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浙教版(2024)第二學期七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2)(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浙教版(2024)第二學期七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2)(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二)
解析及參考答案
(范圍:全冊 時間:120分鐘,滿分16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錯選、多選均不得分。)
1.中國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這一過程需要哪些基本元素(  )
A.水、氧氣和電 B.水、二氧化碳和陽光
C.水、二氧化碳和電 D.二氧化碳、土壤和電
【答案】C
【解析】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這項技術只需要水、二氧化碳和電,不依賴光合作用。
2.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下列關于新細胞與原細胞中遺傳物質數量說法正確的是( )
A.遺傳物質數量加倍 B.遺傳物質數量相同 C.遺傳物質數量減半 D.物種決定數量變化
【答案】B
【解析】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與原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數量完全相同,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遺傳物質先進行復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到兩個子細胞中。所有生物都是如此,與物種無關。
3.胎兒發育的場所和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分別是(  )
A.卵巢、子宮 B.子宮、胎盤 C.胎盤、臍帶 D.子宮、臍帶
【答案】B
【解答】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場所是子宮,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結構胎盤。
4.如圖為大豆生長發育過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組成了胚 B.種子萌發初期的營養來自肥沃土壤
C.種子萌發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①胚芽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
【答案】D
【解析】
A. ①是胚軸,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葉,⑤是種皮,故 ①②③④⑤共同組成了種子,A錯誤。
B. 種子萌發初期沒長根,無法從土壤中吸收營養,初期的營養是來自于子葉或者胚乳,B錯誤
C. 種子萌發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③胚根,C錯誤
D. ⑥是種子,⑦是果皮,種子和果皮組成了果實,D正確
5. 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素養。某物質X在降溫和通電的條件下分別發生如圖所示的變化。(模型中,不同顏色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模型中,能用來說明保持X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的是(  )
A. B. C.和 D.
【答案】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保持X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的是。
6.稀土元素是銅、釹等17種元素總稱,被稱之為“工業味精”,其中“釹”是制造“永磁鐵”的原料之一,“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釹是金屬元素
B.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
C.釹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0
D.釹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44.2g
【答案】D
【解析】釹帶“钅”字旁,屬于金屬元素。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該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0;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原子核外電子數為60,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4.2,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不是“g”。
7.下列符號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物質的是(  )
A.H B.Cu C.N2 D.NO2
【答案】B
【解析】
A、H可表示氫元素,表示一個氫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種物質,故A錯誤;
B、Cu屬于金屬元素,可表示銅元素,表示一個銅原子,還能表示銅這種物質,故B正確;
C、該符號是氮氣的化學式,不是元素符號,故C錯誤;
D、該符號是二氧化氮的化學式,不是元素符號,故D錯誤。
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
B.不能把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里
C.用鑷子往天平托盤里加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
D.游碼移動時可以用手直接移動
【答案】D
【解析】
A、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即量程),否則會損壞天平,故A正確;
B、無論是潮濕的還是干燥的化學藥品都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盤內,故B正確;
C、加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且要用鑷子,故C正確;
D、必須使用鑷子加減砝碼和移動游碼,不可以用手直接移動游碼,故D錯誤。
9.氧氣瓶是儲存和運輸氧氣的容器,氧氣瓶抗壓能力強,不易變形。若隨著氧氣瓶內氧氣不斷被消耗直至耗盡,下列圖像能表示瓶內氧氣的質量或密度與時間關系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氧氣瓶內氧氣不斷被消耗,氧氣的質量減小,由此可知,氧氣瓶內氧氣的質量隨使用時間的增加而減小,故①正確,②錯誤;由于氧氣充滿整個氧氣瓶,氧氣瓶內氧氣的體積保持不變,根據ρ可知,當體積不變時,氧氣瓶內氧氣密度隨質量的減小而減小,即氧氣瓶內氧氣密度隨使用時間的增加而減小,故③正確,④錯誤。
10.如圖所示,是小明在做“探究物質熔化規律”實驗時,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知(  )
A.該物質在BC段處于液態
B.該物質在BC段內能不變
C.該物質熔化過程持續了約4min
D.該物質是非晶體
【答案】C
【解析】
(1)由圖可知,該物質在2~6min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所以該物質是晶體,熔化過程持續
6min﹣2min=4min,故C正確,D錯誤;
(2)AB段是熔化前,處于固態;在BC段表示熔化過程,可能是固態(第2分鐘),也可能是液態(第6分鐘)或固液共存(第2~6分鐘),在BC段處于熔化過程,晶體在熔化的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內能增加,故AB錯誤;
11.提起壓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發生汽化,如圖所示。下列選項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間內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子之間的間隔決定物質的狀態,當由液態變為氣態時,分子之間的間隔增大,但分子組成不變,故符合此條件的只有D正確。
12.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
A.B. C.D.
