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地理試題一、單選題科學家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以下圖片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地理環境和生命現象。完成下面小題。安徽宿州元古宙 的疊層石 侏羅紀景觀復原 寒武紀海洋景觀復 原 第四紀早期北美 大平原景觀復原① ② ③ ④1.以上四幅圖所代表的地質年代中,出現人類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據圖②推測該時期的古地理環境中氣候特點是( )A.寒冷潮濕 B.寒冷干旱 C.溫暖干旱 D.溫暖潮濕我國滬昆鐵路橋隧長度占線路總長的比例,貴州段高達81%,云南段也達70%。改革開放前,西南地區的交通多以公路運輸為主。下圖示意滬昆鐵路部分路段及其貴州段景觀。完成下面小題。3.我國滬昆鐵路的貴州-云南段橋隧長度占該段線路總長的比例高,主要是由于該段鐵路沿線( )A.山高谷深 B.氣候復雜 C.耕地面積廣闊 D.大城市密集4.橋隧比例高的貴州-云南段高速鐵路與該路段迂行布局的公路比,此段高速鐵路( )A.資金投資更少 B.靈活性更強 C.施工難度更小 D.能縮短里程福建某中學開展“識地貌”活動,搜集不同的地貌類型。完成下面小題。①壺口瀑布 ②長江三陜 ③雅丹沙丘 ④桂林漓江兩岸5.以上屬于堆積地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②地貌的河谷形態特征是( )A.深度淺,岸壁陡 B.深度淺,岸壁緩 C.深度大,岸壁緩 D.深度大,岸壁陡7.④地貌類型中,由可溶性巖石經溶蝕后又重新沉淀而形成的是( )A.溶溝、洼地 B.石鐘乳、石筍 C.峰叢、峰林 D.孤峰、殘丘隨著城市化推進,人口向經濟發達城市聚集,部分城市則出現人口收縮(在一定時期某區域內出現的人口規模持續下降的現象)。下圖示意中國2010-2020年地級尺度人口收縮區空間分布。完成下面小題。8.我國人口重度收縮區主要分布在( )A.東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西南地區 D.南方地區9.人口向經濟發達城市聚集,主要是因為經濟發達城市( )A.就業機會多 B.環境優美 C.水資源豐富 D.交通便捷2020年年底,北京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持續產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完成下面小題。10.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的發展,得益于該地( )A.完善的基礎設施 B.創新環境和創新人才C.豐富廉價的勞動力 D.優美和清新的環境11.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云集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有利于( )A.加強交流協作 B.保障產品質量 C.緩解住房緊張 D.緩解交通壓力環渤海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密集、產業發達,淡水資源不足。海水在氣溫≤-4°C條件下就能結冰,我國渤海冬季能形成大面積海冰,海冰多生成于岸邊。下圖示意渤海及附近區域年內日平均氣溫≤-4℃日數分布。完成下面小題。12.影響大連——天津一線以北的渤海海域等值線數值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分布 C.洋流 D.海底地形13.渤海海冰多生成于岸邊,主要是因為冬季岸邊( )A.地表徑流入海更多 B.受冷源的陸地影響更大C.人類活動干擾更多 D.海陸風的影響更明顯14.與海水淡化相比,環渤海地區選擇開采海冰資源主要是因為( )A.市場需求較大 B.全年均可開采 C.技術要求和成本均較低 D.資源取之不盡2024年6月,安徽省黃山市持續特大暴雨,宏村成為該市少數正常開放的景區。宏村的布局與水密不可分,順地勢、水勢,引溪流、匯泉水,構建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下圖示意安徽宏村格局。完成下面小題。15.宏村的地勢大致是( )A.中間高,四周低 B.西北高,東南低 C.中間低,四周高 D.西北低,東南高16.2024年6月黃山市持續特大暴雨,但宏村景區還能正常開放,體現宏村水系主要功能是( )A.提供飲用水源 B.提供消防用水 C.排澇減災 D.調節局地氣候17.宏村村落水系的建成,主要通過改變水循環的某個環節達成的,此環節是( )A.降水 B.水汽輸送 C.徑流 D.下滲清代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中,記述了臺灣海峽兩岸的風向差異:“內地之風,早西晚東,惟臺地早東風,午西風……四時皆然。”這里的“內地”指福建,“臺地”指臺灣。下圖為海陸間的大氣熱力環流,圖中的陸地指“臺地”的一部分。完成下面小題。18.“惟臺地早東風”中的東風是指上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19.臺灣海峽兩岸地區風向日變化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海陸位置 B.地形 C.緯度位置 D.地轉偏向力陜西省武功縣農民在收獲后的玉米地中,種植大蒜并將玉米秸稈留在田中。下圖示意武功縣及周邊區域和田中越冬前的大蒜幼苗。完成下面小題20.武功縣大蒜可以越冬,主要是因為大蒜( )A.耐寒抗旱 B.好溫喜濕 C.喜光耐濕 D.好溫喜光21.