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
1.(2024五上·羅湖期中)觀察世界地形圖,可以發現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
A.比海洋面積小 B.和海洋面積差不多 C.比海洋面積大
【答案】A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約 71% 被海洋覆蓋,陸地面積僅占 29%,形成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的格局。從世界地形圖中能直觀看到,各大洋彼此相連,占據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區域,而陸地則以大陸和島嶼的形式分散分布,因此陸地面積顯著小于海洋面積。
2.(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的家鄉長春,地處松遼平原。下列地形描述中,符合平原特點的是(  )。
A.低平而寬廣
B.四周高,中間低
C.海拔較高,蜿蜒起伏
【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50 米,坡度在 5° 以下,且面積廣闊。松遼平原也具備這些特征,其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大規模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等。B 選項是盆地的特點,C 選項一般是山地或高原的特點。
3.(2024五上·羅湖期中)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球內部的(  )。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答案】C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多由地殼運動引發。地殼是地球的表層堅硬外殼,厚度約 5-70 千米,內部巖石因板塊擠壓、拉伸等作用積累應力,當應力超過巖石強度時破裂,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地幔和地核雖也可能產生地震,但占比極少,因此地殼是地震的主要發生區域。
4.(2024五上·羅湖期中)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殼的運動 B.地下的溫度太高 C.人類的活動
【答案】A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殼的巖層在相互擠壓時會發生褶皺,而褶皺突然斷裂時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嚴重破壞。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5.(2024五上·羅湖期中)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是(  )形成的。
A.多次火山噴發
B.多次地震
C.兩個大陸板塊相互擠壓
【答案】C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由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持續碰撞擠壓所致。約 6500 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與歐亞板塊發生劇烈碰撞,板塊邊緣受擠壓抬升,地殼不斷褶皺、隆起,經過漫長地質過程形成世界最高山脈。火山噴發和地震是板塊活動的伴生現象,并非山脈形成的主因。
6.(2024五上·羅湖期中)我國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我國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地貌;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我國地形整體呈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分布,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等西部地形區海拔高,東部沿海地區海拔低。受地勢影響,河流順地勢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絕大多數河流如長江、黃河等均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形成了我國河流流向的主要特征。
7.(2024五上·羅湖期中)關于火山噴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
B.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C.火山噴發是巖層斷裂、錯動造成的
【答案】C
【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噴發的本質是地球內部巖漿在高壓下沿地殼薄弱處噴出地表,而巖層斷裂、錯動是地震的成因(如板塊擠壓或拉伸導致地殼破裂)。A 選項中,火山噴發釋放的巖漿、火山灰等會引發火災、掩埋農田等災難;B 選項,巖漿冷卻后可形成火山錐、熔巖高原等地形,均為正確表述。
8.(2024五上·羅湖期中)關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B.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與水的作用有關
C.長白山天池的形成與地震有關
【答案】A
【知識點】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種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樣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與風的作用有關,長白山天池是一個火山口湖,形成與火山活動有關。故選A。
9.(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在西藏旅游時,導游告訴他:當地山體中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貝殼化石,這說明(  )。
A.貝殼這樣的生物原來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后來才到水中生活
B.遠古人類曾把貝殼帶上高原
C.這里曾發生了海陸變遷的地形變化,原來這里曾經是海洋
【答案】C
【知識點】化石
【解析】【分析】貝殼化石是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出現在西藏高原的山體中,說明地質歷史時期該區域曾是海洋環境。隨著板塊運動(如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抬升形成高原,這是海陸變遷的典型例證。A 選項違背生物習性,B 選項缺乏科學依據,均不正確。
10.(2024五上·羅湖期中)黃河因泥沙沉積問題,目前變成了一條“地上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治理黃河最好的方法是(  )。
A.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B.黃河流域多植樹造林
C.在上游多建水電站,攔住泥沙
【答案】B
【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解析】【分析】黃河 “地上河” 的根源是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入河沉積。植樹造林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泥沙入河量,從根本上緩解河床抬升。A 選項挖沙屬短期措施,無法根治且成本高;C 選項上游建水電站主要用于防洪和發電,對攔截中游泥沙作用有限,故治理關鍵在于中游水土保持。
