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化學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下列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A. 蠟燭燃燒 B. 冰雪融化 C. 糧食釀酒 D. 食物腐爛2. 下列氣體中,能供給呼吸是A. N2 B. O2 C. CO D. CO23. 適宜某種植物生長的土壤pH范圍是7.2~8.3,該土壤呈A. 酸性 B. 中性 C. 堿性 D. 無法判斷4. 在“探究土壤酸堿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活動中,下列裝置和操作正確的是A.溶解 B.過濾C.檢驗酸堿性 D.測pHA. A B. B C. C D. D5. 春季時期,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高發,為應對發熱及疼痛癥狀,家中可常備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化學式為C8H9NO2的藥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對乙酰氨基酚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47B. 對乙酰氨基酚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0%C. 對乙酰氨基酚中氫、氧元素質量比為9:32D. 對乙酰氨基酚中氫元素質量分數最大6.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采用液氧作助燃劑是因為液氧具有可燃性B.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上鈦合金強度高、耐腐蝕C. 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D. “天宮”核心艙電推系統中的氮化硼陶瓷屬于金屬材料7. 對下列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合理的是A. 給自行車輪胎打氣:輪胎內氣體分子之間間隔變大B. 水和冰是純凈物:同一種分子構成C. 稀硫酸與稀鹽酸都可使石蕊變紅: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D. 碳元素與氧元素是不同元素:本質是核外電子數不同8. 風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拉動風箱可以使火爐燒得更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風箱的風量越大使用效果越好 B. 風箱拉動過程中增加了可燃物C. 手拉風箱為煤的燃燒提供了充足氧氣 D. 火爐燒得旺是因為降低了煤的著火點9. 如圖是碳元素的“價類二維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物質a一定是金剛石 B. 物質b和c不能相互轉化C. 物質d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D. 物質e能轉化成物質c10. 某同學取20mL氫氧化鈉稀溶液于燒杯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稀鹽酸,邊滴加邊攪拌,用傳感器測量反應過程中的pH及溫度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燒杯中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B. 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 由圖1的E點可判斷溶液中溶質為NaCl、NaOHD. 由圖2可見該反應放出熱量,加入20mL的稀鹽酸,二者恰好完全反應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化學方程式2分,特殊標記除外,共40分)11. 世界118位優秀青年化學家,形成了一張“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中國化學家雷曉光、姜雪峰等分別成為“N、S”等元素的代言人。請根據圖表回答問題:(1)用化學用語填空:①氟元素的符號___________;②一個氬原子___________。(2)表中3至10號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號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規律可知,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相同。(3)硫元素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比較容易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電子變成離子。(4)簡述依據氨氣的化學式()可獲取的三條信息___________。12. 我國古代科技璀璨奪目,金屬的冶煉與使用在當時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1)明代《天工開物》描述了煉錫,原理是錫砂中的和木炭在高溫下反應得到錫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2)煉錫時混入少許鉛形成合金,產物更易熔化流出,原因是___________。(3)古代“濕法煉銅”的原理是鐵與硫酸銅的反應,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___________。(4)青銅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種合金,硬度比純銅___________。13. 如圖是某種汽車燃料的燃燒過程示意圖。(1)從燃燒的條件看,火花塞的作用是什么?(2)汽油霧化效果越好,越有利于提高發動機功率和節省燃料,原因是什么?(3)燃燒過程中產生的CO和NO可在催化凈化裝置中轉化為空氣中常見的兩種無害氣體,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14. 化學興趣小組將學習過的物質整理成一張“化學地鐵線路圖”,同一線路中相鄰的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1)Ⅰ號線涉及的物質中,屬于單質的有__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2)Ⅰ號線中,溶液與溶液反應現象為___________。(3)為了實現順利“換乘”,物質a可以是___________溶液。15. 結合物質的溶解性及NaCl和的溶解度曲線,曲線上面所給的數據指的是在對應溫度下該物質的溶解度。回答下列問題。