沒有氧氣,二者接觸即可反應,從“燃燒的條件”分析,對燃燒的新認識是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參加;(3)返回艙外層復合材料在飛船與空氣劇烈摩擦、表面溫度達數千攝氏度的情況下,能保護艙體并防止過多熱量傳遞到艙內,推測其具有的性質是耐高溫、隔熱性好。故答案為:(1)C;(2)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答案不唯一);(3)耐高溫、隔熱性好(答案不唯一)。【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有機合成材料的識別、燃燒條件的理解以及材料性質的推測等知識點。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例如,了解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燃燒的條件、材料性質的推測方法等,都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3.(2025 方山縣二模)閱讀分析,解決問題:氮循環氮循環是指自然界中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之間相互轉換的物質循環過程。自然界中的氮主要以氮氣的形式存在于空氣中,但它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微生物將大氣中的氮氣還原成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閃電也能使大氣里的氮氣和氧氣發生反應,最終變為硝酸鹽,這是一種自然固氮;“哈伯—博施法”將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合成氨(NH3),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人工固氮技術。含氮物質被植物吸收,經復雜的過程轉化為蛋白質等有機物。動物依靠攝取食物獲得氮,動植物死亡后遺骸中的蛋白質又被微生物分解成銨根離子、硝酸根離子和氨,最終生成氮氣返回大氣中,實現氮循環。自然界中以氮氣形態存在的氮稱為惰性氮,對生態環境沒有負面影響。但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工固氮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含氮化合物進入大氣和水體,使自然界原有的氮循環失去平衡,對環境造成污染(1)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78% 。(2)氮氣被稱為惰性氮的原因是 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3)具有世界意義的人工固氮技術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氮循環過程中涉及的離子的符號為 或 (寫一種)。在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相互換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微生物 ;(5)對空氣造成污染的含氮化合物有 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或氨氣 (寫一種)。【考點】自然界中的氮循環;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空氣的污染及其危害.【專題】空氣與水.【答案】(1)78%;(2)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3);(4)或;微生物;(5)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或氨氣。【分析】(1)根據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進行分析;(2)根據氮氣的性質進行分析;(3)根據“哈伯—博施法”人工固氮技術的反應原理進行分析;(4)根據氮循環過程中涉及的離子和微生物的作用進行分析;(5)根據常見的含氮化合物對空氣的污染進行分析。【解答】解:(1)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78%;(2)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一般不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所以對生態環境沒有負面影響;(3)氮氣與氫氣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由信息可知,氮循環過程中涉及的離子有銨根和硝酸根,符號為:、;由題中信息可知,在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相互轉換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5)由題中信息可知,對空氣有污染的含氮化合物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氣等。故答案為:(1)78%;(2)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3);(4)或;微生物;(5)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或氨氣。【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氮循環的相關知識,包括氮氣的性質、人工固氮技術、氮循環過程中的離子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含氮化合物對環境的影響。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例如,了解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氮氣的化學性質、人工固氮技術的反應原理、氮循環的過程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環境影響等,都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4.(2025 深圳模擬)家用燃料的變遷和利用我國家用燃料經歷了柴薪、煤、液化氣、煤氣和天然氣五個階段。Ⅰ.柴薪時代:開始于火的出現,人類用木柴、樹枝、雜草等作為燃料。Ⅱ.煤炭時代:17世紀后,人類使用的燃料逐漸變為煤。煤主要組成元素是C,還含有H、N、S等元素,煤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Ⅲ、液化石油氣時代: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用燃料變成了液化石油氣。液化石油氣是石油化工的一種產品,需通過加壓儲存在密封鋼瓶中。Ⅳ.煤氣時代:20世紀80年代,管道煤氣開始使用,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無色無味。為防止煤氣泄漏引發中毒,國家規定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V.天然氣時代:2000年左右,天然氣開始使用。“西氣東輸工程”使天然氣成為了我國家庭的主要燃料。