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八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2 聲與聽覺(第1課時)科學觀念: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了解聲音傳播的方式、途徑。科學思維:能利用聲音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探究實踐:通過小實驗,觀察分析、總結出聲音的產生原理和傳播的條件;鍛煉初步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態度責任: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培養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下列物體中,是聲源的( )A.教室里通電的電鈴 B.太空中的星球C.實驗桌上的音叉 D.靜止的樹葉【分析】①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是聲源;②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A、教室中通電的電鈴正在發聲,屬于聲源。故A符合題意;B、太空中的星球如果沒有振動就不是聲源。故B不符合題意;C、實驗桌上的音叉不能自己發聲,所以不是聲源。故C不符合題意;D、靜止的樹葉沒有振動,不能發聲,不是聲源。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此題考查了聲源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還要知道真空不能傳聲。2.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自行車車鈴,馬上就聽不到鈴聲了,是因為( )A.手吸收了聲音 B.手太用力了C.手使鈴停止了振動 D.以上說法都不對【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解答】解:因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如果用手按在正在發聲自行車的車鈴上時,車鈴不再振動,也就不再發出聲音。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生,要注意物體振動才能發聲,物體停止振動,一定停止發聲。3.關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不振動,也可能發出聲音B.空氣不可能是聲源C.聲音不可以在真空中傳播D.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能聽到聲音【分析】(1)一切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當空氣振動時,也可以產生聲音;(3)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4)我們想聽到聲音,必須有聲音的傳播介質。【解答】解:A、一切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A錯誤;B、當空氣振動時,也可以產生聲音,如風聲的聲源就是空氣,故B錯誤;C、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故C正確;D、物體振動會產生聲音,但若沒有介質,也不能聽到聲音,故D錯誤。故選:C。【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等知識點,是一道基礎題目。4.將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內,這時幾乎不能聽到有音樂聲傳出來,這主要是因為( )A.聲音被玻璃罩隔絕了B.此時收音機喇叭幾乎不振動了C.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D.固體不能傳聲【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將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內,這時幾乎不能聽到有音樂聲傳出來,這主要是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傳播,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傳播條件,屬于基礎題。5.據說美國研制出一種用超聲波做子彈的槍,當超聲波達到一定強度時有較強的攻擊力。實際要阻擋這一武器的襲擊,只要用薄薄的一層( )A.木板 B.鐵板 C.真空帶 D.某種液體【分析】超聲是指高于20000Hz的聲音。人耳無法聽到超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超聲也是聲音,只要存在真空,超聲就無法傳播。所以人們可以通過真空帶,來抵御超聲武器。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超聲性質的了解情況,要掌握真空不能傳聲這一特點。6.下列事例能說明“水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在溪邊,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B.在雨天,聽到雨滴打在傘上的聲音C.在樹下,聽到樹上鳥兒鳴叫的聲音D.在水中,聽到岸邊人們說話的聲音【分析】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A、在溪邊,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B、在雨天,聽到雨滴打在傘上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C、在樹下,聽到樹上鳥兒鳴叫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D、在水中,聽到岸邊人們說話的聲音,是通過水傳播的。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聲學基本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7.如圖所示,小明和小紅用細棉線連接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m間的通話,這說明( )A.氣體能夠傳聲B.液體能夠傳聲C.固體能夠傳聲D.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是常見的傳聲介質。【解答】解:小明和小紅用細棉線連接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m間的通話,說明紙杯和棉線可以傳聲,并且傳聲效果好,紙杯和棉線都是固體,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知道聲音傳播的條件;知道一般情況下,固體傳聲效果好。8.用手撥琴弦便能聽到悅耳的琴聲,則發出琴聲的聲源是( )A.手指 B.空氣 C.弦柱 D.