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1.(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 B.C. D.2.(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看紅色的氣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能看到氣球的輪廓 B.能看到氣球的黑影C.根本不能看到氣球 D.能看到完整的氣球3.(2024五上·臨安期末)跑步比賽時,計時員看到發令槍冒煙就開始計時的原因是( )。A.人多嘈雜,計時員難以聽到槍聲B.打槍時,先冒煙再發出槍聲C.煙和槍聲同時出現,但光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D.煙和槍聲同時出現,但煙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4.(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圖所示,一位小朋友正在使用自制潛望鏡觀察景物。關于光在潛望鏡中的傳播路線,下列表示正確的是( )。A. B.C. D.5.(2024五上·臨安期末)臨安區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形以( )為主。A.平原和丘陵 B.丘陵和山地 C.平原和盆地 D.盆地和山地6.(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7.(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關于地震的看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B.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C.古代中國人就已經能精確預報地震的發生D.地震對人類有弊也有利8.(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模擬實驗中,有棱角的巖石代表( )。A.被風卷起的沙子 B.地球表面的巖層C.地表的風蝕地貌 D.掉落的巖石碎塊9.(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右圖所示,河流中最容易出現沉積現象的是( )。A.a處 B.b處 C.c處 D.d處10.(2024五上·臨安期末)科學小組為了證明“人類破壞森林,會加劇土地的被侵蝕程度”,設計了下列對比實驗,其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11.(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下圖所示,實驗小組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受水型水鐘。如果要為該水鐘標注時間刻度,那么較為合理的是( )。A.A B.B C.C D.D12.(2024五上·臨安期末)研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時,應該保持不變的條件是( )。A.擺錘的質量和擺繩的長短B.擺繩的長短和擺幅的大小C.擺錘的質量和擺幅的大小D.擺錘的質量、擺幅的大小和擺繩的長短13.(2024五上·臨安期末)古人之所以選擇太陽、水、燃香等計時,是因為它們( )。A.取材較方便 B.時間較持久 C.每天都可見 D.運動有規律14.(2024五上·臨安期末)自制水鐘時,要考慮的條件是( )。①材料的牢固程度 ②外觀的美觀程度 ③水流的速度控制 ④材料的透明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5.(2024五上·臨安期末)我們自制的擺在擺動時,不會發生的現象是( )。A.擺動方向發生偏離 B.擺動幅度逐漸變小C.擺動速度越來越快 D.擺動最終會停止16.(2024五上·臨安期末)人蹲下后站立,參與完成這個動作的是( )。A.膝關節和踝關節 B.腿部肌肉和足部肌肉C.腿部骨骼和足部骨骼 D.多處肌肉、骨骼和關節17.(2024五上·臨安期末)被稱為“身體總指揮”的是( )。A.腦 B.大腦 C.小腦 D.心臟18.(2024五上·臨安期末)當眼睛遇到強光時,會迅速閉上。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路線是( )。A.傳入神經→眼→神經中樞→眼→傳出神經B.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C.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D.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19.(2024五上·臨安期末)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下列做法可以幫助你管理憤怒的是( )。A.不要多想,立即行動B.繼續做你在做的事C.把憤怒發泄在親朋好友上D.嘗試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20.(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屬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沉迷網絡游戲 B.吃飯都吃十分飽C.經常戶外活動 D.先玩再熬夜寫作業21.(2024五上·臨安期末)光和聲音都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 )22.(2024五上·臨安期末)通過眼睛可以觀察到河底的石塊位置很淺,所以可以下河玩水。23.(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殼中充滿著炙熱的巖漿。( )24.(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震時,如果來不及跑出教室,可用書包護頭,躲在課桌下。( )25.(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球表面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26.(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燃香實驗中,我們要每隔2分鐘吹一次燃著的香,防止它熄滅。( )27.(2024五上·臨安期末)原子鐘精度非常高,已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28.(2024五上·臨安期末)橡皮筋不適合用來制作擺繩( )29.(2024五上·臨安期末)情緒穩定,有自信心,有自控能力也是健康的表現。( )30.(2024五上·臨安期末)多吃些保健產品有利于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31.(2024五上·臨安期末)將有關光的現象與原理用線連起來。32.(2024五上·臨安期末)將器官與其在人體的位置用線連起來。33.(2024五上·臨安期末)實驗小組將一枚硬幣放在不透明的盆中進行觀察。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1所示,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 )。A.光發生了反射 B.光發生了折射C.光發生了色散 D.光沿直線傳播(2)如圖2所示,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 )。A.光發生了反射 B.光發生了折射C.光發生了色散 D.光沿直線傳播(3)圖2所示是加水后看到硬幣的光路圖(部分),請你將光路圖補充完整。(4)如圖2所示,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 )。A.淺一些 B.深一些 C.位置不變 D.無法判斷(5)根據此次實驗,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如圖所示),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 )更利于叉到魚。A.a B.b C.c D.無法判斷34.(2024五上·臨安期末)科學課上,我們做了“模擬火山噴發”實驗。(1)模擬“火山”的材料是 ,模擬“巖漿”的材料是 ,實驗時用 加熱,加熱模擬的是 。(2)本實驗過程中,為了安全,我們需要佩戴( )。A. B.C. D.(3)在實驗中,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把模擬巖漿的材料加水稀釋B.“火山口”不能被蓋住C.自“山頂”向下挖一個小洞到達底部D.用模擬材料堆成小山的形狀(4)下列地形中,與火山噴發有關的是( )。A.珠穆朗瑪峰 B.新疆魔鬼城 C.通天河蛇曲 D.長白山天池35.(2024五上·臨安期末)為了探究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實驗小組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四個擺的擺繩長度不同,最短的為25厘米。數據如下表。