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地理試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D B D B A D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A C B D C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答案 (1)上方匯水區匯聚雨水,滲入土層,使土體增重,穩定性變差,造成土體崩塌,形成崩壁及崩積體;流水對崩壁及崩積體進一步侵蝕,通過輸沙通道由溝道流出,形成洪積錐。(6分)(2)上截:通過水土保持林、截水溝,減少上方坡面徑流、泥沙的匯入,防止崩崗的進一步發育;中間削:通過修建崩壁小臺階削坡整地,對崩積體進行土地整理,恢復植被,立體種植,防止進一步崩塌,提高抗侵蝕能力;下堵:通過修筑石谷坊、攔沙壩和發展水土保護林、經濟果林來減少泥沙外流,阻止泥沙擴散。(6分)(3)通過崩崗治理工程措施修復了山體;通過植樹種草,恢復了植被,減輕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農田。(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答案 (1)熱帶稀樹草原面積廣大,研究空間大;南北方向水分條件差異大,有遞變規律;地形平坦,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小;地廣人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6分)(2)地處低緯地區,總體上熱量條件較好,南北差異小;自北向南離海岸線越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小;熱帶地區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受限,易成為植被生長的制約因素。(6分)(3)自北向南稀樹草原的樹木減少;自北向南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整體降低。(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答案 (1)遼寧、河北、廣西、海南未發生變化,一直處于低水平,廣東一直處于中水平,福建由低水平轉化為中水平,浙江由中水平轉化為高水平,天津由高水平轉化為中水平,山東、江蘇、上海一直處于高水平。(7分)(2)受“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國家政策影響,山東省海洋資源開發起點高;海洋環境治理投資充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程度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強,海洋綠色發展水平高。(6分)(3)對入海的生產生活用水實施達標排放;研發海洋環境污染源頭治理技術,阻斷污染源;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海洋環境治理的投資。(6分)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5屆三統聯考高三地理試題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3分,共45分)凍土有永久性凍土和季節性凍土之分。讀我國某省季節性凍土最大凍結深度分布圖,完成1~3題。1.圖中乙在等值線上,則乙的深度數值可能是( )A.180 cm B.200 cm C.220 cm D.160 cm2.下列關于凍土對甲處自然環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化學風化強,風化殼厚 B.地面反射率增大,干旱嚴重C.植物根系生長慢,土壤貧瘠 D.地表水不易下滲,沼澤廣布3.下列關于凍土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該省季節性凍土呈點狀分布B.最大凍結深度整體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加厚C.該省的季節性凍土深度最厚處達350 cmD.該省全部都是季節性凍土天山北坡從海拔5 000多米的山地延伸到不足200米的準噶爾盆地腹地,主要土地覆蓋類型為草地、裸地和耕地。下圖示意2011—2018年該區域降水量、融雪量和灌溉量(均用平鋪到整個區域上的水層厚度表示)的逐月變化。據此完成4~5題。4.圖中折線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 )A.降水量、融雪量、灌溉量 B.灌溉量、降水量、融雪量C.融雪量、灌溉量、降水量 D.降水量、灌溉量、融雪量5.若地下水的補給僅考慮降水和融雪的影響,該區域年內地下水位存在一個峰值,則該峰值大致出現在每年 ( )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安哥拉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穩定,首都羅安達是該國最大城市、港口,位列全球500強城市之內。下圖示意羅安達地理位置及周邊地區。據此完成6~7題。6.羅安達能成為天然良港的條件是( )A.位于海灣內,水深港闊 B.物產豐富,發展潛力大C.晴天較多,能見度較高 D.位置優越,公路鐵路較發達7.圖中交通線布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A.資源分布 B.海陸位置 C.地形地勢 D.城市分布海風鋒指沿海地區海風向陸地推進過程中遇到陸地上較熱的氣團,其交界面具有類似鋒面的特征。下圖是某年7月14日海風鋒在渤海西岸的活動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當日海風鋒的移動方向是向( )A.西北 B.西南 C.東南 D.東北9.