琴弦【分析】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解答】解: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用手撥琴弦,琴弦就會振動,我們便能聽到悅耳的琴聲,所以發出琴聲的聲源是琴弦。故選:D。【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物體振動發聲現象,是一道聲現象的基礎題,也是一道聯系實際的應用題。9.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并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在《楓橋夜泊》中曾寫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下列對鐘聲的解釋正確的是( )A.鐘聲是由空氣的振動產生B.鐘聲是由鐘體的振動產生C.鐘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D.鐘聲是通過水傳到詩人的耳朵【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AB、鐘聲是由鐘體的振動產生的,故A錯誤,B正確;C、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所以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嗎,故C錯誤;D、鐘聲是通過空氣傳到詩人耳朵中的,故D錯誤。故選:B。【點評】此題考查聲音的多個知識點;深入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即可做出正確選擇。10.下列實驗能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是( )A.將發聲的鬧鐘放入鐘罩,從鐘罩向外抽氣B.把乒乓球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A、將發聲的鬧鐘放入鐘罩,從鐘罩向外抽氣,聲音會越來越小,因為能傳遞聲音的介質空氣越來越少,故A正確。B、把乒乓球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發現球被彈開,說明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故B錯誤。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發現音調變了,探究的是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故C錯誤。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發現音調不同,探究的是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聲音的傳播條件,屬于基礎題。11.為了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小張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你認為能夠完成探究目的是( )A.用力吹一根細管,并將它不斷剪短,聲音變高B.把罩內的空氣抽去一些后,鬧鐘的鈴聲明顯減小C.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水花四濺D.周圍的擊掌聲會驚動魚缸中的金魚【分析】(1)聲音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體積大,質量大的物體難振動,頻率小,音調低。響度跟振幅有關。音色跟材料和結構有關;(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3)物體發聲時一定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解答】解:A、用力吹一根細管,將它不斷剪短,空氣柱變短,空氣容易振動,頻率增大,音調變高,研究的是音調和頻率的關系。不符合題意;B、罩內抽出空氣,鬧鈴鈴聲明顯減小,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符合題意;C、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花四濺,說明物體發聲時振動。符合題意;D、周圍的擊掌聲會驚動魚缸中的金魚,說明液體可以傳聲,故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特性和聲音的產生,要會靈活運用。12.在探究真空能否傳聲的時候,用另一部手機撥打放在玻璃瓶內的手機,我們看到玻璃瓶內的手機燈亮,鈴也響。用抽氣機逐漸抽出罩內空氣,發現 鈴聲慢慢變小 ,實驗中無法達到絕對真空,但可以通過鈴聲的變化趨勢,推測出 真空不能傳聲 的結論,物理學中這種“實驗+推理”研究方法稱為 實驗推理 法。【分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在探究真空能否傳聲時,要排除其它介質對傳聲的干擾;傳播聲音的介質﹣﹣空氣越來越少,則聲音就會越來越小。【解答】解:用抽氣機逐漸抽出罩內空氣,聽到的鈴聲會慢慢變小,這是因為實驗中無法達到絕對真空,但可以通過鈴聲的變化趨勢,推測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物理學中這種“實驗+推理”研究方法稱為實驗推理法。故答案為:鈴聲慢慢變小;真空不能傳聲;實驗推理。【點評】本題考查探究真空是否傳聲的實驗,設計實驗時要注意其它因素對實驗的干擾。13.如圖所示,小明與小華用細棉線連接了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1)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m間的通話,這表明 固體(細棉線)可以傳聲 。(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驗表明: 細金屬絲比細棉線傳聲效果好 。(3)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 棉線停止了振動 。(4)如果在用“土電話”時,線沒有拉直而處于松弛狀態,則聽的一方通過棉線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5)此“土電話”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使用。【分析】(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2)用金屬絲聽到的聲音大,說明金屬絲傳聲效果比棉線好;(3)(4)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5)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1)細棉線是固體,能實現通話,說明固體也是傳聲的一種介質。(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即表明細金屬絲的傳聲性能比細棉線的傳聲性能好;(3)說話聲引起棉線振動,棉線把這種振動由近及遠的傳到遠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被阻斷,則振動就會停止,也就聽不到聲音了。