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一、選擇題1.(2024六上·羅湖期中)組合兩個凸透鏡能把看到的物體放得更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1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目鏡B.2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目鏡C.1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答案】A【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顯微鏡由物鏡和目鏡兩組凸透鏡組成,物鏡靠近物體,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靠近人眼,將物鏡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組合兩個凸透鏡時,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相當于物鏡(即2號),而靠近人眼、負責二次放大的凸透鏡相當于目鏡(即1號)。因此2號對應物鏡,1號對應目鏡,選項 C 正確。2.(2024六上·羅湖期中)春天,燕子會到金華等地作巢、產卵:秋天,燕子又飛回到南方過冬。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中( )。A.光照量的變化 B.濕度的變化 C.溫度的變化【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解答】春天,燕子會到金華等地作巢、產卵:秋天,燕子又飛回到南方過冬。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中溫度的變化,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動物都要生存在適宜的環境下。3.(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①的名稱是( )。A.液泡 B.細胞核 C.細胞壁【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洋蔥表皮細胞的最外層結構為細胞壁,具有支持和保護細胞的作用,在顯微鏡下呈現為清晰的邊緣輪廓。細胞核為細胞內的圓形或橢圓形深色區域,圖中①為細胞核。4.(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對微生物描述錯誤的是( )。A.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B.微生物有害也有益,例如酒和醋是微生物發酵而成的C.所有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微生物多數需借助顯微鏡觀察,但部分大型微生物(如某些真菌中的蘑菇、靈芝等)肉眼可見,故 C 錯誤。A 正確,感冒多由病毒(微生物)引起,新冠感染也由新冠病毒導致;B 正確,微生物既有致病的有害類型,也有用于發酵釀酒、釀醋的有益類型。5.(2024六上·羅湖期中)使用下列儀器觀察蜜蜂的外形,你覺得最為合適的是( )。A.放大鏡B.望遠鏡C.顯微鏡【答案】A【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 放大鏡是一種簡單目視光學器件, 用于觀察物體的微小細節, 放大的倍數相對較小, 非常適合觀察蜜蜂的外形。 與望遠鏡相比, 望遠鏡主要用于觀察遠處的物體, 不適合近距離觀察蜜蜂的外形。 顯微鏡雖然可以觀察到微小結構, 但其放大倍數較大, 主要用于研究生物學等科學領域, 對于一般的外形觀察來說過于復雜。 因此, 選擇放大鏡作為觀察蜜蜂外形的工具是最為合適的。6.(2024六上·羅湖期中)將兩個放大鏡分別放在離書本相同高度位置,觀察書本上的文字,如圖是它們的放大效果,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②A.圖①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大B.兩個放大鏡放大倍數相同C.圖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大【答案】C【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其焦距相關,焦距越短,放大倍數越大。觀察相同距離下的文字時,放大后的圖像越大,說明放大倍數越高。圖②中文字的放大效果更明顯,成像更大,因此其對應的放大鏡放大倍數大于圖①,選項 C 正確。7.(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生物中,( )是變形蟲。A. B. C.【答案】A【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變形蟲是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僅由一個細胞構成,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體形,因而得名變形蟲。由題可知A選項符合題意。8.(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是( )。A. B. C.【答案】A【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地球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為地球的公轉周期。能正確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是選項A。9.(2024六上·羅湖期中) 下列圖形中是洋蔥表皮細胞結構的是 ( )。A.B.C.【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 植物細胞是許多排列整齊的近似長方形的結構,所以視野中看到的許多近似長方形的結構,這些結構是洋蔥表皮細胞;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在每一個近似長方形的結構中,都有一個被染成深色的球狀物,這是細胞核。可見B符合題意。10.(2024六上·羅湖期中)觀察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一地點,一年四季正午時分太陽的位置相同B.一年的影子是夏短冬長C.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長【答案】B【知識點】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一年中影子長度與太陽高度的關系可從太陽照射角度理解。夏季太陽直射點靠近觀測地(如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大,光線接近垂直地面,物體遮擋光線范圍小,影子較短;冬季太陽直射點遠離,太陽高度角小,光線斜射角度大,物體影子被拉長。這種 “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的對應關系,體現了兩者的負相關性,是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典型地理現象。B正確。11.(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圖的模擬實驗中,當船模在球面上行駛,李華( )。A.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頂B.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C.同時看到船身和帆頂【答案】B【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地球是一個球體,當船在球面上行駛時我們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12.(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所示,在星星旋轉的照片中,圓環中心的亮點就是( )。A.北極星 B.北斗七星 C.金星【答案】A【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 北極星正好在地球自轉軸的指向的方向上,所以不管怎么轉,北極星總在那不動。13.(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面四幅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基本過程,正確的順序是( )。