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章 金屬及其化合物時間:75分鐘 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Co-59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題3分,共45分)1.(2024·陜西西安·二模)化學與生活、科技、環境密切相關,下列應用或事實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植物油氫化制人造奶油B.為減少污染,將煤氣化或液化C.常溫下,用鐵制容器盛裝濃硝酸D.用明礬作凈水劑除去水中的懸浮雜質2.(2024·海南·三模)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下列前后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溶液顯酸性,可除燃氣中的B.溶液顯堿性,可除廢水中的C.活性炭具有還原性,可吸附自來水中的懸浮物D.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水的高效消毒殺菌3.(2023·浙江紹興·一模)硫酸銅是一種重要的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用于泳池的消毒 B.可以用來檢驗酒精中是否含少量水C.可以和石灰乳混合配制農藥波爾多液 D.可以通過Cu與稀硫酸反應制備4.(2024·重慶·模擬預測)下列實驗操作產生的現象正確的是( )A.將CO2通入苯酚鈉溶液中,溶液出現渾濁B.將少量Na放入CuSO4溶液中,出現紅色沉淀C.將蘸取NaCl溶液的鉑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紫色D.將葡萄糖溶液加入新制的Cu(OH)2懸濁液中,出現黑色沉淀5.(2024·安徽·三模)化學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裂化汽油、煤焦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烷烴類B.節日煙花呈現的是鈉、鉀、鋇等金屬元素的焰色試驗,與電子躍遷有關C.在水處理過程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蛋白質變性、鹽類水解、膠體聚沉D.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泡茶過程涉及的操作有萃取、過濾6.(2024·黑龍江·模擬預測)用下列裝置(夾持儀器已略去)進行相關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用圖Ⅰ裝置蒸發濃縮溶液,獲得晶體B.用圖Ⅱ裝置驗證與水反應生成C.用圖Ⅲ裝置提純膠體D.用圖Ⅳ裝置測定綠礬中結晶水的數目7.(2024·重慶涪陵·模擬預測)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將固體投入中:B.溶液中加入NaHS洛液:C.向紅色溶液中加入過量鐵粉至溶液紅色褪去:D.少量通入苯酚鈉溶液:228.(2024·黑龍江哈爾濱·三模)下列操作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用無水檢驗甲苯中的少量水 B.用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檢驗C.用溶液檢驗水中是否含有苯酚 D.用溶液檢驗溶液是否變質9.(23-24高一下·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學考試)下列關于各實驗裝置的描述中,不恰當的是( )A.圖1的實驗可以證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放熱B.圖2中的溶液要提前驅除溶解的氧氣,以制備C.圖3的裝置可以用于去除碳酸鈉中的碳酸氫鈉D.圖4的裝置可能發生倒吸,需要改進10.(2024·山東濟寧·一模)氧泡泡是一種多功能新型漂白劑,其有效成分是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I.以芒硝(Na2SO4 10H2O)、H2O2等為原料制備過碳酸鈉的工藝流程如圖:Ⅱ.測定過碳酸鈉化學式的實驗步驟如下(樣品中雜質不參加反應):①用電子天平稱取兩份質量均為mg的樣品。②將一份置于錐形瓶中,加水溶解,加催化劑使H2O2充分快速分解(催化劑不參與其它反應),然后加酚酞作指示劑,用0.0500mol L-1H2SO4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硫酸V1mL。