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植樹的牧羊人》教案教學目標1:掌握相關詞語,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主要情節;默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2:領悟課文的清晰思路,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側面描寫的作用、敘議結合的表現手法;掌握文章刻畫人物所采用的描寫方法。3:感悟植樹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涵,引發對當前環境的深思。教學重點:精讀課文,領悟課文的清晰思路,并體會人物形象的魅力,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深刻涵。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圈點勾畫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一、介紹作者:讓 喬諾,法國著名小說家。1895年生于法國南部馬諾斯克小鎮。家境貧寒。16歲輟學到當地一家小銀行謀生。20-24歲時應征入伍,經歷了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堅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和《一個郁郁寡歡的國王》,長篇小說《屋頂上的輕騎兵》被改編為電影。二、學習字詞:戳 chuō 慷慨 kānɡ kǎi 廢墟xū 坍塌tān 滾燙 tànɡ 酬勞chóu 硬朗yìnɡ lɑnɡ 水渠 qú 光禿禿 tū 刨根問底 páo 沉默寡言 ɡuǎ 干涸 hé 山毛櫸 jǔ 縫隙 fènɡ xì 薰衣草 xūn 流淌 tǎnɡ詞語集注慷慨:大方;不吝惜。廢墟:城鎮、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坍塌:建筑物或堆積物倒下來。揚:把隱秘的或不必讓眾人知道的事情聲出去。溜達:散步,閑走。琢磨:思考;考慮。微薄:微小單薄;數量少。光禿禿:形容沒有草木、樹葉、毛發等蓋著的樣子。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刨根問底:比喻追究底細。干涸:干枯;沒有水。三、分析情節,把握結構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容。“我”在普羅旺斯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個植樹的牧羊人,并多次拜訪他,他種了成千上萬棵樹,讓一片荒蕪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充滿生機的樂園。2、文章重點寫“我”三次拜訪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怎樣?勾畫故事中的重點相關句子,完成下表。 牧羊人的情況 高原的情況初遇牧羊人(1913年) 一個人牧羊種樹;自信平和,沉默寡言;生活一絲不茍 群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干涸;再見牧羊人(時隔6年) 身體更矯健;減少了羊群數量,改養蜜蜂,性格上沒有變化,依然心無旁騖的種樹 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后一次相見(1945年6月) 八十七歲;住在憑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鄉村 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村莊富饒,泉水長流3、本文按什么順序敘事?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結構并概括段落大意。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時間順序)敘事。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第四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第五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三次拜訪牧羊人時的環境變化:一訪牧羊人,畫面一:被棄置的村莊;二訪牧羊人,畫面二:綿延的森林;三訪牧羊人,畫面三:充滿活力的鄉村。4、高原上的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所有這些變化都歸功于這位默默無聞的牧羊人幾十年的堅持,他把永恒的精神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創造了偉大的奇跡,使得在這里安家的人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5、“被棄置的村莊”變成 “綿延的森林、充滿活力的鄉村”,這是什么表現手法?通過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把三十多年前的高原與三十多年后的高原進行對比,突出這一變化都歸功于這個牧羊人。6、思考:本文的線索和人物活動的背景是什么?線索:荒原到綠洲的變化;人物活動的背景是:一二次世界大戰。四、分析人物,探究主題1、文中牧羊人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進行概括。形式:他是一個 的人。從“ ”這句話可以看出。示例: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從“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這句話可以看出。示例1:他是一個極為認真的人,無論對勞作,還是對生活。從他挑選橡子的細節可以看出,他工作起來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從“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等細節,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絲不茍,不愿馬馬虎虎地過日子。示例2:他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從“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著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這句話可以看出。還從他幾十年如一日種樹可以看出。示例3:他是一個十分無私、執著的人。“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 他搖搖頭說,不是”。從“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幾年以后,“這些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可以看出,植樹老人為了改變高原的荒漠局面而無私奉獻、勤懇執著的勞動情景。示例4:他是一個充滿自信、執著堅毅的人。從“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可以看出。2、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是一個沉默寡言、認真細致、勤勞樸實、樂觀自信、執著堅毅、無私奉獻的人。3、孤獨的牧羊人數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努力將荒山變成綠洲,是什么精神支撐著他?是樂觀自信、執著堅毅、不求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4、歸納中心思想:本文通過一個牧羊人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憑借一己之力在荒漠中種出大片的樹林,把荒丘變成了綠洲的故事,贊揚了他執著堅毅、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植樹老人的無限敬佩之情。也呼吁人們要關注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5、這篇文章給了你什么啟示?(1)從環保的角度,牧羊人種植樹木,改造荒原,表現出人類勇于承擔責任,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2)從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這是對人類毅力、勇氣和擔當精神的贊美。五、練習:根據下列意思寫出相關的詞語。(1)建筑物或堆積物的東西倒下來。(坍塌)(2)不聲不響,很少說話。比喻人性格向。 (沉默寡言)(3)追究底細,尋根究底。(刨根問底)(4)不長草木的地方,泛指貧瘠、荒涼的土地或地帶。(不毛之地)第二課時一、人物描寫的角度1、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主要刻畫主要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來表現他的情感、品質、精神、情趣、志向。