【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圖示有兩座山峰,左側山峰海拔在300米以上,右側山峰海拔在200米以上,兩山峰之間為鞍部。由此可判定,B符合題意。
13.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
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 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
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 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A.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因此,給植物施肥是為其生長提供無機鹽,A錯誤。
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
C.移栽植物時,總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為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錯誤。
D.給植物松土,提高了根部的氧氣含量,促進根部細胞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的生長,D錯誤。
14.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該植物根的橫切結構(如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A.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B.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C.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D.根毛細胞>內皮層細胞>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答案】B
【解析】水的擴散是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說明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為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故B符合題意。
15.如圖甲是小科想探究“葉片哪一面氣孔數目多”所進行的實驗;圖乙、丙為某陸生植物葉表皮中的不同狀態下的保衛細胞。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圖甲是根據葉片兩面出現氣泡數量的多少來判定的
B.圖甲實驗中所用的熱水必須90℃以上
C.圖乙表示晴天正午溫度較高時的形態
D.圖丙表示保衛細胞吸水較多時的形態
【答案】A
【解析】
A、圖甲是根據葉片兩面出現氣泡數量的多少來判定的,氣孔數目越多,釋放的氣泡就越多,A正確。
B、圖甲實驗中所用的熱水不能超過90℃。溫度過高,植物細胞已經死亡,無法進行觀察,B錯誤。
C、晴天正午溫度較高時,為減少水分散失氣孔會關閉,故圖丙表示晴天正午溫度較高時的形態,C錯誤。
D、保衛細胞控制氣孔開閉,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就張開,反之氣孔就關閉,故圖乙表示保衛細胞吸水較多時的形態,D錯誤。
二、填空題:(本大題有6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態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
(2)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     。(填序號)
【答案】(1) 火山噴發 (2)②
【解析】
(1)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為地震、火山噴發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冰川刨蝕作用、流水沖涮、風力侵蝕作用等。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②流水作用。
17.如圖所示是一款新型臺燈,它由MP4、蓄電池、音箱等組合而成。以下是它的主要特點:在照明時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旦停電便可以用蓄電池對其進行供電。試分析:
(1)由MP4、蓄電池、音箱、節能燈組成一個多功能臺燈系統,體現了系統的    (選填“整體性”或“綜合性”);并且能在停電后通過蓄電池供電,實現了系統的    (選填“優化”或“革新”)。
(2)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通過系統設計,將音箱、蓄電池與MP4組成底座,底座上安裝了支撐架和燈罩等配件。在照明時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旦停電便可以用蓄電池對其進行供電,這些的功能的實現,體現了設計的實用與    (選填“創新”或“美觀”)原則。
(3)設計制造該款新型臺燈屬于    活動(填“科學”、“技術”或“工程”)。
【答案】(1)整體性;優化;(2)創新;(3)工程。
【解析】
(1)該產品由MP4、蓄電池,音箱,臺燈組成一個多功能臺燈系統,體現了系統的整體性;并且能在停電后通過蓄電池供電,實現了系統的優化;
(2)從系統的基本特性看,區別于普通臺燈的主要標志是系統的目的性;在照明時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旦停電便可以用蓄電池對其進行供電,這些的功能的實現,體現了設計的實用與創新性原則;
(3)設計并制造該款臺燈屬于工程活動。
18.中國養蠶歷史悠久,并有許多描述蠶的詩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A、B、C和D分別代表昆蟲的不同發育時期,請用圖中字母及箭頭表示蠶的發育過程    ,吐絲時屬于蠶發育的    (填名稱)期。
【答案】D→A→B→C;幼蟲
【解答】蠶的發育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幼蟲與成蟲差別不明顯,屬于完全變態發育。圖中的A幼蟲、B蛹、C成蟲、D受精卵,用圖中字母及箭頭表示蠶的發育過程為D→A→B→C,吐絲時屬于蠶發育的幼蟲期。
19.鋰離子動力電池是20世紀開發成立的高能電池。
(1)如圖為鋰原子構成示意圖。
①圖中微觀粒子c的名稱是    。
②圖中微觀粒子    的數量相等。
(2)請畫出鋰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
【答案】(1)①電子; ②a與b; (2) ;
【解析】
(1)①圖中微觀粒子c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則是電子。
②圖中中子數=質子數=電子數,則微觀粒子的數量相等。
(2)鋰原子的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3,核外電子排布為2、1。
20.理解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的概念,會運用這些概念正確描述物質的組成和構成是學好化學的關鍵。下面請用“分子”、“原子”、“離子”、“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氫和氧    組成的; (2)酒精是由    構成的;
(3)汞是由汞    構成的; (4)氯化鈉是由    構成的;
【答案】(1)元素;(2)分子;(3)原子;(4)離子;
