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東坡中學共同體聯合檢測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共40分)(2024七下·東坡期末)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A.山谷 B.鞍部 C.陡崖 D.山頂2.甲地的海拔高度在( )A.900~1050米之間 B.750~900米之間C.大于1050米 D.小于750米【答案】1.D2.A【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海拔和相對高度【解析】【點評】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面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高度差。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1.讀圖分析可知,圖中甲處等高線呈閉合曲線,且中間等高線數值大于四周,因此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頂。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所示區域的等高距是150米。因此甲地的海拔高度在900-1050米之間。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024七下·東坡期末)如圖為手機微信的啟動畫面。這顆“藍色彈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宇航員拍攝的照片。據此完成下列各題。3.這顆“藍色彈珠”實際上是一個( )A.圓柱體 B.不規則的球體C.圓錐體 D.圓球4.人類首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件是( )A.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 B.鄭和下西洋C.麥哲倫環球航行 D.人類登上月球5.在中學生科普交流會上,小強對這顆“藍色彈珠”的描述,你認為有誤的是( )A.它的平均半徑大約6371千米 B.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C.它最南的點稱為南極點 D.它有一根巨大的地軸6.如果要給這顆“藍色彈珠”縫制外衣,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沒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約是( )A.6:4 B.2:8 C.7:3 D.4:6【答案】3.B4.C5.D6.C【知識點】世界的海陸分布【解析】【點評】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在科學不很發達的情況下,有“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后來人們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是一個球體;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后來通過觀察人造衛星從宇宙空間拍攝到的地球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規則的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極半徑是6357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1千米,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3.讀圖,根據題意可知,這顆“藍色彈珠”是地球,實際上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航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A.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A不符合題意;B.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B不符合題意;C.地球最南端為南極點,C不符合題意;D.地軸是人們假想的地球旋轉軸,實際是不存在,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6.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在地球表面上,陸地占29%,海洋占71%。即海洋與陸地的比重為7:3。因此如果要給這顆“藍色彈珠”縫制外衣,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沒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約是7:3。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②地的經緯度是( )A.(20°N,20°E) B.(20°N,20°W)C.(20°S,20°W) D.(20°S,20°E)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由( )A.①→② B.②→④ C.④→③ D.③→①9.③地位于( )A.北半球 B.南回歸線上 C.低緯地區 D.溫帶地區【答案】7.A8.A9.C【知識點】極地地區的位置、方向判斷;緯線和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地區的劃分;經線和經度【解析】【點評】人們把赤道定為0度緯線,向南向北各分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S),度數向南越來越大;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N),度數向北越來越大;人們把本初子午線定為0度經線,向東向西各分為180度,在0度經線以東的叫東經(E),度數向東越來越大;在0度經線以西的叫西經(W),度數向西越來越大。人們規定,高緯度是60°—90°之間的地區;中緯度是30°—60°之間的地區;低緯度是0°—30°之間的地區。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劃分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23.5°N—23.5°S之間為熱帶,23.5°N—66..5°N之間為北溫帶,23.5°S—66..5°S之間為南溫帶,66.5°N—90°N之間為北寒帶,66.5°S—90°S之間為南寒帶。7.讀圖分析可知,圖中②地位于赤道以北,是北緯,因此緯度是20°N;位于0°經線以東,是東經,因此經度是20°E。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8.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讀圖分析可知,①→②是自西向東; ②→④是自北向南; ④→③是自東向西; ③→①是自南向北。 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9.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圖中③地的緯度是20°S,位于南回歸線以南,因此位于南半球、低緯度、熱帶。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024七下·東坡期末)下圖為海陸分布示意圖,序號表示大洲,字母表示大洋。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我們生活的大洲是( )A.① B.② C.③ D.④11.北美洲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2.圖中①大洲和②大洲的分界線是( )A.白令海峽 B.蘇伊士運河C.巴拿馬運河 D.直布羅陀海峽13.圖中a、b兩大洋分別是( )A.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太平洋C.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答案】10.C11.B12.C13.B【知識點】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分界線【解析】【點評】世界四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積最大、島嶼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輪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10.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③是亞洲,④是非洲。我們生活的大洲是亞洲。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③是亞洲,④是非洲。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2.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兩大洲的分界線為巴拿馬運河。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3.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是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b是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4.(2024七下·東坡期末)小張同學在手繪地圖的過程中,畫到公路時需要參照的圖例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地圖是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三個要素,圖中四個圖例中,A表示的是河流,B表示的是鐵路,C表示的是公路,D表示的是季節性河流,故答案為:C。