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末高頻易考題綜合測試-2024-2025學年五年級科學下冊期末高分秘籍(教科版)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選擇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筆將答案寫在對應題目的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24分)1.(本題2分)下列成語不能體現出食物關系的是( )。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2.(本題2分)北寒帶終年寒冷,生物種類少。下列不適合生活在北寒帶的生物是( )。A.北極熊 B.馴鹿 C.大象3.(本題2分)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的食物鏈是( )。A.蟬→螳螂→黃雀 B.樹←蟬←螳螂←黃雀 C.樹→蟬→螳螂→黃雀4.(本題2分)裝有蒸汽推進裝置的小船,使用的動力是( )。A.彈力 B.反沖力 C.推力5.(本題2分)科學小組根據設計圖將竹子用繩子捆綁成竹筏,此過程屬于( )。A.明確任務 B.制訂方案 C.實施方案6.(本題2分)我們在制作小船模型時,首先要做的是( )。A.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B.準備材料 C.尋找測試環境7.(本題2分)為了節約能源,天熱開空調時溫度最好定在( )更節約能源。A.20℃ B.26℃ C.28℃8.(本題2分)下列垃圾中,不可以用填埋的方法處理的是( )。A.廢舊電池 B.果皮垃圾 C.可降解飯盒9.(本題2分)有關水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A.我們可以隨意向水里傾倒垃圾 B.人食用被污染的水后不會致病C.雨污分流是水域治理專項行動10.(本題2分)唐朝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詩中提到了海霧,請問霧的形成屬于下列哪種物理現象?( )A.蒸發 B.凝結 C.結冰11.(本題2分)古人消暑避夏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等方法,今人在城市里會用灑水車降溫消暑。當我們走在曬得發燙的路面上時,一輛灑水車剛好路過,灑濕了路面,這時我們會感到更加悶熱。產生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灑水后,空氣的濕度增加,人身上的汗難以蒸發B.水蒸發時把地面的熱量帶到了人的身上C.地面上的水反射陽光,使人得到更多的熱量12.(本題2分)小華和爸爸登山時,發現眼鏡片在靠近山頂的冷空氣中蒙上了一層白霧。爸爸解釋這是因為( )。A.鏡片表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B.鏡片內部的水分受熱蒸發到表面C.空氣中的冰晶直接粘在鏡片上二、填空題(共16分)13.(本題2分)濕地生態系統棲息著豐富的 和 動植物,能夠調節氣候、凈化水質。14.(本題2分)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狀聯系,稱為 。多條這樣的鏈狀關系相互聯系、相互交叉連接成的縱橫交錯的食物關系,稱為 。15.(本題2分)船底的 結構,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不但能使船更加堅固,而且使其 的能力大大增強。16.(本題2分)橡皮泥和鋁箔是在水中會 的材料,把它們做成船型后,它們在水中受到的 增大了,所以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17.(本題2分)科學技術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 、 等。18.(本題2分)工業污染源、 污染源和 污染源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給各類水域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19.(本題2分)炎熱的夏季我們在教室里灑一些水,會感到涼快一些,是因為水在 過程中,要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20.(本題2分)空氣受熱 ,上方的冷空氣 ,冷熱空氣發生相對運動,熱量由熱空氣傳遞到冷空氣。三、判斷題(共16分)21.(本題2分)攔河筑壩修建的水電站往往會阻斷破壞魚類洄游通道。( )22.(本題2分)濕地中的所有生物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23.(本題2分)船舵的作用是給可以給船提供動力。( )24.(本題2分)橡皮泥和鋁箔是在水中會下沉的材料。( )25.(本題2分)消耗化石能源,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使地球溫度下降。( )26.(本題2分)沒有受污染時,水域中會有魚蝦螺等水生動物。( )27.(本題2分)暖氣是通過輻射的方式使室內的空氣變熱的。( )28.(本題2分)加熱試管中的水時,上方冷水向下方移動。( )四、簡答題(共26分)29.(本題5分)為什么在不同地方的生物種類會有所不同?30.