③將另一份置于碘量瓶中,加入50mL蒸餾水,并立即加入6mL2.0mol L-1H3PO4溶液,再加入過量KI固體,搖勻后于暗處放置10min,加入適量指示劑,用0.1000mol L-1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Na2S2O3標準溶液V2mL。(已知:2Na2S2O3+I2=Na2S4O6+2NaI)過碳酸鈉制備的流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步驟1中2mol芒硝參與反應時,消耗1molNa2Cr2O7B.濾渣的主要成分為CaSO4C.步驟2的方程式為2Na2CrO4+2CO2+H2ONa2Cr2O7+2NaHCO3↓D.穩定劑的作用是阻止微量雜質金屬離子的催化作用,減少雙氧水的分解11.(2024·湖北武漢·模擬預測)鈦被譽為太空金屬和親生物金屬,擁有卓越的金屬特性。以鈦鐵礦(主要成分為,還含有少量)為原料制備鈦的流程如圖所示,已知沸點為13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為加快“氯化”速率,可將鈦鐵礦粉碎并與焦炭混合均勻B.理論上,每制得,需要C.固體為分子晶體D.流程中的Ar氣氛換成性質穩定的氮氣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12.(2024·河北邯鄲·三模)輕質碳酸鎂是廣泛應用于橡膠、塑料、食品和醫藥工業的化工產品,以鹵塊(主要成分為,含、等雜質離子)為原料制備輕質碳酸鎂的工藝流程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實驗室進行①操作所用的儀器為玻璃棒、燒杯B.“氧化”工序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②和③工序名稱均為“過濾”D.“沉鎂”工序控制合適的溫度,產生的氣體主要為和13.(2024·湖南長沙·三模)氯化銅廣泛用作媒染劑、氧化劑、木材防腐劑、食品添加劑、消毒劑等,在空氣中易潮解。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備氯化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儀器a為恒壓滴液漏斗,可防止HCl揮發到空氣中B.B中盛放濃硫酸,C中盛放飽和食鹽水C.D裝置后需連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防止污染D.實驗時,先點燃D處酒精燈,再滴加濃鹽酸14.(2024·全國·模擬預測)草酸鈷晶體是制備鈷的氧化物的重要原料。18.3g草酸鈷晶體(CoC2O4·2H2O)在隔絕空氣受熱時的質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240℃及以上所得固體均為鈷氧化物(其中Co的化合價為+2或+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到A點時草酸鈷晶體失去2個H2OB.C點剩余固體的化學成分為Co3O4C.若B點時通入氧氣,則會發生反應3CoC2O4+2O2Co3O4+6CO2D.C點到D點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CO3CoO+CO2↑15.(2024·北京·三模)從電子廢料(含、和等)中可回收金,主要流程如下:已知:王水溶金發生反應(稀)(濃)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濃鹽酸促進了和的反應,其原因是降低了,增強了的還原性B.以為電解質進行粗金的電解精煉,可能會有覆蓋在陰極發生針化C.可實現析金發生反應:D.依據王水溶金原理,溶液與濃鹽酸也可使溶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2024·江蘇泰州·模擬預測)(12分)零價鐵活化過硫酸鹽耦合類芬頓體系可以產生強氧化性的羥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被用于氧化降解廢水中的抗生素。(1)該體系中產生自由基的機理如圖所示。①的結構為,的結構式為 。②在堿性溶液中可轉化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為探究體系中和降解抗生素的能力,設計了自由基猝滅實驗。是和的猝滅劑,能與、快速反應;是的猝滅劑,難和反應。零價鐵活化過硫酸鹽耦合類芬頓體系處理廢水時分別加入上述猝滅劑,抗生素殘留率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①甲醇和反應的原理是拔走了甲醇中的一個H原子,生成一個新的自由基,可能產物的相對能量如圖所示,該反應最有可能的方程式為 。