【點評】下圖為一些常見的圖例符號,各種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叫圖例,地圖上的文字和數字叫注記。(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某地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下圖),完成下列小題。15.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坡度最緩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6.下列地形剖面圖能反映出MN線地形起伏狀況的是( )A. B.C. D.【答案】15.B16.C【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剖面圖【解析】【點評】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地形剖面圖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線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上斷面地勢起伏狀況,能直觀的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傾斜緩急。15.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處等高線最稀疏,因此坡度最緩。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6.讀圖分析可知,該地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因此是盆地地形;MN線沿東西走向, 地形起伏狀況是中部低、東西兩側高。 地形剖面圖中只有C圖能反映出這一地形起伏狀況。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024七下·東坡期末)東東一家開車去沈陽游玩,當他們不認識路時便會打開車上的導航地圖,邊看圖邊行進,可以省時省力,準確到達目的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7.車載導航地圖屬于( )A.人口分布圖 B.電子地圖C.政區圖 D.分層設色地形圖18.在使用車載導航地圖時,還可以縮放屏幕,縮放屏幕改變了地圖的( )A.方向 B.比例尺 C.目的地 D.顏色【答案】17.B18.B【知識點】地圖的選擇和使用;比例尺【解析】【點評】電子地圖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地圖家族的新寵兒,它具有許多神奇的功能,可任意縮放,可定位搜索,可導航……,如百度地圖、谷歌地圖、車載導航都屬于電子地圖。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在圖幅相同的條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17.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車載導航地圖屬于電子地圖,可放大或縮小,非常方便、快捷。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8.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 在使用車載導航地圖時,縮放屏幕就是改變了電子地圖的比例尺。其中放大比例尺時,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縮小比例尺時,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但縮放屏幕并未改變方向、目的地和顏色。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024七下·東坡期末) 位于太平洋中的湯加王國是火山、地震多發區。2022年1月15日,湯加境內海底火山發生猛烈噴發,湯加首都觀測到海嘯,新西蘭、日本、美國等國均發布了海嘯警報。據材料和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9. 湯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B.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板塊內部,地殼不穩定 D.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20. 當地震發生時,下列逃生防護措施,不正確的是( )A.在高層電梯房的迅速乘坐電梯撤離B.在高層樓房的躲到小開間墻角C.在街道的迅速遠離高層建筑、橋梁D.在街道的迅速撤離到廣場一帶【答案】19.D20.A【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解析】【點評】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板塊與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和板塊發生碰撞擠壓在陸地則常常形成山脈,火山和地震現象頻發。世界上有兩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19.讀圖可知,湯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D正確,排除ABC,故答案為:D。20.當地震發生時在高層樓房的躲到小開間墻角;在街道的迅速遠離高層建筑、橋梁;在街道的迅速撤離到廣場一帶;BCD不符合題意;在高層電梯房應迅速到墻角等地躲避,不應乘坐電梯,避免被困電梯中,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第II卷(非選擇題)21.(2024七下·東坡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從2021年6月17日升空至今,神舟十二號“太空3人組”已在空間站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9月17日,三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成功返回地球。 (1)地球公轉時,方向與自轉一致都是 。(2)寫出ABCD所代表的北半球節氣,A ,B ,C ,D 。(3)當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當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當北京的白天一年中最短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答案】(1)自西向東(2)夏至日;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3)A;D;C【知識點】季節變化和五帶的劃分;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解析】【分析】(1)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球繞地軸不停轉動叫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轉動叫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地球公轉時,方向與自轉一致都是自西向東。(2)讀圖可知,A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B為北半球的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北半球晝夜等長;C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D為北半球的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北半球晝夜等長。(3)讀材料可知,當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時為2021年6月17日,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A處,即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當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時為9月17日,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D處,即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時,即地球公轉軌跡位于C處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位于北半球的北京白天一年中最短。【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22.(2024七下·東坡期末)某中學地理夏令營在下圖區域開展了一次活動,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形:圖示區域地形類型是 (選填:平原、丘陵、高原);張莊位于山脊,王莊位 于 。(2)住宿的選擇:不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村莊 ;不選擇暴雨來臨時, 可能受到山洪影響的村莊 。(3)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 2 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 米。(4)考察引水路線:BC 兩條引水線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線路。(5)A 山頂海拔大約是 米—— 米之間。