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二)解析及參考答案(范圍:全冊 時間:120分鐘,滿分1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錯選、多選均不得分。)1.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A.可吸入顆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答案】B2.如圖,有一根懸掛的條形磁鐵,用一根不知有無磁性的鐵棒的A端靠近磁鐵的N極,發現條形磁鐵被吸引。該鐵棒( )A.一定沒有磁性B.一定有磁性,且A端是S極C.一定有磁性,且A端是N極D.不確定有無磁性【答案】D【解答】解:假如鐵棒有磁性,異名磁極相互吸引。鐵棒的A端靠近一根懸掛的條形磁鐵的N極,鐵棒和條形磁鐵的N極相吸引,說明鐵棒也有磁性,并且A端是S極,如果鐵棒沒有磁性,磁體可以吸引磁性材料。條形磁鐵具有磁性,也可以吸引沒有磁性的鐵棒。所以鐵棒是否具有磁性不能確定。3.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B【解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盧瑟福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1913年玻爾提出了軌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層結構模型)。所以,先后順序為③→②→①。4.2022年北京冬奧會,碲化鎘發電玻璃成為綠色奧運和科技奧運的創新點。碲元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添加劑,如碲﹣128。其相對原子質量為128,質子數為52,則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數為( )A.128 B.52 C.76 D.180【答案】C【解析】根據在原子中,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其相對原子質量為128,質子數為52,則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數為128﹣52=76。5.如圖所示為直流電動機工作原理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電動機是利用電流的磁效應原理工作的B.線圈由圖示位置轉動180°時,ab邊受力方向改變C.對調磁體的磁極,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速度D.電動機工作過程中,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機械能【答案】B【解析】A、電動機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故A錯誤;B、線圈由圖示位置轉動180°時,ab邊的電流方向改變,磁場方向不變,受力方向改變,故B正確;C、對調磁體的磁極,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方向,故C錯誤;D、電動機工作過程中,消耗的電能主要轉化為機械能,部分轉化為內能,故D錯誤。6.一些科學用語是連接宏觀與微觀的橋梁,下列對用語的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Cu——銅分子 B.3O——3個氧元素 C.N2——2個氮原子 D.4H+——4個氫離子【答案】D【解析】A、Cu可表示一個銅原子,不能表示銅分子,故選項錯誤;B、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元素符號前面加上數字表示幾個這樣的原子,故3O表示3個氧原子,故選項錯誤;C、N2表示一個氮分子中含有2個氮原子,2個氮原子可表示為2N,故選項錯誤;D、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若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故4H+表示4個氫離子,故選項正確。7.稀土元素是銅、釹等17種元素總稱,被稱之為“工業味精”,其中“釹”是制造“永磁鐵”的原料之一,“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釹是金屬元素B.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C.釹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0D.釹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44.2g【答案】D【解析】釹帶“钅”字旁,屬于金屬元素。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該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0;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原子核外電子數為60,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4.2,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不是“g”。8.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根據實驗,不能獲得的結論是( )A.金原子核帶正電 B.金原子核外電子帶負電C.金原子核體積很小 D.金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得多【答案】B【解析】A、一小部分改變了原來的方向,又因為α粒子帶正電,所以遇到了帶正電的微粒才改變了方向,說明了金原子核帶正電,故A說法正確;B、該實驗的三種現象根本不能說明核外電子所帶電荷情況,故B說法錯誤;C、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說明原子核的體積很小,原子核外空間很大,故C說法正確;D、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說明遇到了質量很大的東西,即原子核質量很大,故D說法正確。9.元素周期表將已知元素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便于我們研究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H He① N ② Ne ③ ArA.①和②處于同一族 B.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中子數不同C.表中②所代表元素是金屬元素 D.元素符號是N的原子核外電子數是7個【答案】D【解析】A.根據表格可知,①和②在同一行,則在同一周期,不在同一族,故A錯誤;B.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質子數不同,故B錯誤;C.②的原子序數為9,元素名稱為氟,不含金字旁,不是金屬元素,故C錯誤;D.N的原子序數為7,根據“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可知,它的核外電子數為7,故D正確。10.小科在醫院看到一種輸液報警器,如圖甲所示。當管內藥液流完時,電鈴發聲。報警器內部有一可變電阻,當輸液管內有液體時電阻大,無液體時電阻小,電路如圖乙所示。則當開關閉合,報警器電路工作時,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藥液輸完時,電流表示數變小B.藥液輸完時,電壓表示數變小C.藥液輸完時,電鈴中的電磁鐵磁性最強D.藥液未輸完時,電鈴不響是因為沒有電流通過【解答】解:由電路圖可知,可變電阻與電鈴串聯,電壓表并聯在電鈴兩端,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由題意知,當藥液輸完時,警報器內的電阻較小,藥液未輸完時,警報器內的電阻較大;AB、當藥液輸完時,警報器內的電阻變小,電路中的總電阻變小,由I可知,電路中的電流變大,即電流表示數變大,根據U=IR可知,電鈴兩端的電壓變大,即電壓表示數變大,故AB錯誤;C、由A知,藥液輸完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大,電鈴中的電磁鐵磁性最強,故C正確;D、藥液未輸完時,警報器內的電阻較大,總電阻較大,電路中電流較小,電鈴不響,并不是因為沒有電流,而是因為電流較小造成的,故D錯誤。