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綜合評價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積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直到近代,人類才有了正確反映地球海陸面貌的世界地圖。讀圖,完成1~3題。1.b圖所示半球( )A.陸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甲為大洋洲C.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小 D.以大西洋為中心2.海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①提供海洋資源 ②劃分地球五帶 ③便于海洋運輸 ④產生地殼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護海洋環境的是( )A.向海洋排放工業廢水 B.過度捕撈海洋生物C.向海洋傾倒生活垃圾 D.加強立法、嚴于監管 跨學科 語文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他帶領讀者登上“鸚鵡螺號”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變幻無窮的海底世界。右圖為“鸚鵡螺號”航行路線圖。讀圖,完成4~5題。4.關于“鸚鵡螺號”航行路線,正確的是( )A.穿越了南極大陸和北冰洋B.跨東、西、南、北半球C.只在熱帶海域航行D.穿越了巴拿馬運河5.下列屬于A大洲與B大洲分界線的是( )A.大高加索山脈 B.地中海 C.蘇伊士運河 D.白令海峽6.小明同學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對世界海陸分布格局的認識。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對思維導圖的補充填寫,正確的一組是( )A.①海洋 ②海洋 ③多 ④七 B.①陸地 ②海洋 ③多 ④六C.①海洋 ②陸地 ③少 ④七 D.①海洋 ②陸地 ③少 ④五 教材原創 亞歐大陸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合稱,面積達5 000多萬平方千米。讀圖,完成7~8題。亞歐大陸北緯30°附近地形剖面圖7.下列關于亞歐大陸的描述,與實際相符的是( )①中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 ②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 ③四周有丘陵和平原 ④有世界上最長的山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圖中所示亞歐大陸北緯30°附近地形自西向東的分布特點是( )A.中間高、四周低 B.低—高—低C.中間低、四周高 D.高—低—高 同陸地地形一樣,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態多樣。右圖為海底地形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9.由圖可知,陸地向海洋深處延伸,依次出現的海底地形為( )A.大陸架—海盆—大陸坡B.大陸坡—海盆—大陸架C.大陸坡—大陸架—海盆D.大陸架—大陸坡—海盆10.陸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覆蓋,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的海底地形是( )A.海溝 B.海盆 C.大陸架 D.洋中脊11.下列不屬于海底地形的是( )A.海溝 B.高原 C.洋中脊 D.海盆 有學者認為,候鳥原本是沿較近的路線遷徙,后來候鳥的導航地面目標產生移動,從而使遷徙路線也隨之變動。下圖為某候鳥遷徙路線變化圖。讀圖,完成12~13題。跨越大西洋的候鳥遷徙路線變化圖12.引起候鳥遷徙路線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大陸漂移 B.地球運動 C.氣候變化 D.食物改變13.候鳥從甲地遷移至乙地,主要穿過(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巢湖魚龍是一種已滅絕、外表類似魚的海生爬行動物,地質學家曾在巢湖城西龜山發現魚龍化石,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魚龍。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16題。14.在巢湖發現魚龍化石,說明( )A.巢湖魚龍生活在陸地B.海洋中的生物是從陸地上來的C.巢湖曾經是一片海洋D.古老海洋生物以前生活在陸地15.巢湖地區存在魚龍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活動 B.氣候變暖 C.降水增多 D.地殼運動16.與巢湖魚龍化石形成原因一致的是( )①南極大陸地層中有煤炭礦藏 ②潮漲潮落引起海島面積的變化 ③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④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紅海航道是亞歐之間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下面為紅海演變圖(圖1)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圖2)。據此完成17~18題。17.據圖觀察,紅海海域面積( )A.逐漸縮小 B.逐漸擴大 C.保持不變 D.時大時小18.紅海演變的原因是( )A.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碰撞C.非洲板塊與美洲板塊彼此分離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彼此分離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12月18日我國甘肅積石山發生6.2級地震。圖1為這兩次地震發生的位置示意圖,圖2為12月18日蘭州市民手機地震預警圖。讀圖,完成19~20題。19.圖中的兩次地震都( )A.與非洲板塊有關 B.與板塊擠壓有關C.位于喜馬拉雅地震帶 D.位于地中海沿岸20.12月18日23:59,正在睡夢中的蘭州市民,突然聽到手機地震秒數倒計時,這說明( )A.地震完全可以預報 B.人們可以掌控地震C.人們可以阻止地震 D.地震可以提前預警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1.【設計航線 認識大洲和大洋】 蒲城縣某中學教師在講到《世界海陸分布》這一節時,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張世界主要港口的分布圖(如圖)。要求他們設計航線并完成下列問題。(9分)任務一:找出里約熱內盧到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的最短海上航線(1)里約熱內盧到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的最短海上航線要經過③ 運河,該運河是 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2分) 任務二:說出倫敦到上海的航線所經地區(2)從倫敦到上海的航線如果經過地中海—① 運河—②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上海,那么它所經過的大洋自西向東,依次是大西洋、 洋和太平洋。這條航線沒有經過四大洋中面積最小的 洋。(3分) (3)該航線的起點倫敦所在的大洲是 洲;航線途經①運河,它是 洲和亞洲的分界線。(2分) 任務三:找出圖中唯一沒有港口分布的大洲(4)同學們發現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 洲是圖中唯一沒有港口分布的大洲,同時它也是跨 (填“經度”或“緯度”)最廣的大洲。