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語文學科四年級下冊22古詩三首《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教材解析《芙蓉樓送辛漸》是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第一篇古詩。本單元以“人物品質”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黃繼光》《“諾曼底號”遇難記》《挑山工》四篇課文,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情別意,以及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兩句寫景,景中藏情,一個“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離別的氣氛,一個“孤”字既寫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現了詩人的孤寂心情。后兩句言志,以“冰心”、“玉壺”自比,形容人的純潔與正直。這首詩構思別致,既寫了與朋友的離情別緒,又寫了自己的志向與品格。教學目標1.會認“芙、蓉、洛、壺”4個生字。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詩意,感受王昌齡純潔的內心和正直的品格。難點:通過朗讀古詩,拓展詩句,補充資料等方法,想象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的內心。教學過程一、猜詩導入,引出課題(一)根據插圖,猜送別1.出示《贈汪倫》《別董大》《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插圖,學生猜詩名。2.這三首古詩有什么相同之處?交流中學生發現這三首詩都為送別詩。(二)出示課題,勾連預學單沒錯,送別是古詩中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學習王昌齡的這首送別詩。1.指名讀課題2.提出疑問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問的嗎?根據課前預學單與學生提問引出疑問“辛漸是誰?芙蓉樓在哪兒?為什么要送辛漸?”。3.出示地圖,了解背景辛漸返回洛陽,途徑江寧,與王昌齡相遇,王昌齡正在那兒做官,一直將辛漸從江寧送到鎮江的芙蓉樓才肯返回,二地相隔150余里。【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學習過的送別詩導入,調動學生以往學習經驗,引出課題,勾連預學單的預習任務,補充背景知識,理解課題含義,初步感悟詩人與好友的離情別意。二、聚焦畫面,體悟心情學習提示: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初讀古詩,正音斷句 1.學生自由讀2.交流正音、(1)指名生讀課文。(2)讀準“芙蓉”、后鼻音“平明”。3.出示四三節奏停頓,讀出韻味(1)生根據停頓自由讀試試按四三節拍的節奏來讀,更有一番韻味。(2)指名讀(3)師范讀 聽聽老師怎么讀,試著像老師一樣讀一讀。(4)生齊讀(二)調動感官,觀景悟情1.讀著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談看到的畫面。2.由畫聚景,發現“寒雨”、“楚山”3.梳理雨特點,感悟詩情(1)雨寒這場雨下到你的身上,會是什么感覺?(2)雨大從詩句何處發現,出示詩文插圖,生交流在插圖中看到的景象,體會大雨“連江”。(3)雨久其實這場雨還有第三個特點,從何處發現,根據“夜入吳”猜測雨下整夜。(4)雨情奇怪,明明在送辛漸,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寫雨呢?引導學生發現寒雨背后詩人的心情。4.探究“孤山”,對比悟情這又是一座怎樣的山呢?(1)學生談論心目中孤山的特點。(2)出示真實楚山圖片,生從圖片中感受山勢連綿不絕.(3)圖與詩文的反差,為何明明是群山,王昌齡偏要寫“楚山孤”?體悟詩人孤寂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面上寫的是寒雨與楚山,實際上寫的是他的心情,這就叫“借景抒情”。5.再讀詩句,帶著詩人的心情讀一、二兩句。【設計意圖】“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是學習古詩的起點,通過多種朗讀方式的指導,指名讀、齊讀、教師范讀等,通過朗讀為學習古詩打下基礎。調動身體感官,感受“雨”和“山”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詩人心情,理解“借景抒情”的創作手法。三、知人論世,尋溯品格學習提示:讀古詩三、四兩句,說說令你印象深刻的詞。(一)分享資料,初識經歷1.出示預學單,生談找到的王昌齡為官經歷學生點評王昌齡為官之路與他的心情,引出三、四兩句詩。(二)緊抓意象,剖析特點2.談冰心、玉壺特點。冰心:晶瑩、純潔、透明……玉壺:潔白無暇、純潔……(三)問題引入,尋訪人生詩人在這里為什么要寫到冰心和玉壺呢?今天要分享一種古人品讀詩詞的妙招,叫知人論世,意思是想要讀懂作品必須要讀懂這個人,讓我們走進歷史,尋找王昌齡的這顆冰心。1.開元十二年,遠赴塞外,尋找建功機會鏈接四上古詩《出塞》,感悟年輕時王昌齡的愛國情懷。這顆冰心就是他的一片愛國之心。2.開元十五年、十九年,不受重用出示資料,兩次考中,但均被授予低微官職。