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金色的草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金色的草地》講述了“我”家門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當蒲公英開放的時候,草地就變成了金色,“我”和弟弟總是在草地上快樂地玩耍。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草地顏色的變化,并發現了變化的原因。文章語言優美,充滿童趣,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了他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但對于理解自然現象中的科學原理仍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引導學生從具體情境出發,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并將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6個生字,掌握13個生字,正確讀寫“一本正經、合攏、玩耍”等詞語。2.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細致地觀察,并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3.學習通過連續多次地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并進行小練筆,激發學生善于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4.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了解蒲公英的生長特點及其變色原因,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重點】1.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2.學習通過連續多次地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并進行寫作嘗試。【教學難點】學習通過連續多次地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并將觀察發現寫清楚。【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蒲公英和含羞草的生長變化視頻;作業單:《神奇的胖大海》和《向日葵》閱讀材料及思考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背景知識導入與文體認知(目標: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1.激趣導入:提問:“同學們,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草地是什么顏色的?”引導進入新課:“為什么本文寫的是金色的草地?抽生回答,因為這片草地長滿了開花的蒲公英。”出示圖片,讀好課題。2.介紹背景:簡介蘇聯作家普里什文和他的弟弟謝廖沙的故事背景,強調文章的情感表達和觀察的重要性。二、初讀感知與字詞突破(目標:整體感知課文,掌握重點字詞。)1.初讀課文: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適時指導“蒲、英、而、耍”等字的讀音。教師示范讀,引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出節奏。2.重點字詞講解:相機教學“蒲、英、而、耍”等生字。通過互動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玩耍、哈欠、釣魚、觀察、喜愛、睡覺、合攏、使勁、一本正經”等詞語的意思。三、文本解讀與寓意探究(目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探討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1.講述故事: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重點講解草地顏色變化的部分,再讀一讀,演一演。2.分析人物思維過程:組織學生討論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理解“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的道理。創設情境,演繹故事,讓學生想象畫面,思考“我”如何發現這一現象并記錄下來。3.結合科學知識:展示蒲公英標本或實物,解釋蒲公英的生長特點及其變色原因。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蒲公英生長的視頻,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四、總結歸納與初步記憶(目標:鞏固學習成果,初步記憶課文內容。)1.總結歸納: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借助提示,教師課件出示填空式提示,幫助學生記憶課文。2.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后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第二課時五、跨學科拓展與邏輯驗證(目標:通過跨學科學習,加深對自然現象的理解。)1.引入科學實驗:使用模擬道具,演示蒲公英花朵張開和合上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其變色的原因。結合簡單的植物學知識,驗證蒲公英變色的實際表現形式,進一步加深對自然現象的理解。2.項目任務:發放《神奇的胖大海》和《向日葵》作業單,要求學生閱讀并完成思考題。小組討論胖大海和向日葵的變化規律,并提出更好的觀察方法。六、合作探究與深度討論(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1.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胖大海和向日葵的變化規律:“你覺得胖大海遇到水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向日葵在早上、中午、晚上時分別有什么變化?”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進行評價。2.展示與反饋:各小組展示他們的討論結果,并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和建議。教師給予點評和指導,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七、總結提升與實踐應用(目標:鞏固學習成果,提升綜合能力。)1.總結歸納:教師總結本課的學習要點,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再次回顧課文,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2.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后撰寫一篇關于“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現象”的小作文。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觀察方法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設計】結 語:通過本次項目式學習設計,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金色的草地》這一經典課文的內容,還通過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希望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借助作業單中的內容,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