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集寧四中2025年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化學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 12 O 16 Ni 75 Cl 35.5N 14一、單選題(共15題,每題3分)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 開啟啤酒瓶后,馬上泛起大量泡沫,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 B. 用雞蛋殼膜和蒸餾水除去淀粉膠體中的食鹽不涉及化學變化C. 可用熱的飽和碳酸鈉溶液除去金屬表面的石蠟 D. 將海水加工可獲得Mg及等單質2.下列有關化學用語使用正確的是( )A. 質子數為6、中子數為8的核素:B. 的電子式:C. Cr原子的基態簡化電子排布式為D. 基態碳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排布圖為3.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生產藥物中間體三氟甲苯的方法:設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已知25℃時三氟乙酸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 1 mol三氟甲苯中σ鍵數目為16B. 25℃時1 L 1 m三氟乙酸溶液中,的數目為C. 100 g質量分數為57%的三氟乙酸的水溶液中含有鍵的數目為0.5D. 標準狀況下,2.24 L和組成的混合氣體中,氫、氧原子總數為0.24.工業上以SO2和純堿為原料制備無水NaHSO3的主要流程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吸收過程中有氣體生成 B. 結晶后母液中含有NaHCO3C. 氣流干燥濕料時溫度不宜過高 D. 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5.(2024屆浙江省金華市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是( )A. 向溶液中滴加過量氨水:B. 溶液中滴入溶液:C. 向溶液中通入少量: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完全沉淀:6.如果在反應體系中只有底物和溶劑,沒有另加試劑,那么底物就將與溶劑發生反應,溶劑就成了試劑,這樣的反應稱為溶劑解反應。如三級溴丁烷在乙醇中可以發生溶劑解反應,反應的機理和能量進程圖如下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 三級溴丁烷在乙醇中的溶劑解反應屬于取代反應B. 不同鹵代烴在乙醇中發生溶劑解反應的速率取決于相應碳鹵鍵的鍵能C. 該反應機理中的中間產物中的碳原子有兩種雜化方式D. 鹵代烴在發生消去反應時可能會有醚生成7.如圖是一種燃料型電池檢測儀的工作原理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該儀器工作時酒精濃度越大,則電流強度越大 B. 工作時外電路電子流向為X→YC. 檢測結束后,X極區的pH增大 D. 電池總反應為2CH3CH2OH+O2===2CH3CHO+2H2O8.根據下列實驗操作和現象所得到的結論正確的是(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9.(2024屆湖南永州第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W、X、Y、Z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加的同一短周期元素,其中X、Y、Z相鄰,W的核外電子數與X的價層電子數相等,是氧化性最強的單質,4種元素可形成離子化合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分子的極性: B. 第一電離能:XC. 元素對應最高價含氧酸酸性:X10.以X為原料制備緩釋布洛芬的合成路線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 X不存在順反異構B. 試劑a為CH3CH2OHC. N→緩釋布洛芬為加聚反應D. 布洛芬的結構簡式為11.“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社會發展重大戰略之一。CO2氧化C2H6制備C2H4可減少CO2的排放并實現資源利用,發生如下兩個反應:I.C2H6(g)+CO2(g) C2H4(g)+CO(g) +H2O(g) H1>0Ⅱ.C2H6(g)+2CO2(g) 4CO(g) +3H2(g) H2>0向容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投入2 mol C2H6和3 mol CO2,不同溫度下,測得5 min時(反應均未平衡)的相關數據見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注:A. 