故選:C。11.下列有關氧氣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制取氧氣 B.干燥氧氣 C.氧氣驗滿 D.氧氣性質檢驗【答案】D【解析】A、圖示裝置中,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氧氣會從長頸漏斗逸出,圖示錯誤;B、用濃硫酸干燥氧氣時,氧氣應從長管通入,圖示錯誤;C、氧氣驗滿時,應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圖示錯誤;D、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因此實驗前在集氣瓶內先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氣污染,圖示正確。12.關于化學方程式 2H2+O2 2H2O 表示的意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需要在點燃條件下進行B.氫氣和氧氣參加反應,生成了水C.參加反應的氫氣、氧氣及生成的水的分子個數比為 2:1:2D.2 份質量的氫氣和 1 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 2 份質量的水【答案】D【解析】A.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是在點燃的條件下進行的,故正確;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物是氫氣和氧氣,生成物是水,故正確;C.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氫氣、氧氣及生成的水的分子個數比為 2:1:2,故正確;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每4份質量的氫氣與32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了36份質量的水,故錯誤。13.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答案】C【解析】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14.小明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設計使用清水、20%的食鹽水、兩塊從同一蘿卜上切下的大小、質地相同的蘿卜條等材料,并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甲、乙)進行實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的蘿卜細胞如圖A所示,表示蘿卜細胞處于失水狀態B.實驗一段時間后,乙燒杯的蘿卜細胞如圖B所示,表示蘿卜細胞處于吸水狀態C.乙組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則乙組燒杯中裝的是清水D.蘿卜細胞狀態如圖A所示,原因是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圖A表示細胞吸水,圖B表示細胞失水。因此判斷甲燒杯裝的是清水,清水的濃度小于蘿卜細胞液的濃度,因此蘿卜細胞吸水,就如同右邊A圖的細胞。乙燒杯中放的是鹽水,蘿卜細胞液的濃度小于鹽水的濃度,因此蘿卜細胞會失水,所以,乙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15.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C.給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鉀肥的含量【答案】B【解析】綠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埋入地里可以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隨后被微生物分解,從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二、填空題:(本大題有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中國人發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場指示方向的儀器。古文《論衡 是應篇》中記載:“司南之杓(用途),投之于地,其柢(握柄)指南”。則勺柄應為該磁體的 極;某物理研究所嘗試利用一塊天然磁石制作一具“司南”,圖乙所示為天然磁石的磁感線分布情況,則應將磁石的 (選填“B”、“C”、“D”或“E”)處打磨勺柄。【答案】S;D。【解析】(1)磁勺的勺柄指南,根據地理的南極正是地磁的N極,異名磁極相互吸引,因此,勺柄為該磁體S極;(2)如所示,根據天然磁石的磁感線分布,磁感線都是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S極,故可判斷D端是S極,也就是磁勺的勺柄。17.科學需要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如圖是物質與其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圖。據圖回答問題:(1)圖中空白方框中應填 。(2)金屬銅是由 構成的。(3)用●和〇分別表示氫原子和氧原子,請畫出保持水化學性質的微粒 。【答案】(1)離子;(2)銅原子;(3)。【解析】(1)原子得失電子后形成離子,氯化鈉是由鈉離子與氯離子構成的,因此圖中空白方框中應填離子;(2)銅是一種金屬單質,是由銅原子構成的;(3)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1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與1個氧原子構成的,則水分子結構模型為。18.(1)某三價金屬氧化物中氧元素質量分數為30%,則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A、B兩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2:1,僅由這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里,A、B兩元素質量比為2:3,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若其中B為﹣n價,則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價為 .【答案】(1)56 (2)AB3,+3n.【解析】(1)設該金屬元素為R,因為該金屬元素在其氧化物中顯示+3價,則其氧化物的化學式為:R2O3;設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則100%=30%,解得x=56;故答案為:56;(2)AB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兩種元素的原子個數比1:3,則物質的化學式可表示為AB3,設化合物AB3中A元素的化合價為x,已知B元素為﹣n價,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有x+(﹣n)×3=0,解得x=+3n.19.我國科學家在應用催化劑和加熱的條件下,實現了二氧化碳和氫氣一步轉化得到甲醇(CH4O)的方法(微觀過程如圖),為進一步制取甲醇汽油提供原料。(1)以上4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 。(填寫物質化學式)(2)根據上圖中的微觀過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1)CO2、H2O; (2)CO2+3H2CH3OH+H2O。20.小科為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進行如下研究:①先將水中的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②第2天,將金魚藻放入裝有清水的燒杯中,將漏斗蓋在金魚藻上;③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滿清水的試管:④將整個裝置放在陽光下,如圖甲所示,觀察金魚藻有無氣泡產生:(1)該實驗中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寫出簡要的操作步驟)(2)小金認為,步驟①沒有必要進行,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圖乙所示是一種軟體動物——綠葉海天牛,剛孵化時多呈半透明,在成長過程中,身體顏色逐漸變為濃綠,并保持終生。