(2分) 22.【項目化學習】 (15分)項目主題:世界的地形項目資料:如圖是我國某地的地形示意圖,請你一起探究。探究一:對比分析(1) 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是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填“海拔”或“相對高度”)(4分) (2)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面積較大,外圍較陡,頂面起伏較為和緩的地形是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的地形是 。(填“平原”或“高原”)(4分) 探究二:知識復盤(3)在圖中, (地形類型)符合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聳立的山頂、陡峭的山坡的特征。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 ,位于 洲。(3分) (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號稱“世界屋脊”的高原是 。(4分) 23.某地理興趣小組正在進行海陸變遷的主題探究活動,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第一步:探究海陸變遷材料一 2023年5月,我國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發現了一批三疊紀喜馬拉雅魚龍化石,這是古生物學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魚龍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類已經滅絕的水生爬行動物。(1)青藏高原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曾是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4分) 第二步:預言大陸漂移材料二 大陸漂移說認為大約在兩億年前,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其周圍是廣闊的海洋,稱為泛大洋。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每一塊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海陸分布狀況。(2)根據大陸漂移說,下列三幅圖所示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2分) 第三步:驗證板塊運動材料三 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37.15°N,36.95°E)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中國救援隊火速攜帶救援物資參加抗震救災。右圖為世界板塊構造局部示意圖。(3)土耳其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是因為土耳其位于 地震帶附近。(2分) (4)根據板塊運動理論分析,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形成的,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 運河,圖中的阿爾卑斯山脈位于 洲。(6分) (5)中國救援隊攜帶的救援物資可能有 。(2分)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綜合評價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積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直到近代,人類才有了正確反映地球海陸面貌的世界地圖。讀圖,完成1~3題。1.b圖所示半球(C)A.陸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甲為大洋洲C.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小 D.以大西洋為中心2.海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B)①提供海洋資源 ②劃分地球五帶 ③便于海洋運輸 ④產生地殼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護海洋環境的是(D)A.向海洋排放工業廢水 B.過度捕撈海洋生物C.向海洋傾倒生活垃圾 D.加強立法、嚴于監管 跨學科 語文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他帶領讀者登上“鸚鵡螺號”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變幻無窮的海底世界。右圖為“鸚鵡螺號”航行路線圖。讀圖,完成4~5題。4.關于“鸚鵡螺號”航行路線,正確的是(B)A.穿越了南極大陸和北冰洋B.跨東、西、南、北半球C.只在熱帶海域航行D.穿越了巴拿馬運河5.下列屬于A大洲與B大洲分界線的是(A)A.大高加索山脈 B.地中海 C.蘇伊士運河 D.白令海峽6.小明同學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對世界海陸分布格局的認識。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對思維導圖的補充填寫,正確的一組是(A)A.①海洋 ②海洋 ③多 ④七 B.①陸地 ②海洋 ③多 ④六C.①海洋 ②陸地 ③少 ④七 D.①海洋 ②陸地 ③少 ④五 教材原創 亞歐大陸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合稱,面積達5 000多萬平方千米。讀圖,完成7~8題。亞歐大陸北緯30°附近地形剖面圖7.下列關于亞歐大陸的描述,與實際相符的是(C)①中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 ②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 ③四周有丘陵和平原 ④有世界上最長的山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圖中所示亞歐大陸北緯30°附近地形自西向東的分布特點是(B)A.中間高、四周低 B.低—高—低C.中間低、四周高 D.高—低—高 同陸地地形一樣,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態多樣。右圖為海底地形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9.由圖可知,陸地向海洋深處延伸,依次出現的海底地形為(D)A.大陸架—海盆—大陸坡B.大陸坡—海盆—大陸架C.大陸坡—大陸架—海盆D.大陸架—大陸坡—海盆10.陸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覆蓋,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的海底地形是(C)A.海溝 B.海盆 C.大陸架 D.洋中脊11.下列不屬于海底地形的是(B)A.海溝 B.高原 C.洋中脊 D.海盆 有學者認為,候鳥原本是沿較近的路線遷徙,后來候鳥的導航地面目標產生移動,從而使遷徙路線也隨之變動。下圖為某候鳥遷徙路線變化圖。讀圖,完成12~13題。跨越大西洋的候鳥遷徙路線變化圖12.引起候鳥遷徙路線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A)A.大陸漂移 B.地球運動 C.氣候變化 D.食物改變13.