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教學目標1.感受中華美德以及時代美德的呼喚,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樹立正確價值觀。2.了解寫作背景,揣摩文中描寫蓮花的文字,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閱讀拓展文章,理解文章深意。4.理解作者高潔的情懷,提升對文章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品析蓮花的形象;學習襯托、托物言志的手法,感受作者對蓮花的喜愛。難點: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引導語:江西詩派的首領黃庭堅評價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人之所愛,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一個人的節操品德。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周敦頤深愛蓮花,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走近周敦頤,看看他是如何寫他的所愛,又是如何體現他的情感的,表現的又是什么節操品德。【板書:愛蓮說】(二)整體感知1.播放名家朗讀的音頻,學生輕聲跟讀,感受朗讀的語氣及節奏,教師進行相應的朗讀指導。明確:①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②最后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感嘆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2.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初步感受作者對蓮花的贊美。3.請同學們根據上節課對文章大意的理解,思考總結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蓮花的?【板書:蓮花】明確:生長環境、體態、香氣、品質。(三)深入研讀1.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關鍵詞句,思考:從這些方面描寫了蓮花哪些特質,體現了蓮花什么樣的形象?明確: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中可看出蓮花生長于“淤泥”之中,但不染污濁,盡顯其品質的高潔自愛;經過洗滌而不顯得妖艷,可看出蓮的質樸自然。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此句從形態和香氣兩方面體現出蓮花內心通達,行為方正,不生枝蔓,香氣卻能飄蕩遠方,展現了花中君子的品行。③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此句直接點明,蓮花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只能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直觀的展現了蓮花的清高與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守。2.小組討論: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為什么還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么作用?【板書:菊花、牡丹】(以下環節可找小組代表回答,設置教師指導和追問環節)①分析“菊”的正襯作用。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把菊花比做什么?誰愛菊花?(花之隱逸者也。陶淵明)追問:陶淵明是個什么樣的人?明確:從之前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可知他有著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是不愿意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人。因此他才渴望去理想的世界,去世外桃源隱居。教師總結: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贊頌他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品質。作者表明了他與陶淵明之間都有著不同常人的志趣,正如陶淵明愛菊,而他獨愛蓮花一般。用菊花來正面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正面襯托他自己。【板書:正襯】②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教師提問:自李唐以來,世人盛愛牡丹,為什么? 明確:因為牡丹色彩艷麗,嫵媚動人,象征富貴。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不愿意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教師總結:“牡丹”是用來襯托蓮花的。世人皆愛與“我”獨愛形成鮮明的對照,正是因為牡丹的顯貴特點才有如此眾人盛愛牡丹,而“我”卻與眾不同。這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從而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板書:反襯】3.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思考:作者以《愛蓮說》為題,難道他僅僅只是因為喜歡這種植物嗎?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明確:作者不僅僅是贊美荷花,也在通過荷花來表達自身的節操志向。這種表現手法借用事物的自身特點寄寓作者的情操志趣,我們稱之為托物言志。【板書:托物言志】4.同學默該課文,思考:作者對“愛菊”“愛蓬”“愛牡丹”的人態度分別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明確:慨嘆愛菊的隱士極少,陶淵明之后已經很少有人喜歡;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了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板書:出淤泥而不染】(四)拓展延伸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這兩種觀點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一方一個觀點,展開一場辯論會。(五)小結作業小結:學生總結。引導語:哪位同學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收獲?這位同學感受到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表露出他的高潔傲岸的人生追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的,這節課我們除了體會到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以及作者自己的人生志向,還學習了襯托、托物言志的手法。作業: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紹介紹上課時你所說的喜愛之物,下節課評選擇優后全班交流分享。四、板書設計愛蓮說菊花 正襯 蓮花(托物言志) 牡丹 反襯 出淤泥而不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