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試地理模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容積率是城市建設用地地塊上總建筑面積與地塊面積的比值,一般來說,工業園區中樓層越多,容積率越高,下圖示意某城市工業園區規劃的功能分區。其中,各產業園容積率按照適合生產的最大容許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區曾有以高層建筑為主的高容積率和以中高層建筑為主的低容積率兩個規劃方案,政府部門最后采納了低容積率方案。據此完成1~2題。1.上圖所示的各產業園中,規劃容積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2.推測政府部門采納生活居住區低容積率方案的目的是( )①打造舒適生活空間 ②提升建筑物質量③與城區建筑相協調 ④提高土地出讓價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半城鎮化是指人口已進入城鎮但戶籍仍在農村的現象。如圖為我國人口半城鎮化率的演變模型圖。讀圖,完成3~4題。3.目前,我國東部大多數省份半城鎮化率處在T2階段,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城市規模 B.人口數量 C.城鄉差異 D.交通狀況4.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國半城鎮化率向T3階段演變的是( )①降低人口機械增長 ②加快戶籍制度改革③提高城鎮服務水平 ④完善城鄉交通體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城市的“虹吸效應”和“外溢效應”對區域城市的發展影響巨大。“虹吸效應”是指區域中心城市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大量吸納周邊中小城市的人口、資金、產業等資源,產生聚集效應的現象;“外溢效應”是指中心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其人才、技術、產業、資金等向外圍中小城市遷移的現象。如圖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和“外溢效應”。據此完成5~6題。5.關于中心城市“虹吸效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A.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環境改善 B.促進區域中心城市規模擴大C.促進外圍城市經濟發展 D.只出現在雛形期和成長期6.“外溢效應”對區域城市發展的影響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產業升級 ②促進城市群的形成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豫南處于大別山區的北部,地勢南高北低,山中風景秀麗,林壑幽美,山外淺山嶙嶙,稻田層層疊疊。豫南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兩大因素的影響,豫南形成了帶型、環型、團塊型和串聯型四類村落。如圖為豫南四樓灣村的平面圖。據此完成7~8題。7.豫南形成四種不同村落空間形態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起伏較大 B.文化層次多元 C.分布格局復雜 D.洪澇災害頻繁8.與團塊型村落相比,豫南帶型村落( )A.防御功能顯著 B.沿等高線排列分布C.公共空間形態單一 D.建筑相互聯系緊密“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據此完成9~10題。9.詩句描述的是( )①鄉村 ②城鎮 ③平原 ④山區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0.產生詩句中聚落形態特點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河流 D.土壤為建設生態城市,我國某城市對功能區布局進行了調整,圖1為該城市調整后布局圖,圖2為該城市對路面的改造工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1~8題。11.該城市功能區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主要原因是( )A.壓縮居民活動空間 B.使各方向親近自然C.縮短居民出行距離 D.減少工業布局規模12.該城市對路面的改造工程對城市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A.美化城市環境 B.杜絕污染物的排放C.維護生物多樣性 D.減少內澇,調節大氣和氣候13.某地產商擬在該城市某地塊建設高級居住區,關于其區位選擇和理由敘述正確的是( )A.①處,上風上水,環境優美 B.②處,市中心,市場廣闊C.③處,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④處,盛行風下風向,大氣質量優新城生活空間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活動所占據的場所和空間。下圖示意2017年我國某大都市新城生活空間現狀和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調查顯示,該新城的社區居民休息日與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數均相當。據此完成14~16題。14.