隨著燃料新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燃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1)古代人民通過鉆木取火的方式獲得火種,從“燃燒的條件”角度分析,“鉆木”的目的是 提高溫度,使溫度達到木柴的著火點 。(2)煤屬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根據煤組成的元素分析,寫出一種煤燃燒后產生的有害氣體 CO或SO2(答案不唯一) (填化學式)。(3)液化石油氣加壓儲存時,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分子的 間隔 發生改變。(4)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能有助于用戶及時發現煤氣的泄漏,由此說明乙硫醇可能具有的性質有 有特殊氣味或無毒 (寫一條)。(5)完全燃燒1kg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釋放的熱量和產生的CO2質量如圖所示。通過該數據分析,用天然氣代替液化石油氣作燃料的意義有 熱值更高或產生CO2更少 。(6)結合上述材料分析,作為未來家用燃料的物質應具有的優點有 環保(答案不唯一) (寫一條)。【考點】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常見能源的種類、能源的分類;氫氣的用途和氫能的優缺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燃燒與燃燒的條件.【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提高溫度,使溫度達到木柴的著火點;(2)不可再生;CO或SO2(答案不唯一);(3)間隔;(4)有特殊氣味或無毒;(5)熱值更高或產生CO2更少;(6)環保(答案不唯一)。【分析】(1)根據燃燒的條件進行分析,“鉆木”的目的是使溫度達到木柴的著火點;(2)根據煤的組成元素及燃燒產物進行分析,煤屬于不可再生能源,煤燃燒后產生的有害氣體有SO2或CO;(3)根據分子的性質進行分析,液化石油氣加壓儲存時,分子的間隔發生改變;(4)根據乙硫醇的性質進行分析,乙硫醇具有特殊的氣味,有助于用戶及時發現煤氣泄漏;(5)根據數據分析,用天然氣代替液化石油氣作燃料的意義進行分析;(6)根據未來家用燃料的優點進行分析,未來家用燃料應具有清潔、高效等優點。【解答】解:(1)鉆木取火,即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得木柴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使木柴的溫度達到其著火點;(2)煤是由古代的動植物的遺骸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而形成,屬于不可再生能源;煤主要組成元素是C,還含有H、N、S等元素,煤燃燒后會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3)液化石油氣加壓儲存,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氣體受壓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4)為了及時發現煤氣泄漏,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目的是便于提醒用戶煤氣是否泄漏,則乙硫醇應具有特殊氣味、無毒等性質;(5)通過該數據分析,用天然氣代替液化石油氣作燃料的優點有:熱值更高、產生CO2更少;(6)結合上述材料分析,作為未來家用燃料的物質應具有的優點有:燃料熱值高,環保。故答案為:(1)提高溫度,使溫度達到木柴的著火點;(2)不可再生;CO或SO2(答案不唯一);(3)間隔;(4)有特殊氣味或無毒;(5)熱值更高或產生CO2更少;(6)環保(答案不唯一)。【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燃燒的條件、能源的分類、分子的性質、燃料的性質及未來家用燃料的優點。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5.(2025 北京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科普短文。甲醇(CH3OH)作為低碳燃料,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等特點,運輸及使用相對安全、便捷,是全球公認的新型能源。2023年杭州亞運會首次使用甲醇做火炬燃料,實現了“零碳排放”。甲醇是利用電解水生成的氫氣與工業廢氣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合成,其原理如圖1所示。因為甲醇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合成甲醇時消耗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所以又被稱為“零碳甲醇”。為探究影響甲醇產率的因素,研究人員在一定條件下,測定有、無分子篩膜時甲醇的產率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如圖2所示。甲醇作為一種能夠破解能源安全和“雙碳”難題的“超級燃料”,極具開發潛力,是中國能源多樣化的“新燈塔”。依據文章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甲醇的一條物理性質: 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 。(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填“對”或“錯”)。①生產“零碳甲醇”使用的原料不含碳元素。 錯 ②“零碳甲醇”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對 (3)對比圖2中兩條曲線,得出的結論:在一定條件下,實驗研究范圍內 溫度相同時,有分子篩膜比無分子篩膜的甲醇的產率高 。【考點】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2)①錯;②對;(3)溫度相同時,有分子篩膜比無分子篩膜的甲醇的產率高。【分析】(1)物理性質是指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熔點、沸點等。(2)根據科普短文中的描述,可以判斷關于“零碳甲醇”的說法是否正確。(3)對比圖2中的兩條曲線,可以分析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因素對甲醇產率的影響。【解答】解:(1)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甲醇的物理性質: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2)①因為甲醇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合成甲醇時消耗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所以又被稱為“零碳甲醇”,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甲醇中含碳元素,故原料中含碳元素,故錯誤;②因為甲醇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合成甲醇時消耗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所以又被稱為“零碳甲醇”,故“零碳甲醇”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正確;(3)對比圖2中兩條曲線,得出的結論:在一定條件下,實驗研究范圍內,溫度相同時,有分子篩膜比無分子篩膜的甲醇的產率高。