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世界地理+中國地理(至河流)。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經濟韌性指城市應對經濟沖擊、從陣痛期恢復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質檢儀”和“導向標”,可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綜合衡量標準。下圖為某資源型城市經濟韌性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該資源型城市A.經濟發展一直持良好的態勢 B.經濟韌性在a階段總體下降C.在c階段正處于城市衰退期 D.沒有出現過資源枯竭的現象2.下列措施有利于實現城市經濟韌性快速增長的是A.提高礦產開采量 B.降低消費水平C.擴大城區范圍 D.促進產業的多樣化成熟的都市圈一般要經歷5個空間擴展階段(如下圖所示),即由單一的空間組織結構向多極空間組織結構發展。當前,世界部分都市圈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人口、產業大量外流,導致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下降)。據此完成3~5題。3.都市圈5個空間擴展階段中A.強核時期城市輻射功能最強B.滲透導致中心城市規模擴大C.交通的發展加快布網的形成D.融合階段各城市的產業趨同4.都市圈“空心化”現象常出現在A.滲透階段 B.布網階段C.連接階段 D.融合階段5.我國都市圈發展過程中為防止中心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可以A.加快衛星城的建設 B.調整優化產業結構C.提高城市地價水平 D.減少城市人口流動右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冬季其西側氣溫顯著高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據此完成6~7題。6.卑爾根A.夏季高溫多雨B.氣溫年變化小C.氣候大陸性強D.冬季寒冷干燥7.冬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氣溫顯著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火山 B.西風C.海拔 D.洋流澳大利亞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其經濟發展受自然環境影響顯著。右圖為澳大利亞部分區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圖中不同農業分布地區差異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海陸位置B.資源稟賦C.人口分布D.地形地勢9.澳大利亞煤礦業集中分布在東北沿海地區的主要優勢是A.便于出口B.地租價格低C.氣候溫和D.勞動力豐富右圖為我國疆域四至點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圖中各點A.甲處與鄰國以山脈為界B.甲、乙兩處鄰國不同C.丙處為四國交界處D.丁處珊瑚島分布較多11.我國地理位置對環境的影響有A.鄰國眾多,便于對外交往 B.受氣候影響,南北溫差小C.南北跨度大,時差大 D.受海洋影響,降水地域分布均勻讀沿31°N繪制的中國地形剖面圖,完成12~13題。12.有關圖中數字代碼表示的地形區,敘述正確的是A.①為塔里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B.②為內蒙古高原,多喀斯特地貌C.③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耕地數量多D.④為太行山脈,是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13.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征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體現在A.利于印度洋水汽深入我國內陸地區 B.決定了我國大多數外流河的流向C.有利于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 D.有利于種植業的均衡布局赤水河發源于云南烏蒙山,匯入長江。赤水河每年5~6月后,流卷泥沙,水色渾赤。重陽節(每年10~11月)后,河水清澈,當地酒廠開始自赤水河中取水釀酒。下圖為赤水河流域簡圖。據此完成14~15題。14.有關赤水河水文特征描述正確的是A.徑流量年際變化大B.冰雪融水補給量大C.徑流量季節變化小D.有較長的凌汛期15.當地酒廠開始取水釀酒時A.流域面積擴大B.水位明顯升高C.流量大增D.流速減慢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9分)渭河流域位于黃土高原,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流域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當地在治理水土流失時摒棄了傳統的喬(木)草結構,而采用灌草(生長快、覆蓋度高,可用作養殖牲畜)結構來防沙固土。圖1為渭河流域示意圖,圖2為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空間分布示意圖,數值越大,表明治理效率越高,高于0.5表示治理效率較高。(1)簡述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空間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2)說明渭河流域采用灌草結構治理水土流失的理由。(6分)(3)請你為進一步提高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獻計獻策。(4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與前四次產業大趨勢單向轉移特點不同,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具有產業類型兩方面、轉移地區雙線性的特點。中國位于第五次產業轉移的核心位置,在對第五次產業轉移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仍需面對一些不可忽視的挑戰。下表示意五次國際產業轉移與全球產業分工變化。制造業轉移 時間 輸出地 輸入地 分工特點第一次 19世紀40年代 英國、德國 美國 產業間分工第二次 20世紀50年代 美國 日本 產業內分工第三次 20世紀60年代 日本 亞洲四小龍 產品內分工第四次 20世紀80年代 亞洲四小龍 中國大陸 工序間分工第五次 21世紀10年代 中國大陸 東南亞國家歐美國家 工序間分工 產業間融合(1)第五次產業轉移具有產業類型兩方面、轉移地區雙線性的特點,請你闡述“產業類型兩方面”和“轉移地區雙線性”的具體內涵。(8分)(2)簡析中國在第五次產業轉移中面臨的主要挑戰。(4分)(3)簡述中國應對第五次產業轉移中的挑戰可采取的舉措。(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智利地形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大多沖積物深厚。智利屬于中等發展水平國家,擁有穩定的金融市場、政治經濟體系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國內能源缺乏,電價是周邊國家的兩倍,政府主張兼顧能源需求和環境保護,優先發展清潔能源。下圖為智利地理位置及該國主要葡萄產區分布示意圖。(1)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是“天涯之國”,請從地理位置角度說明理由。(6分)(2)簡述智利吸引我國企業前往投資清潔電力項目的有利條件。(6分)(3)分析圖示區域葡萄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6分)高二地理試卷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B 由圖可知,該資源型城市經濟韌性在a階段先下降、后上升,但下降幅度大于上升,故在a階段總體下降;該資源型城市經濟韌性在a階段下降,說明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后退,可能原因是資源枯竭,支柱產業產值下降;c階段經濟韌性上升速度快,說明該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成功,進入了新生期。2. D 促進產業多樣化,有利于增強城市經濟活力,抵御不利因素對城市經濟的沖擊,從而實現城市經濟韌性快速增長。3. C 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于形成更多次區域城市,導致都市圈形成一個“網狀”結構;融合時期都市圈已發展成熟,中心城市輻射功能最強;中心城市規模擴大導致滲透;融合階段各城市產業分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不同。