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2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標準狀況下,11.2L HCl氣體溶于水中得到500mL鹽酸,其密度為,則所得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A. B. C. D.無法確定2.據科學家預測,月球的土壤中吸附著數百萬噸的He,每百噸He核聚變所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目前人類一年消耗的能量。以下關于3He的說法正確的是( )A.是4He的同素異形體 B.比4He少一個電子C.是4He的同位素 D.比4He少一個質子3.某一元酸在1mol/L的溶液中電離度為0.001%,則該溶液的導電能力接近于A.1mol/L 的NaOH溶液 B.純水C.10-6mol/L的NaOH D.10-5mol/L的NaCl4.門捷列夫曾預測鎵、鈧、鍺元素的存在及性質,莫塞萊也曾預測一種“類錳”元素。放射性元素锝(),其單質是從核燃料裂變產物中提取的,它的一種核素在臨床醫學診斷中應用很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元素是第四周期元素B.用D核轟擊鉬()靶也能得到,此過程屬于化學變化C.、、三種核素,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幾乎相同D.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差為125.陽臺上無土種植的花花草草需要使用含的植物營養液,現用代替進行配制,則需要三種固體的質量分別為A.;;B.;;C.;;D.;;6.為提純下列物質(括號中為雜質),所選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選項 被提純的物質(雜質) 除雜試劑 分離方法A NH3(H2O) 堿石灰 洗氣B H2O(Br2) CCl4 萃取、分液C KCl固體(I2) KOH溶液 加熱D MgCl2溶液(FeCl2) NaOH溶液 過濾A.A B.B C.C D.D7.下列做法錯誤但沒有危險的是 ( )A.制乙酸乙酯時,把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濃硫酸中B.制乙烯時,為防止暴沸,往熱反應液中加入沸石C.進行H2還原CuO的實驗時, 先加熱CuO后通入H2D.進行硫酸銅晶體含水量測定實驗時,加熱后的坩堝冷卻過程未放入干燥器8.一種原子的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另一種原子的核內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則它們不同的是A.核電荷數 B.核外電子數 C.原子的質量 D.元素的種類二、填空題9.某同學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加水時不慎超過了刻度線,他(她)把液體倒出一些,重新加水至刻度線。這樣做會造成什么結果?10.誤差分析的思維流程誤差的引入操作不當 藥品中含有雜質 定量儀器使用不當牢記:,分析m和V的變化(1)從改變溶質物質的量角度分析產生的誤差(用“偏大”“偏小”或“無影響”填空)。①配制450mL0.1mol/L的NaOH溶液,用托盤天平稱取NaOH固體1.8g: 。②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銅溶液,用托盤天平稱取膽礬8.0g: 。③配制NaOH溶液,用托盤天平稱量NaOH時,托盤天平的兩個托盤上放兩張質量相等的紙片,其他操作均正確: 。④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需稱量溶質4.4g,稱量時物碼放置顛倒: 。⑤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稀H2SO4溶液時,用量筒量取濃硫酸時,仰視讀數: 。⑥定容時,加水超過刻度線,用膠頭滴管吸取多余的液體至刻度線: 。⑦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燒杯及玻璃棒未洗滌: 。(2)從改變溶液體積角度分析產生的誤差(用“偏大”“偏小”或“無影響”填空)。①配制NaOH溶液時,將稱量好的NaOH固體放入小燒杯中溶解,未經冷卻立即轉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 。②定容搖勻后,發現液面下降,繼續加水至刻度線: 。③定容時仰視刻度線 。④定容搖勻后少量溶液外流: 。⑤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餾水: 。11.通過對近代化學發展的里程碑的學習,我們體會到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自然科學,請把重大成果與發現者連起來。①道爾頓a.提出化學元素的概念②波義耳b.建立氧化學說③拉瓦錫c.提出原子論④門捷列夫d.發現元素周期律⑤阿伏加德羅e.分子學說12.I.實驗室欲配制470mL0.1mol L-1CuSO4溶液,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所示的儀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 (填序號),配制上述溶液還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 (填儀器名稱)。(2)如圖所示的實驗操作的先后順序為 。II.(3)下列為配制4.6mol L-1稀硫酸的過程中部分操作的示意圖,其中有錯誤的是 (填序號)。III.(4)若出現如下情況,對所配溶液濃度有何影響?