②實驗Ⅰ加入的猝滅劑甲是 。③降解抗生素的自由基主要是哪個,簡述理由 。(3)探究(PDS)的物質的量分數對抗生素去除率的影響。在的廢水中,PDS和H2O2總濃度為,相同時間內,PDS的物質的量分數與抗生素殘留率的關系如圖所示。①PDS的物質的量分數從80%降到50%,抗生素殘留率降低的原因是 。②PDS的物質的量分數降到0%時,抗生素殘留率升高的原因是 。17.(2023·新疆烏魯木齊·一模)(16分)化學實驗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方法。(1)某無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中的幾種離子。①不做任何實驗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離子是 。②取少量原溶液,加入過量稀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 。③取②的濾液加入過量NaOH溶液,出現白色沉淀,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 。④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陰離子是下列A~D中的 (填標號)。A. B. C. D.(2)某小組同學對比和的性質,并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寫出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②向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和溶液中分別滴加的鹽酸,溶液pH變化如下圖所示。a.圖 (填“甲”或“乙”)是的滴定曲線。b.A′~B′的離子方程式為 。寫出A′溶液中各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 。c.A、B、C三點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③向的和溶液中分別滴加少量溶液,均產生白色沉淀,后者有氣體產生,且白色沉淀的成分只有一種。已知:i.的溶液中,,ii.25℃時,,寫出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發生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18.(2024·天津河西·模擬預測)(15分)硫酸亞鐵是重要的化工原料Ⅰ.(1)由溶液制備硫酸亞鐵晶體的方法是 。檢驗晶體中是否完全變質,將晶體溶于水,加 (填試劑)。(2)溶液與過量的溶液混合,可以得到含的濁液,離子方程式是 。Ⅱ.氧化鐵黃(FeOOH)是一種黃色顏料,具有非常好的耐光性和耐堿性,是氧化鐵的一水合物。以為原料制備FeOOH的流程如下:回答下列問題:(3)若在實驗室完成上述制備,不需要使用的儀器是 。(4)“氧化”時,溶液pH變化記錄如下圖所示。①時段,pH快速下降的原因是反應生成了FeOOH和,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時段,經歷的反應為,該過程pH繼續平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5)判斷流程中產品洗滌干凈的方法是 。(6)氧化鐵黃(FeOOH)純度可以通過產品的耗酸量確定,如下圖所示。已知:,不與稀堿液反應。①在溶液c中滴加NaOH標準溶液,使用的指示劑為 。②若實驗時加入了的,消耗,設氧化鐵黃的摩爾質量為,則氧化鐵黃樣品純度為 (用含w、、、M的代數式表示)。③測定時,若滴入不足量,會使實驗結果 (選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19.(12分)以溶液為實驗對象,研究物質之間反應的復雜多樣性。實驗如下:Ⅰ.金屬與溶液反應裝置 序號 金屬 現象及產物檢驗ⅰ 鎂條 立即產生大量氣體,溶液顏色變紅棕色; 片刻后氣泡減少,金屬表面產生紅褐色沉淀。ⅱ 鋅粒 開始時無明顯氣泡,半分鐘后有氣體產生,溶液顏色慢慢加深;一段時間后,金屬表面產生紅棕色沉淀ⅲ 銅粉 無氣體產生,溶液逐漸變為藍綠色;(1)配制溶液,需要將固體先溶于濃鹽酸,再稀釋至指定濃度,原因是 。(2)根據實驗ⅰ中的現象,推測紅褐色液體為膠體,通過 可以快速判斷其是否為膠體。(3)溶液與Cu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實驗ⅰ和ⅱ均先有氣體生成,后有溶液顏色的變化,甲同學認為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此實驗條件下氧化性:,乙同學認為可以根據ⅲ判斷氧化性:,理由是 。