(4)如果線沒有拉直,那么由于線是松軟的,振動會被棉線上的空隙吸收,從而無法傳遞振動,另一方就聽不到聲音。(5)因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人的說話聲不能傳給細棉線,所以這種土電話不能在月球上使用。故答案為:(1)固體(細棉線)可以傳聲;(2)細金屬絲比細棉線傳聲效果好;(3)棉線停止了振動;(4)不能;(5)不能。【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該題中的小實驗可以自己動手按題意完成,做了實驗,你就會更好的理解本題包含的物理知識。記住知識點:固體能傳聲,而且傳聲效果好;發聲體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14.如圖所示,把手放在喉嚨處,講話時感到聲帶在振動,此現象說明( )A.所有聲音均由人的聲帶產生B.任何時候聲帶均是聲源C.聲帶是人體的唯一能發聲器官D.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發聲的物體被稱為聲源;(2)物體只要振動就可以發出聲音,聲帶只是眾多聲源中的一種。【解答】解:A、聲帶是聲源中的一種,并不是所有的聲源音都是由聲帶發出的,如鑼聲、鼓聲等等,不要以偏概全。故A錯誤。B、聲帶只有在振動時才是聲源。故B錯誤。C、拍手也能發出聲音,故C錯誤。D、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D正確。故選:D。【點評】(1)此題考查了聲音產生的基礎知識(2)強化對課本基礎知識的記憶是解決識記性題目的基礎。15.魚缸中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金魚立即受驚嚇,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是由水的振動產生的B.上述現象說明聲音能在水中傳播C.金魚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空氣﹣﹣水﹣﹣魚D.在月球上進行上述操作,金魚不會受到驚嚇【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傳聲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也可以是氣體。【解答】解:A、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魚缸振動產生聲音,故A錯誤;B、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聲音是魚缸振動產生的,魚缸振動的聲音通過水傳遞給魚,這表明水能夠傳遞聲音,故B正確;C、金魚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魚缸﹣﹣水﹣﹣魚,故C錯誤;D、在月球上進行上述操作,魚缸振動的聲音會通過魚缸和水傳遞給金魚,金魚會受到驚嚇,故D錯誤。故選:B。【點評】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進行分析解答。16.如圖,甲實驗: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乙實驗: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將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若在月球(真空環境)上分別做甲、乙兩個實驗,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彈起的實驗是( )A.甲實驗 B.乙實驗C.甲、乙實驗都能 D.甲、乙實驗都不能【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可以在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播聲音;(2)利用轉換法將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實驗現象。【解答】解:如圖甲所示,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音叉在振動;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象表明聲音可以傳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沒有空氣,如果在月球上做這個實驗,圖甲中,音叉振動,能看到甲球能彈起,但聽不到音叉發出的聲音;由于真空不能傳聲,所以圖乙中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發出聲音,泡沫塑料不能彈起,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A。【點評】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兩個方面分析解答,注意真空不能傳播聲音和轉換法在物理實驗中的運用。17.為研究聲音和光的傳播特性,小明將一個會發光的紙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機喇叭上方,再將其放置于密閉玻璃罩內。隨后用抽氣機盡可能抽盡空氣,觀察到的現象是( )A.聽得到音樂,小人在跳動、發光B.聽不到音樂,小人不動、發光C.聽不到音樂,小人在跳動、發光D.聽不到音樂,小人不動、不發光【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收音機喇叭正在發聲,喇叭在振動,紙片小人在振動,用抽氣機盡可能抽盡空氣,沒有傳播介質,故聽不到音樂;光在真空中能夠傳播,能看到小人在跳動、發光,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聲音的產生以及聲音的傳播條件,屬于基礎題。18.如圖所示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在太空活動時必須借助無線電通信設備才能進行交談,其原因是( )A.太空中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B.太空中聲音傳播速度太慢C.太空中航天員聲帶不會振動D.太空中沒有阻礙,聲音響度太大【分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因為太空是真空,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太空不能傳聲,航天員在太空活動時必須借助無線電通信設備才能進行交談。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傳播條件,屬于基礎題。19.下列實驗現象不能解釋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是( )A.放在發聲的鼓面上的小紙團在鼓面上跳動B.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彈開C.水中的魚被岸上的腳步聲嚇跑D.