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未來2024~2025學年度6月質量檢測高二地理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區域地理、地球地圖、宇宙中的地球、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通過洞里薩河與湄公河相連,洞里薩河河水流向隨季節而變化。下圖為洞里薩湖及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 下列關于洞里薩河流向和湖泊面積大小的敘述,正確的是( )A. 5~9月向南流,面積大 B. 5~9月向北流,面積小C. 10月至次年4月向南流,面積小 D. 10月至次年4月向北流,面積大2. 洞里薩河流向隨季節變化帶來的有利影響是( )A. 增加洞里薩湖的蓄水量 B. 減輕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脅C. 緩解湄公河上游旱情 D. 保障湄公河上游的航運穩定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建廠后,逐步向鄭州、貴陽等中西部城市轉移生產基地,近年來部分產能向東南亞遷移。下圖為富士康電子產品生產集團在大陸主要選址城市與轉移路徑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 富士康生產基地從深圳向鄭州轉移的主要驅動因素是( )A. 鄭州消費市場更為廣闊 B. 鄭州礦產資源豐富C. 深圳環境污染嚴重 D. 中西部勞動力成本較低4. 富士康向東南亞轉移部分產能,但保留研發部門在國內,主要因為我國東部地區( )A. 產業鏈協作完善 B. 環境監管寬松 C. 勞動力素質較低 D. 礦產資源豐富下圖示意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單位:米)分布,圖中瀑布落差60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5. 圖中村落因多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等吸引了眾多文物保護愛好者的關注,某愛好者想要拍攝村落全貌,拍攝地點應選擇在( )A. ①處 B. ②處 C. ③處 D. ④處6.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③處可能有河流發育 B. 河流AB段落差與CD段相同C. ⑤處坡度小于④處 D. 村落與甲山峰之間相對高差小于800米7. 水庫水面高度可能為( )A. 50米 B. 80米 C. 130米 D. 150米下表是2022年10月1日我國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和日落時刻表(北京時間)。讀表,完成下面小題。甲 乙 丙 丁日出時刻 5:42 5:48 6:17 5:31日落時刻 17:29 17:40 18:06 17:158. 該日,甲、乙、丙、丁四地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9. 北半球夏至日,四地的夜長差值最大的是( )A. 甲和乙 B. 乙和丁 C. 丙和丁 D. 丙和甲不整合接觸的基本特征為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缺失某一時代的地層及化石。下圖為某一恐龍蛋集中產地巖層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 圖中不整合接觸面附近缺少的巖層年代的演化特征是( )A. 現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B. 鐵、金、鎳等礦藏形成的重要時期C. 裸子植物開始大量發展 D. 海洋無脊椎動物繁盛11. 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全球性物種大滅絕時期是( )A.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B. 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 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D.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6月27日,6月“天象劇場”迎來謝幕演出——月掩土星。遺憾的是,中國公眾與這幕星空“捉迷藏”無緣,不過當天深夜可以在東方天空欣賞到土星與一輪下弦月“相依相伴”的畫面(如下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2. “土星伴月”現象涉及天體共同所屬的最低級別天體系統是( )A. 可觀測宇宙 B. 銀河系 C. 太陽系 D. 地月系13. 與土星相比,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 )A. 日地距離適中 B. 宇宙環境安全 C. 體積質量較大 D. 光照條件穩定油氣是地質時期的有機物在長時間高溫高壓下形成,會在巖層間滲透運移。科學家考察東海油氣成藏機制后繪制出東海盆地南部油氣成藏模式圖,其中儲集層是指油氣能夠存在的巖層,油氣藏是指油氣富集的位置,蓋層是指巖層致密阻礙油氣運移的巖層(包括a、b、c)。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4. 火山巖周邊的巖石類型可能為( )A. 玄武巖 B. 大理巖 C. 花崗巖 D. 流紋巖15. 圖中斷層的存在能夠( )A. 錯斷巖層順序,利于油氣存儲 B. 形成遷移通道,導致油氣逸散C. 增多巖層接觸,利于油氣聚集 D. 增加巖層滲透,導致油氣遷移16. 