組別 擺動5次所需時間(單位:秒)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一 5.03 4.95 5.05二 8.18 8.20 8.22三 3.73 3.80 3.76四 11.87 11.90 11.81(1)擺在擺動時的計數方法應該是( )。A.來回算1次 B.來回算2次C.擺到最低點算1次 D.擺到最高點算1次(2)每組的三個數據都不一樣,可能的原因是( )。A.數數出錯,需要重新實驗B.計時出錯,需要重新實驗C.放擺錘位置不一致,需要重新實驗D.無法避免的誤差,無需重新實驗(3)分析每組數據可以發現: 。(4)不同小組所用的時間差距很大,主要的原因是( )不同。A.擺錘質量 B.擺繩長短 C.擺幅大小 D.擺錘材料(5)四個小組中,第( )組的擺繩長度最接近25厘米。A.一 B.二 C.三 D.四36.(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圖,實驗小組用吸耳球和軟管做了一個模擬心臟的裝置。(1)“用手擠壓吸耳球”模擬的是( )。A.橫膈肌收縮 B.心臟舒張C.心臟收縮 D.心臟收縮和舒張(2)當松開吸耳球時,觀察到紅墨水流動的方向是( )。A. B. C. D.(3)為了模擬同學在睡著時心臟的工作狀態,你認為按壓( )次比較合適。A.0 B.30 C.60 D.100(4)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 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 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5)下列關于心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會進行休息,它是不會累的B.身體強壯的同學跑步后恢復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時間比較短C.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能讓心臟更好地工作D.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心臟更加健康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光源【解析】【分析】A:螢火蟲尾部發光是為了交尾繁殖后代,所以螢火蟲是光源。B:蠟燭在燃燒發光發熱,是光源。C:鉆石不是光源,它是通過光照射下發生發光。因此,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2.【答案】C【知識點】光的反射【解析】【分析】A:能看到氣球的輪廓(錯誤)黑暗中無光線,氣球無法反射光,視網膜無信號輸入,無法形成輪廓視覺。B:能看到氣球的黑影(錯誤)“黑影” 的本質是物體遮擋光源后形成的陰影,但黑暗中無光源,不存在 “遮擋” 現象,氣球與背景均為無光狀態,無法區分。C:根本不能看到氣球(正確)黑暗環境中沒有光線,氣球無法被照亮或反射光線,人眼無法接收任何視覺信息,因此完全看不到氣球。D:能看到完整的氣球(錯誤)缺少光線條件,顏色(紅色)和形狀均無法被感知,與視覺形成原理矛盾。3.【答案】C【知識點】光的傳播【解析】【分析】 A:人多嘈雜,難以聽到槍聲(錯誤)發令槍聲響度大,嘈雜環境中仍可清晰聽見。B:先冒煙再發出槍聲(錯誤)發令槍冒煙和發聲是火藥爆炸的同時產物,不存在時間先后順序。C:煙和槍聲同時出現,光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正確)煙(光信號)和槍聲(聲信號)同時產生,但光傳播至計時員眼中的時間可忽略,而聲音傳播需要時間。D:煙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錯誤)“煙” 是固體顆粒擴散,其傳播速度遠小于聲速。4.【答案】D【知識點】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潛望鏡里有兩塊與水平方向成 45° 角的平面鏡,光遇到平面鏡會發生反射,且滿足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光線與鏡面垂線的夾角相等;光線經過兩次反射,讓 “拐彎” 后的光進入人眼,實現 “低處看高處”。因此表示正確的圖像是D。5.【答案】B【知識點】地形、地貌【解析】【分析】 臨安區位于浙江省西北部 ,臨安區的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 天目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區,使得區域內山地和丘陵廣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故選B。6.【答案】D【知識點】礦物的組成;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的組成【解析】【分析】A 選項:只有底殼和地核,沒有地幔。B 選項:有的底殼地幔,沒有地核。C 選項:底殼、地幔和地核比例不對。D 選項:示意圖中從外到內(地殼→地幔→地核)的厚度逐漸增加,即地核最厚、地幔次之、地殼最薄,符合地球內部結構的實際特征,因此D 為最合理的示意圖7.【答案】C【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板塊運動,導致底殼巖層受力破裂或錯動,釋放能量并產生地震波。A.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正確 )B.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正確)C.古代中國人就已經能精確預報地震的發生(錯誤);地震到現在仍然不可精準預報,古代就更不可能了;D.地震對人類有弊也有利(正確)8.【答案】B【知識點】風對地貌的影響【解析】【分析】 A:被風卷起的沙子(錯誤)實驗中 “風卷起的沙子” 通常由細小的沙粒或顆粒物代表,它們是侵蝕作用的 “工具”,而非有棱角的巖石。B:地球表面的巖層(正確)有棱角的巖石模擬的是裸露在地表的天然巖層(如山脈、懸崖的巖石)。當風吹起沙子撞擊巖石時,巖石會因摩擦逐漸失去棱角、破碎,對應自然界中巖層被風力侵蝕的過程。C:地表的風蝕地貌(錯誤)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雅丹地貌)是侵蝕后的結果,而非實驗中初始的巖石模型。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巖石的變化來展示地貌形成的原因。D:掉落的巖石碎塊(錯誤)掉落的巖石碎塊是侵蝕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而有棱角的巖石代表的是未被侵蝕的原始巖層。9.【答案】D【知識點】降雨對土地帶來的變化;水對地貌的影響【解析】【分析】 A:a 處河流上游,河道較直:上游地勢較高,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以侵蝕作用為主,泥沙難以沉積。B:b 處河道凹岸:河流彎曲時,凹岸水流速度快,屬于 “侵蝕岸”,泥沙被帶走,不易沉積。C:c 處河道凸岸:凸岸水流速度較慢,但相比 d 處下游河口,其落差仍較大,水流攜帶泥沙的能力較強,沉積作用較弱。D:d 處河流下游或河口:下游地勢平坦,河道展寬,水流速度顯著減慢;若為河口,還會受到海水對河水的阻力,水流速度進一步降低。因此,d 處是水流速度最慢的區域,泥沙最容易沉積,常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沖積平原。10.【答案】B【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解析】【分析】 A:設計不合理,只是一個裸露的泥土坡,沒有植被。B:設計合理,有泥土坡,有植被。可以進行研究“人類破壞森林,會加劇土地的被侵蝕程度”,設計對比實驗時,只需要地表植被不一樣,其他保持一致即可。C:坡度不同,降水量不同;無法對比實驗。D:植被相同,坡度不同;不能進行對比實驗。11.【答案】C【知識點】制作并測試水鐘【解析】【分析】 由于水流速度 “先快后慢”,受水容器的水位上升過程呈現 “先快后緩” 的特點,因此刻度需滿足:時間越早水位越低,相同時間內水位上升幅度越大,刻度間隔應越大;時間越晚水位越高,相同時間內水位上升幅度越小,刻度間隔應越小。因此,A、B、D不符合要求;選項C中刻度上密下疏,符合要求。12.【答案】B【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B:正確。擺繩長短和擺幅大小是必須控制的變量,確保實驗中僅有擺錘質量不同,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A:錯誤。若保持 “擺錘質量不變”,則無法探究其與擺快慢的關系,違背實驗目的。C:錯誤。同 A,“擺錘質量不變” 不符合實驗變量設計,且未控制擺繩長度,導致變量混淆。D:錯誤。同時控制 “擺錘質量、擺幅、擺繩長度”,意味著所有變量均不變,無法進行任何探究,完全偏離實驗目標。13.【答案】D【知識點】古代計時工具;水鐘;日晷【解析】【分析】 A:不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太陽、水、燃香是活動體,它們有自己的規律。C:每天可見,未考慮物體的特性。D:符合題意。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有日晷、水鐘、沙漏、滴漏、脈搏等;現代則有:鐘表(機械表、石英鐘、電子表等)。