①②③④.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我們會用紗布來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用鑷子來夾取實驗材料;用碘酒來染色;用吸水紙來吸取多余的水分;用滴管來吸取液體。 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切片標本: ①在一塊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在洋蔥內表面輕輕劃一個“#”字,取下洋蔥表皮; ③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 ④用蓋玻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氣泡; ⑤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 根據洋蔥表皮細胞切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可知,正確的順序是②④①③。選項B符合題意。14.(2024六上·羅湖期中)“傅科擺”可以證明( )。A.地球圍繞太陽公轉B.地球在自轉C.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答案】B【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傅科擺是一種長擺錘實驗裝置。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賢祠懸掛起長 67 米的擺,發現擺錘擺動軌跡會緩慢偏轉。由于慣性,擺錘的擺動平面本應保持不變,而軌跡偏轉是因地球自轉導致觀測者所在參考系轉動,從而直觀證明了地球自轉。該實驗排除了公轉對現象的直接影響,是地球自轉的重要證據。15.(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所示,是我們研究地球公轉時的裝置圖,我們用燈泡模擬太陽,用地球儀模擬地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進行實驗時,地軸要保持豎直,不能傾斜B.“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始終不變C.在移動地球儀的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答案】C【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研究地球公轉時,地軸需保持傾斜且始終指向同一方向(如北極星附近),這是模擬地球公轉的關鍵條件,故 A 錯誤、C 正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會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如模擬中地球儀傾斜轉動時),B 選項 “始終不變” 錯誤。該實驗通過保持地軸指向一致,能直觀展示四季更替等公轉現象。16.(2024六上·羅湖期中)對光時,我們的眼睛應該注視( )。A.物鏡 B.目鏡 C.反光鏡【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對光時,應注視目鏡調節視野亮度。具體操作是轉動反光鏡,同時通過目鏡觀察,直至視野呈現明亮均勻的狀態。若注視物鏡或反光鏡,無法直接判斷視野亮度是否合適,且可能因未觀察目鏡導致光線過強或過弱,影響后續觀察。這是光學顯微鏡對光的基本規范。17.(2024六上·羅湖期中)因傳播“日心說”而被教會處死的科學家是( )。A.布魯諾 B.開普勒 C.伽利略【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支持并傳播哥白尼的 “日心說”,否定教會推崇的 “地心說”,被宗教裁判所判為 “異端”,于 1600 年在羅馬被燒死。開普勒通過研究完善日心說但未因學說受刑;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說被教會審判,但未被處死。布魯諾的犧牲凸顯了科學與宗教權威的沖突。18.(2024六上·羅湖期中)托勒密的“地心說”的觀點,相當于我們晝夜交替假說中的( )。A.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C.地球轉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托勒密認為宇宙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靜止不動的,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圍繞地球運動。這一觀點相當于我們晝夜交替假說中以地球為宇宙中心,太陽繞地球轉動。19.(2024六上·羅湖期中)用顯微鏡尋找細胞正確的方法是( )。A.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右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B.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左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C.在鏡筒下降過程中,用右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用顯微鏡尋找細胞時,應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左眼從目鏡觀察。鏡筒下降時需從側面注視物鏡避免壓碎玻片;上升時右眼觀察可能因視角偏差導致操作不便,且左眼觀察符合多數人的用眼習慣。正確操作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左眼通過目鏡尋找物像,右眼可同時睜開輔助記錄。20.(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圖是我國的知名古都,其中最先迎來黎明的是( )。A.杭州 B.西安 C.北京【答案】A【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解答】地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地球由于自西向東自轉,因而地球上日出時間不同。越往東時間越早,越先看見日出,以下三個選項,杭州在最東面,因而最先迎來黎明,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由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所以會帶來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二、連線題21.(2024六上·羅湖期中)請將下列現象與產生的主要原因用線連接起來。晝夜交替現象 四季變化現象晝夜長短變化 地球公轉 各地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極晝極夜現象 地球自轉 日月星辰每天的東升西落【答案】【知識點】晝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各地時差(黎明時間不同)及天體東升西落;地球公轉(伴隨地軸傾斜)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形成四季、晝夜長短變化和極晝極夜。公轉與自轉的不同運動方式,造就了地球上多樣的天文地理現象。22.(2024六上·羅湖期中)在進行科學實驗時,我們通常會用到以下實驗器材,按示例,將它們的名稱及主要用途用線段連起來。【答案】【知識點】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解析】【分析】軟尺有刻度,可用于測量物體長度;放大鏡能放大物體細節;地球儀能直觀呈現地球地理信息,助于認識地球;計時器用于記錄時間;指南針利用地磁場指示方向,可判別方位。三、實驗探究題23.(2024六上·羅湖期中)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學能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的運動與發展,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對天文學、宇宙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思想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1)查閱資料可知,地殼厚度約17千米,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徑約3500千米,以下( )橡皮泥地球模型比較符合地球的結構。