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0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學習目標1.認識“彭、擬”等9個生字,會寫“彭、擬”等14個字,會寫“擬定、參謀”等13個詞語。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兩個部分的內容。3.能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能結合資料,說出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二、拓展資源《無名高地有了名(節選)》《戰鷹》三、課型安排與課時建議精讀引領課 課時建議: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出示單元學習任務,明確本課任務。任務二: 革命先輩的責任豐碑——紅色故事我來講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坐落著一座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134名志愿軍烈士長眠于此。陵園中,矗立著一座年輕戰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立有花崗巖石碑,上刻“毛岸英同志之墓”7個大字,這就是毛主席長子毛岸英的遺骨安葬地。他為什么會安葬于此?主席聽到愛子犧牲后又有怎樣的反應呢?這節課就來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活動一:檢查預習,鞏固生字新詞。1.讀一讀下面的詞語。毛主席 彭德懷 毛岸英 高瑞欣參謀 奔赴 躊躇 黯然 損失 擬定鍛煉 眷戀 尊重 簽字 繁忙 喃喃情不自禁 馬革裹尸 若有所思 搞特殊 下意識2.根據意思,連一連。(1)朝著一定的目的地奔去。 躊躇(2)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黯然(3)情緒低落、心情沮喪的樣子。 眷戀(4)(對自己喜愛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戀。 喃喃(5)低聲說話的聲音。 奔赴(6)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若有所思(7)好像在思考著什么。 情不自禁活動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文中出現了三封電報和一份批示。請自由讀課文,找出來,并根據導圖提示,提取關鍵信息。——是否將遺骨運回國內 安葬在朝鮮 同意朝鮮要求2.這篇文章的結構和四年級學習的《小英雄雨來》一樣,我們可以利用小標題來把握主要內容。根據上面的導圖,分別列出兩個部分的小標題。——第一部分:岸英犧牲,無比悲痛。第二部分:艱難抉擇,葬于朝鮮。3.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要寫了毛主席在驚聞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噩耗后,內心極度痛苦、煎熬,幾經躊躇后,最終決定將毛岸英的遺骨安葬在朝鮮。6.補充資料,了解故事背景。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糾集“聯合國軍”進行武裝干涉,并派遣美海軍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此后,侵朝美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并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面對美國侵略,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為維護正義,保衛中國領土安全,捍衛和平,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跨過鴨綠江,開赴最前線,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取得了勝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十多萬中華兒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就有我國偉大領袖毛主席深愛的長子毛岸英。活動三:抓住關鍵語句,感悟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體會他的慈父情。1.作為父親的毛主席,在得知愛子犧牲后,他的內心是怎樣的?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用不同的閱讀符號畫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批注在句子旁邊。走近偉人 關鍵鏡頭 (動作、語言、神態) 內心獨白 (走進人物內心) 偉人情感看到電報2.交流分享,重點點撥。片段1: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動作描寫。“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接著一支”這些數字,寫出了毛主席聽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后無比悲痛的心情。片段2: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通過對毛主席的心理、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可以看出毛主席作為一個父親,內心的巨大悲痛以及對兒子的深切思念。補充資料:1990年,中央警衛局在清理毛主席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小柜子,里面裝的是主席親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幾件衣物,有襯衣、襪子、毛巾和一頂軍帽。當這些衣物再一次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已經又過去了很多年。一個老父親對離去孩子的思念,默默地壓在衣柜底下近半個世紀。夜深人靜,等到所有人都離開,一個老年喪子的父親,獨自一個人,把孩子留在家里的衣物一件一件地疊好,收起,放到衣柜深處。這一切,也許就是在那個悲傷消息傳來的夜晚。3.在寫毛主席語言、動作、神態的同時,文章還寫了他與毛岸英的多次分離。讀一讀,從中體會到什么?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邊。后來岸英去蘇聯留學,回國后毛主席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煉。——寫出了毛岸英的成長經歷。作為主席的兒子,從不搞特殊,父子二人聚少離多。毛岸英入朝參戰,只有短短的38天,他雖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他盡了作為一名志愿軍戰士的職責,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挺身而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自己的愛子再也回不來時,多少父親,早已淚水漣漣,但是毛主席不能流淚,他是主席,他只能強忍悲痛,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4.再讀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現出一位父親失子之痛的呢?——作者抓住了毛主席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描寫,讓我們走進了毛主席的內心,感受到了一位痛失愛子的父親極度的悲痛之情!課堂總結: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作者抓住毛主席默默吸煙的動作,展開聯想,回顧了毛岸英的一生,再回到現實抓住毛主席的心理、語言和神態,表現了他的悲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痛失愛子的父親無以名狀的悲痛。板書設計:第二課時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文章將兩個不同時間的場景放在一起,展現了毛主席“作為父親”“身為主席”雙重身份之下真摯的情感和復雜的內心。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聚焦毛主席的言行及神態描寫,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同時,聯系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為他們制作檔案,加深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話的理解。