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江油中學2022級高三下期三診考前熱身訓練地理試題參考答案1.C【解析】本題考查日影與方位的判斷,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鸱N采集儀式開始時間為北京時間11時,哈爾濱地方時接近12時,太陽位于正南附近,影子朝北,因此可以判斷太陽大門面朝西南方。故C選項正確。D【解析】本題考查地球運動的意義,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冰雕在吉祥雕塑東北側,下午其影子能投射到冰雕上。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相同時刻太陽高度角越來越大,影子越來越短,覆蓋范圍越來越小。故D選項正確。3. C 【解析】本題考查厄立特里亞成為我國開發礦產的合作伙伴的重要優勢,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由圖可知,厄立特里亞臨紅海,地中海一紅海是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是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在厄立特里亞開采礦產便于通過重要航道出口。故C選項正確。4. B 【解析】本題考查交通運輸方式,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礦產從阿斯馬拉礦區運送至馬薩瓦港口,運輸距離短,且考慮到厄立特里亞交通基礎設施薄弱,比較適合公路運輸,且材料中已指出“運輸的連續性差但靈活性強”,公路運輸符合。當地氣候干旱,多時令河,不適合水運。故 B選項正確。5.A【解析】本題考查中厄礦產合作對我國資源安全的影響,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我國與厄立特里亞合作開發礦產,增加了我國礦產資源的供應渠道。多渠道供應能降低因單一供應源出現問題(如政治動蕩、自然災害影響生產等)而導致的資源供應風險;中厄合作只是增加供應渠道,并非嚴重依賴該國礦產供應;僅與厄立特里亞合作開發礦產,不會使我國礦產儲備大量增加;與厄立特里亞合作,我國礦產資源來源會更加多元化,而不是更加單一。故 A 選項正確。6. A 【解析】本題考查河湟谷地糧食作物,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春小麥和青稞為高寒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①②正確,③錯誤;該地不適宜大規模種植水稻,④錯誤。故 A選項正確。7. B 【解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由圖可知,該區域北部、中部交通條件較好,便于將苗圃生產的花卉運送到中部大城市的市場,“非農化”類型中苗圃比例較大。故℃選項正確。8. A 【解析】本題考查農業生產,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大通縣、湟中區苗圃占比高,退苗圃能釋放的潛在耕地面積大,但湟中區臨近市中心,苗圃市場價值更高,農戶“退苗圃還農田”意愿較低。故 A 選項正確。9. D 【解析】本題考查地貌的演變,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基巖堅硬,難以被流水侵蝕;山脊、地壘地勢較高,流水不會向山脊或地壘匯聚;斷層破碎帶抗蝕能力弱,易沖刷形成新的河道,并提供碎石物源,造成嚴重的泥石流災害。故D 選項正確。10. C 【解析】本題考查地貌的演變,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堰塞湖潰決后,瞬間釋放的洪水流量大、流速快,以強烈的侵蝕作用為主。侵蝕作用強,泥沙堆積減少,不會使原堰塞體附近地區河漫灘面積擴大;在洪水侵蝕作用下,河漫灘海拔不會升高;河漫灘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在洪水強烈侵蝕下,泥沙難以沉積,河漫灘發育會受到限制;河流在自然狀態下左右兩岸侵蝕、堆積情況不同,河漫灘不會趨于對稱。故C選項正確。11.B 該地位于季風氣候區,各地差異不大;位于珠江三角洲,堤圍內河網縱橫,導致土地快小且分散,故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為河流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各地差異較小。