候鳥從甲地遷移至乙地,主要穿過(B)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巢湖魚龍是一種已滅絕、外表類似魚的海生爬行動物,地質學家曾在巢湖城西龜山發現魚龍化石,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魚龍。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16題。14.在巢湖發現魚龍化石,說明(C)A.巢湖魚龍生活在陸地B.海洋中的生物是從陸地上來的C.巢湖曾經是一片海洋D.古老海洋生物以前生活在陸地15.巢湖地區存在魚龍化石的主要原因是(D)A.人類活動 B.氣候變暖 C.降水增多 D.地殼運動16.與巢湖魚龍化石形成原因一致的是(C)①南極大陸地層中有煤炭礦藏 ②潮漲潮落引起海島面積的變化 ③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④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紅海航道是亞歐之間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下面為紅海演變圖(圖1)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圖2)。據此完成17~18題。17.據圖觀察,紅海海域面積(B)A.逐漸縮小 B.逐漸擴大 C.保持不變 D.時大時小18.紅海演變的原因是(D)A.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碰撞C.非洲板塊與美洲板塊彼此分離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彼此分離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12月18日我國甘肅積石山發生6.2級地震。圖1為這兩次地震發生的位置示意圖,圖2為12月18日蘭州市民手機地震預警圖。讀圖,完成19~20題。19.圖中的兩次地震都(B)A.與非洲板塊有關 B.與板塊擠壓有關C.位于喜馬拉雅地震帶 D.位于地中海沿岸20.12月18日23:59,正在睡夢中的蘭州市民,突然聽到手機地震秒數倒計時,這說明(D)A.地震完全可以預報 B.人們可以掌控地震C.人們可以阻止地震 D.地震可以提前預警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1.【設計航線 認識大洲和大洋】 蒲城縣某中學教師在講到《世界海陸分布》這一節時,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張世界主要港口的分布圖(如圖)。要求他們設計航線并完成下列問題。(9分)任務一:找出里約熱內盧到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的最短海上航線(1)里約熱內盧到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的最短海上航線要經過③ 巴拿馬 運河,該運河是 北美 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2分) 任務二:說出倫敦到上海的航線所經地區(2)從倫敦到上海的航線如果經過地中海—① 蘇伊士 運河—②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上海,那么它所經過的大洋自西向東,依次是大西洋、 印度 洋和太平洋。這條航線沒有經過四大洋中面積最小的 北冰 洋。(3分) (3)該航線的起點倫敦所在的大洲是 歐 洲;航線途經①運河,它是 非 洲和亞洲的分界線。(2分) 任務三:找出圖中唯一沒有港口分布的大洲(4)同學們發現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 南極 洲是圖中唯一沒有港口分布的大洲,同時它也是跨 經度 (填“經度”或“緯度”)最廣的大洲。(2分) 22.【項目化學習】 (15分)項目主題:世界的地形項目資料:如圖是我國某地的地形示意圖,請你一起探究。探究一:對比分析(1) 海拔 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 是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填“海拔”或“相對高度”)(4分) (2)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面積較大,外圍較陡,頂面起伏較為和緩的地形是 高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的地形是 平原 。(填“平原”或“高原”)(4分) 探究二:知識復盤(3)在圖中, 山地 (地形類型)符合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聳立的山頂、陡峭的山坡的特征。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 亞馬孫平原 ,位于 南美 洲。(3分) (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 巴西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號稱“世界屋脊”的高原是 青藏高原 。(4分) 23.某地理興趣小組正在進行海陸變遷的主題探究活動,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第一步:探究海陸變遷材料一 2023年5月,我國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發現了一批三疊紀喜馬拉雅魚龍化石,這是古生物學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魚龍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類已經滅絕的水生爬行動物。(1)青藏高原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曾是 海洋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地殼運動 。(4分) 第二步:預言大陸漂移材料二 大陸漂移說認為大約在兩億年前,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其周圍是廣闊的海洋,稱為泛大洋。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每一塊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海陸分布狀況。(2)根據大陸漂移說,下列三幅圖所示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③①② 。(2分) 第三步:驗證板塊運動材料三 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37.15°N,36.95°E)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中國救援隊火速攜帶救援物資參加抗震救災。右圖為世界板塊構造局部示意圖。(3)土耳其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是因為土耳其位于 地中海—喜馬拉雅 地震帶附近。(2分) (4)根據板塊運動理論分析,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碰撞,不斷隆起 形成的,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 蘇伊士 運河,圖中的阿爾卑斯山脈位于 歐 洲。(6分) (5)中國救援隊攜帶的救援物資可能有 食品、水、醫療用品和急救設備、發電機和照明設備以及通信設備等 。(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 - 學生版.docx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