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下圖為2022年某日攝影師在北極黃河站(78°N,12°E)拍攝的一幅太陽視運動軌跡合成照片。據此完成1~3題。1.該月可能為( )A.3月 B.5月 C.9月 D.12月2.據圖推測攝影師拍攝方向接近朝向( )A.正東 B.正西 C.正南 D.正北3.圖中甲時刻北京時間最接近( )A.1:00 B.7:00 C.13:00 D.19:00江蘇興化垛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地人們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塊塊狀如小島的精致農田。下圖為興化垛田景觀圖,據此完成4~6題。4.興化垛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地( )A.地勢低洼 B.氣候濕潤 C.河網密布 D.地狹人稠5.垛田農業模式可緩解當地的(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洪澇災害 D.土地鹽堿化6.興化垛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農業轉型 B.發展特色旅游 C.塑造民族品牌 D.保護垛田景觀成都、重慶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兩個城市互聯互通,促進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如圖為城市群空間格局和要素分布圖。讀圖,完成7~8題。7.重慶輻射能力弱于成都的主要因素有( )A.經濟腹地 B.地理位置 C.文化底蘊 D.城市等級8.雙城協作發展,重慶的輻射優勢是( )A.科技 B.水運 C.旅游 D.制造瑞典垃圾發電廠每年要燒掉550萬噸垃圾。由于本國垃圾不能滿足需要,2015年及以前每年要進口80多萬噸垃圾。下圖為瑞典生活垃圾處理比例圖。據此完成9~10題。9.瑞典處理“垃圾”前會做好的工作是( )①控制污染物的源頭擴散 ②風險預測和應急預案 ③疏通廢棄物排入北冰洋的通道 ④環境安全沖突的軍事準備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瑞典處理“垃圾”過程( )A.推動了世界性的污染物跨國轉移 B.擴大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C.利于污染物自然擴散、快速凈化 D.減少了突發性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以人口減少和經濟衰退為特征的收縮型城市,近年來已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有學者提出收縮型城市應采取“精明收縮”的策略,以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減輕城市負擔,將投資重點轉向調整城市功能。下圖示意某一類型的收縮城市。據此完成11~12題。11.該類型城市出現人口和資本大量外流現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環境惡化 B.資源枯竭 C.產業升級 D.交通擁堵12.該類型城市采取“精明收縮”策略,其主要發展方向是( )A.降低建筑高度 B.完善交通網絡 C.扶持大型企業 D.培育創新產業中部糧食主產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0.69%,耕地總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4.06%,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30%以上,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該區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有明顯優勢。下圖為中部糧食主產區耕地等別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注:根據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將中國耕地劃分為1~15等,1等地質量最好,15等地質量最差。13.圖中耕地質量最優的地區是( )A.黃土高原區 B.黃淮海區 C.長江中下游區 D.四川盆地區14.四川盆地區和云貴高原區的耕地面積較小,主要原因是( )A.地處偏遠,農業技術落后 B.地表崎嶇,平地面積小C.地表巖石裸露,無法耕作 D.人口少,土地資源無力開發熱帶輻合帶是南北兩半球信風氣流會合形成的多雨地帶,又稱赤道輻合帶。其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而南北移動,正常最南到5°S,最北可達15°N。下圖示意某季節非洲盛行風向及熱帶輻合帶位置。據此完成15~16題。15.圖示季節( )A.亞洲東部盛行東南季風 B.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C.我國東南沿海臺風多發 D.地中海沿岸河流正處于豐水期16.與幾內亞季風成因相似的是( )A.我國東部地區的西北季風 B.我國東部地區的東南季風C.印度南部地區的東北季風 D.澳大利亞北部的西北季風二、綜合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并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我國的能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主要有西氣東輸工程、北煤南運工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地帶。同時,珠三角在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圖為珠三角地區能源調配圖。(1)分析珠三角地區能源供需矛盾的表現及成因。(2)說明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工程對珠三角發展的積極作用。