活動一:聚焦人物描寫語句,體會毛主席做出的艱難抉擇,感受偉人的情懷。1.毛岸英赴朝鮮作戰,不曾想竟天人永隔。作為父親,主席的內心無比悲痛,甚至難以相信,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那么,作為國家領導人的主席,面對朝鮮人民希望岸英葬在朝鮮的請求,他會怎么抉擇呢?默讀第二部分,運用學習第一部分時的方法,勾畫出描寫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毛主席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批注在句子旁邊。走近偉人 關鍵鏡頭 (動作、語言、神態) 內心獨白 (走進人物內心) 偉人情感艱難抉擇2.交流分享,重點點撥。片段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動作和神態描寫。——“強忍”“眷戀”等神態描寫說明他正面臨著極其艱難的抉擇,表現了毛主席既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又有著偉大人物的胸懷,充分而真實地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的為革命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補充資料: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1901—1930):大革命失敗后,回長沙板倉一帶堅持秘密革命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11月14日在長沙就義。毛主席的大弟弟毛澤民(1896—1943):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部長。1943年被敵人殺害。毛主席的小弟弟毛澤覃(1905—1935):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后,任紅軍獨立師師長。1935年在瑞金作戰時犧牲。——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毛主席的親人先后離他而去,而今面對愛子毛岸英離去,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這種感受我們常人可以大哭,可以發泄,可是我們的主席卻要將這種痛苦壓在心底,強忍悲痛!片段2:岸英奔赴朝鮮時,他因為工作繁忙,未能見上一面,誰知竟成了永別!“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骨吧!”毛主席想。——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了毛主席作為父親的情懷。作為父親,誰不想和死去的兒子見上最后一面呢?父親對兒子的深情盡顯無遺。片段3:他若有所思地說道:“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br/>——語言描寫。說明毛主席強忍喪子之痛,做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表現了毛主席寬廣、豁達的胸懷。充分說明了毛主席以國家為重、為革命不徇私情的偉人胸懷。片段4: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毛主席簽字的一瞬間,毛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難道岸英真的回不來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報記錄稿放在上面。——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從“躊躇”“黯然”的神態描寫中,體會到毛主席作為父親內心的糾結與痛苦。——從“轉向”“指指”“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體會到主席一旦簽字,就意味著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兒子了,毛岸英將永遠留在異國他鄉。這個決定太難了,他需要時間。——從心理活動可以看出主席此時正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這些描寫進一步表現出毛主席是偉人,也是凡人。3.第二天早上,主席將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放在了被淚水打濕的枕巾上。讓我們走進那個夜晚,走近毛主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在床上輾轉反側;仿佛聽到了漫漫長夜里,一位慈愛的父親在床上失聲痛哭。4.“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至親戰死他國,祭奠卻無法親臨墓前。毛主席雖然是領袖,可他也是有血肉之情的普通人。就在那個徹夜不眠的夜晚,毛主席即使有再多的不舍,還是在記錄稿上簽了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聯系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補充資料:馬革裹尸:這個成語出自《后漢書·馬援傳》。馬援是東漢初期的名將,他英勇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立志要做個好男兒,認為戰死沙場,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征,在軍中死去,從而實現了他“馬革裹尸”的誓言。——“馬革裹尸”,指英勇作戰,死于疆場?!扒嗌教幪幝裰夜?,何須馬革裹尸還”是說,革命者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犧牲以后是否要歸葬家鄉已經不重要了,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小結:通過動作、神態、語言描寫,我們走進了毛主席的內心,體會到他除了領袖身份之外,作為普通父親的真摯情感和復雜內心。悲痛中、矛盾中、糾結中,他選擇了大局,這是一位偉大的領袖,這更是一位不平凡的父親!活動二:拓展閱讀《無名高地有了名(節選)》,聚焦描寫,走進英雄人物的內心。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英雄兒女為了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下面我們再來認識幾位在“老禿山”戰斗中涌現出的“最可愛的人”。默讀叢書文章《無名高地有了名(節選)》,結合批注,邊讀邊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說說你的感受。片段1:他們一聲不出,極快地按照戰前演習好的樣子排好,前進。他們熟悉地形,每一步都走得迅速而正確。——通過爆破班戰士的行動,體會出他們內心的無所畏懼。片段2:鄧名戈鎮定地向他耳語:“別慌!我們有辦法!”“上!”鄧名戈發令,“攻第二道!”——通過鄧名戈的語言描寫,體會出他內心的鎮定、從容。片段3:鄧名戈下了決心,依然鎮定,但十分激壯地說:“同志們!實現決心的時候到了!紅旗必須快上去!搭人橋吧!”說罷,他直伸雙臂,向前撲去,爬在那一大攤帶著利刺的鐵絲網上。章福襄一言未發,把沖鋒槍橫舉起來,撲向前去。新戰士岳冬生看了看章福襄,只說了句:“我跟著你!”撲向前去!戰士酈豪、賈兆惠緊跟著撲向前去!五位英雄搭好一座勝利的人橋!——對五位戰士的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他們為了勝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活動三:結合資料,制作人物檔案,講講英雄故事。1.你還知道抗美援朝中的哪些英雄人物?選擇其中的一個,為他制作人物檔案。補充:上甘嶺戰役中堵槍眼的黃繼光為了不暴露目標而被大火燒身的邱少云擅長爆破、多次立功的楊根思……2.請結合你的英雄檔案,給大家講一講他的故事吧!課堂總結:“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抗美援朝中英雄的故事令人感動,偉人的胸懷更是令人敬佩。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長眠在朝鮮,他的事跡正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寫照,也是我國歷史上眾多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的真實寫照。讓我們致敬英雄,傳承英雄精神。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