小金將上述實驗中的金魚藻換成海天牛,同樣可以在試管中收集到氧氣,其原因可能是 。【答案】(1)取下試管,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2)同意,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是將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與實驗檢測的氧氣無關(3)綠葉海天牛能進行光合作用【解析】(1)氧氣有助燃的性質,故該實驗中檢驗氧氣方法是:取下試管,將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2)步驟①暗處理的目的是將金魚藻內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故同意小金的觀點,理由是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是將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與實驗檢測的氧氣無關。(3)綠葉海天牛食用某種藻類后,身體顏色逐漸變為濃綠,則說明綠葉海天牛使用藻類后體內含有葉綠素,故在試管中收集到氧氣,其原因可能是綠葉海天牛能進行光合作用。21.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 (選填“A”或“B”)。(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 (用相關字母表示)。鐵塊在實驗中所起的作用是 。【答案】(1)A; (2)100% ,對照。【解析】(1)A易成團有粘性,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通氣性差;B不成團松手容易散落,說明顆粒較大,通氣性好。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A。(2)根據土填中空氣的體積分數100%,V2是往紅土中所加水體積、V1是往鐵塊中所加水體積,則土壤中空氣體積為V2﹣V1,紅土的體積為a3,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是100%。22.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答案】(1)⑤;導管 (2)上方【解析】(1)莖中輸導組織根據其構造和功能的不同,分為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位于木質部中,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所以植物莖插入紅墨水中放在陽光下曬,葉脈都變紅了,此時將莖橫切和縱切,可以看到染成紅色的部分是⑤木質部。(2)篩管位于莖的②韌皮部,作用是由上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樹枝,剝去一圈樹皮,樹皮中有韌皮部,因此莖的韌皮部被割斷,有機物到達環割處的上方后無法再向下運輸,就會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三、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根據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進展的報道,回答問題。材料1:法國科學家利用特種顯微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動作,這一成果使人類能精確控制單個分子運動,進而開發出分子機器人。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出了“藥物分子運輸車”,這種分子裝載藥物后,被引導到疾病靶點釋放藥物,對疾病進行高效治療。(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分析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新認識: 。(3)在阿西莫夫所寫的科幻小說《夢幻航行》中,人被縮小到細胞般大小,在人體內經歷了夢幻般的體驗,試想,如果你被縮小到一個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會看到的景象是(請至少寫兩點) 、 。【答案】(1)分子;原子和離子;(2)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在分子自由運動的同時,控制分子的定向運動;(3)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解析】(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分子。(2)對“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新認識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在分子自由運動的同時,控制分子的定向運動;(3)如果人被縮小到一個原子般大小,放到水里,會看到的景象是: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在不斷地運動;24.某同學利用圖甲裝置開展了二氧化碳氣體制取及性質探究實驗。【實驗原理】(1)CaCO3+2HCl=CaCl2+ +CO2↑。【氣體制取】(2)檢查圖甲裝置氣密性是在添加試劑 (選填“前”或“后”)。【拓展探究】對于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問題,他開展了如下探究。①取三個相同規格的集氣瓶,一個集氣瓶裝滿空氣,另外兩個集氣瓶分別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裝滿二氧化碳,在表中記錄集氣瓶裝滿氣體所需的時間。②將三個集氣瓶分別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如圖乙所示,一段時間后,分別測量壓入水量(壓入水的體積占集氣瓶容積的比例),結果如表所示。氣體樣本 空氣 向上排空氣法 排水法裝滿氣體所需時間(s) 72 435min后壓入水量 幾乎為零 0.5% 0.6%24h后壓入水量 幾乎為零 47% 90%【實驗反思】(3)解釋: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的集氣瓶倒扣在水槽中,24h后均有水進入集氣瓶內的原因是 。(4)分析實驗結果可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優點為 。【答案】(1)H2O; (2)前;(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集氣瓶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在大氣壓作用下水進入集氣瓶;(4)收集時間更短,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純凈。【解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在CaCO3+2HCl=CaCl2+□+CO2↑中,反應前有1個鈣原子、1個碳原子、3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2個氯原子,反應后已有1個鈣原子、2個氯原子、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所以缺失的物質為H2O。(2)檢查圖甲裝置氣密性是在添加試劑前。因為若在添加試劑后檢查,一旦發現裝置氣密性不好,處理過程中試劑可能會造成浪費,且不利于實驗的順利進行。只有在添加試劑前確保裝置氣密性良好,才能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實驗的順利開展。(3)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的集氣瓶倒扣在水槽中,24h后均有水進入集氣瓶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隨著時間推移,集氣瓶內的二氧化碳不斷溶解在水中,導致瓶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水進入集氣瓶。