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第三次質量檢測化學試卷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 1 C 12 O 16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 提倡公交出行B. 踐行光盤行動C. 自備購物布袋D. 深埋廢棄電池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工具。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 3NO2- 表示3個硝酸根離子B. 鐵絲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Fe+3O22Fe2O3C. “Na”既可以表示一個鈉原子,也可以表示一個鈉元素D. H2O 中的“2”表示1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某餅干包裝袋上的部分說明如表,請據此回答3-4題:商品名稱 XX餅干配料: 小麥粉、白砂糖、精煉植物油、鮮雞蛋、奶油、食鹽、膨松劑、碳酸鈣、食用香精儲藏方法 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陽光直射保質期 270天配料表中所含的碳酸鈣(CaCO3)屬于(▲ )A. 單質 B. 鹽 C. 氧化物 D. 堿配料表中富含蛋白質的是(▲)A. 鮮雞蛋 B. 精煉植物油 C. 白砂糖 D. 食鹽類推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類推正確的是(▲)A. 有機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B. 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C. pH等于7的水溶液呈中性,則呈中性的水溶液pH一定等于7D. 活潑金屬與鹽酸反應有氣體產生,則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物質一定是活潑金屬如表中有關化學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全部正確的一組是(▲)A. 化學與安全 B. 化學與材料(1)檔案材料失火,最好選干粉滅火器滅火(2)很久沒開地窖,燈火實驗后進入 (1)生鐵和鋼屬于金屬材料(2)玻璃鋼屬于復合材料C. 化學與生活 D. 化學與農業(1)0.9%的生理鹽水是指在100g生理鹽水中含0.9g醫用氯化鈉(2)維生素C可作為補藥長期大量服用 (1)尿素[CO(NH2)2]和磷酸二氫銨(NH4H2PO4)都屬于氮肥(2)磷肥能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A. A B. B C. C D. D新裝修的房子易因釋放出甲醛(CH2O)而危害健康,科學家研究發現某催化劑可在自然光照下促進甲醛轉化為無害物質。其反應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反應前有兩種物質B. 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改變,原子種類不變C. 參與反應的甲醛分子和氧分子個數比為1:2D. 建議新裝修后房子可用該催化劑去除甲醛,并多開窗通風物質的分離、鑒別、除雜是重要的實驗技能。下列實驗方案正確的是( ▲ )序號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鑒別CO與CO2 分別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B 鑒別氫氧化鈉固體和生石灰 加水,測量溫度變化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適量鋅粉、過濾D 分離BaCl2和BaSO4的混合物 溶解、過濾、蒸發A. A B. B C. C D. D50℃時,等質量的氯化鈉、氯化銨、硝酸鉀三種固體分別加入等質量的水中,加入固體的質量與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27gB. 加入固體質量為M時,所得三種溶液質量大小為:KNO3>NH4Cl>NaClC. B點時再加硝酸鉀,其溶解度增大D. B點時加水,氯化銨的溶解度增大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60℃。某同學用足量的白磷和紅磷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實驗中測得試管②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燒杯底部的白磷可以燃燒B. 實驗過程中試管①的氣球先變小后變大C. 通過試管中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的現象得出結論:燃燒需要氧氣D. 物質燃燒時氧氣必須達到一定的體積分數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0分)11.(6分)CO2地質封存技術作為當前緩解CO2排放最有效的措施,將成為影響碳中和進度的關鍵。地質封存是通過管道將CO2注入油氣田、咸水層或煤層的密閉地質構造中,形成長時間或永久性對CO2的封存。煤層CO2封存過程如圖1所示,主要包含注入和采出兩大系統。煙氣注入煤層后,由于煤對氣體的吸附能力:CO2>CH4>N2,CH4和N2逐漸被CO2驅替并脫附,再通過采出井抽出。研究人員對不同的煤在相同條件下吸附CO2的能力進行研究,結果如圖2所示。然而,煤層CO2封存也涉及多種安全風險。如CO2注入后,易引發地質結構失穩,導致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減少向空氣中排放CO2是為了緩解______效應。(2)圖1中,通常是先將煙氣由氣態壓縮成超臨界流體再注入。從微觀角度分析,能實現這一操作是因為______。煤層CO2封存過程中采出的氣體是______。(3)地質封存中,若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4)對比圖2中的四條曲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實驗研究的壓強范圍內,相同條件下______煤對CO2的吸附能力最強。(5)響應“低碳行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是__________。12.(9分)某實驗小組同學在幫助實驗員整理化學試劑時發現了一瓶久置的、標簽破損的無色溶液,他們猜想瓶內原有的液體可能是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CuSO4溶液中的一種。