21.某物理興趣小組在學習物態變化知識時做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錘內放入適量的碘顆粒:將碘錘在熱水中加熱。你會看到瓶內出現   ,而碘晶粒逐漸消失;將碘錘從熱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內滴幾滴水,過一會兒在瓶壁上方出現很多紫色碘顆粒,是由于   。
(2)接著他們利用干冰做了相關實驗: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塊干冰,觀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氣泡產生,同時水面有大量“白氣”,如圖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氣”是   (填“水蒸氣”“液態水”或“二氧化碳氣體”),氣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白氣”“二氧化碳氣體”或“水蒸氣”),此實驗中杯中水溫會   (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答案】(1)碘蒸氣;碘蒸氣遇冷凝華(2)液態水;二氧化碳氣體;下降
【解析】
(1)如圖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錘內放入適量的碘顆粒:將碘錘在熱水中加熱。你會看到瓶內出現碘蒸氣,而碘晶粒逐漸消失;將碘錘從熱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內滴幾滴水,過一會兒在瓶壁上方出現很多紫色碘顆粒,是由于碘蒸氣遇冷凝華。
(2)接著他們利用干冰做了相關實驗: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塊干冰,觀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氣泡產生,同時水面有大量“白氣”,如圖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氣”是液態水,氣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氣體,此實驗中杯中水溫會下降。
三、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22.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
【實驗步驟】
①取______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 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縱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縱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
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
【表達與交流】
(1)請補充①中橫線上的內容     。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     ;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答案】(1)控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2)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面積
(3)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4)木質部被染成紅色,樹皮不被染成紅色
【解析】
(1)對照實驗要保證單一變量。①中橫線上的內容應該是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
(2)扦插時,為了讓枝條更好地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處理方法是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面積。
(3)蒸騰作用會促進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植物的蒸騰作用受溫度、光照強度等因素的影響,實驗時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4)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不在樹皮,植物體就是靠根、莖、葉的導管把水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將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木質部被染成紅色,且樹皮不被染成紅色,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23.實驗設計的嚴密性、操作的規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實驗結果,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的實驗時,用天平稱取剛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45.2g。
(1)該實驗得出有機物質量為4.8g的結論,土壤中的有機物實際質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8g,原因是     。
(2)生活中的陶瓷是用土壤高溫燒制而成的,高溫燒過的土壤中     (選填“有”或“沒有”)有機物。
【答案】(1)小于;加熱后減少4.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2)沒有。
【解析】
(1)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熱水分會蒸發,所以加熱后減少4.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因此土壤中的有機物實際質量小于4.8g。
(2)土壤經高溫煅燒時,土壤中的有機質會充分燃燒生成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因此不含有機物。
24.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做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時,選取四個干凈的錐形瓶,編號為甲、乙、丙、丁,分別放入20粒完整有活力的種子,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培養,一段時間后,你認為:
(1)以上裝置中能發萌發的是 。
(2)要驗證適量的水是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需選擇裝置 。
(3)若要探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選擇裝置 。
(4)丁裝置種子不萌發的原因是 。
(5)若只選擇乙探究種子萌發,你認為是否科學,并說明理由 。
【答案】乙;乙和甲;乙和丙 ;缺少空氣(氧氣);不科學,無對照組
【解析】
(1)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甲、乙、丙、丁四個裝置中能萌發的只有乙裝置的種子,因為只有它滿足了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而甲缺少水分、丙溫度不適宜、丁缺少空氣都不能萌發.