反應活化能:I>ⅡB. 500℃時,5 min時CO2的轉化率為:7.2%C. 400℃時, 0~5 min反應I的平均速率為:D. 其他條件不變,增大投料比[]投料,平衡后乙烷的轉化率下降12.我國科學家最新合成出一種聚醚酯(PM)新型材料,可實現“單體―聚合物―單體”的閉合循環,推動塑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合成方法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單體M的分子式是 B. 合成1 mol PM理論上需要1 mol苯甲醇和n mol MC. 合成聚醚酯(PM)的過程中官能團的種類和數目均改變 D. 聚醚酯(PM)與稀和NaOH溶液都能反應13.鎳的某種氧化物是一種半導體,具有型結構(如圖),已知晶胞邊長為,設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屬于過渡金屬元素B. 與距離最近且相等的有4個C. 晶體的密度為D. 若該晶胞中氧原子有25%被氮原子替代,則該晶體的化學式為14.科學家侯德榜為我國的制堿工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其流程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提純粗鹽操作依次是:取樣、溶解、沉淀、過濾、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烘干B. 實驗室中進行焙燒操作主要用到酒精噴燈、坩堝、泥三角、三腳架等C. 通過降溫進行“冷析”使NH4C1結晶析出是利用氯化銨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的特點D. 添加食鹽進行“鹽析”,使更多的NH4Cl析出的同時也更有利于NaHCO3的析出15.常溫時,有0.1 mol·L-1的次磷酸 H3PO2(一元弱酸)溶液和0.1 mol·L-1的氟硼酸 HBF4溶液,兩者起始體積均為 V0,分別向兩溶液中加水,稀釋后溶液的體積均為 V,兩溶液的pH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已知常溫下,NH3·H2O電離常數 Kb=1.7×10-5mol/L, 則 NH4H2PO2溶液的pH>7B. NaH2PO2溶液顯堿性的原因是 H2PO的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C. NaH2PO2溶液中:c(Na+)+c(H+)=c(H2PO)+c(OH-)D. 圖中A、B、C點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B>C>A二、填空題(共4小題,共55分)16.是冶煉金屬鈦的重要原料。氟化法從含鈦電爐渣(主要含有元素)中制備的流程如下:回答下列問題:(1)位于元素周期表_______區。(2)濾渣的主要成分為和_______。(3)“除鐵”步驟溶液中殘留的以鈉鹽形式析出,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4)“水解”步驟中和的水解率與溶液的關系如下圖所示。為提高分離效果,“水解”的最佳為_______。水解后的濾液需返回工藝進行循環,目的是_______。(5)“水解”生成沉淀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6)“煅燒”產生的氣體中可循環使用的物質是_______和_______(填化學式)。(7)如下圖所示,“煅燒”溫度達時,銳鈦礦型(晶胞Ⅰ,位于晶胞頂點、側面和體心)轉換成金紅石型(晶胞Ⅱ),晶胞體積,。則晶體密度比_______(填最簡整數比)。17.(2024屆甘肅武威四校聯考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如何高效消除它們造成的污染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卮鹣铝袉栴}:(1)一定條件下,可以將轉化為,涉及反應如下:i.;ii.;iii.。①的燃燒熱______。②已知反應是二級反應,第一步為;第二步為。已知的濃度變化對反應速率幾乎無影響,則這兩步反應,活化能較大的是第______步。③測得反應的k逆為速率常數,只與溫度有關)。已知某溫度下反應ii的平衡常數,,則該溫度下______,達到平衡后,僅升高溫度,若k正增大20倍,則k逆增大的倍數______(填“>”“<”或“=”)20。