故答案為:(1)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2)①錯;②對;(3)溫度相同時,有分子篩膜比無分子篩膜的甲醇的產率高。【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對科普短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物理性質、化學變化和圖表分析的基本知識。完成此題,需要從短文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答。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能源意識。6.(2025 東莞市模擬)成語中的化學——拋磚引玉【成語釋義】比喻用自己粗淺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其他人更好的、更優秀的見解或作品。【化學原理】磚:普通的建筑材料,由黏土燒制而成。黏土的主要成分是Al2Si2O5(OH)4,此外還含有其他雜質,如鈣、鎂、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剛玉:主要成分為氧化鋁(Al2O3),其硬度大、熔點高、難溶于水。剛玉可用于制作機械設備中快速轉動部分的軸承、鐘表內的“鉆石”、磨蝕劑和耐火材料及裝飾品等。玉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SiO2),硬度比剛玉低,常用于制造飾品,也可制作為實驗室使用的研缽、研杵和天平的刀口等。(1)玉髓屬于 混合物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上述材料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2 種。(3)黏土的成分Al2Si2O5(OH)4中硅元素的化合價為 +4 價。Al2O3中鋁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是 9:8 。(4)SiO2與CO2的化學性質相似,可與堿反應。SiO2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SiO2+2NaOH=Na2SiO3+H2O 。(5)剛玉可用作耐火材料的原因是 熔點高 (寫一點)。【考點】常見的金屬礦石;元素質量比的計算;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專題】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答案】(1)混合物;(2)2;(3)+4;9:8;(4)SiO2+2NaOH=Na2SiO3+H2O;(5)熔點高。【分析】(1)根據玉髓的成分進行分析。(2)根據氧化物的定義進行分析。(3)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根據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4)根據SiO2與NaOH反應生成硅酸鈉和水進行分析。(5)根據剛玉的性質進行分析。【解答】解:(1)玉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SiO2),說明還含有其他物質,所以玉髓屬于混合物;(2)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氧化物有氧化鋁(Al2O3)、二氧化硅(SiO2)共2種;(3)在Al2Si2O5(OH)4中,鋁元素顯+3價,氧元素顯 2價,氫氧根顯 1價,設硅元素化合價為x,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則有:(+3)×2+2x+( 2)×5+( 1)×4=0,x=+4;Al2O3中鋁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27×2):(16×3)=54:48=9:8;(4)因為SiO2與CO2化學性質相似,CO2與NaOH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即CO2+2NaOH=Na2CO3+H2O;所以SiO2與NaOH反應生成硅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SiO2+2NaOH=Na2SiO3+H2O;(5)根據“剛玉:主要成分為氧化鋁(Al2O3),其硬度大、熔點高、難溶于水”可知,剛玉可用作耐火材料的原因是熔點高,使得剛玉在高溫環境下不易熔化。故答案為:(1)混合物;(2)2;(3)+4;9:8;(4)SiO2+2NaOH=Na2SiO3+H2O;(5)熔點高。【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分類、氧化物的定義、元素的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物質的性質與用途。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7.(2025 羅平縣模擬)閱讀下列科技短文。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的方式,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合成高濃度的乙酸,進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整個過程分成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CO2被Ni﹣N﹣C單原子高效催化還原成CO;第二步是通過晶界銅將C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第三步是將乙酸喂給酵母,經過基因編輯之后的酵母發酵過程得到葡萄糖(C6H12O6)和脂肪酸。該研究開辟了電化學結合活細胞催化制備葡萄糖等糧食產物的新策略,是二氧化碳利用的重要方向。(1)CO具有的一條用途是 冶煉金屬或作燃料 。(2)食醋中含有乙酸,1個乙酸分子中含有 8 個原子。(3)葡萄糖(C6H12O6)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葡萄糖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6:1:8 。(4)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大米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素是 糖類 。(5)CO催化合成乙酸(CH3COOH)的反應示意圖如下:①參加反應的CO與H2O的分子個數比為 1:1 。②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 質量 和化學性質不變。