判斷油氣藏具體位置是根據( )①油氣遷移方向②上覆致密蓋層③火山巖提供熱力④背斜頂部位置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度尼西亞原首都雅加達位于爪哇島西北部,人口超3000萬,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由于過度抽取地下水、海平面上升及地質條件不穩定,雅加達成為全球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40%的區域已低于海平面,洪澇災害頻發。2024年,印尼正式將首都遷至加里曼丹島的努山塔拉。努山塔拉地處印尼群島幾何中心,開發程度低,森林覆蓋率超過80%,地震風險較小。新首都規劃注重生態保護,并引入我國國企的智慧水務、綠色軌道交通、生態城市規劃、可再生能源等技術。下圖為印尼新舊首都位置示意圖。(1)分析雅加達水資源短缺的原因。(2)說明努山塔拉作為新首都選址的優勢條件。(3)指出我國企業參與新首都建設對印尼可持續發展的意義。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6月25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柯拉鄉的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柯拉光伏電站正式投產發電。“水光互補”就是將光伏接入水電站,用水電調節光伏發電的波動性。柯拉光伏電站地處川西高原4000~4600米區域(位置見下圖),整個電站需打下基礎樁53萬根,覆蓋面積達1600萬平方米,電站投產后年平均發電量達20億度。柯拉光伏電站與雅礱江的兩河口水電站聯動,為川渝地區持續輸出穩定電力。(1)分析柯拉鄉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原因。(2)推測建設柯拉光伏電站可能面臨的困難。(3)說明建設雅礱江柯拉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的綜合效益。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拋物線狀沙丘是橫向沙丘的一種,其形態特征與新月形沙丘相反,表現為迎風坡凹進、背風坡凸出,兩個翼角指向迎風方向,平面輪廓呈拋物線狀。植被的分布可控制拋物線狀沙丘侵蝕和沉積,是影響其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條件下,新月形沙丘與拋物線沙丘可相互演變。下圖為新月形沙丘逐漸演變為拋物線狀沙丘的過程示意圖。(1)指出拋物線狀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以及圖中新月形沙丘演變為拋物線狀沙丘的過程先后順序。(2)描述拋物線狀沙丘形成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并分析植被對形態變化的作用。(3)說明野外判斷拋物線狀沙丘發育演變的主要依據。新未來2024~2025學年度6月質量檢測高二地理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區域地理、地球地圖、宇宙中的地球、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題答案】【答案】1. C 2. B【3~4題答案】【答案】3. D 4. A【5~7題答案】【答案】5. B 6. A 7. C【8~9題答案】【答案】8. D 9. B【10~11題答案】【答案】10. D 11. A【12~13題答案】【答案】12. C 13. A【14~16題答案】【答案】14. B 15. C 16. D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降水季節變率大,導致旱季缺水;島嶼狹長,水資源調蓄空間不足;河流短小,少湖泊;地勢起伏大,地表徑流滯留時間短。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2)距板塊交界處較遠,受地質災害影響小;開發程度較低,城市建設土地資源充足;位于國土中部,利于平衡國家經濟發展;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富;河流附近,水源充足;鄰近港口,便于和該國其他島嶼聯系。(3)智慧水務可實現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綠色軌道交通可減少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生態城市規劃增加綠地面積,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18題答案】【答案】(1)緯度低,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質量好,大氣能見度高,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2)海拔較高,氣溫低,高原多暴雪和大風,影響施工;高原多凍土層,反復凍融,影響支架的穩定性;高寒缺氧,施工人員易出現高原反應;高原山地地形崎嶇,樁基施工難度大,運輸建材成本高;遠離電力消費市場,需配套長距離輸電設施,投資成本高等。(3)水電站調節光伏發電的波動性,輸出穩定電力,保障電網可靠性;大量輸出清潔能源,助力“雙碳”目標;光伏板可降低風速和減少地表水分蒸發,保護土壤,減少侵蝕,保護和恢復植被;可種植經濟作物或放牧,增加村民收入,帶動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發展;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來源。【19題答案】【答案】(1)主要外力作用:風力侵蝕和風力沉積。順序:③②①④。(2)形態變化:凸出迎風坡逐漸凹進,背風坡由直線形變為凸出;指向背風方向反向延伸為指向迎風方向。作用是:植被根系固沙,形成穩定凹進迎風坡;植被覆蓋區沉積增強,兩側翼角發育;植被分布格局直接決定拋物線狀沙丘最終形態。(3)野外判斷拋物線狀沙丘發育演變,可以通過形態特征、植被分異、風向關系和周邊沙丘組合綜合判斷發育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