彈擊繃緊的橡皮筋,聽到聲音的同時,觀察到橡皮筋的振動【分析】解決此題的關鍵是要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A、敲擊鼓面發聲時,鼓面是振動的,所以鼓面上的小紙團會不停的運動,可以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故A不符合題意;B、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可以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故B不符合題意;C、水中的魚被岸上的腳步聲嚇跑,是聲音通過大地和水傳遞到魚的耳朵中,說明固體和液體可以傳聲,故C符合題意;D、彈擊繃緊的橡皮筋,聽到聲音的同時,觀察到橡皮筋的振動,說明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可以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此題探究的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結合了轉換法進行分析聲音的產生原因,是中考的熱點。20.實驗桌上有A、B兩個能正常使用且體積較小的手機,一個裝有適量水的圓柱形玻璃容器、一個金屬刀,滿足實驗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細線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探究水能夠傳聲。【進行實驗】(1)將A手機放入塑料袋,用細線封口,手提細線,將裝有手機A的塑料袋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且不接觸 容器 。(2)用手機B撥通手機A.小明聽到了手機 A (選填“A”或“B”)發出的聲音。于是小明認為水能夠傳聲。【評估】(1)小明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手提細線,聽到的聲音不能排除是固體傳聲 。(2)請你針對小明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寫出改進措施: 使用能浸沒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體放置手機 。【分析】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進行實驗】(1)小明將A手機放入塑料袋,用細線封口,手提細線,將裝有手機A的塑料袋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且不接觸容器;(2)用手機B撥通手機A,小明聽到A手機的聲音,于是小明認為水能夠傳聲可能是通過液體傳來的;【評估】(1)小明聽到A手機的聲音可能是通過液體傳來的,也可能是通過細線傳來的,因此得出水能夠傳聲的結論有些牽強;(2)為了防止細線傳聲,實驗中不能用手提細線,應該使用能浸沒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體放置手機。故答案為:【進行實驗】(1)容器;(2)A;【評估】(1)手提細線,聽到的聲音不能排除是固體傳聲;(2)使用能浸沒在水中且不沉底的物體放置手機。【點評】本題屬于應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實驗的考查,當研究與某一因素的關系時,必須控制其余的因素。21.暖水瓶的瓶膽夾壁中是真空,圖是它的簡易剖面圖,小明想利用它來探究真空能否傳聲。他把音樂賀卡里的電子發聲器放入瓶中,根據聽到的聲音進行判斷。下列是他設計的幾組比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A.將同一個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進行比較B.用一個完好的和一個已經漏氣的瓶膽進行比較C.將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膽中進行比較D.把同一個暖水瓶的瓶膽放在近處和遠處進行比較【分析】實驗目的就是為了驗證真空能否傳聲,需要比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條件下,物體發出的聲音是否能聽到,需要選取的器材必須一個是真空條件下的,另一個是非真空條件下的。【解答】解:A、不塞瓶塞時聲音通過空氣向外傳播,塞上瓶塞時聲音通過瓶塞向外傳播,探究的是固體傳聲和氣體傳聲,不符合題意,該選項設計不合理;B、完好的瓶膽夾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氣的瓶膽不是真空的,可以驗證真空能否傳聲,該選項設計合理;C、將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膽中,沒有控制聲音響度大小,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無法比較,該選項設計不合理;D、把瓶膽放在近處和遠處進行比較,沒有控制距離的大小,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無法比較,該選項設計不合理。故選:B。【點評】本實驗主要是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靠介質,真空不能傳聲,比較容易,要學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22.曉彤在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時,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請你回答下列問題:(1)未敲擊音叉時,激光束通過音叉頂端上的小鏡片反射到光屏上形成的光斑如圖乙所示。(2)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時,激光束反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情況是 丙 圖。(3)該實驗說明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解答】解:(2)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時,激光束反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情況是丙圖。(3)該實驗說明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答案為:(2)丙;(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點評】本題考查聲音的產生,屬于基礎題。23.小明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當小明同學用小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乒乓球多次彈開。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物體發聲時在振動 ;(2)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轉換法 (選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3)若將此實驗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問題:①聽到和看到的現象分別是 B ;A.