(4)分析實驗結果可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優點為: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時,集氣瓶裝滿氣體所需時間更短(排水法裝滿氣體需43s,向上排空氣法需72s);且24h后排水法收集的集氣瓶內壓入水量更多(排水法為90%,向上排空氣法為47%),說明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純凈。25.為了探究溫度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小嘉進行了如下實驗:【步驟】①選擇生長狀況一致的某種植物,隨機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組;②將五組植物分別放置在溫度為20℃、25℃、30℃、35℃、40℃的環境中,其他環境條件 ;③用儀器分別測定每組的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量的相對值表示)。【結果】組別 甲組 乙組 丙組 丁組 戊組溫度 20℃ 25℃ 30℃ 35℃ 40℃CO2吸收量相對值 18.2 20.3 23.6 18.9 -1.3(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對值越大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 。(2)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 。(3)戊組實驗C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負值,原因是 。【答案】②相同且適宜(1)越快(2)其他條件相同時,在20℃~40℃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同強度先變大再變小(3)植物的呼吸作用強于光合作用【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因此,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多少,可以說明光合作用的快慢, 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對值越大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2)從圖表可以看出, 其他條件相同時,在20℃~40℃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同強度先變大再變小 。光合作用溫度高反而變小的原因是:溫度過高,氣孔關閉,影響了光合作用。(3)實驗C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正數時,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實驗C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零時,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實驗C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負數時,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26.小科在“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維模型:他用一個有刻度的去底帶塞子的瓶子,塞子上插入溫度計和粘有“暖寶寶”貼的銅絲,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查閱資料發現:“暖寶寶”貼內含有鐵、活性炭、無機鹽、水等物質,可在空氣中吸收氧氣發生放熱反應,“暖寶寶”貼吸氧能力強,放熱迅速。(1)從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寶寶貼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的操作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的 。(2)在銅絲、空氣、暖寶寶貼、水四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3)整個實驗過程中,瓶內液面的變化情況為 。(4)若溫度計與橡皮塞之間連接不是很密閉,則測量結果將 (填“不變”、“偏小”或“偏大”)。【答案】(1)耗盡O2形成氣壓差;(2)水;(3)先下降后上升;(4)偏小。【解析】(1)從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寶寶貼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的操作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的耗盡O2形成氣壓差;(2)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銅絲是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空氣中存在氧氣、氮氣等,屬于混合物,“暖寶寶”貼內含有鐵、活性炭、無機鹽、水等物質,屬于混合物,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氧化物,則四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水;(3)剛開始暖寶寶吸收氧氣會放出熱量,瓶內溫度升高,使氣壓增大,將水向下壓,觀察到瓶內液面下降,反應結束后隨著溫度下降,且反應消耗氧氣使得瓶內氣壓減小,液面又會上升,則整個實驗過程中,瓶內液面的變化情況為先下降后上升;(4)若溫度計與橡皮塞之間連接不是很密閉,空氣會進入容器內,容器內氣壓差偏小,液面上升高度偏小,則測量結果將偏小。27.某項目學習小組計劃設計一款可溫控電風扇(如圖甲所示)。Rx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如圖乙所示)。(電磁鐵線圈電阻忽略不計)。【工作原理】開關S1閉合,當開關S連接bc,接通控制電路,若室溫達到30℃電磁繼電器吸引銜鐵,動觸頭上彈,工作電路接通,電風扇運轉;當室溫低于22℃,電磁繼電器斷開銜鐵,動觸頭彈回,工作電路斷開,電風扇停止運轉。【產品制作】根據電路圖的工作原理,若開關S1閉合,當開關S連接ab,溫控模式 (選填“能”或“否”)實現。【產品測試】溫控模式下,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10mA~100mA時,風扇均可處于運轉狀態。【產品評價】項目小組制定了項目成果評價表,如表是部分指標的評價內容。請依據以下項目評價表,首先針對【指標2】來評價該作品的達成情況的等級是良好,你認為的評價理由是 。等級/指標內容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1 能否溫度控制或人工控制電風扇的啟動或關閉 既能溫度控制, 又能人工控制 能溫度控制, 但不能人工控制 不能溫度控制, 但能人工控制指標2 電風扇的風速是否可調 風速是可調 且連續變化 風速是可調的 但不連續變化 風速不可調【產品迭代】某同學提出對方案進行適當的升級改造,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為達成該設計的選代升級,以下方案中可行的是 ABD 。A.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 B.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C.改變工作電路中變阻器的阻值 D.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答案】減小,否;工作電路中,隨著銅片旋轉,三個電阻是依次接入的,因此風速可調,但電流只能跳躍式變化而不能連續變化;ABD。【解析】【產品制作】:當開關S1閉合,開關S連接ab時,控制電路處于斷開狀態,此時溫度變化雖然可以使S2阻值發生變化,但是電路中無電流,因此銜鐵不會被吸引,動觸頭不會上移而接通工作電路,故溫控模式無法實現。【產品評價】工作電路中,隨著半圓弧形銅片逆時針旋轉,電路中R1R2R3是被依次接入,因此是不連續地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從而改變電動機轉速,來改變風速。如果想要風速連續可調,應該在工作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來使得風速連續變化。因此風速可調但不連續,指標2評價為良好。