【考點】食品、藥品與健康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素;催化劑的概念、性質及用途;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元素質量比的計算;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化學與生活.【答案】(1)冶煉金屬或作燃料;(2)8;(3)6:1:8;(4)糖類;(5)①1:1;②質量。【分析】(1)根據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用途進行分析;(2)根據乙酸的分子結構進行分析;(3)根據化學式中各元素的質量比計算方法進行分析;(4)根據大米中的主要營養成分進行分析;(5)①根據反應示意圖中CO與H2O的化學計量數進行分析;②根據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解:(1)CO具有還原性,可以用來冶煉金屬;CO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來作燃料。(2)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該元素的原子個數(“1”省略不寫),根據乙酸的化學式CH3COOH,1個乙酸分子中含有的原子個數為:1+3+1+1+1+1=8。(3)根據葡萄糖的化學式C6H12O6,葡萄糖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2×6):(1×12):(16×6)=6:1:8。(4)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屬于糖類,因此大米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素是糖類。(5)①根據圖示,一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乙酸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化學方程式中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之比就是反應中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因此參加反應的CO與H2O的分子個數比為:2:2=1:1。②根據催化劑的定義,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故答案為:(1)冶煉金屬或作燃料;(2)8;(3)6:1:8;(4)糖類;(5)①1:1;②質量。【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用途、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以及催化劑的性質等知識點。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例如,了解一氧化碳的還原性和可燃性、乙酸的分子組成、如何從化學式中計算元素質量比、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以及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等,都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8.(2025 信宜市模擬)閱讀科普短文。液態陽光,是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以甲醇(CH3OH)為代表的液態燃料和有機化學品。它可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液態陽光概念示意圖如下。2020年,我國“千噸級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投產運行。該項目由太陽能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三個基本單元構成。標志著我國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備液體燃料邁出了工業化的第一步。甲醇作為液態陽光首要目標產物,能生產乙酸、烯烴等化學品,能用作內燃機燃料,也能用于燃料電池產生電能,還能通過重整反應釋放出氫氣。(1)“液態陽光生產”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 太陽能(或風能或其他某種可再生能源) (寫一種)。(2)“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使用的初始原料是 H2O 和CO2。(3)可用NaOH溶液實現“碳捕獲”,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OH+CO2=Na2CO3+H2O 。(4)相比氫氣,液體燃料甲醇的優點有 便于儲(貯)存和運輸或便于儲(貯)存,或便于運輸,或安全性高 (寫一條)。【考點】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常見能源的種類、能源的分類.【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太陽能(或風能或其他某種可再生能源);(2)H2O;(3)2NaOH+CO2=Na2CO3+H2O;(4)便于儲(貯)存和運輸或便于儲(貯)存,或便于運輸,或安全性高。【分析】(1)根據液態陽光的定義和組成,確定利用的可再生能源;(2)根據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的描述,確定使用的初始原料;(3)根據碳捕獲的描述,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4)比較甲醇和氫氣作為燃料的優點。【解答】解:(1)根據短文內容,“液態陽光”是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以甲醇為代表的液態燃料和有機化學品。“液態陽光生產”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陽能(或風能或其他某種可再生能源);(2)由短文可知,“千噸級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由太陽能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三個基本單元構成。所以,該項目使用的初始原料是水(H2O)和CO2;(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可用NaOH溶液實現“碳捕獲”,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4)氫氣貯存和運輸較困難,相比氫氣,液體燃料甲醇的優點有便于儲(貯)存和運輸或便于儲(貯)存,或便于運輸,或安全性高。故答案為:(1)太陽能(或風能或其他某種可再生能源);(2)H2O;(3)2NaOH+CO2=Na2CO3+H2O;(4)便于儲(貯)存和運輸或便于儲(貯)存,或便于運輸,或安全性高。【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液態陽光技術的原理、原料、碳捕獲技術以及甲醇作為燃料的優點等知識點。