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科學觀念:知道測量的意義,了解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記錄長度測量的結果,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科學思維:形成估算的能力和正確的實驗習慣。探究實踐:通過操作練習,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培養估測能力和正確細致實驗習慣。提升動手能力。態度責任: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態度,激發學習科學興趣。1.常用的長度單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答案】D【詳解】常見的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如下:1m=10dm=100cm=1000mm=106μm;因此長度單位的大小順序為:m>dm>cm>mm>μm。故D正確,ABC錯誤。2.經過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度為26cm,那么,在此測量中“公認的標準量”是指( )A.書 B.所用的尺 C.26cm D.1m【答案】D【詳解】為了比較不同物體的一些物理性質,需要進行測量,而要進行測量,人們引入了比較標準,而使用的測量工具是大家公認的比較標準,在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度時,其公認標準量是1m。故選D。3.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A.1.8米=1.8×1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答案】D【詳解】A.換算過程缺少單位,故A錯誤。B.“1.8米×1000”得到的單位不是毫米,故B錯誤。C.“1.8米×1000毫米”得到的單位不存在,故C錯誤。D.換算進率及過程正確,故D正確。故選D。4.如圖為某同學在三個不同位置測量元硬幣的直徑,測得L1=25.lmm,L2=25.2mm,L3=25.4mm,則該一元硬幣真實直徑最接近的值為( )A.25.1mm B.25.2mm C.25.3mm D.25.4mm【答案】B【詳解】測量長度時,為了減小誤差,應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所以該一元硬幣真實直徑最接近的值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5.如圖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損的刻度尺測量橡皮的長度,長度為(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答案】C【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2)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1.00cm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1.00cm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詳解】圖示刻度尺1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為1mm,圖中起始端刻度值為1.00cm,末端刻度值為3.15cm,物體長度為3.15cm 1.00cm=2.15cm。故選C。【點睛】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刻度要緊貼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如圖所示,用厚刻度尺測量木塊長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B【詳解】AD.根據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可知,測量物體長度時,厚刻度尺有刻度的一側要緊貼被測物體,而兩圖中可看出,刻度尺有刻度的一側未緊貼被測物體,故AD錯誤;B.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有刻度線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故B正確;C.刻度尺未與被測物體平行放置,故C錯誤。故選B。7.隔壁王師傅家的玻璃窗壞了,要你給他配玻璃,你會選擇下列測量工具(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D.以上三種都不對【答案】A【詳解】A.最小刻度是1毫米刻度尺,用來測玻璃合適,故A符合題意;B.最小刻度是1厘米刻度尺分度值較大,測量結果偏差較大,故B不符合題意;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分度值大,測量結果偏差大,故C不符合題意;D.因為BC不符合題意,故D也不符合題意。8.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商鞅規定: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按此規定,一名普通中學生正常行走時,1“步”的距離最接近( )A.1mm B.1cm C.1m D.1km【答案】C【詳解】依題意得,規定中的1“步”的距離為現代表達中兩步的距離,現代一步的距離約為50cm,故此規定的1“步”的距離約為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9.寧波市有一棵連理樹——樟抱榕,其中樟樹有1300余年樹齡,該樹蒼勁蓬勃,常年枝葉蔥綠,樹干要2位同學手拉手,才能把它圍起來,那么它的周長可能是( )A.10厘米 B.10分米 C.0.3米 D.3米【答案】D【詳解】中學生兩臂伸直,兩中指指尖的距離約為1.55m,二位同學手拉手剛好能把樹圍起來,那這棵大樹的周長可能是2×1.55m=3.1m=31分米=3.1m.故選D.10.要測量1分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選項是(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分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分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分硬幣的厚度【答案】D【詳解】1分硬幣的厚度太小,直接用刻度尺測量誤差太大,應采用疊加法,先測出10個1分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得到一個1分硬幣的厚度。