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 化學計量及其應用時間:75分鐘 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Al-27 P-31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Br-80 Ag-108 Ba-137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題3分,共45分)1.摩爾來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為大量、堆積,是在1971年10月有41個國家參加的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增加的國際單位制(SI)的第七個基本單位。下列對于“摩爾”的理解正確的是( )A.1mol任何物質所含有的分子數都相同B.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摩,符號為molC.摩爾可以把物質的宏觀數量與微觀粒子的數量聯系起來D.2H既可以表示2個氫原子又可以表示2mol氫原子2.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2.4L甲醛所含σ鍵數為4NAB.0.1mol·L-1的MgCl2溶液含Cl-的數目為0.1NAC.82g Na218O2與足量水完全反應,電子轉移數為2NAD.0.1mol的C2H5OH所含氫原子數為0.6NA3.三氟化氮(NF3)在潮濕的環境中能發生反應:3NF3+5H2O=2NO+HNO3+9HF,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成22.4LNO,轉移電子數為NAB.1molH2O含有的中子數為10NAC.1mol/L的HNO3溶液含NO3-離子數為NAD.反應中若有1molNF3被氧化,則理論上需要分子數為2NA的氧化劑4.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現向10mL0.2mol·L-1的KMnO4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使溶液的紫色恰好褪盡,若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不變,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通入的SO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B.反應后溶液中SO42-的數目為0.005 NAC.該反應中轉移的電子數為0.02 NAD.反應后的溶液中c(H+)=0.4mol·L-15.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g氘化鋰()中含有的中子數為2 NAB.25℃時,1L0.1 mol·L-1 NH4Fe(SO4)2溶液中陽離子數小于0.2 NAC.28gC2H4和C3H6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生成CO2的分子數介于2~3D.標準狀況下,22.4L氖氣含有的原子數約為NA6.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等物質的量的C2H4和C2H6O完全燃燒,消耗O2分子數目均為3NAB.Na2O2與CO2反應生成標準狀況下O244.8L,轉移電子數目為4NAC.25℃,1LpH=12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數目為0.02NAD.標準狀況下,22.4 mLCH2Cl2中含有碳原子數目為10-3NA7.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7.1g Cl2與足量鐵粉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0.2NAB.1molL-1 CaCl2溶液中含離子總數為3NAC.標準狀況下,2.24L CO2分子中含有的σ鍵的數目為0.4NAD.44g CH3CHO中sp3雜化的碳原子數目為2NA8.已知反應:P4+2I2+8H2O=2PH4I+2H3PO4+2HI,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若消耗36gH2O,下列敘述的錯誤的是( )A.轉移電子數為2.5NAB.斷裂的鍵數為1.5 NAC.還原產物比氧化產物多0.5molD.將生成物配制成1L水溶液,溶液中c(H+)=2mol/L9.科學家發現某些生物酶能將海洋中的NO2轉化為N2,該過程的總反應為NaNO2+ NH4Cl =NaCl+N2↑+2H2O。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L1.5mol·L-1NH4Cl溶液中含NH4+的數目為1.5 NAB.標準狀況下,22.4LN2中含π鍵的數目為2NAC.生成18gH2O轉移電子數目為3 NAD.生物酶將NO2轉化為N2的過程叫作氮的固定10.沸石分子篩選擇性催化還原NO的循環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步驟一中O2與H2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B.反應過程中催化劑Cu+未參與電子得失C.每生成22.4LN2理論上消耗0.25mol O2D.所有步驟均有氧化還原反應發生11.