故選 B。12.C 外堤可以減少海水入侵,保護魚塘和農田,但不能避免;外堤可以攔蓄河流泥沙進入海洋,逐漸的增加農田面積;珠三角為季風氣候區,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干堤可以起到防治洪水的作用;在旱季時可以起到灌溉的作用。故選 C13.D 據圖可知宋元和明朝中期,堤圍主要是為了增大農田面積,其目的是為了緩解人口激增而出現的糧食短缺的現象。清朝中期農田比重減少,桑基魚塘等商品性農業比重增加,反映市場對農業的影響加強,故選 D。14.B 冷流雪的形成機制為:冷空氣南下經暖海面(①),海氣溫差使水汽蒸發并進入冷空氣層底部;冷空氣密度大,楔入暖濕空氣下方迫使其抬升(③),水汽凝結成雪。海陸熱力差異是驅動此過程的主因(④)。暖濕空氣為被動抬升,非主動水平運動,②錯誤。海冰覆蓋會減少海水蒸發,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足,降雪量減少,海冰覆蓋率偏高會減弱冷流雪強度,⑤錯誤。15. C 山東半島北部冬季降雪既受冷流雪影響,又與途經渤海的冷鋒系統帶來的鋒面雪疊加影響,C 正確;選項 A 暖流影響范圍未達渤海;選項 B 東南季風為夏季風,B 錯誤;D 渤海冬季水溫較高僅是冷流雪形成的原因之一。16.A 煙臺、威海等地“提拉米蘇雪”的形成過程:退潮期間當地降暴雪,積雪覆蓋在沙灘之上;暴雪停止后,氣溫低,積雪融化少;后期漲潮,海水裹挾大量泥沙沉積并覆蓋在積雪上;海水退去后,形成沙——雪——沙相間的“提拉米蘇雪”。A 正確。17.(1)(4分)甲地距湖泊較遠,水汽較少,位于西北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2分);甲地處于逆溫層中,溫度較高,蒸發較強(2分);生長環境比較干燥。(2)(6分)凹地底部地面不平整(2分),低洼處易積水,土層含水量和地下水較豐富,容易形成凍脹丘(2分);凹地中相對低洼地面積大小不一,分布雜亂(2分)。(3)(6分)與甲地相比,乙地:坡面地形更開闊;離湖泊更近,水汽更充沛;位于西北風的迎風坡,降水更多;植被覆蓋廣,腐殖質層分布較廣,土層含水量較多,凍土發育較好且分布較廣;地下水較多,容易形成面積較大的冰層。(任答3點得6分)18.(1) (4分)抗旱(耐旱)、耐寒。(2) (6分)采用本地物種,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物種適應當地環境特點,利于存活和生長,草原修復效果好;生長過程人工維護少,投入的成本低。(3) (6分)促進畜牧業(或乳畜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建立了自己的種質資源庫,降低企業成本;利用國家草產業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作為技術支撐,為生態修復提供技術保障;依托種源,保障居民對相關農副產品的需求。19.(1)(4分) “深中通道”東段有深圳機場,建橋會影響飛行安全;東段有主航道通過,橋梁會阻礙船只通航。(2)(4分)縮短深圳、中山市之間的通車時間和路程,分散車流人流,提高通行效率,加強珠江兩岸的經濟、人員往來,合理布局交通網。(3)(6分)陸地上施工條件穩定,陸上預制有利于減少施工成本,提升工程的質量;集中生產,海上拼裝則有利于縮短工程工期,提高效率;現場施工安全性強,不需過多考慮海域環境影響,降低施工難度。預先處理材料,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4)(6分)有利于承接深圳市的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參與珠江東岸(深圳)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帶動中山市相關產業發展,優化中山市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四川省江油中學 2022 級高三下期三診考前熱身訓練地理試題注意事項: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 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5 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于北京時間 1月 20 日 11 時在哈爾濱(45°N,127°E)太陽島太陽大門門口的冰雕廣場舉行,并同時啟動了線上火炬傳遞活動,邀請全球網民成為“亞冬會數字火炬手”。線上火炬傳遞活動持續到 2月 6日。吉祥雕塑的影子在這日期及前后能投射到冰雕上。