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11.測量是一個把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小明用一根細繩比較甲乙兩個文具盒的長度,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測量的過程。在這一測量過程中,標準量為(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細繩 D.無法確定【答案】C【詳解】小明根據甲乙兩個文具盒與繩子長度的關系來得出文具盒的大小,因此標準量為細繩,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2.如下四圖分別表示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厚度、硬幣直徑、銅絲直徑、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測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答案】D【詳解】甲圖中,物理課本一張紙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測物理課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課本紙的張數,采用的方法叫累積法;乙圖中,由于乒乓球直徑的長度端點位置不易確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測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將待測物體卡住,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轉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平移法;丙圖中,銅絲直徑很小,無法直接測量,把銅絲緊密的繞在鉛筆上,用刻度尺測量出銅線圈的總長度,數一下銅絲一共的匝數,然后計算銅絲的直徑,采用的方法叫累積法;丁圖中,海底深度無法直接測量,利用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時間,利用公式計算即可,采用的方法叫轉換法,所以甲、丙所用的方法相同,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3.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 )A.刻度不均勻的尺 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 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答案】A【詳解】A.如果刻度不均勻,則測出物體的長度不準確,故A符合題意;B.若刻度尺的長度比物體短,可以進行分段測量,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B不符合題意;C.測量物體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刻度尺,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可以測出教科書的長度,故C不符合題意;D.如果刻度尺的零刻線磨損時,可以從其它整數刻度開始,也可以測出物體的長度,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4.如圖中硬幣的直徑為 cm。選用這一刻度尺對另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cm。 【答案】 2.54(2.53~2.55均給分) 12.35【詳解】[1]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5.00cm對齊,右側與7.60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7.60cm-5.00cm=2.60cm[2]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該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15.小明在科學上有一個毛病,測量值總是忘單位。請幫小明在下列數值后填上適當的單位(請用有關符號表示)。(1)珠穆朗瑪峰的海拔是8844.43 ;(2)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0.2 ;(3)籃球中鋒姚明身高是226 ;(4)大拇指指甲的寬度為1 。【答案】 m; dm; cm; cm16.小樂要從學校步行去區少年宮。出發前,老師給小樂布置了一個任務:“不使用任何工具,僅利用學校的250米跑道,粗略測出從學校步行去區少年宮的路程”。(1)請你幫小樂設計一個合理方案 (方案中測量的數據需用符號表示);(2)寫出學校到少年宮的路程的表達式 。【答案】 見解析【詳解】(1)[1]小樂沿著跑道走一圈,數出所用的步數n0 ,算出一步的長度L,則,然后小樂數出從學校到少年宮所用的步數n。(2)[2]則學校到少年宮的路程為。17.如圖表示用圓規測某曲線長度L的一種方法:將圓規兩腳分開,測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s,如圖甲;再用圓規腳去分割曲線,曲線被分割為10段,如圖乙。(1)圖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為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s為 cm;(2)該曲線的長度L= cm。【答案】(1) 1mm 0.50(2)5.0【詳解】(1)[1]由圖甲可知,1cm被平均分成10小格,1小格長為0.1cm,合1mm,則直尺的最小刻度為1mm。[2]由圖甲可知,圓規的一只腳在刻度尺的3.00cm處,圓規的另一只腳在刻度尺的3.50cm處,則圓規兩腳間的距離s=3.50cm-3.00cm=0.50cm(2)曲線被分割為10段,每段長與圓規兩腳間的距離相同,則曲線的長度L=10s=10×0.50cm=5.0cm18.對研究對象進行定量描述時,必須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1)測量是一個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科學上規定長度的常用單位為米(m),教室內下列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 m的是 (填序號);①教室門的寬度 ②教室的高度③教室前黑板的長度(2)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測量數據準確性的前提。