設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mol硝基(-NO2)與二氧化氮(NO2)所含的電子數均為23 NAB.1L0.50mol·L-1 NH4Cl溶液與2L0.25mol·L-1 NH4Cl溶液中NH4+的物質的量均為0.5 NAC.1mol過氧化鈉分別與足量CO2、SO2反應,轉移的電子數均為2 NAD.1L0.01mol·L-1溶液中,和數目之和為0.01 NA12.如圖是利用“手持”技術測定陽光照射不同氣體溫度變化曲線,其中四個容器均密閉、體積相等且初始壓強均為101kP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開始時,O2和N2的密度之比為8:7B.12:30-13:30時間范圍內CO2壓強最大C.若容器的容積為22.4L,12:30時CO2原子個數等于3 NAD.光照相同時間,CO2的溫度變化最大,是四種氣體中溫室效應最顯著的13.某同學為測定Cu和Cu2O混合粉末中Cu的含量。將31.2 g Cu和Cu2O混合粉末加入的稀硝酸中,得到氣體(標準狀況下),忽略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后有固體剩余B.反應后的溶液中c(Cu2+)=0.8mol·L-1C.單質在混合粉末中的質量分數約為D.在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可畳換出14.向含FeCl3和FeCl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鋅粉,反應過程中各離子的物質的量與加入鋅粉的物質的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起始時,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均為B.D點的橫坐標C.線段表示溶液中n(Fe3+)的變化趨勢D.反應至點時,溶液總質量增加15.室溫下某容積固定的密閉容器由可移動的活塞隔成甲、乙兩室,向甲中充入一定量的H2、Cl2混合氣體,乙中充入16Gch4氣體,此時活塞位置如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甲室中H2、Cl2的總質量不能確定,但總的物質的量一定是2molB.該圖表明,甲室的壓強是乙室的2倍,氣體分子數量也是乙室的2倍C.若甲室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溫同壓時H2密度的30倍,則甲室通入的氣體是32克D.將甲室的混合氣體充分反應,恢復至室溫后,最終活塞停留的位置應是刻度3處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13分)氧化還原反應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廣泛記載(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涉及到蠟燭與O2的燃燒反應,反應生成CO2和H2O,該反應一定是___________。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氧化還原反應 D.置換反應(2)“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涉及到的化學反應為:CuSO4 + Fe = FeSO4 + Cu。該反應中CuSO4的摩爾質量是 ;28 g鐵粉中含有的Fe原子數是 ,若鐵粉完全反應,析出Cu單質的質量為 g。(3)宋代《洗冤集錄》中記載有“銀針探毒”,其原理是:4Ag + 2H2S + O2 = 2Ag2S + 2H2O。在相同條件下體積相同的H2S和O2兩種氣體分子數之比為 ,質量比為 。標準狀況下5.6 L O2的物質的量是 mol,當發生上述反應時氧氣完全反應,消耗H2S的質量是 g。(4)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火藥是由硫磺粉、硝酸鉀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時發生的反應為:S + 2KNO3 + 3C = K2S + N2↑ + 3CO2↑。該反應中,化合價降低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號)。同溫同壓下,體積相同的N2和CO2,其密度之比為 。標準狀況下, N2和CO2的混合氣體11.2L,其質量為17.2g,則此混合氣體中N2和C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17.(14分)質量、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等是用于化學計算的常見物理量。(1)質量之比為16:7:6的三種氣體SO2、CO、NO。分子個數之比為 ;氧原子個數之比為 ;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為 。(2)標準狀況下,17g NH3的體積為 ,含有氫原子個數為 ,它與標準狀況下 L H2S含有相同數目的氫原子。(3)某氣體氧化物的化學式為RO2,在標準狀況下,1.28g該氧化物的體積為448mL,則該氧化物的摩爾質量為 ,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4)同溫同壓下,A2氣體與B2氣體等體積化合,生成AxBy氣體,已知反應前后氣體的密度不變,則AxBy的分子式為 。(5)在t℃時將a g NH3 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溶液,該溶液的密度為;質量分數為w,物質的量濃度為c mol·L-1。下列計算結果正確的是 。