11.(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軍從一面鏡子中看見小明的眼睛,那么小明從這面鏡子中(  )。
A.一定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C.不一定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答案】A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因為光路具有可逆性,因此小明能從一面鏡子中看到小剛的眼睛,則小剛也能從鏡子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12.(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
A.點燃的蠟燭 B.皎潔的月光 C.刺眼的燈光
【答案】B
【知識點】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能發光的物體。A選項點燃的蠟燭和C選項燈光均通過化學反應或電能主動發光,屬于光源;而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月球自身不發光,只是光的反射體,因此不屬于光源。這一現象類似于地球反射陽光,二者均不符合光源的定義。
13.(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描述的現象中,不屬于光沿直線傳播的是(  )。
A.杯弓蛇影
B.手影游戲
C.立竿見影
【答案】A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需滿足光在均勻介質中不改變傳播方向,B手影游戲和C立竿見影,均是光被物體遮擋后形成的影子,屬于直線傳播現象。而A杯弓蛇影是弓的倒影在杯中水面形成的虛像,本質是光的反射現象 —— 光線照射到弓上,經水面反射進入人眼,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
14.(2024五上·羅湖期中)一束(  )通過三棱鏡照到白屏上,會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
A.綠光 B.白光 C.紅光
【答案】B
【知識點】棱鏡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當白光通過三棱鏡時,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會被分解為彩色光帶,這一現象稱為光的色散。而 A 綠光和 C 紅光均為單色光,通過三棱鏡時不會再分解出多種顏色,因此無法形成七色光帶。
15.(2024五上·羅湖期中)灑水車在路面灑水之后,路面上空會懸浮大量的細小的水珠,陽光通過時可能會出現一條彩虹,這是(  )現象。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C
【知識點】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是由于陽光進入水珠時發生折射,不同顏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離;之后在水珠內表面反射,再經另一側折射射出,最終分解為七色光帶。這一過程包含折射和反射,但核心是光在不同介質(空氣→水珠→空氣)中傳播方向的改變,屬于折射現象。A選項直線傳播無法解釋光的分解,B選項反射缺乏折射的關鍵步驟,均不符合彩虹成因。
16.(2024五上·羅湖期中)同學們能看到試卷上的字,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A.沿直線傳播 B.反射 C.折射
【答案】B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試卷上的字本身不發光,同學們能看到字,是因為光線照射到試卷表面時發生了反射。反射光進入人眼,使人感知到字的存在和顏色。若光沿直線傳播,則只有字直接發光才能被看到,不符合實際;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方向改變,而看試卷時光主要在空氣中傳播,未涉及介質變化,因此反射是關鍵原理。
17.(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在圓盤上畫出三個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勻地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當快速旋轉彩色輪時,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
A.彩色輪仍舊呈現三種顏色
B.彩色輪逐漸變成白色
C.彩色輪逐漸變成黑色
【答案】B
【知識點】棱鏡
【解析】【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這三種顏色能混合成白色。在圓盤商均勻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當快速旋轉彩色輪時,能觀察到的現象是彩色輪逐漸變成白色。
18.(2024五上·羅湖期中)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始于西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下列材料適合制作皮影戲人偶的是(  )。
A.硬紙板 B.玻璃片 C.陶瓷片
【答案】A
【知識點】影子
【解析】【分析】制作皮影人偶需材料具備輕便、易雕刻、不透光且有一定韌性的特點。硬紙板重量輕,便于操控,且可通過雕刻形成鏤空圖案,光照時能在幕布上投出清晰影子;玻璃片雖透光但易碎、重量大,無法形成影子;陶瓷片笨重且易碎,難以雕刻和操作,均不符合皮影戲對材料透光性(需不透光)和實用性的要求。
19.(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現象不能用光沿直線傳播來解釋的是(  )。
A.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B.井底之蛙,所見甚小
C.水中撈月,一場空
【答案】C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A“一葉障目” 和B“井底之蛙” 均因光沿直線傳播,物體或視野被遮擋導致所見受限,屬于直線傳播現象。而C“水中撈月” 是月亮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本質是光的反射現象 —— 月光經水面反射形成虛像,并非光沿直線傳播。該現象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無法用其解釋。
20.(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用太陽傘遮陽的原理是不透明物體可以阻礙光的傳播
B.窗戶安裝玻璃比安裝窗戶紙更明亮,是因為玻璃的透光性更好
C.鑿壁偷光是因為古代墻壁比較薄,光可以穿過墻壁
【答案】C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A中太陽傘用不透明材料阻礙光傳播,正確;B中玻璃透光性優于窗戶紙,讓更多光進入室內,正確。C錯誤:“鑿壁偷光” 是因光沿直線傳播,鑿開墻壁后,光從孔洞直線射入,而非光 “穿過墻壁”(墻壁通常為不透光材料,光無法透過,需通過孔洞傳播)。該選項對原理的解釋錯誤。
21.(2024五上·羅湖期中)將圖上的序號和地形名稱與其特點用直線連起來。(請用鉛筆、尺子作圖)
山地 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答案】