海風鋒遇到較弱冷鋒時會產生雷暴天氣,是因為( )①提高地面溫度 ②帶來豐沛水汽 ③加劇氣流抬升 ④增大晝夜溫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虹吸效應是中心城市從周邊地區集聚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而擴散效應反之,溢出效應反映了兩者疊加的影響。下圖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間溢出效應的時間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發展差距最大的時間是( )A.t0 B.t1 C.t2 D.t311.溢出效應對區域城市發展的影響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產業升級 ②促進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在各種環境安全問題中,水資源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如水體污染、水質惡化、河流斷流、水資源枯竭等。下圖為我國水資源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13題。12.在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河流斷流的地區是( )A.平水帶 B.少水帶 C.缺水帶 D.多水帶1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缺水帶和多水帶地區的最低水質標準相同B.豐水帶部分地區因為水質污染,也存在水資源安全問題C.農業用水的最低水質標準高于水產養殖的最低水質標準D.長江和黃河水資源安全的臨界值相同近年來,我國人均肉類(豬、牛、羊)年消費量總體基本穩定。2021年我國肉類(豬、牛、羊)消費總量近1億噸,占全球總量的27%。下圖示意2021年我國31個省(區、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豬、牛、羊)消費量(港澳臺數據暫缺)。據此完成14~15題。14.2021年我國居民家庭人均肉類(豬、牛、羊)消費量最多省(區、市)的成因是( )A.養殖業較為發達 B.著名旅游景點多 C.青壯年勞動力多 D.特殊的飲食習慣15.推測下列省(市、區)中,居民家庭人均牛肉消費量最多的是( )A.上海 B.四川 C.西藏 D.廣東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是一個崩崗侵蝕大縣,也是崩崗治理的“發源地”,2017年,該市列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當地采用“上截、下堵、中間削、內外綠化”等模式對崩崗進行治理,把荒廢的崩崗侵蝕劣地變成綠色“聚寶盆”。圖1為崩崗侵蝕地貌景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崩崗治理模式圖。圖1圖2(1)描述崩崗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6分)(2)分析崩崗治理模式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原理。(6分)(3)簡述崩崗治理模式如何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澳大利亞西北部干濕季分明,干季漫長,易出現極端高溫干旱現象,濕季降水集中,多風暴,典型自然帶為熱帶稀樹草原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也存在植被種類、植被覆蓋度等分異規律。該區域可劃分出長達1 000千米的樣帶,使其成為研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分異的“天然實驗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亞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異更多表現為水分差異,而非緯度變化帶來的熱量差異。下圖示意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1)簡述澳大利亞西北部成為研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分異“天然實驗室”的條件。(6分)(2)澳大利亞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異更多表現為水分差異而非熱量差異,對此作出合理解釋。(6分)(3)推測圖示區域南北向植被特征的差異。(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近年來,海洋經濟總量逐年增大,全國海洋經濟總產值由2006年的16 987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80 010億元,提升了3.71倍,其中山東藍色半島經濟產值突出。同時,在海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過度消耗資源、環境惡化、省市發展失衡等問題日益突顯。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邁進的步伐。下圖示意2011—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空間演化。(1)指出2011—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空間演化特征。(7分)(2)分析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一直處于高質量水平的原因。