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如單擺等也被用來計量時間,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有規律。14.【答案】C【知識點】制作并測試水鐘【解析】【分析】 排除 A、B、D:選項中包含②(外觀美觀),但該條件與水鐘的核心功能無關;正確答案 C:①(牢固)、③(水流控制)、④(透明度)均為實現計時功能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來計時。自制水鐘須確保材料的牢固程度以保證鐘的穩定性,水流速度的控制對計時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材料的透明度則便于觀察水位變化進行時間讀取。外觀美觀程度不是最重要的條件。15.【答案】C【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擺的運動遵循 單擺規律:在理想情況下(無空氣阻力、無摩擦),擺的周期只與擺長有關,與擺錘質量、擺幅無關。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長短沒變,因而速度不會變化。故選C。16.【答案】D【知識點】關節和肌肉的運動【解析】【分析】 A:忽略骨頭和肌肉的作用;錯誤。B:少了骨骼和關節的作用沒有體現;錯誤。C:忽略了骨骼和關節的作用。D:符合題意。人蹲下后站立,參與完成這個動作的是(多處肌肉、骨骼和關節)。這個動作不僅涉及到腿部和足部的肌肉,還包括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活動,以及整個下肢的骨骼系統共同協作完成。17.【答案】A【知識點】大腦的結構;大腦的作用與保護【解析】【分析】 A:“腦” 是大腦、小腦、腦干等結構的統稱,涵蓋了調控身體所有功能的中樞。B: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現象,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C:小腦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腦干負責人體許多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D:心臟負責將血液送至全身,為各個器官和組織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是人體的總指揮,主管人體的一切活動。故選A。18.【答案】B【知識點】神經系統【解析】【分析】 A:順序顛倒;CD:順序錯誤。B:正確;人體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需要經過感受刺激,然后傳入神經傳遞給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發出指令,傳出神經傳出指令,最后做出反應。神經就像電話線,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傳入神經是感覺神經,負責把信號從身體的各個器官傳遞到神經中樞。傳出神經負責把信號從神經中樞傳向身體各處。眼睛遇到強光照射時,會迅速閉上,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路線是: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19.【答案】D【知識點】情緒管理【解析】【分析】 A:錯誤。立即行動易因情緒失控導致非理性行為,可能加劇矛盾或造成后果。B:錯誤。壓抑憤怒可能導致情緒累積,長期可能引發心理問題,或在后續事件中爆發更強烈情緒。C:將負面情緒轉移至他人會傷害人際關系,屬于 “攻擊性發泄”,違背情緒管理的 “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原則。D:深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經,抑制交感神經的 “戰斗或逃跑” 反應,快速降低心率和血壓,幫助理性思考。20.【答案】C【知識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析】【分析】 A:錯誤。沉迷網游會導致:視力下降、頸椎損傷、睡眠紊亂。B:錯誤。過量飲食會增加胃腸負擔,誘發消化不良、肥胖。D:錯誤。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C:經常進行戶外活動有助于身體健康,可以提高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21.【答案】錯誤【知識點】聲音的傳播;光的傳播【解析】【分析】 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生活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現象可以說明聲音能繞過障礙物繼續向前傳播,而光能否明顯繞過障礙物,與波長和障礙物尺寸的關系密切。22.【答案】錯誤【知識點】光的折射【解析】【分析】 通過眼睛觀察到河底石塊 “位置很淺”,這是由光的折射現象導致的視覺偏差,并非實際深度。光從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時,會發生折射現象,從水面上看,水中的物體的像在物體的上方,所以河水看起來比真實的水要淺一些,石塊實際位置較深不可以下河玩水。23.【答案】錯誤【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地殼是由堅硬巖石構成,其下面是熾熱的由巖漿組成的軟流層,火山噴發是巖漿從破裂的地殼縫隙噴涌而出形成的。地殼整體為固態巖石圈層,巖漿僅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存在于地殼局部區域,而非 “充滿” 地殼,故題目表述錯誤。24.【答案】正確【知識點】安全常識【解析】【分析】 當地震發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曠處,意避開建筑物或危險物,來不及跑時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墻根下和堅固的家具旁,來不及跑出教室,身體蜷縮,雙手抱頭,將書包置于頭頂,盡量縮小身體暴露面積。膝蓋彎曲,抵住課桌腿,避免身體在震動中滑動。25.【答案】正確【知識點】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變化是由內、外力地質作用共同驅動的,這些過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26.【答案】錯誤【知識點】古代計時工具【解析】【分析】通常情況下,香在燃燒時并不需要每隔2分鐘吹一次,因為香設計上已經能夠自持燃燒。吹氣會加速空氣流動,雖可能補充氧氣,但同時也會帶走熱量。當氣流速度過快或持續吹氣時,帶走的熱量超過香燃燒釋放的熱量,反而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導致香熄滅。27.【答案】錯誤【知識點】計時工具【解析】【分析】 原子鐘雖精度極高,但受技術成本、體積和使用場景限制,尚未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28.【答案】正確【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橡皮筋不適合制作擺繩,因其物理特性會直接影響擺的運動規律。29.【答案】正確【知識點】情緒管理【解析】【分析】 “情緒穩定、有自信心、有自控能力” 屬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而健康的定義涵蓋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多維度。30.【答案】錯誤【知識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析】【分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以科學飲食和生活方式為基礎,盲目服用保健品可能帶來多種風險。31.【答案】【知識點】光的傳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皮影戲、射擊時瞄準目標屬于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遇到物體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質的現象。交警的黃色背心、自行車的反光鏡是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用放大鏡看指紋、魚缸里多出的魚尾巴是光的折射。32.【答案】【知識點】心臟的運動;大腦的結構;大腦的作用與保護【解析】【分析】 左上腹:胃、脾臟、胰腺(部分);右上腹:肝臟、膽囊;腰部兩側:腎臟;下腹部:膀胱、大腸(直腸)33.【答案】(1)D(2)B(3)(4)A(5)C【知識點】光的傳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1)A(反射):反射需要物體表面反射光線,但此時光線因直線傳播被盆擋住,未發生反射現象。B(折射):折射發生在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如從空氣到水),而圖 1 中只有空氣,無折射條件。