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了解傳主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把握其獨特的外貌特征。2.揣摩精彩的語句,品味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3.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對列夫·托爾斯泰的評價。【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知人論世,激趣導入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詞來總結。這個人,他活著的時候,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地位、財富,可是最后卻孤單寂寞地死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火車站;他被人們尊稱為俄羅斯文學大師,最后的墳墓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襲貴族,卻拋棄貴族的身份甘心做一個普通農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來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吧!【設計意圖】由對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的簡要概括,引導學生粗略了解傳主的生平,知人論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入課文。二、初讀感知,評托爾斯泰外貌的“丑”1.預學展示作者簡介;字詞積累。(見《狀元大課堂》本課“作者名片”“字詞清單”欄目)【設計意圖】以黑板展示、屏幕顯示等形式,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2.整體感知師:課文可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預設 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3.聚焦“肖像畫”師:自由地默讀課文第1—5段,說說茨威格筆下的托爾斯泰長什么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學生發言為主,不必拘泥于文段的先后順序)學生發言中,要關注以下幾處難理解的語句:(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預設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來比喻“多毛的臉龐”,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他臉部的總體特征——多毛、胡髭濃密。(2)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預設 用“樹皮”比喻臉上的皺紋多,用“樹根”比喻又長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寫出了托爾斯泰的這張臉除了邋遢之外,實在沒有什么可愛之處。(3)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預設 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爾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寫出了托爾斯泰身材的矮小與普通,與“天才的靈魂”形成鮮明對比。(4)小屋粗制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木柴。預設 “小屋”不是指托爾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動地描寫出托爾斯泰長相的粗陋。綜上,可得出托爾斯泰的外貌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粗鄙”。三、再讀課文,品托爾斯泰眼睛的深邃1.概括“眼睛”描寫師: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預設 寫目光犀利;寫目光蘊情豐富;寫眼睛的威力;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提示他人生的不幸。2.分析“眼睛”特點師:跳讀第6—8段,尋找并畫出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生交流作答)師:以下是從文中挑選的關于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組合成的一首小詩,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說說這對眼睛有什么特點。課件出示:眼睛這道目光像黑豹那樣這道目光像锃亮的鋼刀那樣這道目光像槍彈穿透偽裝的甲胄那樣這道目光像金剛刀切開玻璃那樣這對眼睛是手術刀這對眼睛是X射線這對眼睛像一只獵鷹從高空朝一只膽怯的耗子俯——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這對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它主人的心窩預設 這對眼睛目光犀利、敏銳、深刻,蘊含豐富感情,威力大。【設計意圖】把比喻句組成小詩,語言特點更加鮮明,讓學生理解更為直觀、透徹。3.分析引用句師:文中引用的高爾基的話,有什么表達效果?課件出示: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爾基預設 這句話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它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以及內心世界的豐富和充沛。課文中對這雙眼睛的具體描繪可以視為這句話的注腳。這雙眼睛因優美的音樂而熱淚漣漣,因精神上的滿足自在而閃閃發光,因憂郁而黯淡,顯得麻木,神秘莫測;或者冷酷銳利,或者意趣盎然。4.分析比喻句師:齊讀下面這兩個比喻句,交流其含義。課件出示:(1)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2)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預設 (1)將托爾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鋼刀,極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銳,直戳要害。表現了托爾斯泰擁有一雙能夠洞察世間一切的充滿智慧的眼睛。(2)把托爾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表明托爾斯泰對自我的審視和解剖也是冷酷而銳利的。他是自我靈魂的不斷探尋者、解剖者。他執著地追求生命的真諦,審視社會的上層和下層、地主與農奴,還有宗教、革命……他在這種探尋中發現自己靈魂中的丑惡,為之痛苦并深深地懺悔。5.分析寫作手法師:從前面幾個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贊美托爾斯泰還是貶低他呢?作者的這種寫法叫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生交流討論,舉手作答)預設 主要是贊美托爾斯泰。這種手法叫作欲揚先抑。文章以“突然”為標志,來了個逆轉,先抑后揚,寫托爾斯泰外貌的丑陋是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這樣寫讓重點更突出,讓作者的情感傾向更加鮮明,也讓讀者更能窺見托爾斯泰的內心世界。【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照應教材P40批注(“那對眼睛”所展現的情感世界是如此豐富),體會托爾斯泰眼睛的犀利、敏銳,感悟作者對托爾斯泰的贊美和敬仰之情,學習作者比喻、夸張的語言表達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四、深層探究,感悟托爾斯泰的“幸福”師:閱讀第9段,解決課文批注的最后一個問題:“‘看透事物本質’,卻會失去幸福。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提示:1.“看透事物本質”,托爾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質”與“失去幸福”之間有何聯系?資料助讀1:課件出示:托爾斯泰曾兩次離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卻讓他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個黎明,他躺在異鄉一個小火車站站長家的小床上,他的遺言不是說給妻子兒女,而是說給這個世界,他說:“我愛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慮與不安、對真理不斷地求索和勤奮創作中度過的。82歲,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給我們的是17卷文集,是馳騁俄國文壇60余年的記憶,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預設 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間種種罪惡的根源,并盡其畢生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使得他不但沒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這痛苦使他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資料助讀2:課件出示:他生前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靜而樸素,在他家鄉的森林中無聲地長眠,墳前沒有墓碑。奧地利傳記作家茨威格說:“他的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唯有人們的敬意。”師小結:難怪有人評價托爾斯泰是一個“痛苦的清醒者”。但老師認為托爾斯泰肯定是“寧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無憂的夢中人”。——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魅力所在。【設計意圖】此環節引用圖文材料點撥學生,激活他們的思維,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茨威格對托爾斯泰的評價,從而幫助學生完成文本閱讀,幫助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板書設計】列夫·托爾斯泰 【教學反思】這節課采用板塊式教學模式,把課堂內容分為四個板塊,難度階梯式地增加。整體來看,這堂課帶領同學們對托爾斯泰的認識從外表走向了內心,讓同學們明白了一個人的高貴不在于相貌而在于靈魂。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本課緊緊圍繞課文旁邊的批注,引導學生來完成閱讀。作為一篇長文,長文短教需要舍棄一些東西,同時本課屬于傳記類文體,又必須教給學生一些東西,因此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內容理解就做得比較簡單。所以把修辭手法以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作為重點去教學,同時滲透傳記的寫作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