A. B.C. D.(2)( )不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A.楊利偉 B.翟志剛 C.王亞平 D.葉光富(3)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地球自轉息息相關,( )不是地球自轉引發的事件。A.夏季的時候白晝時間最長,冬季的時候白晝時間最短B.早上6點溫州已經迎來了黎明,在西邊的新疆卻漆黑一片C.我們每天能看到晝夜交替與太陽的東升西落(4)請用箭頭在下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5)下列關于地球公轉知識的整理表,正確的是( )。A.公轉方向 自東向西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太陽東升西落B.公轉方向 自西向東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晝夜交替C.公轉方向 自西向東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四季變化【答案】(1)A(2)A(3)A(4)(5)C【知識點】制作地球模型;地球自轉;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1) 地球的總體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層,厚度大約17千米;地幔位于地殼下方,厚度大約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徑大約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個符合地球結構的橡皮泥模型,應該是一個三層結構,其中地殼最薄,地幔較厚,地核最厚。故選A。(2)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發射,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3 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楊利偉是神舟五號的航天員,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并非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3)A選項中夏冬白晝時長差異是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造成的。B選項中溫州和新疆的時間差異,是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經度地區產生時差。C選項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典型現象,地球自轉使面向太陽為晝,背向太陽為夜 。(4)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應該也是從西指向東。(5)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周期約為1年。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A、B錯誤。地球公轉時,由于地軸傾斜且空間指向不變,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導致四季變化 ,C正確。(1) 地球的總體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層,厚度大約17千米;地幔位于地殼下方,厚度大約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徑大約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個符合地球結構的橡皮泥模型,應該是一個三層結構,其中地殼最薄,地幔較厚,地核最厚。故選A。(2)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因此,楊利偉不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故選A。(3)地球自轉導致的現象包括晝夜交替、太陽的東升西落以及時間差異等。夏季白晝時間最長,冬季白晝時間最短是由地球公轉和地軸傾斜引起的,因此這個現象不是由地球自轉直接引發的。故選A。(4)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應該也是從西指向東。(5)A.公轉方向自東向西是錯誤的,選項不符合題意;B.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不是公轉產生的,選項不符合題意;C.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周期1年,產生現象四季變化都正確,選項符合題意;故選C。(2024六上·羅湖期中)某實驗小組利用皮球和燈泡完成了如下圖的模擬實驗。燈泡代表太陽,皮球代表地球,在皮球兩端各粘一根牙簽代表地軸,在“地球”的“赤道”粘牙簽A,代表赤道上的直立物體,在“北半球”粘牙簽B,代表北半球上的直立物體。24.觀圖可知,此時太陽直射的是(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25.此時的北半球是( )。A.春季 B.冬季 C.夏季26.此時北極地區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A.極晝 B.極夜 C.晝夜等長27.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過程中,地軸( )。A.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B.始終指向北極星C.逐漸變成垂直狀態28.地球從圖中位置繞“太陽”旋轉一周的過程中,牙簽B在正午時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 )。A.短—長—短 B.長—短—長 C.沒有變化29.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A.地球自轉B.地球與太陽距離的變化C.地球繞太陽傾斜公轉【答案】24.B25.C26.A27.B28.B29.C【知識點】太陽的位置和方向;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公轉的周期是一年, 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中心是太陽,公轉產生的現象有季節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產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24.觀察圖中燈泡(太陽)的光線照射方向,若皮球(地球)的北半球部分被直射光線正對,且牙簽B所在的北半球區域受光更集中,則說明太陽直射北半球。此時北半球處于類似夏半年的狀態,而南半球為斜射,符合地球公轉中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的特征。25.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更多,氣溫較高,處于夏季。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附近可能出現極晝現象,與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情景相符;而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春季太陽直射點從南半球向赤道移動,均不符合圖示特征。26.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這是因為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直射北半球時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持續面向太陽,24 小時均為白晝。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情景下,北極地區符合極晝的特征,而極夜出現在太陽直射南半球時,晝夜等長則出現在春分或秋分時。27.