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反應熱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能量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A.將等質量的紅磷和白磷完全燃燒生成P2O5(s)放出熱量相同B.2Na+ 2H2O= 2NaOH+H2↑ 該反應生成物的總能量高于反應物的總能量C.放熱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D.化學鍵的斷裂是吸熱過程,并且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2.2019年,中國能源網發文《中國能源結構將進入多元時代》。下列能量主要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是A.硅太陽能電池 B.鋰離子電池 C.太陽能集熱器 D.燃氣灶A.A B.B C.C D.D3.甲醇屬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燃料,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反應熱能夠正確表示甲醇燃燒熱的是( )A.CH3OH(l)+3/2O2(g)=CO2(g)+2H2O(l) △H=+726.5kJ·mol-1B.CH3OH(l)+3/2O2(g)=CO2(g)+2H2O(l) △H=-726.5kJ·mol-1C.CH3OH(l)+3/2O2(g)=CO2(g)+2H2O(g) △H=-675.3kJ·mol-1D.2CH3OH(l)+3O2(g)=2CO2(g)+4H2O(l) △H=-1453kJ·mol-14.已知:由最穩定的單質合成1mol某物質的反應焓變叫做該物質的摩爾生成焓,用表示,最穩定的單質的摩爾生成焓為0。有關物質的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A.的摩爾生成焓B.相同狀況下,比穩定C.依據上表所給數據,可求得(1)的燃燒熱D.與充分反應,放出的熱量小于45.9kJ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學變化過程是原子的重新組合過程B.化學反應的焓變用ΔH表示,單位是kJ·mol-1C.化學反應的焓變ΔH越大,表示放熱越多D.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不都是以熱能形式表現出來的6.下列關于ΔH的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過程中,消耗的反應物越多,ΔH越大B.圖示可以表示硫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C.ΔH越大,說明反應放出的熱量越多D.能量變化如圖所示的化學反應為吸熱反應,ΔH符號為“+”7.“回望飛天路,逐夢新征程”,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月球上的與地球上的互為同位素B.“夢天”實驗艙使用砷化鎵電池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C.“太空快遞小哥”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的殼體材料主要為鋁合金,其熔點低于純鋁D.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采用液氧、煤油等燃料作為推進劑,其中煤油屬于混合物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人們常常利用有色物質顏色變化與濃度變化間的比例關系來測量反應速率B.我們日常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水力發電C.在等溫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熱等于反應的焓變D.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因素,平衡就向著能夠抵消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二、填空題9.常見的吸熱和放熱反應常見的放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 。10.現有兩個氫氣燃燒生成水的熱化學方程式: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氣,則放出的熱量 (填“>”“<”或“=”)。(2)反應熱的關系: (填“>”“<”或“=”)b。(3)已知,且氧氣中化學鍵完全斷裂時吸收熱量,水蒸氣中鍵形成時放出熱量,則氫氣中鍵斷裂時吸收的熱量為 。11.依據事實,寫出下列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1)1molCu(s)與適量(g)反應生成CuO(s),放出157.3kJ的熱量 。(2)1mol(g)與適量(g)反應生成(g)和(l),放出1411.0kJ的熱量 。(3)1molC(s)與適量(g)反應生成CO(g)和(g),吸收131.5kJ的熱量 。12.回答下列問題:(1)CuCl(s)與O2反應生成CuCl2(s)和一種黑色固體。在25 ℃、101 kPa下,已知該反應每消耗1 mol CuCl(s),放熱44.4 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2)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CO(g)+O2(g)=CO2(g) ΔH=-283 kJ·mol-1某H2和CO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時放出113.76 kJ熱量,同時生成3.6 g液態水,則原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的量分別為 。三、計算題13.溶液和KOH溶液反應時有熱量放出,已知反應物的總能量為E1,生成物的總能量為E2。試回答下列問題:(1)判斷E1和E2的大小關系:E1 (填“>”“<”或“=”) E2。(2)已知,計算下列中和反應中放出的熱量。①用配成稀溶液與足量稀鹽酸反應,放出 kJ熱量。②用配成稀溶液與足量稀硝酸反應,放出 kJ熱量。四、解答題14.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取溶液與溶液在小燒杯中進行中和反應,三次實驗溫度平均升高,已知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為,溶液的密度均為1g/cm3,通過計算可得生成時放出的熱量為 。