為了判斷瓶內的溶質成分,并確定試劑瓶標簽名稱,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查閱資料】碳酸鈉溶液顯堿性。氯化鋇溶液顯中性。【實驗探究Ⅰ】(1)大家認為該瓶溶液不可能是______溶液,原因是______。(2)甲同學設計了如下方案探究瓶內溶質的成分: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實驗1 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變紅色 溶質不是(1)________________實驗2 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滴加足量(2)________________ 有氣泡產生 溶質是Na2CO3【討論質疑】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方案不嚴謹,小組同學討論后一致認為還需要進行下一步探究。(3)【實驗探究Ⅱ】另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靜置后再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4)【得出結論】該溶液的溶質有______,該試劑瓶標簽上的物質為______。(5)【反思拓展】小組同學反思:之所以該試劑瓶中溶質發生變化,是因為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13.(8分)某工廠產生的工業廢料中主要含氧化銅和氧化鐵,如果不處理,任意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經過處理后可回收銅和硫酸亞鐵(不考慮其他雜質對流程的影響)。根據下圖所示流程回答問題:(已知:Fe+Fe2(SO4)3=3FeSO4)(1)廢料在進行步驟①之前,都要進行粉碎,目的是______。寫出過程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任寫一個)__________。(2)過程②中發生的反應屬于_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過程②要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3)過程③中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為______,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4)廢料處理除了可以防止環境污染,還能起到______的作用。14.(7分)《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傳世名畫之一。宋代畫家王希孟創造性的將炭黑、赭石、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物顏料用在不同的畫層。(1)畫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變色,說明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______。(2)孔雀石俗稱銅綠,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堿式碳酸銅受熱易分解生成三種氧化物,其中一種為黑色固體,該黑色固體的化學式為______。(3)為了測定繪畫顏料中Cu2(OH)2CO3的含量,小明用如圖甲裝置進行實驗(液體試劑均為足量),他取了10.0g該樣品,加入稀硫酸充分反應(雜質不參加反應也不溶于水),化學方程式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測得產生的CO2的質量與時間關系如圖乙所示。①若將圖甲中的裝置______去掉,則測得產生的CO2的質量將(選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______。②Cu2(OH)2CO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2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該顏料樣品中堿式碳酸銅的質量。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第三次質量檢測化學試卷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 1 C 12 O 16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 提倡公交出行B. 踐行光盤行動C. 自備購物布袋D. 深埋廢棄電池答案:D題目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綠色化學理念的應用。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資源。【解答】A. 提倡公交出行:可以減少私家車使用,降低碳排放,符合綠色理念。B. 踐行光盤行動:減少食物浪費,節約資源,符合綠色理念。C. 自備購物布袋:減少塑料袋使用,降低白色污染,符合綠色理念。D. 深埋廢棄電池:電池中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深埋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不符合綠色理念。因此,正確答案為D。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工具。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 3NO2- 表示3個硝酸根離子B. 鐵絲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Fe+3O22Fe2O3C. “Na”既可以表示一個鈉原子,也可以表示一個鈉元素D. H2O 中的“2”表示1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答案:D題目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化學用語的正誤判斷,包括離子符號、化學方程式、元素符號和化學式的意義。 【解答】 A. 硝酸根離子符號為NO3 ,3NO2表示錯誤。B.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Fe3O4),不是氧化鐵(Fe2O3)。