【知識點】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山地:海拔較高(一般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峭,溝谷幽深,多山峰林立。平原:海拔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地表平坦開闊,起伏極小。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間低(平原或丘陵),形如 “盆” 狀。丘陵:海拔較低(500 米以下),坡度較緩,連綿起伏,頂部渾圓。高原:海拔較高(500 米以上),地表平坦或略有起伏,邊緣陡峭。
22.(2024五上·羅湖期中)如下圖,把鉛筆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請你將光發生的變化用光的路線圖表示。(請用鉛筆、尺子作圖,虛像用虛線表示,實像用實線表示)
【答案】
【知識點】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當鉛筆斜放入水中時,光從鉛筆(空氣介質)進入水時發生折射。由于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慢,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導致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鉛筆的像被 “抬高”,形成彎折的視覺效果。這是光的折射現象,虛像由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形成,并非實際光線匯聚而成。
23.(2024五上·羅湖期中)地震是怎樣形成的?為了解地震的成因,小明準備了一些材料,準備做模擬地震的實驗。
(1)下面是小明模擬地震的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
①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子中。
②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
③觀察發生的現象。
④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
(2)當小明拉開小盒子的兩半,會觀察到   (選填“泥土裂開”或“泥土隆起”)。
(3)小明判斷,巖層的斷裂、錯動主要是由于(  )。
A.地殼板塊的運動 B.海浪的沖刷
C.臺風的影響 D.風力的作用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   (選填“對比實驗”或“模擬實驗”)。
【答案】(1)②①④③
(2)泥土裂開
(3)A
(4)模擬實驗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實驗需先構建模擬地層結構。②將小盒兩半拼接并鋪塑料薄膜,為基底;①用土水和成泥鋪在薄膜上,模擬巖層;④泥干后迅速拉伸或擠壓小盒,模擬地殼運動;③觀察泥層開裂等現象。此順序符合 “搭建模型→施加應力→觀察結果” 的科學實驗邏輯,通過材料形變模擬地震成因。
(2)拉開盒子的操作模擬了地殼受到張力作用(如板塊張裂運動)。當兩側向外拉伸時,泥土層因受力方向相反產生拉張應力,超過其強度后會出現斷裂,形成類似地殼斷層的裂縫。這與實際地殼在張裂帶(如大洋中脊)因拉伸產生斷裂的現象一致,而 “泥土隆起” 多由擠壓應力導致,與拉伸操作的受力性質不同。
(3)地殼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中,板塊間的碰撞擠壓、張裂拉伸會使巖層承受巨大應力,當應力超過巖層強度時便會斷裂、錯動,引發地震等地質現象。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因為他通過模擬地殼板塊的運動來觀察巖層斷裂的現象。
(1)由研究地震的模擬實驗可知,正確實驗步驟進行排序依次是:②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①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④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③觀察發生的現象,②①④③。
(2)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子中。當小明拉開小盒子的兩半會觀察到泥土裂開了,斷層地層裂開。
(3)地震—地殼的巖層在相互擠壓時會發生褶皺,褶皺突然斷裂時大地劇烈震動,巖層的斷裂、錯動主要是由于地殼板塊的運動。故選A。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因為他通過模擬地殼板塊的運動來觀察巖層斷裂的現象。
24.(2024五上·羅湖期中)實驗小組在研究雨水侵蝕土地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先找來了噴水壺,在塑料盆底左側挖了一個洞再裝入土壤,做成了4種土壤樣本(如下圖)。
(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   、   兩組進行試驗。(選填“甲”、“乙”、“丙”或“丁”)
(2)選擇甲和乙裝置進行實驗研究,研究的是   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選填“不同坡度”或“有無植被”)
(3)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   現象。(選填“下雪”、“晴天”或“下雨”)
(4)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  )條件相同。
A.灑水量 B.灑水時間 C.灑水高度 D.以上都是
(5)在做該實驗時,土壤上的草最好是   。(選填“提前種好的”或“臨時放上去的”)
(6)在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后,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應該是   組。(選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1)甲;丙
(2)不同坡度
(3)下雨
(4)D
(5)提前種好的
(6)丙
【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解析】【分析】(1)研究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的影響時,需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植物覆蓋這一因素外,其他條件應保持一致。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甲、丙兩組進行試驗。
(2)觀察可知,甲和乙都是沒有草,只有坡度不同,所以甲和乙研究的是不同坡度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
(3)噴水壺灑水時,水流以液態形式從空中落下,作用于土壤表面,這與自然界中雨水降落的形態和對地表的侵蝕作用一致。下雪是固態降水,與噴水壺的液態水流形態不同;晴天無降水現象,無法模擬降水對土地的影響。因此,噴水壺灑水的操作核心是模擬降雨的侵蝕過程。
(4)在模擬降雨的實驗中,為確保單一變量原則,需控制灑水量、灑水時間和灑水高度等條件相同。灑水量決定降水總量,灑水時間影響降水時長,灑水高度影響水流落地速度(模擬雨滴動能),三者均會影響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程度。若這些條件不同,會干擾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無法明確單一變量的影響,因此必須保持一致。