該新城的社區居民非工作活動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區附近,主要是因為新城( )A.交通方式較為單一 B.生活服務設施不足C.生態環境質量較差 D.居民消費能力較弱15.為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該新城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 )A.擴大新城空間范圍 B.增加休閑娛樂場所C.促進就業本地化 D.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6.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后,該新城的社區居民日常( )A.平均出行距離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數減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開啟了郊區城鎮化進程(下圖),逐步在郊區規劃建設了許多功能區,促進各類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區建設新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購物中心,逐步實現產城融合。臨港新城(L)是上海產城融合的典范,中國新聞網對此報道:“腳下是陶瓷廢料制成的再生地磚,藍色透水瀝青路旁邊草木蔥蘢。海風徐徐,樹影婆娑,高達50%的森林覆蓋率讓臨港不僅空氣清新,而且較別處更多了幾分清涼。圍繞滴水湖,已經形成了功能各異的城市環帶。”(1)簡述臨港新城“產城融合”的具體表現。(6分)(2)從地理角度,分析臨港新城高森林覆蓋率對城市的有利影響。(6分)(3)說明臨港新城“圍繞滴水湖形成功能各異的城市環帶”這一空間布局的合理性。(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歷史上,嘉興城市形態規整封閉,發展緩慢,自1909年滬杭鐵路通車后,嘉興城市沿鐵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鐵路西北一側發展。21世紀初,嘉興市政府從滬杭鐵路的西北側老城區遷往鐵路東南側,把原先地塊置換為商業用地,嘉興市城鎮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圖示意嘉興市不同時期城區范圍。(1)簡述1909年以來嘉興市城區范圍的變化特點。(6分)(2)試從城鎮化的角度,分析嘉興市政府搬遷的原因。(6分)(3)嘉興市通過種植大片林木,保證楔形綠地內森林覆蓋率。說明楔形綠地的功能。(6分)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試地理模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容積率是城市建設用地地塊上總建筑面積與地塊面積的比值,一般來說,工業園區中樓層越多,容積率越高,下圖示意某城市工業園區規劃的功能分區。其中,各產業園容積率按照適合生產的最大容許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區曾有以高層建筑為主的高容積率和以中高層建筑為主的低容積率兩個規劃方案,政府部門最后采納了低容積率方案。據此完成1~2題。1.上圖所示的各產業園中,規劃容積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2.推測政府部門采納生活居住區低容積率方案的目的是( )①打造舒適生活空間 ②提升建筑物質量③與城區建筑相協調 ④提高土地出讓價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半城鎮化是指人口已進入城鎮但戶籍仍在農村的現象。如圖為我國人口半城鎮化率的演變模型圖。讀圖,完成3~4題。3.目前,我國東部大多數省份半城鎮化率處在T2階段,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城市規模 B.人口數量 C.城鄉差異 D.交通狀況4.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國半城鎮化率向T3階段演變的是( )①降低人口機械增長 ②加快戶籍制度改革③提高城鎮服務水平 ④完善城鄉交通體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城市的“虹吸效應”和“外溢效應”對區域城市的發展影響巨大。“虹吸效應”是指區域中心城市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大量吸納周邊中小城市的人口、資金、產業等資源,產生聚集效應的現象;“外溢效應”是指中心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其人才、技術、產業、資金等向外圍中小城市遷移的現象。如圖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和“外溢效應”。據此完成5~6題。5.關于中心城市“虹吸效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A.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環境改善 B.促進區域中心城市規模擴大C.促進外圍城市經濟發展 D.只出現在雛形期和成長期6.“外溢效應”對區域城市發展的影響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產業升級 ②促進城市群的形成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豫南處于大別山區的北部,地勢南高北低,山中風景秀麗,林壑幽美,山外淺山嶙嶙,稻田層層疊疊。