A.溶質的質量分數B.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溶液密度可表示為D.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 mL水,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0.5w(6)將a L Al2(SO4)3和(NH4)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兩等份,一份加入b mol BaCl2溶液使溶液中的SO42-剛好完全沉定,另一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熱可得到c molNH3,則原溶液中Al3+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7)將0.24g Mg和0.27g Al的混合物投入到100mL 1mol/L的鹽酸中,充分反應后固體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2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金屬離子全部沉淀完全,需要NaOH溶液的體積為 mL。18.(14分)我國將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的捕捉是減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I.一種利用溶液捕捉回收CO2的過程如圖所示。(1)捕捉室中溶液常噴成霧狀,優點是 。(2)整個過程中可以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II.實驗室模擬捕捉回收CO2,配制溶液。(3)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儀器是燒杯、玻璃棒和。根據計算用托盤天平稱量固體 g。(4)配制操作可分解成如下幾步,以下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D→ →裝瓶貼簽。A.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蒸餾水,檢查是否漏水B.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及玻璃棒次,將洗滌液注入容量瓶后輕搖幾下C.將已冷卻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中D.根據計算,稱取取一定量的固體E、向盛有固體的燒杯中加水,用玻璃棒攪拌溶解F、蓋上容量瓶塞了,搖勻G、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面恰好與刻度相切H、繼續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蒸餾水,使液面接近刻度線處(5)配制過程中,會造成所配制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大的是A.稱量所用的砝碼生銹 B.轉移前,容量瓶內有蒸餾水C.未冷至室溫就轉移定容 D.定容時仰視刻度線E.定容時水加多用膠頭滴管吸出 F.稱量時間過長III. CaO固體也可以捕捉回收CO2,研究表明CaC2O4·H2O熱分解制得的CaO疏松多孔,具有良好的CO2捕捉性能。取1.46 g CaC2O4·H2O進行加熱,固體質量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注:曲線中共涉及到三步分解反應)。(6)寫出范圍內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7)據圖分析,捕捉CO2的反應溫度應 (填“高于”或“低于”)。19.(14分)某干燥白色固體可能含有Na2CO3、NaHCO3、中的幾種,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加蒸餾水配制溶液,并向該溶液中滴加的鹽酸,得到CO2體積(標準狀況下)與鹽酸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1)產生的CO2的物質的量為 mol,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若白色固體由0.02mol Na2CO3和xmol NaHCO3組成,則V1= ,V2= 。(3)若白色固體由NaHCO3和組成,2V1= V2,則NaHCO3與溶于水后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4)若白色固體只由和Na2CO3組成,且V1=100,V2=160,則 ,原溶液中的c(Na+)= 。(5)另取某Na2CO3和NaHCO3組成的混合物樣品,稱取3份該樣品溶于水后分別逐滴加入相同濃度鹽酸,充分反應,產生CO2的體積如下表(標準狀況下,且不考慮CO2在水中的溶解):實驗序號 ① ② ③100.0 100.0 100.03.80 7.60 11.40896 1344 896樣品中 ,鹽酸的 。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項,物質可能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比如1 mol O2其分子數為NA,而1 mol Fe其原子數為NA,故A錯誤;B項,物質的量是物理量,其單位為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故B正確;C項,物質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數目微觀粒子的集合體,是將微觀粒子數目與宏觀物質聯系起來的中間橋梁,故C錯誤;D項,2H只能表示2個氫原子,故D錯誤。