Ⅱ.溶液與溶液反應:(4)取紅棕色溶液少許,加入,產生藍色沉淀,推測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5)另取紅棕色溶液少許,檢測其為膠體,向其中繼續滴加溶液,發現溶液紅褐色變深且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是 。(6)結合(4)、(5),推測溶液與溶液反應同時存在 反應和 反應。從下列選項選擇:A.復分解 B.雙水解 C.置換 D.氧化還原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A.植物油氫化制人造奶油過程中氫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為氧化還原過程,A不符合題意;B.將煤氣化或液化過程中存在元素化合價改變,為氧化還原反應,B不符合題意;C.常溫下,用鐵制容器盛裝濃硝酸,是鐵和濃硝酸發生鈍化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C不符合題意;D.明礬作為凈水劑,這是因為明礬溶于水發生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膠體,沒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D符合題意;故選D。2.【答案】D【解析】A.脫除燃氣中H2S利用了FeCl3的氧化性,與FeCl3溶液顯酸性無關,故A錯誤;B.除去廢水中Cu2+利用了Cu2+能與S2-生成不溶于水的CuS沉淀,與Na2S溶液顯堿性無關,故B錯誤;C.活性炭作自來水的凈化劑是利用了其吸附作用,與活性炭具有還原性無關,故C錯誤;D.具有氧化性,可以使病毒中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水的高效消毒殺菌,故D正確。答案選D。3.【答案】D【解析】A.硫酸銅是重金屬鹽,能使蛋白質發生變性而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常用于泳池的消毒,故A正確;B.白色無水硫酸銅能與水反應生成淡藍色的五水硫酸銅,所以硫酸銅可以用來檢驗酒精中是否含少量水,故B正確;C.硫酸銅溶液和石灰乳都能能使蛋白質發生變性而起到殺菌的作用,所以硫酸銅石灰乳混合配制農藥波爾多液,故C正確;D.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所以不能用銅與稀硫酸反應制備硫酸銅,故D錯誤;故選D。4.【答案】A【解析】A.CO2通入苯酚鈉溶液中生成苯酚、碳酸氫鈉,苯酚的溶解度不大,則溶液變渾濁,A正確;B.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鈉、氫氧化銅、氫氣,觀察到生成藍色沉淀,B錯誤;C.鈉元素的焰色為黃色,不是紫色,C錯誤;D.將葡萄糖溶液加入新制的Cu(OH)2懸濁液中,加熱出現磚紅色沉淀,不是黑色沉淀,D錯誤;故答案為:A。5.【答案】A【解析】A.裂化汽油、煤焦油的主要成分是烴類,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酯類,故A錯誤;B.節日煙花呈現的是鈉、鉀、鋇等金屬元素的焰色試驗,與電子躍遷有關,電子從能量較高的激發態躍遷至能量較低的激發態乃至基態時,以光的形式釋放能量,故B正確;C.具有強氧化性,在水處理過程中與細菌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蛋白質變性而達到殺菌的作用,被還原生成鐵離子,鐵離子在水溶液中發生水解生成氫氧化鐵膠體,膠體吸附水中懸浮的難溶性雜質聚沉而達到凈水的目的,故在水處理過程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蛋白質變性、鹽類水解、膠體聚沉,故C正確;D.投茶、出浴涉及茶的溶解,淋壺、燙杯、釃茶過程涉及萃取以及過濾等操作,故D正確;故選A。6.【答案】A【解析】A.溶液的蒸發濃縮應在蒸發皿中進行,A符合題意;B.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若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可證明有氧氣生成,B不符合題意;C.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溶液可以,C不符合題意;D.