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1物質的分類及計量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0.2molH2O B.1molNaCl C.1.5molCu D.0.3mol氧2.物質的分類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圖甲所示的分類方法屬于交叉分類法B.有些金屬氧化物屬于酸性氧化物C.、等非金屬氧化物屬于酸性氧化物D.、等金屬氧化物屬于堿性氧化物3.當光束通過下列分散系時,能觀察到丁達爾效應的是A.泥漿 B.CuSO4溶液 C.Fe(OH)3膠體 D.酒精溶液4.關于氣體摩爾體積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在標準狀況下,1 mol任何物質的體積約為22.4 LB.22.4 L氮氣的物質的量一定是1 molC.如果1 mol氣體的體積為22.4 L,則這些氣體一定處于標準狀況D.在標準狀況下,0.5 mol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的總體積約為11.2 L5.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為電解質,如酸堿鹽等。下圖表示固態氯化鈉(b)、氯化鈉水溶液(a)、熔融氯化鈉(c)的微粒狀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NaCl溶液中,分子的H靠近 B.NaCl溶液以及熔融NaCl均屬于電解質C.固態NaCl中離子可自由移動 D.熔融的NaCl可以導電6.下列關于膠體和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膠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易產生沉淀;溶液均一、穩定,靜置后不產生沉淀B.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是均一透明的,而懸濁液是渾濁的C.光線通過時,膠體發生丁達爾效應,溶液則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D.只有膠狀物如膠水、果凍類的物質才能稱為膠體7.2 mol/L的鹽酸和硫酸各100 mL,分別加入等質量的鐵粉,反應結束后,所生成的氣體質量比為2∶3,則往鹽酸中加入鐵粉的質量是A.2.8 g B.5.6 g C.8.4 g D.11.2 g8.如圖表示的一些物質或概念間的從屬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 選項 X Y ZA 氧化物 化合物 純凈物B 置換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反應C 金屬氧化物 堿性氧化物 氧化物D 金屬 單質 純凈物A.A B.B C.C D.D二、填空題9.下列氧化物中,屬于堿性氧化物是 ,屬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①CO2 ②MgO ③CO ④Fe2O3 ⑤CuO ⑥Na2O ⑦SO210.現有下列物質:①固體; ②金屬鐵; ③氣體; ④稀硫酸;⑤氣體; ⑥氨水; ⑦粉末; ⑧蔗糖晶體;⑨熔融的; ⑩晶體。回答下列問題:(1)可導電的是 (填序號,下同)。(2)屬于電解質的是 。(3)屬于非電解質的是 。(4)屬于電解質,但在題給狀態下不能導電的是 。11.現有16.0 g CO和CO2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其體積為8.96 L。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為 。(2)混合氣體中碳原子的個數為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3)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如圖所示裝置,最后收集在氣球中(體積在標準狀況下測定)。①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的摩爾質量為 。②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中,電子總數為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假設氣體全部進入氣球中)。③氣球的體積為 L。12.回答下列問題(1)有相同物質的量的H2O和H2SO4,其質量之比為 。(2)由CO2與CO組成的混和氣體對H2的相對密度為20,則混和氣體中CO2的體積分數為 ;CO的質量分數為 。(3)同溫同壓下,12C18O和14N2兩種氣體的密度之比為 。(4)將乙烯、CO、N2三種氣體分別盛放在三個相同的容器中,若三個容器的溫度和質量相等,則三個容器的氣體壓強之比為 。三、計算題13.用NA表示阿伏加 德羅常數的數值,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1個CO2分子含有 個電子,1 mol CO2含有 molO , mol e-。(2)1.204x1024個NH3分子含有原子 mol,含有N mol ,含H mol 。(3)0.5 mol H2O中含有 個水分子,含有原子 個。(4)質量都是50 g的 HCl、NH3、SO3、O2四種氣體,含原子個數最多的是 。(5)寫出NaHCO3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四、解答題14.Fe(OH)3膠體的制備實驗流程: (1)方法:在小燒杯中加入40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 。繼續煮沸至液體 ,停止加熱,即可得到Fe(OH)3膠體。(2)原理: 。15.下面敘述正確的是A.NaCl溶液能導電,所以NaCl溶液是電解質B.固態NaCl不導電,但NaCl是電解質C.HCl水溶液能導電,所以HCl是電解質D.SO3溶于水能導電,所以SO3是電解質E.Cu能導電,所以是電解質F.BaSO4的水溶液不能導電,所以BaSO4是非電解質16.A、B、C、D、E五種物質均為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化合物,已知A、B、C、D、E五種物質里含有相同的一種金屬元素,并且A、B、C、D都可與物質M反應生成E,物質之間按箭頭方向都可通過一步反應實現轉化。實驗室通常用堿B的澄清溶液檢驗CO2。 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物質的化學式:A 、B 、C 、E 。(2)M屬于 (填“酸”“堿”“鹽”“酸性氧化物”或“堿性氧化物”)。(3)寫出正鹽C轉化為酸式鹽D的化學方程式: 。(4)寫出堿B轉化為酸式鹽D的化學方程式: 。《專題1物質的分類及計量》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C D D C C C1.D【詳解】A.H2O是由分子構成的,可用物質的量來計量,A正確;B.NaCl是由Na+和Cl-構成的,可用物質的量來計量,B正確;C.Cu是由原子構成的,可用物質的量來計量,C正確;D.0.3mol氧所指微粒不明確,無法確定是氧原子還是氧分子,D錯誤;故選D。