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渝西中學2025年高二年級6月月考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老齡人口重心是指區域空間中老齡人口數量可維持空間均衡的優力點。調查表明,安徽省位于長三角經濟圈,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下圖為2000—2020年安徽省省內老齡人口重心移動軌跡。據此完成1-2題。1.與上海相比,安徽省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主導因素是( )A.出生率低 B.人口流出 C.產業轉出 D.醫療衛生水平低2.安徽省老齡人口重心東移是因為東側( )A.康養產業發達 B.資源稟賦優 C.距離江蘇近 D.基礎設施完善【原創試題】風雨橋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區,整體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下圖為“我國某傳統村寨土地利用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 3-4 題。3、關于圖中各地理事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A.鐵索橋位于河流交匯處的上游,可減小洪水威脅B.公路臨近村寨,有利于促進商品谷物農業發展C.山林地為村寨提供的供給服務大于支撐服務D.農田處于河漫灘上,河流沉積形成肥沃的土壤4.對比修建初期,目前風雨橋的主要功能是( )A.連接河流兩岸,方便車輛通行B.地域特色突出,用于接待外賓C.山區氣候多變,便于遮風避雨D.文化價值突出,便于發展旅游【原創試題】潮汐能電站是在海灣出口處建造堤壩形成庫區,并在堤壩設置發電廠房和水閘,利用水位差,采用雙向發電的水輪發電機組,在漲潮、落潮時均能發電的電站(如下左圖)。發電時段水閘關閉,停機時段水閘有時打開、有時關閉。下右圖示意浙江溫嶺潮汐能電站部分時段運行情況。據此完成5-6題。5、為了提高發電效率,①②③④四個時段需要關閉水閘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我國在沿海地區建設潮汐能電站,有利于( )A.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B.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增加常規能源比重C.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D.增加沿海灘涂面積,促進發展水產養殖土壤有機碳主要來源于生物的遺體、排泄物及分泌物。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也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下圖示意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下長期種植作物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下列地區長期種植作物更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積累的是( )A.山東半島 B.三江平原 C.江漢平原 D.黃土高原8.長期種植作物使土壤有機碳積累隨土層加深而減弱,其主要原因是( )A.雨水淋洗作用隨深度增加而減弱 B.凋落物和根系隨深度增加而減少C.耕作土壤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 D.微生物的分解隨深度增加而增強9.各類田間管理措施對促進土壤有機碳積累最為有效的是( )A.地膜覆蓋 B.施用化肥 C.加強灌溉 D.秸稈還田光化學反應及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是近地面臭氧的主要生成因素。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氣象條件也會對臭氧濃度產生較大的影響。烏魯木齊市地處天山中段北麓,四面環山,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喀什市地處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西北部及南部為山脈、高原,年降水量不足150mm。下圖示意烏魯木齊和喀什市2015-2022年臭氧濃度年變化特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導致烏魯木齊市比喀什市年降水量多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因素 D.大氣環流11.與烏魯木齊市相比,喀什市臭氧濃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 B.經濟發達,交通便捷,前體物排放多C.高山環繞,地形封閉,臭氧不易擴散 D.位于山谷,逆溫現象導致前體物集聚12.下列自然要素與近地面臭氧濃度呈正相關的是( )A.云量 B.風速 C.濕度 D.氣溫青藏高原水汽來源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即西部源區(源自青藏高原以西的海洋、陸地)、西南源區、東南源區以及本地源區。下圖示意1980--2020年不同水汽源區對青藏高原水汽貢獻率(水汽貢獻率指某源區輸送水汽占總水汽的比例)的逐年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對青藏高原水汽貢獻率最小的水汽源區是( )A.本地源區 B.東南源區 C.西南源區 D.西部源區14.對青藏高原水汽貢獻率最大的源區的水汽來源于( )①阿拉伯海 ②波斯灣 ③孟加拉灣 ④太平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15.7月份,西部源區的水汽對青藏高原降水影響范圍縮小的主要原因是( )A.西風帶北移 B.副熱帶高壓南移C.西南季風增強 D.東南季風增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污染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危險廢物的產業。21世紀初,江蘇省內部分污染密集型產業由蘇南向蘇北轉移。下表為蘇南、蘇北部分工業區位差異。項目 蘇南 蘇北土地價格 30-40萬元 1-2萬元建造廠房 1 0.7-0.8人工成本 1000元 500-800元環境政策 嚴格、高成本 寬松、低成本減免稅收優惠政策 1 0.7注:建造廠房的成本,蘇北地區只占蘇南地區成本的70%-80%。稅收成本采用相對數。指出污染密集型產業由蘇南向蘇北轉移的原因。(8分)簡述蘇北地區政府為應對污染密集型產業的轉入應采取的措施。