【答案】(1)丘陵;鞍部(2)李莊;劉莊(3)1000(4)B(5)460;480【知識點】比例尺;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海拔和相對高度【解析】【分析】(1)讀圖分析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因此最高處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在500米以下;而且等高線密集,地面起伏大,因此地形類型是丘陵;王莊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因此地形部位為鞍部。(2)根據題意可知,住宿地要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村莊。讀圖分析可知,李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低處凸出,位于山脊處;且受山峰的阻擋,看不到水庫,因此選擇在該處住宿。劉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高處凸出,位于山谷,暴雨來臨時,可能受山洪影響,因此不選擇在此住宿。(3)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比例尺為1:50000,說明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500米。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2×500=1000米。(4)讀圖分析可知,B、C兩條引水線路中,B線路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能自流灌溉;而C線路從低處流向高處,不能自流灌溉。(5)讀圖分析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因此推算A山頂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故答案為:(1)丘陵;鞍部;(2)李莊;劉莊;(3)1000;(4)B;(4)460;480。【點評】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丘陵海拔較低,有起伏但坡度比較和緩;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較高,地面起伏小,邊緣陡峻。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面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高度差。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縮尺,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這三種表示方法可以互換。(1)讀圖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最高處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低于500米,且等高線密集,起伏大,地形類型是丘陵;張莊位于山脊,王莊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2)住宿地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李莊(李莊位于山脊處,且位于山峰的西南坡,看不到水庫);暴雨來臨時,可能受山洪影響的劉莊(劉莊位于山谷)。(3)讀圖可知,圖中比例尺為1:50000,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50000厘米=500米。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2×500=1000米。(4)讀圖可知,考察引水線路:B、C兩條引水線路中,B線路從高處流向低處,能自流灌溉的是B線路。(5)讀圖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推算得知A山頂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23.(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1)板塊名稱:B. 板塊,E. 板塊。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板塊(字母和名稱)。(2)圖中②處是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它是由 板塊與 板塊不斷擠壓形成的。(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比較 ,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 火山、地震帶上。【答案】(1)非洲;美洲;D太平洋(2)亞歐;印度洋(3)穩定;環太平洋【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解析】【分析】(1)讀圖分析可知,圖中B為非洲板塊,E為美洲板塊,D是太平洋板塊;其中D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內陸,又包括海洋。(2)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該山脈在不斷地增高。(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故答案為:(1)非洲;美洲;D太平洋;(2)亞歐;印度洋;(3)穩定;環太平洋【點評】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組成: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各大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就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1)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由圖可知,B為非洲板塊,E為美洲板塊,六大板塊中,D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內陸,又包括海洋,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印度洋板塊。(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該山脈在不斷地增高。(3)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24.(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圖 “亞洲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緯度位置看,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帶,從海陸位置看,亞洲東鄰 洋,北鄰 洋。(2)A為 洲,與亞洲大陸共同組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 大陸,圖中山脈①是 山,為A洲與亞洲的分界線,亞洲東北隔著 海峽,與北美洲相望。【答案】(1)北溫;太平;北冰(2)歐;亞歐;烏拉爾;白令【知識點】大洲分界線;亞洲概況(位置和范圍、地理分區)【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亞洲絕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大部分在北半球;從緯度位置看,亞洲被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穿過,地跨熱帶、北溫帶和北寒帶,絕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從海陸位置看,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2)讀圖,根據位置可知,A是歐洲,與亞洲大陸共同組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歐大陸,圖中山脈是烏拉爾山脈,是亞歐分界線,亞洲東北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溝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點評】(1)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地跨寒溫熱三帶,絕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的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因此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地區,呈放射狀向周圍注入海洋,青藏高原位于亞洲的中部,平原大多分布在大陸邊緣地帶。(2) 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西接歐洲,西南鄰非洲,東北隔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1 / 1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東坡中學共同體聯合檢測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共40分)(2024七下·東坡期末)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A.山谷 B.鞍部 C.陡崖 D.山頂2.甲地的海拔高度在( )A.900~1050米之間 B.750~900米之間C.大于1050米 D.小于750米(2024七下·東坡期末)如圖為手機微信的啟動畫面。這顆“藍色彈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宇航員拍攝的照片。據此完成下列各題。3.這顆“藍色彈珠”實際上是一個( )A.圓柱體 B.不規則的球體C.圓錐體 D.圓球4.人類首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件是( )A.