(保留小數點后一位)(2)上述實驗數值結果與有偏差,產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序號)。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b.用溫度計測定溶液起始溫度后直接測定溶液的溫度c.一次性把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3)實驗中若改用溶液與溶液進行反應,與上述實驗相比,通過計算可得生成時所放出的熱量 (填“相等”、“不相等”)。若用醋酸代替溶液進行上述實驗,測得反應前后溫度的變化值會填 “偏大”、“偏小”、“不受影響”。15.為了探究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某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1)將純固體物質分別裝入有水的錐形瓶里(發生化學反應),立即塞緊帶形管的塞子,發現形管內紅墨水的液面高度如圖所示。①如圖1所示,發生的反應(假設沒有氣體生成)是 (填“放熱”或“吸熱”)反應,是 (填兩種物質的化學式)。②如圖2所示,發生的反應(假設沒有氣體生成)是 (填“放熱”或“吸熱”)反應,以下選項中與其能量變化相同的是 (填序號)。A.碳的燃燒反應B.的分解反應C.鹽酸與溶液的反應(2)如下圖所示,把試管放入盛有25℃飽和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試管中開始放入幾小塊鋁片,再滴入稀溶液。試回答下列問題:①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鋁片逐漸溶解、有大量氣泡產生、 。②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1.1反應熱》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B C C B A A1.C【詳解】A. 等質量的紅磷和白磷具有的能量不同,根據蓋斯定律,等質量的紅磷和白磷完全燃燒生成P2O5(s)放出熱量不相同,故A錯誤;B. 金屬與水反應為放熱反應,該反應生成物的總能量低于反應物的總能量,故B錯誤;C. 放熱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故C正確;D. 反應熱與反應物、生成物的總能量有關,與反應條件無關,故D錯誤;故選:C。2.D【詳解】A.硅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A錯誤;B.鋰離子電池放電過程中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B錯誤;C.太陽能集熱器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C錯誤;D.燃氣燃燒過程中將燃料中的化學能部分轉化為熱能,D正確;故選D。3.B【分析】燃燒熱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燒生成穩定氧化物時放出的熱量,根據燃燒熱的概念分析即可解答。【詳解】A、甲醇燃燒是放熱反應,焓變為負值,故A錯誤;B、依據燃燒熱概念分析可知熱化學方程式符合燃燒熱的概念,故B正確;C、反應生成的水為水蒸氣,不是穩定的氧化物,故C錯誤;D、熱化學方程式是表示2mol甲醇燃燒放熱的熱化學方程式,不符合燃燒熱的概念,故D錯誤。答案選B。【點睛】理解燃燒熱注意以下幾點:可燃物為1mol、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熱量。4.C【詳解】A.氣體水變為液體水釋放能量,放熱焓變為負值,則的摩爾生成焓,A說法正確;B.能量越低越穩定,由圖可知,的摩爾生成焓為正值,的摩爾生成焓為負值,則相同狀況下,氨氣的能量更低,比穩定,B說法正確;C.燃燒熱是在101kPa時,1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指定產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缺少液體水的生成焓數據,不能求得(1)的燃燒熱,C說法錯誤;D.氮氣和氫氣生成氨氣的反應為可逆反應,反應進行不徹底,與充分反應,放出的熱量小于45.9kJ,D說法正確;答案選C。5.C【詳解】A.化學反應從微觀角度考慮就是原子重新組合過程,故A項正確;B.化學反應的焓變用ΔH表示,單位是kJ·mol-1,故B項正確;C.ΔH有正、負符號,對于放熱反應ΔH越大,表示放熱越少,對于吸熱反應ΔH越大,則表示吸熱越多,故C項錯誤;D.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形式可以是熱能、電能、光能等形式表現出來,故D項正確;綜上,本題選C。6.B【詳解】A.ΔH與方程式的系數有關,與消耗的反應物的多少無關,故A錯誤;B.中和反應放熱,圖示可以表示硫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故B正確;C.放熱反應焓變為負值,ΔH越大,說明反應放出的熱量越少,故C錯誤;D.能量變化如圖所示的化學反應為放熱反應,ΔH符號為“-”,故D錯誤;選B。7.A【詳解】A.同位素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He和H不是同種元素,A錯誤;B.砷化鎵電池是提供電能的,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B正確;C.合金的熔點比組成中純金屬的低,鋁合金是合金,其熔點低于純鋁,C正確;D.煤油由不同碳原子數的烷烴、烯烴類的碳氫化合物組成,屬于混合物,D正確;本題選A。8.A【詳解】A.在溶液中,當反應物或生成物本身有較明顯的顏色時,可利用顏色變化和顯色物質與濃度變化間的比例關系來跟蹤反應的過程和測量反應速率,故A正確;B.人們日常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煤的燃燒,即火力發電,故B錯誤;C.當反應在等溫、恒壓條件下進行時,反應熱效應等于焓變,故C錯誤;D.改變影響化學平衡的一個因素,平衡將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但不能抵消,故D錯誤;故選A。9. 