(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珠三角地區能源調配與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肯尼亞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5 199米,高聳在東非大裂谷東側。近年來,我國與肯尼亞的科學家聯合對肯尼亞山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圖1示意肯尼亞山的位置,圖2示意肯尼亞山自然帶平面分布圖及西北—東南走向的垂直剖面圖,圖3示意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數值越大,物種越豐富)的垂直分布圖。(1)分析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十分豐富的原因。(6分)(2)根據圖3,描述肯尼亞山的西北坡和東南坡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分布狀況。(6分)(3)分析肯尼亞山的西北坡和東南坡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空間分布狀況的原因。(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西雙版納古傣語名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該州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多在800到2 500米之間,東、南、西三面與老撾、緬甸接壤,是我國從陸路通往中南半島的要沖。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3.68%,有占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許多珍稀、古老、奇特、瀕危的動植物是這里獨有的,許多植物是珍貴的藥材。西雙版納州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占云南省第二位,僅次于騰沖,共有熱泉、礦泉149處,有的含有豐富的礦物鹽,被稱為“鹽泉”。材料二 傣族被稱為“水的民族”,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對水的依戀,與風俗習慣和居住地氣候有關。傣族過新年時,有浴佛、潑水、劃龍舟等活動,都離不開水;亞熱帶的高溫,使人們要一日幾浴;傣族開水田種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離不開水。材料三 下圖為西雙版納州所在區域略圖。(1)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西雙版納被稱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的原因。(2)簡析西雙版納州多熱泉、礦泉的原因。(3)結合材料,為西雙版納州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下圖為2022年某日攝影師在北極黃河站(78°N,12°E)拍攝的一幅太陽視運動軌跡合成照片。據此完成1~3題。1.該月可能為( )A.3月 B.5月 C.9月 D.12月2.據圖推測攝影師拍攝方向接近朝向( )A.正東 B.正西 C.正南 D.正北3.圖中甲時刻北京時間最接近( )A.1:00 B.7:00 C.13:00 D.19:00江蘇興化垛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地人們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塊塊狀如小島的精致農田。下圖為興化垛田景觀圖,據此完成4~6題。4.興化垛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地( )A.地勢低洼 B.氣候濕潤 C.河網密布 D.地狹人稠5.垛田農業模式可緩解當地的(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洪澇災害 D.土地鹽堿化6.興化垛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農業轉型 B.發展特色旅游 C.塑造民族品牌 D.保護垛田景觀成都、重慶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兩個城市互聯互通,促進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如圖為城市群空間格局和要素分布圖。讀圖,完成7~8題。7.重慶輻射能力弱于成都的主要因素有( )A.經濟腹地 B.地理位置 C.文化底蘊 D.城市等級8.雙城協作發展,重慶的輻射優勢是( )A.科技 B.水運 C.旅游 D.制造瑞典垃圾發電廠每年要燒掉550萬噸垃圾。由于本國垃圾不能滿足需要,2015年及以前每年要進口80多萬噸垃圾。下圖為瑞典生活垃圾處理比例圖。據此完成9~10題。9.瑞典處理“垃圾”前會做好的工作是( )①控制污染物的源頭擴散 ②風險預測和應急預案 ③疏通廢棄物排入北冰洋的通道 ④環境安全沖突的軍事準備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瑞典處理“垃圾”過程( )A.推動了世界性的污染物跨國轉移 B.擴大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C.利于污染物自然擴散、快速凈化 D.減少了突發性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以人口減少和經濟衰退為特征的收縮型城市,近年來已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有學者提出收縮型城市應采取“精明收縮”的策略,以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減輕城市負擔,將投資重點轉向調整城市功能。下圖示意某一類型的收縮城市。據此完成11~12題。11.該類型城市出現人口和資本大量外流現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環境惡化 B.