C. “Na”可以表示鈉元素或一個鈉原子,但不能表示”一個鈉元素”(元素是宏觀概念,沒有個數)。 D. H2O中的”2”正確表示1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因此,正確答案為D。某餅干包裝袋上的部分說明如表,請據此回答3-4題:商品名稱 XX餅干配料: 小麥粉、白砂糖、精煉植物油、鮮雞蛋、奶油、食鹽、膨松劑、碳酸鈣、食用香精儲藏方法 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陽光直射保質期 270天配料表中所含的碳酸鈣(CaCO3)屬于(▲ )A. 單質 B. 鹽 C. 氧化物 D. 堿答案:B【解答】 碳酸鈣(CaCO3)是由鈣離子(Ca2+)和碳酸根離子(CO32 )組成的化合物,屬于鹽類。A. 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CaCO3含三種元素,不是單質。C. 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CaCO3含三種元素,不是氧化物。D. 堿: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碳酸鈣不屬于堿。因此,正確答案為B。配料表中富含蛋白質的是(▲)A. 鮮雞蛋 B. 精煉植物油 C. 白砂糖 D. 食鹽答案:A【解答】 A. 鮮雞蛋:富含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來源。B. 精煉植物油:主要提供脂肪。C. 白砂糖:屬于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糖類。D. 食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屬于無機鹽。因此,正確答案為A。類推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類推正確的是(▲)A. 有機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B. 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C. pH等于7的水溶液呈中性,則呈中性的水溶液pH一定等于7D. 活潑金屬與鹽酸反應有氣體產生,則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物質一定是活潑金屬答案:C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化學概念的邏輯推理。需要準確理解化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解答】 A. 錯誤。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物,如CO、CO2、碳酸鹽等屬于無機物。B. 錯誤。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金屬氧化物與酸反應也生成鹽和水。C. 正確。pH=7的溶液呈中性,呈中性的溶液pH一定等于7,這是pH的定義。D. 錯誤。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物質不一定是活潑金屬,還可能是碳酸鹽等。因此,正確答案為C。如表中有關化學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全部正確的一組是(▲)A. 化學與安全 B. 化學與材料(1)檔案材料失火,最好選干粉滅火器滅火(2)很久沒開地窖,燈火實驗后進入 (1)生鐵和鋼屬于金屬材料(2)玻璃鋼屬于復合材料C. 化學與生活 D. 化學與農業(1)0.9%的生理鹽水是指在100g生理鹽水中含0.9g醫用氯化鈉(2)維生素C可作為補藥長期大量服用 (1)尿素[CO(NH2)2]和磷酸二氫銨(NH4H2PO4)都屬于氮肥(2)磷肥能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A. A B. B C. C D. D答案:B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化學常識的綜合判斷,涉及安全、材料、生活和農業知識。【解答】 A組錯誤:①檔案材料失火應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會損壞檔案;②很久沒開的地窖應做燈火試驗正確。B組正確:①生鐵和鋼屬于金屬材料;②玻璃鋼由玻璃纖維和樹脂復合而成,屬于復合材料。C組錯誤:①0.9%生理鹽水指100g溶液中含0.9g氯化鈉;②維生素C不能長期大量服用。D組錯誤:①磷酸二氫銨屬于磷肥,不是氮肥;②磷肥能增強抗寒抗旱能力正確。 因此,全部正確的是B組。新裝修的房子易因釋放出甲醛(CH2O)而危害健康,科學家研究發現某催化劑可在自然光照下促進甲醛轉化為無害物質。其反應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反應前有兩種物質B. 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改變,原子種類不變C. 參與反應的甲醛分子和氧分子個數比為1:2D. 建議新裝修后房子可用該催化劑去除甲醛,并多開窗通風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的分析,涉及反應物判斷、質量守恒定律和應用建議。【解答】 從反應示意圖可知:甲醛和氧氣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學方程式:HCHO + O2 → CO2 + H2O(未配平)A. 正確。反應前有甲醛和氧氣兩種物質。B. 正確。化學反應中分子種類改變,原子種類不變。C. 錯誤。配平后的方程式為:HCHO + O2 → CO2 + H2O,實際配平為2HCHO + 2O2 → 2CO2 + 2H2O,分子個數比為1:1。D. 正確。使用催化劑除甲醛并通風是合理建議。因此,不正確的是C。物質的分離、鑒別、除雜是重要的實驗技能。下列實驗方案正確的是( ▲ )序號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鑒別CO與CO2 分別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B 鑒別氫氧化鈉固體和生石灰 加水,測量溫度變化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適量鋅粉、過濾D 分離BaCl2和BaSO4的混合物 溶解、過濾、蒸發A. A B. B C. C D. D答案:A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實驗方案的評價,涉及物質鑒別、除雜和分離方法。 