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 B.鄭和下西洋C.麥哲倫環球航行 D.人類登上月球5.在中學生科普交流會上,小強對這顆“藍色彈珠”的描述,你認為有誤的是( )A.它的平均半徑大約6371千米 B.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C.它最南的點稱為南極點 D.它有一根巨大的地軸6.如果要給這顆“藍色彈珠”縫制外衣,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沒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約是( )A.6:4 B.2:8 C.7:3 D.4:6(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②地的經緯度是( )A.(20°N,20°E) B.(20°N,20°W)C.(20°S,20°W) D.(20°S,20°E)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由( )A.①→② B.②→④ C.④→③ D.③→①9.③地位于( )A.北半球 B.南回歸線上 C.低緯地區 D.溫帶地區(2024七下·東坡期末)下圖為海陸分布示意圖,序號表示大洲,字母表示大洋。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我們生活的大洲是( )A.① B.② C.③ D.④11.北美洲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2.圖中①大洲和②大洲的分界線是( )A.白令海峽 B.蘇伊士運河C.巴拿馬運河 D.直布羅陀海峽13.圖中a、b兩大洋分別是( )A.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太平洋C.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14.(2024七下·東坡期末)小張同學在手繪地圖的過程中,畫到公路時需要參照的圖例是( )A. B.C. D.(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某地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下圖),完成下列小題。15.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坡度最緩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6.下列地形剖面圖能反映出MN線地形起伏狀況的是( )A. B.C. D.(2024七下·東坡期末)東東一家開車去沈陽游玩,當他們不認識路時便會打開車上的導航地圖,邊看圖邊行進,可以省時省力,準確到達目的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7.車載導航地圖屬于( )A.人口分布圖 B.電子地圖C.政區圖 D.分層設色地形圖18.在使用車載導航地圖時,還可以縮放屏幕,縮放屏幕改變了地圖的( )A.方向 B.比例尺 C.目的地 D.顏色(2024七下·東坡期末) 位于太平洋中的湯加王國是火山、地震多發區。2022年1月15日,湯加境內海底火山發生猛烈噴發,湯加首都觀測到海嘯,新西蘭、日本、美國等國均發布了海嘯警報。據材料和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9. 湯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B.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板塊內部,地殼不穩定 D.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20. 當地震發生時,下列逃生防護措施,不正確的是( )A.在高層電梯房的迅速乘坐電梯撤離B.在高層樓房的躲到小開間墻角C.在街道的迅速遠離高層建筑、橋梁D.在街道的迅速撤離到廣場一帶二、第II卷(非選擇題)21.(2024七下·東坡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從2021年6月17日升空至今,神舟十二號“太空3人組”已在空間站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9月17日,三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成功返回地球。 (1)地球公轉時,方向與自轉一致都是 。(2)寫出ABCD所代表的北半球節氣,A ,B ,C ,D 。(3)當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當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當北京的白天一年中最短時,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 (填字母)。22.(2024七下·東坡期末)某中學地理夏令營在下圖區域開展了一次活動,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形:圖示區域地形類型是 (選填:平原、丘陵、高原);張莊位于山脊,王莊位 于 。(2)住宿的選擇:不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村莊 ;不選擇暴雨來臨時, 可能受到山洪影響的村莊 。(3)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 2 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 米。(4)考察引水路線:BC 兩條引水線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線路。(5)A 山頂海拔大約是 米—— 米之間。23.(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1)板塊名稱:B. 板塊,E. 板塊。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板塊(字母和名稱)。(2)圖中②處是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它是由 板塊與 板塊不斷擠壓形成的。(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比較 ,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 火山、地震帶上。24.(2024七下·東坡期末)讀圖 “亞洲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緯度位置看,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帶,從海陸位置看,亞洲東鄰 洋,北鄰 洋。(2)A為 洲,與亞洲大陸共同組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 大陸,圖中山脈①是 山,為A洲與亞洲的分界線,亞洲東北隔著 海峽,與北美洲相望。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海拔和相對高度【解析】【點評】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面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高度差。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1.讀圖分析可知,圖中甲處等高線呈閉合曲線,且中間等高線數值大于四周,因此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頂。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所示區域的等高距是150米。因此甲地的海拔高度在900-1050米之間。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答案】3.B4.C5.D6.C【知識點】世界的海陸分布【解析】【點評】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在科學不很發達的情況下,有“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后來人們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是一個球體;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后來通過觀察人造衛星從宇宙空間拍攝到的地球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規則的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極半徑是6357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1千米,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3.讀圖,根據題意可知,這顆“藍色彈珠”是地球,實際上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航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A.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A不符合題意;B.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B不符合題意;C.地球最南端為南極點,C不符合題意;D.地軸是人們假想的地球旋轉軸,實際是不存在,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6.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在地球表面上,陸地占29%,海洋占71%。即海洋與陸地的比重為7:3。