(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①定容時,某學生觀察液面的情況如圖所示,會 。②轉移過程中如果有少量液體灑到容量瓶外,會 。③定容時,加蒸餾水不慎超過了刻度,會 。④沒有洗滌溶解氯化鈉的燒杯和玻璃棒,會 。IV.(5)實驗中,用膠頭滴管定容后,液面正確的是_______。A. B. C. D.(6)若實驗中遇到下列情況,對硫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將有何影響?(填字母編號)A.偏高 B.偏低 C.無影響①稀釋濃硫酸溶液未冷卻就定容 。②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餾水 。三、計算題13.將117 g NaCl溶于水配制成1 L溶液。(1)該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2)配制1 mol·L-1的NaCl溶液500 mL,需該溶液的體積為 。(3)向該溶液中再通入一定量的HCl氣體后,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3 mol·L-1(假設溶液體積不變),則溶液中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通入HCl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為 。四、解答題14.某課外興趣小組需要的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1)配制溶液所需儀器及藥品:應稱取的質量為 應選用容量瓶的規格為 需要的玻璃儀器有容量瓶、燒杯、 及玻璃棒(2)配制時,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用序號表示,每個操作只能用一次)。A將已冷卻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B用托盤天平準確稱量所需的質量,倒入燒杯中,再加入適量水,用玻璃棒慢慢攪動,使其溶解(必要時可加熱)C用適量水洗滌燒杯2~3次,洗滌液均注入容量瓶中,振蕩D改用膠頭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與刻度線相切E將容量瓶蓋緊,振蕩,搖勻F繼續往容量瓶內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線處(3)若出現如下情況,判斷對所配溶液濃度的影響:沒有進行操作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下同);配制溶液時,容量瓶未干燥 ;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4)在實驗操作的搖勻過程中,不慎灑出幾滴,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15.實驗室配制0.1mol·L-1的BaCl2溶液可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用托盤天平稱取5.2g無水BaCl2晶體。第二階段:溶解配制0.1mol·L-1的BaCl2溶液。第一階段操作有如下幾步:A.將游碼撥至0.2g處;B.將游碼撥至“0”處;C.在天平兩邊的托盤上各放一張干凈的等質量的濾紙,調節天平兩邊的螺母使天平平衡;D.取走藥品,將砝碼放回砝碼盒內;E.往左盤內逐步添加晶體至天平平衡;F.在右盤上放置5g砝碼。(1)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填標號):B→( )→( )→A→( )→( )→( )。(2)在E操作中,只缺少量晶體時,其操作方法是 。(3)第二階段操作,應先將5.2gBaCl2加適量蒸餾水溶解,溶解過程中使用的主要儀器有 、 。然后將溶液轉入 中,再經 、 、 后即可得到0.1mol·L-1BaCl2溶液。(4)下列操作使配制的BaCl2溶液濃度偏低的有 (填字母序號)。A.將砝碼放在左盤上,BaCl2放在右盤上進行稱量B.選用的容量瓶內有少量蒸餾水C.定容搖勻后,液面下降,又加水至刻度線D.整個配制過程中,容量瓶不振蕩16.海洋植物如海帶,海藻中含有豐富的碘元素,主要以碘化物的形式存在。有一化學課外小組以海帶為原料制取少量碘單質,他們將海帶灼燒成灰,用水浸泡一段時間(使碘化物充分溶解在水中),得到海帶灰懸濁液,然后按以下實驗流程提取單質碘。(1)灼燒海帶時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是 (填序號)。A.燒杯 B.坩堝 C.蒸發皿 D.鐵架臺(帶鐵圈) E.酒精燈 F.干燥器(2)指出提取碘的過程中有關實驗操作的名稱:a ,c 。(3)操作b中充入適量的目的是 。(4)操作c中所用的有機試劑可以是 (只填一種),簡述理由: 。(5)操作c可以分解為如下幾步: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上B.把50 mL碘水和15 mL有機溶劑[(4)中所選擇的]加入分液漏斗中,并蓋好玻璃塞C.檢驗分液漏斗是否漏液D.倒轉漏斗用力振蕩,并不時旋開活塞放氣,最后關閉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旋開活塞,用燒杯接收溶液F.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層液體G.將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開或使塞上的凹槽與漏斗上口的小孔對準H.靜置、分層①上述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字母編號);②上述G操作的目的是 ;③最后碘的有機溶液是通過 (填“漏斗上口”或“漏斗下口”)獲得。