C(色散):色散是白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與題干情境無關。D: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當光線從硬幣反射出來后,由于盆壁的遮擋,光線無法到達眼睛A處,所以看不到硬幣。故選D。(2)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水作為介質,改變了光線的傳播路徑,使得光線能夠從硬幣反射后通過水面折射進入眼睛。故選B。(3)從硬幣反射的光線在水面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眼睛。(4)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淺一些)。由于光的折射,硬幣看起來會比實際位置更靠近水面。故選A。(5)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c)更利于叉到魚。因為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會因為光的折射看起來比實際位置淺,所以瞄準看到的魚的位置下方一點(c處)會更準確。故選C。(1)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當光線從硬幣反射出來后,由于盆壁的遮擋,光線無法到達眼睛A處,所以看不到硬幣。故選D。(2)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水作為介質,改變了光線的傳播路徑,使得光線能夠從硬幣反射后通過水面折射進入眼睛。故選B。(3)從硬幣反射的光線在水面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眼睛。(4)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淺一些)。由于光的折射,硬幣看起來會比實際位置更靠近水面。故選A。(5)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c)更利于叉到魚。因為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會因為光的折射看起來比實際位置淺,所以瞄準看到的魚的位置下方一點(c處)會更準確。故選C。34.【答案】(1)黏土;番茄醬;酒精燈;地球內部的熱量(2)C(3)B(4)D【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殼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巖漿像燒熔了的玻璃似的通過巖石空隙或裂縫向上運動。地殼運動破壞地下的平衡,在上升過程中,有的會冷卻下來形成巖石,有的會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1)實驗材料中,土豆泥模擬火山、番茄醬模擬巖漿,實驗時我們會用酒精燈對火山進行加熱,酒精燈加熱模擬地殼深處的高溫狀態。要對基礎知識記牢會運用起來。(2)A:安全帽用于保護頭部,防止高空落物砸傷;B:口罩用于預防呼吸道交叉感染;D:手套保護手,防止擦傷或燙傷。C:護目鏡保護眼睛不受傷害,方便實驗。本實驗過程中,故選C。(4)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由地殼板塊的碰撞抬升形成;新疆魔鬼城是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通天河蛇曲是由河流侵蝕和地質構造活動共同作用形成的。長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湖。故選D。(1)實驗材料中,土豆泥模擬火山、番茄醬模擬巖漿,實驗時我們會用酒精燈對火山進行加熱,酒精燈加熱模擬地殼深處的高溫狀態。(2)本實驗過程中,為了安全,我們需要佩戴護目鏡。隨著酒精燈的加熱,火山會進行噴發,護目鏡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不受熱氣傷害。故選C。(3)在實驗中,山頂的土豆泥要比其他地方薄一些,這樣方便番茄醬溢出,故選B。(4)長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湖。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由地殼板塊的碰撞抬升形成;新疆魔鬼城是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通天河蛇曲是由河流侵蝕和地質構造活動共同作用形成的。故選D。35.【答案】(1)A(2)D(3)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不同(4)B(5)C【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沒有關系,但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擺線越長,擺動的速度越慢;擺線越短,擺動的速度越快。(1)擺動計數方法(選 A)單擺完成一次 “來回” 運動(從起點出發再回到起點)為一次全振動,計數 1 次。(2)實驗數據差異原因(選 D)實驗中存在測量工具精度、環境干擾等不可避免的誤差,只要數據趨勢符合規律,無需重新實驗。(3)擺動次數差異的影響因素擺動次數與擺線長度相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相同時間內次數越少);擺線越短,擺動越快。(4)小組時間差距主因(選 B)擺繩長度直接決定擺動周期:擺繩越長,周期越長,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越少,導致時間差距。(5)擺繩長度推斷(選 C)第三組擺動周期最短(速度最快),說明擺繩最短,最接近 25 厘米。(1)由于單擺一個來回,會回到原來的狀態,算一次全振動,故計數方法是單擺來回算一次,選A。(2)實驗中每組數據的差異可能是因為“無法避免的誤差,無需重新實驗”。在科學實驗中,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這些誤差可能是由于測量工具的限制、環境因素的變化或者是人為操作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只要這些誤差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它們通常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故選D。(3)通過分析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組別的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確實存在差異。這表明擺動的次數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4)不同小組所用時間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擺繩長短”不同。擺繩的長度直接影響擺動的周期,擺繩越長,擺動周期越長,因此在相同時間內完成的擺動次數就越少。故選B。(5)根據擺線越長擺動的速度越慢和實驗數據,發現第三組的擺動周期最短,因此可以推斷第三組的擺繩長度最接近25厘米。故選C。36.【答案】(1)C(2)A(3)C(4)血液;氧氣(5)A【知識點】心臟的運動【解析】【分析】(1)“用手擠壓吸耳球”實驗器材模擬對象洗耳球→心臟,塑料管→血管;擠壓洗耳球模擬心臟收縮(泵血)。(2)擠壓后松開的模擬意義:松開洗耳球模擬心臟肌肉舒張,此時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對應選項 A。(3)人睡著時的心率模擬;正常睡眠時心率約 60 次 / 分鐘,故按壓次數選 60 次。(4)心臟跳動規律收縮→血液壓入動脈,舒張→血液從靜脈回流;每 “收縮 + 舒張” 為 1 次心跳。舒張期長于收縮期,保證心肌休息和血液回流。(5)心臟功能與健康,心臟持續跳動推動血液循環,運輸營養和氧氣。選項 A 錯誤:心臟跳動間隙會休息,非 “一直超負荷”。(1)在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中,洗耳球相當于心臟,塑料管相當于血管。實驗中擠壓吸耳球的動作是模擬心臟的收縮。(2)在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中,擠壓后松開洗耳球是在模擬心臟肌肉舒張,血液由心臟流向全身,故A符合題意。(3)人在睡著時心率通常在60次左右,因此按壓60次比較合適。(4)心臟總是有規律地收縮和舒張,收縮時,心臟把血液壓入動脈,舒張時,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心臟每次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稱心跳一次。心臟每跳動一次, 心房、心室的舒張期比收縮期要長一些, 結果使心肌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并使血液充分地流回到心臟。