既能聽到聲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B.不能聽到聲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C.既不能聽到聲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②根據實驗現象的變化,你又可以總結出什么結論是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分析】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小球會被彈起一定的角度,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這種方法是轉換法;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解答】解:(1)通過實驗發現,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小球會被彈起一定的角度,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2)物體的振動有時用眼睛無法直接看到,可以通過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物體是否在振動,被彈起的高度來判斷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這種思維方法叫做轉換法;(3)①若將此實驗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但不能聽到聲音;故B正確;②根據實驗現象可知,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故答案為:(1)物體發聲時在振動;(2)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轉換法;(3)①B; ②真空不能傳播聲音。【點評】解決此類題目需要掌握聲音的響度與振幅關系,掌握如何利用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研究響度大小的影響因素。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八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2 聲與聽覺(第1課時)科學觀念: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了解聲音傳播的方式、途徑。科學思維:能利用聲音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探究實踐:通過小實驗,觀察分析、總結出聲音的產生原理和傳播的條件;鍛煉初步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態度責任: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培養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下列物體中,是聲源的( )A.教室里通電的電鈴 B.太空中的星球C.實驗桌上的音叉 D.靜止的樹葉2.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自行車車鈴,馬上就聽不到鈴聲了,是因為( )A.手吸收了聲音 B.手太用力了C.手使鈴停止了振動 D.以上說法都不對3.關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不振動,也可能發出聲音 B.空氣不可能是聲源C.聲音不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D.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能聽到聲音4.將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內,這時幾乎不能聽到有音樂聲傳出來,這主要是因為( )A.聲音被玻璃罩隔絕了 B.此時收音機喇叭幾乎不振動了C.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D.固體不能傳聲5.據說美國研制出一種用超聲波做子彈的槍,當超聲波達到一定強度時有較強的攻擊力。實際要阻擋這一武器的襲擊,只要用薄薄的一層( )A.木板 B.鐵板 C.真空帶 D.某種液體6.下列事例能說明“水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在溪邊,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 B.在雨天,聽到雨滴打在傘上的聲音C.在樹下,聽到樹上鳥兒鳴叫的聲音 D.在水中,聽到岸邊人們說話的聲音7.如圖所示,小明和小紅用細棉線連接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m間的通話,這說明( )A.氣體能夠傳聲 B.液體能夠傳聲 C.固體能夠傳聲 D.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8.用手撥琴弦便能聽到悅耳的琴聲,則發出琴聲的聲源是( )A.手指 B.空氣 C.弦柱 D.琴弦9.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并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在《楓橋夜泊》中曾寫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下列對鐘聲的解釋正確的是( )A.鐘聲是由空氣的振動產生 B.鐘聲是由鐘體的振動產生C.鐘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D.鐘聲是通過水傳到詩人的耳朵10.下列實驗能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是( )A.將發聲的鬧鐘放入鐘罩,從鐘罩向外抽氣B.把乒乓球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C.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撥動尺子D.撥動繃緊的粗細不同的橡皮筋11.為了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小張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你認為能夠完成探究目的是( )A.用力吹一根細管,并將它不斷剪短,聲音變高B.把罩內的空氣抽去一些后,鬧鐘的鈴聲明顯減小C.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水花四濺D.周圍的擊掌聲會驚動魚缸中的金魚12.在探究真空能否傳聲的時候,用另一部手機撥打放在玻璃瓶內的手機,我們看到玻璃瓶內的手機燈亮,鈴也響。用抽氣機逐漸抽出罩內空氣,發現 ,實驗中無法達到絕對真空,但可以通過鈴聲的變化趨勢,推測出 的結論,物理學中這種“實驗+推理”研究方法稱為 法。