資源枯竭 C.產業升級 D.交通擁堵12.該類型城市采取“精明收縮”策略,其主要發展方向是( )A.降低建筑高度 B.完善交通網絡 C.扶持大型企業 D.培育創新產業中部糧食主產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0.69%,耕地總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4.06%,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30%以上,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該區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有明顯優勢。下圖為中部糧食主產區耕地等別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注:根據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將中國耕地劃分為1~15等,1等地質量最好,15等地質量最差。13.圖中耕地質量最優的地區是( )A.黃土高原區 B.黃淮海區 C.長江中下游區 D.四川盆地區14.四川盆地區和云貴高原區的耕地面積較小,主要原因是( )A.地處偏遠,農業技術落后 B.地表崎嶇,平地面積小C.地表巖石裸露,無法耕作 D.人口少,土地資源無力開發熱帶輻合帶是南北兩半球信風氣流會合形成的多雨地帶,又稱赤道輻合帶。其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而南北移動,正常最南到5°S,最北可達15°N。下圖示意某季節非洲盛行風向及熱帶輻合帶位置。據此完成15~16題。15.圖示季節( )A.亞洲東部盛行東南季風 B.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C.我國東南沿海臺風多發 D.地中海沿岸河流正處于豐水期16.與幾內亞季風成因相似的是( )A.我國東部地區的西北季風 B.我國東部地區的東南季風C.印度南部地區的東北季風 D.澳大利亞北部的西北季風二、綜合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并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我國的能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主要有西氣東輸工程、北煤南運工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地帶。同時,珠三角在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圖為珠三角地區能源調配圖。(1)分析珠三角地區能源供需矛盾的表現及成因。(2)說明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工程對珠三角發展的積極作用。(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珠三角地區能源調配與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肯尼亞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5 199米,高聳在東非大裂谷東側。近年來,我國與肯尼亞的科學家聯合對肯尼亞山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圖1示意肯尼亞山的位置,圖2示意肯尼亞山自然帶平面分布圖及西北—東南走向的垂直剖面圖,圖3示意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數值越大,物種越豐富)的垂直分布圖。(1)分析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十分豐富的原因。(6分)(2)根據圖3,描述肯尼亞山的西北坡和東南坡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分布狀況。(6分)(3)分析肯尼亞山的西北坡和東南坡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空間分布狀況的原因。(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西雙版納古傣語名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該州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多在800到2 500米之間,東、南、西三面與老撾、緬甸接壤,是我國從陸路通往中南半島的要沖。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3.68%,有占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許多珍稀、古老、奇特、瀕危的動植物是這里獨有的,許多植物是珍貴的藥材。西雙版納州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占云南省第二位,僅次于騰沖,共有熱泉、礦泉149處,有的含有豐富的礦物鹽,被稱為“鹽泉”。材料二 傣族被稱為“水的民族”,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對水的依戀,與風俗習慣和居住地氣候有關。傣族過新年時,有浴佛、潑水、劃龍舟等活動,都離不開水;亞熱帶的高溫,使人們要一日幾浴;傣族開水田種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離不開水。材料三 下圖為西雙版納州所在區域略圖。(1)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西雙版納被稱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的原因。(2)簡析西雙版納州多熱泉、礦泉的原因。