(6)請給出一種檢驗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還含有單質碘的簡單方法: 。《專題2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D D A B D C1.B【詳解】標況下,0.5molHCl氣體溶于水中得到500mL鹽酸,,故選B。2.C【詳解】A. 同素異形體是指同種元素形成的結構不同單質,He與4He互為同位素,故A錯誤;B. 二者質子數相同為2,則電子數相同,故B錯誤;C. 二者為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為同位素,故C正確;D. 二者質子數相同,故D錯誤。故選:C。3.D【分析】該溫度下,溶液中c(H+) = 1mol/L×0.001 %=10-5 mol/L,溶液導電能力與自由移動離子濃度成正比,如果溶液導電能力接近,則溶液中離子濃度接近,據此分析解答。【詳解】該溫度下,溶液中c(H+) = 1mol/L×0.001% = 10-5 mol/L,溶液導電能力與自由移動離子濃度成正比,如果溶液導電能力接近,則溶液中離子濃度接近,所以只要給予的選項中離子濃度接近10-5 mol/L即可,A. 1 mol/L的NaOH溶液中離子濃度為1 mol/L>10-5 mol/L,所以該溶液導電能力大于該一元酸溶液,故A項錯誤;B. 純水中離子濃度為10-7 mol/L<10-5 mol/L,則水的導電能力小于該一元酸,故B項錯誤;C. 10-6 mol/L的NaOH離子濃度為10-6 mol/L<10-5 mol/L,則水的導電能力小于該一元酸,故C項錯誤;D. 10-5 mol/L的NaCl中離子濃度10-5 mol/L,接近于該一元酸溶液中離子濃度,所以其導電能力接近,故D項正確;答案選D。4.D【詳解】A.元素電子排布為[Kr]4d55s2,為第五周期元素,A項錯誤;B.原子核內發生的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B項錯誤;C.同位素的物理性質不同,如密度,C項錯誤;D.的質子數為43,中子數為98-43=55,二者之差為12,D項正確;答案選D。5.A【詳解】已知營養液中含有、、,根據元素守恒,,根據“唯一”優先考慮原則,需要,再由或守恒,確定需,則;;。故選A。6.B【詳解】A.將混有少量水蒸氣的氨氣直接通過足量堿石灰,堿石灰吸收了混合氣體中的水,得到干燥的純凈的氨氣,不需要進行洗氣操作,故A錯誤;B.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且萃取劑和碘不反應,可以采用萃取分液方法進行分離提純,故B正確;C.由于KOH與I2反應生成的KI無法從KCl中除去,引入了新的雜質,故C錯誤;D.氯化鎂溶液中含有氯化亞鐵,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與兩種物質反應,也除去了氯化鎂,不能達到除去雜質的目的,故D錯誤;故選B。7.D【詳解】A.乙醇和乙酸加入濃硫酸中,相當于水加入濃硫酸中,液體暴沸易噴出傷人,A不合題意;B.往熱反應液中加入沸石,液體受熱不均,易噴出傷人,B不合題意;C.先加熱CuO后通入H2,會引起H2與空氣混合點燃而發生爆炸,C不合題意;D.坩堝冷卻過程未放入干燥器,會造成無水硫酸銅吸水而生成水合硫酸銅,但不會產生危險,D符合題意;故選D。【點睛】制乙烯時,反應液中應加入沸石,以防液體在加熱過程中產生暴沸。若加熱過程中才發現忘記加入沸石,應立即停止加熱,待液體冷卻到室溫后,才能往反應液中加入沸石。8.C【詳解】一種原子的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另一種原子的核內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可知二者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由于質子數等于核電荷數等于原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相同的原子屬于同一元素。由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二者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因此二者的質量不相同,故合理選項是C。9.所得溶液的濃度偏低【詳解】因為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質,再重新加水至刻度線,溶液的總體積沒有變化,但容量瓶中的溶質的物質的量減少了,故所得溶液的濃度就會偏低。10.(1)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小 偏小(2) 偏大 偏小 偏小 無影響 無影響【詳解】(1)①配制450mL0.1mol/L的NaOH溶液,使用的容量瓶為500mL容量瓶,應該稱量的NaOH的質量為:0.1mol/L×0.5L×40g/mol=2.0g,故用托盤天平稱取NaOH固體1.8g,將導致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②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銅溶液,使用的容量瓶為500mL容量瓶,應該稱量的膽礬的質量為:0.1mol/L×0.5L×250g/mol=12.5g,故用托盤天平稱取膽礬8.0g,將導致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③配制NaOH溶液,用托盤天平稱量NaOH時,托盤天平的兩個托盤上放兩張質量相等的紙片,其他操作均正確,由于NaOH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