(5)提前種好的草根系會與土壤緊密結合,能真實模擬自然環境中植物通過根系固定土壤、減少雨水侵蝕的作用。若臨時放上去的草,根系未深入土壤,無法體現植物固土的實際效果,可能導致實驗中植被對水土保持的作用被弱化或誤判,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6)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小、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最不容易被侵蝕。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是丙。
(1)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研究的是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程度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有無植物覆蓋,所以應該選擇甲和丙進行研究;
(2)根據題干可知,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甲和乙裝置唯一的變量是土地坡度,所以研究的是土地坡度對侵蝕程度的影響。
(3)模擬實驗主要應用于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通過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降雨現象。
(4)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確保實驗的公平,即除了改變的那個因素外,其他因素應該保持一樣。所以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灑水量、降灑水時間、灑水高度等條件相同。故選D。
(5)在做該實驗時,土壤上的草最好是提前種好的,這樣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讓實驗結果更加科學。
(6)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小、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最不容易被侵蝕。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是丙。
25.(2024五上·羅湖期中)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1)皮影戲是以   作為光源的。(選填“太陽光”或“燈光”)
(2)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   (選填“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   (選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幕布,而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由于光是沿   (選填“直線”或“曲線”)傳播的,因此我們看到的皮影形狀和紙板的形狀是一樣的。
【答案】(1)燈光
(2)半透明;不透明;能;不能
(3)直線
【知識點】影子
【解析】【分析】(1)皮影戲通常在室內表演,通過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制成的剪影,使其影子投射在幕布上形成畫面。而太陽光受自然條件限制(如晝夜、天氣),難以在室內穩定控制,且不符合皮影戲 “燈影戲” 的傳統表演場景 —— 其名稱中的 “燈” 也直接體現了光源屬性。因此,燈光是皮影戲表演的核心光源。
(2)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域,即是影子。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能穿透幕布,而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當燈光照射到皮影(紙板或獸皮剪影)時,皮影會阻擋光線,使其無法穿過,從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因為光線沿直線傳播,所以影子的輪廓完全由皮影的形狀決定,不會因光線彎曲而變形,因此皮影的形狀與幕布上影子的形狀完全一致。這正是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在皮影戲中的典型應用。
(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一種讓觀眾通過白色屏幕觀看用電燈等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2)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域,即是影子。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能穿透幕布,而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空氣中是可以傳播的,而且光在空氣中一定沿直線傳播。因此我們看到的皮影形狀和紙板形狀是一樣的。
26.(2024五上·羅湖期中)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萬花筒是一種光學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會出現一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轉一下,又會出現另一種花的圖案。不斷地轉,圖案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叫萬花筒。萬花筒由三面平面鏡組成,再從開口一端放入剪好的彩紙碎屑,這些碎屑經過三面平面鏡的作用,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
(1)萬花筒是根據光的   這一原理制成的。
(2)我們知道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光,這與萬花筒的原理   (選填“相同”或“不同”)。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   、   、   等。
【答案】(1)反射
(2)不同
(3)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萬花筒內的三面平面鏡呈角度排列,當彩紙碎屑被燈光照射后,光線會在各平面鏡之間多次反射。由于反射時光線的傳播方向改變,碎屑的影像經不同鏡面反射后組合成對稱圖案。每次轉動萬花筒,碎屑位置變化,反射路徑隨之改變,從而形成不斷變換的絢麗圖案,這正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典型應用。
(2)白光通過三棱鏡發生的是光的色散現象,原理是不同顏色的光在棱鏡中折射率不同,從而被分解為七色光;而萬花筒的原理是光在平面鏡間的多次反射,通過反射形成對稱圖案。前者涉及光的折射與色散,后者基于光的反射,二者物理原理存在本質差異。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等。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根據對萬花筒的認識,萬花筒利用多面平面鏡把光多次反射后,從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圖象。
(2)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光,這是光的色散現象,與萬花筒的原理不同。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等。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 / 1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科學試卷
