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為了忘卻的紀念》教學設計【設計說明】1.本文是為紀念“左聯”遇難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寫的是五個人,記敘了許多瑣碎的事情,但作者寫作時做到了重點突出,即根據與自己的交往情況重點寫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學習本文時宜抓住白莽、柔石兩個人物來研讀,再結合作者的敘事、議論、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應是我們本文學習的重點。2.由于國民黨的高壓政策,魯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隱晦曲折的筆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許多地方語句含蓄語義深奧難懂。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難點。教學中宜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撥動學生心弦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語句,在教師點撥與師生討論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難點。【教學目標】語言的建構和運用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結構2、分析人物形象3、把握文章主旨,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妙句鑒賞,深挖內涵5、三個典故點石成金的作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1、導學案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2、課上小組合作探究,老師解疑答難。3、課下拓展閱讀,充分理解文意。文化的理解和傳承1、向獻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五烈士致敬。2、學習魯迅愛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教學重難點】人物形象分析魯迅先生情感分析【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式【課型】新授【課時】 2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寫作背景,梳理文章的行文線索。2、分析白莽、柔石兩個人物形象。3、深入分析文本,并由一篇到一類,在文本分析層面總結歸納閱讀經驗。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魯迅先生曾說: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表達了他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和責任感。他與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不僅這樣說了,還這樣去做了,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去踐行這句話。這樣的人,我們應當怎樣記念他們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板書課題)二、 知人論世: 魯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 年 5 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 年到 1926 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三、 寫作背景1931 年 1 月 11 日,白莽、柔石等左聯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 2 月7 日被秘密槍殺于上海龍華,大批左聯作家被通緝,魯迅也時刻面臨被捕的危險境地,但他絲毫不畏反動派的屠刀和淫威。在聞知柔石、白莽等左聯的五位青年遇難的消息后,魯迅發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等強烈抗議和揭露反動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難兩周年的日子,1933 年 2 月 7—8 日,魯迅帶著無限的悲憤寫下此文。四、 研讀文本(一)明文體:題目中有“記念”二字,可以看出是一篇寫人記事的紀念性散文,“記念”是對特定對象的回憶,在回憶中敘事、抒情和評價。那么,這篇文章記念了誰?為什么這樣記念呢?展示左聯五烈士中用墨較多的人都有誰?——白莽,柔石。(二)分析白莽人物形象找出文中有關對白莽的回憶文段。明確:1.文章第一部分敘述了與白莽的三次交往。2.文章第四部分寫了白莽遇難后,作者看到了白莽所譯的彼得斐的詩。精讀文章第一部分作者與白莽的三次交往,分析概括:白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1.學生閱讀討論,發言交流。2.教師點撥:(1)“民眾”與“國民”有什么區別?白莽在翻譯時的曲譯可看出他是個什么人?(2)在兩次見面之間的看稿與通訊的記敘中,你感覺白莽是個什么樣的人?(3)作者回憶第三次會面時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形成個性見解)學生討論、歸納:(1)“國民”不僅包括民眾,而且包括統治階級,因為他憎恨國民黨反動派,因而連“國民”兩個字也覺得討厭,不愿意用來稱呼自己喜歡的詩人,可見他是熱愛民眾而憎惡統治階級的。(2)第一次見面后白莽給魯迅先生寫信說:“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說明他是個極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談論魯迅,經過回信解釋便不存芥蒂,樂意接受贈書,再譯詩,并親送譯詩給魯迅先生。(3)第三次會面是白莽出獄,“大熱天”白莽“穿著一件棉袍”,見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頓、執著與樂觀躍然紙上。(三)朗讀白莽翻譯的彼得斐的“生命誠寶貴”這首詩,理解白莽為自由而戰的崇高的內心世界。(四)研讀柔石的形象特征:1.