故選B。2.【答案】D【解析】A項,甲醛在標準狀況下為氣體,但選項中未說明是否在標準狀況下,故無法使用22.4L/mol得氣體摩爾體積,A錯誤;B項,0.1mol·L-1的MgCl2溶液體積未知,無法計算氯離子濃度,B錯誤;C項,82g Na218O2為1mol,其與水反應發生過氧根得自身歧化反應,故與足量水完全反應,電子轉移數為1NA,C錯誤;D項,C2H5OH中含有6和H原子,故0.1mol的C2H5OH所含氫原子數為0.6NA,D正確; 故選D。3.【答案】D【解析】A項,未指明氣體所處狀況,不能根據體積確定NO的物質的量,無法計算電子轉移數,A錯誤;B項,1molH2O含有的中子數為8NA,故B錯誤;C項,溶液體積未知,不能確定離子數目,C錯誤;D項,若有1molNF3被氧化,則轉移電子數為2mol,而1mol NF3作氧化劑時得1mol電子,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可知1molNF3被氧化,則理論上需要分子數為2NA的氧化劑,D正確;故選D。4.【答案】C【解析】A項,通過反應5SO2+2KMnO4+2H2O=K2SO4+ 2MnSO4+2H2SO4可知,10mL0.2mol·L-1的KMnO4溶液中,因此可吸收0.005mol二氧化硫,通入的SO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A正確;B項,因為SO2完全反應生成SO42-,所以溶液中,數目為0.005 NA,B正確;C項,該反應中轉移的電子數為0.01 NA,C錯誤;D項,根據反應方程式可知,反應后的溶液中氫離子的物質的量是0.004mol,c(H+)=0.4mol·L-1,D正確;故選C。5.【答案】D【解析】A項,2g氘化鋰(6LiD)中含中子數為:×4NA=NA,A錯誤;B項,25℃時,1L0.1 mol·L-1 NH4Fe(SO4)2溶液中含有0.1mol NH4+和0.1molFe3+,NH4+和Fe3+分別發生水解:NH4++H2ONH3·H2O+H+、Fe3+ +3H2OFe(OH)3+3H+,則陽離子數大于0.2 NA,B錯誤;C項,C2H4和C3H6的最簡式為CH2,28g CH2的物質的量為=2mol,完全燃燒生成CO2的分子數2molCO2,C錯誤;D項,標準狀況下,22.4L氖氣的物質的量為1mol,含有的原子數約為NA,D正確;故選D。6.【答案】B【解析】A項,1mol C2H4完全燃燒消耗O2物質的量和1molC2H6O完全燃燒消耗O2的量均為3mol,但是等物質的量的C2H4和C2H6O,并未指明是多少物質的量,無法計算消耗氧氣的量,A錯誤;B項,Na2O2與CO2反應生成標準狀況下O244.8L,即2molO2,轉移電子數目為4NA,B正確;C項,25℃,1LpH=12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數目為,C錯誤;D項,標況下, CH2Cl2非氣體,D錯誤;故選B。7.【答案】A【解析】A項,7.1gCl2物質的量n=7.1g÷71g/mol=0.1mol,與足量鐵粉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0.2NA,A正確;B項,1molL-1 CaCl2溶液的體積不知,不能計算溶液中含離子總數,B錯誤;C項,標準狀況下,2.24LCO2的物質的量n=2.24L÷22.4L/mol=0.1mol,分子中含有的σ鍵的數目為0.2NA,C錯誤;D項,44g CH3CHO物質的量=44g÷44g/mol=1mol,分子中sp3雜化的碳原子數目為NA,D錯誤;故選A。8.【答案】D【解析】若消耗36gH2O,即2molH2O,則參加反應的P4為0.25mol,I2為0.5mol,生成H3PO4為0.5mol,HI為0.5mol,根據反應P4+2I2+8H2O=2PH4I+2H3PO4+2HI判斷,P4既是氧化劑也是還原劑,I2為氧化劑。A項,反應1molP4轉移電子數為10mol,則當P4為0.25mol的時候,轉移電子數為2.5NA,A正確;B項,1個P4中有6個P P,則當P4為0.25mol的時候,斷裂的P P鍵數為1.5NA,B正確;C項,還原產物是PH4I和HI,比氧化產物H3PO4多0.5mol,C正確;D項,將生成物溶于1L水,由于H3PO4不完全電離,故溶液中c(H+)小于2mol/L,D錯誤; 故選D。9.【答案】B【解析】A項,要考慮NH4+的水解,銨根的數目小于1.5NA,A錯誤;B項,標況下22.4LN2的物質的量為1mol,而1個氮氣分子中含2個π鍵,則1mol氮氣中含2 NA個π鍵,B正確;C項,18g水的物質的量為,從反應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水分子轉移電子數目1.5 NA,C錯誤;D項,將氮元素由游離態轉變為化合態的過程為氮的固定,生物酶將NO2轉化為N2的過程不是氮的固定,D錯誤;故選B。10.【答案】A【解析】由圖知,步驟一的反應為4Cu++O2+2H2O=4,步驟二的反應為+NO=Cu++HONO,步驟三的反應為HONO+NH3=NH4NO2,步驟四的反應為NH4NO2=N2+2H2O;總反應為4NO+O2+4NH3=4N2+6H2O。A項,步驟一的反應為4Cu++O2+2H2O=4,O2與H2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A正確;B項,步驟一中Cu+與O2、H2O反應生成,Cu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升至+2價,Cu+失去電子、被氧化,B錯誤;C項,根據總反應4NO+O2+4NH3=4N2+6H2O知,每生成1molN2理論上消耗0.25molO2,未標注標準狀況,不能計算N2物質的量,C錯誤;D項,步驟三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沒有變化,沒有氧化還原反應發生,D錯誤;故選A。