1.(2024五上·羅湖期中)觀察世界地形圖,可以發現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
A.比海洋面積小 B.和海洋面積差不多 C.比海洋面積大
2.(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的家鄉長春,地處松遼平原。下列地形描述中,符合平原特點的是(  )。
A.低平而寬廣
B.四周高,中間低
C.海拔較高,蜿蜒起伏
3.(2024五上·羅湖期中)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球內部的(  )。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4.(2024五上·羅湖期中)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殼的運動 B.地下的溫度太高 C.人類的活動
5.(2024五上·羅湖期中)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是(  )形成的。
A.多次火山噴發
B.多次地震
C.兩個大陸板塊相互擠壓
6.(2024五上·羅湖期中)我國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我國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7.(2024五上·羅湖期中)關于火山噴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
B.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C.火山噴發是巖層斷裂、錯動造成的
8.(2024五上·羅湖期中)關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B.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與水的作用有關
C.長白山天池的形成與地震有關
9.(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在西藏旅游時,導游告訴他:當地山體中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貝殼化石,這說明(  )。
A.貝殼這樣的生物原來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后來才到水中生活
B.遠古人類曾把貝殼帶上高原
C.這里曾發生了海陸變遷的地形變化,原來這里曾經是海洋
10.(2024五上·羅湖期中)黃河因泥沙沉積問題,目前變成了一條“地上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治理黃河最好的方法是(  )。
A.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B.黃河流域多植樹造林
C.在上游多建水電站,攔住泥沙
11.(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軍從一面鏡子中看見小明的眼睛,那么小明從這面鏡子中(  )。
A.一定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C.不一定能看見小軍的眼睛
12.(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
A.點燃的蠟燭 B.皎潔的月光 C.刺眼的燈光
13.(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描述的現象中,不屬于光沿直線傳播的是(  )。
A.杯弓蛇影
B.手影游戲
C.立竿見影
14.(2024五上·羅湖期中)一束(  )通過三棱鏡照到白屏上,會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
A.綠光 B.白光 C.紅光
15.(2024五上·羅湖期中)灑水車在路面灑水之后,路面上空會懸浮大量的細小的水珠,陽光通過時可能會出現一條彩虹,這是(  )現象。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16.(2024五上·羅湖期中)同學們能看到試卷上的字,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A.沿直線傳播 B.反射 C.折射
17.(2024五上·羅湖期中)小明在圓盤上畫出三個大小相同的扇形,均勻地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當快速旋轉彩色輪時,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
A.彩色輪仍舊呈現三種顏色
B.彩色輪逐漸變成白色
C.彩色輪逐漸變成黑色
18.(2024五上·羅湖期中)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始于西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下列材料適合制作皮影戲人偶的是(  )。
A.硬紙板 B.玻璃片 C.陶瓷片
19.(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現象不能用光沿直線傳播來解釋的是(  )。
A.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B.井底之蛙,所見甚小
C.水中撈月,一場空
20.(2024五上·羅湖期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用太陽傘遮陽的原理是不透明物體可以阻礙光的傳播
B.窗戶安裝玻璃比安裝窗戶紙更明亮,是因為玻璃的透光性更好
C.鑿壁偷光是因為古代墻壁比較薄,光可以穿過墻壁
21.(2024五上·羅湖期中)將圖上的序號和地形名稱與其特點用直線連起來。(請用鉛筆、尺子作圖)
山地 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22.(2024五上·羅湖期中)如下圖,把鉛筆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請你將光發生的變化用光的路線圖表示。(請用鉛筆、尺子作圖,虛像用虛線表示,實像用實線表示)
23.(2024五上·羅湖期中)地震是怎樣形成的?為了解地震的成因,小明準備了一些材料,準備做模擬地震的實驗。
(1)下面是小明模擬地震的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
①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子中。
②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
③觀察發生的現象。
④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
(2)當小明拉開小盒子的兩半,會觀察到   (選填“泥土裂開”或“泥土隆起”)。
(3)小明判斷,巖層的斷裂、錯動主要是由于(  )。
A.地殼板塊的運動 B.海浪的沖刷
C.臺風的影響 D.風力的作用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   (選填“對比實驗”或“模擬實驗”)。
24.(2024五上·羅湖期中)實驗小組在研究雨水侵蝕土地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先找來了噴水壺,在塑料盆底左側挖了一個洞再裝入土壤,做成了4種土壤樣本(如下圖)。
(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   、   兩組進行試驗。(選填“甲”、“乙”、“丙”或“丁”)
(2)選擇甲和乙裝置進行實驗研究,研究的是   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選填“不同坡度”或“有無植被”)