地球公轉時,地軸始終保持傾斜狀態且空間指向不變,其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是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若地軸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或逐漸垂直,則無法形成穩定的四季更替與晝夜長短變化。地軸指向北極星的穩定性,是產生太陽直射點移動、極晝極夜等現象的關鍵原因。28.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牙簽B(北半球物體)此時正午影子較短。當地球公轉至太陽直射南半球時,B處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長;公轉至太陽再次直射北半球時,影子又變短。因此,地球旋轉一周(1 年)中,牙簽B的影子長度變化規律為 “短 — 長 — 短”,對應選項A。29.四季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傾斜且空間指向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周期性移動,使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季節性變化。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與四季無關;日地距離變化對四季影響極小,并非主因。地軸傾斜公轉是四季形成的關鍵機制。30.(2024六上·羅湖期中)有些老人家出于節儉,經常把蘋果腐爛部分切掉后食用,現通過實驗,探究爛蘋果中沒有爛的部分是否也存在著微生物。(1)觀察微生物要用顯微鏡,請寫出對應結構的名稱。A: ; B: (2)顯微鏡的目鏡有“10×”和“20×”兩種鏡片,物鏡有“15×”和“25×”兩種鏡片,要想使視野范圍最大,應該選擇目鏡 鏡片。(3)在蘋果新鮮處和腐爛處各取一點果肉,做成蘋果果肉玻片標本。請按玻片標本制作過程排序: 、 、 、 。A.蓋蓋玻片 B.染色C.展平 D.滴清水(4)裝好蘋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將鏡筒下降,此時眼睛應該注視( )。A. B. C.(5)通過顯微鏡發現了蘋果上的微生物在視野的左上角,此時應該把載玻片往( )移動,使目標移到視野中央。A.左上角 B.右下角 C.左下角(6)觀察記錄如下表所示,對比結果后,切除腐爛部分后的蘋果能吃嗎?說說你的理由: 。腐爛處觀察到的現象 新鮮處觀察到的現象顯微鏡下的蘋果果肉 發黑,有許多蠕動的微生物,有大量菌絲 有少量菌絲發灰,有2個蠕動的微生物(7)觀察以下玻片,可以發現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都是由 (選填“細菌”、“細胞”或“微生物”)組成,且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 (選填“相同”、“相似”或“不同”)。植物根尖細胞 葉表皮保衛細胞葉肉細胞 人體神經細胞【答案】(1)目鏡;物鏡(2)10×;15×(3)D;C;A;B(4)B(5)A(6)不能,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上面還有菌絲和微生物存在(7)細胞;不同【知識點】制作顯微標本;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目鏡是顯微鏡中靠近眼睛的鏡頭,主要作用是將物鏡放大后的圖像進一步放大,便于觀察。其放大倍數通常標注在目鏡上(如 10×),是顯微鏡成像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物鏡是靠近觀察標本的鏡頭,直接對標本進行放大,是顯微鏡中決定成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數的關鍵部件。不同倍數的物鏡(如低倍鏡、高倍鏡)可用于觀察不同精度的細節,通過轉換器切換使用。(2)顯微鏡的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放大倍數 = 目鏡倍數 × 物鏡倍數。選項中最小放大倍數為 10×15=150 倍(目鏡 10×, 物鏡 15×),而 20×25=500 倍為最大放大倍數。因此,要使視野范圍最大,需選擇目鏡 “10×” 和物鏡 “15×” 的組合。(3)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對照選項可得正確順序為DCAB。(4)鏡筒下降時,眼睛需注視物鏡,防止物鏡鏡頭壓碎玻片標本或損壞物鏡。若注視目鏡或其他部位,無法及時觀察物鏡與玻片的距離,可能導致標本受損或鏡頭碰撞,影響實驗操作。這是顯微鏡使用的基本規范,確保操作安全與觀察順利。(5)顯微鏡成像是倒立的虛像,視野中微生物在左上角,實際位于載玻片的右下角。若要將目標移至視野中央,移動方向需與視野中物像位置一致(即 “偏哪移哪”)。因此,應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物像才會向右下角移動至視野中央。(6)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腐爛處的微生物比新鮮處多得多,新鮮處觀察到有少量菌絲發灰,還有蠕動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不能吃,因為上面還有微生物存在。(7)自然界大多數生物由細胞構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從圖中可見,植物根尖細胞、葉表皮保衛細胞等形態各異,人體神經細胞更具獨特結構,不同生物細胞因功能差異呈現不同形態。(1)由圖可知,A為目鏡,B為物鏡,目鏡物鏡相互配合共同放大物體。(2)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所以要想使視野范圍最大,即顯微鏡放大倍數最小,應選用放大倍數最小的目鏡和物鏡,故應選擇目鏡10×和物鏡15×鏡片。(3)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對照選項可得正確順序為DCAB。(4)裝好蘋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將鏡筒下降,此時眼睛應該注視物鏡,以免壓壞玻片標本,故選B。(5) 通過顯微鏡發現了蘋果上的微生物在視野的左上角,在顯微鏡中觀察樣本時,由于顯微鏡成像是倒置的,所以如果你在視野中看到圖像在左上角,需要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這樣圖像才會達到視野的中央。故選A。(6)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腐爛處的微生物比新鮮處多得多,新鮮處觀察到有少量菌絲發灰,還有蠕動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不能吃,因為上面還有微生物存在。(7)由圖中四種細胞的形態結構可知,它們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但形狀大小不完全一樣,這說明大多數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不同的生物體的細胞形態不同。四、綜合題31.(2024六上·羅湖期中)2022年北京一張家口冬季奧運會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在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次舉辦冬季奧運會,北京、張家口同為主辦城市,北京張家口奧運會設7個大項,102個小項。世界各國愛好冰雪運動的運動員齊聚北京、張家口,共赴這場充滿激情與魅力的冰雪之約。(1)餐飲公司為各國運動員制作食物:制作面包時需要加入 菌,制作酸奶時需要加入 菌。(選填“乳酸”、“酵母”或“霉”)(2)以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法,即立春到立夏為春季,2022年2月4日剛好是立春,冬奧會在北半球的春季舉辦,此時的南半球處于 季。【答案】酵母;乳酸;秋【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1)制作面包時加入酵母菌,其發酵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蓬松;制作酸奶需加入乳酸菌,通過無氧呼吸將乳糖轉化為乳酸,賦予酸奶獨特風味和質地。霉菌通常用于發酵豆制品等,與面包、酸奶制作無關。(2)南北半球季節相反。2022 年冬奧會在北半球春季(2 月 4 日立春至立夏)舉辦,此時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逐漸降低,正處于秋季(3 月、4 月、5 月為南半球秋季)。1 / 1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一、選擇題1.