(3)結合材料,為西雙版納州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地理試題答案和解析1.B 2.D 3.B【解析】第1題,由圖中太陽的位置可知,該地太陽高度角先變小后變大,最小的太陽高度角為子夜太陽高度角,說明該地出現的極晝現象。北極黃河站位于北緯78度,當太陽直射點在北緯12度以北時,黃河站才能出現極晝現象。根據太陽直射點一個月可移動大約8度可知,應為5月份,3月,9月,12月太陽直射點都在北緯12度以南地區,黃河站不會出現極晝。故選B。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時,子夜太陽的方位位于正北方。圖中甲為子夜的太陽方位,故攝影方向是朝向正北。排除ABC,選D。第3題,圖中甲為子夜太陽方位,說明甲時刻為東經12度的地方時零點,北京時間為東經120度的地方時,根據地方時的計算可知,北京時間接近7點。4.A 5.C 6.D【解析】第4題,垛田是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塊塊狀如小島的精致農田。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勢低洼,A正確,氣候濕熱、河網稠密,地狹人稠是南方地區的普遍特點,不是形成垛田的原因,BCD錯誤。故選A。第5題,垛田是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的農業模式,可以緩解當地的洪澇災害,C正確;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黃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區,A錯誤;土地荒漠化主要發生在西北內陸氣候干旱、半干旱地區,B錯誤;土地鹽堿化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灌溉農業區,D錯誤。故選C。第6題,興化垛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垛田景觀,D正確;促進農業轉型,垛田景觀可能消失,A錯誤;發展特色旅游、塑造民族品牌能更好的保護垛田,促進申報世界遺產成功,BC錯誤。故選D。7.A 8.B 【解析】第7題,成都是四川的省會,且地處平原,經濟腹地比重慶大,A正確;重慶和成都均位于四川盆地地區,B錯誤;重慶和成都都有較深的文化底蘊,C錯誤;成都和重慶都是行政中心,城市等級相同,D錯誤。 第8題,重慶位于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水運便利。而與成都相比,重慶在科技、旅游和制造方面優勢不明顯,B正確,A、C、D錯誤。9.A 10.D【解析】第9題,瑞典作為發達國家,自行引進處理“垃圾”作為再生資源,所以會提前做好污染物源頭控制、風險預測和應急預案,不會將廢棄物直接排入北冰洋,也不會先行準備軍事行動。第10題,瑞典自行引進、消除部分“垃圾”,減少了突發性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D項正確;瑞典處理部分“垃圾”,對世界性污染物跨國轉移的影響不大,A項錯誤;引進部分“垃圾”是為了補充垃圾發電原料的不足,B項錯誤;瑞典自行處置廢棄物,不屬于污染物自然擴散,C項錯誤。11.B 12.D解析:第11題,該類型城市為工業城市,其興起和發展多依賴于資源的開發,資源枯竭導致城市發展面臨困境,促使資本和人口外遷,B正確。第12題,“精明收縮”策略要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減輕城市負擔,將投資重點轉向調整城市功能,而培育創新產業有利于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吸引資本和人口流入,D正確。13.C 14.B解析:第13題,由圖可知,長江中下游區的優等地、高等地面積大,平均等別最高,故其耕地質量最優,C項正確。 第14題,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部分,邊緣山地多低山和中山,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平地面積較小;云貴高原為喀斯特地貌區,受流水溶蝕作用明顯。兩地共同的特點是地表崎嶇不平,平原比重較小,故其耕地面積較小,故B項正確。15.D 16.D解析:第15題,讀圖可知,北印度洋海區盛行東北風,表明此時北半球為冬季。北半球冬季,亞洲東部盛行偏北季風,A錯誤;北半球冬季,大陸中高緯度上形成冷高壓,切斷南移的副極地低氣壓帶,B錯誤;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熱帶洋面熱量條件較差,加上大氣環流影響,很難形成臺風,C錯誤;北半球冬季,屬于地中海氣候的地中海沿岸受西風影響,溫和多雨,河流因雨水補給多而處于豐水期, D正確。故選D。第16題,幾內亞季風屬于變向信風,即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的,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起到重要作用。我國東部地區的西北季風和東南季風,屬于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這些季風成因與幾內亞季風成因不同,A、B錯誤;印度南部地區的東北季風主要是海陸熱力差異造成,與幾內亞季風成因不相同,C錯誤;北半球冬季時,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向左偏形成影響澳大利亞的西北季風,該盛行風與幾內亞季風成因相似,D正確。故選D。17.(1)表現:①能源需求量大:珠三角經濟發達,工業、人口密集,能源消費總量高。 ②能源缺口明顯:本地能源資源(煤炭、油氣)貧乏,常規能源自給率低。成因:①經濟因素: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高,產業能耗大(如制造業、服務業)。②資源稟賦:區域內缺乏大型能源基地,化石能源儲量不足。③政策導向:國家能源戰略推動清潔能源替代,但轉型期仍依賴外部輸入。解析:從地理環境(資源分布)和人類活動(經濟結構)兩方面分析,強調“需求大”與“供給缺”的矛盾。(2)西氣東輸:① 優化能源結構:天然氣替代煤炭,減少污染排放,改善大氣質量。②保障能源安全:多元化能源供應,降低對單一能源的依賴。北煤南運:①緩解能源短缺:補充煤炭資源,支撐電力、工業基礎能源需求。 ②促進區域協調:帶動北方煤炭產區經濟發展,實現資源跨區域調配。西電東送:①穩定電力供應:輸入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保障珠三角用電需求。②推動產業升級:低成本電力吸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助力經濟轉型。解析:從能源結構、區域協作、環境效益等角度切入,結合不同工程的特點(如西氣東輸的清潔性、西電東送的可持續性)作答。(3)①加強清潔能源開發:擴大太陽能、海上風電等本地新能源規模,減少對外部化石能源依賴。發展核電(如大亞灣核電站),提高清潔能源比重。②完善能源儲備與調峰能力:建設天然氣儲庫、抽水蓄能電站,增強能源供應抗風險能力。③推動能源技術創新:推廣智能電網、儲能技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氫能等前沿技術,探索綠色能源替代路徑。④深化區域能源合作:與西南地區(如云南水電)、國際能源市場(如進口LNG)加強聯動,保障供應鏈穩定。⑤優化產業結構與節能:淘汰高耗能產業,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如電子信息、金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降低人均能源消耗。解析:緊扣“可持續發展”核心,從“開源(清潔能源)”“節流(能效提升)”“協同(區域合作)”三方面提出建議,體現新高考對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考查。18.(1)肯尼亞山位于赤道附近,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基帶為熱帶植被;距海較近,水分條件較好;山脈的海拔高,具有從熱帶到寒帶的植被類型,垂直地帶性顯著;山地內地形狀況復雜,區域內地理環境差異大(或地理環境碎片化現象嚴重),植物群落物種豐富。(2)同海拔,東南坡物種豐富度指數大于西北坡;兩坡向物種豐富度指數隨著海拔升高都是先增大后減小,在海拔2.6千米附近物種豐富度指數達到最大;兩坡向之間的物種豐富度指數差異隨著海拔升高逐漸減小。(3)相較西北坡,東南坡為信風帶的迎風坡,降水量較大,較濕潤;地形雨多集中在海拔2.6千米附近,該區域水分條件最好;隨著海拔升高,兩坡空間距離接近,利于水熱交換,地理環境特征逐漸趨同。解析:(1)該地區處于熱帶地區,氣候條件適宜,有利于多樣化的植被生長。肯尼亞山靠近海洋,水分較為充足,水分充足是維持植被豐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各類植物的生長與繁衍。肯尼亞山海拔較高,從山腳到山頂的海拔變化較大,形成了從熱帶到寒帶的不同植被類型,這種垂直地帶性使得不同海拔的區域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多樣植物群落的形成。肯尼亞山地形復雜,區域內地理環境差異大,可能存在山谷、高原等多樣的地貌特征,同時也可能存在地理環境碎片化的現象,這種地形和地理環境的差異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從而促進了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2)根據圖3可知,在相同海拔條件下,東南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高于西北坡。兩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隨著海拔的升高都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在海拔2.6千米左右,兩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達到最大值,這可能是由于該海拔的氣候、土壤條件相對最為適宜多樣植物生長和繁殖。隨著海拔升高,兩坡之間的植物豐富度指數差異逐漸減小,這說明隨著海拔升高,兩坡的環境差異逐漸減小,導致植物群落的差異性減小,適宜生長的植物種類也趨于一致。(3)東南坡是信風帶的迎風坡,東南坡相對于西北坡擁有更多的降水量,從而創造了更為濕潤的氣候條件,這種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植物生長和繁殖,從而促進了植物的多樣性。地形雨多集中在海拔2.6千米附近,在這種較為適宜的水分條件下,植物群落有更好的生長環境,植物物種的豐富度最大。隨著海拔的升高,兩坡之間的空間距離逐漸縮小,這有利于兩坡之間水熱交換的增加,從而使得兩坡的氣候和環境特征逐漸趨同。19.(1)緯度低,海拔較高,氣候溫暖舒適;受西南季風影響,水汽充足,降水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物種豐富而多樣,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地熱資源豐富,多熱泉、礦泉。(2)降水充足,且地處板塊邊界,地表水下滲以后,通過裂隙出露形成泉水;地處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巖漿活動,地熱能豐富,且地下礦物質豐富,因此多熱泉、礦泉。(3)利用氣候優勢,發展優勢農業,如花卉、蔬菜種植等;利用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生物制藥等工業;依托物種資源、泉水、少數民族風情發展旅游業;利用邊境優勢,發展邊境貿易等。解析:第(1)題,主要從氣候、植被、資源等方面分析。第(2)題,泉水是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的,“多熱泉、礦泉”說明降水充足,地熱能和地下礦物質豐富,由此入手分析即可。第(3)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三大產業,在關注生態問題的同時,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地理試題.docx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地理試題含答案和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