(3)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   現象。(選填“下雪”、“晴天”或“下雨”)
(4)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  )條件相同。
A.灑水量 B.灑水時間 C.灑水高度 D.以上都是
(5)在做該實驗時,土壤上的草最好是   。(選填“提前種好的”或“臨時放上去的”)
(6)在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后,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應該是   組。(選填“甲”、“乙”、“丙”或“丁”)
25.(2024五上·羅湖期中)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1)皮影戲是以   作為光源的。(選填“太陽光”或“燈光”)
(2)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   (選填“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   (選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幕布,而   (選填“能”或“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由于光是沿   (選填“直線”或“曲線”)傳播的,因此我們看到的皮影形狀和紙板的形狀是一樣的。
26.(2024五上·羅湖期中)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萬花筒是一種光學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會出現一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轉一下,又會出現另一種花的圖案。不斷地轉,圖案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叫萬花筒。萬花筒由三面平面鏡組成,再從開口一端放入剪好的彩紙碎屑,這些碎屑經過三面平面鏡的作用,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
(1)萬花筒是根據光的   這一原理制成的。
(2)我們知道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光,這與萬花筒的原理   (選填“相同”或“不同”)。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   、   、   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約 71% 被海洋覆蓋,陸地面積僅占 29%,形成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的格局。從世界地形圖中能直觀看到,各大洋彼此相連,占據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區域,而陸地則以大陸和島嶼的形式分散分布,因此陸地面積顯著小于海洋面積。
2.【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50 米,坡度在 5° 以下,且面積廣闊。松遼平原也具備這些特征,其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大規模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等。B 選項是盆地的特點,C 選項一般是山地或高原的特點。
3.【答案】C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多由地殼運動引發。地殼是地球的表層堅硬外殼,厚度約 5-70 千米,內部巖石因板塊擠壓、拉伸等作用積累應力,當應力超過巖石強度時破裂,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地幔和地核雖也可能產生地震,但占比極少,因此地殼是地震的主要發生區域。
4.【答案】A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殼的巖層在相互擠壓時會發生褶皺,而褶皺突然斷裂時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嚴重破壞。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5.【答案】C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由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持續碰撞擠壓所致。約 6500 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與歐亞板塊發生劇烈碰撞,板塊邊緣受擠壓抬升,地殼不斷褶皺、隆起,經過漫長地質過程形成世界最高山脈。火山噴發和地震是板塊活動的伴生現象,并非山脈形成的主因。
6.【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地貌;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我國地形整體呈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分布,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等西部地形區海拔高,東部沿海地區海拔低。受地勢影響,河流順地勢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絕大多數河流如長江、黃河等均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形成了我國河流流向的主要特征。
7.【答案】C
【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噴發的本質是地球內部巖漿在高壓下沿地殼薄弱處噴出地表,而巖層斷裂、錯動是地震的成因(如板塊擠壓或拉伸導致地殼破裂)。A 選項中,火山噴發釋放的巖漿、火山灰等會引發火災、掩埋農田等災難;B 選項,巖漿冷卻后可形成火山錐、熔巖高原等地形,均為正確表述。
8.【答案】A
【知識點】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種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樣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與風的作用有關,長白山天池是一個火山口湖,形成與火山活動有關。故選A。
9.【答案】C
【知識點】化石
【解析】【分析】貝殼化石是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出現在西藏高原的山體中,說明地質歷史時期該區域曾是海洋環境。隨著板塊運動(如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抬升形成高原,這是海陸變遷的典型例證。A 選項違背生物習性,B 選項缺乏科學依據,均不正確。
10.【答案】B
【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解析】【分析】黃河 “地上河” 的根源是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入河沉積。植樹造林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泥沙入河量,從根本上緩解河床抬升。A 選項挖沙屬短期措施,無法根治且成本高;C 選項上游建水電站主要用于防洪和發電,對攔截中游泥沙作用有限,故治理關鍵在于中游水土保持。