在硬質玻璃管中隔絕空氣加熱綠礬,利用氮氣將產生氣體排至無水氯化鈣,通過無水氯化鈣的質量變化測定綠礬中結晶水的數目,D不符合題意;故選:A。7.【答案】A【解析】A.將固體投入中:,A正確;B.溶液中加入NaHS溶液:,B錯誤;C.向紅色溶液中加入過量鐵粉至溶液紅色褪去:,,C錯誤;D.少量通入苯酚鈉溶液:,D錯誤;故選A。8.【答案】B【解析】A.無水遇水變藍色,所以可以用無水檢驗甲苯中的少量水,故A不符合題意;B.應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試紙變藍色,不能用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檢驗NH3,故B符合題意;C.苯酚與溶液作用顯紫色,可以用溶液檢驗水中是否含有苯酚,故C不符合題意;D.溶液變質說明溶液中含有Fe3+,遇Fe3+變紅色,可以用溶液檢驗溶液是否變質,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9.【答案】C【解析】A.若脫脂棉燃燒,則可以說明該反應放熱,產生的熱量使脫脂棉燃燒,A正確;B.NaOH直接與硫酸亞鐵反應得到Fe(OH)2,溶液提前驅除溶解的氧氣,煤油可以隔絕氧氣,防止Fe(OH)2被氧化,B正確;C.加熱固體使碳酸氫鈉分解不能在蒸發皿中進行,C錯誤;D.氯氣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次氯酸鈉與水,氣體被消耗,會造成壓強差,可能發生倒吸,需要改進,D正確;故選C。10.【答案】A【分析】步驟1中,芒硝、CaO、Na2Cr2O7溶液混合后,發生反應Na2SO4+CaO+ Na2Cr2O7=2Na2CrO4+CaSO4;過濾后,濾渣主要為CaSO4;步驟2中,往濾液中通入CO2,Na2CrO4轉化為Na2Cr2O7,同時生成NaHCO3,過濾后,Na2Cr2O7循環使用;NaHCO3灼燒后生成Na2CO3等,與30%H2O2、穩定劑混合,再加入95%的乙醇,抽濾、干燥后生成過碳酸鈉。【解析】A.步驟1中發生反應Na2SO4+CaO+ Na2Cr2O7=2Na2CrO4+CaSO4,則2mol芒硝參與反應時,消耗2molNa2Cr2O7,A錯誤;B.由分析可知,濾渣的主要成分為CaSO4,B正確;C.步驟2中,往濾液中通入CO2,Na2CrO4轉化為Na2Cr2O7,同時生成NaHCO3,方程式為2Na2CrO4+2CO2+H2ONa2Cr2O7+2NaHCO3↓,C正確;D.H2O2易發生分解,特別是有金屬離子作用時,則穩定劑的作用是阻止微量雜質金屬離子的催化作用,減少雙氧水的分解,D正確;故選A。11.【答案】D【分析】氯化發生的反應為:2FeTiO3+7Cl2+6C2FeCl3+2TiCl4+6CO,得到TiCl4,然后鎂和四氯化鈦反應生成鈦和氯化鎂,化學方程式為TiCl4 + 2MgTi+2MgCl2。【解析】A.將鈦鐵礦粉碎并與焦炭混合均勻,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可加快“氯化”速率,故A正確;B.鎂和四氯化鈦反應生成鈦和氯化鎂,化學方程式為TiCl4 + 2MgTi+2MgCl2,理論上,每制得1molTi,需要2molMg,故B正確;C.由題可知TiCl4的沸點低,屬于分子晶體,只含共價鍵,是共價化合物,故C正確;D.高溫下Ti與N2反應,由TiCl4制備Ti的過程中,Ar氣不可換成氮氣,故D錯誤;故答案選D。12.【答案】D【分析】由圖知,向鹵塊(主要成分為,含、等雜質離子)中加入鹽酸進行酸溶,再加入過氧化氫發生將氧化為,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轉化為氫氧化鐵沉淀,過濾將其除去得到濾渣,濾渣為氫氧化鐵,向濾液中加入碳酸氫銨進行沉鎂,發生,故X主要為二氧化碳,經過過濾,得到輕質碳酸鎂,據此回答。【解析】A.①操作需用鹽酸溶解鹵塊,所用儀器為玻璃棒、燒杯,A正確;B.“氧化”目的是將氧化為,再通過調節除去,離子方程式為,B正確;C.②和③操作都得到液體和固體,均為過濾,C正確;D.“沉鎂”工序中、轉化為(),溫度過高分解才可能產生,D錯誤;故選D。13.【答案】A【分析】裝置A制取氯氣,氯氣中混有HCl和水蒸氣,裝置B 中盛放飽和食鹽水,除去HCl,C中盛放濃硫酸,干燥氯氣,裝置D制取氯化銅。【解析】A.恒壓滴液漏斗的作用是平衡滴液漏斗和圓底燒瓶間的氣壓,便于液體順利滴下,不需要打開上端的塞子,可防止HCl揮發,A項正確;B.B中盛放飽和食鹽水,除去HCl,C中盛放濃硫酸,干燥氯氣,B項錯誤;C.D裝置后需要連接干燥裝置,防止CuCl2潮解,再通入氫氧化鈉溶液,C項錯誤;D.為防止氧氣反應引入雜質,需先通一段時間氯氣,再點燃D處酒精燈,D項錯誤;故選A。14.【答案】C【解析】A.若失去2個,則固體質量保留百分數為,對應的點為B點,A項錯誤;B.