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章認識中國的區域第三節《黃土高原》知識清單一、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1. 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大致位于北緯34°-40°,東經100°-114°之間。相對位置:東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_,北連_________(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_________。2. 跨越省區:跨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7個省級行政區。二、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1. 地形地貌:地勢特征:地勢_________高,_________低。平均海拔:平均海拔約_________米。主要地貌類型:黃土塬:由厚層黃土組成,面積較大、頂部_________開闊,多是良好的耕作區。黃土墚:頂部_________,兩側被溝谷分隔成長條狀高地。黃土峁:被沖刷、分割形成呈_________狀的黃土丘陵。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地勢_________,土壤_________,水源充足,是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其中_________平原、_________谷地是黃土高原最大的兩個川。2. 氣候:氣候類型:屬于_________氣候。氣候特點: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____季,且多_________。降水空間分布:地處沿海向內陸的過渡地帶,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_________。3. 河流: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前河水_________,流經后河水變_________。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后,隨著地勢_________、流速_________,黃河中下游泥沙不斷淤積,河床_________,部分河段變為“_________”,成為沿岸地區的安全隱患。4. 土壤:黃土土質_________,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5. 植被:植被_________,地表裸露。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1. 自然原因:黃土土質_________,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夏季降水_________,且多_________。地表_________,缺乏植被保護。地形_________,坡度較大,坡面物質不穩定。2. 人為原因:過度_________,導致植被破壞。不合理的_________,如毀林開荒、陡坡耕種等。開礦、修路等_________活動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四、水土流失的危害1. 帶走了地表肥沃的_________,使土地_________,農作物產量下降。2. 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導致耕地面積_________。3. 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_________造成巨大困難。4. 生態環境惡化,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五、黃土高原的治理措施1. 生物措施:_________、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2. 工程措施:修建_________,攔蓄泥沙。緩坡修筑_________。坡腳建_________等。3. 生產活動調整:陡坡地_________。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發展_________農業,如種植耐旱作物等。六、黃土高原的經濟發展1. 農業:主要農作物有_________、玉米、谷子等,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等問題,農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2. 工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_________資源儲量大,煤質好,埋藏淺,易露天開采,成本低。另外還有多種有色金屬。以煤炭開采和加工為基礎,發展了_________、電力等工業。3. 旅游業:利用獨特的自然景觀(如黃土塬、墚、峁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革命圣地延安等),發展_________。七、黃土高原的文化特色1. 民居:傳統民居是_________,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形條件。2. 民歌:_________是黃土高原地區的特色民歌,其歌詞高亢、嘹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3. 服飾:人們常戴_________,既可以防風沙,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4. 革命文化:黃土高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_________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遺跡。答案一、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1. 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大致位于北緯34°40°,東經100°114°之間。相對位置: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秦嶺。2. 跨越省區:跨越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7個省級行政區。二、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1. 地形地貌:地勢特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平均海拔約10002000米。主要地貌類型:黃土塬:由厚層黃土組成,面積較大、頂部平坦開闊,多是良好的耕作區。黃土墚:頂部狹窄,兩側被溝谷分隔成長條狀高地。黃土峁:被沖刷、分割形成呈饅頭狀的黃土丘陵。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其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黃土高原最大的兩個川。2. 氣候: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降水空間分布:地處沿海向內陸的過渡地帶,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3. 河流: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前河水清澈,流經后河水變黃。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后,隨著地勢降低、流速減慢,黃河中下游泥沙不斷淤積,河床不斷抬升,部分河段變為“地上河”,成為沿岸地區的安全隱患。4. 土壤: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5. 植被:植被稀疏,地表裸露。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1. 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地形起伏大,坡度較大,坡面物質不穩定。2.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不合理的開墾,如毀林開荒、陡坡耕種等。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活動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四、水土流失的危害1. 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下降。2. 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導致耕地面積減少。3. 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4. 生態環境惡化,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五、黃土高原的治理措施1. 生物措施: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2. 工程措施:修建淤地壩,攔蓄泥沙。緩坡修筑梯田。坡腳建擋土壩等。3. 生產活動調整: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發展節水農業,如種植耐旱作物等。六、黃土高原的經濟發展1. 農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等,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等問題,農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2. 工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煤炭資源儲量大,煤質好,埋藏淺,易露天開采,成本低。另外還有多種有色金屬。以煤炭開采和加工為基礎,發展了鋼鐵、電力等工業。3. 旅游業:利用獨特的自然景觀(如黃土塬、墚、峁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革命圣地延安等),發展旅游業。七、黃土高原的文化特色1. 民居:傳統民居是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形條件。2. 民歌: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地區的特色民歌,其歌詞高亢、嘹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3. 服飾:人們常戴白羊肚頭巾,既可以防風沙,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4. 革命文化:黃土高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遺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