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例如,了解液態陽光技術的定義、液態陽光甲醇合成示范項目的原料、碳捕獲技術的應用以及甲醇作為燃料的優勢等,都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9.(2025 寧遠縣二模)閱讀科普短文,回答下列問題。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核心工藝涉及植物纖維處理。木材、竹料等原料除纖維素外,還含有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等雜質。制漿時,用堿性溶液(如純堿溶液)浸泡原料,能分解雜質。通過蒸煮促使木質素分子化學鍵斷裂,形成可溶物實現脫木質素,同時軟化半纖維素,這是提升紙張柔韌性的關鍵步驟。脫木質素后的紙漿需經漂白處理,傳統含氯漂白劑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對環境有害的副產物,現在逐漸被過氧化氫等環保替代品取代。漂白后通過氧化作用分解色素,提升紙張白度。最后施膠工藝采用松香膠或烷基烯酮二聚體等疏水材料,在紙面形成保護膜增強抗水性。整個流程中,純堿的脫木質素效應與環保漂白技術的演進,體現了造紙工藝在質量提升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發展,傳承了古代智慧并融合了現代科技。(1)制漿時使用的堿性溶液為 Na2CO3 (填化學式)。(2)與傳統含氯漂白劑相比,用過氧化氫漂白的優點是 環保(答案不唯一) 。(3)現代造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堿性廢水,造成水體污染,請你給造紙廠提出一條防止水體污染的合理化建議: 對廢水進行中和處理后再排放(答案不唯一) 。【考點】水資源的污染與防治.【專題】空氣與水.【答案】(1)Na2CO3;(2)環保(答案不唯一);(3)對廢水進行中和處理后再排放(答案不唯一)。【分析】(1)根據題干信息來分析;(2)根據過氧化氫的性質來分析;(3)根據防止水污染的做法來分析。【解答】解:(1)制漿時使用的堿性溶液為純堿溶液,純堿是碳酸鈉的俗稱,化學式為Na2CO3;(2)傳統含氯漂白劑會產生污染環境的副產物,而過氧化氫分解后的產物是水和氧氣,無污染,因此更環保;(3)堿性廢水需通過加入酸性物質(如廢酸)中和,調節pH至中性后再排放,避免污染水體。故答案為:(1)Na2CO3;(2)環保(答案不唯一);(3)對廢水進行中和處理后再排放(答案不唯一)。【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物質的性質、防治水體污染的做法結合題干信息是解題的關鍵。10.(2025 赤峰二模)閱讀科普材料,用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臭氧(O3)主要分布在臭氧層中,能吸收太陽光中絕大部分的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傷害。常溫下,臭氧為淡藍色氣體,有魚腥味,具有強氧化性,在水中能有效殺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取臭氧的方法大致有紫外線法、電暈法和電解法。紫外線法為通過紫外線使空氣中的氧分子電離,產生臭氧。該方法制取臭氧效率低,且對人體有一定傷害,因此應用較少。電暈法的原理如圖1所示。電解法原理如圖2所示,以水為原料通過低壓電解的方式獲得臭氧。使用打印機或復印機數量較多的場所容易產生高濃度的臭氧。長期暴露在臭氧超標的空氣中會造成咽喉腫痛。(1)寫出紫外線法使氧氣(O2)電離生成臭氧(O3)的化學方程式: 。(2)用化學性質解釋臭氧對人體有一定傷害的原因: 臭氧具有強氧化性,會造成咽喉腫痛 。(3)圖2中,電極a應連接電源的 負 極。【考點】氧元素組成的單質;電解水實驗.【專題】空氣與水.【答案】(1);(2)臭氧具有強氧化性,會造成咽喉腫痛;(3)負。【分析】(1)根據紫外線法使氧氣(O2)電離生成臭氧(O3)分析;(2)根據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分析;(3)根據在電解水實驗中,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產生氫氣分析。【解答】解:(1)紫外線法使氧氣(O2)電離生成臭氧(O3)的化學方程式為:;故答案為:;(2)臭氧具有強氧化性,長期暴露在臭氧超標的空氣中會造成咽喉腫痛,臭氧對人體有一定傷害;故答案為:臭氧具有強氧化性,會造成咽喉腫痛;(3)在電解水實驗中,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產生氫氣,從圖 2 可知電極 a 產生的是氫氣,所以電極 a 應連接電源的負極;故答案為:負。【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11.(2025春 長沙月考)閱讀下面科普短文。生活中有時需要用到高濃度O2,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氣瓶、氧氣袋和制氧機……氧氣瓶和氧氣袋中的O2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該方法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從空氣中分離出O2。制氧機有膜分離、變壓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離制氧用到的膜材料有陶瓷、聚苯胺等,其中混合導電陶瓷分離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如圖甲。變壓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劑是沸石分子篩。科研人員在一定條件下分別將N2、O2通過某種沸石分子篩,測定其對N2、O2的吸附情況、結果如圖乙(縱坐標數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吸氧對于缺氧人群有一定作用,但健康人短期內高流量吸氧會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不能盲目吸氧。(原文作者劉應書、汪波等,有刪改)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日常中供氧方式主要有 氧氣瓶或氧氣袋或制氧機(答案不唯一) (寫出一種即可)。(2)利用變壓吸附制得的氧氣袋氣體屬于 混合物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3)圖甲中,表示氧分子變成氧原子的是 Ⅱ (填“Ⅰ”“Ⅱ”或“Ⅲ”)。(4)由圖乙可知,25℃時吸附壓越大越有利于分離N2和O2證據是 25℃時,吸附壓越大,氮氣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氣的吸附量變化不大 。【考點】氧氣的工業制法;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專題】空氣與水.【答案】(1)氧氣瓶或氧氣袋或制氧機(答案不唯一);(2)混合物;(3)Ⅱ;(4)25℃時,吸附壓越大,氮氣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氣的吸附量變化不大。【分析】(1)根據題干信息來分析;(2)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來分析;(3)根據圖示信息來分析;(4)根據圖像信息來分析。【解答】解:(1)由題干信息可知,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氣瓶、氧氣袋和制氧機等。