(2024六上·羅湖期中)組合兩個凸透鏡能把看到的物體放得更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1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目鏡B.2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目鏡C.1號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2.(2024六上·羅湖期中)春天,燕子會到金華等地作巢、產卵:秋天,燕子又飛回到南方過冬。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中( )。A.光照量的變化 B.濕度的變化 C.溫度的變化3.(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①的名稱是( )。A.液泡 B.細胞核 C.細胞壁4.(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對微生物描述錯誤的是( )。A.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B.微生物有害也有益,例如酒和醋是微生物發酵而成的C.所有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5.(2024六上·羅湖期中)使用下列儀器觀察蜜蜂的外形,你覺得最為合適的是( )。A.放大鏡B.望遠鏡C.顯微鏡6.(2024六上·羅湖期中)將兩個放大鏡分別放在離書本相同高度位置,觀察書本上的文字,如圖是它們的放大效果,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②A.圖①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大B.兩個放大鏡放大倍數相同C.圖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大7.(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生物中,( )是變形蟲。A. B. C.8.(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是( )。A. B. C.9.(2024六上·羅湖期中) 下列圖形中是洋蔥表皮細胞結構的是 ( )。A.B.C.10.(2024六上·羅湖期中)觀察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一地點,一年四季正午時分太陽的位置相同B.一年的影子是夏短冬長C.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長11.(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圖的模擬實驗中,當船模在球面上行駛,李華( )。A.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頂B.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C.同時看到船身和帆頂12.(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所示,在星星旋轉的照片中,圓環中心的亮點就是( )。A.北極星 B.北斗七星 C.金星13.(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面四幅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基本過程,正確的順序是( )。①②③④.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14.(2024六上·羅湖期中)“傅科擺”可以證明( )。A.地球圍繞太陽公轉B.地球在自轉C.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15.(2024六上·羅湖期中)如圖所示,是我們研究地球公轉時的裝置圖,我們用燈泡模擬太陽,用地球儀模擬地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進行實驗時,地軸要保持豎直,不能傾斜B.“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始終不變C.在移動地球儀的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16.(2024六上·羅湖期中)對光時,我們的眼睛應該注視( )。A.物鏡 B.目鏡 C.反光鏡17.(2024六上·羅湖期中)因傳播“日心說”而被教會處死的科學家是( )。A.布魯諾 B.開普勒 C.伽利略18.(2024六上·羅湖期中)托勒密的“地心說”的觀點,相當于我們晝夜交替假說中的( )。A.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C.地球轉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19.(2024六上·羅湖期中)用顯微鏡尋找細胞正確的方法是( )。A.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右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B.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左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C.在鏡筒下降過程中,用右眼從目鏡往下看并尋找20.(2024六上·羅湖期中)下圖是我國的知名古都,其中最先迎來黎明的是( )。A.杭州 B.西安 C.北京二、連線題21.(2024六上·羅湖期中)請將下列現象與產生的主要原因用線連接起來。晝夜交替現象 四季變化現象晝夜長短變化 地球公轉 各地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極晝極夜現象 地球自轉 日月星辰每天的東升西落22.(2024六上·羅湖期中)在進行科學實驗時,我們通常會用到以下實驗器材,按示例,將它們的名稱及主要用途用線段連起來。三、實驗探究題23.(2024六上·羅湖期中)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學能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的運動與發展,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對天文學、宇宙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思想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1)查閱資料可知,地殼厚度約17千米,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徑約3500千米,以下( )橡皮泥地球模型比較符合地球的結構。A. B.C. D.(2)( )不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A.楊利偉 B.翟志剛 C.王亞平 D.葉光富(3)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地球自轉息息相關,( )不是地球自轉引發的事件。A.夏季的時候白晝時間最長,冬季的時候白晝時間最短B.早上6點溫州已經迎來了黎明,在西邊的新疆卻漆黑一片C.我們每天能看到晝夜交替與太陽的東升西落(4)請用箭頭在下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5)下列關于地球公轉知識的整理表,正確的是( )。A.公轉方向 自東向西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太陽東升西落B.公轉方向 自西向東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晝夜交替C.公轉方向 自西向東公轉周期 1年產生現象 四季變化(2024六上·羅湖期中)某實驗小組利用皮球和燈泡完成了如下圖的模擬實驗。燈泡代表太陽,皮球代表地球,在皮球兩端各粘一根牙簽代表地軸,在“地球”的“赤道”粘牙簽A,代表赤道上的直立物體,在“北半球”粘牙簽B,代表北半球上的直立物體。24.觀圖可知,此時太陽直射的是(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25.此時的北半球是( )。A.春季 B.冬季 C.夏季26.此時北極地區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A.