學生精讀課文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敘述與議論,思考柔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學生討論,發言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同時對分歧較大的句段理解要在討論中加深認識,明確合理方向)3.教師點撥:(1)這一部分開頭一段的記敘和議論有什么作用?(2)依據文章中作者的敘與議,思考怎樣理解柔石的“迂”?為什么在紀念文章里說他“迂”?(3)為什么要將柔石比附為方孝孺?(4)如何理解“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許是柔石的先前的斬釘截鐵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實是偷懶的主張的傷疤,所以不自覺地遷怒到她身上去了”這句話的含義?(激活學生思維,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合理方向)師生討論、明確:①魯迅先生說“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極容易得到誤解”自尊心很旺盛,實際上就是驕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以致不辨善意惡意,誤解別人,攻擊別人。青年們的這些特點主要是為了反襯柔石的人品難得。②柔石的“迂”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因而不免碰釘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難為情,連一同走路都不敢,后來即使敢了,還要拉開距離。柔石的“迂”,一方面反映了他幼稚、簡單、書呆子氣,另一方面也說明他是一個純潔善良、淳樸正直。他“迂”得可愛。寫柔石的“迂”,魯迅是要告訴人們,柔石是一個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實的人,同時暗示他所從事的事業是完全正義的。國民黨政府殺害這樣的青年,只能說明它的反動殘暴。③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文,后來惠帝的叔父朱棣為奪帝位,帶兵攻陷南京,自立為帝,方孝孺入獄,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詔書被殺,禍及 870 余人。方孝孺為姓朱的爭位而丟掉性命,連累親友宗族,實在“迂”得很。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和贊頌,正是在這一點上,魯迅用來與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時這一典故還以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青年的罪行。④作者以自己的弱點反襯柔石的優點,突出他不畏艱難的戰斗精神。5、快速閱讀第四部分中柔石獄中寫給同鄉的信件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么性格?分析明確:信中“此事可告知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幾次問周先生的地址,但我那里知道”他保守秘密,不肯透露魯迅先生的地址,又通過寫信轉告魯迅要他當心,所以魯迅讀了后說他”仍在紀念我,象在馬路上行走時候一般”。此時此刻,獄中的柔石不擔心自己的安危卻還在擔心魯迅先生不要遭到反動當局的暗害。寥寥數語,表現出柔石對戰友的關切之心。信中“開政治犯從未上腳鐐之紀錄”,對官場看得還太高,依然可看出他的單純和迂。6、魯迅對柔石高度評價: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7、小結不獨白莽、柔石,在馮鏗、李偉森、胡也頻身上也同樣體現了出為了國家,為了真理,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犧牲、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是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質。(五)探討主題在魯迅先生的描述中,我們發現了白莽的追求自由,柔石的單純善良,先生似乎在有意的淡化五位青年作家作為“革命者”的形象,而在不斷強化他們是中國的“很好的青年”。在當時那樣的特殊背景下,以這樣的內容來“記念”五位青年作家,是否有特殊而深刻的用意呢?從文本信息和鏈接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什么先生不想說導致朝華社解體的原因?其實就是文中的四個字“人心惟危”。再看探母事件,朋友責備“不應該”,同學們認為該不該?朋友的責備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包括這段話中呈現的“不敢、不愿、不屑”。這個社會怎么了?對,有些麻木,甚至是冷漠。先生兩次寫到“女人和孩子睡著了”。那政府呢?很多人被槍斃了,包括中國很好的青年。這個政府太專制了,這個時代太恐怖了。先生用這種方式、用這些文字、用這樣的內容來記念五個青年,請問他想干什么?對,他想要寫出這個專制的政府、冷漠的社會、可怕的時代,揭露這些黑暗和罪惡;他還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這種血淋淋的事實,因為當時五位青年被殺害的消息,當時是沒有公開報道出來的;他也希望用這樣美好的青年能夠喚醒人們,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要讓他們向這兩位青年學習,國家和民族才會有希望。我們可以理解為:深刻地揭露,強烈地控訴;喚醒社會民眾,期待美好未來;沉痛地悼念,堅定地前行。簡單而言,先生是要我們記住。(六)那題目“為了忘卻的記念”怎么理解?忘卻悲痛、記住方向和價值,才能改變、前行。“為了忘卻”既是“為了擺脫難以承受的哀痛,繼續前行”,也是“為了防止自己防止他人忘卻執政當局的卑劣兇殘、青年的正直善良、個人的社會責任,繼續奮斗”。五、結束語魯迅先生保持克制的語言和曲折隱晦的筆法,背后是沉痛的懷念、強烈的控訴、美好的期待和前行的力量。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能真正走近魯迅,走進那個特定的時代,理解那個時代的革命青年,從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當代中國的好青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