若C點生成,根據鈷元素守恒,得到關系式,則固體質量保留百分數為,假設不成立,B項錯誤;C.B點剩余固體為,通入氧氣,則會發生反應,C項正確;D.,推測C點為,高溫分解生成,固體質量保留百分數為,D項錯誤;故選C。15.【答案】B【分析】電子廢料(含、和等)首先通過王水溶金生成,再加入還原析金,得到粗金。【解析】A.濃鹽酸與結合,生成,降低了,增強了Au的還原性,A正確;B.溶液中氯離子主要以形式存在,故不會生成氯化銀沉淀,B錯誤;C.作還原劑還原,實現析金,化學反應為:,C正確;D.選用溶液、濃鹽酸溶金與王水原理相同,也可使Au溶解,D正確;答案選B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答案】(1)①或 (2分)②(1分)(2)①(2分) ②CH3OH或甲醇(1分) ③,實驗Ⅱ和實驗I在相同時間內降解率差距不大,說明降解能力不強;相同時間內實驗Ⅲ降解率遠大于實驗Ⅱ和實驗I,說明降解能力強(2分)(3)① 的物質的量分數從降到,減小,生成的濃度減小,增大,生成的濃度增大;降解能力比強,相同時間內抗生素殘留率低(2分) ②的物質的量分數降到時,降低,不利于產生和,降解能力減弱,抗生素殘留率增大(2分)【分析】氧化Fe生成Fe2+和,Fe2+與、H2O2作用產生和自由基。【解析】(1)①1個中,有6個O原子顯-2價,2個O原子顯-1價,表明顯-1價的2個O原子間還形成1對共用電子,由的結構式,可確定的結構式為或。②在堿性溶液中與OH-反應,可轉化為,則同時生成,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①甲醇和反應的原理是拔走了甲醇中的一個H原子,生成一個新的自由基,從圖中可以看出,產物為和H2O,該反應最有可能的方程式為。②從圖中可以看出,猝滅劑甲的猝滅效果好于猝滅劑乙,則甲同時猝滅和,實驗Ⅰ加入的猝滅劑甲是CH3OH或甲醇。③比較實驗Ⅰ和實驗Ⅱ,猝取效果相差不大,則表明降解抗生素的能力遠小于,所以降解抗生素的自由基主要是,理由:實驗Ⅱ和實驗I在相同時間內降解率差距不大,說明降解能力不強;相同時間內實驗Ⅲ降解率遠大于實驗Ⅱ和實驗I,說明降解能力強。(3)①PDS的物質的量分數從80%降到50%,則表明生成的濃度減小、濃度增大,而的降解能力強于,所以抗生素殘留率降低,原因是:的物質的量分數從80%降到50%,減小,生成的濃度減小,增大,生成的濃度增大;降解能力比強,相同時間內抗生素殘留率低。②從流程圖中可以看出,與Fe作用產生Fe2+,Fe2+與、H2O2作用產生和自由基,所以PDS的物質的量分數降到0%時,降解抗生素能力減弱,抗生素殘留率升高,原因是:的物質的量分數降到0%時,降低,不利于產生和,降解能力減弱,抗生素殘留率增大。17.【答案】(1) Cu2+(1分) Ag+(1分) Mg2+ (1分) B(1分)(2)①HCO+H2O H2CO3+OH-(2分) ②乙(2分) CO+ H+ = HCO(2分) c(Na+)>c( CO)>c(OH-)>c(HCO)>c(H+)(2分) A>B>C(2分)③Fe2+ + 2HCO= FeCO3↓ + H2O + CO2↑(2分)【解析】(1)①含有Cu2+的溶液呈藍色,無色溶液中一定不含Cu2+,所以不做任何實驗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離子是Cu2+;②取少量原溶液,加入過量稀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Ag+和Cl-反應生成難溶于硝酸的沉淀氯化銀,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Ag+。③ ②的濾液不含Ag+,取②的濾液加入過量NaOH溶液,出現白色沉淀,該沉淀一定是氫氧化鎂,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Mg2+。④A.Ag+和Cl-反應生成難溶于硝酸的沉淀氯化銀,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故不選A;B.與Mg2+、Ag+不反應,能大量共存,故選B; C.與Mg2+、Ag+反應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含有,故不選C; D.與Mg2+、Ag+反應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含有,故不選D;選B。(2)①是強堿弱酸鹽,發生水解,水解的離子方程式為HCO+H2O H2CO3+OH-。②a.同濃度的和溶液,溶液的pH大于,所以圖乙是的滴定曲線。B.A′~B′是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O+ H+ = HCO。