【解答】A. 正確。CO2通入石蕊溶液會使溶液變紅(生成碳酸),CO不能,可以鑒別。B. 錯誤。氫氧化鈉和生石灰(CaO)溶于水都放熱,溫度都會升高,無法鑒別。C. 錯誤。鋅粉會同時與FeCl2和CuCl2反應,不能達到除雜目的。D. 錯誤。BaSO4不溶于水,BaCl2溶于水,溶解過濾后得到BaSO4固體和BaCl2溶液,蒸發溶液可得BaCl2固體,但缺少洗滌步驟,且未考慮BaSO4中可能混有BaCl2。 因此,正確答案為A。50℃時,等質量的氯化鈉、氯化銨、硝酸鉀三種固體分別加入等質量的水中,加入固體的質量與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27gB. 加入固體質量為M時,所得三種溶液質量大小為:KNO3>NH4Cl>NaClC. B點時再加硝酸鉀,其溶解度增大D. B點時加水,氯化銨的溶解度增大答案:B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溶解度曲線圖的分析和應用。理解溶解度、溶質質量分數和溶液質量的關系。【解答】 A. 錯誤。50℃時,NaCl溶解度約為37g(當溶質質量分數=27%時,溶解度約為37g)。 B. 正確。M點時,NaCl溶液飽和,NH4Cl和KNO3溶液不飽和。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下,溶解度大的物質所需溶劑少,溶液質量小。溶解度:NaCl > NH4Cl > KNO3(50℃),所以溶液質量:KNO3 > NH4Cl > NaCl。C. 錯誤。溶解度只與溫度有關,加溶質不會改變溶解度。D. 錯誤。加水不會改變物質的溶解度。 因此,正確答案為B。10.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60℃。某同學用足量的白磷和紅磷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實驗中測得試管②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燒杯底部的白磷可以燃燒B. 實驗過程中試管①的氣球先變小后變大C. 通過試管中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的現象得出結論:燃燒需要氧氣D. 物質燃燒時氧氣必須達到一定的體積分數答案:D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和氧氣濃度對燃燒的影響。【解答】 A. 錯誤。燒杯底部的白磷雖然溫度達到著火點,但沒有與氧氣接觸,不能燃燒。B. 錯誤。試管①中紅磷不燃燒,溫度升高氣體膨脹,氣球先變大;冷卻后氣球變小。C. 錯誤。試管中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是因為溫度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說明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D. 正確。圖2顯示當氧氣體積分數低于15%時白磷熄滅,說明燃燒需要氧氣達到一定濃度。 因此,正確答案為D。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0分)11.(6分)CO2地質封存技術作為當前緩解CO2排放最有效的措施,將成為影響碳中和進度的關鍵。地質封存是通過管道將CO2注入油氣田、咸水層或煤層的密閉地質構造中,形成長時間或永久性對CO2的封存。煤層CO2封存過程如圖1所示,主要包含注入和采出兩大系統。煙氣注入煤層后,由于煤對氣體的吸附能力:CO2>CH4>N2,CH4和N2逐漸被CO2驅替并脫附,再通過采出井抽出。研究人員對不同的煤在相同條件下吸附CO2的能力進行研究,結果如圖2所示。然而,煤層CO2封存也涉及多種安全風險。如CO2注入后,易引發地質結構失穩,導致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依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減少向空氣中排放CO2是為了緩解______效應。(2)圖1中,通常是先將煙氣由氣態壓縮成超臨界流體再注入。從微觀角度分析,能實現這一操作是因為______。煤層CO2封存過程中采出的氣體是______。(3)地質封存中,若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4)對比圖2中的四條曲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實驗研究的壓強范圍內,相同條件下______煤對CO2的吸附能力最強。(5)響應“低碳行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是__________。答案:(1)溫室效應 (2)分子間有間隙;CH 、N (3)CO + H O = H CO (4)無煙煤 (5)綠色出行題目解析 【分析】本題以CO 地質封存技術為背景,考查溫室效應、物質性質、化學方程式書寫和環保措施。【解答】 (1)CO 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減少排放可緩解溫室效應。(2)氣體可壓縮說明分子間有間隙;根據”CH 和N 逐漸被CO 驅替”,采出氣體為CH 和N 。 (3)CO 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 + H O = H CO ,使土壤和水酸化。(4)由圖2可知,在相同壓強下,無煙煤對CO 的吸附量最大。(5)綠色出行、節約用電等都是低碳行動。12.(9分)某實驗小組同學在幫助實驗員整理化學試劑時發現了一瓶久置的、標簽破損的無色溶液,他們猜想瓶內原有的液體可能是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CuSO4溶液中的一種。為了判斷瓶內的溶質成分,并確定試劑瓶標簽名稱,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查閱資料】碳酸鈉溶液顯堿性。氯化鋇溶液顯中性。【實驗探究Ⅰ】(1)大家認為該瓶溶液不可能是______溶液,原因是______。(2)甲同學設計了如下方案探究瓶內溶質的成分: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實驗1 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變紅色 溶質不是(1)________________實驗2 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滴加足量(2)________________ 有氣泡產生 溶質是Na2CO3【討論質疑】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方案不嚴謹,小組同學討論后一致認為還需要進行下一步探究。