圖甲是某同學在測量時的情景,請你指出錯誤之處: ;(3)如圖乙所示為小蓮用刻度尺測量物塊的長度,此時物塊的長度可記為 。【答案】(1)①(2)刻度尺沒有對準待測物體(3)1.90cm【詳解】(1)教室門的寬度約為1m,教室的高度約為3m,黑板的長度約為4m,因此長度最接近1 m的是①。(2)圖甲中刻度尺沒有與被測物體緊貼,所以測量方式是錯誤的。(3)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讀數時要估讀一位,左側對應7.90cm,右側對應9.80cm,可知物體的長度為1.90cm。19.用皮尺測量長度時,如果皮尺沒有充分拉直來測量,那么測量結果將( )A.偏大 B.偏小C.不受影響 D.不能確定【答案】A【詳解】用皮尺測量長度時,如果皮尺沒有充分拉直,皮尺由于彎曲皮尺的長度比實際長度變短,用沒有充分拉直的皮尺測量物體長度,物體的真實值不變,因此其測得的結果比真實值偏大,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20.某同學測得一物體的長度是1.240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計值是4C.測量結果的準確值是1.24米 D.測量結果精確到1毫米【答案】C【詳解】用此刻度尺測量的身高為1.240m,數據的倒數第二位4對應的長度單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測量結果準確到1cm,準確值為1.24m,估讀值為0.000m,故C正確,ABD錯誤;21.一位同學用刻度均勻的米尺測量一張小桌面的邊長為0.98米,在將這把米尺跟標準米尺校對,發現此米尺的實際長度為1.002米,則這張小桌面的實際邊長約為( )A.大于0.98米 B.小于0.98米 C.等于0.98米 D.無法判斷【答案】A【詳解】一位同學用刻度均勻的米尺測量一張小桌面的邊長為0.98米,由題可知,發現長度是1m的米尺實際長度是1.002米,則每1cm的實際的長度為1.002cm,這把米尺的分度值大于實際值,所以課桌的實際長度應當大于0.98m。故選A。22.某同學用一把刻度均勻的米尺,測得小方桌的邊長為0.970m,后來把該尺與標準尺校對,發現它的實際長度是1.003m,則小方桌的每邊的實際長度是( )A.1.000m B.0.973m C.0.967m D.1.030m【答案】B【詳解】由測量結果的數值0.970m,可知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即該刻度尺的一格相當于實際長度1.003cm,讀數是0.970m,相當于97個1.003cm,故物體的實際長度應該是97×1.003cm=97.291cm≈97.3cm=0.973m故選B。23.小紅和小明各自用刻度尺測量同一張課桌桌面的長度。小紅測量的結果是122.9厘米,小明測量的結果是1.23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小紅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B.測量的準確程度取決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C.兩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D.兩人中至少有一個測量結果是錯誤的【答案】B【詳解】小紅測量的結果為122.9cm,小明測量的結果是1.23m=123cm,兩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不相同的,小紅是1cm,小明是1dm,故AC錯;小紅和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測物體的準確程度取決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B正確;兩人的結果不一樣,是因為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兩個都是正確的。故D錯誤。24.要測量如圖中所示的一根曲線的長度,你認為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線上從起點到終點慢慢移動,直接讀出數值B.用一條無彈性的細絲線與曲線完全重合,在絲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把絲線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距離,即是曲線的長度C.用橡皮筋代替細絲線,測量過程同BD.上述方法均很好【答案】B【詳解】A.用刻度尺直接測量,不準確,不方便,與題意不相符;B.用細絲線代替了曲線,化曲為直,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便于測量,與題意相符;C.用橡皮筋代替細絲線,不準確,因為橡皮筋有彈性,把它拉直后測量值會發生變化,與題意不相符;D.上述方法均很好與題意不相符。25.小科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四次測量記錄的結果分別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對測量結果分析正確的是( )A.若采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可以消除誤差B.誤差總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測量結果都是正確的C.數據“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讀的D.用正確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該書寬度是12.35cm【答案】D【詳解】A.采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可以測量的數值更接近準確值,可以減小誤差,不可以消除誤差,故A錯誤;B.由記錄的結果可以看出12.46cm與其它三個數值準確值不同,相差較多,所以它是一個錯誤的結果,故B錯誤;C.長度的記錄的數值包括真實值和估計值兩部分,刻度尺讀數應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所以第二個數據“12.36cm”中的“6”是估讀的,故C錯誤;D.可以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所以書的寬度為故D正確。故選D。26.在“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的實驗中,小金和小科兩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分別如圖所示。