11.【答案】A【解析】A項,硝基(-NO2)與二氧化氮(NO2)中均含23個電子,1mol 硝基(-NO2)與46g二氧化氮(NO2)所含的電子數均為23 NA,A正確;B項,銨根會發生水解,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故1L0.50mol·L-1 NH4Cl溶液與2L0.25mol·L-1 NH4Cl溶液中NH4+的物質的量均小于0.5 NA,且后者更小,B錯誤;C項,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歧化反應,過氧化鈉中-1價氧原子歧化為-2價和0價,1mol過氧化鈉轉移NA個電子,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硫的反應中,過氧化鈉做氧化劑,氧元素由-1價全部被還原為-2價,1mol過氧化鈉轉移2 NA個電子,C錯誤;D項,由物料守恒,、和的離子數目之和為0.01 NA,D錯誤;故選A。12.【答案】C【解析】A項,根據阿伏伽德羅定律:開始時四種氣體的壓強相同,體積相同,則氣體的物質的量相同,則氣體的密度比等于氣體摩爾質量之比,即O2和N2的密度之比為8:7,A正確;B項,根據圖示可知:12:30-13:30時間范圍內CO2溫度升高最大,由于開始壓強相同,在則這一段時間內壓強最大,B正確;C項,此時氣體未處于標準狀況,不能用氣體摩爾體積進行計算,C錯誤;D項,根據圖示可知:光照相同時間,CO2的溫度變化最大,是四種氣體中溫室效應最顯著的,D正確;故選C。13.【答案】D【解析】A項,Cu與稀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Cu+8HNO3=3Cu(NO3)2+2NO↑ +4H2O,Cu2O與稀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Cu2O+14HNO3=6Cu(NO3)2+2NO↑ +7H2O,若混合粉末全部為Cu,消耗的硝酸最多為(硝酸的物質的量為),設混合粉末中Cu和Cu2O的物質的量分別為、,依題意可得,聯立解得。由以上分析可知,硝酸過量,不會有固體剩余,A錯誤;B項,,B錯誤;C項,Cu單質在混合粉末中的質量分數為,C錯誤;D項,可置換出銅的質量為,D正確;故選D。14.【答案】B【解析】氯化鐵的氧化性強于氯化亞鐵,則氯化亞鐵和氯化鐵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鋅粉時,氯化鐵溶液優先與鋅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和鋅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溶液中鐵離子濃度減小、亞鐵離子濃度增大,由圖可知,鋅為0.5mol時,鐵離子和鋅恰好完全反應,則混合溶液中鐵離子的物質的量為,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為2mol;當鐵離子完全反應后,亞鐵離子與鋅發生置換反應生成鐵和鋅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溶液中亞鐵離子濃度減小,線段AB表示溶液中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的變化趨勢,B點時,亞鐵離子和鋅恰好完全反應,反應消耗鋅的物質的量為2mol,則B點的橫坐標為2.5mol,溶液總質量增加的質量為:。A項,混合溶液中鐵離子和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都為1mol,則起始時,溶液中氯化鐵和氯化亞鐵的濃度均為,故A錯誤;B項,鋅為0.5mol時,溶液中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為2mol,設AD段消耗鋅為amol,根據D點時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與鋅離子物質的量相等可得:,解得a=0.75mol,則D點的橫坐標x=1.25mol,故B正確;C項,線段AB表示溶液中亞鐵離子的物質的量的變化趨勢,故C錯誤;D項,B點時,亞鐵離子和鋅恰好完全反應,溶液總質量增加的質量為:,故D錯誤;故選B。15.【答案】A【解析】A項,甲、乙兩室壓強與溫度相同,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體積之比,乙室中甲烷的物質的量為1mol,則甲室中氣體物質的量為 ,=2mol,因為H2、Cl2的比例無法確定,所以總質量無法確定,但總物質的量一定是2mol,A正確;B項,密閉容器有可移動活塞,所以壓強相同,B錯誤;C項,同溫同壓下,密度之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若甲室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溫同壓時H2密度的30倍,則混合氣體平均摩爾質量為60g/mol,由A項知甲室總物質的量為2mol,所以氣體總質量為120g,C錯誤;D項,不知甲室H2、Cl2的比例關系,無法確定反應后剩余氣體情況,無法判斷體積,D錯誤;故選A。