極晝 B.極夜 C.晝夜等長27.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過程中,地軸( )。A.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B.始終指向北極星C.逐漸變成垂直狀態28.地球從圖中位置繞“太陽”旋轉一周的過程中,牙簽B在正午時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 )。A.短—長—短 B.長—短—長 C.沒有變化29.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A.地球自轉B.地球與太陽距離的變化C.地球繞太陽傾斜公轉30.(2024六上·羅湖期中)有些老人家出于節儉,經常把蘋果腐爛部分切掉后食用,現通過實驗,探究爛蘋果中沒有爛的部分是否也存在著微生物。(1)觀察微生物要用顯微鏡,請寫出對應結構的名稱。A: ; B: (2)顯微鏡的目鏡有“10×”和“20×”兩種鏡片,物鏡有“15×”和“25×”兩種鏡片,要想使視野范圍最大,應該選擇目鏡 鏡片。(3)在蘋果新鮮處和腐爛處各取一點果肉,做成蘋果果肉玻片標本。請按玻片標本制作過程排序: 、 、 、 。A.蓋蓋玻片 B.染色C.展平 D.滴清水(4)裝好蘋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將鏡筒下降,此時眼睛應該注視( )。A. B. C.(5)通過顯微鏡發現了蘋果上的微生物在視野的左上角,此時應該把載玻片往( )移動,使目標移到視野中央。A.左上角 B.右下角 C.左下角(6)觀察記錄如下表所示,對比結果后,切除腐爛部分后的蘋果能吃嗎?說說你的理由: 。腐爛處觀察到的現象 新鮮處觀察到的現象顯微鏡下的蘋果果肉 發黑,有許多蠕動的微生物,有大量菌絲 有少量菌絲發灰,有2個蠕動的微生物(7)觀察以下玻片,可以發現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都是由 (選填“細菌”、“細胞”或“微生物”)組成,且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 (選填“相同”、“相似”或“不同”)。植物根尖細胞 葉表皮保衛細胞葉肉細胞 人體神經細胞四、綜合題31.(2024六上·羅湖期中)2022年北京一張家口冬季奧運會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在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次舉辦冬季奧運會,北京、張家口同為主辦城市,北京張家口奧運會設7個大項,102個小項。世界各國愛好冰雪運動的運動員齊聚北京、張家口,共赴這場充滿激情與魅力的冰雪之約。(1)餐飲公司為各國運動員制作食物:制作面包時需要加入 菌,制作酸奶時需要加入 菌。(選填“乳酸”、“酵母”或“霉”)(2)以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法,即立春到立夏為春季,2022年2月4日剛好是立春,冬奧會在北半球的春季舉辦,此時的南半球處于 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顯微鏡由物鏡和目鏡兩組凸透鏡組成,物鏡靠近物體,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靠近人眼,將物鏡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組合兩個凸透鏡時,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相當于物鏡(即2號),而靠近人眼、負責二次放大的凸透鏡相當于目鏡(即1號)。因此2號對應物鏡,1號對應目鏡,選項 C 正確。2.【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解答】春天,燕子會到金華等地作巢、產卵:秋天,燕子又飛回到南方過冬。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中溫度的變化,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動物都要生存在適宜的環境下。3.【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洋蔥表皮細胞的最外層結構為細胞壁,具有支持和保護細胞的作用,在顯微鏡下呈現為清晰的邊緣輪廓。細胞核為細胞內的圓形或橢圓形深色區域,圖中①為細胞核。4.【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微生物多數需借助顯微鏡觀察,但部分大型微生物(如某些真菌中的蘑菇、靈芝等)肉眼可見,故 C 錯誤。A 正確,感冒多由病毒(微生物)引起,新冠感染也由新冠病毒導致;B 正確,微生物既有致病的有害類型,也有用于發酵釀酒、釀醋的有益類型。5.【答案】A【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 放大鏡是一種簡單目視光學器件, 用于觀察物體的微小細節, 放大的倍數相對較小, 非常適合觀察蜜蜂的外形。 與望遠鏡相比, 望遠鏡主要用于觀察遠處的物體, 不適合近距離觀察蜜蜂的外形。 顯微鏡雖然可以觀察到微小結構, 但其放大倍數較大, 主要用于研究生物學等科學領域, 對于一般的外形觀察來說過于復雜。 因此, 選擇放大鏡作為觀察蜜蜂外形的工具是最為合適的。6.【答案】C【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其焦距相關,焦距越短,放大倍數越大。觀察相同距離下的文字時,放大后的圖像越大,說明放大倍數越高。圖②中文字的放大效果更明顯,成像更大,因此其對應的放大鏡放大倍數大于圖①,選項 C 正確。7.【答案】A【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變形蟲是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僅由一個細胞構成,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體形,因而得名變形蟲。由題可知A選項符合題意。8.【答案】A【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地球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為地球的公轉周期。能正確表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是選項A。9.【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 植物細胞是許多排列整齊的近似長方形的結構,所以視野中看到的許多近似長方形的結構,這些結構是洋蔥表皮細胞;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在每一個近似長方形的結構中,都有一個被染成深色的球狀物,這是細胞核。可見B符合題意。10.【答案】B【知識點】影長的四季變化【解析】【分析】一年中影子長度與太陽高度的關系可從太陽照射角度理解。夏季太陽直射點靠近觀測地(如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大,光線接近垂直地面,物體遮擋光線范圍小,影子較短;冬季太陽直射點遠離,太陽高度角小,光線斜射角度大,物體影子被拉長。這種 “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的對應關系,體現了兩者的負相關性,是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典型地理現象。B正確。11.【答案】B【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地球是一個球體,當船在球面上行駛時我們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12.【答案】A【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 北極星正好在地球自轉軸的指向的方向上,所以不管怎么轉,北極星總在那不動。13.【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我們會用紗布來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用鑷子來夾取實驗材料;用碘酒來染色;用吸水紙來吸取多余的水分;用滴管來吸取液體。 