【產品迭代】若需要改變臨界溫度,則需要對控制電路進行改造,可以串接一個滑動變阻器,可以使得電源電壓可調,可以使得線圈匝數可調,可以讓動觸頭連接位置可調等等。但改造工作電路無法改變臨界溫度。故選ABD。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28、30小題各6分,29小題7分,31、32小題各8分,共35分)28.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 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丙”或“丁”)【答案】(1)根毛區(2)甲(3)丙【解析】(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甲細胞結構相似,屬于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丙,氣孔關閉狀態防止植物失水過多。29.為測定實驗室中氯酸鉀樣品(雜質不參與反應)的純度,取一定量該樣品進行加熱,不同時刻固體質量數據如圖所示。(1)時刻產生的氧氣質量是 。(2)時段剩余固體質量不變的原因 。(3)列式計算該樣品中氯酸鉀的純度 。【答案】1.68g;氯酸鉀已反應完全;由圖可知,氯酸鉀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氣質量=5g+1.5g-4.58g=1.92g,設5g樣品中含有氯酸鉀的質量為x,x=4.9g氯酸鉀的質量分數:×100%═98%;答:該樣品中氯酸鉀的純度是98%。30.根據相對原子質量來研究元素,始于19世紀初。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納提出了鋰鈉鉀、鈣鍶鋇、磷砷銻、氯溴碘等15種元素,把這些元素稱為“三種元素組”。1864年,德國化學家邁耶,按相對原子質量遞增順序制定了一個“六元素表”。1865年,英國化學家組蘭茲按相對原子質量遞增順序,將已知元素作了排列。他發現第八個元素就與第一個元素性質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現周期性)。這好像音樂上的八個音階一樣重復出現,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論(下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H Li G B C N OF Na Mg Al Si P S1869年,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對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物理性質(熔點、密度等)進行了比較,直到19世紀末才制成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事實上在1869年,德國的邁耶和俄國的門捷列夫幾乎同時發現了元素周期律。(1)請你將Br、K、Mg三種元素按邁耶的六元素表規律進行排列 。(2)根據紐蘭茲“八音律表”,與Na性質相似的元素是 。(3)分析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正確的有 (可多選)。A.研究復雜的現象往往需要尋找規律B.科學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規律時,不需要借助技術手段C.如果當時門捷列夫沒有發現元素周期表,未來也會有其他科學家發現D.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所學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E.紐蘭茲的“八音律表”中沒有稀有元素,說明他的理論是錯誤,沒有作用的【答案】(1)Mg、K、Br;(2)Li;(3)AC。【解析】(1)由于邁耶的六元素表規律是按照相對原子質量遞增進行排列,故Br、K、Mg三種元素的排序是:Mg、K、Br。故答案為:Mg、K、Br;(2)根據紐蘭茲“八音律表”,與Na性質相似的元素是Li。故答案為:Li;(3)A.研究復雜的現象往往需要尋找規律,該選項正確。B.科學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規律時,需要借助技術手段,該選項不正確。C.如果門捷列夫沒有發現元素周期表,也會有其他科學家發現,該選項正確。D.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所學的元素周期表沒有包含所有元素,該選項不正確。E.紐蘭茲的“八音律表”中沒有稀有元素,不能說明他的理論是錯誤,沒有作用的,該選項不正確。31.研習小組對溫室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資料顯示: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氧化亞氮、甲烷等。(1)如表,“溫室效應指數”是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定為1),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結合大氣中的含量,請推算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大氣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種氣體 。物質(部分)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CO2 0.03 1CH4 2×10﹣4 30(2)小東同學取8g石灰石樣品,把40g稀鹽酸分4次加入,測量過程數據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①表中m的數值是 。②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序號 加入稀鹽酸質量(g) 剩余固體質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觀點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如圖是科學家對1955~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一個觀測結果,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否支持上述觀點?請說明理由: 因為 。【答案】(1)CO2。(2)①3;②3.08g。(3)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解析】(1)為了確定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我們需要考慮兩種因素: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以及其溫室效應指數。根據表格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每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相對貢獻。對于CO2,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0.03%,溫室效應指數為1,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3%×1=0.03%。對于CH4,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2×10 4%(即0.0002%),溫室效應指數為30,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002%×30=0.006%,比較兩者,可以看出CH4的相對貢獻遠小于CO2,因此,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CO2;故答案為:CO2。(2)①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每加入10g稀鹽酸,固體質量就減少2.5g(從8g到5.5g,再從5.5g到3g,但第三次加入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因此,第二次加入稀鹽酸后剩余的固體質量應為3g,即m=3;故答案為:3。②由于第四次加入稀鹽酸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剩余的1g固體為雜質,因此,參與反應的石灰石質量為8g 1g=7g。