實際稱量出的NaOH質量偏小,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④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需稱量溶質4.4g,稱量時物碼放置顛倒,實際稱量到的NaOH質量只有4.0-0.4=3.6g,故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⑤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稀H2SO4溶液時,用量筒量取濃硫酸時,仰視讀數,所量濃硫酸的體積偏大,所配溶液濃度偏大,故答案為:偏大;⑥定容時,加水超過刻度線,用膠頭滴管吸取多余的液體至刻度線,將帶走部分溶質,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⑦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燒杯及玻璃棒未洗滌,導致溶質的量偏小,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2)①由于液體的膨脹速率大于固體的膨脹速率,配制NaOH溶液時,將稱量好的NaOH固體放入小燒杯中溶解,未經冷卻立即轉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則將導致溶液體積偏小,所配溶液濃度偏大,故答案為:偏大;②定容搖勻后,發現液面下降,此為正常現象,若繼續加水至刻度線,將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③定容時仰視刻度線,將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所配溶液濃度偏小,故答案為:偏小;④定容搖勻后少量溶液外流,外流的溶液濃度與容量瓶中溶液濃度相同,則容量瓶中溶液濃度不變,只是體積偏小,故答案為:無影響;⑤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餾水,對溶液體積無影響,對所配溶液濃度無影響,故答案為:無影響。11. ①—c ②—a ③—b ④—d ⑤—e【詳解】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學說;波義耳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拉瓦錫建立了燃燒現象的氧化學說;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故答案為:①—c;②—a;③—b;④—d;⑤—e。12.(1) AC 燒杯、玻璃棒(2)④⑥②⑤③①(3)①④(4) 偏高 偏低 偏低 偏低(5)B(6) A C【詳解】(1)配制該溶液的步驟有:計算、稱量、溶解(并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燒瓶、分液漏斗,選AC;配制上述溶液還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燒杯、玻璃棒;(2)配制該溶液的步驟有:計算、稱量、溶解(并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實驗操作的先后順序為④⑥②⑤③①;(3)步驟①為濃硫酸稀釋,應將濃硫酸沿燒杯壁緩慢加入到水中,并不斷攪拌,①錯誤;②為移液,②正確;③為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并向容量瓶中加水,③正確;④定容時,眼睛平視刻度線,④錯誤;⑤為搖勻溶液,⑤正確,故填①④;(4)根據c=分析錯誤操作對所配溶液濃度的影響:①定容時,俯視觀察液面,加入的水不到刻度線,溶液體積偏小,則所配溶液濃度偏高;②轉移過程中如果有少量液體灑到容量瓶外,溶質物質的量偏小,則所配溶液濃度偏低;③定容時,加蒸餾水不慎超過了刻度,溶液體積偏大,則所配溶液濃度偏低;④沒有洗滌溶解氯化鈉的燒杯和玻璃棒,溶質物質的量偏小,則所配溶液濃度偏低。(5)因為表面張力的存在導致液面表面呈凹形或凸形,一般的液面呈凹形,所以定容后,只有液面凹液面的最低處和容量瓶刻度線相切時,溶液的體積才正好等于容量瓶的容積,答案選B;(6)①稀釋濃硫酸溶液未冷卻就定容,所配溶液的體積偏小,濃度偏高,答案選A;②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餾水,因后續實驗要加蒸餾水,故對實驗無影響,答案選C。13. 2 mol·L-1 2 mol·L-1 0.25 L 1 mol·L-1 22.4 L【分析】n(NaCl)===2mol,根據c=計算濃度,同時回答問題。【詳解】(1)由分析可知c===2mol/L;c(Cl-)= c(NaCl)= 2mol/L;(2)根據稀釋定律有V濃===0.25L;(3)向該溶液中再通入一定量的HCl氣體后,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3 mol/L,那么溶液中HCl的濃度為3mol/L-2mol/L=1mol/L,溶液中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mol/L;溶液為1L,通入HC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mol/L×1L=1mol,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1mol×22.4L/mol=22.4L。14. 