豫南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兩大因素的影響,豫南形成了帶型、環型、團塊型和串聯型四類村落。如圖為豫南四樓灣村的平面圖。據此完成7~8題。7.豫南形成四種不同村落空間形態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起伏較大 B.文化層次多元 C.分布格局復雜 D.洪澇災害頻繁8.與團塊型村落相比,豫南帶型村落( )A.防御功能顯著 B.沿等高線排列分布C.公共空間形態單一 D.建筑相互聯系緊密“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據此完成9~10題。9.詩句描述的是( )①鄉村 ②城鎮 ③平原 ④山區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0.產生詩句中聚落形態特點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河流 D.土壤為建設生態城市,我國某城市對功能區布局進行了調整,圖1為該城市調整后布局圖,圖2為該城市對路面的改造工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1~8題。11.該城市功能區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主要原因是( )A.壓縮居民活動空間 B.使各方向親近自然C.縮短居民出行距離 D.減少工業布局規模12.該城市對路面的改造工程對城市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A.美化城市環境 B.杜絕污染物的排放C.維護生物多樣性 D.減少內澇,調節大氣和氣候13.某地產商擬在該城市某地塊建設高級居住區,關于其區位選擇和理由敘述正確的是( )A.①處,上風上水,環境優美 B.②處,市中心,市場廣闊C.③處,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④處,盛行風下風向,大氣質量優新城生活空間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活動所占據的場所和空間。下圖示意2017年我國某大都市新城生活空間現狀和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調查顯示,該新城的社區居民休息日與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數均相當。據此完成14~16題。14.該新城的社區居民非工作活動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區附近,主要是因為新城( )A.交通方式較為單一 B.生活服務設施不足C.生態環境質量較差 D.居民消費能力較弱15.為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該新城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 )A.擴大新城空間范圍 B.增加休閑娛樂場所C.促進就業本地化 D.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6.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后,該新城的社區居民日常( )A.平均出行距離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數減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開啟了郊區城鎮化進程(下圖),逐步在郊區規劃建設了許多功能區,促進各類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區建設新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購物中心,逐步實現產城融合。臨港新城(L)是上海產城融合的典范,中國新聞網對此報道:“腳下是陶瓷廢料制成的再生地磚,藍色透水瀝青路旁邊草木蔥蘢。海風徐徐,樹影婆娑,高達50%的森林覆蓋率讓臨港不僅空氣清新,而且較別處更多了幾分清涼。圍繞滴水湖,已經形成了功能各異的城市環帶。”(1)簡述臨港新城“產城融合”的具體表現。(6分)(2)從地理角度,分析臨港新城高森林覆蓋率對城市的有利影響。(6分)(3)說明臨港新城“圍繞滴水湖形成功能各異的城市環帶”這一空間布局的合理性。(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歷史上,嘉興城市形態規整封閉,發展緩慢,自1909年滬杭鐵路通車后,嘉興城市沿鐵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鐵路西北一側發展。21世紀初,嘉興市政府從滬杭鐵路的西北側老城區遷往鐵路東南側,把原先地塊置換為商業用地,嘉興市城鎮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圖示意嘉興市不同時期城區范圍。(1)簡述1909年以來嘉興市城區范圍的變化特點。(6分)(2)試從城鎮化的角度,分析嘉興市政府搬遷的原因。(6分)(3)嘉興市通過種植大片林木,保證楔形綠地內森林覆蓋率。說明楔形綠地的功能。(6分)高一下期期末考試地理模擬試卷答案及解析1.C 2.A 【解析】第1題,四類產業園中,Ⅱ軟件產業園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品技術含量高且體積小,不需要大量的原料、產品,可在樓層多的高層建筑辦公,規劃容積率最高。