(6分)(3)請為維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低水平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的安全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6分)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2025屆三統聯考高三地理試題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3分,共45分)凍土有永久性凍土和季節性凍土之分。讀我國某省季節性凍土最大凍結深度分布圖,完成1~3題。1.圖中乙在等值線上,則乙的深度數值可能是( )A.180 cm B.200 cm C.220 cm D.160 cm解析 讀圖可知,圖中相鄰兩等值線間的等值距是20 cm,與乙相鄰的等值線有兩條,大值是200 cm, 小值是180 cm,乙的緯度較低,溫度較高。故應該取小值180 cm。故選A。答案 A2.下列關于凍土對甲處自然環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化學風化強,風化殼厚 B.地面反射率增大,干旱嚴重C.植物根系生長慢,土壤貧瘠 D.地表水不易下滲,沼澤廣布解析 甲地區為三江平原,地下有季節凍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滲,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沼澤廣布,D項正確;由于緯度高、氣溫低,地下有凍土分布,巖石化學風化弱,A項錯誤;沼澤地水分充足不存在干旱嚴重,B項錯誤;該區域有肥沃的黑土,C項錯誤。故選D。答案 D3.下列關于凍土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該省季節性凍土呈點狀分布B.最大凍結深度整體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加厚C.該省的季節性凍土深度最厚處達350 cmD.該省全部都是季節性凍土解析 該省季節性凍土發育比較普遍,A項錯誤;根據等值線分布可知,最大凍結深度自南向北,由東南向西北部逐漸加厚,凍結深度由1.8~2.0 m過渡到2.6~2.8 m,B項正確,C項錯誤;黑龍江的北部48°N以北,年均氣溫低,有多年永久凍土分布,D項錯誤。故選B。答案 B天山北坡從海拔5 000多米的山地延伸到不足200米的準噶爾盆地腹地,主要土地覆蓋類型為草地、裸地和耕地。下圖示意2011—2018年該區域降水量、融雪量和灌溉量(均用平鋪到整個區域上的水層厚度表示)的逐月變化。據此完成4~5題。4.圖中折線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 )A.降水量、融雪量、灌溉量 B.灌溉量、降水量、融雪量C.融雪量、灌溉量、降水量 D.降水量、灌溉量、融雪量解析 準噶爾盆地農作物春種秋收,冬季氣溫低,農田休耕,灌溉量為0,②11月至次年3月為0,對應灌溉量;1月氣溫低,積雪不融化,因此③對應融雪量;天山北坡一年四季均有降水,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①對應為降水量。綜上所述,D項正確,A、B、C三項錯誤。故選D。答案 D5.若地下水的補給僅考慮降水和融雪的影響,該區域年內地下水位存在一個峰值,則該峰值大致出現在每年 ( )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解析 根據上題可知,圖中折線①為降水量,③為融雪量。讀圖可知,4—5月融雪量+降水量的總值達一年最大,地下水的補給量最多,因此若地下水的補給僅考慮降水和融雪的影響,該區域年內地下水位存在一個峰值,則該峰值大致出現在每年4—5月,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故選B。答案 B安哥拉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穩定,首都羅安達是該國最大城市、港口,位列全球500強城市之內。下圖示意羅安達地理位置及周邊地區。據此完成6~7題。6.羅安達能成為天然良港的條件是( )A.位于海灣內,水深港闊 B.物產豐富,發展潛力大C.晴天較多,能見度較高 D.位置優越,公路鐵路較發達解析 據圖分析可知,羅安達位于海灣內,波浪小,水深港闊,是其成為天然良港的必要條件,A項正確;物產豐,發展潛力大,不是形成天然良港的條件,B項錯誤;此處有寒流流經,多霧,能見度較差,C項錯誤;位置優,公路鐵路較發達與形成天然良港關系較小,D項錯誤。故選A。答案 A7.圖中交通線布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A.資源分布 B.海陸位置 C.地形地勢 D.城市分布解析 圖中交通線是鐵路,鐵路連接多個城市,故圖中交通線布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分布,D項正確;鐵路穿越多條河流,與地形關系不大,C項錯誤;鐵路主要連接城市,與資源分布、海陸位置無關,A、B兩項錯誤。故選D。答案 D海風鋒指沿海地區海風向陸地推進過程中遇到陸地上較熱的氣團,其交界面具有類似鋒面的特征。下圖是某年7月14日海風鋒在渤海西岸的活動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當日海風鋒的移動方向是向( )A.西北 B.西南 C.東南 D.東北解析 區域位于渤海西岸,結合圖示信息,12:00后,正午太陽高度角大,陸地吸熱快,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開始顯著,此時陸地上有較熱的空氣層,強海風從海面向陸地推進的過程中遇到陸地上較熱空氣層而形成鋒面,結合圖示風向以及橫坐標的“東南”信息,海風自東南向西北吹拂,使得海風鋒向西北方向移動,故選A。答案 A9.