(4分)從不同空間尺度歸納污染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內部轉移的方向。(6分)【改編試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農牧交錯帶是我國北方的生態屏障,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處于華北的上風向,是華北沙塵暴的一個主要加強源區。該地風蝕程度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引起了某科研小組的關注。圖1示意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的位置。針對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的南北差異,科研小組在實地考察前先提出兩種假設。假設一:從自然因素分析,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南部小于北部。假設二:從人文因素分析,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南部大于北部。請你任選一個假設,說明支持該假設的理由。(4分)(2)為驗證假設,該科研小組進行了實地考察,并根據實際情況撰寫了考察報告單。請你從考察結果出發補充完成考察報告單。(6分)考察報告單考察名稱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考察考察目的 探究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南北差異考察指標 , , , 。考察結果 與北部相比,南部冬春季節植被覆蓋度低,地表物質平均粒徑較粗,有的地塊遍布礫石,土壤墑情較差,覆沙層面積約占本區的78.47%。考察結論材料二:科研小組選取農牧交錯帶典型代表武川縣為研究對象,對農民留茬的小麥帶(圖2,相隔一定距離,保留高約15cm的條帶狀秸稈)防風蝕效果進行實驗分析,并繪制了下風向距茬不同位置風蝕降低率變化(圖 3)。(3)分析小麥留茬能減弱風蝕的原因。(4分)(4)結合實驗數據,從生產成本和生態角度確定出合理的留茬間距,并解釋其理由。(6分)【改編試題】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鯨鯊主要分布于熱帶和溫帶海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變溫魚類,依賴外界環境調節體溫,以淺層浮游生物為食。藍鯨主要生活在高緯海域,為恒溫哺乳動物,對環境溫度適應性較強,以深層磷蝦為食。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西側海域是藍鯨和鯨鯊的共同棲息地。全球變暖背景下,浮著生物群落從高能量硅藻向低能量甲藻轉變,藻類能量密度降低40%;同時鯨鯊的棲息地不斷向較高緯度轉移,鯨鯊面臨新的生存挑戰。下圖示意北美洲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西側藍鯨和鯨鯊棲息地重疊區的位置。指出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西側海域洋流的性質,并簡述其成因。(5分)為了食物生存空間等,不同動物往往會相互競爭,驅趕異類。但藍鯨和鯨鯊卻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西側出現棲息地重疊現象,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6分)(3)分析全球變暖對圖示區域幼鯊生存的不利影響。(6分)參考答案BCADB CABDC ADBCA16.(1)蘇北地區土地價格低;建廠成本低;人工(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政策寬松;稅收政策優惠。(2)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設定排放標準和環保要求;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嚴格執法;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3)從全國來看,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區域尺度來看,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從城市尺度來看,由中心城區向郊區或周邊農村轉移。17.(1)假設一:該區域自北向南大風日數減少、風速降低(2分),降水量增多(2分),植被覆蓋率升高(2分),因此北部風蝕程度大于南部。(答出2點得4分)或假設二:該地為農牧交錯帶,南部降水較多,種植業比重大(2分),與北部相比,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干擾程度大(2分),風蝕程度更嚴重。(4分)(2)考察指標:植被覆蓋率、地表粗化程度、土壤含水率、荒漠化面積(4分,一點1分)考察結論: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風蝕程度南部大于北部,人文因素起主要作用(2分)(3)原因: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減小地表風速;減慢土壤水分蒸發速度,增加冬春季的聚雪量,提高土壤濕度;減少裸露地表,降低風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攔截被風搬運的土壤顆粒,減緩侵蝕進程。(任答2點得4分)(4)2米左右;距茬2米處風蝕降低率次高峰,防風蝕效果較好;留茬間距為2米時,方便作物種植(不需要清除留茬再種植),節約人工成本。18.(1)寒流。(1分)該海域盛行離岸的東北信風(2分),在東北風的吹拂下,表層海水離岸而去(被吹走),底層冷海水上升,形成寒流(2分)。(2)該海域臨近藍鯨南下與鯨鯊北上路徑的關鍵通道,二者在此相遇(棲息);上升流使海底營養物質上泛,導致磷蝦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食物充足;藍鯨與鯨鯊的食物類型不同相互競爭較小;藍鯨與鯨鯊覓食深度不同,減小相互競爭。(任答3點得6分)(3)鯨鯊棲息地向較高緯度(向北)轉移,進入多條繁忙航線影響區,易受船只撞擊(干擾);(2分)氣候變暖導致浮游生物質量下降,影響幼鯊生長(幼鯊需延長攝食時間);(2分)幼鯊北移,同藍鯨的生存空間重疊,競爭加劇,幼鯊面臨的威脅加大;(2分)氣候變化迫使長距離遷移,幼鯊移動速度慢,能量過度消耗影響發育。(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理.docx 地理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