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氧氣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5)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氧氣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會短暫休息,但長時間超負荷運作會使其疲勞。選項A表述錯誤。1 / 1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1.(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光源【解析】【分析】A:螢火蟲尾部發光是為了交尾繁殖后代,所以螢火蟲是光源。B:蠟燭在燃燒發光發熱,是光源。C:鉆石不是光源,它是通過光照射下發生發光。因此,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2.(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看紅色的氣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能看到氣球的輪廓 B.能看到氣球的黑影C.根本不能看到氣球 D.能看到完整的氣球【答案】C【知識點】光的反射【解析】【分析】A:能看到氣球的輪廓(錯誤)黑暗中無光線,氣球無法反射光,視網膜無信號輸入,無法形成輪廓視覺。B:能看到氣球的黑影(錯誤)“黑影” 的本質是物體遮擋光源后形成的陰影,但黑暗中無光源,不存在 “遮擋” 現象,氣球與背景均為無光狀態,無法區分。C:根本不能看到氣球(正確)黑暗環境中沒有光線,氣球無法被照亮或反射光線,人眼無法接收任何視覺信息,因此完全看不到氣球。D:能看到完整的氣球(錯誤)缺少光線條件,顏色(紅色)和形狀均無法被感知,與視覺形成原理矛盾。3.(2024五上·臨安期末)跑步比賽時,計時員看到發令槍冒煙就開始計時的原因是( )。A.人多嘈雜,計時員難以聽到槍聲B.打槍時,先冒煙再發出槍聲C.煙和槍聲同時出現,但光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D.煙和槍聲同時出現,但煙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答案】C【知識點】光的傳播【解析】【分析】 A:人多嘈雜,難以聽到槍聲(錯誤)發令槍聲響度大,嘈雜環境中仍可清晰聽見。B:先冒煙再發出槍聲(錯誤)發令槍冒煙和發聲是火藥爆炸的同時產物,不存在時間先后順序。C:煙和槍聲同時出現,光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正確)煙(光信號)和槍聲(聲信號)同時產生,但光傳播至計時員眼中的時間可忽略,而聲音傳播需要時間。D:煙的傳播速度比槍聲快(錯誤)“煙” 是固體顆粒擴散,其傳播速度遠小于聲速。4.(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圖所示,一位小朋友正在使用自制潛望鏡觀察景物。關于光在潛望鏡中的傳播路線,下列表示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潛望鏡里有兩塊與水平方向成 45° 角的平面鏡,光遇到平面鏡會發生反射,且滿足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光線與鏡面垂線的夾角相等;光線經過兩次反射,讓 “拐彎” 后的光進入人眼,實現 “低處看高處”。因此表示正確的圖像是D。5.(2024五上·臨安期末)臨安區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形以( )為主。A.平原和丘陵 B.丘陵和山地 C.平原和盆地 D.盆地和山地【答案】B【知識點】地形、地貌【解析】【分析】 臨安區位于浙江省西北部 ,臨安區的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 天目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區,使得區域內山地和丘陵廣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故選B。6.(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礦物的組成;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的組成【解析】【分析】A 選項:只有底殼和地核,沒有地幔。B 選項:有的底殼地幔,沒有地核。C 選項:底殼、地幔和地核比例不對。D 選項:示意圖中從外到內(地殼→地幔→地核)的厚度逐漸增加,即地核最厚、地幔次之、地殼最薄,符合地球內部結構的實際特征,因此D 為最合理的示意圖7.(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關于地震的看法,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B.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C.古代中國人就已經能精確預報地震的發生D.地震對人類有弊也有利【答案】C【知識點】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板塊運動,導致底殼巖層受力破裂或錯動,釋放能量并產生地震波。A.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正確 )B.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正確)C.古代中國人就已經能精確預報地震的發生(錯誤);地震到現在仍然不可精準預報,古代就更不可能了;D.地震對人類有弊也有利(正確)8.(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模擬實驗中,有棱角的巖石代表( )。A.被風卷起的沙子 B.地球表面的巖層C.地表的風蝕地貌 D.掉落的巖石碎塊【答案】B【知識點】風對地貌的影響【解析】【分析】 A:被風卷起的沙子(錯誤)實驗中 “風卷起的沙子” 通常由細小的沙粒或顆粒物代表,它們是侵蝕作用的 “工具”,而非有棱角的巖石。B:地球表面的巖層(正確)有棱角的巖石模擬的是裸露在地表的天然巖層(如山脈、懸崖的巖石)。當風吹起沙子撞擊巖石時,巖石會因摩擦逐漸失去棱角、破碎,對應自然界中巖層被風力侵蝕的過程。C:地表的風蝕地貌(錯誤)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雅丹地貌)是侵蝕后的結果,而非實驗中初始的巖石模型。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巖石的變化來展示地貌形成的原因。D:掉落的巖石碎塊(錯誤)掉落的巖石碎塊是侵蝕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而有棱角的巖石代表的是未被侵蝕的原始巖層。9.(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右圖所示,河流中最容易出現沉積現象的是( )。A.a處 B.b處 C.c處 D.d處【答案】D【知識點】降雨對土地帶來的變化;水對地貌的影響【解析】【分析】 A:a 處河流上游,河道較直:上游地勢較高,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以侵蝕作用為主,泥沙難以沉積。B:b 處河道凹岸:河流彎曲時,凹岸水流速度快,屬于 “侵蝕岸”,泥沙被帶走,不易沉積。C:c 處河道凸岸:凸岸水流速度較慢,但相比 d 處下游河口,其落差仍較大,水流攜帶泥沙的能力較強,沉積作用較弱。D:d 處河流下游或河口:下游地勢平坦,河道展寬,水流速度顯著減慢;若為河口,還會受到海水對河水的阻力,水流速度進一步降低。因此,d 處是水流速度最慢的區域,泥沙最容易沉積,常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沖積平原。10.(2024五上·臨安期末)科學小組為了證明“人類破壞森林,會加劇土地的被侵蝕程度”,設計了下列對比實驗,其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植被對侵蝕的影響【解析】【分析】 A:設計不合理,只是一個裸露的泥土坡,沒有植被。B:設計合理,有泥土坡,有植被。可以進行研究“人類破壞森林,會加劇土地的被侵蝕程度”,設計對比實驗時,只需要地表植被不一樣,其他保持一致即可。C:坡度不同,降水量不同;無法對比實驗。D:植被相同,坡度不同;不能進行對比實驗。11.(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下圖所示,實驗小組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受水型水鐘。如果要為該水鐘標注時間刻度,那么較為合理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知識點】制作并測試水鐘【解析】【分析】 由于水流速度 “先快后慢”,受水容器的水位上升過程呈現 “先快后緩” 的特點,因此刻度需滿足:時間越早水位越低,相同時間內水位上升幅度越大,刻度間隔應越大;時間越晚水位越高,相同時間內水位上升幅度越小,刻度間隔應越小。因此,A、B、D不符合要求;選項C中刻度上密下疏,符合要求。12.(2024五上·臨安期末)研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時,應該保持不變的條件是( )。