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切片標本: ①在一塊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在洋蔥內表面輕輕劃一個“#”字,取下洋蔥表皮; ③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 ④用蓋玻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氣泡; ⑤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 根據洋蔥表皮細胞切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可知,正確的順序是②④①③。選項B符合題意。14.【答案】B【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傅科擺是一種長擺錘實驗裝置。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賢祠懸掛起長 67 米的擺,發現擺錘擺動軌跡會緩慢偏轉。由于慣性,擺錘的擺動平面本應保持不變,而軌跡偏轉是因地球自轉導致觀測者所在參考系轉動,從而直觀證明了地球自轉。該實驗排除了公轉對現象的直接影響,是地球自轉的重要證據。15.【答案】C【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研究地球公轉時,地軸需保持傾斜且始終指向同一方向(如北極星附近),這是模擬地球公轉的關鍵條件,故 A 錯誤、C 正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會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如模擬中地球儀傾斜轉動時),B 選項 “始終不變” 錯誤。該實驗通過保持地軸指向一致,能直觀展示四季更替等公轉現象。16.【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對光時,應注視目鏡調節視野亮度。具體操作是轉動反光鏡,同時通過目鏡觀察,直至視野呈現明亮均勻的狀態。若注視物鏡或反光鏡,無法直接判斷視野亮度是否合適,且可能因未觀察目鏡導致光線過強或過弱,影響后續觀察。這是光學顯微鏡對光的基本規范。17.【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支持并傳播哥白尼的 “日心說”,否定教會推崇的 “地心說”,被宗教裁判所判為 “異端”,于 1600 年在羅馬被燒死。開普勒通過研究完善日心說但未因學說受刑;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說被教會審判,但未被處死。布魯諾的犧牲凸顯了科學與宗教權威的沖突。18.【答案】A【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托勒密認為宇宙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靜止不動的,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圍繞地球運動。這一觀點相當于我們晝夜交替假說中以地球為宇宙中心,太陽繞地球轉動。19.【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用顯微鏡尋找細胞時,應在鏡筒上升過程中用左眼從目鏡觀察。鏡筒下降時需從側面注視物鏡避免壓碎玻片;上升時右眼觀察可能因視角偏差導致操作不便,且左眼觀察符合多數人的用眼習慣。正確操作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左眼通過目鏡尋找物像,右眼可同時睜開輔助記錄。20.【答案】A【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解答】地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地球由于自西向東自轉,因而地球上日出時間不同。越往東時間越早,越先看見日出,以下三個選項,杭州在最東面,因而最先迎來黎明,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由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所以會帶來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21.【答案】【知識點】晝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各地時差(黎明時間不同)及天體東升西落;地球公轉(伴隨地軸傾斜)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形成四季、晝夜長短變化和極晝極夜。公轉與自轉的不同運動方式,造就了地球上多樣的天文地理現象。22.【答案】【知識點】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解析】【分析】軟尺有刻度,可用于測量物體長度;放大鏡能放大物體細節;地球儀能直觀呈現地球地理信息,助于認識地球;計時器用于記錄時間;指南針利用地磁場指示方向,可判別方位。23.【答案】(1)A(2)A(3)A(4)(5)C【知識點】制作地球模型;地球自轉;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1) 地球的總體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層,厚度大約17千米;地幔位于地殼下方,厚度大約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徑大約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個符合地球結構的橡皮泥模型,應該是一個三層結構,其中地殼最薄,地幔較厚,地核最厚。故選A。(2)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發射,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3 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楊利偉是神舟五號的航天員,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并非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3)A選項中夏冬白晝時長差異是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移動造成的。B選項中溫州和新疆的時間差異,是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經度地區產生時差。C選項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典型現象,地球自轉使面向太陽為晝,背向太陽為夜 。(4)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應該也是從西指向東。(5)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周期約為1年。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A、B錯誤。地球公轉時,由于地軸傾斜且空間指向不變,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導致四季變化 ,C正確。(1) 地球的總體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層,厚度大約17千米;地幔位于地殼下方,厚度大約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徑大約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個符合地球結構的橡皮泥模型,應該是一個三層結構,其中地殼最薄,地幔較厚,地核最厚。故選A。(2)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因此,楊利偉不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員。故選A。(3)地球自轉導致的現象包括晝夜交替、太陽的東升西落以及時間差異等。夏季白晝時間最長,冬季白晝時間最短是由地球公轉和地軸傾斜引起的,因此這個現象不是由地球自轉直接引發的。故選A。(4)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圖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應該也是從西指向東。(5)A.公轉方向自東向西是錯誤的,選項不符合題意;B.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不是公轉產生的,選項不符合題意;C.