如果是你,你心里會怎么想?出示《黔陽縣志》對王昌齡的評價,通過資料,了解王昌齡愛民如子的為官品行。這顆冰心就是他的一片為民之心。3.開元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天寶七年,接連被貶出示王昌齡三次被貶經歷,生想象、討論屢次被貶后,別人會怎樣議論他。了解王昌齡被貶的原因:正直、仗義執言、不獻媚、不與人同流合污。這顆冰心就是他的一片正直之心。(在三段經歷中,回環誦讀三、四兩句)師總結:這片愛國、為民、正直之心就是王昌齡的冰心。知人論世,就是要借助資料,讀懂人、讀懂詩。4.回扣前文,同桌討論詩人在這里為什么要寫到冰心和玉壺呢?請把你的想法分享給同桌。知人論世,引導學生發現冰心、玉壺背后詩人高潔的品格。【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知人論世”的學習路徑,通過“王昌齡的邊塞經歷”、“王昌齡的為民政績”、“王昌齡的貶謫遭遇”三段史料的補充,讓學生深入作者人生經歷,讀懂人,讀懂詩,在“冰心”、“玉壺”的雙重象征中體會到詩人始終如一的品格。四、運用學法,拓學別詩1.反復誦讀,落實背誦。在一場寒雨,一座座孤山環繞之中,讀一、二。在詩人一生始終如一的這顆冰心中,讀三、四。在詩人說與不說的無奈中,一起誦讀。(挖空背誦)3.回顧板書,小組合作完成拓學單學習提示:1.朗讀古詩,讀出節奏和韻味。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同桌交流。3.根據理解,完成填空。(1)我發現本詩中抒發詩人感情的景物是____、____。(2)我覺得“明月心”在這首詩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師總結:王昌齡真不愧是七絕圣手,抓住景物抒發感情,借助事物表達志向,這就是王昌齡這坎坷一生的忠實寫照。【設計意圖】總結古詩內容與學法,落實古詩的背誦任務。拓展另一首同名詩,通過學法的遷移,以小組合作完成拓學單的形式,讓學生從“學一首詩”到“懂一類詩”的層級跨越,在多元學法的指導與運用中,達成學習思維的提升。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寒雨 孤寂 借景抒情 借助插圖楚山借助注釋冰心玉壺 高潔 托物言志 借助資料教學反思一、情境創設與問題驅動在教學伊始,選取了四年級下冊前學習過的三首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以插圖猜詩的形式調動已有知識儲備,引出“送別”主題,在已有送別詩的學習經驗上學習本詩,能夠激活學生學習經驗,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在問題設置上,我通過預學單收集學生對詩題的疑問,如“辛漸是誰?芙蓉樓在哪兒?為何要送辛漸”等,在學生真實的疑問中推進教學,在解釋詩題中,通過地圖資料、詩后注釋、歷史背景的補充,讓學生自主推進疑問解決流程。以及在抓取“寒雨”、“楚山”景物時,調動學生身體感知與自我認識,設置如“雨下在身上是什么感覺”“真實的楚山與你的想象有何不同”等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身體感受與想象力,讓學生能夠進入送別情境,推己及人,深度感悟送別深意。二、學法指導與思維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我不但重于內容的教學,對學法指導也有側重,試圖讓學生通過一首詩掌握學習一類詩的方法,在梳理雨的特點時,結合詞語“連江”與文中插圖,直觀觀察雨勢,有效利用課本非文字性內容理解詩意。借助注釋也是理解古詩最為常用的方法,在回答芙蓉樓在哪兒以及理解冰心、玉壺的特點時,均借用注釋,讓學生能夠自主利用方法理解詞句。古詩由于寫作時代的久遠,古人的所思所想藏匿于詩歌內外,僅憑詩歌數十字是無法全面、深度理解詩意的,因此充分補充詩人王昌齡的生平資料,讓學生明白借助資料,回到歷史現場,才能真正讀懂詩歌。在詩歌意象解讀時,在景物“寒雨”、“楚山”的分析中,抓住雨的三個特點與現實楚山、詩中楚山的二重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景物背后藏匿的詩人心情,從而理解“借景抒情”這一創作手法。三、知人論世與情感共鳴由于時代的間隔與四年級學生人生閱歷的限制,學生很難理解在離別時分王昌齡所托付的這兩句“怪語”。因而,在預學單中,我提前設置了“查一查”這一預學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對王昌齡的為官之路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知人論世”這一讀詩方法,引導學生從讀詩轉向讀人,補充王昌齡從邊塞到朝堂、從洛陽到貶地、從青年到中年的三段史料,為學生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品性始終如一的王昌齡形象,引導學生逐層級挖掘“冰心”的復雜內涵,從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到勤政愛民的為民之心,再到堅守正道的正直之心,在歷史向度的挖掘中感受詩人在“寒雨楚山”這兩類幽景之下潛藏的一顆澎湃而又晶瑩的內心。無論是時代還是詩人身份而言,都與學生相隔甚遠,只有將詩人自身融于詩歌教學之中,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從而達成學生的深度理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