(2)本實驗中,裝置乙可以正常萌發,起到對照作用,其余組為實驗組.因為只有裝置乙 分別與其他幾個裝置的變量是唯一的,也就是說裝置乙分別與裝置甲、丙、丁為對照組.要驗證適量的水是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需選擇裝置甲和乙裝置組合,有唯一變量 水分,所以看出水是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3)證明“溫度是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要求實驗唯一變量 溫度,故選乙和丙裝置組合.
(4)丁加滿水,置于25℃的條件下.因種子與空氣不接觸,缺少空氣(氧氣)種子無法呼吸,故丁裝置種子不萌發的原因是缺少空氣(氧氣).
(5)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若只選擇乙探究種子萌發,不科學,因為無對照組,實驗結果缺乏說服力。
25.小濱同學進行“測量橙汁的密度”實驗過程如下:
(1)小濱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進行調節平衡,游碼移至標尺零刻度線處,指針靜止時如圖甲所示,則接下來的操作是    。
(2)為了測量結果更準確,下列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
a.計算橙汁的密度 b.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橙汁的質量
c.調節天平平衡
d.將燒杯中的橙汁部分倒入量筒中,讀出橙汁的體積
e.燒杯中盛適量的橙汁,用天平測出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
(3)小濱用圖乙方式測量橙汁和燒杯總質量時,在讀數前小濱發現天平的使用存在錯誤,則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實際應為    g。
(4)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和適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該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a.用已調好的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記為m0。
b.向一個燒杯倒入適量橙汁,用天平測出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記為m1。
c.向另一個相同燒杯中倒入與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圖丙),用天平測出水和燒杯總質量,記為m2。
d.橙汁的密度ρ橙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答案】(1)將平衡螺母向左移動,直到天平平衡;(2)cedba;(3)58.2;(4)。
【解析】
(1)由甲圖可知,稱量前指針偏右,故應將平衡螺母向左移動,直到天平平衡;
(2)測量質量前先調節天平,用天平測出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再測量倒出橙汁的體積,最后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并計算橙汁的密度,故為了測量結果更準確,下列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是cedba;
(3)圖乙存在的問題是物體和砝碼放反了;此時右盤中燒杯總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減去游碼的示數,故燒杯和橙汁的總質量m=m砝碼﹣m游碼=(50g+10g)﹣1.8g=58.2g;
(4)由題意可知,橙汁質量:m=m1﹣m0;與橙汁等深度的水的質量m水=m2﹣m0;
橙汁的體積:V=V水;橙汁的密度:ρ橙汁。
26.科學課上,為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某組同學設想: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而質量變小,所以可以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的快慢。于是他們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請據圖回答:
(1)選擇裝置甲和裝置丁作對照,可以研究     因素對蒸發快慢的影響。
(2)若要探究“空氣流速”對蒸發快慢的影響,應該選擇的裝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的數據記錄。
實驗組別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電子天平讀數(克) 開始時 7.5 7.5 7.6 7.6 7.4 7.4
5分鐘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     (“快”或“慢”)。
②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    。
【答案】(1)液體表面積; (2)甲、丙;
(3)①慢; ②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
【解答】解:(1)比較甲、丁可知,丁中的無紡布折疊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積,可以研究液體表面積對蒸發快慢的影響;
(2)若要探究“空氣流通”對蒸發快慢的影響,需控制液體的溫度、液體表面積相同,改變液面附近空氣流速,故應該選擇的裝置是甲和丙;
(3)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說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慢;
②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
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27小題7分,29、30小題各8分,28、31小題各6分,共35分)
