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搭船的鳥》教學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正確認讀 “父、啦、鸚、鵡” 等 15 個生字,會寫 “搭、親、沙” 等 13 個生字,準確理解并運用 “母親、外祖父、雨點” 等詞語進行造句。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學會抓住關鍵詞句,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和捕魚過程,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嘗試運用所學方法描寫一種動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的樂趣和意義。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的讀音、寫法和用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翠鳥的外形和捕魚過程,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方法。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朗讀感悟法、小組合作法、直觀演示法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翠鳥的圖片、視頻,課文朗讀音頻。生字卡片、詞語卡片。學生準備彩色畫筆和畫紙。五、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5 分鐘)展示圖片,激發興趣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鳥類的圖片,如麻雀、喜鵲、啄木鳥等,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字。提問:“同學們,這些小鳥都很可愛,那你們見過會搭船的鳥嗎?” 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揭示課題,設疑激趣教師板書課題《搭船的鳥》,引導學生齊讀課題。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如 “這只鳥為什么要搭船?”“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等,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簡要梳理,導入新課學習。(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5 分鐘)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認讀生字: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重點指導學生讀準 “鸚、鵡、悄、吞” 等字的讀音,強調 “啦” 是輕聲。對于學生讀錯的生字,教師及時糾正并示范朗讀。學習生詞:教師出示詞語卡片,如 “母親、外祖父、雨點、船夫、羽毛、翠綠、靜悄悄、翠鳥、捕魚” 等,讓學生認讀。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直觀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例如,通過播放下雨的視頻,讓學生理解 “雨點” 的意思;展示船夫搖櫓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船夫” 一詞;利用翠鳥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 “翠綠” 的顏色。生字書寫指導:教師在黑板上范寫要求會寫的生字,邊寫邊講解筆畫順序和書寫要點。重點指導 “搭” 字,提醒學生注意右半部分 “答” 的寫法,不要少寫一橫;“親” 字的最后一筆是點;“翠” 字上半部分 “羽” 的橫折鉤要變成橫折。學生在練習本上臨寫生字,每個生字寫 3 - 5 遍,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的書寫姿勢和筆畫錯誤。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課文寫了 “我” 和母親坐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發現了一只搭船的翠鳥,并觀察了它的外形和捕魚過程。(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20 分鐘)學習第 1 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第 1 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內容?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的內容:“我” 和母親去外祖父家,天下著雨,雨點打在船篷上的聲音,船夫搖櫓。教師提問:“雨點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響。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認識擬聲詞,體會擬聲詞的作用,讓學生感受當時的環境氛圍。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讀出下雨時的情景和氛圍。學習第 2 - 4 自然段感受翠鳥的美麗學生默讀第 2 自然段,畫出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指名回答,教師出示句子:“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教師提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翠鳥外形的?” 引導學生回答出從羽毛、翅膀、嘴三個方面進行描寫。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翠鳥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說說翠鳥外形的特點,加深對翠鳥外形的印象。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讀出對翠鳥的贊美之情。可以采用個人讀、小組讀、賽讀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翠鳥的美麗。體會作者的好奇教師引導學生朗讀第 3 自然段,思考:從這一自然段的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到作者對翠鳥的好奇。教師提問:“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 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如 “它什么時候飛來的呢?它靜悄悄地停在船頭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難道它要和我們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嗎?”教師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模仿作者的語氣,提出這些問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好奇心理。學習翠鳥捕魚的過程學生自由朗讀第 4 自然段,思考:翠鳥是怎樣捕魚的?用橫線畫出相關句子。指名回答,教師出示句子:“我正想著,它一下子沖進水里,不見了。可是,沒一會兒,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里銜著一條小魚。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教師提問:“從這些句子中,你能找出描寫翠鳥捕魚動作的詞語嗎?” 引導學生找出 “沖、飛、銜、吞” 等動詞。教師通過播放翠鳥捕魚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翠鳥捕魚的敏捷和迅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和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描述翠鳥捕魚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讀出翠鳥捕魚時的敏捷和迅速。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習朗讀,然后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最后全班齊讀。學習第 5 自然段學生齊讀第 5 自然段,思考:從母親的話中,“我” 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出 “我” 知道了這只鳥是翠鳥,它搭船是為了捕魚吃。教師提問:“‘搭’字用得好在哪里?” 引導學生體會 “搭” 字的生動形象,表現出翠鳥就像一個乘客一樣,利用了 “我們” 的船,既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又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四)小組合作,拓展延伸(10 分鐘)小組討論教師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能把翠鳥描寫得如此生動形象?”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適時給予引導和啟發。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作者之所以能把翠鳥描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是因為作者在乘船途中,留心觀察翠鳥,抓住了翠鳥的特點,并且運用了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描寫。拓展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仔細觀察過的一種動物,仿照課文的寫法,用一段話描寫它的外形和活動。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動物,然后獨立完成寫作。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小組內推選優秀作品進行全班展示,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并提出修改建議。(五)課堂小結(3 分鐘)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一只美麗、敏捷的翠鳥,跟隨作者的腳步,觀察了翠鳥的外形和捕魚過程。我們要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寫出更生動、更精彩的文章。情感升華:同時,我們也要懂得愛護鳥類,保護大自然,讓這些可愛的動物與我們人類和諧相處。(六)布置作業(2 分鐘)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積累優美詞句。把自己寫的描寫動物的片段修改完善,讀給家人聽。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制作一張觀察記錄卡,記錄它的外形、生活習性等特點。六、板書設計搭船的鳥 外形:羽毛(翠綠) 翅膀(藍) 嘴(紅、長)捕魚:沖 飛 銜 吞觀察方法:仔細觀察 抓住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