解: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7g xx=3.08g答: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3.08g。(3)根據科學家對1955 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觀測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這個結果支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的觀點,因為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之一,其濃度的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地表溫度上升;故答案為: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32.項目化學習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一款湖面上的電動游船,圖甲是電門踏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中O、E、F為變阻器的三個接線柱。他們制定的產品評價表如下。電動小車評價量表(節選)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行駛速度控制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變大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不變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反而變小指標二:行駛方向控制 小車能前進和后退 小車只能前進或后退 小車不能運動他們設計如下的電路,并將電流表改裝成速度表。(1)電動機是根據怎么原理制成的? 。(2)旋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兩個接線柱為O、E,踩下電門踏板時,電動機轉速如何變化 。(3)圖乙是項目化小組設計的實現電動車前進的電路圖,開關S1。S2可以分別接①和③或者②和④。結合評價表判斷該模型的“指標二”評價等級并說明理由 。【答案】(1)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2)變快;(3)優秀,理由是由圖乙可知,開關S1、S2分別接①和③與開關S1、S分別接②和④時,通過電動機的電流方向相反,因為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所以改變電流方向,電動機的轉動方向發生改變,因此該電動車能夠實現前進和倒退,由產品評價表可知為優秀等級。【解析】(1)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原理工作的;(2)旋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兩個接線柱為O、E,踩下電門踏板時,旋鈕變阻器阻值減小,電路中電流變大,電動機轉速變快;(3)由圖乙可知,開關S1、S2分別接①和③與開關S1、S分別接②和④通過電動機電流方向相反,因為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所以改變電流方向,電動機的轉動方向發生改變,因此該電動車能夠實現前進和倒退,由產品評價表可知為優秀等級。(12)/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二)(范圍:全冊 時間:120分鐘,滿分1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錯選、多選均不得分。)1.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A.可吸入顆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2.如圖,有一根懸掛的條形磁鐵,用一根不知有無磁性的鐵棒的A端靠近磁鐵的N極,發現條形磁鐵被吸引。該鐵棒( )A.一定沒有磁性B.一定有磁性,且A端是S極C.一定有磁性,且A端是N極D.不確定有無磁性3.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4.2022年北京冬奧會,碲化鎘發電玻璃成為綠色奧運和科技奧運的創新點。碲元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添加劑,如碲﹣128。其相對原子質量為128,質子數為52,則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數為( )A.128 B.52 C.76 D.1805.如圖所示為直流電動機工作原理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電動機是利用電流的磁效應原理工作的B.線圈由圖示位置轉動180°時,ab邊受力方向改變C.對調磁體的磁極,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速度D.電動機工作過程中,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機械能6.一些科學用語是連接宏觀與微觀的橋梁,下列對用語的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Cu——銅分子 B.3O——3個氧元素 C.N2——2個氮原子 D.4H+——4個氫離子7.稀土元素是銅、釹等17種元素總稱,被稱之為“工業味精”,其中“釹”是制造“永磁鐵”的原料之一,“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釹是金屬元素B.釹原子中的質子數是60C.釹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0D.釹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44.2g8.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根據實驗,不能獲得的結論是( )A.金原子核帶正電 B.金原子核外電子帶負電C.金原子核體積很小 D.金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得多9.元素周期表將已知元素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便于我們研究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H He① N ② Ne ③ ArA.①和②處于同一族 B.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中子數不同C.表中②所代表元素是金屬元素 D.元素符號是N的原子核外電子數是7個10.小科在醫院看到一種輸液報警器,如圖甲所示。當管內藥液流完時,電鈴發聲。報警器內部有一可變電阻,當輸液管內有液體時電阻大,無液體時電阻小,電路如圖乙所示。則當開關閉合,報警器電路工作時,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藥液輸完時,電流表示數變小B.藥液輸完時,電壓表示數變小C.藥液輸完時,電鈴中的電磁鐵磁性最強D.藥液未輸完時,電鈴不響是因為沒有電流通過11.下列有關氧氣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制取氧氣 B.干燥氧氣 C.氧氣驗滿 D.氧氣性質檢驗12.關于化學方程式 2H2+O2 2H2O 表示的意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需要在點燃條件下進行B.氫氣和氧氣參加反應,生成了水C.參加反應的氫氣、氧氣及生成的水的分子個數比為 2:1:2D.2 份質量的氫氣和 1 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 2 份質量的水13.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14.小明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設計使用清水、20%的食鹽水、兩塊從同一蘿卜上切下的大小、質地相同的蘿卜條等材料,并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甲、乙)進行實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的蘿卜細胞如圖A所示,表示蘿卜細胞處于失水狀態B.