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答案】(1)C(1分)(2) 160 g·mol 1 (1分) 3.01×1023 (1分) 32(1分)(3) 1∶1 (1分) 17∶16(1分) 0.25(1分) 17(1分)(4) S和N (1分) 7∶11 (1分) 3∶2(1分)【解析】(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涉及到蠟燭與O2的燃燒反應,反應生成CO2和H2O,則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該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故選C;(2)摩爾質量以g/mol為單位數值上等于相對分子質量,CuSO4的摩爾質量是160g/mol;28g鐵粉中含有的Fe原子數是 =0.5NA,即3.01×1023 ;CuSO4+Fe=Cu+FeSO4反應中,若鐵粉完全反應,析出Cu單質的物質的量為0.5mol、質量為;(3)在相同條件下體積相同的H2S和O2兩種氣體分子數相同,則分子數之比為1∶1;分子數相同時,氣體的質量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則質量比為34∶32=17∶16;標準狀況下5.6L O2的物質的量為;當發生反應時,氧氣完全反應,消耗的H2S的物質的量為氧氣的2倍、即消耗0.5mol H2S,質量為;(4)該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元素是C,化合價降低的元素是N和S;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與摩爾質量成正比,則同溫同壓下,體積相同的N2和CO2,其密度之比為28∶44=7∶11;標準狀況下,有N2和CO2混合氣體質量為17.2g,體積為11.2L(為0.5mol),設N2和CO2分別為amol、bmol,則a+b=0.5,28a+44b=17.2,解得a=0.2、b=0.3,則N2和C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7.【答案】(1) 5:5:4(0.5分) 10:5:4 (0.5分) 5:5:4 (0.5分)(2) 22.4L (0.5分) 3NA (0.5分) 33.6L(0.5分)(3) 64g/mol (1分) 32(1分)(4)AB(1分)(5)D(2分)(6) (2分)(7) 50 mL(2分)【解析】(1)質量之比為16:7:6的三種氣體SO2、CO、NO,分子個數之比為;氧原子個數之比為;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數之比,故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為5:5:4。(2)標準狀況下,17g NH3 的物質的量為,體積為,含有氫原子個數為,它與1.5molH2S含有相同數目的氫原子,在標準狀況下 H2S的體積為。(3)448mL該氧化物的物質的量為,則該氧化物的摩爾質量為,該氧化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4,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4-162=32。(4)同溫同壓下,A2氣體與B2氣體等體積化合,即方程式中A2與B2的化學計量數相同,已知反應前后氣體的密度不變,則氣體的體積不變,同溫同壓,氣體的體積相同,則氣體物質的量不變,則反應的方程式為A2+B2=2AB,則AxBy的分子式為AB。(5)在t℃時將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溶液,該溶液的密度為;質量分數為w,物質的量濃度為c mol·L-1。A項,溶液的質量為,則溶質的質量分數,故A錯誤;B項,溶質的物質的量為,溶液體積為V mL,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故B錯誤;C項,根據,則溶液密度可表示為,故C錯誤;D項, 溶質的質量不變,而水的密度比氨水的密度大,混合后溶液質量大于原溶液的2倍,故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0.5w,故D正確;故選D。(6)將a L Al2(SO4)3和(NH4)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兩等份,每份的體積為0.5aL,一份加入b mol BaCl2溶液使溶液中的SO42-剛好完全沉定,則,另一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熱可得到c molNH3,則,溶液呈電中性,則有,解得,故原溶液中Al3+的物質的量濃度為。(7)0.24gMg的物質的量為,0.27gAl的物質的量為,100mL 1mol/L的鹽酸中含有HCl的物質的為1mol/L0.1L=0.1mol,0.01molMg完全反應消耗0.02molHCl,0.01molAl完全反應消耗0.03molHCl,總共消耗0.05molHCl,說明反應后鹽酸有剩余,故向所得溶液中加入2mol/L的NaOH溶液,鹽酸先參與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然后鎂離子、鋁離子分別為氫氧化鈉反應分別生成氫氧化鎂、氫氧化鋁沉淀,恰好使金屬離子全部沉淀完全時,溶質為NaCl,根據質量守恒可知:n(NaOH)=n(NaCl)=n(HСl)=0.1mol,故需要NaOH溶液的體積為:。18.