(本題5分)一塊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你有什么辦法讓橡皮泥浮起來?請至少寫出三種。31.(本題5分)請簡述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區別。32.(本題5分)為什么冬天進入教室,鏡片上會出現小水珠?33.(本題6分)保溫瓶是常見的家庭用品,它是如何實現保溫的?請將你的分析寫在下面。五、實驗題(共8分)34.(本題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很久以前,人們在山上挖坑填埋垃圾,填埋后的垃圾污染水體,產生了廢氣,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小明為了研究填埋垃圾的污染情況,做了模擬實驗。如圖所示,他在廣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凈的細石子,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剛好位于石子一半。用鑷子往瓶中靠瓶壁處放入幾團浸過墨水的紙巾,用細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噴水。(1)瓶中的清水模擬的是( )。A.填埋的垃圾 B.污水 C.地下水 D.雨水(2)浸過墨水的紙巾模擬的是( )。A.填埋的垃圾 B.土壤 C.地下水 D.雨水(3)填埋的垃圾會產生廢氣,如果通過排氣管直接排放會產生( )。A.白色污染 B.水污染 C.大氣污染(4)小明發現噴水后瓶底的清水變黑了,認為垃圾不能填埋,而應該 解決垃圾問題。六、綜合題(共10分)35.(本題10分)小明的家住在美麗的山腳下,伴隨著四季的輪轉:春天冰雪消融,萬物復蘇;夏天草尖明珠,蛙聲一片;秋天天上繁霜降,人間秋色深;冬天瑞雪紛飛,雪滿山。(1)春天,陽光照射冰面,使冰雪融化,這種熱傳遞的方式是 ;白鷺從遠方飛回來了,這種行為叫做動物的 。(2)“草尖明珠”中“珠”是由于水蒸氣遇 (“熱”或“冷”) (“蒸發”或“凝結”)形成的。(3)小明家的池塘早上都會結一層冰,冰融化后水會 (“保持在水面”、“流往池塘的底部”);奶奶最喜歡在這個時候曬紅薯干,是因為這個季節天氣干燥,紅薯中的水分易 成水蒸氣。(4)冬天,小明家在烤火的時候,家人都會在桌面上蓋上全棉烤火被,是因為棉烤火被是 (“熱的良導體”或“熱的不良導體”),奶奶告訴小明冬天下雪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摸鐵欄桿,否則手會被凍傷,是因為鐵欄桿是 (“熱的良導體”或“熱的不良導體”)。(5)小明在夏天的夜晚能聽到的蛙聲,可是在冬天卻聽不到,因為青蛙在冬天為了適應環境會進行 。《期末高頻易考題綜合測試-2024-2025學年五年級科學下冊期末高分秘籍(教科版)》解析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B C A B A C B題號 11 12答案 A A1.B【詳解】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描述了螳螂捕捉蟬,黃雀又在后面捕食螳螂,涉及了食物鏈中的捕食關系。選項不符合題意;B.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錯誤;這形容的是教育的長期性,并不能體現食物關系,與食物鏈無關。選項符合題意;C.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個成語直接描述了食物鏈中的捕食關系。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2.C【詳解】動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比如北極熊和馴鹿都生活在北寒帶地區;而大象屬于熱帶地區的動物,不適合生活在北寒帶。故選C。3.C【詳解】在生態系統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產者,一般都是綠色植物;直接或者間接消費生產者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所以根據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可以寫出如下食物鏈:樹→蟬→螳螂→黃雀。故選C。4.B【詳解】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駛,隨著船的體積越來越大,人力已經無法滿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動力了。于是,人們逐步探索出了讓船行駛的新方法,給船裝上了新的動力。裝有蒸汽推進裝置的小船,水沸騰后向后噴出蒸汽,蒸汽的反沖力推動小船向前。故選B。5.C【詳解】A.明確任務:這屬于初始階段,比如決定“要制作一個竹筏”,但題干中小組已經在執行設計圖,所以不匹配。選項不符合題意;B.制訂方案:這包括設計圖的繪制和計劃制定,但題干提到“根據設計圖”,表明方案已制訂好,現在是在操作階段。選項不符合題意;C.“設計圖”已經存在,說明制訂方案階段已完成。現在是在動手操作,將竹子捆綁成竹筏,這屬于實際執行計劃的階段,因此是實施方案。選項符合題意;故選C。6.A【詳解】根據工程設計的基本流程,制作小船模型的第一步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需要確定小船的功能如能否載重、材料限制、設計目標等。