A′是碳酸鈉溶液,碳酸根離子發生水解CO+H2O HCO+OH-、HCO+H2O H2CO3+OH-,各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c(Na+)>c( CO)>c(OH-)>c(HCO)>c(H+)。c.A為碳酸氫鈉溶液,HCO水解促進水電離;B點為NaCl溶液,NaCl對水電離無影響;C點為氯化鈉、鹽酸的混合液,HCl抑制水電離,A、B、C三點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A>B>C。③的溶液中,,,25℃時,,開始生成FeCO3沉淀時c(Fe2+)=mol/L;,開始生成Fe(OH)2沉淀時c(Fe2+)=mol/L,所以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生成FeCO3沉淀和二氧化碳氣體,發生的離子反應方程式Fe2+ + 2HCO= FeCO3↓ + H2O + CO2↑。18.【答案】(1)隔絕空氣中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 (2分) 溶液(1分)(2)(2分)(3)D(1分)(4)(2分) 反應生成的水解緩慢產生(1分)(5)取最后一次洗滌液,加入溶液,未出現渾濁,則洗滌干凈(2分)(6)酚酞溶液(1分) (2分) 偏小(1分)【分析】(6)將氧化鐵黃用過量硫酸標準溶液溶解,得到Fe3+,然后加入溶液,將Fe3+轉化為,再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剩余的硫酸,從而得出產品純度。據此分析作答。【解析】(1)Fe2+容易被氧化,所以由溶液制備硫酸亞鐵晶體必須隔絕空氣,方法是隔絕空氣中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檢驗晶體中是否完全變質,即檢驗是否還有Fe2+,方法是將晶體溶于水,溶液,觀察溶液是否產生藍色沉淀;(2)溶液與過量的溶液混合,可以得到含的濁液,離子方程式是:;(3)上述實驗室制備過程需要過濾、洗滌、干燥,所以不需要用到的是蒸發皿,選D;(4)①時段,pH快速下降的原因是反應生成了FeOOH和,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②時段,經歷的反應為,由于反應生成Fe3+,該過程pH繼續平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應生成的水解緩慢產生;(5)判斷流程中產品是否洗滌干凈即檢驗是否含有,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滌液,加入溶液,未出現渾濁,則洗滌干凈;(6)①在溶液c中滴加NaOH標準溶液,該過程是硫酸與NaOH的反應,所以使用的指示劑為酚酞溶液;②根據分析可知,氧化鐵黃與硫酸反應的轉化關系:2FeOOH~3H2SO4,剩余硫酸與NaOH反應的轉化關系:H2SO4~2NaOH,若實驗時加入了的,消耗,設氧化鐵黃的摩爾質量為,則氧化鐵黃樣品純度為=;③測定時,若滴入不足量,會導致溶液中還有Fe3+,使消耗的NaOH偏多,使結果偏小。19.【答案】(1)抑制水解(2分)(2)丁達爾效應(1分)(3)(2分) 可以氧化銅單質,但銅不與鹽酸反應(2分)(4)(2分)(5)(1分)(6)B(1分) D(1分)【解析】(1)配制溶液,需要將固體先溶于濃鹽酸,再稀釋至指定濃度,原因是抑制水解。(2)根據實驗ⅰ中的現象,推測紅褐色液體為膠體,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故可通過丁達爾效應可快速判斷其是否為膠體。(3)溶液與Cu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實驗ⅰ和ⅱ均先有氣體生成,后有溶液顏色的變化,甲同學認為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此實驗條件下氧化性:,乙同學認為可以根據ⅲ判斷氧化性:,理由是:可以氧化銅單質,但銅不與鹽酸反應。(4)取紅棕色溶液少許,加入,產生藍色沉淀,可知此溶液中有亞鐵離子,推測與反應可生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離子方程式為:。(5)另取紅棕色溶液少許,檢測其為膠體,向其中繼續滴加溶液,發現溶液紅褐色變深且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說明鐵離子和亞硫酸根離子發生雙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膠體和二氧化硫,該氣體是二氧化硫。(6)結合(4)、(5),推測溶液與溶液反應同時存在氧化還原反應和雙水解反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