(2)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將轉化為,反應原理為,在恒壓(4MPa)密閉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 氣體,分別在I、II、III三種不同催化劑催化下使其發生反應,測得經過相同時間時的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圖2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劑是______,點(正)______(逆)。②已知:分壓總壓物質的量分數。若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用時,則______,______。③電化學法消除污染的同時可獲得電能,其工作原理圖如圖2所示。負極上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18.(2021·高考全國乙卷)鹵沙唑侖W是一種抗失眠藥物,在醫藥工業中的一種合成方法如下:已知:( ⅰ )+HCl(ⅱ)回答下列問題:(1)A的化學名稱是 。(2)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具有的官能團名稱是 (不考慮苯環)。(4)反應④中,Y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反應⑤的反應類型是 。(6)C的同分異構體中,含有苯環并能發生銀鏡反應的化合物共有 種。(7)寫出W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實驗題19.亞硝酰氯(ClNO)是有機物合成中的重要試劑,其沸點為-5.5 ℃,易水解。已知:AgNO2微溶于水,能溶于硝酸,AgNO2+HNO3===AgNO3+HNO2,某學習小組在實驗室用Cl2和NO制備ClNO并測定其純度,相關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制備Cl2的發生裝置可以選用____(填字母代號)裝置,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氯氣,選擇合適的裝置,其連接順序為 a→________________(按氣流方向,用小寫字母表示)。(3)實驗室可用圖示裝置制備亞硝酰氯:①實驗室也可用 B 裝置制備 NO, X裝置的優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檢驗裝置氣密性并裝入藥品,打開K2,然后再打開K3,通入一段時間氣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進行其他操作,當Z中有一定量液體生成時,停止實驗。(4)已知:ClNO 與H2O反應生成HNO2和HCl。①設計實驗證明 HNO2是弱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僅提供的試劑:1 mol·L-1鹽酸、 1 mol·L-1 HNO2溶液、 NaNO2溶液、紅色石蕊試紙、藍色石蕊試紙)。②通過以下實驗測定ClNO樣品的純度。取Z中所得液體m g 溶于水,配制成250 mL 溶液;取出25.00 mL樣品溶于錐形瓶中,以K2CrO4溶液為指示劑,用c mol·L-1 AgNO3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為20.00 mL。滴定終點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亞硝酰氯(ClNO)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已知: Ag2CrO4為磚紅色固體;Ksp(AgCl)=1.56×10-10,Ksp(Ag2CrO4)=1×10-12]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A.啤酒中存在CO2+H2O H2CO3,開啟啤酒瓶后,減小壓強,平衡逆向移動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A正確;B.雞蛋殼膜和蒸餾水除去淀粉膠體中的食鹽用的是滲析,屬于物理變化,故B正確;C.石蠟是烴類,不能用熱飽和Na2CO3溶液除去,油脂可以用熱飽和碳酸鈉除去,故C錯誤;D.海水中得到氯化鈉,通過電解飽和食鹽水得到氯氣,提取食鹽后的溶液中可以制取鎂,故D正確;答案選C。2.【答案】C【解析】A.根據原子序數=質子數,質子數為6,即原子序數為6,為C元素,中子數為8,根據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則C原子的質量數為14,原子的左上標為質量數,左下標為質子數,則該碳元素的核素為,A錯誤;B.是離子化合物,由銨根離子和氯離子構成,其電子式為,B錯誤;C.Cr為24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數為24,其中3d能級達到半滿,簡化電子排布式為,C正確;D.