實驗一段時間后,乙燒杯的蘿卜細胞如圖B所示,表示蘿卜細胞處于吸水狀態C.乙組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則乙組燒杯中裝的是清水D.蘿卜細胞狀態如圖A所示,原因是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15.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C.給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鉀肥的含量二、填空題:(本大題有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中國人發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場指示方向的儀器。古文《論衡 是應篇》中記載:“司南之杓(用途),投之于地,其柢(握柄)指南”。則勺柄應為該磁體的 極;某物理研究所嘗試利用一塊天然磁石制作一具“司南”,圖乙所示為天然磁石的磁感線分布情況,則應將磁石的 (選填“B”、“C”、“D”或“E”)處打磨勺柄。17.科學需要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如圖是物質與其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圖。據圖回答問題:(1)圖中空白方框中應填 。(2)金屬銅是由 構成的。(3)用●和〇分別表示氫原子和氧原子,請畫出保持水化學性質的微粒 。18.(1)某三價金屬氧化物中氧元素質量分數為30%,則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A、B兩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2:1,僅由這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里,A、B兩元素質量比為2:3,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若其中B為﹣n價,則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價為 .19.我國科學家在應用催化劑和加熱的條件下,實現了二氧化碳和氫氣一步轉化得到甲醇(CH4O)的方法(微觀過程如圖),為進一步制取甲醇汽油提供原料。(1)以上4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 。(填寫物質化學式)(2)根據上圖中的微觀過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0.小科為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進行如下研究:①先將水中的金魚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晝夜;②第2天,將金魚藻放入裝有清水的燒杯中,將漏斗蓋在金魚藻上;③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滿清水的試管:④將整個裝置放在陽光下,如圖甲所示,觀察金魚藻有無氣泡產生:(1)該實驗中檢驗氧氣的方法是 。(寫出簡要的操作步驟)(2)小金認為,步驟①沒有必要進行,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圖乙所示是一種軟體動物——綠葉海天牛,剛孵化時多呈半透明,在成長過程中,身體顏色逐漸變為濃綠,并保持終生。小金將上述實驗中的金魚藻換成海天牛,同樣可以在試管中收集到氧氣,其原因可能是 。21.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 (選填“A”或“B”)。(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 (用相關字母表示)。鐵塊在實驗中所起的作用是 。22.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三、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根據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進展的報道,回答問題。材料1:法國科學家利用特種顯微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動作,這一成果使人類能精確控制單個分子運動,進而開發出分子機器人。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出了“藥物分子運輸車”,這種分子裝載藥物后,被引導到疾病靶點釋放藥物,對疾病進行高效治療。(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分析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新認識: 。(3)在阿西莫夫所寫的科幻小說《夢幻航行》中,人被縮小到細胞般大小,在人體內經歷了夢幻般的體驗,試想,如果你被縮小到一個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會看到的景象是(請至少寫兩點) 、 。24.某同學利用圖甲裝置開展了二氧化碳氣體制取及性質探究實驗。【實驗原理】(1)CaCO3+2HCl=CaCl2+ +CO2↑。【氣體制取】(2)檢查圖甲裝置氣密性是在添加試劑 (選填“前”或“后”)。【拓展探究】對于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問題,他開展了如下探究。①取三個相同規格的集氣瓶,一個集氣瓶裝滿空氣,另外兩個集氣瓶分別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裝滿二氧化碳,在表中記錄集氣瓶裝滿氣體所需的時間。②將三個集氣瓶分別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如圖乙所示,一段時間后,分別測量壓入水量(壓入水的體積占集氣瓶容積的比例),結果如表所示。氣體樣本 空氣 向上排空氣法 排水法裝滿氣體所需時間(s) 72 435min后壓入水量 幾乎為零 0.5% 0.6%24h后壓入水量 幾乎為零 47% 90%【實驗反思】(3)解釋: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的集氣瓶倒扣在水槽中,24h后均有水進入集氣瓶內的原因是 。(4)分析實驗結果可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優點為 。25.為了探究溫度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小嘉進行了如下實驗:【步驟】①選擇生長狀況一致的某種植物,隨機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組;②將五組植物分別放置在溫度為20℃、25℃、30℃、35℃、40℃的環境中,其他環境條件 ;③用儀器分別測定每組的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量的相對值表示)。【結果】組別 甲組 乙組 丙組 丁組 戊組溫度 20℃ 25℃ 30℃ 35℃ 40℃CO2吸收量相對值 18.2 20.3 23.6 18.9 -1.3(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對值越大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 。(2)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 。(3)戊組實驗C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負值,原因是 。26.小科在“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維模型:他用一個有刻度的去底帶塞子的瓶子,塞子上插入溫度計和粘有“暖寶寶”貼的銅絲,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查閱資料發現:“暖寶寶”貼內含有鐵、活性炭、無機鹽、水等物質,可在空氣中吸收氧氣發生放熱反應,“暖寶寶”貼吸氧能力強,放熱迅速。(1)從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寶寶貼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的操作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的 。