只有先明確這些要求,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和后續步驟。若直接準備材料或尋找測試環境,可能會導致材料浪費或測試條件不匹配問題。故選A。7.B【詳解】A.20℃:溫度設定過低,空調需要長時間高強度運行來降溫,耗能大,不節能;B.26℃:這是常見的節能推薦溫度。設定在26℃,空調運行較溫和,既能保持一定舒適度,又能顯著節約能源(每調高1℃約可節能6-8%)。許多節能指南,如中國政府的建議,都提倡夏季空調溫度不低于26℃;C.28℃:溫度更高,理論上更節能,但可能影響舒適度;26℃是平衡節能與舒適的更常用推薦值;在炎熱天氣下,將空調溫度設定在26℃,比20℃更節約能源,也比28℃更實用。因此,26℃是這道題的最佳選擇,故選B。8.A【詳解】A.廢舊電池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填埋會污染土壤、水源,不可以用填埋方法處理,故正確。B.果皮垃圾可自然降解,填埋后能逐步分解,可采用填埋處理,故錯誤。C.可降解飯盒能在自然環境中降解,填埋處理不會造成長期污染等問題,可填埋,故錯誤。故選:A。9.C【詳解】A.隨意向水中傾倒垃圾會嚴重污染水質,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并可能危害人類健康。這種行為是違法的,需要嚴格禁止。選項不符合題意;B.被污染的水可能含有細菌、病毒、重金屬或其他有害物質,飲用后會導致腹瀉、痢疾、肝炎等疾病,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選項不符合題意;C.雨污分流是一種重要的污水處理技術,將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和處理,可以有效減少污水對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污染,是改善水環境的重要措施,屬于水域治理的專項行動。選項符合題意;故選C。10.B【詳解】A.蒸發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與霧的形成相反。選項不符合題意;B.凝結是氣體變成液體的過程,這正是霧形成的主要物理現象。選項符合題意;C.結冰是液體變成固體的過程。雖然霧有時可以由冰晶組成(稱為冰霧),但更常見、更普遍的霧是由水滴組成的(稱為水霧),其核心過程是水蒸氣凝結成水滴。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11.A【詳解】A.灑水后空氣濕度增加,汗液蒸發受抑制,熱量散不出會覺悶熱,故正確。B.水蒸發是吸熱降溫,不是把地面熱量帶到人身上致悶熱,故錯誤。C.地面水反射陽光帶來熱量的影響,遠小于濕度影響汗液蒸發的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故錯誤。故選:A。12.A【詳解】當溫暖的眼鏡片(尤其是內側)進入較冷的空氣環境時,眼鏡片表面(特別是內側)的溫度會迅速下降。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溫暖潮濕的空氣)。這些水蒸氣會接觸到溫度驟降的眼鏡片內側表面。當水蒸氣遇到溫度低于其露點的冷表面時,就會發生凝結現象,從氣態轉變為液態,形成微小的水珠。大量微小的水珠密集地附著在鏡片表面,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白霧”或“哈氣”。小華和爸爸登山時,發現眼鏡片在靠近山頂的冷空氣中蒙上了一層白霧。爸爸解釋這是因為鏡片表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故選A。13. 陸生 水生【詳解】濕地處于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 ,兼具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特征,是陸生和水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場所,既為像水獺等水生動物,也為部分適應濕地環境的陸生鳥類等提供生存空間 ,從生態系統類型過渡及物種棲息環境角度闡述了濕地的特點。14. 食物鏈 食物網【詳解】食物鏈指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由于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形成的一條直線狀的聯系。例如:草 → 兔子 → 狐貍(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貍吃),這種簡單的鏈狀關系就稱為食物鏈。食物網指在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相互交叉、連接在一起,形成復雜的網狀結構。因為一種生物可能被多種生物吃,也可能吃多種生物(如老鼠既吃谷物,又被蛇和老鷹吃),所以食物鏈交織成網,稱為食物網。15. 龍骨 抗御風浪【詳解】船由船艙、船舵、龍骨等多個系統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船底的龍骨結構,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不但能使船更加堅固,而且使其抗御風浪的能力大大增強,對世界船舶結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船底的龍骨結構是根據 魚的骨骼受到啟發而發明的。