4. A 由于中心城市出現房價上漲、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一系列問題,中心城市人口、產業大量外流,導致次區域城市建立并發展,滲透階段可能出現“空心化”現象;布網與連接階段交通網逐步完善,都市圈逐漸成熟,中心城市輻射范圍更廣,實力更強;融合階段中心城市已完成了產業升級。5. B 中心城市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遷出部分落后、高耗能的產業,發展技術導向型等高新技術產業,有助于人才回流、產業升級,防止中心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加快衛星城建設和提高城市地價水平會加速人口、產業外流;減少城市人口流動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劃。6. B 卑爾根處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和盛行西風影響,全年降水充沛且較均勻,氣溫年變化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7. D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有勢力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增溫增濕作用顯著;同緯度大陸東岸也受西風影響;沿海海拔均較低;火山對其影響較小。8. C 圖示區域主要農業區有牧牛帶和牛、羊、麥混合經營帶,牧牛帶地處人口稀疏的熱帶草原區,牛、羊、麥混合經營帶位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所以不同農業分布地區差異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口分布。9. A 澳大利亞煤礦業集中分布在東北沿海地區,交通便利,可以利用便利的海洋運輸條件向國外出口煤礦。10. D 丁位于南海南部大陸架,屬于珊瑚暗礁,珊瑚島分布較多;甲為中國最東端處,位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與鄰國以河流為界;甲乙兩處的鄰國都是俄羅斯;丙位于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交界處,為三國界限。11. A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背靠亞歐大陸,陸上鄰國共14個,面朝太平洋,沿海多良港,利于發展海洋事業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交往;我國南北所跨緯度大,與北方相比,南方緯度低,冬季太陽高度角大,受太陽光熱多,且遠離冬季風發源地,降溫幅度小,氣溫偏高,所以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時差是由經度差導致的,南北跨度為緯度差異;我國東西跨度大,東部地區季風氣候顯著,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西部地區深居內陸,大陸性特征強,水汽少,降水少。12. C 讀圖可知,①為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②為青藏高原,雪山連綿;③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耕地數量多;④為巫山山脈,是我國地勢第二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13. B我國為西高東低的地勢,順著地勢,眾多外流河滾滾東流;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西高東低的地勢便于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地勢西高東低,使東部經濟發達,西部經濟較落后,發展不均衡;西高東低的地勢不利于種植業的均衡布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14. 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河流發源于云南烏蒙山,注入長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補給以降水為主,徑流量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氣溫在0℃以上,無凌汛現象。15. D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河流補給類型主要來自于降水,受夏季風影響,赤水河每年5~6月后為雨季,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含沙量大,所以“流卷泥沙,水色渾赤”,“重陽節后,河水清澈”是由于雨季已過,流量大減,流速減慢,水位降低,泥沙沉積,所以適合當地酒廠取水釀酒;流域面積一般是固定的。16.(1)分布特征:空間分布不均;治理效率總體不高;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東部等。(每條1分,共3分)形成原因:流域內黃土丘陵溝壑廣布,治理難度大;北部土地利用程度高,自然環境破壞大,水土流失治理難度大,治理效率低;北部黃土發育廣,水土流失嚴重,治理效率低;(與東部相比)西部為河流發源地,地勢較高,河源地保護力度大,人類活動小,治理效率較高等。(每條2分,答對3條得6分,共6分)(2)灌草結構地表覆蓋高,滯水滯沙能力強;灌草生長快,治理水土流失見效快;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降水較少,更適宜灌草生長;灌草生長快,產生的經濟效應更好,當地種植積極性高等。(每條2分,答對3條得6分,共6分)(3)修建護坡、水庫等工程設施,蓄水攔沙,減緩地面徑流速度;發展新能源,減少當地用薪柴作為燃料的生活用能問題,保護林草地;減少坡耕地,合理發展農、林、牧生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每條2分,答對2條得4分,共4分)17.(1)兩方面:本次轉移的產業既包括中高端產業(高技術產業),也包括中低端產業(對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需求較高的產業)。(合理即可,4分)雙線性:本次產業轉移中,中高端產業向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中低端產業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合理即可,4分)(2)勞動力比例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減弱;創新型人才較為短缺,高科技產業人才培養困難;東南亞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不斷推動著東南亞承接來自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產業轉移,使得中國中西部地區不得不面對來自東南亞的地域競爭等。(每條2分,答對2條得4分,共4分)(3)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使人口紅利向人才發展轉變;政府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加快數字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調整國內區域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分工布局;積極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和國際經濟事務,提高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中的競爭力等。(每條2分,答對3條得6分,共6分)18.(1)智利地處美洲大陸的西南邊緣;西部和南部瀕臨廣闊的海洋;東部有高大山脈、北部有狹長的沙漠與鄰國阻隔等。(每條2分,共6分)(2)水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豐富;投資環境好;能源短缺,市場需求大;國家政策支持等。(每條2分,答對3條得6分,共6分)(3)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生長季節光熱充足;多晴朗天氣,山谷地形,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機物的積累;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眾多,灌溉便利;河流沖積谷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天涯之國”擁有對外來害蟲和疾病的天然屏障等。(每條2分,答對3條得6分,共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