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周期1年,產生現象四季變化都正確,選項符合題意;故選C。【答案】24.B25.C26.A27.B28.B29.C【知識點】太陽的位置和方向;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公轉的周期是一年, 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中心是太陽,公轉產生的現象有季節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產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24.觀察圖中燈泡(太陽)的光線照射方向,若皮球(地球)的北半球部分被直射光線正對,且牙簽B所在的北半球區域受光更集中,則說明太陽直射北半球。此時北半球處于類似夏半年的狀態,而南半球為斜射,符合地球公轉中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的特征。25.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更多,氣溫較高,處于夏季。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附近可能出現極晝現象,與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情景相符;而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春季太陽直射點從南半球向赤道移動,均不符合圖示特征。26.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這是因為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直射北半球時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持續面向太陽,24 小時均為白晝。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情景下,北極地區符合極晝的特征,而極夜出現在太陽直射南半球時,晝夜等長則出現在春分或秋分時。27.地球公轉時,地軸始終保持傾斜狀態且空間指向不變,其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是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若地軸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或逐漸垂直,則無法形成穩定的四季更替與晝夜長短變化。地軸指向北極星的穩定性,是產生太陽直射點移動、極晝極夜等現象的關鍵原因。28.圖中太陽直射北半球,牙簽B(北半球物體)此時正午影子較短。當地球公轉至太陽直射南半球時,B處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長;公轉至太陽再次直射北半球時,影子又變短。因此,地球旋轉一周(1 年)中,牙簽B的影子長度變化規律為 “短 — 長 — 短”,對應選項A。29.四季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傾斜且空間指向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周期性移動,使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季節性變化。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與四季無關;日地距離變化對四季影響極小,并非主因。地軸傾斜公轉是四季形成的關鍵機制。30.【答案】(1)目鏡;物鏡(2)10×;15×(3)D;C;A;B(4)B(5)A(6)不能,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上面還有菌絲和微生物存在(7)細胞;不同【知識點】制作顯微標本;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目鏡是顯微鏡中靠近眼睛的鏡頭,主要作用是將物鏡放大后的圖像進一步放大,便于觀察。其放大倍數通常標注在目鏡上(如 10×),是顯微鏡成像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物鏡是靠近觀察標本的鏡頭,直接對標本進行放大,是顯微鏡中決定成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數的關鍵部件。不同倍數的物鏡(如低倍鏡、高倍鏡)可用于觀察不同精度的細節,通過轉換器切換使用。(2)顯微鏡的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放大倍數 = 目鏡倍數 × 物鏡倍數。選項中最小放大倍數為 10×15=150 倍(目鏡 10×, 物鏡 15×),而 20×25=500 倍為最大放大倍數。因此,要使視野范圍最大,需選擇目鏡 “10×” 和物鏡 “15×” 的組合。(3)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對照選項可得正確順序為DCAB。(4)鏡筒下降時,眼睛需注視物鏡,防止物鏡鏡頭壓碎玻片標本或損壞物鏡。若注視目鏡或其他部位,無法及時觀察物鏡與玻片的距離,可能導致標本受損或鏡頭碰撞,影響實驗操作。這是顯微鏡使用的基本規范,確保操作安全與觀察順利。(5)顯微鏡成像是倒立的虛像,視野中微生物在左上角,實際位于載玻片的右下角。若要將目標移至視野中央,移動方向需與視野中物像位置一致(即 “偏哪移哪”)。因此,應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物像才會向右下角移動至視野中央。(6)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腐爛處的微生物比新鮮處多得多,新鮮處觀察到有少量菌絲發灰,還有蠕動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不能吃,因為上面還有微生物存在。(7)自然界大多數生物由細胞構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從圖中可見,植物根尖細胞、葉表皮保衛細胞等形態各異,人體神經細胞更具獨特結構,不同生物細胞因功能差異呈現不同形態。(1)由圖可知,A為目鏡,B為物鏡,目鏡物鏡相互配合共同放大物體。(2)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所以要想使視野范圍最大,即顯微鏡放大倍數最小,應選用放大倍數最小的目鏡和物鏡,故應選擇目鏡10×和物鏡15×鏡片。(3)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對照選項可得正確順序為DCAB。(4)裝好蘋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將鏡筒下降,此時眼睛應該注視物鏡,以免壓壞玻片標本,故選B。(5) 通過顯微鏡發現了蘋果上的微生物在視野的左上角,在顯微鏡中觀察樣本時,由于顯微鏡成像是倒置的,所以如果你在視野中看到圖像在左上角,需要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這樣圖像才會達到視野的中央。故選A。(6)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腐爛處的微生物比新鮮處多得多,新鮮處觀察到有少量菌絲發灰,還有蠕動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爛部分的蘋果不能吃,因為上面還有微生物存在。(7)由圖中四種細胞的形態結構可知,它們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但形狀大小不完全一樣,這說明大多數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不同的生物體的細胞形態不同。31.【答案】酵母;乳酸;秋【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1)制作面包時加入酵母菌,其發酵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蓬松;制作酸奶需加入乳酸菌,通過無氧呼吸將乳糖轉化為乳酸,賦予酸奶獨特風味和質地。霉菌通常用于發酵豆制品等,與面包、酸奶制作無關。(2)南北半球季節相反。2022 年冬奧會在北半球春季(2 月 4 日立春至立夏)舉辦,此時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逐漸降低,正處于秋季(3 月、4 月、5 月為南半球秋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