(2)變壓吸附制得的氧氣中含有少量其他氣體,屬于混合物。(3)由圖甲可知,表示氧分子變成氧原子的是Ⅱ。(4)由圖乙可知,25℃時,吸附壓越大,氮氣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氣的吸附量變化不大,所以25℃時吸附壓越大,越有利于分離N2和O2。故答案為:(1)氧氣瓶或氧氣袋或制氧機(答案不唯一);(2)混合物;(3)Ⅱ;(4)25℃時,吸附壓越大,氮氣的吸附量越大,而氧氣的吸附量變化不大。【點評】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要熟記氧氣的工業制取原理,液態氧氣的顏色,以及工業貯存氧氣的方法,并且一定要理解該變化過程是物理變化等;然后,根據所給的問題情景及相關信息,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聯系起來細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題目要求進行選擇或解答即可。12.(2025 利津縣一模)閱讀下列科普短文,回答問題。新能源汽車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與傳統汽車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車的能量來源更加多元化。電動汽車﹣﹣電池能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幾類電池的部分性能指標如圖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單位體積的電池所具有的能量;氫內燃車﹣﹣氫內燃車以氫氣為燃料。據測算,1kg氫氣完全燃燒可釋放14.3×104kJ的熱量,1kg汽油完全燃燒可釋放4.6×104kJ的熱量;乙醇汽車—乙醇汽車以乙醇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過發酵甘蔗、玉米等農作物,或發酵農作物的秸稈大量提取;太陽能汽車—以太陽能電池驅動,低碳環保,真正實現了零排放。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未來可期。(1)傳統汽車采用化石燃料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 石油 和天然氣。(2)從圖中可知,循環壽命最高的是 鎳氫電池 ,鋰電池優于鎳氫電池的性能指標是 能量密度 。(3)依據測算數據可知,氫內燃車與汽油車相比的優勢是 等質量的氫氣、汽油完全燃燒,氫氣放出的熱量大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D (填序號)。A.依據圖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時,鋁空電池的體積最小B.農業大國盛產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廣乙醇汽車C.報廢的電動汽車電池,要及時用土進行掩埋處理D.新能源汽車主要依賴電力、太陽能或其他非化石燃料【考點】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化石燃料及其綜合利用.【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石油;(2)鎳氫電池;能量密度;(3)等質量的氫氣、汽油完全燃燒,氫氣放出的熱量大;(4)ABD。【分析】(1)根據化石燃料的種類來分析;(2)根據圖示信息來分析;(3)根據題干數據來分析;(4)根據題干信息、物質的制取、新能源的種類來分析。【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2)由圖可知,循環壽命最高的是鎳氫電池;鋰電池優于鎳氫電池的性能指標是能量密度;(3)由題干信息可知,1kg氫氣完全燃燒可釋放14.3×104kJ的熱量,1kg汽油完全燃燒可釋放4.6×104kJ 的熱量,因此氫內燃車與汽油車相比的優勢是等質量的氫氣、汽油完全燃燒,氫氣放出的熱量大;(4)A、由題干信息可知,能量密度表示單位體積的電池所具有的能量,由圖可知,鋁空電池的能量密度最大,則提供相同能量時,鋁空電池的體積最小,選項說法正確,故A符合題意;B、由題干信息可知,乙醇汽車以乙醇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過發酵甘蔗、玉米等農作物,或發酵農作物的秸稈大量提取,農業大國盛產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廣乙醇汽車,選項說法正確,故B符合題意;C、報廢的電動汽車電池屬于有害垃圾,應集中回收處理,不能用土掩埋處理,會造成土壤污染,選項說法錯誤,故C不符合題意;D、新能源汽車主要依賴電力、太陽能或其他非化石燃料,選項說法正確,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石油;(2)鎳氫電池;能量密度;(3)等質量的氫氣、汽油完全燃燒,氫氣放出的熱量大;(4)ABD。【點評】想解答好這類題目,要理解和熟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13.(2025春 武漢月考)閱讀下面科普短文。抗酸藥是一類弱堿性無機化合物,抗酸藥中的堿性成分(如OH﹣、、)與胃酸中的H+直接反應,生成水和鹽類。降低胃內容物的酸度,從而減少胃酸對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侵蝕,并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蛋白酶在pH>4時活性顯著下降,因此抗酸藥通過升高胃內pH,可減輕疼痛并促進潰瘍愈合,根據溶解性和作用特點,抗酸藥可分為兩類:1.可溶性抗酸劑代表藥物:碳酸氫鈉(小蘇打)特點:起效快(1﹣2分鐘),但作用短暫(約30分鐘),易被腸道吸收,可能導致堿中毒和鈉潴留。中和胃酸時產生CO2,引起噯氣或腹脹,長期使用可能引發“反跳性胃酸分泌”。2.不溶性抗酸劑代表藥物: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碳酸鈣氫氧化鋁:抗酸作用較強,生成氯化鋁具有收斂止血作用,但可能引起便秘,并干擾其他藥物(如四環素)的吸收。氫氧化鎂:作用快且較強,鎂離子可致腹瀉,常與鋁制劑聯用以平衡便秘與腹瀉的副作用。碳酸鈣:作用持久,但可能引起高鈣血癥和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多。興趣小組用pH傳感器對市售的兩種抗酸胃藥(碳酸氫鈉片和氫氧化鋁片)的抗酸性能進行研究。用pH為1.5的鹽酸模擬胃酸,按說明書上的使用劑量,將藥片研成粉末,分別與一定量的鹽酸混合(同時逐滴滴加鹽酸),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pH數據如圖。依據短文和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短文所給知識,抗酸藥呈 堿性 (酸性、中性、堿性)。(2)以Al(OH)3為例,寫出中和胃酸過多的化學方程式 Al(OH)3+3HCl=AlCl3+3H2O 。(3)胃潰瘍的病人要慎用碳酸氫鈉這類抗酸藥的原因 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可能引起腹脹 。(4)依據圖中pH數據,使用氫氧化鋁比使用碳酸氫鈉的優點為 服用氫氧化鋁片,藥效持續時間長 。