11.【答案】A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因為光路具有可逆性,因此小明能從一面鏡子中看到小剛的眼睛,則小剛也能從鏡子中看到小明的眼睛。
12.【答案】B
【知識點】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能發光的物體。A選項點燃的蠟燭和C選項燈光均通過化學反應或電能主動發光,屬于光源;而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月球自身不發光,只是光的反射體,因此不屬于光源。這一現象類似于地球反射陽光,二者均不符合光源的定義。
13.【答案】A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需滿足光在均勻介質中不改變傳播方向,B手影游戲和C立竿見影,均是光被物體遮擋后形成的影子,屬于直線傳播現象。而A杯弓蛇影是弓的倒影在杯中水面形成的虛像,本質是光的反射現象 —— 光線照射到弓上,經水面反射進入人眼,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
14.【答案】B
【知識點】棱鏡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當白光通過三棱鏡時,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會被分解為彩色光帶,這一現象稱為光的色散。而 A 綠光和 C 紅光均為單色光,通過三棱鏡時不會再分解出多種顏色,因此無法形成七色光帶。
15.【答案】C
【知識點】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是由于陽光進入水珠時發生折射,不同顏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離;之后在水珠內表面反射,再經另一側折射射出,最終分解為七色光帶。這一過程包含折射和反射,但核心是光在不同介質(空氣→水珠→空氣)中傳播方向的改變,屬于折射現象。A選項直線傳播無法解釋光的分解,B選項反射缺乏折射的關鍵步驟,均不符合彩虹成因。
16.【答案】B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試卷上的字本身不發光,同學們能看到字,是因為光線照射到試卷表面時發生了反射。反射光進入人眼,使人感知到字的存在和顏色。若光沿直線傳播,則只有字直接發光才能被看到,不符合實際;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方向改變,而看試卷時光主要在空氣中傳播,未涉及介質變化,因此反射是關鍵原理。
17.【答案】B
【知識點】棱鏡
【解析】【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這三種顏色能混合成白色。在圓盤商均勻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當快速旋轉彩色輪時,能觀察到的現象是彩色輪逐漸變成白色。
18.【答案】A
【知識點】影子
【解析】【分析】制作皮影人偶需材料具備輕便、易雕刻、不透光且有一定韌性的特點。硬紙板重量輕,便于操控,且可通過雕刻形成鏤空圖案,光照時能在幕布上投出清晰影子;玻璃片雖透光但易碎、重量大,無法形成影子;陶瓷片笨重且易碎,難以雕刻和操作,均不符合皮影戲對材料透光性(需不透光)和實用性的要求。
19.【答案】C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A“一葉障目” 和B“井底之蛙” 均因光沿直線傳播,物體或視野被遮擋導致所見受限,屬于直線傳播現象。而C“水中撈月” 是月亮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本質是光的反射現象 —— 月光經水面反射形成虛像,并非光沿直線傳播。該現象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無法用其解釋。
20.【答案】C
【知識點】光的傳播
【解析】【分析】A中太陽傘用不透明材料阻礙光傳播,正確;B中玻璃透光性優于窗戶紙,讓更多光進入室內,正確。C錯誤:“鑿壁偷光” 是因光沿直線傳播,鑿開墻壁后,光從孔洞直線射入,而非光 “穿過墻壁”(墻壁通常為不透光材料,光無法透過,需通過孔洞傳播)。該選項對原理的解釋錯誤。
21.【答案】
【知識點】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山地:海拔較高(一般 500 米以上),坡度陡峭,溝谷幽深,多山峰林立。平原:海拔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地表平坦開闊,起伏極小。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間低(平原或丘陵),形如 “盆” 狀。丘陵:海拔較低(500 米以下),坡度較緩,連綿起伏,頂部渾圓。高原:海拔較高(500 米以上),地表平坦或略有起伏,邊緣陡峭。
22.【答案】
【知識點】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當鉛筆斜放入水中時,光從鉛筆(空氣介質)進入水時發生折射。由于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慢,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導致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鉛筆的像被 “抬高”,形成彎折的視覺效果。這是光的折射現象,虛像由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形成,并非實際光線匯聚而成。
23.【答案】(1)②①④③
(2)泥土裂開
(3)A
(4)模擬實驗
【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實驗需先構建模擬地層結構。②將小盒兩半拼接并鋪塑料薄膜,為基底;①用土水和成泥鋪在薄膜上,模擬巖層;④泥干后迅速拉伸或擠壓小盒,模擬地殼運動;③觀察泥層開裂等現象。此順序符合 “搭建模型→施加應力→觀察結果” 的科學實驗邏輯,通過材料形變模擬地震成因。
(2)拉開盒子的操作模擬了地殼受到張力作用(如板塊張裂運動)。當兩側向外拉伸時,泥土層因受力方向相反產生拉張應力,超過其強度后會出現斷裂,形成類似地殼斷層的裂縫。這與實際地殼在張裂帶(如大洋中脊)因拉伸產生斷裂的現象一致,而 “泥土隆起” 多由擠壓應力導致,與拉伸操作的受力性質不同。
(3)地殼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中,板塊間的碰撞擠壓、張裂拉伸會使巖層承受巨大應力,當應力超過巖層強度時便會斷裂、錯動,引發地震等地質現象。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因為他通過模擬地殼板塊的運動來觀察巖層斷裂的現象。
(1)由研究地震的模擬實驗可知,正確實驗步驟進行排序依次是:②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①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④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③觀察發生的現象,②①④③。
(2)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子中。當小明拉開小盒子的兩半會觀察到泥土裂開了,斷層地層裂開。
(3)地震—地殼的巖層在相互擠壓時會發生褶皺,褶皺突然斷裂時大地劇烈震動,巖層的斷裂、錯動主要是由于地殼板塊的運動。故選A。
(4)小明進行的地震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因為他通過模擬地殼板塊的運動來觀察巖層斷裂的現象。
24.【答案】(1)甲;丙
(2)不同坡度
(3)下雨
(4)D
(5)提前種好的
(6)丙