基態碳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為,根據洪特規則,2p能級含有3個2p原子軌道,2p能級上的2個電子應分別占據一個2p軌道,基態碳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排布圖為,D錯誤。3.【答案】D【解析】1個三氟甲苯分子中,苯環上11條σ鍵,苯環與側鏈C相連1條σ鍵,側鏈C與3個F相連3條σ鍵,1 mol三氟甲苯中σ鍵數目為15NA,A錯誤;由三氟乙酸的可知,三氟乙酸為弱酸,弱酸為弱電解質,在溶液中部分電離,三氟乙酸溶液中,的數目小于,B錯誤;100 g質量分數為57%的三氟乙酸的水溶液中含有0.5 mol三氟乙酸,且溶液中還含有H2O,H2O中也存在鍵,則溶液中鍵的數目大于0.5,C錯誤;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1 mol,氫氣為雙原子分子,二氧化碳的分子組成為CO2,含有2個氧原子,0.1 mol和組成的混合物中不管比例如何,氫、氧原子總數都是0.2NA,D正確;故選D。4.【答案】B【解析】根據流程圖分析可知,吸收過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A正確;結晶后母液中含飽和NaHSO3和過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的亞硫酸,沒有NaHCO3,假設產物中存在NaHCO3,則其會與生成的NaHSO3發生反應,且NaHCO3溶解度較低,若其殘留于母液中,會使晶體不純,假設不成立,B錯誤;NaHSO3高溫時易分解變質,所以氣流干燥過程中溫度不宜過高,C正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D正確。5.【答案】C【解析】A.一水合氨弱堿,不能拆開,正確離子方程式為:Al3++3NH3 H2O=Al(OH)3 ↓+3,A錯誤;B.書寫溶液中滴入溶液的離子方程式時,為弱酸,化學式不能拆,B錯誤;C.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次氯酸,離子方程式為:,C正確;D.Ba2+沉淀完全,則Ba(OH)2與NaHSO4溶液以物質的量之比1:1混合,正確離子方程式為:,D錯誤;故選C。6.【答案】B【解析】三級溴丁烷在乙醇中的溶劑解的總反應最終得到(CH3) 3COC2H5和HBr,因此反應屬于取代反應,故A正確;該反應過程中第一步為慢反應,是決速步驟,該過程為共價鍵的異裂,而鍵能對應的是均裂的形式,故B錯誤;觀察該反應機理可知,中間產物中的碳原子發生sp2、sp3兩種雜化,故C正確;鹵代烴在氫氧化鈉醇溶液中加熱發生消去反應,生成碳碳不飽和鍵,由圖歷程可知,反應過程中會生成R-O-R′,故可能會有醚生成,故D正確;故答案選B。7.【答案】C【解析】該燃料電池為酒精燃料電池,該儀器工作時酒精濃度越大,則單位時間內轉移電子數越多,電流強度越大,故A正確;燃料電池中通入燃料的一極發生氧化反應作原電池的負極,所以X是負極,Y是正極,電子從外電路的負極流向正極,故B正確;酒精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乙醛和氫離子,所以X極區的氫離子濃度增大,pH減小,故C錯誤;燃料電池的反應實質就是乙醇與氧氣反應生成乙醛和水,所以電池總反應為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D正確。8.【答案】D【解析】乙酸能除去水垢,說明乙酸的酸性強于碳酸的酸性,A項錯誤;Ca2+、Ba2+與SO反應生成的CaSO4、BaSO4均為白色沉淀,B項錯誤;氯氣與甲烷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氯化氫溶于水顯酸性,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C項錯誤;0.1 mol·L-1 Na2SO3溶液的pH為10,說明SO+H2OHSO+OH-,0.1 mol·L-1 NaHSO3溶液的pH約為5,說明HSOH++SO,所以HSO結合H+的能力比SO的弱,D項正確。9.【答案】A【解析】是氧化性最強的單質可以推測Z元素為F,X、Y、Z相鄰可知X為N,Y為O,W的核外電子數與X的價層電子數相等可以推測W為B, 為非極性分子,是極性分子,A正確;第一電離能N>O,B錯;最高價含氧酸酸性硼酸為弱酸,硝酸為強酸,C錯;氮氮三鍵鍵能更大,D錯。10.【答案】B【解析】分子中碳碳雙鍵右側碳原子連有兩個相同的氫原子,不存在順反異構,故A正確;由有機物的轉化關系可知,一定條件下,與HOCH2CH2OH反應生成,則a為HOCH2CH2OH、M為,故B錯誤;N→緩釋布洛芬的反應為一定條件下,發生加聚反應生成,故C正確;在濃硫酸作用下,M與共熱發生酯化反應生成N,則布洛芬的結構簡式為,故D正確;故選B。11.【答案】A【解析】由表中數據可知,隨溫度升高,乙烯的選擇性在下降,說明溫度升高對反應I更有利,則Ⅱ的活化能大,即反應活化能:I<Ⅱ,A錯誤;500℃時,5 min時CO2的轉化率為:,B正確;400℃時, 0~5 min反應I的平均速率為:,C正確;其他條件不變,增大投料比[]投料,平衡后CO2轉化率提高,乙烷的轉化率下降,D正確;故選A。