27.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食物來源。如圖為小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示意圖,①~③表示某些生理過程,a、b、c表示某些區域。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麥根的生長主要依賴    區(填字母)。c區細胞能進行②過程,其細胞特點是:    。
(2)③表示     過程,它使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從而形成組織。一株小麥約有150億條根毛,總表面積與兩個網球場大小相近,這一特點與根的   功能相適應,體現了生物體     的生物學觀點。
(3)部分地區的農民常通過增加磷肥的施肥量來提高小麥產量,是否施磷肥越多小麥產量就越高呢?某科研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表格呈現了實驗的一些數據。
磷肥的施肥量(公斤/公頃)
20 40 60 80 100 120
小麥對磷肥的吸收量 (公斤/公頃) 16.6 18.6 20.2 22.2 23.6 24.6
小麥的產量 (噸/公頃) 4.1 4.3 4.7 5.2 5.2 5.2
由表格可以看出,該實驗的變量是     。分析表中數據,施肥量在     公斤/公頃之間,對小麥增加產量最為有效。
【答案】(1)c、b;細胞很小,排列緊密;
(2)細胞分化;吸收;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3)磷肥生物施肥量;60~80.
【解析】
(1)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很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使細胞數目增加,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轉化為伸長區.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因此小麥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c分生區的不斷分裂和b伸長區的不斷長長的緣故;
(2)③表示細胞分化過程,它使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從而形成組織。一株小麥約有150億條根毛,總表面積與兩個網球場大小相近,這一特點與根的吸收功能相適應,體現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由表格可以看出,該實驗的變量是磷肥的施肥量,在施肥量小于80公斤/公頃范圍內,施肥量越大,磷肥吸收量越大,小麥的產量越高。當施肥量大于80公斤/公頃后,隨著小麥的磷肥吸收量繼續增加,產量不變。由此分析出:施肥量在60﹣80公斤/公頃之間是最適宜小麥增加產量的。
28.下表的資料中顯示了四類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根據你所了解的知識回答問題:
動物 卵黃量 受精方式 胚胎發育場所 育雛行為
甲 豐富 體內受精 母體外 孵卵
乙 少 體內受精 母體內 哺乳育幼
丙 多 體外受精 母體外 無
丁 多 體內受精 母體內 無
(1)產卵數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的種類是   。
(2)從生殖發育特點看,最高等的種類是   。
(3)如果丙代表兩棲動物,請你以青蛙的生殖發育特點為例分析:為什么兩棲動物算不上真正的陸地動物?   。
【答案】(1)丙 (2)最高等的是乙
(3)青蛙的受精方式為體外受精,雌雄蛙分別將卵細胞和精子排放在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青蛙的發育為變態發育,幼體蝌蚪只能生活在水中;青蛙的受精和發育過程都離不開水,所以算不上真正的陸生動物
【解析】
(1)據表中數據可知,丙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受精成功率較低,胚胎在母體外發育,易受天敵環境等的影響,且沒有育雛行為,所以產卵數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的種類是丙。
(2)從生殖發育看,最高等的種類是哺乳類,從表中可知乙為哺乳類。
(3)答案如上。
29.化學是在分子、原子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一門科學。掌握化學用語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請用恰當的化學用語填空:
(1)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甲是    ,它是化學變化中的    粒子。
(2)圖2為三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氧原子的是    (填序號),氧原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答案】(1)原子;最小;(2)C;得到。
【解析】
(1)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因此甲是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①氧原子的質子數為8,核外有8個電子,分成兩層排布,依次為2、6,則表示氧原子的是C,氧原子的最外層有6個電子,多于4個,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容易得到電子。
30.硝酸銨是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化肥,根據硝酸銨化學式(NH4NO3)回答:
(1)硝酸銨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   ,   ;
(2)500g 硝酸銨中含氮元素   g;
(3)多少克硝酸銨中所含氮元素的質量和120g尿素[ 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質量相等
(4)已知所購買的化肥中硝酸銨的含量為90%,則該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為多少?