16. 下沉 浮力【詳解】橡皮泥和鋁箔的密度比水大,原本會直接下沉。做成船型后,它們排開的水量(體積)增大,根據浮力原理,排開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因此能漂浮在水面上。17. 光污染 化學污染【詳解】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如建筑機器人和3D打印建筑材料等,這些新技術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提高了建筑的質量。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雖然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變化,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比如光污染、化學污染、建筑物的質量安全等無法保證。18. 農業 生活【詳解】水污染主要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給各類水域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一方面會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導致魚蝦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會造成水質惡化,使水源失去使用價值,從而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態的平衡。19. 蒸發 吸收【詳解】蒸發是液態的水變成氣態水蒸氣的現象,蒸發過程吸熱,所以夏天,在屋子里撒上一些水,會感到很涼快,是因為水蒸發時從屋子里吸收了一些熱量,使溫度降低了。20. 上升 下降【詳解】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對流是氣體、液體內部傳遞熱量的主要方式,地面的空氣受熱后,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這種熱傳遞的方式是對流。21.√【詳解】攔河筑壩會改變河流的自然流動,形成物理屏障,阻礙魚類洄游。許多魚類需洄游至特定水域繁殖,水壩阻斷通道后,魚類無法完成產卵等生命活動,導致種群數量下降。這屬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2.×【詳解】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等。濕地中的所有生物只是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完整生態系統。故題干說法錯誤。23.×【詳解】船舵是控制船只行進方向的裝置,通過調整舵面角度改變水流方向,從而改變船體行進方向。動力由發動機、槳或帆等提供,舵本身不產生動力。題目混淆了方向控制與動力來源,因此錯誤。24.√【詳解】物體沉浮由密度決定。橡皮泥密度大于水,直接放入會下沉。鋁箔若未改變形狀(如揉成團),密度仍大于水,也會下沉。題目未提及改變形狀,因此兩者作為材料本身會下沉,判斷正確。25.×【詳解】化石能源燃燒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氣體會增強大氣層的保溫作用,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而非下降。題目中“使地球溫度下降”的結論與溫室效應原理相反,因此錯誤。26.√【詳解】未被污染的水域通常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如充足的氧氣、食物和棲息地,能夠支持魚、蝦、螺等水生動物的生存。這些生物的存在是健康水域生態系統的表現,因此題目描述正確。27.×【詳解】熱傳遞有三種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暖氣片加熱周圍空氣時,熱空氣因密度減小而上升,冷空氣下沉補充,形成循環對流,使整個房間變暖。雖然暖氣片表面會釋放少量熱輻射,但主要依靠空氣對流傳遞熱量。因此題干中“輻射的方式”描述不準確。28.√【詳解】液體受熱時,溫度升高體積膨脹密度減小,會上升;周圍較冷液體密度較大,會下沉,形成對流。加熱試管中的水,底部水受熱上升,上方冷水因密度大而下沉,題目描述正確。29.因為每個地方的環境不同,這決定著這個地方生存的生物種類有所不同。【詳解】不同地方的環境不同,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環境決定了生物的生存條件,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繁衍,所以不同地方的生物種類會有所不同。30.橡皮泥捏成船狀;水中加鹽;將橡皮泥和塑料泡沫粘在一起。【詳解】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狀后,排開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橡皮泥是在水中會下沉的材料,把它做成船型或者將橡皮泥和塑料泡沫粘在一起,這樣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同體積的橡皮泥比濃鹽水要輕,所以水中加鹽后,橡皮泥就可以浮起來。