Ⅲ機械裝備產業園的生產設備多是大型、笨重的機床,樓房的承重負擔重;原料、產品的體積大、質量大,不方便進出樓層;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較大震動,易對建筑物造成損壞,故Ⅲ機械裝備產業園適合在樓層少的低層建筑辦公,規劃容積率最低。C正確。第2題,低容積率意味著居住區內的建筑密度較低,綠化和公共空間相對較大,能夠為居民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①正確;容積率的高低與建筑物質量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建筑物質量更多取決于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和監管等因素,②錯誤;如果城區整體規劃傾向于低密度、高品質的居住環境,采納低容積率方案可以使新的生活居住區與周邊城區建筑相協調,③正確;低容積率會降低開發商的利潤,可能導致政府土地出讓價格降低,④錯誤。選A。3.C 4.B 【解析】第3題,我國東部大多數省份城鎮經濟較發達,就業機會多,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使得農村人口大量遷入城鎮,導致半城鎮化率較高,處于T2階段,C正確;城鎮無論規模大小,通常都比其所轄范圍內的農村地區經濟發達,對農村地區的人口有較強的吸引力,A錯誤;人口數量、交通對人口的遷移影響較小,故對半城鎮化率影響小,B、D錯誤。故選C。第4題,我國半城鎮化率向T3階段演變,即降低半城鎮化率。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吸引城鎮中的農村戶籍人口落戶城鎮,能降低半城鎮化率,②正確;提高城鎮服務水平,有利于吸引城鎮常住人口中的農村戶籍人口落戶城鎮,從而降低半城鎮化率,③正確;人口機械增長往往是因為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國家不會限制人口流動和遷移,①錯誤;完善城鄉交通體系,使得人們在城鎮和鄉村之間來往更便利,不會因此降低半城鎮化率,④錯誤。故選B。5.B 6.A 【解析】第5題,中心城市“虹吸效應”是吸納周邊中小城市的人口、資金、產業等資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區域中心城市的環境會遭到破壞,A錯誤;中心城市“虹吸效應”是吸納周邊中小城市的人口、資金、產業等資源,通過吸引周邊的資源,可以促進區域中心城市規模擴大,B正確;“虹吸效應”是將外部資源集中起來促進中心城市的發展,外圍城市發展機會小,C錯誤;觀察圖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應”,D錯誤。故選B。第6題,“外溢效應”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遷移一部分人口、轉移一部分產業,較為低級的產業轉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產業優化升級,①正確;周邊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應”后得到發展,有利于本地經濟發展,與中心城市共同構成城市群,②正確;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處于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期,且“外溢效應”并不是由城市向郊區靠攏,③錯誤;“外溢效應”使得中心城市產業優化升級,高素質人才被留下,但并不會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錯誤。故選A。7.A 8.C 【解析】第7題,由材料可知,豫南地處大別山區,地形起伏多變,當地傳統村落與平原地區差異較大,村落主體沿著山水體勢進行縱向或橫向排列,產生多種不同的空間形態,A對;豫南地區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層次多元化會影響建筑物的風格,但是該地村落的形態主要受地形、地勢條件影響,B錯;聚落的分布格局與聚落的空間形態都是受自然條件、傳統文化因素影響的結果,C錯;該地地處山區,洪澇災害較少發生,D錯。故選A。第8題,團塊型村落防御功能顯著,建筑相互聯系緊密,A、D錯;團塊型村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較為開闊平坦的地區,而帶型村落一般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山谷的走向與等高線垂直,B錯;帶型村落整體形態沿著山水體勢呈條帶狀分布,民居建筑的組合關系比較規整,公共空間的形態比較單一,整個傳統村落的向心性較弱,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環境,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風條件較好,C對。故選C。9.C 10.A【解析】第9題,“板橋斜”說明地形崎嶇,是山區;“雞鳴”“浴蠶”等說明是鄉村。第10題,山區地勢起伏大,坡度大,平地狹小且分散,因此村落規模小而分散。11.B 12.D 13.A 【解析】第11題,讀圖1可知,該城市功能區布局增加了居民活動空間,A錯誤;使各方向被林地所包圍,更加親近自然,B正確;加大了居民出行距離,C錯誤;工業布局規模的變化圖中和材料中都沒有顯示,所以無法判斷,D錯誤。第12題,讀圖2可知,該城市對路面的改造工程增加了地表水下滲,減少了城市內澇,可以調節大氣和氣候,D正確。