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年級下學期高考仿真二地理試題一、單選題下面兩幅圖示意??谑?20°N,110°E)某高中室外籃球場,左圖為某同學經常練習投籃的球場及投籃點示意圖,右圖為該球場籃板側視圖,M分別為某日及半月后地方時12:00籃板上沿在球場的投影,完成下面小題。1.僅從面向太陽光投籃會降低投籃命中率角度考慮,國慶節期間該同學在16:00投籃命中率最低的地點最可能是()A.a B.b C.c D.d2.投影為M時,全球處于舊的一天的比例約為()A.小于1/2,大于1/4 B.小于1/4C.大于1/2,小于3/4 D.大于3/42018年3月22~30日,北非撒哈拉地區發生一次強沙塵暴天氣,沙塵甚至擴散到了南美洲熱帶雨林區。研究表明,本次沙塵暴因垂直方向發展受到抑制,而具有近地面大氣中沙塵濃度高的特點。如圖示意2018年3月28日當地時間14時海平面氣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時刻沙塵暴強度最大的地區是()A.甲 B.乙 C.丙 D.丁4.抑制本次沙塵暴垂直方向發展的天氣系統是()A.鋒后高壓 B.鋒前高壓 C.鋒后低壓 D.鋒前低壓5.擴散到南美洲熱帶雨林區的沙塵主要來源于圖示反氣旋的()A.北部 B.南部 C.東部 D.西部位于西班牙的波塞茨峰海拔3375米,該峰北坡發育有由卷石碎塊和冰體組成的石冰川。下圖為波塞茨峰北坡石冰川及不同類型凍土垂直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發育永久凍土的原因可能是()①多地形雨,降水豐富氣溫低②太陽輻射少,永凍土不易消融③巖屑覆蓋,保溫隔熱作用強④寒凍風化強,巖體破碎程度高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7.隨著氣候變暖,該峰北坡產生的變化可能是()A.石冰川萎縮,永久凍土下界下移 B.石冰川萎縮,永久凍土范圍減小C.石冰川擴大,永久凍土范圍減小 D.石冰川擴大,永久凍土上界上升三堰口村是鄂西丘陵地帶傳統村落的典型,在不同的時期,該村聚落空間格局差異顯著,圖示為聚落演變模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與“中心式聚合”相比,“沿線式聚合”更有利于()A.村民外出務工流動 B.村民開展經商活動C.縮短村民勞作距離 D.節約村內土地資源9.三堰口村實現“引導式聚合”的好處是()①集約利用土地②促進產業調整③保護傳統村落④共享基礎設施A.①② B.②② C.①④ D.③④河岸沙丘是干旱半干旱地區比較顯著的一種地貌,圖示為我國某河流右岸新月型沙丘的發育過程,該地發育了多條新月型沙丘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推測該地新月型沙丘鏈的走向為()A.東——西 B.南——北 C.東北——西南 D.西北——東南11.與遠岸c鏈沙丘相比,濱岸a鏈沙丘的粒徑粗細及成因為()A.較細流水分選作用 B.較粗流水分選作用C.較細風力分選作用 D.較粗風力分選作用調查時點現住地(鄉鎮街道)與五年前常住地不一致的所有人員,稱之為“期間遷移人口”。如圖為“我國部分省市期間遷移人口凈遷移率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1990-2020年,圖中省市()A.凈遷入人口等于凈遷出人口 B.凈遷出地人口自然增長率低C.凈遷入率呈先增后減的趨勢 D.期間遷移人口呈現上升趨勢13.圖示期間,人口凈遷移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條件改善 B.交通運輸便捷 C.產業結構調整 D.戶籍政策收緊某退化草原地處我國松嫩平原腹地,土壤鹽堿化嚴重,水稻種植是該退化草原改良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圖1為該草原局部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圖2示意該區域內P地土壤中可溶鹽總量的垂直分布。調查發現,P地垂直剖面中成土母質層之上均為粉砂質壤土,且距地表深度55cm附近黏粒含量較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P地可溶鹽總量最高值分布在土壤剖面中間層,其成因表述正確的是()A.透水性強,鹽分隨水向深處運移 B.表層及下層鹽分隨水運移受阻C.鹽分隨水由地勢高處向低處運移 D.下層鹽分隨水向上運移而累積15.水稻種植在該退化草原中所起的改良作用主要有()①降低地下水水位②降低表土鹽分③提高土壤肥力④減弱土壤風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下圖)中間是一個“綠心”-鄉村地帶,周圍分布著四個主要城市。該地區嚴格限制城市擴張,各城市分工明確,通過快速交通系統聯動發展,以城市群的整體優勢與倫敦等國際大都市形成競爭態勢?!熬G心”是受保護區域,70%用于花卉種植、養殖和民俗旅游,是荷蘭花卉種植業最發達的地區。(1)從產業發展角度,說明蘭斯塔德地區城市群的競爭優勢。(6分)(2)說明“綠心”對蘭斯塔德地區城市的作用。(6分)(3)從城市群角度,分析“綠心”發展花卉種植業的區位優勢。(4分)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賀蘭山(下圖)的植被固碳功能對穩定區域氣候具有重要意義。賀蘭山東坡單位面積植被固碳量高于西坡,但植被總固碳量低于西坡。近20年來,賀蘭山植被總固碳量呈波動上升趨勢,這與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密切相關。