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我們把要表現甲,卻去寫與之相關的人、事、物、環境、條件的部分。2、舉例分析正面描寫(1)“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著一鍋熱騰騰的湯。看得出,他剛剛刮過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第5段)這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表現人物什么性格?這些直接描寫牧羊人的細節容,從正面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著的人,凡事一絲不茍,不愿馬虎度日。(2)“我們沿著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第10段)直接描寫,動作描寫,“爬”“戳”“放”“蓋”這幾個動詞寫出了牧羊人一絲不茍、執著忘我的勞動情景,同時也展現了植樹過程的艱難。句子中的劃線字可不可以刪去?說說你的看法。不可以刪去,“輕輕”一詞寫出了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仔細”一詞寫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認真勁;如果刪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的虔誠和用心。(3)“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 (第10段)直接描寫,語言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4)“牧羊人還活著,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第14段)正面描寫,牧羊人改養羊為養蜂并且一直堅持種樹。默默無聞長期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3、舉例分析側面描寫:(1)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描寫環境有何作用?(第2段)“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游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環境:荒涼,貧瘠,干燥,人煙稀少。側面烘托牧羊人植樹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襯托了牧羊人慷慨無私、堅持不懈的形象。品味語言:“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的吼叫。”(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 )運用了夸和比喻的修辭,寫出了阿爾卑斯山地惡劣的環境,為“我”繼續向前走,尋找水源做鋪墊,同時從側面說明牧羊人植樹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襯托了牧羊人慷慨無私、堅持不懈的形象。(2)第二次遇見牧羊人時“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描寫環境有何作用?“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么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第13段)“那一大片橡樹也長得很茂盛,不用再擔心被動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爺想把這杰作毀掉,也只能求助龍卷風了。 ……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第16段)環境:樹木茂盛、鮮嫩、挺拔,看到了溪水側面描寫,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顯回報。(3)第三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描寫環境有何作用?“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第19段)“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干凈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第20段)環境:充滿生氣,富饒,幸福,舒適。運用景物描寫,描寫了這里樹木蔥蘢、流水潺潺的美麗景象,渲染了幸福生活的情景,是側面描寫,間接的表達了對牧羊人的贊美之情。品味語言:“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顆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句子中的數詞有什么作用?)通過數字的對比,具體地說明樹苗成活不易,從側面襯托了牧羊人植樹的艱辛歷程。二、找出文中議論的語句,說說其作用。“如果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第1段)“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第15段)“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第17段)“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第18段)“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第21段)穿插于故事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謳歌牧羊人的堅毅、無私和偉大,表達了對植樹老人的贊揚敬佩之情。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于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三、開頭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總領全文,贊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四、文章結尾段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結尾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作者抒發了對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贊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品質;在容上突出了的中心,在結構上升華了主題。五、作者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有什么含義?這一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容,突出了主人公的身份。文中的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于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作者以“植樹的牧羊人”為題,飽含贊美之情。六、采用第一人稱的優勢:本文在敘事方面的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稱視點,來講述牧羊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便于對牧羊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點明中心。“我”僅僅只是一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了深林村莊的過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才能使牧羊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才能了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由于”我”并不是和牧羊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實際上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但這個地方的巨變讓“我”震撼,因此,使牧羊人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七、小結寫法特點1、順序恰當,線索明確,條理清晰。2、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3、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4、穿插議論,畫龍點睛,突顯中心。5、用第一人稱敘事,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八、作業: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