2.B【詳解】A.圖甲所示的分類方法屬于樹狀分類法,A錯誤;B.有些金屬氧化物屬于酸性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錳,B正確;C.一氧化碳是不成鹽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C錯誤;D.氧化鋁是兩性氧化物,不是堿性氧化物,D錯誤;答案選B。3.C【詳解】泥漿是濁液,CuSO4溶液和酒精溶液都屬于溶液,當光束通過它們時均無丁達爾效應;氫氧化鐵膠體的分散質大小在1nm~100nm,屬于膠體,當光束通過時,有丁達爾效應,故選C。4.D【詳解】A.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約為22.4L,固體和液體不是,故A錯誤;B.溫度、壓強未知,不能根據Vm=22.4L/mol計算氣體的物質的量,故B錯誤;C.根據阿伏伽德羅定律,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關,若1 mol氣體的體積為22.4 L,氣體不一定處于標準狀況,故C錯誤;D.標準狀況下,Vm=22.4L/mol,因此在標準狀況下,0.5mol 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的總體積約為0.5mol×22.4L/mol= 11.2L,故D正確;故選D。5.D【詳解】A.根據圖示可知,NaCl溶液中,分子的O靠近,A錯誤;B.NaCl溶液為混合物,不屬于電解質,B錯誤;C.固態NaCl中離子不能自由移動,C錯誤;D.熔融的NaCl中有帶電的離子可自由移動,即可以導電,D正確;答案選D。6.C【詳解】A.膠體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于介穩體系,靜置后不會產生沉淀,故A錯誤;B.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其中膠體中膠粒直徑在1 nm~100nm之間,故B錯誤;C.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溶液則無丁達爾效應,故C正確;D.膠體是指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 nm~100 nm之間的分散系,與分散系的狀態無關,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睛】本題考查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和膠體的丁達爾效應,當分散劑是水或其它溶液時,根據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來分類,把分散系劃分為:溶液(小于1nm)、膠體(1nm~100nm)、濁液(大于100nm);應注意的是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要認為丁達爾效應是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溶液和膠體,這是容易混淆的。7.C【詳解】由于最后生成的氣體質量不等,所以證明鹽酸反應不足,而硫酸過量,否則生成氣體的質量之比應該是1:2;Fe+2HCl═FeCl2+H2↑①,生成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1mol,氫氣的質量為0.1mol×2g/mol=0.2g;反應完畢后生成氣體的質量之比為2:3;所以由硫酸生成的氣體質量為0.3g,設鐵的質量為x,則Fe+H2SO4═FeSO4+H2↑②56 2x 0.3g解得x=8.4g;故選C。【點睛】本題注意通過反應方程式判斷反應的過量問題,根據方程式求解。發生反應為:Fe+2HCl═FeCl2+H2↑①Fe+H2SO4═FeSO4+H2↑②,如果對于這兩個反應都是鐵不足的話就不可能是氣體質量比是2:3,所以肯定是鐵對一個反應來說是不足,對于另一個反應是過量.通過方程式可以看出來,鐵消耗HCl多.那么對于①反應來說是鹽酸不足,可以算出來生成H2為0.05mol,根據質量比可算出來②反應生成H2為0.075mol,對于②反應是Fe不足,以此計算鐵的質量。8.C【詳解】由圖可知,概念的范疇為Z包含Y,Y包含X;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元素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又屬于純凈物,故A正確;B.置換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一定屬于化學反應,故B正確;C.氧化物包括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包括堿性氧化物和其它非堿性氧化物,故C錯誤;D.金屬和非金屬單質為單質,單質和化合物為純凈物,故D正確;故答案為C。【點睛】對于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現總結如下:(1)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Mn2O7為酸性氧化物、Al2O3為兩性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屬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3)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堿(如SiO2、Fe2O3)(4)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堿的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Na2O2。9. ②④⑤⑥ ①⑦【詳解】和酸反應僅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為堿性氧化物,和堿反應僅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①CO2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②MgO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③CO和酸、堿都不反應;④Fe2O3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⑤CuO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⑥Na2O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⑦SO2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因此屬于堿性氧化物是②④⑤⑥,屬于酸性氧化物的是①⑦;故答案為:②④⑤⑥;①⑦。