因此如果要給這顆“藍色彈珠”縫制外衣,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沒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約是7:3。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答案】7.A8.A9.C【知識點】極地地區的位置、方向判斷;緯線和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地區的劃分;經線和經度【解析】【點評】人們把赤道定為0度緯線,向南向北各分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S),度數向南越來越大;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N),度數向北越來越大;人們把本初子午線定為0度經線,向東向西各分為180度,在0度經線以東的叫東經(E),度數向東越來越大;在0度經線以西的叫西經(W),度數向西越來越大。人們規定,高緯度是60°—90°之間的地區;中緯度是30°—60°之間的地區;低緯度是0°—30°之間的地區。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劃分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23.5°N—23.5°S之間為熱帶,23.5°N—66..5°N之間為北溫帶,23.5°S—66..5°S之間為南溫帶,66.5°N—90°N之間為北寒帶,66.5°S—90°S之間為南寒帶。7.讀圖分析可知,圖中②地位于赤道以北,是北緯,因此緯度是20°N;位于0°經線以東,是東經,因此經度是20°E。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8.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讀圖分析可知,①→②是自西向東; ②→④是自北向南; ④→③是自東向西; ③→①是自南向北。 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9.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圖中③地的緯度是20°S,位于南回歸線以南,因此位于南半球、低緯度、熱帶。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答案】10.C11.B12.C13.B【知識點】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分界線【解析】【點評】世界四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積最大、島嶼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輪廓像“S”形的大洋是大西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其中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是亞洲;被赤道穿過的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亞歐兩洲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10.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③是亞洲,④是非洲。我們生活的大洲是亞洲。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③是亞洲,④是非洲。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2.讀圖分析可知,①是南美洲,②是北美洲,兩大洲的分界線為巴拿馬運河。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3.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是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b是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4.【答案】C【知識點】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地圖是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三個要素,圖中四個圖例中,A表示的是河流,B表示的是鐵路,C表示的是公路,D表示的是季節性河流,故答案為:C。【點評】下圖為一些常見的圖例符號,各種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叫圖例,地圖上的文字和數字叫注記。【答案】15.B16.C【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剖面圖【解析】【點評】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地形剖面圖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線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上斷面地勢起伏狀況,能直觀的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傾斜緩急。15.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處等高線最稀疏,因此坡度最緩。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6.讀圖分析可知,該地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因此是盆地地形;MN線沿東西走向, 地形起伏狀況是中部低、東西兩側高。 地形剖面圖中只有C圖能反映出這一地形起伏狀況。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答案】17.B18.B【知識點】地圖的選擇和使用;比例尺【解析】【點評】電子地圖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地圖家族的新寵兒,它具有許多神奇的功能,可任意縮放,可定位搜索,可導航……,如百度地圖、谷歌地圖、車載導航都屬于電子地圖。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在圖幅相同的條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17.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車載導航地圖屬于電子地圖,可放大或縮小,非常方便、快捷。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8.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 在使用車載導航地圖時,縮放屏幕就是改變了電子地圖的比例尺。其中放大比例尺時,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縮小比例尺時,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但縮放屏幕并未改變方向、目的地和顏色。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答案】19.D20.A【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解析】【點評】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板塊與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和板塊發生碰撞擠壓在陸地則常常形成山脈,火山和地震現象頻發。世界上有兩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19.讀圖可知,湯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D正確,排除ABC,故答案為:D。20.當地震發生時在高層樓房的躲到小開間墻角;在街道的迅速遠離高層建筑、橋梁;在街道的迅速撤離到廣場一帶;BCD不符合題意;在高層電梯房應迅速到墻角等地躲避,不應乘坐電梯,避免被困電梯中,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1.【答案】(1)自西向東(2)夏至日;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3)A;D;C【知識點】季節變化和五帶的劃分;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解析】【分析】(1)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球繞地軸不停轉動叫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轉動叫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故地球公轉時,方向與自轉一致都是自西向東。(2)讀圖可知,A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B為北半球的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北半球晝夜等長;C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D為北半球的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北半球晝夜等長。(3)讀材料可知,當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時為2021年6月17日,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A處,即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當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時為9月17日,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最接近D處,即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時,即地球公轉軌跡位于C處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位于北半球的北京白天一年中最短。