【考點】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專題】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答案】(1)堿性;(2)Al(OH)3+3HCl=AlCl3+3H2O;(3)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可能引起腹脹;(4)服用氫氧化鋁片,藥效持續時間長。【分析】(1)根據題干信息來分析;(2)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3)根據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來分析;(4)根據圖示信息來分析。【解答】解:(1)由題干信息可知,抗酸藥是一類弱堿性無機化合物,故抗酸藥呈堿性;(2)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氫氧化鋁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化學方程式為Al(OH)3+3HCl=AlCl3+3H2O;(3)胃潰瘍的病人要慎用碳酸氫鈉這類抗酸藥的原因是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可能引起腹脹;(4)由圖可知,反應剛開始pH升高,隨著鹽酸與氫氧化鋁、碳酸氫鈉反應的進行,pH開始慢慢回落,剛開始時碳酸氫鈉pH上升的更高,說明碳酸氫鈉能快速降低酸性,而加入氫氧化鋁的pH能更長時間穩定于3至5之間,說明藥效持續時間更長,因此使用氫氧化鋁比使用碳酸氫鈉的優點為:服用氫氧化鋁片,藥效持續時間長。故答案為:(1)堿性;(2)Al(OH)3+3HCl=AlCl3+3H2O;(3)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可能引起腹脹;(4)服用氫氧化鋁片,藥效持續時間長。【點評】要想解答好這類題目,要理解和熟記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等相關知識。14.(2025 保山校級一模)閱讀下列科技短文。化石能源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但其儲量有限,不可再生。《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向多元、清潔、低碳轉型。由圖1可見,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太陽能的利用是熱門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過光催化可將H2O、CO2轉化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陽能燃料,示意圖如圖2。隨著科技的進步,能源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利用照明燈、人體散發的熱量燈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熱發電。我國研發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鉍(Bi2Te3)/纖維素復合熱點薄膜電池”,能充分貼合人體體表,實現利用體表散熱為藍牙耳機、手表、智能手環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在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化學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比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結構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煤、石油、天然氣 。(2)請寫出H2O、CO2轉化得到的太陽能燃料CH3OH和O2的化學方程式 。(3)碲化鉍(Bi2Te3)中Te元素化合價為﹣2價,則Bi元素化合價為 +3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D (填字母,多選)。A.能源結構向多元、清潔、低碳轉型B.科技進步會促進能源的利用C.石油和太陽能屬于可再生能源D.生活中的廢熱可轉化為電能【考點】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常見能源的種類、能源的分類.【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煤、石油、天然氣;(2);(3)+3;(4)ABD。【分析】(1)通過觀察圖片中 2015、2030 和 2050 年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的占比數據,對比找出所占比例降低的化石能源。(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H2O、CO2轉化為CH3OH和O2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寫出化學方程式并配平。(3)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結合已知Te元素的化合價,計算Bi元素的化合價。(4)根據文章內容和能源相關知識,對每個選項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1)觀察圖1可知,2015年石油占比 33%、天然氣占比 24%、煤炭占比 30%;2030年石油占比31%、天然氣占比26%、煤炭占比27%;2050年石油占比16%、天然氣占比18%、煤炭占比27%。對比可得,石油、天然氣、煤炭所占比例均降低;(2)通過光催化可將H2O、CO2轉化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陽能燃料;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甲醇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3)在碲化鉍(Bi2Te3)中Te元素化合價為﹣2價,設鉍元素化合價為 x,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2x+( 2)×3=0,解得x=+3,所以鉍元素化合價為+3 價;(4)A、文章明確提到,《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向多元、清潔、低碳轉型,故正確;B、文中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能源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說明科技進步會促進能源利用,故正確;C、石油屬于化石燃料,在短期內不能得到補充,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得到補充,屬于可再生能源,故錯誤;D、由“利用照明燈、人體散發的熱量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熱發電”可知,生活中的廢熱可轉化為電能,故d正確;故選:ABD。故答案為:(1)煤、石油、天然氣;(2);(3)+3;(4)ABD。【點評】本題圍繞能源結構變化、化學反應、元素化合價以及能源利用等知識點進行考查。