【答案】(1)-3;+5
(2)500g 硝酸銨中含氮元素:。
(3)設硝酸銨的質量為x
解得:x=160g
(4)硝酸銨中N%=28/80×100%=35%
N%=90%×35%=31.5%
31.一只燒杯盛滿水時的總質量為250克。往該杯中放一小塊合金,合金沉沒于水,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這時杯以及杯中水和合金的總質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合金,稱得此時燒杯與水的總質量為200克。求:
①溢出水的體積是多少? ②合金的質量是多少? ③合金的密度是多少?
解:已知盛滿水的燒杯質量m1=250g,放入合金待水溢出后總質量m2=300g,再將合金取出后,剩余總質量m3=200g,
根據題意可得:m2﹣m金=m3,即m金=m2﹣m3=300g﹣200g=100g,
m1+m金﹣m溢=m2,即m溢=m1+m金﹣m2=250g+100g﹣300g=50g;
(1)由可知溢出水的體積為:V溢50cm3;
(2)由上述分析可知合金的質量為100g;
(3)合金的體積為:V金=V溢=50cm3,
則合金的密度為:ρ金2g/cm3。
答:(1)溢出水的體積是50cm3;(2)合金的質量是100g;(3)合金的密度是2g/cm3。
(
13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二)
(范圍:全冊 時間:120分鐘,滿分16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錯選、多選均不得分。)
1.中國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這一過程需要哪些基本元素(  )
A.水、氧氣和電 B.水、二氧化碳和陽光
C.水、二氧化碳和電 D.二氧化碳、土壤和電
2.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下列關于新細胞與原細胞中遺傳物質數量說法正確的是( )
A.遺傳物質數量加倍 B.遺傳物質數量相同 C.遺傳物質數量減半 D.物種決定數量變化
3.胎兒發育的場所和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分別是(  )
A.卵巢、子宮 B.子宮、胎盤 C.胎盤、臍帶 D.子宮、臍帶
4.如圖為大豆生長發育過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組成了胚 B.種子萌發初期的營養來自肥沃土壤
C.種子萌發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①胚芽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
5. 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素養。某物質X在降溫和通電的條件下分別發生如圖所示的變化。(模型中,不同顏色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模型中,能用來說明保持X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的是(  )
A. B. C.和 D.
6.稀土元素是銅、釹等17種元素總稱,被稱之為“工業味精”,其中“釹”是制造“永磁鐵”的原料之一,“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釹是金屬元素
B.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
C.釹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0
D.釹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44.2g
7.下列符號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物質的是(  )
A.H B.Cu C.N2 D.NO2
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
B.不能把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里
C.用鑷子往天平托盤里加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
D.游碼移動時可以用手直接移動
9.氧氣瓶是儲存和運輸氧氣的容器,氧氣瓶抗壓能力強,不易變形。若隨著氧氣瓶內氧氣不斷被消耗直至耗盡,下列圖像能表示瓶內氧氣的質量或密度與時間關系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如圖所示,是小明在做“探究物質熔化規律”實驗時,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知(  )
A.該物質在BC段處于液態 B.該物質在BC段內能不變
C.該物質熔化過程持續了約4min D.該物質是非晶體
11.提起壓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發生汽化,如圖所示。下列選項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間內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12.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
A.B. C.D.