燃燒反應、中和反應、金屬與水或酸的反應、大多數化合反應、鋁熱反應 碳酸鈣受熱分解的反應(大多數分解反應)、碳酸氫鈉與檸檬酸的反應、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的反應、碳和二氧化碳的反應【解析】略10. < >【詳解】(1)水蒸氣轉化為液態水是放熱過程,故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氣,放出的熱量小于;(2)由于a和b均小于0,且生成液態水時放出的熱量大于生成氣態水時放出的熱量,即;(3)斷裂舊化學鍵吸收的總能量-形成新化學鍵放出的總能量,設斷裂鍵時吸收的熱量為,即,解得,則氫氣中鍵斷裂時吸收的熱量為。11.(1)Cu(s)+(g)=CuO(s) △H=-157.3kJ/mol(2)(g)+3(g)=2(g)+2(l) △H=-1411.0kJ/mol(3)C(s)+(g)=CO(g)+(g) △H=+131.5kJ/mol【詳解】(1)1molCu(s)與適量(g)反應生成CuO(s),放出157.3kJ的熱量,該熱化學方程式為: Cu(s)+(g)=CuO(s) △H=-157.3kJ/mol,故答案為:Cu(s)+(g)=CuO(s) △H=-157.3kJ/mol;(2)1mol(g)與適量(g)反應生成(g)和(l),放出1411.0kJ的熱量,該熱化學方程式為:(g)+3(g)=2(g)+2(l) △H=-1411.0kJ/mol,故答案為:(g)+3(g)=2(g)+2(l) △H=-1411.0kJ/mol;(3)1molC(s)與適量(g)反應生成CO(g)和(g),吸收131.5kJ的熱量,該熱化學方程式為:C(s)+(g)=CO(g)+(g) △H=+131.5kJ/mol,故答案為:C(s)+(g)=CO(g)+(g) △H=+131.5kJ/mol。12.(1)4CuCl(s)+O2(g)=2CuCl2(s)+2CuO(s) ΔH=-177.6 kJ·mol-1(2)0.2 mol、0.2 mol【分析】(1)CuCl(s)與O2反應生成CuCl2(s)和一種黑色固體。根據元素守恒可知該黑色固體是CuO。已知在25 ℃、101 kPa下,已知該反應每消耗1 mol CuCl(s),放熱44.4 kJ,由于物質發生反應放出熱量與反應的物質多少呈正比,可知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4CuCl(s)+O2(g)=2CuCl2(s)+2CuO(s) ΔH=-177.6 kJ·mol-1。(2)由題意知:反應生成3.6 g H2O(l),故根據H元素守恒可知H2的物質的量n(H2)= =0.2 mol。根據已知條件可知0.2 mol H2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Q= ×0.2 =57.16 kJ,故混合氣體中CO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Q=113.76 kJ-57.16 kJ=56.6 kJ,所以CO的物質的量n(CO)= =0.2 mol。13. >【詳解】(1)中和反應為放熱反應,則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即E1>E2。答案為:>;(2)①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放出的熱量為。②與足量稀硝酸反應,生成,放出的熱量為。答案為:;。14. 54.8 ab 相等 偏小【詳解】(1)取溶液與溶液在小燒杯中進行中和反應,根據數據可知,硫酸過量,氫氧化鈉完全反應,根據反應H2SO4+2NaOH=Na2SO4+2H2O ,生成水的物質的量=n(NaOH)=0.05Lx0.5mol/L=0.025mol,三次實驗溫度平均升高,已知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為,該反應放出的熱量Q=cmΔt=x1g/cm3x80mLx= 1371J=1.371kJ,則生成時放出的熱量 =54.8kJ/mol;(2)該實驗測得數值結果小于57.3kJ mol 1,即偏小,a.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測得的熱量偏小,中和熱的數值偏小,故a符合題意;b.測量氫氧化鈉的溫度后,溫度計沒有用水沖洗干凈,直接測定溶液的溫度,會發生酸和堿的中和,溫度偏高,則溫度差減小,實驗測得中和熱的數值偏小,故b符合題意;c.盡量一次快速將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不允許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故c不符合題意;答案選ab;(3)反應放出的熱量和所用酸以及堿的量的多少有關,若用60mL0.25mol L 1H2SO4和50mL0.55mol L 1NaOH溶液進行反應,與上述實驗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熱量偏高,中和熱即強酸和強堿的稀溶液反應生成1mol水放出的熱量不隨反應物量的多少變化,故相等;醋酸是弱電解質,醋酸的電離是吸熱過程,所以導致反應前后溫度的變化值偏小。15. 放熱 、 吸熱 B 飽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現白色渾濁 鋁和溶液反應生成,且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分析】(1)利用氣體的熱脹冷縮原理以及根據U形管兩端紅墨水液面的相對高度可判斷出圖1為放熱反應,圖2為吸熱反應;(2)鋁與強堿反應屬于放熱反應,然后根據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可判斷出觀察到的現象除鋁片逐漸溶解、有大量氣泡產生外,還有飽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現白色渾濁;據此分析解答。【詳解】(1)①若如圖1所示,體系內壓強大于外界大氣壓,說明體系內氣體膨脹,反應放熱,遇水放熱的物質X可以是、等,故答案為:放熱;、;②若如圖2所示,體系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說明體系內氣體體積縮小,反應吸熱;故答案為:吸熱;A.碳的燃燒反應為放熱反應,故A不選;B.的分解反應為吸熱反應,故選B;C.鹽酸與溶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C不選;答案選B。(2)把試管放入盛有飽和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向試管中放入幾小塊鋁片,再滴入稀溶液,鋁和溶液反應生成,且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燒杯中的飽和澄清石灰水中會出現白色渾濁,故答案為:飽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現白色渾濁;鋁和溶液反應生成,且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