31.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能夠自然再生或通過人工手段再生的資源,如水、森林、風能等。而不可再生資源是經過長時間地質作用形成的,儲量有限,使用后會逐漸減少直至枯竭的資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詳解】再生能力:可再生資源: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自然再生,或者可以通過人工手段進行再生產。例如,水資源通過水循環過程不斷再生,植物通過生長和繁殖可以再生森林。不可再生資源:形成過程非常緩慢,通常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因此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無法再生。一旦消耗,這些資源就無法在短期內恢復。儲量:可再生資源:理論上具有無限的儲量,因為它們可以持續再生。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有限,隨著開采和使用,其總量會逐漸減少。環境影響:可再生資源:通常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小,尤其是在可持續管理的情況下。不可再生資源:開采和使用過程中往往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如空氣和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可持續性:可再生資源:如果合理利用和管理,可以持續使用,不會耗盡。不可再生資源:使用不可持續,長期依賴可能導致資源枯竭。32.室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的鏡片在鏡片上凝結成小水珠,從而使眼鏡片變模糊。【詳解】水蒸氣遇冷變成看得見的小水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冬天,從室外走進室內時,眼鏡片會變模糊,使我們看不清東西的原因是室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的鏡片在鏡片上凝結成小水珠,從而使眼鏡片變模糊。33.木塞是熱的不良導體,隔絕內都物質與外界空氣的接觸,減少熱傳導與熱對流;瓶膽之間是真空,無熱傳導與熱對流;鍍銀內壁可以減少熱輻射。【詳解】保溫的原理,其實是利用導熱性很差的材料起到阻隔熱量的散失。同樣的材料,使用方法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保溫效果。木塞是熱的不良導體,隔絕內都物質與外界空氣的接觸,減少熱傳導與熱對流;瓶膽之間是真空,無熱傳導與熱對流;鍍銀內壁可以減少熱輻射。34.(1)D(2)A(3)C(4)減少垃圾的數量【分析】人們在生活中產生大量垃圾。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填埋場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種植莊稼。【詳解】(1)填埋垃圾模擬實驗探究垃圾填埋對周圍環境的危害,實驗中廣口瓶中的清水模擬的是地下水,上面噴的水模擬的是雨水,浸過墨水的紙巾模擬的是填埋的垃圾。(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探究垃圾填埋對周圍環境的危害,實驗中浸過墨水的紙巾模擬的是填埋的垃圾。(3)填埋的垃圾會產生廢氣,如果通過排氣管直接排放會污染大氣,所以會產生大氣污染。(4)噴水后瓶底的清水變黑了,由此可以得出在地下填埋垃圾會污染地下水。常用的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這兩種方法都存在缺點,所以說減少垃圾的數量才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35.(1) 熱輻射 遷徙(2) 冷 凝結(3) 保持在水面 蒸發(4) 熱的不良導體 熱的良導體(5)冬眠【分析】不依靠任何物體而直接向周圍發射熱量,這種傳遞熱的方式是熱輻射。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遷徙,冬眠等。水,冰,水蒸氣在溫度變化時會進行轉換。【詳解】(1)不依靠任何物體而直接向周圍發射熱量,這種傳遞熱的方式是熱輻射。春天,陽光照射冰面,使冰雪融化,這種熱傳遞的方式是熱輻射。有些動物由于季節變化、覓食、繁殖等原因,進行長距離周期性的遷移。這種現象稱為遷徙。白鷺從遠方飛回來了,這種行為叫做動物的遷徙。(2)草尖的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如低溫的草葉)凝結成液態水。(3)冰的密度比水小,融化后變成的水體積與冰排開的水體積相等,因此水面保持在水面。干燥天氣中,紅薯中的水分通過蒸發(液態變氣態)散失,便于曬干。(4)棉被能減緩熱量散失,是熱的不良導體;鐵欄桿導熱快,屬于熱的良導體,冬天接觸時會迅速傳走熱量導致凍傷。(5)青蛙在冬天通過冬眠降低新陳代謝,減少能量消耗以適應寒冷環境,因此夏季活躍,冬季無聲。第2頁,共12頁第3頁,共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