表2示意近20年來賀蘭山林地、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方式轉化統計(單位:)表2甲 乙 丙 其他甲 18 7 5 8乙 4 469 135 30丙 2 180 1500 180其他 8 35 200 2600示例:135km 2為乙轉化為丙的面積。(1)分析賀蘭山東坡單位面積植被固碳量高于西坡,植被總固碳量低于西坡的原因。(8分)(2)指出表2中甲、乙、丙分別對應的土地利用類型。(3分)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楚科奇海(下圖)沿岸入海徑流較少,是太平洋海水進入北冰洋的必經通道。受盛行風、海冰、水位差等影響,5~8月是太平洋海水進入楚科奇海的高峰期。相對于中西部海域,楚科奇海東部海域水溫偏高、鹽度偏低。研究發現,這與阿拉斯加沿岸流進入楚科奇海后主要沿北美沿岸流動有關。(1)分析5~8月是太平洋海水進入楚科奇海高峰期的原因。(6分)(2)說明楚科奇海東部海域的海水溫度、鹽度特點與阿拉斯加沿岸流的關系。(6分)1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科爾沁沙地主要位于西遼河流域,為內蒙古高原與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歷史時期氣候波動頻繁。圖8示意科爾沁沙地某沙丘地層剖面。表3示意各地層的形成時間和厚度。黑沙土層為有機質含量較高、顏色較深的土層,風成沙層為質地松散、顏色灰黃的沙層,兩者呈交替分布。表3地層 形成時間 厚度S2-第三風成沙層 19世紀初至今 0.94米Cs-第三黑沙土層 1500年前~18世紀末 0.35米S3-第二風成沙層 3000~1500年前 0.73米C2-第二黑沙土層 5000~3000年前 0.45米S1-第一風成沙層 8000~5000年前 1.46米C1-第一黑沙土層 1.17萬~8000年前 0.51米R-河湖相沉積層 1.17萬年前 >200米(鉆孔數據)(1)推測科爾沁沙地R層形成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征。(6分)(2)說明科爾沁沙地黑沙土層與風成沙層交替分布指示的氣候波動特點。(6分)(3)有專家指出,該地沙丘地貌景觀自8000~5000年前開始形成。請說明依據。(4分)試卷第1頁,共3頁仿真二地理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A B A B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C C B C16.(16分)(1)各城市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形成特色優勢產業;(2分)同類產業在同一城市實現空間集聚,形成產業集群;(2分)不同城市之間避免惡性競爭,借助快速交通系統強化協作,形成群體競爭力。(2分)(2)提供生態屏障,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2分)高效發展農業,為城市提供豐富農產品;(2分)作為都市后花園,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空間。(2分)(3)符合區域限制城市擴張的用地規劃,可獲得政策支持;城市群人口密集,消費能力強,可提供消費市場;可借助快速交通系統,及時響應市場需求。(任答兩點得4分)17.(11分)(1)賀蘭山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坡接收太陽輻射量多;(2分)東坡位于夏季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較豐富;(2分)東坡水熱條件好,植被長勢好,光合作用強,單位面積固碳量高于西坡。(2分)東坡坡度較陡,整體面積明顯小于西坡,植被總量小,總固碳量低于西坡。(2分)(2)甲—耕地;乙—林地;丙—草地。(3分)18.(12分)(1)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盛行西風(西南風)吹拂太平洋海水通過白令海峽進入楚科奇海;(2分)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峽的海冰大量融化,水流通道開放,海水流動阻力減??;(2分)受冰雪融水補給影響,太平洋沿岸入海徑流量大,形成對北冰洋的水位差。(2分)(2)阿拉斯加沿岸流為楚科奇海東部海域輸送大量熱量,使其水溫偏高;(2分)阿拉斯加沿岸流流經北美西部海域時,沿途接納大量入海徑流,海水被稀釋;(2分)進入楚科奇海后,為東部海域輸送大量低鹽海水,使其鹽度偏低。(2分)19.(16分)(1)沉積層厚度大說明科爾沁沙地處于地殼下沉階段,地形平坦低洼;(2分)大量河湖相沉積說明此時河流、湖泊游蕩頻繁,地表長期處于積水狀態;(2分)氣候相對濕潤,風沙活動少。(2分)(2)黑沙土層有機質含量較高、顏色較深,說明其形成時期植被覆蓋較好、氣候相對濕潤;(2分)風成沙層質地松散、顏色灰黃,說明其形成時期植被退化、氣候相對干旱;(2分)黑沙土層和風成沙層交替分布反映了氣候干濕交替的特點。(2分)(3)8000年前形成的河湖相沉積層和黑沙土層c1,均為水平形態,該時期氣候相對濕潤,不具備沙丘形成的條件;(2分)8000-5000年前,s1層開始發育,屬于最早的風成沙層,且表面為弧形,說明沙丘地貌景觀開始形成。(2分)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