海風鋒遇到較弱冷鋒時會產生雷暴天氣,是因為( )①提高地面溫度 ②帶來豐沛水汽 ③加劇氣流抬升 ④增大晝夜溫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解析 冷鋒向南移動和海風鋒向內陸推進,兩鋒會相遇,海風鋒從海洋移動到陸地,帶來豐沛的水汽;海風鋒和冷鋒都能降低地面溫度,為水汽凝結提供溫度條件;海風氣溫較陸地氣溫低,冷鋒也帶來冷空氣,加速陸地暖氣團抬升,加劇了空氣對流運動,促使雷暴天氣產生,②③正確,①錯誤。主要加速空氣上升以及提供水汽來源,產生雷暴天氣與增大晝夜溫差關系不大,④錯誤。故選B。答案 B虹吸效應是中心城市從周邊地區集聚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而擴散效應反之,溢出效應反映了兩者疊加的影響。下圖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間溢出效應的時間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發展差距最大的時間是( )A.t0 B.t1 C.t2 D.t3解析 t0時,虹吸效應與擴散效應均為0,中心城市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與外圍城市間的發展差距較小,A項錯誤;t1時,虹吸效應最強,擴散效應緩慢增長,說明該階段中心城市發展速度最快,但發展水平并未達到最高,與外圍城市發展差距也沒有達到最大,B項錯誤;t2時,虹吸效應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然大于0,說明中心城市依然存在將外圍城市的人口、資源吸納到自己的圈子中的現象,同時,擴散效應繼續增強,與虹吸效應數值相等,說明二者達到平衡,此階段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發展差距達到最大,C項正確;t3時,擴散效應開始超過虹吸效應,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能力增強,外圍城市得到快速發展,二者的發展差距逐漸縮小,D項錯誤。故選C。答案 C11.溢出效應對區域城市發展的影響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產業升級 ②促進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溢出效應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遷移一部分人口、轉移一部分產業,較為低級的產業轉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產業優化升級,①正確;周邊的小城市在受到溢出效應后得到發展,有利于本地經濟發展,與中心城市共同構成城市群,②正確;中心城市郊區城鎮化處于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期,且溢出效應并不是由郊區向城市靠攏,③錯誤;溢出效應使得市中心產業優化升級,高素質人才被留下,但并不會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錯誤。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故選A。答案 A在各種環境安全問題中,水資源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如水體污染、水質惡化、河流斷流、水資源枯竭等。下圖為我國水資源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13題。12.在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河流斷流的地區是( )A.平水帶 B.少水帶 C.缺水帶 D.多水帶解析 河流斷流現象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地區,該地區氣候干旱,多內流河,因此,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河流斷流的地區是缺水帶,C項正確;少水帶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區,河流斷流現象較少,B項錯誤;平水帶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區,多水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濕潤地區,都不易出現河流斷流現象,A、D兩項錯誤。故選A。答案 C1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缺水帶和多水帶地區的最低水質標準相同B.豐水帶部分地區因為水質污染,也存在水資源安全問題C.農業用水的最低水質標準高于水產養殖的最低水質標準D.長江和黃河水資源安全的臨界值相同解析 豐水帶主要位于我國華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多,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部分地區水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質性缺水,產生水資源安全問題,B項正確;不同地區、不同河流最低水質標準及環境安全的臨界值不同,A、D兩項錯誤;農業用水的最低水質標準一般低于水產養殖的最低水質標準,C項錯誤。故選B。答案 B近年來,我國人均肉類(豬、牛、羊)年消費量總體基本穩定。2021年我國肉類(豬、牛、羊)消費總量近1億噸,占全球總量的27%。下圖示意2021年我國31個省(區、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豬、牛、羊)消費量(港澳臺數據暫缺)。據此完成14~15題。14.2021年我國居民家庭人均肉類(豬、牛、羊)消費量最多省(區、市)的成因是( )A.養殖業較為發達 B.著名旅游景點多 C.青壯年勞動力多 D.