下圖為火種采集儀式開始時正對太陽大門的現場實拍圖。據此完成1—2 題。1.太陽大門面朝( )A.東南方 B.東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2.本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線上火炬傳遞期間,吉祥雕塑的影子( )A.上午能投射到冰雕上,且相同時刻覆蓋范圍越來越大B.上午能投射到冰雕上,且相同時刻覆蓋范圍越來越小C.下午能投射到冰雕上,且相同時刻覆蓋范圍越來越大D.下午能投射到冰雕上,且相同時刻覆蓋范圍越來越小厄立特里亞基礎設施薄弱,中國與厄立特里亞合作開發的阿斯馬拉礦區位于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馬拉郊外,已探明銅鋅儲量超 9000 萬噸。該礦區開采的礦產資源通過我國援建的馬薩瓦港出海,從礦區到港口,運輸的連續性差但靈活性強。圖 2示意厄立特里亞地理位置。據此完成 3-5 題。3. 與非洲多數其他國家相比,厄立特里亞成為我國開發礦產的合作伙伴的重要優勢是B. 自然環境優越 A. 生產成本較低 C. 鄰近貿易通道 D. 技術基礎完善4. 礦石從阿斯馬拉礦區運送至馬薩瓦港口,主要通過A. 鐵路運輸 B. 公路運輸 C. 航空運輸 D. 河流運輸5. 中厄礦產合作對我國資源安全的影響是A. 風險有所降低 B. 供應嚴重依賴 C. 儲備大量增加 D. 來源更加單一河湟谷地為青海省東北部黃河干流谷地及其支流湟水谷地交會的三角地帶,是青藏高原地區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區域之一,占青海省耕地總量的 80%。近年來,河湟谷地縣區耕地“非農化”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耕地變苗圃和耕地撂荒。當地政府提高糧食收購價,發放種糧補貼,部分地區出現“退苗圃還農田”的現象。下圖示意河湟谷地各縣區“非農化”類型占比。據此完成 6-8 題。6. 推測河湟谷地“非農化”的耕地早期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為①春小麥 ②青稞 ③冬小麥 ④水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與南部相比,河湟谷地北部、中部“非農化”類型中苗圃比例較大,可能取決于A. 勞動力成本 B. 市場可達性 C. 土地生產力 D. 行政區劃分8. 考慮到“非農化”類型占比以及農戶意愿,“退苗圃還農田”潛力最大的是A. 大通縣 B. 湟中區 C. 循化縣 D. 同仁市某河流地處大高加索山區。2002 年 7 月,該河流上游發生雪崩,引發坡面碎屑物質滑塌,堵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存續期間,仍有少量流水順著舊河道位置下泄。9月,堰塞湖潰決,洪水沖刷形成新的河道。下圖示意該堰塞湖存續期間及潰決之后堰塞體附近的橫剖面。據此完成 9-10 題。9. 堰塞湖潰決后形成的新河道之前最可能為A. 基巖干谷 B. 分水嶺山脊 C. 地壘構造 D. 斷層破碎帶10. 堰塞湖潰決后,原堰塞體附近地區的河漫灘最可能A. 面積擴大 B. 海拔升高 C. 發育受限 D. 趨于對稱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堤圍河道縱橫交錯。據此完成 11-13 題。11.宋元時期,居民點呈散點狀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氣候 B.河流 C.土壤 D.地形12.清代中期堤圍的主要作用是 ①外堤避免海水入侵②外堤可以增加耕地面積③干堤防治河道洪水④干堤引流灌溉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與宋元和明朝中期相比,清代中期農業發生了明顯變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B.洪澇災害更為頻繁C.人口數量激增 D.市場需求的變化冷流雪也稱“冷流降雪”,強冷空氣的到來是冷流暴雪的重要動力因素。當冷空氣南下時,海面上方的暖濕空氣升至一定高度凝結成雪花飄落下來,形成降雪。下圖(左)示意2023 年 12 月 16 日 06 時-17 日 06 時山東省部分地區冷流暴雪降水實況,下圖(右) 示意山東煙臺海邊沙灘 的“提拉米蘇雪”景觀。據此完成 14-16 題。14.