12.【答案】C【解析】由圖知,單體M的分子式是,A正確;由PM的結構簡式可知,理論上,合成1 mol PM理論上需要1 mol苯甲醇和n mol M,B正確;由圖知,三種有機物的官能團:單體M為醚鍵和酯基,苯甲醇為羥基,聚醚酯(PM)為羥基、醚鍵和酯基,合成聚醚酯(PM)的過程中官能團的種類和數目均未改變,C錯誤;由于聚醚酯(PM)中含有酯基,在稀和NaOH溶液中均發生水解反應,D正確;故選C。13.【答案】B【解析】Ni原子序數28,位于元素周期表第VIII族,屬于過渡金屬元素,A正確;以體心為中心,距離最近且相等的O2 位于6個面的面心,共計6個,B錯誤;根據均攤法,NiO晶胞中含個數為,個數為,晶胞質量為,晶胞體積為,則密度,C正確;若該晶胞中氧原子有25%被氮原子替代,晶胞中有4,3個,1個N,則該晶體的化學式為,D正確。故選B。14.【答案】A【解析】A項,提純粗鹽操作依次是:取粗鹽樣品、加入蒸餾水溶解、依次加入過量氯化鋇溶液除去溶液中的硫酸根、過量氫氧化鈉溶液除去溶液中的鎂離子、碳酸鈉溶液除去鈣離子和過量的氯化鋇,經沉淀、過濾除去硫酸鋇、碳酸鈣、碳酸鋇等沉淀,再加入適量鹽酸、除去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再經蒸發濃縮、冷卻結晶得到精鹽,故A錯誤;B項,侯氏制堿法中的焙燒是將碳酸氫鈉經焙燒得到純堿、水和二氧化碳,高溫下加熱固體需要使用坩堝、泥三角、三腳架等,且實驗室中進行焙燒操作時的溫度較高,需要用到酒精噴燈,主要用到酒精噴燈、坩堝、泥三角、三腳架等,故B正確;C項,將氯化銨和氯化鈉混合物經吸氨降溫、冷析得到氯化銨,氯化銨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的較快,氯化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不大,故可以降溫結晶析出氯化銨,通過降溫進行“冷析”使NH4C1結晶析出是利用氯化銨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的特點,故C正確;D項,鹽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無機鹽類而使溶解的物質析出的過程;添加食鹽進行“鹽析”,在NH4Cl沉淀時,存在下列平衡:NH4Cl(s)= Cl-(aq)+(aq),Ksp=c(Cl-)·c(),向溶液中添加Cl-,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Ksp不變,c(Cl-)越大,c()濃度越小,使更多的NH4Cl析出;同理,NaHCO3溶液中也存在平衡,將鹽析后的溶液加入到精制飽和食鹽水,同時也更有利于NaHCO3的析出,故D正確。15.【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次磷酸的電離常數約為=1.0×10-3mol/L>Kb=1.7×10-5mol/L,則NH4H2PO2溶液中銨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大于H2PO的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常溫下溶液的pH<7,故A錯誤;次磷酸是一元弱酸,H2PO在溶液中只發生水解,不發生電離,故B錯誤;NaH2PO2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關系c(Na+)+c(H+)=c(H2PO)+c(OH-),故C正確;A、B、C三點的溶液均為酸溶液,溶液pH越小,氫離子濃度越大,對水電離抑制作用越大,由圖可知,溶液pH:C>B>A,則水的電離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B>A,故D錯誤。16.【答案】(1)d ?。?)CaF2 (3) (4)①. 9.0 ?、? 循環利用,提高鈦元素的利用率,且能減少污染物排放 (5) (6) ①. NH3 ?、? HF (7) 【解析】含鈦電爐渣氟化浸出的濾渣為和生成的CaF2沉淀,浸出液加入飽和食鹽水除去鐵,濾液加入氨水水解生成,加入水蒸氣煅燒得到二氧化鈦。(1)為22號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d區。(2)濾渣的主要成分為和CaF2;(3)“除鐵”步驟溶液中殘留的和鈉離子結合以鈉鹽形式析出,離子方程式為:;(4)“水解”步驟中和通過水解使得其中生成水解產物沉淀而和分離,結合圖可知,“水解”的最佳為9.0,此時幾乎不水解進入濾液、水解進入沉淀;水解后的濾液需返回工藝進行循環,目的是循環利用,提高鈦元素的利用率,且能減少污染物排放;(5)“水解”生成沉淀,結合質量守恒可知還生成HF,反應方程式為: =;(6) 和水蒸氣“煅燒”生成二氧化鈦和氣體,結合質量守恒,氣體為氨氣和HF,可以分別在氟化浸出、水解環節循環使用;(7)據“均攤法”,晶胞Ⅰ中含個Ti、晶胞Ⅱ中含個Ti,結合化學式,則1個晶胞中分別含4個、2個,則。17.【答案】(1)① ②一?