A.擺錘的質量和擺繩的長短B.擺繩的長短和擺幅的大小C.擺錘的質量和擺幅的大小D.擺錘的質量、擺幅的大小和擺繩的長短【答案】B【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B:正確。擺繩長短和擺幅大小是必須控制的變量,確保實驗中僅有擺錘質量不同,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A:錯誤。若保持 “擺錘質量不變”,則無法探究其與擺快慢的關系,違背實驗目的。C:錯誤。同 A,“擺錘質量不變” 不符合實驗變量設計,且未控制擺繩長度,導致變量混淆。D:錯誤。同時控制 “擺錘質量、擺幅、擺繩長度”,意味著所有變量均不變,無法進行任何探究,完全偏離實驗目標。13.(2024五上·臨安期末)古人之所以選擇太陽、水、燃香等計時,是因為它們( )。A.取材較方便 B.時間較持久 C.每天都可見 D.運動有規律【答案】D【知識點】古代計時工具;水鐘;日晷【解析】【分析】 A:不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太陽、水、燃香是活動體,它們有自己的規律。C:每天可見,未考慮物體的特性。D:符合題意。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有日晷、水鐘、沙漏、滴漏、脈搏等;現代則有:鐘表(機械表、石英鐘、電子表等)。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如單擺等也被用來計量時間,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有規律。14.(2024五上·臨安期末)自制水鐘時,要考慮的條件是( )。①材料的牢固程度 ②外觀的美觀程度 ③水流的速度控制 ④材料的透明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制作并測試水鐘【解析】【分析】 排除 A、B、D:選項中包含②(外觀美觀),但該條件與水鐘的核心功能無關;正確答案 C:①(牢固)、③(水流控制)、④(透明度)均為實現計時功能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來計時。自制水鐘須確保材料的牢固程度以保證鐘的穩定性,水流速度的控制對計時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材料的透明度則便于觀察水位變化進行時間讀取。外觀美觀程度不是最重要的條件。15.(2024五上·臨安期末)我們自制的擺在擺動時,不會發生的現象是( )。A.擺動方向發生偏離 B.擺動幅度逐漸變小C.擺動速度越來越快 D.擺動最終會停止【答案】C【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擺的運動遵循 單擺規律:在理想情況下(無空氣阻力、無摩擦),擺的周期只與擺長有關,與擺錘質量、擺幅無關。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長短沒變,因而速度不會變化。故選C。16.(2024五上·臨安期末)人蹲下后站立,參與完成這個動作的是( )。A.膝關節和踝關節 B.腿部肌肉和足部肌肉C.腿部骨骼和足部骨骼 D.多處肌肉、骨骼和關節【答案】D【知識點】關節和肌肉的運動【解析】【分析】 A:忽略骨頭和肌肉的作用;錯誤。B:少了骨骼和關節的作用沒有體現;錯誤。C:忽略了骨骼和關節的作用。D:符合題意。人蹲下后站立,參與完成這個動作的是(多處肌肉、骨骼和關節)。這個動作不僅涉及到腿部和足部的肌肉,還包括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活動,以及整個下肢的骨骼系統共同協作完成。17.(2024五上·臨安期末)被稱為“身體總指揮”的是( )。A.腦 B.大腦 C.小腦 D.心臟【答案】A【知識點】大腦的結構;大腦的作用與保護【解析】【分析】 A:“腦” 是大腦、小腦、腦干等結構的統稱,涵蓋了調控身體所有功能的中樞。B: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現象,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C:小腦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腦干負責人體許多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D:心臟負責將血液送至全身,為各個器官和組織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是人體的總指揮,主管人體的一切活動。故選A。18.(2024五上·臨安期末)當眼睛遇到強光時,會迅速閉上。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路線是( )。A.傳入神經→眼→神經中樞→眼→傳出神經B.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C.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D.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答案】B【知識點】神經系統【解析】【分析】 A:順序顛倒;CD:順序錯誤。B:正確;人體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需要經過感受刺激,然后傳入神經傳遞給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發出指令,傳出神經傳出指令,最后做出反應。神經就像電話線,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傳入神經是感覺神經,負責把信號從身體的各個器官傳遞到神經中樞。傳出神經負責把信號從神經中樞傳向身體各處。眼睛遇到強光照射時,會迅速閉上,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路線是:眼→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眼。19.(2024五上·臨安期末)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下列做法可以幫助你管理憤怒的是( )。A.不要多想,立即行動B.繼續做你在做的事C.把憤怒發泄在親朋好友上D.嘗試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答案】D【知識點】情緒管理【解析】【分析】 A:錯誤。立即行動易因情緒失控導致非理性行為,可能加劇矛盾或造成后果。B:錯誤。壓抑憤怒可能導致情緒累積,長期可能引發心理問題,或在后續事件中爆發更強烈情緒。C:將負面情緒轉移至他人會傷害人際關系,屬于 “攻擊性發泄”,違背情緒管理的 “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原則。D:深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經,抑制交感神經的 “戰斗或逃跑” 反應,快速降低心率和血壓,幫助理性思考。20.(2024五上·臨安期末)下列屬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沉迷網絡游戲 B.吃飯都吃十分飽C.經常戶外活動 D.先玩再熬夜寫作業【答案】C【知識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析】【分析】 A:錯誤。沉迷網游會導致:視力下降、頸椎損傷、睡眠紊亂。B:錯誤。過量飲食會增加胃腸負擔,誘發消化不良、肥胖。D:錯誤。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C:經常進行戶外活動有助于身體健康,可以提高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21.(2024五上·臨安期末)光和聲音都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 )【答案】錯誤【知識點】聲音的傳播;光的傳播【解析】【分析】 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生活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現象可以說明聲音能繞過障礙物繼續向前傳播,而光能否明顯繞過障礙物,與波長和障礙物尺寸的關系密切。22.(2024五上·臨安期末)通過眼睛可以觀察到河底的石塊位置很淺,所以可以下河玩水。【答案】錯誤【知識點】光的折射【解析】【分析】 通過眼睛觀察到河底石塊 “位置很淺”,這是由光的折射現象導致的視覺偏差,并非實際深度。光從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時,會發生折射現象,從水面上看,水中的物體的像在物體的上方,所以河水看起來比真實的水要淺一些,石塊實際位置較深不可以下河玩水。23.(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殼中充滿著炙熱的巖漿。( )【答案】錯誤【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地殼是由堅硬巖石構成,其下面是熾熱的由巖漿組成的軟流層,火山噴發是巖漿從破裂的地殼縫隙噴涌而出形成的。