【答案】(1)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2分)(2)CaO、NaOH(2分)(3)20.00(1分)(4) A(1分) E→C→B→H→G→F(2分)(5)AC(2分)(6) CaC2O4CaCO3+CO↑(2分)(7)低于(2分)【解析】(1)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噴成霧狀,優點是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2)從流程圖可以看出,反應分離室得到的NaOH溶液可作為捕捉室中的吸收液,高溫反應爐得到的CaO可作為反應分離室中的反應物,因此可循環使用的物質是CaO、NaOH;(3)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儀器是燒杯、玻璃棒和500mL容量瓶、膠頭滴管;用托盤天平稱量NaOH固體質量為:;(4)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一般步驟為:檢漏、計算、稱量、溶解、移液、洗滌、定容、搖勻、裝瓶貼簽,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A→D→E→C→B→H→G→F→裝瓶貼簽;(5)A.稱量所用的砝碼生銹,砝碼實際質量大于所標數值,導致所稱NaOH質量偏大,則所配制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大,A符合題意;轉移前,容量瓶內有蒸餾水,對配制結果無影響,B不符合題意;未冷至室溫就轉移定容,溶液體積膨脹,冷卻至室溫液面下降,所加水量偏少,溶液濃度偏大,C符合題意;定容時仰視刻度線,溶液體積偏大,濃度偏小,D不符合題意;定容時水加多用膠頭滴管吸出,造成溶質損失,濃度偏小,E不符合題意;稱量NaOH時間過長,NaOH吸水潮解,所稱量NaOH固體的質量偏小,導致溶液濃度偏小,F不符合題意;故選AC;(6)由題圖中信息可知,CaC2O4·H2O在200℃左右失去結晶水生成CaC2O4;CaC2O4在400~600℃因分解減少的固體質量為:1.28g 1.00g=0.28g,減少的是CO的質量,分解產物為CO和CaCO3,則400~600℃范圍內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2O4CaCO3+CO↑;(7)由圖可知,溫度800~1000℃因分解減少的固體質量為:1.00g 0.56g=0.44g,減少的是CO2的質量,即高于800℃時,碳酸鈣分解生成CaO和CO2,只有低于此溫度,才有利于CaO和CO2化合,則CaO捕捉CO2的反應溫度應低于800℃。19.【答案】(1) 0.03(2分) HCO3-+H+==H2O+CO2↑(1分)(2) 40(1分) 100(1分)(3) HCO3-+OH-===CO32-+H2O(1分) 1:1(1分)(4) 0.02(1分) 0.8(1分)(5) 1:1 (2分) 1.0(1分)【解析】(1)產生的,則;AB段生成的CO2只能由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生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CO3-+H+==H2O+CO2↑;(2)CO2來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根據碳原子守恒,碳酸氫鈉的物質的量為0.01mol;OA段發生的反應為Na2CO3+HCl= NaHCO3+ NaCl,根據化學計量數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0.02mol Na2CO3與0.02mol鹽酸反應,(鹽酸),即V1=40 mL;A點時碳酸氫鈉的物質的量為0.03mol,消耗0.03mol鹽酸,,因此V2=V1+V=100 mL;(3)NaHCO3與NaOH溶于水后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CO3-+OH-===CO32-+H2O;2V1= V2,說明白色固體溶于水后的溶質只有Na2CO3,根據NaHCO3+NaOH===Na2CO3+H2O可知,;(4)因為白色固體只由NaOH、Na2CO3組成,OA段為NaOH、Na2CO3與鹽酸反應V1=100 mL,即兩物質共消耗0.05mol鹽酸,由碳原子守恒知,Na2CO3消耗0.03mol鹽酸,則NaOH消耗0.02mol鹽酸,;, ;(5)由實驗①和實驗②的數據可知,加入相同物質的量的鹽酸,固體的質量增大,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大說明實驗①中鹽酸過量,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完全反應,設3.80g樣品中碳酸鈉為xmol、碳酸氫鈉為ymol,則由樣品質量可得106x+84y=3.80①,由反應方程式可得x+y=②,解聯立可得x=0.02、y=0.02,則樣品中n(NaHCO3)∶n(Na2CO3)= 1∶1;由實驗②和實驗③的數據可知,加入相同物質的量的鹽酸,固體的質量增大,二氧化碳的體積減小說明實驗③中鹽酸不足量,鹽酸完全反應,則加入鹽酸過程中發生的反應為Na2CO3+HCl= 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由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物質的量比可知,11.40g樣品中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物質的量為=0.06mol,則由方程式可知,反應消耗鹽酸的物質的量為0.06mol+=0.1mol,反應得到的溶液為碳酸氫鈉和氯化鈉的混合溶液。樣品中n(NaHCO3)∶n(Na2CO3)= 1:1;由分析可知,鹽酸的物質的量為0.1mol,則溶液的濃度為=1.0mol/L。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