【點評】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產生的現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變化,同時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獲得的熱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為北半球夏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夜現象。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為冬至,此時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有極晝現象。22.【答案】(1)丘陵;鞍部(2)李莊;劉莊(3)1000(4)B(5)460;480【知識點】比例尺;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海拔和相對高度【解析】【分析】(1)讀圖分析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因此最高處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在500米以下;而且等高線密集,地面起伏大,因此地形類型是丘陵;王莊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因此地形部位為鞍部。(2)根據題意可知,住宿地要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村莊。讀圖分析可知,李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低處凸出,位于山脊處;且受山峰的阻擋,看不到水庫,因此選擇在該處住宿。劉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高處凸出,位于山谷,暴雨來臨時,可能受山洪影響,因此不選擇在此住宿。(3)讀圖分析可知,圖中比例尺為1:50000,說明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500米。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2×500=1000米。(4)讀圖分析可知,B、C兩條引水線路中,B線路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能自流灌溉;而C線路從低處流向高處,不能自流灌溉。(5)讀圖分析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因此推算A山頂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故答案為:(1)丘陵;鞍部;(2)李莊;劉莊;(3)1000;(4)B;(4)460;480。【點評】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丘陵海拔較低,有起伏但坡度比較和緩;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較高,地面起伏小,邊緣陡峻。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面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高度差。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外向內增高的為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時,海拔由內向外增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的為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的為山脊;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兩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縮尺,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這三種表示方法可以互換。(1)讀圖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最高處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低于500米,且等高線密集,起伏大,地形類型是丘陵;張莊位于山脊,王莊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2)住宿地選擇:受地形阻擋,看不到水庫景區的李莊(李莊位于山脊處,且位于山峰的西南坡,看不到水庫);暴雨來臨時,可能受山洪影響的劉莊(劉莊位于山谷)。(3)讀圖可知,圖中比例尺為1:50000,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50000厘米=500米。若甲乙兩地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自甲乙兩地之間競速劃船,最短要劃2×500=1000米。(4)讀圖可知,考察引水線路:B、C兩條引水線路中,B線路從高處流向低處,能自流灌溉的是B線路。(5)讀圖可知,圖示區域的等高距為20米,推算得知A山頂海拔在460米~480米之間。23.【答案】(1)非洲;美洲;D太平洋(2)亞歐;印度洋(3)穩定;環太平洋【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解析】【分析】(1)讀圖分析可知,圖中B為非洲板塊,E為美洲板塊,D是太平洋板塊;其中D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內陸,又包括海洋。(2)讀圖,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該山脈在不斷地增高。(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故答案為:(1)非洲;美洲;D太平洋;(2)亞歐;印度洋;(3)穩定;環太平洋【點評】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組成: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各大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就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1)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由圖可知,B為非洲板塊,E為美洲板塊,六大板塊中,D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內陸,又包括海洋,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印度洋板塊。(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該山脈在不斷地增高。(3)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圖中①處就位于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24.【答案】(1)北溫;太平;北冰(2)歐;亞歐;烏拉爾;白令【知識點】大洲分界線;亞洲概況(位置和范圍、地理分區)【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亞洲絕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大部分在北半球;從緯度位置看,亞洲被北回歸線和北極圈穿過,地跨熱帶、北溫帶和北寒帶,絕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從海陸位置看,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2)讀圖,根據位置可知,A是歐洲,與亞洲大陸共同組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歐大陸,圖中山脈是烏拉爾山脈,是亞歐分界線,亞洲東北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溝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點評】(1)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地跨寒溫熱三帶,絕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的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因此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地區,呈放射狀向周圍注入海洋,青藏高原位于亞洲的中部,平原大多分布在大陸邊緣地帶。(2) 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西接歐洲,西南鄰非洲,東北隔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東坡中學共同體聯合檢測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學生版).docx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東坡中學共同體聯合檢測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