玉米秸稈留在田中,有利于( )①蒜苗保暖防凍②增加土壤有機質③減少風力侵蝕④減少蟲害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其中部主要分布著五指山和黎母嶺等山地,山地土壤發育呈現垂直變化。黃壤多發育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多分布在云霧、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下圖示意海南島土壤類型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題。22.造成海南島中部山地的土壤分布呈垂直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植被 B.人類活動 C.海拔 D.成土母質23.從圖中推測,海南島磚紅壤分布區的主要天然植被類型是( )A.溫帶草原 B.常綠闊葉林 C.熱帶雨林 D.亞寒帶針葉林2024年10月8日我國漠河北極村出現極光。完成下面小題。24.一般情況下,極光最有可能出現在( )A.美國的東北地區 B.北極地區 C.中國的南方地區 D.赤道附近25.與一般年份相比,2024年10月8日我國漠河北極村出現極光現象。此現象說明( )A.對流層云雨增多 B.太陽輻射增強 C.太陽風變得強勁 D.人類對大氣層干擾增強二、綜合題26.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樹林多見于熱帶、亞熱帶的海灣或河口地區淤泥深厚的潮間帶,具有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的特征。(1)根據以下框圖左側紅樹林的特點,連線右側對應的紅樹林環境條件。紅樹林的特點 A.支柱根:自樹干基部生出,逐漸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狀的穩固支架,縱橫交錯,高度過人。 d.高鹽分和高水分的淤泥質或砂質土壤。 紅樹林的環境條件B.呼吸根: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氣,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可貯藏空氣。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e.風浪較大且淤泥深厚 的潮間帶。C.腺體:可排鹽分。 f.潮間帶的海水周期性漲落A B C(2)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信息技術在紅樹林的保護中起重要作用。為及時獲取面積信息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 ;為準確獲取破壞地點的位置信息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 ;為設計最佳的保護方案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 。(3)目前,紅樹林保護區正作為旅游資源被適度開發,為了實現紅樹林保護區的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請提出合理化建議。(至少寫出兩條)27.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立救災物資儲備庫是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減少災害損失,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下圖示意近百年來華北地區旱災和洪澇災害點位分布、海河流域的分布。(1)華北地區旱災多發的季節是 ,其原因是:該季節降水量較 ;從河流水位的季節變化來看,河流處于 期,河流供水少;此時華北農業生產用水量較 。(2)海河流域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夏季降水 ;支流數量較 ,在天津匯入海河,入海通道少,河流匯水量大且水位上升速度快;地勢 ,排水不暢;人口 ,經濟發達。(3)國家在華北地區建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列舉該儲備庫的救災物資和應急救援工具各兩種。28.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學校的科學探究興趣小組設計了徑流的模擬實驗,認識徑流的自然形成過程。實驗設計選取的材料有裸地、草被、枯葉等。采樣時需保持地表以下物質結構條件相同,陸地表層(地面)均為壤土。(1)下表是實驗結果記錄表,表格中徑流水量、泥沙量、下滲水量均用少、中、多描述,根據要求完成下列表格內容。模擬實驗 地表徑流水量描述 地下徑流水量描述 下滲水量描述 泥沙量描述裸地地面 少草被地面 多枯葉地面 中 中 中 中(2)將備選答案填入對應的空格中,每個空格填入一個備選答案的字母,完成下列要求。備選答案:A強度;B物質條件;C坡度①本實驗需要控制的變量:保證降水量大小相同,需要控制降水持續時間和降水的相同。此外,還要控制地面(地表)的 等條件相同。②表格顯示該實驗通過改變地表的 這一控制的條件,反映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下滲的變化及運動過程。(3)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說出該實驗反映植被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是 。29.