下列有關煙臺、威海一帶冷流雪形成機制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冷空氣南下經過溫暖海面,海面蒸發增強 ②暖濕空氣主動向冷空氣方向水平運動③冷空氣迫使暖濕空氣抬升,水汽凝結成雪 ④海陸熱力差異導致垂直對流顯著⑤強冷空氣使渤海海冰覆蓋率偏高,提高冷流雪強度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15.由于冬天降雪較多,煙臺和威海兩個海濱城市,形成了獨特的海濱雪城風貌,被稱為“中國雪窩”。該現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沿海暖流增溫增濕 B.地形對東南季風抬升C.冷流雪與鋒面雪疊加 D.渤海海域冬季表層水溫較高16.“提拉米蘇雪”因其表面覆蓋沙塵或沙子,呈現出類似提拉米蘇蛋糕的分層結構而得名。下 列有關煙臺、威海等地“提拉米蘇雪”的形成過程,符合地理事實的是( )①退潮,地表徑流攜帶泥沙堆積 ②退潮,形成沙——雪——沙相間的“提拉米蘇雪’③退潮,沙灘裸露,當地降暴雪 ④漲潮,海水裹挾大量泥沙沉積⑤漲潮,西北風搬運遠處沙塵覆蓋 ⑥漲潮,冬季風減弱,工業污染、生活取暖的粉塵沉降 ⑦暴雪停止,氣溫低,積雪融化少A.③-⑦-④-② B.⑥-③-①-② C.⑤-③-⑥-② D.③-⑦-⑤-② 二、綜合題:共 52 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凍脹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凍結地面和下部多年凍土層的遏阻,在薄弱地帶凍結膨脹,使地表變形隆起的小丘。賽里木湖為伊犁河谷山間湖,盛行西北風。甲地為山間盆地坡面上的凹地(適宜冬季放牧),凹地底部雜亂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凍脹丘;賽里木湖南側的乙地山坡也發現了類似凍脹丘,且比甲地的凍脹丘分布面積更大、陣列更整齊。甲、乙兩地的凍脹丘內部結構有腐殖質層、冰層和凍土層等,凍脹丘上冬季分別生長著牧草和牧草苔蘚。下圖示意賽里木湖周邊的地形及甲、乙兩處的凍脹丘景觀照片。(1)簡述甲地的凍脹丘上沒有喜濕苔蘚分布的氣候原因。(4分)(2)分析甲地的凍脹丘分布雜亂的原因。(6分)(3)分析乙地的凍脹丘分布范圍較甲地更廣的原因。(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蒙草集團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以生態修復為主的環保企業,聚焦節約型生態修復,實施“草原”本土植物馴養模式。通過在當地找尋野生物種,進行馴化,培育出一批新的優良品種。昔日沒人理睬的野花野草,不僅成為綠化產業廣受歡迎的“明星”,也在為草原生態修復做貢獻。經過多年發展,它建設了“國家草產業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種質資源庫,實現了從“生態”向“種源”深耕,讓種子不只轉化為生態草原、綠色礦山,更轉化為牧草、肉、蛋、奶等產品。下圖為蒙草集團發展示意圖。(1)指出馴化后的優良品種應具有的生長習性(4分)(2)簡述利用這種培育方式在修復草原、恢復生態環境中的優勢。(6分)(3)說明蒙草集團從“生態”向“種源”深耕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 分)2023 年 6 月 11 日上午,“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海底隧道實現合攏?!吧?br/>中通道”又稱“深中大橋”,該工程是珠三角重要的交通紐帶,是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全線計劃在 2024 年建成通車。全長 24 千米,其中有 6.8 千米長的沉管隧道,最深處為 44 米,設計速度達 100 千米/小時,通道主要采用“橋隧橋隧結合”的建設方案,每一段橋梁的制造都在陸地上完成,再運送到海上拼裝。該項目是世界級的 “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也是世界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右圖是深中通道位置示意圖。(1)試推測“深中通道”東段不建橋梁的原因。(4 分)(2)簡析繼港珠澳大橋后再建深中大橋的原因。(4 分)(3)說明“深中通道”的橋梁制造采用“陸上預制,海上拼裝”方式的好處。(6分)(4)分析深中通道通車后對中山市產業發展的有利影響。(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理參考答案.docx 地理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