(2)在銅絲、空氣、暖寶寶貼、水四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3)整個實驗過程中,瓶內液面的變化情況為 。(4)若溫度計與橡皮塞之間連接不是很密閉,則測量結果將 (填“不變”、“偏小”或“偏大”)。27.某項目學習小組計劃設計一款可溫控電風扇(如圖甲所示)。Rx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如圖乙所示)。(電磁鐵線圈電阻忽略不計)。【工作原理】開關S1閉合,當開關S連接bc,接通控制電路,若室溫達到30℃電磁繼電器吸引銜鐵,動觸頭上彈,工作電路接通,電風扇運轉;當室溫低于22℃,電磁繼電器斷開銜鐵,動觸頭彈回,工作電路斷開,電風扇停止運轉。【產品制作】根據電路圖的工作原理,若開關S1閉合,當開關S連接ab,溫控模式 (選填“能”或“否”)實現。【產品測試】溫控模式下,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10mA~100mA時,風扇均可處于運轉狀態。【產品評價】項目小組制定了項目成果評價表,如表是部分指標的評價內容。請依據以下項目評價表,首先針對【指標2】來評價該作品的達成情況的等級是良好,你認為的評價理由是 。等級/指標內容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1 能否溫度控制或人工控制電風扇的啟動或關閉 既能溫度控制, 又能人工控制 能溫度控制, 但不能人工控制 不能溫度控制, 但能人工控制指標2 電風扇的風速是否可調 風速是可調 且連續變化 風速是可調的 但不連續變化 風速不可調【產品迭代】某同學提出對方案進行適當的升級改造,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為達成該設計的選代升級,以下方案中可行的是 。A.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 B.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C.改變工作電路中變阻器的阻值 D.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28、30小題各6分,29小題7分,31、32小題各8分,共35分)28.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 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丙”或“丁”)29.為測定實驗室中氯酸鉀樣品(雜質不參與反應)的純度,取一定量該樣品進行加熱,不同時刻固體質量數據如圖所示。(1)時刻產生的氧氣質量是 。(2)時段剩余固體質量不變的原因 。(3)列式計算該樣品中氯酸鉀的純度 。30.根據相對原子質量來研究元素,始于19世紀初。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納提出了鋰鈉鉀、鈣鍶鋇、磷砷銻、氯溴碘等15種元素,把這些元素稱為“三種元素組”。1864年,德國化學家邁耶,按相對原子質量遞增順序制定了一個“六元素表”。1865年,英國化學家組蘭茲按相對原子質量遞增順序,將已知元素作了排列。他發現第八個元素就與第一個元素性質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現周期性)。這好像音樂上的八個音階一樣重復出現,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論(下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H Li G B C N OF Na Mg Al Si P S1869年,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對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物理性質(熔點、密度等)進行了比較,直到19世紀末才制成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事實上在1869年,德國的邁耶和俄國的門捷列夫幾乎同時發現了元素周期律。(1)請你將Br、K、Mg三種元素按邁耶的六元素表規律進行排列 。(2)根據紐蘭茲“八音律表”,與Na性質相似的元素是 。(3)分析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正確的有 (可多選)。A.研究復雜的現象往往需要尋找規律B.科學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規律時,不需要借助技術手段C.如果當時門捷列夫沒有發現元素周期表,未來也會有其他科學家發現D.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所學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E.紐蘭茲的“八音律表”中沒有稀有元素,說明他的理論是錯誤,沒有作用的31.研習小組對溫室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資料顯示: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氧化亞氮、甲烷等。(1)如表,“溫室效應指數”是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定為1),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結合大氣中的含量,請推算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大氣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種氣體 。物質(部分)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CO2 0.03 1CH4 2×10﹣4 30(2)小東同學取8g石灰石樣品,把40g稀鹽酸分4次加入,測量過程數據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①表中m的數值是 。②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序號 加入稀鹽酸質量(g) 剩余固體質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觀點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如圖是科學家對1955~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一個觀測結果,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否支持上述觀點?請說明理由: 因為 。32.項目化學習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一款湖面上的電動游船,圖甲是電門踏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中O、E、F為變阻器的三個接線柱。他們制定的產品評價表如下。電動小車評價量表(節選)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行駛速度控制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變大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不變 踩下電門踏板,車速反而變小指標二:行駛方向控制 小車能前進和后退 小車只能前進或后退 小車不能運動他們設計如下的電路,并將電流表改裝成速度表。(1)電動機是根據怎么原理制成的? 。(2)旋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兩個接線柱為O、E,踩下電門踏板時,電動機轉速如何變化 。(3)圖乙是項目化小組設計的實現電動車前進的電路圖,開關S1。S2可以分別接①和③或者②和④。結合評價表判斷該模型的“指標二”評價等級并說明理由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2)(學生用).docx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下科學期末學習評價(2)(教師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