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浙江青田縣的稻田養魚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該地稻田養魚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最早是農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魚在稻田里自然生長,經過長期馴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魚共生生態系統。稻魚是一種淡水魚,有紅、白、青、粉等絢麗多彩的顏色,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目前稻田養魚技術面臨失傳狀態。下圖示意青田縣及周邊區域。(1)把答案填在下列框圖內,說明青田縣發展稻田養魚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A B C D(2)青田縣稻田養魚對水稻生產的有利影響:魚以田間雜草為食,減少耕作的勞動力;魚害蟲為食,減少水稻的 ,減少農藥用量;魚糞肥田,減少肥料的使用,從而減少 氣體的排放,生產更低碳的食品。(3)說出青田縣“稻田養魚”模式可持續生產的措施。(至少寫出三條)30.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陽系中,火星被認為是除地球之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科學家設想在火星上建立定居點。我國科學家研發了“綠航星際”這一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實驗平臺,在一定條件下,該平臺實現了封閉環境內大氣、水和食物循環再生,為未來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術的預先研究打開新局面。資料1:火星的表層土壤富含鐵元素,呈紅色,土壤中有少量的水分子 火星表面溫差很大,赤道地區夏季白天為21℃,夜晚能降到-73℃ 火星大氣稀薄,二氧化碳含量達95%以上,表面布滿灰塵,常年有持續數周的大風、沙塵暴 火星表面有干涸的河床。兩極覆蓋著干冰組成的冰蓋。中緯度地區地表之下埋藏著大量的水冰(1)地球具有適宜高級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條件。根據資料1,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從溫度、大氣、水等方面,說明火星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理由。①火星的表面溫度: ;②火星的大氣: ;③火星的水: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① 0.39 0.72 1 1.52 5.2 9.54 19.19 30.07公轉周期(年) 0.24 0.62 1 1.88 11.86 29.46 84.01 164.79自轉周期(天) 58.79 243.69 1 1.03 0.42 0.45 0.72 0.67表面大氣平均溫度(℃) 167 464 15 -65 -110 -140 -195注:①日地距離為1天文單位。(2)讀表及資料1,說明太陽系中,火星是除地球之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①八大行星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按此分類,地球和火星同屬于 行星。②從表的數據中反映,火星的運動周期中與地球最接近的是 ,八大行星中表面大氣平均溫度最接近地球的是 。③從資料1中找出火星上有助于人類生存的條件 。(列舉一例)(3)“綠航星際”實驗平臺實現了封閉倉環境內的大氣、水和食物循環再生,模擬的地球外部圈層分別是 、 、參考答案1.D 2.D3.A 4.D5.C 6.D 7.B8.A 9.A10.B 11.A12.A 13.B 14.C15.B 16.C 17.C18.D 19.A20.A 21.D22.C 23.C24.B 25.C26.(1) e f d(2) 遙感技術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3)合理規劃旅游線路,避免游客過多進入保護區核心區域;加強環保教育,提高游客環保意識;適度開展生態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建立紅樹林生態監測站,實時監測紅樹林生態環境變化。27.(1) 春季 少 枯水 大(2) 集中/多 多 低平 稠密(3)救災物資:救災帳篷、棉衣棉被、簡易活動板房、食品等;應急救援工具:救生舟、救生衣、直升機、挖掘機等。28.(1) 多 少 多 少 多 少(2) C B(3)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增加下滲,減少水土流失(或保持水土)。29.(1)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河谷盆地 充足 歷史悠久,經驗豐富(2) 病蟲害 溫室(3)加強宣傳,提高人們對稻田養魚模式的認識;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建立稻田養魚技術傳承機制,培養專業人才;開發稻田養魚旅游產品,促進產業發展。30.(1) 火星表面溫度低,晝夜溫差大,不適合人類生存; 火星大氣稀薄,二化碳含量高,氧氣含量低,不適合人類呼吸; 火星水資源匱乏,且以固態形式存在,不利于人類生活和生產。(2) 類地 自轉周期 火星 火星表層土壤富含鐵元素(或有少量的水分子、中緯度地區地表之下埋藏著大量的水冰等)。(3) 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