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古詩詞三首一、教學目標:1.認識"榆、畔"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更",會寫"孫、泊"等6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楓橋夜泊》。3.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4.能說出《長相思》的意思,試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難點:初步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三、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選做:朗讀、插畫、書法、采集資料中的一種作業。四、課時安排:2-3課時五、教學流程: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正確書寫"孫、泊、愁、寺"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默寫《楓橋夜泊》。3. 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山居秋暝》和《楓橋夜泊》詩詞描繪的景象。4.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一、導入1.詩詞是是傳承古今的絕唱,思緒情感的激蕩,更是文字躍動的樂章,今天一起來學習21課,齊讀課題(生讀)《古詩詞三首》,讀出三首古詩詞的名字2.讀題達意,透過題目,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山居秋暝》,關注“暝”的意思,連起來是什么意思?《楓橋夜泊》、《長相思》呢?二、活動一:“我要做朗讀者”1.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好展示大家的作品吧。2.初學三首詩①初讀《山居秋暝》“我要做朗讀者”:誰來讀?反饋要點:①讀音 ②王孫的意思 ③節奏2+3②初讀《楓橋夜泊》誰來讀 還能背出來,一起背一背。③初讀長相思》:認識生字詞:榆、畔、更(多音字)、聒三、活動二:“我要做插畫師”“我要做書法家”“我要做采集員”1.先來關注前兩首,這兩首詩的作者都是唐代的,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倆的作品,放在一起來比一比。2.首先我們來學習《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蘇軾稱贊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①昨天給詩配了畫,展示“我要做插畫師”,貼到綠板上,并說說你是怎么畫的?師根據學生所說所畫,板書詩中景物:月 松 泉 石 竹 女 蓮 舟②看著這些事物,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還聽到什么聲音?這樣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就組成了王維筆下的《山居秋瞑》,在他的筆下,仿佛所有景物都洗去了塵埃,遠離了喧囂。我們經常說“自古逢秋悲寂廖”,那王維呢?怎么會一反常態呢?③誰能結合昨天查找的資料說一說,你在王維的詩中感受到了什么?師補充:王維20歲時不惜裝扮成樂師公主的生日宴會上,被公主引薦考取功名,可官場上他一旦被表揚就有人污蔑他,于是40歲辭官到終南山隱居。④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終南山的秋天美景吧!(師生齊讀)你想給這首詩配怎樣的音樂呢?伴著樂曲生生合作讀。(播放音樂)⑤(指板書)這些都成為王維筆下不追求名利,高潔的品性的寫照。3.學習《楓橋夜泊》按學習《山居秋暝》形式讀、展示畫并說明原因、板書詩中景物:月 烏 霜 楓 火 船4.對比一下這兩首詩的異同①同“月”不同心:“月”:同樣的月,心情一樣嗎?指生答,并讀出感情來。②同“舟”不同音:原因?押韻(師提示:師讀)四、作品引導,書寫指導1.昨天我們同學還寫了這兩首詩的書法作品,展示兩首詩的學生書寫作品,生評師評。2.引出本課要寫的字:孫 泊 愁 寺 榆 畔①把詞語進行分類,指生說如何寫,聚焦“愁”,范寫,貼到《楓橋夜泊》旁邊(詩眼),并引出帶“愁”詩句。②你還看出這首詩中哪里寫出“愁”了呢?③結合資料,學生說愁。作業: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背誦《山居秋暝》。板書: 21 古詩三首《山居秋暝》 《楓橋夜泊》 《長相思》月 松 泉 石 月 烏 霜 楓 火 船竹 女 蓮 舟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準確認讀"偷、畔、聒",讀準多音字"更",會寫"榆、畔"。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長相思》。3.借助教材注釋和插圖,能說出《長相思》的意思,試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復習導入1.讓學生復習背誦《山居秋瞑》和《楓橋夜泊》。2.這兩首詩都是寫景詩,兩首詩都有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樣動靜結合的描寫能讓我們想象到更具體生動的畫面,領會詩歌的意境。3.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引入本節課內容,板書題目∶長相思。這是一首詞,課文中的詞牌名是什么?《長相思》。“思”的意思。(二)了解作者,整體感知1.教師出示全詞,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2.