13.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
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 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
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 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
14.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該植物根的橫切結構(如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A.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B.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C.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D.根毛細胞>內皮層細胞>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15.如圖甲是小科想探究“葉片哪一面氣孔數目多”所進行的實驗;圖乙、丙為某陸生植物葉表皮中的不同狀態下的保衛細胞。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圖甲是根據葉片兩面出現氣泡數量的多少來判定的
B.圖甲實驗中所用的熱水必須90℃以上
C.圖乙表示晴天正午溫度較高時的形態
D.圖丙表示保衛細胞吸水較多時的形態
二、填空題:(本大題有6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態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
(2)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     。(填序號)
17.如圖所示是一款新型臺燈,它由MP4、蓄電池、音箱等組合而成。以下是它的主要特點:在照明時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旦停電便可以用蓄電池對其進行供電。試分析:
(1)由MP4、蓄電池、音箱、節能燈組成一個多功能臺燈系統,體現了系統的    (選填“整體性”或“綜合性”);并且能在停電后通過蓄電池供電,實現了系統的    (選填“優化”或“革新”)。
(2)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通過系統設計,將音箱、蓄電池與MP4組成底座,底座上安裝了支撐架和燈罩等配件。在照明時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旦停電便可以用蓄電池對其進行供電,這些的功能的實現,體現了設計的實用與    (選填“創新”或“美觀”)原則。
(3)設計制造該款新型臺燈屬于    活動(填“科學”、“技術”或“工程”)。
18.中國養蠶歷史悠久,并有許多描述蠶的詩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A、B、C和D分別代表昆蟲的不同發育時期,請用圖中字母及箭頭表示蠶的發育過程    ,吐絲時屬于蠶發育的    (填名稱)期。
19.鋰離子動力電池是20世紀開發成立的高能電池。
(1)如圖為鋰原子構成示意圖。
①圖中微觀粒子c的名稱是    。
②圖中微觀粒子    的數量相等。
(2)請畫出鋰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
20.理解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的概念,會運用這些概念正確描述物質的組成和構成是學好化學的關鍵。下面請用“分子”、“原子”、“離子”、“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氫和氧    組成的; (2)酒精是由    構成的;
(3)汞是由汞    構成的; (4)氯化鈉是由    構成的;
21.某物理興趣小組在學習物態變化知識時做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錘內放入適量的碘顆粒:將碘錘在熱水中加熱。你會看到瓶內出現   ,而碘晶粒逐漸消失;將碘錘從熱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內滴幾滴水,過一會兒在瓶壁上方出現很多紫色碘顆粒,是由于   。
(2)接著他們利用干冰做了相關實驗: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塊干冰,觀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氣泡產生,同時水面有大量“白氣”,如圖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氣”是   (填“水蒸氣”“液態水”或“二氧化碳氣體”),氣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白氣”“二氧化碳氣體”或“水蒸氣”),此實驗中杯中水溫會   (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三、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22.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
【實驗步驟】
①取______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 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縱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縱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
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
【表達與交流】
(1)請補充①中橫線上的內容     。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     ;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23.實驗設計的嚴密性、操作的規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實驗結果,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的實驗時,用天平稱取剛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45.2g。
(1)該實驗得出有機物質量為4.8g的結論,土壤中的有機物實際質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8g,原因是     。
(2)生活中的陶瓷是用土壤高溫燒制而成的,高溫燒過的土壤中     (選填“有”或“沒有”)有機物。
24.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做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時,選取四個干凈的錐形瓶,編號為甲、乙、丙、丁,分別放入20粒完整有活力的種子,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培養,一段時間后,你認為:
(1)以上裝置中能發萌發的是 。
(2)要驗證適量的水是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需選擇裝置 。
(3)若要探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選擇裝置 。
(4)丁裝置種子不萌發的原因是 。