通過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了解能源發展趨勢,掌握化學知識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圖表數據和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能源意識和環保意識。15.(2025 天寧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材料。2025年3月26日,CIHC2025國際氫能大會盛大開幕,氫能產業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氫氣的主要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制氫和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制氫技術比較成熟,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是目前理想的制氫技術,其技術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光催化、光電催化和光一電催化耦合制氫,對應的氫能轉化率如表。氫能轉化率表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 氫能轉化率光催化 不足5%光電催化 不足5%光一電催化耦合 70%以上氫氣儲運是氫能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除了儲氫合金,中國科學家提出的“液態陽光”也是一種儲氫載體。“液態陽光”是指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綠色氫氣,結合二氧化碳加氫技術制備以甲醇(CH3OH)為代表的液態燃料。甲醇相比氫氣、甲烷等燃料,它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降低了氫氣儲存和運輸的成本。“液態陽光”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合成甲醇時催化劑的選擇。工業生產選擇催化劑時,催化劑的穩定性是重要參考條件之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這一關鍵技術(部分研究成果如圖),推動了“液態陽光”生產從實驗室走向應用。事實證明,這是切實可行的碳中和路徑。結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1)氫能屬于 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如表格所示,光一電催化耦合技術的優勢之一是 氫能轉化率高 。(3)煤經過加工合成的甲醇 不能 (填“能”或“不能”)稱作“液態陽光”。(4)甲醇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原因是 甲醇的性質與汽油相近,且其儲存運輸要求與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相匹配 。(5)根據圖中信息,選出合成“液態陽光”最適合的催化劑為 C (填字母序號)。A.ZnO﹣ZrO2B.CuZnOAl2O3C.CuZnOAl2O3(240℃)D.CdO﹣ZrO2(6)“液態陽光”的應用對解決 ABC (填字母序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A.氫氣的儲存和運輸B.減碳和碳中和C.化石燃料危機(7)制備合成“液態陽光”的大多數催化劑都需用ZnO作原料,工業上常用高溫煅燒碳酸鋅的方法制取ZnO,同時生成另一種氧化物,寫出反應化學方程式 ZnCO3 ZnO+CO2↑ 。【考點】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專題】化學與能源.【答案】(1)可再生;(2)氫能轉化率高;(3)不能;(4)甲醇的性質與汽油相近,且其儲存運輸要求與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相匹配;(5)C;(6)ABC;(7)ZnCO3 ZnO+CO2↑。【分析】(1)依據能源的分類標準,判斷氫能所屬類別。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的能源。(2)對比表格中不同制氫技術的氫能轉化率,找出光一電催化耦合技術的優勢。(3)根據“液態陽光”的定義,判斷煤加工合成的甲醇是否符合其要求。“液態陽光”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綠色氫氣,結合二氧化碳加氫技術制備的液態燃料。(4)從甲醇的性質和現有燃料儲存運輸設施的兼容性方面,分析甲醇能直接使用現有設施的原因。(5)根據圖中不同催化劑對甲醇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影響,選擇能使甲醇濃度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的催化劑作為合成“液態陽光”最適合的催化劑。(6)結合“液態陽光”的生產過程(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并結合二氧化碳加氫),分析其對解決相關問題的意義。(7)根據碳酸鋅高溫煅燒的反應產物,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寫出化學方程式。【解答】解:(1)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可制取氫氣,所以氫能屬于可再生能源。(2)由表格可知,光一電催化耦合技術的氫能轉化率在70%以上,而光催化和光電催化的氫能轉化率不足5%,所以光一電催化耦合技術的優勢之一是氫能轉化率高。(3)“液態陽光”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綠色氫氣,結合二氧化碳加氫技術制備甲醇,煤屬于化石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所以煤經過加工合成的甲醇不能稱作“液態陽光”。(4)甲醇相比氫氣、甲烷等燃料,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原因是甲醇的性質與汽油相近,且其儲存運輸要求與現有的以汽油為主的燃料儲存運輸設施相匹配。(5)觀察圖中信息,CuZnOAl2O3(240℃)作為催化劑時,在較長時間內甲醇濃度保持較高水平,所以合成“液態陽光”最適合的催化劑為C。(6)“液態陽光”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氫氣并結合二氧化碳加氫制備甲醇,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二氧化碳,對解決減碳和碳中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解決氫氣的儲存和運輸問題,對緩解化石燃料危機也有一定作用,故選:ABC。(7)工業上高溫煅燒碳酸鋅制取ZnO,同時生成另一種氧化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該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CO3 ZnO+CO2↑。故答案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