26.5 250 膠頭滴管 B、A、C、F、D、E 偏低 無影響 偏高 重新配制【詳解】(1)配制的溶液,應選擇的容量瓶,需要溶質的質量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需要的儀器有托盤天平、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等;(2)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一般步驟為:計算、稱量或量取、溶解、移液、洗滌、定容、搖勻等,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為B、A、C、F、D、E;(3)沒有進行洗滌操作,導致部分溶質損耗,溶質的物質的量偏小,根據可知,溶液濃度偏低;配制溶液時,容量瓶未干燥,對溶質的物質的量和溶液體積都不產生影響,對溶液濃度無影響;定容時俯視刻度線,導致溶液體積偏小,溶液濃度偏高;(4)在實驗操作的搖勻過程中,不慎灑出幾滴,導致實驗失敗且無法補救,需要重新配制。15. CFEDB 應輕拍手腕,小心振動藥匙加入藥品,使天平平衡 燒杯 玻璃棒 250mL容量瓶 洗滌 定容 搖勻 AC【分析】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驟有計算、稱量、溶解(冷卻)、轉移、洗滌、定容、搖勻、裝瓶貼簽。【詳解】(1)使用托盤天平的步驟為調零→放砝碼→調游碼→加物品→取物品→取砝碼→游碼回零,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為BCFAEDB;(2)只缺少量晶體時,應輕拍手腕,小心振動藥匙加入藥品,使天平平衡;(3)溶解需要在燒杯中進行,并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5.2g BaCl2的物質的量為=0.025mol,體積V===0.25L=250mL,故選用250mL容量瓶,即溶解后將溶液轉入250mL容量瓶;根據分析,轉移至250mL容量瓶后,需經過洗滌、定容、搖勻等步驟;(4)誤差分析根據c==,由m、V的大小判斷。A.將砝碼放錯位置后,由于需要使用游碼,游碼為0.2g,所以稱得的BaCl2為5.2g-2×0.2g =4.8g,所得溶液濃度偏低;B.由于定容時需要向容量瓶中加水,故容量瓶內有少量蒸餾水不影響濃度;C.搖勻后有少量液體殘留在刻線上方,只許等待片刻液體流下即可,再加水會增大溶液體積,所得溶液濃度偏低;D.不振蕩,溶液濃度不均勻,待溶質充分擴散后即可達到所配濃度;故選AC。16. BDE 過濾 萃取、分液 使I-轉化為I2 CCl4(答案合理即可) CCl4不溶于水,且溶解碘的能力強于水(與前一問照應) CBDAHGEF 保持分液漏斗內外壓力平衡,使液體易于流下 漏斗下口[與(4)照應] 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試管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變藍,說明沒有I2剩余,反之則有I2剩余【分析】將海帶灰懸濁液過濾可得固體殘渣和含有I-的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通入適量Cl2,發生反應:Cl2+2I-=I2+2Cl-,然后向其中加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經分液后單質I2進入有機溶劑,然后蒸發結晶可得I2的晶體,據此分析解答。【詳解】(1)灼燒固體海帶時用坩堝,在帶鐵圈的鐵架臺(或三腳架和泥三角)放置坩堝,用酒精燈進行加熱,所以灼燒海帶時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是坩堝、帶鐵圈的鐵架臺、酒精燈,合理選項是BDE。(2)根據圖示可知,提取碘的過程中有關實驗操作的名稱,a是過濾;c是萃取、分液;(3)操作b中充入適量Cl2,可發生反應:Cl2+2I-=I2+2Cl-,使I-轉化為I2,若Cl2過量,I2會被過量的Cl2氧化產生更高價態的碘的化合物;(4)操作c是萃取、分液,其中所用的有機試劑可以是CCl4,CCl4作萃取劑的選取標準:溶質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水,溶質和萃取劑CCl4不反應,CCl4和水互不相溶。四氯化碳符合萃取劑的選取標準,所以可以用四氯化碳作萃取劑;(5)①萃取分液的操作步驟是:檢驗分液漏斗是否漏液;把50 mL碘水和15 mL有機溶劑[(4)中所選擇的]加入分液漏斗中,并蓋好玻璃塞;倒轉漏斗用力振蕩,并不時旋開活塞放氣,最后關閉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上;靜置、分層;將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開或使塞上的凹槽與漏斗上口的小孔對準;旋開活塞,用燒杯接收溶液;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層液體,故操作步驟用字母順序表示為CBDAHGEF;②在上述中G操作的目的是保持分液漏斗內外壓力平衡,使液體易于流下;③由于I2的CCl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分液后在下層,所以最后碘的有機溶液是通過漏斗下口獲得;(6)可根據I2遇淀粉溶液變為藍色檢驗。檢驗方法是: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淀粉溶液,若溶液變為藍色,說明還有單質碘;若溶液不變藍色,說明提取碘后的溶液中無I2單質。【點睛】本題考查了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涉及儀器的使用、實驗操作步驟、物質的檢驗等。把握實驗流程,弄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發生的反應、分離混合物方法與物質性質的關系是解題關鍵。注意(5)操作c的萃取、分液中實驗操作步驟的先后順序的判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