13.如圖所示,小明與小華用細棉線連接了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1)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10m間的通話,這表明 。(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相同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驗表明: 。(3)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電話”時,線沒有拉直而處于松弛狀態,則聽的一方通過棉線 (選填“能”或“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5)此“土電話” (選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使用。14.如圖所示,把手放在喉嚨處,講話時感到聲帶在振動,此現象說明( )A.所有聲音均由人的聲帶產生B.任何時候聲帶均是聲源C.聲帶是人體的唯一能發聲器官D.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15.魚缸中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金魚立即受驚嚇,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是由水的振動產生的B.上述現象說明聲音能在水中傳播C.金魚收到聲音傳播的主要途徑空氣——水——魚D.在月球上進行上述操作,金魚不會受到驚嚇16.如圖,甲實驗: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乙實驗: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將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若在月球(真空環境)上分別做甲、乙兩個實驗,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彈起的實驗是( )A.甲實驗 B.乙實驗C.甲、乙實驗都能 D.甲、乙實驗都不能17.為研究聲音和光的傳播特性,小明將一個會發光的紙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機喇叭上方,再將其放置于密閉玻璃罩內。隨后用抽氣機盡可能抽盡空氣,觀察到的現象是( )A.聽得到音樂,小人在跳動、發光B.聽不到音樂,小人不動、發光C.聽不到音樂,小人在跳動、發光D.聽不到音樂,小人不動、不發光18.如圖所示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在太空活動時必須借助無線電通信設備才能進行交談,其原因是( )A.太空中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 B.太空中聲音傳播速度太慢C.太空中航天員聲帶不會振動 D.太空中沒有阻礙,聲音響度太大19.下列實驗現象不能解釋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是( )A.放在發聲的鼓面上的小紙團在鼓面上跳動 B.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彈開C.水中的魚被岸上的腳步聲嚇跑D.彈擊繃緊的橡皮筋,聽到聲音的同時,觀察到橡皮筋的振動20.實驗桌上有A、B兩個能正常使用且體積較小的手機,一個裝有適量水的圓柱形玻璃容器、一個金屬刀,滿足實驗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細線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探究水能夠傳聲。【進行實驗】(1)將A手機放入塑料袋,用細線封口,手提細線,將裝有手機A的塑料袋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且不接觸 。(2)用手機B撥通手機A.小明聽到了手機 (選填“A”或“B”)發出的聲音。于是小明認為水能夠傳聲。【評估】(1)小明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請你針對小明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寫出改進措施: 。21.暖水瓶的瓶膽夾壁中是真空,圖是它的簡易剖面圖,小明想利用它來探究真空能否傳聲。他把音樂賀卡里的電子發聲器放入瓶中,根據聽到的聲音進行判斷。下列是他設計的幾組比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A.將同一個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進行比較B.用一個完好的和一個已經漏氣的瓶膽進行比較C.將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膽中進行比較D.把同一個暖水瓶的瓶膽放在近處和遠處進行比較22.曉彤在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時,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請你回答下列問題:(1)未敲擊音叉時,激光束通過音叉頂端上的小鏡片反射到光屏上形成的光斑如圖乙所示。(2)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時,激光束反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情況是 圖。(3)該實驗說明 。23.小明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當小明同學用小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乒乓球多次彈開。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2)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選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3)若將此實驗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問題:①聽到和看到的現象分別是 ;A.既能聽到聲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B.不能聽到聲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C.既不能聽到聲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彈開②根據實驗現象的變化,你又可以總結出什么結論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1.2 聲與聽覺(第1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核心素養】1.2 聲與聽覺(第1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