地殼整體為固態巖石圈層,巖漿僅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存在于地殼局部區域,而非 “充滿” 地殼,故題目表述錯誤。24.(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震時,如果來不及跑出教室,可用書包護頭,躲在課桌下。( )【答案】正確【知識點】安全常識【解析】【分析】 當地震發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曠處,意避開建筑物或危險物,來不及跑時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墻根下和堅固的家具旁,來不及跑出教室,身體蜷縮,雙手抱頭,將書包置于頭頂,盡量縮小身體暴露面積。膝蓋彎曲,抵住課桌腿,避免身體在震動中滑動。25.(2024五上·臨安期末)地球表面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答案】正確【知識點】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變化是由內、外力地質作用共同驅動的,這些過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26.(2024五上·臨安期末)在燃香實驗中,我們要每隔2分鐘吹一次燃著的香,防止它熄滅。( )【答案】錯誤【知識點】古代計時工具【解析】【分析】通常情況下,香在燃燒時并不需要每隔2分鐘吹一次,因為香設計上已經能夠自持燃燒。吹氣會加速空氣流動,雖可能補充氧氣,但同時也會帶走熱量。當氣流速度過快或持續吹氣時,帶走的熱量超過香燃燒釋放的熱量,反而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導致香熄滅。27.(2024五上·臨安期末)原子鐘精度非常高,已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答案】錯誤【知識點】計時工具【解析】【分析】 原子鐘雖精度極高,但受技術成本、體積和使用場景限制,尚未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28.(2024五上·臨安期末)橡皮筋不適合用來制作擺繩( )【答案】正確【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橡皮筋不適合制作擺繩,因其物理特性會直接影響擺的運動規律。29.(2024五上·臨安期末)情緒穩定,有自信心,有自控能力也是健康的表現。( )【答案】正確【知識點】情緒管理【解析】【分析】 “情緒穩定、有自信心、有自控能力” 屬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而健康的定義涵蓋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多維度。30.(2024五上·臨安期末)多吃些保健產品有利于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答案】錯誤【知識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析】【分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以科學飲食和生活方式為基礎,盲目服用保健品可能帶來多種風險。31.(2024五上·臨安期末)將有關光的現象與原理用線連起來。【答案】【知識點】光的傳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皮影戲、射擊時瞄準目標屬于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遇到物體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質的現象。交警的黃色背心、自行車的反光鏡是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用放大鏡看指紋、魚缸里多出的魚尾巴是光的折射。32.(2024五上·臨安期末)將器官與其在人體的位置用線連起來。【答案】【知識點】心臟的運動;大腦的結構;大腦的作用與保護【解析】【分析】 左上腹:胃、脾臟、胰腺(部分);右上腹:肝臟、膽囊;腰部兩側:腎臟;下腹部:膀胱、大腸(直腸)33.(2024五上·臨安期末)實驗小組將一枚硬幣放在不透明的盆中進行觀察。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1所示,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 )。A.光發生了反射 B.光發生了折射C.光發生了色散 D.光沿直線傳播(2)如圖2所示,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 )。A.光發生了反射 B.光發生了折射C.光發生了色散 D.光沿直線傳播(3)圖2所示是加水后看到硬幣的光路圖(部分),請你將光路圖補充完整。(4)如圖2所示,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 )。A.淺一些 B.深一些 C.位置不變 D.無法判斷(5)根據此次實驗,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如圖所示),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 )更利于叉到魚。A.a B.b C.c D.無法判斷【答案】(1)D(2)B(3)(4)A(5)C【知識點】光的傳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1)A(反射):反射需要物體表面反射光線,但此時光線因直線傳播被盆擋住,未發生反射現象。B(折射):折射發生在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如從空氣到水),而圖 1 中只有空氣,無折射條件。C(色散):色散是白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與題干情境無關。D: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當光線從硬幣反射出來后,由于盆壁的遮擋,光線無法到達眼睛A處,所以看不到硬幣。故選D。(2)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水作為介質,改變了光線的傳播路徑,使得光線能夠從硬幣反射后通過水面折射進入眼睛。故選B。(3)從硬幣反射的光線在水面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眼睛。(4)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淺一些)。由于光的折射,硬幣看起來會比實際位置更靠近水面。故選A。(5)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c)更利于叉到魚。因為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會因為光的折射看起來比實際位置淺,所以瞄準看到的魚的位置下方一點(c處)會更準確。故選C。(1)眼睛在A處恰好看不到硬幣,這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當光線從硬幣反射出來后,由于盆壁的遮擋,光線無法到達眼睛A處,所以看不到硬幣。故選D。(2)向盆里注滿清水后,眼睛在A處就能看到盆中的硬幣了,這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水作為介質,改變了光線的傳播路徑,使得光線能夠從硬幣反射后通過水面折射進入眼睛。故選B。(3)從硬幣反射的光線在水面發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眼睛。(4)眼睛在A處比真實看到的硬幣位置要(淺一些)。由于光的折射,硬幣看起來會比實際位置更靠近水面。故選A。(5)實驗小組認為漁民在漁船上叉魚時,看到的魚在b處,瞄準位置(c)更利于叉到魚。因為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會因為光的折射看起來比實際位置淺,所以瞄準看到的魚的位置下方一點(c處)會更準確。故選C。34.(2024五上·臨安期末)科學課上,我們做了“模擬火山噴發”實驗。(1)模擬“火山”的材料是 ,模擬“巖漿”的材料是 ,實驗時用 加熱,加熱模擬的是 。(2)本實驗過程中,為了安全,我們需要佩戴( )。A. B.C. D.(3)在實驗中,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把模擬巖漿的材料加水稀釋B.“火山口”不能被蓋住C.自“山頂”向下挖一個小洞到達底部D.用模擬材料堆成小山的形狀(4)下列地形中,與火山噴發有關的是( )。A.珠穆朗瑪峰 B.新疆魔鬼城 C.通天河蛇曲 D.長白山天池【答案】(1)黏土;番茄醬;酒精燈;地球內部的熱量(2)C(3)B(4)D【知識點】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殼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巖漿像燒熔了的玻璃似的通過巖石空隙或裂縫向上運動。