【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解析】【分析】(1)研究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的影響時,需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植物覆蓋這一因素外,其他條件應保持一致。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甲、丙兩組進行試驗。
(2)觀察可知,甲和乙都是沒有草,只有坡度不同,所以甲和乙研究的是不同坡度對雨水侵蝕程度的影響。
(3)噴水壺灑水時,水流以液態形式從空中落下,作用于土壤表面,這與自然界中雨水降落的形態和對地表的侵蝕作用一致。下雪是固態降水,與噴水壺的液態水流形態不同;晴天無降水現象,無法模擬降水對土地的影響。因此,噴水壺灑水的操作核心是模擬降雨的侵蝕過程。
(4)在模擬降雨的實驗中,為確保單一變量原則,需控制灑水量、灑水時間和灑水高度等條件相同。灑水量決定降水總量,灑水時間影響降水時長,灑水高度影響水流落地速度(模擬雨滴動能),三者均會影響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程度。若這些條件不同,會干擾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無法明確單一變量的影響,因此必須保持一致。
(5)提前種好的草根系會與土壤緊密結合,能真實模擬自然環境中植物通過根系固定土壤、減少雨水侵蝕的作用。若臨時放上去的草,根系未深入土壤,無法體現植物固土的實際效果,可能導致實驗中植被對水土保持的作用被弱化或誤判,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6)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小、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最不容易被侵蝕。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是丙。
(1)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研究的是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程度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有無植物覆蓋,所以應該選擇甲和丙進行研究;
(2)根據題干可知,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甲和乙裝置唯一的變量是土地坡度,所以研究的是土地坡度對侵蝕程度的影響。
(3)模擬實驗主要應用于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通過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降雨現象。
(4)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確保實驗的公平,即除了改變的那個因素外,其他因素應該保持一樣。所以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灑水量、降灑水時間、灑水高度等條件相同。故選D。
(5)在做該實驗時,土壤上的草最好是提前種好的,這樣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讓實驗結果更加科學。
(6)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小、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最不容易被侵蝕。被雨水侵蝕最少的是丙。
25.【答案】(1)燈光
(2)半透明;不透明;能;不能
(3)直線
【知識點】影子
【解析】【分析】(1)皮影戲通常在室內表演,通過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制成的剪影,使其影子投射在幕布上形成畫面。而太陽光受自然條件限制(如晝夜、天氣),難以在室內穩定控制,且不符合皮影戲 “燈影戲” 的傳統表演場景 —— 其名稱中的 “燈” 也直接體現了光源屬性。因此,燈光是皮影戲表演的核心光源。
(2)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域,即是影子。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能穿透幕布,而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當燈光照射到皮影(紙板或獸皮剪影)時,皮影會阻擋光線,使其無法穿過,從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因為光線沿直線傳播,所以影子的輪廓完全由皮影的形狀決定,不會因光線彎曲而變形,因此皮影的形狀與幕布上影子的形狀完全一致。這正是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在皮影戲中的典型應用。
(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一種讓觀眾通過白色屏幕觀看用電燈等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2)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域,即是影子。表演皮影戲時,幕布是一種透明的物體,而獸皮或紙板則是不透明的物體,因此光能穿透幕布,而不能穿透獸皮或紙板。
(3)光由光源發出,在同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空氣中是可以傳播的,而且光在空氣中一定沿直線傳播。因此我們看到的皮影形狀和紙板形狀是一樣的。
26.【答案】(1)反射
(2)不同
(3)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萬花筒內的三面平面鏡呈角度排列,當彩紙碎屑被燈光照射后,光線會在各平面鏡之間多次反射。由于反射時光線的傳播方向改變,碎屑的影像經不同鏡面反射后組合成對稱圖案。每次轉動萬花筒,碎屑位置變化,反射路徑隨之改變,從而形成不斷變換的絢麗圖案,這正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典型應用。
(2)白光通過三棱鏡發生的是光的色散現象,原理是不同顏色的光在棱鏡中折射率不同,從而被分解為七色光;而萬花筒的原理是光在平面鏡間的多次反射,通過反射形成對稱圖案。前者涉及光的折射與色散,后者基于光的反射,二者物理原理存在本質差異。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等。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根據對萬花筒的認識,萬花筒利用多面平面鏡把光多次反射后,從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圖象。
(2)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光,這是光的色散現象,與萬花筒的原理不同。
(3)生活中和萬花筒的原理相同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潛望鏡、自行車尾燈、后視鏡等。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凤县| 马公市| 莱芜市| 丰台区| 揭阳市| 凯里市| 泉州市| 江北区| 宝应县| 临汾市| 遵义市| 旬邑县| 常宁市| 高阳县| 固始县| 柳江县| 平遥县| 阿勒泰市| 广汉市| 秀山| 社会| 漳浦县| 洮南市| 拉萨市| 富平县| 鄯善县| 昂仁县| 潮州市| 青冈县| 会泽县| 阿荣旗| 万山特区| 重庆市| 黄山市| 高州市| 芮城县| 高平市| 诏安县| 勐海县| 永兴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