特殊的飲食習慣解析 偏愛吃豬、牛、羊肉的重慶是著名的火鍋之城,秉持“無肉不火鍋”的原則,本地人就餐時經常會點滿一整桌肉食,因此與特殊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D項正確;重慶人均肉類(豬、牛、羊)消費量最多與養殖業是否發達關系不大,故A項錯誤;旅游景點對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影響較小,B項錯誤;重慶位于西部,對青壯年人口的吸引力不高,且人口結構對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影響較小,C項錯誤。故選D。答案 D15.推測下列省(市、區)中,居民家庭人均牛肉消費量最多的是( )A.上海 B.四川 C.西藏 D.廣東解析 中國最愛吃牛肉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部畜牧業地區,如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等,原因是這些地區以畜牧業為主,且畜牧業中牧牛業比重較高,因此形成了喜食牛肉的飲食習慣,C項正確;上海、四川和廣東種植業、漁業等生產條件也很優越,飲食結構相對比較豐富,排除A、B、D三項。故選C。答案 C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是一個崩崗侵蝕大縣,也是崩崗治理的“發源地”,2017年,該市列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當地采用“上截、下堵、中間削、內外綠化”等模式對崩崗進行治理,把荒廢的崩崗侵蝕劣地變成綠色“聚寶盆”。圖1為崩崗侵蝕地貌景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崩崗治理模式圖。圖1圖2(1)描述崩崗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6分)(2)分析崩崗治理模式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原理。(6分)(3)簡述崩崗治理模式如何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6分)解析 (1)崩崗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由圖1可知,山坡上方形成匯水區,大量水分順著疏松、透水性強的土壤不斷滲入土層,使土體不斷增重,在重力作用下,土體從山坡崩塌,形成了崩壁和崩積體,而后在大量流水作用下,崩積體隨著水流經溝道流出,在山腳形成洪積錐。(2)“上截、下堵、中間削、內外綠化”等模式,在山坡上方匯水區建設水土保持林和修建截水溝,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減少坡面徑流和泥沙匯集;在坡面上修建崩壁小臺階,對坡面土地進行平整,減小坡面的坡度,同時種植經濟果林、喬木、灌木、草本等提高抗侵蝕能力,也可削弱坡面徑流;在山坡腳下,農田前方修建石谷坊、攔沙壩,同時發展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果林,阻止泥沙擴散到農田中。(3)在崩崗治理模式中,對整個山坡實施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不僅使山體得到了修復,同時大量的植樹種草,也使植被覆蓋率提高,減輕了水土流失的影響,保護了農田,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答案 (1)上方匯水區匯聚雨水,滲入土層,使土體增重,穩定性變差,造成土體崩塌,形成崩壁及崩積體;流水對崩壁及崩積體進一步侵蝕,通過輸沙通道由溝道流出,形成洪積錐。(6分)(2)上截:通過水土保持林、截水溝,減少上方坡面徑流、泥沙的匯入,防止崩崗的進一步發育;中間削:通過修建崩壁小臺階削坡整地,對崩積體進行土地整理,恢復植被,立體種植,防止進一步崩塌,提高抗侵蝕能力;下堵:通過修筑石谷坊、攔沙壩和發展水土保護林、經濟果林來減少泥沙外流,阻止泥沙擴散。(6分)(3)通過崩崗治理工程措施修復了山體;通過植樹種草,恢復了植被,減輕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農田。(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澳大利亞西北部干濕季分明,干季漫長,易出現極端高溫干旱現象,濕季降水集中,多風暴,典型自然帶為熱帶稀樹草原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也存在植被種類、植被覆蓋度等分異規律。該區域可劃分出長達1 000千米的樣帶,使其成為研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分異的“天然實驗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亞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異更多表現為水分差異,而非緯度變化帶來的熱量差異。下圖示意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1)簡述澳大利亞西北部成為研究熱帶稀樹草原帶內部分異“天然實驗室”的條件。(6分)(2)澳大利亞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異更多表現為水分差異而非熱量差異,對此作出合理解釋。(6分)(3)推測圖示區域南北向植被特征的差異。(6分)解析 (1)澳大利亞西北部區域可劃分出長達1 000千米的樣帶,熱帶稀樹草原面積廣大,研究空間大;據圖中等降水量線分布可知,南北方向水分條件差異大,有遞變規律,內部植被種類、植被覆蓋度等分異規律明顯;西北部地形平坦,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小,植被分布典型;西北部地廣人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植被保護完好。