(5)若只選擇乙探究種子萌發,你認為是否科學,并說明理由 。
25.小濱同學進行“測量橙汁的密度”實驗過程如下:
(1)小濱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進行調節平衡,游碼移至標尺零刻度線處,指針靜止時如圖甲所示,則接下來的操作是    。
(2)為了測量結果更準確,下列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
a.計算橙汁的密度 b.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橙汁的質量
c.調節天平平衡
d.將燒杯中的橙汁部分倒入量筒中,讀出橙汁的體積
e.燒杯中盛適量的橙汁,用天平測出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
(3)小濱用圖乙方式測量橙汁和燒杯總質量時,在讀數前小濱發現天平的使用存在錯誤,則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實際應為    g。
(4)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和適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該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a.用已調好的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記為m0。
b.向一個燒杯倒入適量橙汁,用天平測出橙汁和燒杯的總質量,記為m1。
c.向另一個相同燒杯中倒入與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圖丙),用天平測出水和燒杯總質量,記為m2。
d.橙汁的密度ρ橙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26.科學課上,為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某組同學設想: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而質量變小,所以可以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的快慢。于是他們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請據圖回答:
(1)選擇裝置甲和裝置丁作對照,可以研究     因素對蒸發快慢的影響。
(2)若要探究“空氣流速”對蒸發快慢的影響,應該選擇的裝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的數據記錄。
實驗組別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電子天平讀數(克) 開始時 7.5 7.5 7.6 7.6 7.4 7.4
5分鐘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     (“快”或“慢”)。
②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    。
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27小題7分,29、30小題各8分,28、31小題各6分,共35分)
27.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食物來源。如圖為小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示意圖,①~③表示某些生理過程,a、b、c表示某些區域。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麥根的生長主要依賴    區(填字母)。c區細胞能進行②過程,其細胞特點是:    。
(2)③表示     過程,它使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從而形成組織。一株小麥約有150億條根毛,總表面積與兩個網球場大小相近,這一特點與根的   功能相適應,體現了生物體     的生物學觀點。
(3)部分地區的農民常通過增加磷肥的施肥量來提高小麥產量,是否施磷肥越多小麥產量就越高呢?某科研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表格呈現了實驗的一些數據。
磷肥的施肥量(公斤/公頃)
20 40 60 80 100 120
小麥對磷肥的吸收量 (公斤/公頃) 16.6 18.6 20.2 22.2 23.6 24.6
小麥的產量 (噸/公頃) 4.1 4.3 4.7 5.2 5.2 5.2
由表格可以看出,該實驗的變量是     。分析表中數據,施肥量在     公斤/公頃之間,對小麥增加產量最為有效。
28.下表的資料中顯示了四類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根據你所了解的知識回答問題:
動物 卵黃量 受精方式 胚胎發育場所 育雛行為
甲 豐富 體內受精 母體外 孵卵
乙 少 體內受精 母體內 哺乳育幼
丙 多 體外受精 母體外 無
丁 多 體內受精 母體內 無
(1)產卵數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的種類是   。
(2)從生殖發育特點看,最高等的種類是   。
(3)如果丙代表兩棲動物,請你以青蛙的生殖發育特點為例分析:為什么兩棲動物算不上真正的陸地動物?   。
29.化學是在分子、原子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一門科學。掌握化學用語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請用恰當的化學用語填空:
(1)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甲是    ,它是化學變化中的    粒子。
(2)圖2為三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氧原子的是    (填序號),氧原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30.硝酸銨是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化肥,根據硝酸銨化學式(NH4NO3)回答:
(1)硝酸銨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   ,   ;
(2)500g 硝酸銨中含氮元素   g;
(3)多少克硝酸銨中所含氮元素的質量和120g尿素[ 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質量相等
(4)已知所購買的化肥中硝酸銨的含量為90%,則該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為多少?
31.一只燒杯盛滿水時的總質量為250克。往該杯中放一小塊合金,合金沉沒于水,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這時杯以及杯中水和合金的總質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合金,稱得此時燒杯與水的總質量為200克。求:
①溢出水的體積是多少?
②合金的質量是多少?
③合金的密度是多少?
(
13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巩留县| 阿荣旗| 望谟县| 颍上县| 鄂州市| 江口县| 剑阁县| 安义县| 平陆县| 西盟| 云南省| 惠东县| 安吉县| 沂南县| 青田县| 礼泉县| 亳州市| 广汉市| 图片| 五大连池市| 清水河县| 湟中县| 怀安县| 尚义县| 太保市| 关岭| 绿春县| 罗平县| 鄱阳县| 太和县| 沁源县| 万山特区| 阳山县| 灵武市| 秭归县| 山丹县| 颍上县| 柘城县| 西乡县|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