、?.5;(2)①; ②0.32,4③【解析】(1)①根據蓋斯定律可知ii+ iii得出的燃燒熱mol-1=-282.9 mol-1;②已知的濃度變化對反應速率幾乎無影響,所以第二步為快反應,第一步為慢反應,活化能較大;③,代入數據可得出k逆=0.5;反應是放熱反應,升溫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v逆> v正,k正增大20倍,則k逆增大的倍數大于20倍。(2)①達到a點之前,相同溫度下,使用I催化的轉化率最高,I催化效果最好;反應是放熱反應,在達到a點之前,升高溫度,反應正向進行,點(正)>(逆);②分壓總壓物質的量分數,由此轉化的NO的分壓=4×MPa=3.2 MPa, =0.32 MPa·min;平衡時,NO的分壓=4×MPa=0.8MPa, N2的分壓=4×MPa=1.6 MPa, CO2的分壓=4×MPa=1.6 MPa, Kp==4;由裝置圖可知,SO2轉化成H2SO4,S化合價升高失去電子,發生電極反應為。18.【答案】(1)2-氟甲苯(或鄰氟甲苯)(2)(3)氨基、羰基、碳氟鍵、碳溴鍵(4) (5)取代反應 (6)10(7)【解析】A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生成B,B為,B和SOCl2發生取代反應生成C,C為,C發生已知信息(ⅰ)的反應,再和NaOH反應生成D,D和Y發生取代反應生成E,E發生取代反應生成F,F發生已知信息(ⅱ)的反應生成W。(2)由上述推斷可知,C為,C發生已知信息(ⅰ)的反應,再和NaOH反應生成D,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NaOH+NaCl+H2O。(4)D和Y發生取代反應生成E和HBr,由D和E的結構簡式可知,Y的結構簡式為。(6)由上述推斷可知,C為,根據含有苯環并能發生銀鏡反應可知,C的同分異構體苯環上含有醛基、氟原子和氯原子,采用“定二移一”的方法,先確定氟原子和氯原子在苯環上的位置,再移動醛基的位置,氟原子和氯原子在苯環上可處于鄰、間、對三種位置,然后移動醛基的位置,共有如下10種: 。(7)F發生已知信息(ⅱ)的反應生成W,已知信息(ⅱ)的反應可理解為氨基與羰基加成,氮原子上的氫原子與氧原子相連,羰基碳與氮原子連接,然后羥基脫水生成醚,可得W為 。19.【答案】(1)A(或B) MnO2+4H++2Cl-Mn2++Cl2↑+2H2O(或2MnO+10Cl-+16H+===2Mn2++5Cl2↑+8H2O) (2)f→g→c→b→d→e→j→h (3)①隨開隨用,隨關隨?!、谂鸥蓛羧i燒瓶中的空氣(4)①用玻璃棒蘸取NaNO2溶液,點在紅色石蕊試紙中央,若試紙變藍,說明HNO2是弱酸?、诘稳胱詈蟀氲螛藴室?,生成磚紅色沉淀,且半分鐘內無變化 %【解析】(1)可以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制備氯氣,發生裝置屬于固液加熱型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nO2+4HCl(濃) MnCl2+Cl2↑+2H2O,離子方程式為MnO2+4H++2Cl-Mn2++Cl2↑+2H2O,或用KMnO4與濃鹽酸常溫下制備Cl2,發生裝置屬于固液不加熱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MnO+10Cl-+16H+===2Mn2++5Cl2↑+8H2O。(2)制得的氯氣中會混有水蒸氣和氯化氫,用飽和食鹽水除氯化氫,濃硫酸吸收水分,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氯氣,最后進行尾氣處理,故其連接順序為 f→g→c→b→d→e→j→h。(3)①實驗室也可用 B 裝置制備 NO,X裝置的優點為隨開隨用,隨關隨停。②檢驗裝置氣密性并裝入藥品,打開K2,然后再打開K3,通入一段時間氣體,其目的是把三頸燒瓶中的空氣排盡,防止NO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4)①要證明HNO2是弱酸可證明HNO2中存在電離平衡或證明NaNO2能發生水解,根據題目提供的試劑,可證明NaNO2溶液呈堿性。②以K2CrO4溶液為指示劑,用c mol·L-1 AgNO3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滴定終點的現象是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生成磚紅色沉淀,且半分鐘內無變化;取Z中所得液體m g 溶于水,配制成250 mL溶液;取出25.00 mL中滿足:n(ClNO)=n(Cl-)=n(Ag+)=c×0.02 L=0.02c mol,則250 mL溶液中n(ClNO)=0.2c mol,m(ClNO)=n×M=0.2c mol×65.5 g/mol=13.1c g,亞硝酰氯(ClNO)的質量分數為(13.1c g÷m g)×1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化學.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