(2)澳大利亞西北部緯度較低,地處低緯地區,總體上熱量條件較好,澳大利亞西北部熱量南北差異小;澳大利亞西北部自北向南離海岸線越來越遠,受西北風影響逐漸減小,降水量逐漸減小;澳大利亞西北部是熱帶地區,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受限,易成為植被生長的制約因素。(3)圖示區域自北向南水分減少,逐漸變為沙漠,稀樹草原的樹木會減少;圖示區域自北向南由草原演變為荒漠,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整體降低。答案 (1)熱帶稀樹草原面積廣大,研究空間大;南北方向水分條件差異大,有遞變規律;地形平坦,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小;地廣人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6分)(2)地處低緯地區,總體上熱量條件較好,南北差異小;自北向南離海岸線越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小;熱帶地區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受限,易成為植被生長的制約因素。(6分)(3)自北向南稀樹草原的樹木減少;自北向南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整體降低。(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近年來,海洋經濟總量逐年增大,全國海洋經濟總產值由2006年的16 987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80 010億元,提升了3.71倍,其中山東藍色半島經濟產值突出。同時,在海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過度消耗資源、環境惡化、省市發展失衡等問題日益突顯。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邁進的步伐。下圖示意2011—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空間演化。(1)指出2011—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空間演化特征。(7分)(2)分析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一直處于高質量水平的原因。(6分)(3)請為維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低水平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的安全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6分)解析 (1)從2011年到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空間演化示意圖可以看到,遼寧、河北、廣西、海南未發生變化,一直處于低水平,廣東一直處于中水平,福建由低水平轉化為中水平,浙江由中水平轉化為高水平,天津由高水平轉化為中水平,山東、江蘇、上海一直處于高水平。(2)山東省海洋資源開發一直受“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的國家政策影響,國家給予的經濟政策較多,其海洋資源開發的起點高;同時由于政策經濟政治的支持,其海洋環境治理相對投資更加充足,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較高,保護程度較好;海洋科技方面,由于山東沿海地區其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海洋人才儲備較好,海洋綠色發展在全國的位置較為靠前,所以使得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一直處于高質量水平。(3)為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的相關治理,首先要減少對海洋污染的產生,要對排海的生產生活用水及物品進行監測,設置達標標準;其次要給予政策和經濟的支持,要突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地位,加大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另外也要加大技術方面的支持,不斷的研發相關的海洋污染治理的技術,從源頭方面給予根本治理,使得產生污染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答案 (1)遼寧、河北、廣西、海南未發生變化,一直處于低水平,廣東一直處于中水平,福建由低水平轉化為中水平,浙江由中水平轉化為高水平,天津由高水平轉化為中水平,山東、江蘇、上海一直處于高水平。(7分)(2)受“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國家政策影響,山東省海洋資源開發起點高;海洋環境治理投資充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程度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強,海洋綠色發展水平高。(6分)(3)對入海的生產生活用水實施達標排放;研發海洋環境污染源頭治理技術,阻斷污染源;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海洋環境治理的投資。(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三地理試題答案.docx 高三地理試題考試板.docx 高三地理試題解析板.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