第13題,讀圖1可知,①處右側等高線密集、地勢高,結合風頻圖可知,地處上風向,是上風上水,環境優美的地區,A正確; ②處位于市中心,地租水平高,市場廣闊,適合建商業區,B錯誤; ③處靠近河流下游,水質較差,不適合建高級居住區,C錯誤; ④處位于盛行風下風向,大氣質量差,D錯誤。14.B 15.C 16.D 【解析】第14題,新城基礎設施不完善,只有較為單一的居住屬性,商業、醫療等生活配套設施發展滯后,社區附近可能有個別小商店,居民的非工作活動多在新城外,B正確。交通方式單一,交通不便,會限制居民出行,A錯;新城處于發展初期,生態環境良好,C錯;居民消費能力弱,會限制居民的非工作活動,D錯。故選B。第15題,據圖可知,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下,非工作活動和工作活動多在新城空間內部,說明新城就業崗位增多、基礎設施趨于完善。為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首先應發展第二、三產業,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促進就業本地化,后續可進一步發展休閑娛樂設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B、D錯誤,C正確;一般新城可供開發的空間較大,沒有必要擴大新城空間范圍,A錯誤。故選C。第16題,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下,工作與生活都在新城內,職住衡,平均出行距離減少,A錯誤;工作出行次數基本不變,B錯誤;出行距離近且多為公共交通出行,平均出行成本降低,C錯誤;原來主要以小汽車出行為主,理想模式下公共交通、非機動車出行等方式增加,D正確。故選D。17.(1)臨港新城“產城融合”表現:①產業與城市功能結合:布局大型購物中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②生態與產業協調:利用陶瓷廢料再生地磚、透水瀝青路,森林覆蓋率達50%,實現綠色發展;③空間結構優化:圍繞滴水湖形成功能各異的城市環帶,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同。解析:模式變化需從材料中提取時間節點(2001年)及對應措施。“產城融合”需結合產業(如購物中心)、生態(再生材料、森林覆蓋率)和空間結構(環帶)分析。(2)①調節氣候:森林通過蒸騰作用增加空氣濕度,降低氣溫,緩解城市熱島效應;②凈化空氣:植被吸附粉塵、吸收污染物,改善空氣質量;③美化環境:提升城市景觀,提供休閑空間,增強居民幸福感;④水文效益:透水瀝青與植被結合,增強雨水下滲,減少內澇風險。解析:需結合森林的生態功能(氣候、空氣、水文)和社會效益(環境、居民)作答,緊扣材料中“空氣清新”“清涼”等關鍵詞。(3)①地形與水源利用:依托滴水湖布局,利用水域資源打造生態環帶,兼顧生產與生活需求;②功能分區明確:環帶結構便于劃分居住、商業、產業等功能區,減少功能混雜;③交通便利性:環狀道路網絡利于分散交通壓力,提高通勤效率;④生態優先:森林環帶隔離污染,保障城市環境質量,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解析:需從自然條件(湖泊)、功能分區、交通和生態四方面分析,體現地理環境對城市布局的影響。18.(1)嘉興市城區范圍總體呈擴大趨勢;城區范圍呈扇形向外擴展,向東南和偏西方向擴展范圍較大;1909年到2000年城區范圍擴大速度較慢,2000年至2015年城區范圍擴大速度加快。(2)分散老城區的職能,緩解老城區交通擁堵、居住擁擠等狀況;老城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調整的需要;引導城區跨越滬杭鐵路,向東南方向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市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3)楔形綠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煙滯塵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楔形綠地可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楔形綠地可以把郊區的冷濕新鮮空氣引入中心城區,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擴散,加速城市空氣流通,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楔形綠地在降雨時具有吸水、滯水的功能,利于緩解城市雨澇;楔形綠地通過水分的持續蒸騰,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弱噪聲;美化城市環境;為市民提供休憩娛樂的場所。解析:第(1)題,1909年以來嘉興市城區范圍的變化特點,從圖中直接讀出并進行科學描述即可。在回答時可以先回答總體特征,再從不同時期具體分析。第(2)題,分析嘉興市政府搬遷的原因,應主要從分散老城區職能、解決老城區城市問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調整以及新城區的發展等角度入手。第(3)題,分析楔形綠地的功能應主要從森林的生態效益角度分析,如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緩解熱島效應、緩解雨澇、美化環境、提供休憩場所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試地理模擬試卷.docx 鄭州國慶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試地理模擬試卷含答案和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