地殼運動破壞地下的平衡,在上升過程中,有的會冷卻下來形成巖石,有的會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1)實驗材料中,土豆泥模擬火山、番茄醬模擬巖漿,實驗時我們會用酒精燈對火山進行加熱,酒精燈加熱模擬地殼深處的高溫狀態。要對基礎知識記牢會運用起來。(2)A:安全帽用于保護頭部,防止高空落物砸傷;B:口罩用于預防呼吸道交叉感染;D:手套保護手,防止擦傷或燙傷。C:護目鏡保護眼睛不受傷害,方便實驗。本實驗過程中,故選C。(4)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由地殼板塊的碰撞抬升形成;新疆魔鬼城是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通天河蛇曲是由河流侵蝕和地質構造活動共同作用形成的。長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湖。故選D。(1)實驗材料中,土豆泥模擬火山、番茄醬模擬巖漿,實驗時我們會用酒精燈對火山進行加熱,酒精燈加熱模擬地殼深處的高溫狀態。(2)本實驗過程中,為了安全,我們需要佩戴護目鏡。隨著酒精燈的加熱,火山會進行噴發,護目鏡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不受熱氣傷害。故選C。(3)在實驗中,山頂的土豆泥要比其他地方薄一些,這樣方便番茄醬溢出,故選B。(4)長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湖。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由地殼板塊的碰撞抬升形成;新疆魔鬼城是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通天河蛇曲是由河流侵蝕和地質構造活動共同作用形成的。故選D。35.(2024五上·臨安期末)為了探究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實驗小組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四個擺的擺繩長度不同,最短的為25厘米。數據如下表。組別 擺動5次所需時間(單位:秒)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一 5.03 4.95 5.05二 8.18 8.20 8.22三 3.73 3.80 3.76四 11.87 11.90 11.81(1)擺在擺動時的計數方法應該是( )。A.來回算1次 B.來回算2次C.擺到最低點算1次 D.擺到最高點算1次(2)每組的三個數據都不一樣,可能的原因是( )。A.數數出錯,需要重新實驗B.計時出錯,需要重新實驗C.放擺錘位置不一致,需要重新實驗D.無法避免的誤差,無需重新實驗(3)分析每組數據可以發現: 。(4)不同小組所用的時間差距很大,主要的原因是( )不同。A.擺錘質量 B.擺繩長短 C.擺幅大小 D.擺錘材料(5)四個小組中,第( )組的擺繩長度最接近25厘米。A.一 B.二 C.三 D.四【答案】(1)A(2)D(3)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不同(4)B(5)C【知識點】擺運動快慢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沒有關系,但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擺線越長,擺動的速度越慢;擺線越短,擺動的速度越快。(1)擺動計數方法(選 A)單擺完成一次 “來回” 運動(從起點出發再回到起點)為一次全振動,計數 1 次。(2)實驗數據差異原因(選 D)實驗中存在測量工具精度、環境干擾等不可避免的誤差,只要數據趨勢符合規律,無需重新實驗。(3)擺動次數差異的影響因素擺動次數與擺線長度相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相同時間內次數越少);擺線越短,擺動越快。(4)小組時間差距主因(選 B)擺繩長度直接決定擺動周期:擺繩越長,周期越長,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越少,導致時間差距。(5)擺繩長度推斷(選 C)第三組擺動周期最短(速度最快),說明擺繩最短,最接近 25 厘米。(1)由于單擺一個來回,會回到原來的狀態,算一次全振動,故計數方法是單擺來回算一次,選A。(2)實驗中每組數據的差異可能是因為“無法避免的誤差,無需重新實驗”。在科學實驗中,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這些誤差可能是由于測量工具的限制、環境因素的變化或者是人為操作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只要這些誤差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它們通常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故選D。(3)通過分析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組別的擺在相同時間里擺動的次數確實存在差異。這表明擺動的次數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4)不同小組所用時間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擺繩長短”不同。擺繩的長度直接影響擺動的周期,擺繩越長,擺動周期越長,因此在相同時間內完成的擺動次數就越少。故選B。(5)根據擺線越長擺動的速度越慢和實驗數據,發現第三組的擺動周期最短,因此可以推斷第三組的擺繩長度最接近25厘米。故選C。36.(2024五上·臨安期末)如圖,實驗小組用吸耳球和軟管做了一個模擬心臟的裝置。(1)“用手擠壓吸耳球”模擬的是( )。A.橫膈肌收縮 B.心臟舒張C.心臟收縮 D.心臟收縮和舒張(2)當松開吸耳球時,觀察到紅墨水流動的方向是( )。A. B. C. D.(3)為了模擬同學在睡著時心臟的工作狀態,你認為按壓( )次比較合適。A.0 B.30 C.60 D.100(4)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 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 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5)下列關于心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會進行休息,它是不會累的B.身體強壯的同學跑步后恢復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時間比較短C.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能讓心臟更好地工作D.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心臟更加健康【答案】(1)C(2)A(3)C(4)血液;氧氣(5)A【知識點】心臟的運動【解析】【分析】(1)“用手擠壓吸耳球”實驗器材模擬對象洗耳球→心臟,塑料管→血管;擠壓洗耳球模擬心臟收縮(泵血)。(2)擠壓后松開的模擬意義:松開洗耳球模擬心臟肌肉舒張,此時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對應選項 A。(3)人睡著時的心率模擬;正常睡眠時心率約 60 次 / 分鐘,故按壓次數選 60 次。(4)心臟跳動規律收縮→血液壓入動脈,舒張→血液從靜脈回流;每 “收縮 + 舒張” 為 1 次心跳。舒張期長于收縮期,保證心肌休息和血液回流。(5)心臟功能與健康,心臟持續跳動推動血液循環,運輸營養和氧氣。選項 A 錯誤:心臟跳動間隙會休息,非 “一直超負荷”。(1)在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中,洗耳球相當于心臟,塑料管相當于血管。實驗中擠壓吸耳球的動作是模擬心臟的收縮。(2)在模擬心臟跳動的實驗中,擠壓后松開洗耳球是在模擬心臟肌肉舒張,血液由心臟流向全身,故A符合題意。(3)人在睡著時心率通常在60次左右,因此按壓60次比較合適。(4)心臟總是有規律地收縮和舒張,收縮時,心臟把血液壓入動脈,舒張時,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心臟每次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稱心跳一次。心臟每跳動一次, 心房、心室的舒張期比收縮期要長一些, 結果使心肌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并使血液充分地流回到心臟。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氧氣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5)心臟每時每刻都在跳動,是為了讓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和氧氣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會短暫休息,但長時間超負荷運作會使其疲勞。選項A表述錯誤。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冊期末考試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