10. ②④⑥⑨ ①③⑦⑨⑩ ⑤⑧ ①③⑦⑩【詳解】(1)①固體由Na+和OH-構成,但Na+和OH-不能自由移動,故NaOH固體不能導電;②Fe是金屬,能導電;③由HCl分子構成,HCl氣體不能導電;④稀硫酸是硫酸的水溶液,硫酸電離出能自由移動的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能導電;⑤由CO2分子構成,CO2氣體不能導電;⑥氨水中含一水合氨,一水合氨能電離出能自由移動的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能導電;⑦由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但固體中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不能自由移動,因此粉末不能導電;⑧蔗糖由蔗糖分子構成,故蔗糖晶體不能導電;⑨熔融的能電離出能自由移動的Na+和Cl-,因此熔融的NaCl能導電;⑩中Cu2+和不能自由移動,因此晶體不能導電;故答案為:②④⑥⑨;(2)根據電解質的定義,固體、氣體、粉末、晶體雖不能導電,但它們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屬于電解質,熔融的可以導電,是電解質,故答案為:①③⑦⑨⑩;(3)金屬鐵是單質,氨水和稀硫酸是混合物,雖然它們能導電,但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氣體、蔗糖晶體是非電解質,故答案為:⑤⑧;(4)固體、氣體、粉末、晶體都是電解質,但在題給狀態下不導電,故答案為:①③⑦⑩。11.(1)40 g·mol-1(2)0.4NA(3) 28 g·mol-1 1.4NA 2.24【分析】16.0 g CO和CO2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其體積為8.96 L,則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是; 設混合氣體中CO和CO2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解得。【詳解】(1)該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為g·mol-1;(2)CO和CO2分子中都只含1個碳原子,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是0.4mol,所以混合氣體中碳原子的個數為0.4 NA;(3)①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吸收,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是CO,CO的摩爾質量為28 g·mol-1;②1個CO分子中有14個電子,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是0.1molCO,電子總數為1.4NA;③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是0.1molCO,標準狀況下,氣球的體積為0.1mol×22.4L/mol=2.24L。12.(1)9:49(2) 75% 17.5%(3)15:14(4)1:1:1【分析】(1)有相同物質的量的H2O和H2SO4,其質量之比為等于相對分子質量之比:18:98=9:49;(2)由CO2與CO組成的混和氣體對H2的相對密度為20,根據混合氣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40,CO2與CO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與ymol,,解得x:y=3:1,則混和氣體中CO2的體積分數為75%;CO的質量分數為(1×28)÷(1×28+3×44)×100%=17.5;(3)同溫同壓下,12C18O和14N2兩種氣體的密度之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M(12C18O):M(14N2)=30:28=15:14;(4)乙烯、CO、N2三種氣體分別盛放在三個相同的容器中,若三個容器的溫度和質量相等,三者摩爾質量相對,所以物質的量相對,同溫同體積時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三個容器的氣體壓強之比為1:1:1。13. 22 2 22 8 2 6 3.01 x1023 9.03 x1023 NH3 NaHCO3=Na++HCO【詳解】(1)1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2個電子、2個氧原子,則1 mol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mol氧原子和22mol電子,故答案為:22;2;22;(2)氨分子中含有3個氫原子和1個氮原子,1.204x1024個NH3分子的物質的量為2mol,則2mol氨分子中含有4mol原子、2mol氮原子、6mol氫原子,故答案為:8;2;6;(3)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則0.5 mol水分子中含有0.5 mol×6.02×1023=3.01×1023個水分子,含有0.5 mol×6.02×1023×3=9.03×1023個原子,故答案為:3.01×1023;9.03×1023;(4)質量都是50 g的 HCl、NH3、SO3、O2四種氣體中含有原子的物質的量分別為×2≈2.7mol,×4≈159.2mol,×4≈2.5mol,×2≈2.1mol,則含有氧原子個數最多的為氨氣,故答案為:NH3;(5)碳酸氫鈉為強電解質,在溶液中完全電離,電離方程式為NaHCO3=Na++HCO,故答案為:NaHCO3=Na++HCO。14.(1) 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 呈紅褐色(2)FeCl3+3H2OFe(OH)3(膠體)+3HCl【分析】向煮沸的蒸餾水中逐滴加入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可制得膠體,制取膠體的離子方程式為。【詳解】(1)在小燒杯中加入40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即可得到Fe(OH)3膠體。(2)原理:沸水中,FeCl3與H2O反應生成Fe(OH)3膠體與HCl ,故化學方程式為FeCl3+3H2OFe(OH)3(膠體)+3HCl。15.BC【解析】略16.(1) 或(2)酸(3)(4)【分析】實驗室通常用堿 B 檢驗 CO2,即B為氫氧化鈣,則A為氧化鈣, D為酸式鹽,說明N為二元酸或其對應的氧化物,即為碳酸氫鈣,N為二氧化碳或碳酸,則C為碳酸鈣, 氧化鈣或碳酸鈣或碳酸氫鈣都可以和鹽酸或硝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或硝酸鈣,故E為氯化鈣或硝酸鈣。【詳解】(1)由分析可知A為,B為,C為,E為或,答案為:,,,或;(2)堿性氧化物、堿、正鹽三類物質與酸或酸性氧化物反應可以生成正鹽,但酸式鹽只能與酸反應生成正鹽,所以M屬于酸,答案為:酸;(3)碳酸鈣轉變為碳酸氫鈣的反應方程式為:,答案為:;(4)氫氧化鈣轉變為碳酸氫鈣的反應方程式為:,答案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