了解作者(生本課的預習成果)師補充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帶刀侍衛,是清代詞壇上一個標志性的人物,被當時的人稱為“清代第一詞人”。有詞集《飲水詞》。3.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注意節奏4.指名讀(1)正音:更(geng)∶"更"是多音字,此處讀一聲。"更"是夜里的計時單位,每兩小時為一更,如"三更半夜"。詩中的“一更”是實指嗎?"聒"(guō)就是"聲音嘈雜"的意思,這里指風雪聲。(2)結合朗讀畫出節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3)根據節奏,同桌互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讀(配樂),齊讀,要讀得有韻味。(三)借助注釋,了解詞意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明確要求∶默讀《長相思》,結合注釋和插圖,疏通本首詞的大意,小組內交流不理解的地方,然后交流詩句的意思。2. 全班交流。匯報時說清楚,你們小組原有的疑問,有無解決,還存留的疑問是什么?教師相機點撥疑難問題。預設:(1)山一程,水一程∶翻過一座座山,蹚過一道道河。這里指的是將士們跋山涉水。(2)風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風,又是下雪。這里形容風雪交加,天氣惡劣。(3)交流詞的大意,其他組補充或建議。預設∶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后,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這樣的狂風暴雪的。3.師介紹背景:康熙二十一年的二月,納蘭性德隨從康熙皇帝從京城出發,前往榆關(也就是山海關)祭拜祖先。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納蘭性德有感而發,之后就寫下了這首詞。(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1.“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詞中,詞人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的呢?朗讀這首詞,圈畫出景物。全班交流:山,水,風,雪,燈,故園(故園有難度的話,提示,除了眼中看到的景,詞人心中的景是什么?)2.指導上闋,感悟景語自由讀上闋,透過這些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用幾個關鍵詞作批注。指名學生上臺交流,出示語文書中所做批注。(1)預設:"山一程,水一程"引導學生描繪畫面,他們走過了怎樣的山,怎樣的水,體會征途的艱辛。從中感受到了將士們行軍的遙遠與艱辛。教師適當出示地圖∶了解從北京到山海關的路途遙遠。交流∶此時詩人"身"在何處 (山海關,去山海關的路上,過了山海關) 板書∶身在征途(2)預設:“夜深千帳燈”引導學生描繪看到的和聽到的,感受詞人輾轉反側是對故鄉的思念。原來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思鄉情。學生齊讀(3)小結學法通過景物想象畫面,說說你的感受,想想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用幾個關鍵詞作好批注。3.學法遷移,感悟情語(1)自主學習,作批注(2)同桌交流,互相補充(3)抽一組全班交流,上臺展示自己書本中的批注并說體會,說完后其他小組補充。預設:“風一更,雪一更”,(提示:怎樣的風,怎樣的雪,隨機聽風雪聲,感受風雪交加,天氣惡劣)行軍艱難“故園”,感受溫暖,美好,思念之情,相機板書:心向故園(4)齊讀下闋4.探究“故園無此聲”故鄉真的沒有風雪聲嗎 詞人為什么說故園無此聲呢?(有難度時提醒:在家里聽到風雪交加的聲音時的心情和詩人在塞外聽到時有什么不同 )預設∶家里是溫暖舒適、寧靜祥和的。家鄉有親人、朋友相伴,不會覺得孤單、冷清。但是在這塞外,遠離故土,心中寂寞,聽到的卻只有嘈雜的風雪聲。詩人這個時候會格外思念家鄉。追問:我們一起走進詞人的夢境中,去看一看會出現哪些畫面和情景呢?他會思念故園中的哪些人?哪些事呢?展開想象描述詩人夢中的畫面。請選擇一個畫面、一種場景,用手中的筆,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們寫下來(寫在書本的空白處)。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那還可能是……同桌交流,并推薦2.3個孩子全班交流5.這樣的故鄉是寧靜、安詳而溫暖的,與帳篷外的朔雪寒風截然不同,出示作業本第五題的第2小題,完成后面四格的填寫。6.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試著把作者濃濃的思鄉情讀出來。(五)升華情感1.課件出示《菩薩蠻》菩薩蠻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1)這是納蘭性德的又一首詞,你讀懂詩人想表達的情感了嗎?說說你的理解(詩人思念故鄉和親人,想回家團圓,但是作為將士要征戰沙場,要保家衛國,卻歸不得。)(2)這就是為什么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那個夢會破碎、那顆心會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業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化作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六)作業完成作業本剩余部分板書 長相思身在征途 心向故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