(1)NaCl屬于___________(填“易溶”或“可溶”)物質。(2)40℃時,在50g水中加入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質量為___________g。(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A. 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B. 20℃時,配制等質量的NaCl和的飽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質量多C. 將20℃NaCl和的恰好飽和溶液升溫到40℃,溶質質量分數均不變D. 將40℃NaCl和飽和溶液降溫到20℃,析出晶體的質量多16. 在一節課上,化學老師表演了一個魔術——“空瓶生煙”,A瓶中充滿氯化氫氣體,B瓶中充滿氨氣,抽開毛玻璃片,瓶中充滿濃濃的白煙。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該反應微觀模擬圖,你能獲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從微觀角度回答)(2)抽開玻璃片,兩種氣體就發生反應,說明了___________。(從微觀角度回答)(3)如果這兩個瓶子是質地較軟的塑料瓶,我們將會觀察到塑料瓶變癟了,原因是___________。(從化學、物理兩個視角綜合分析)17. 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1)實驗室用圖1裝置制取氧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2)為模擬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化學小組組裝如圖2所示裝置,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利用___________法收集到氧氣,檢驗收集到的氧氣的方法是___________。(3)圖3是家庭制氧機上濕化瓶的類似裝置,人吸氧時能觀察到瓶中有氣泡。該裝置的___________(填“a”或“b”)端連接制氧機的導管口。18. 饅頭、面包等發面食品面團中都有許多小孔,使發面食品松軟可口。于是小明將家里制作饅頭用的白色粉末帶到實驗室與同學們一起進行探究。(1)【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試管溶解,測得溶液的,說明溶液呈___________性。【提出問題】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查閱資料】碳酸鈉、碳酸氫鈉都可用于制作發面食品。碳酸氫鈉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碳酸鈉化學性質穩定。【猜想與假設】猜想Ⅰ:碳酸鈉,猜想Ⅱ:碳酸氫鈉(2)【實驗探究】甲、乙興趣小組設計不同實驗方案進行探究。甲組方案:取適量白色粉末于試管中,將導管伸入澄清石灰水,加熱,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猜想___________正確。乙組方案:準確測量生成氣體的體積以判斷白色粉末的成分。分別向盛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白色粉末的錐形瓶中,注入等體積、等濃度的足量的稀鹽酸,記錄如表:實驗編號 錐形瓶內物質 最終得到體積/mL名稱 質量/g① 碳酸鈉 a② 碳酸氫鈉 a③ 白色粉末 m表中___________g;根據上表中數據分析,猜想Ⅱ正確,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反思應用】(3)甲組方案中,無法判斷白色粉末是否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乙組方案可以判斷,如果是兩者的混合物,根據上表中數據分析,應該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4)家中制作饅頭、面包時,將面粉發酵(產生有機酸),再加入適量的碳酸氫鈉,可以使饅頭、面包松軟多孔,原因是___________。【物質制備】我國著名化工專家侯德榜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促進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其生產原理是在氯化鈉飽和溶液中通入氨氣,再通入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從溶液中以沉淀的形式析出:,過濾出碳酸氫鈉晶體,再受熱分解得到產品。整體流程如圖:(5)“侯氏制堿法”制得的“堿”是___________(寫化學式)。(6)計算5.85噸NaCl可制得的質量為___________噸。(7)在實際生產上,從反應后的混合物溶液中析出晶體的質量小于計算值,理由是___________。化學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化學方程式2分,特殊標記除外,共40分)【11題答案】【答案】(1) ①. F ②. Ar (2)電子層數(3)得到 (4)氨氣是由氮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氨氣屬于化合物,1個氨分子含1個氮原子和3個氫原子(合理即可)【12題答案】【答案】(1)(2)合金的熔點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的熔點低 (3)強 (4)大【13題答案】【答案】(1)使溫度達到汽油的著火點(2)增大了汽油與氧氣(或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燃燒更充分(3)【14題答案】【答案】(1)Fe(或O2) (2)產生白色沉淀(3)稀鹽酸(合理即可)【15題答案】【答案】(1)易溶 (2)74.2 (3)C【16題答案】【答案】(1)原子的種類及數目在化學變化中不會改變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3)兩種氣體反應,生成了固體,使瓶內壓強減少【17題答案】【答案】(1)(2) ①. 排水 ②.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3)a【18題答案】【答案】(1)a 堿 (2) ①. Ⅱ ②. a ③. V3=V2(3)V1<V3<V2(4)碳酸氫鈉與有機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體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氣室,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5)Na2CO3 (6)8.4(7)碳酸氫鈉首先要達到飽才會析出晶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