(3)【實驗探究Ⅱ】另取少量瓶內液體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靜置后再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4)【得出結論】該溶液的溶質有______,該試劑瓶標簽上的物質為______。(5)【反思拓展】小組同學反思:之所以該試劑瓶中溶質發生變化,是因為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答案:(1)CuSO ;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 (2)BaCl ;稀鹽酸 (3)BaCl + Na CO = BaCO ↓ + 2NaCl (4)NaOH、Na CO ;NaOH (5)2NaOH + CO = Na CO + H O 題目解析【分析】本題通過實驗探究考查物質成分的鑒定,涉及碳酸鹽、堿的性質和變質問題。【解答】 (1)CuSO 溶液為藍色,而溶液是無色的,排除CuSO 。(2)①溶液變紅說明顯堿性,而BaCl 溶液顯中性,排除BaCl ;②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含CO ,可能是Na CO 。(3)加入BaCl 產生白色沉淀(BaCO ),證明含CO ;上層清液滴酚酞變紅說明還有堿性物質(NaOH)。(4)實驗證明溶液中含有NaOH和Na CO ,原標簽應為NaOH(久置后部分變質)。(5)NaOH溶液吸收空氣中的CO 生成Na CO :2NaOH + CO = Na CO + H O。 13.(8分)某工廠產生的工業廢料中主要含氧化銅和氧化鐵,如果不處理,任意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經過處理后可回收銅和硫酸亞鐵(不考慮其他雜質對流程的影響)。根據下圖所示流程回答問題:(已知:Fe+Fe2(SO4)3=3FeSO4)(1)廢料在進行步驟①之前,都要進行粉碎,目的是______。寫出過程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任寫一個)__________。(2)過程②中發生的反應屬于_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過程②要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3)過程③中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為______,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4)廢料處理除了可以防止環境污染,還能起到______的作用。 答案:(1)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Fe O + 3H SO = Fe (SO ) + 3H O(2)化合;過濾 (3)Fe + H SO = FeSO + H ↑;有氣泡生成 (4)節約金屬資源題目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工業廢料回收流程,涉及反應原理、操作方法和資源回收意義。【解答】 (1)粉碎增大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①中反應:Fe O + 3H SO = Fe (SO ) + 3H O或CuO + H SO = CuSO + H O。(2)過程②:Fe + Fe (SO ) = 3FeSO (化合反應);分離固體和液體用過濾。(3)過程③:過量鐵粉與稀硫酸反應:Fe + H SO = FeSO + H ↑,現象為產生氣泡。(4)回收銅和鐵,節約金屬資源。14.(7分)《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傳世名畫之一。宋代畫家王希孟創造性的將炭黑、赭石、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物顏料用在不同的畫層。(1)畫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變色,說明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______。(2)孔雀石俗稱銅綠,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堿式碳酸銅受熱易分解生成三種氧化物,其中一種為黑色固體,該黑色固體的化學式為______。(3)為了測定繪畫顏料中Cu2(OH)2CO3的含量,小明用如圖甲裝置進行實驗(液體試劑均為足量),他取了10.0g該樣品,加入稀硫酸充分反應(雜質不參加反應也不溶于水),化學方程式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測得產生的CO2的質量與時間關系如圖乙所示。①若將圖甲中的裝置______去掉,則測得產生的CO2的質量將(選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______。②Cu2(OH)2CO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2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該顏料樣品中堿式碳酸銅的質量。答案:(1)穩定 (2)CuO (3)①偏大 ②6.66g題目解析【分析】本題結合傳統文化考查碳的性質、物質性質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解答】(1)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發生反應。(2)堿式碳酸銅分解:Cu (OH) CO → 2CuO + H O + CO ,黑色固體為CuO。(3)①裝置③是吸收空氣中CO ,防止干擾實驗。去掉后,空氣中CO 被吸收,導致測得CO 質量偏大。②根據圖乙,生成CO 質量為1.32g。設Cu (OH) CO 質量為xCu (OH) CO + 2H SO = 2CuSO + 3H O + CO ↑222 44x 1.32g222/x = 44/1.76x = (222 × 1.76)/44 = 6.66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廣東深圳市南山實驗南海中學三模化學試卷.docx 2025廣東深圳市南山實驗南海中學三模化學試卷(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