(1)從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填“小金”或“小科”)同學的測量方法正確;他所測得木塊的長度為 cm;(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確的方法測量科學教科書的寬度,五次結果分別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則最終的測量結果應記作 cm。【答案】(1) 小金 3.80(2)18.43【詳解】(1)[1]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應緊貼被測部分,由圖知道,小金同學的測量方法正確。[2]圖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則木塊的長度為3.80cm。(2)在實驗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故終的測量結果應記作27.如圖,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測出一個圓柱體的直徑和高度。請分析回答:(1)用如圖方式對圓柱體的直徑進行測量,其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編號)測量出直徑為 cm;A. B.C. D.(2)用如圖方式對圓柱體的高度進行測量,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填字母編號)A. B.C. D.(3)小科同學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對圓柱體的高進行了五次測量,數據記錄下表:實驗次數 1 2 3 4 5測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上表記錄的數據中存在錯誤的是第 次(填序號);小科同學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此圓柱體的高的最終結果為 。【答案】(1) A 1.00(2)C(3) 4減小誤差 17.71cm【詳解】(1)[1]A.由于難以確定圓心的位置,圓柱體的直徑難以直接進行測量,可以利用三角板平移到刻度尺是測量,測量時,被測物起點應對準零刻度線或整刻度線,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緊貼刻度尺,另一條直角邊緊貼圓柱體,故A正確;B.刻度尺下端沒有從零刻度的位置開始測量,圓柱體下方的刻度不能準確讀出,故B錯誤;C.圓柱體下方的讀數準確,上方三角板的一個頂點與刻度尺接觸,不一定準確,故C錯誤;D.刻度尺下端沒有從零刻度的位置開始測量,圓柱體下方的讀數不準確,上方的三角板斜邊與圓柱體接觸,不能準確讀出圓柱體上邊緣的刻度,故D錯誤。故選A。[2]由A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圓柱體的下邊緣對齊零刻度,圓柱體的上邊緣對齊刻度為1.00cm,所以測量出圓柱體的直徑為1.00cm。(2)長度測量時,刻度尺有刻度一側應緊貼被測物,被測物起點應對齊零刻度線或整刻度線,讀數時視線與刻度面垂直,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3)[1]由表中記錄的數據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17.18cm的準確值為17.1cm,與其它測量結果的準確值差異太大,屬于錯誤結果。[2]由于一次測量得出的結果誤差較大,小科同學多次測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減小誤差。[3]圓柱體的高的最終結果28.如圖所示的是從高空俯拍到的一條彎彎的道路的照片,我們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巧妙粗略地測出照片中道路的長度。(1)用圓規測曲線長度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①先將圓規兩腳分開,測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l,②再用圓規在圖上將所要測量的道路分段,記下分割的總段數n,③然后計算曲線的長度 。(2)甲、乙兩同學用上述的方法分別測量同一曲線的長度,他們分別選取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5mm、10mm,他們的測量方法、讀數、記錄、計算均正確,那么, (填“甲”或“乙”)的測量結果較準確,他們的測量結果都 (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2) 甲 偏小【詳解】(1)③先將圓規兩腳分開,測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l,將所要測量的道路分成n段,每段的長度為l,曲線的長度。(2)[1]如圖可知道路是彎曲的,由多段弧線組成,甲乙同學分別選取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5mm、10mm時,由于5mm更接近所測量弧線的長度,故甲的測量結果較準確。[2]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圓規測出的是兩點間的直線距離,而道路的形狀是弧線,因此測量結果會偏小。29.在學習長度測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數測量學校到家的距離。【步距測量】小科在微濕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進,測量步距。方式1:慢跑 方式2:慢走(1)請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并說明理由 ;(2)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后,小科在濕地上進行測量,標記步距為s。下列測量方式正確的是 ;A. B. C.【方法遷移】(3)小科想用自行車測量學校到家的路程。請說出具體方法 。【答案】 慢走。微濕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濕滑的,容易摔倒,每次邁開步子要均勻,不要大小不一致 A 先測出踏板轉一圈時輪胎運動的距離,再數出自己蹬了多少圈,然后計算總長度【詳解】(1)[1]由于微濕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濕滑的,容易摔倒,每次邁開步子要均勻,不要大小不一致,依次采用慢走的方式。(2)[2]算距離是以鞋尖和鞋尖的距離,或者鞋跟與鞋跟的距離,故A符合題意。(3)[3]用自行車測量學校到家的路程,先測量出自行車車輪轉動一圈的長度,騎車回家,記錄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圈數/后面坐一個人記錄車輪轉動的圈數/推著車,記錄車輪轉動的圈數,長度乘以圈數則是距離。30.小科同學家里裝修,所用墻紙的規格是“(寬長),厚度”,小科選取一張廢棄的墻紙,想測量一下墻紙厚度是否屬實,實驗步驟如下:A:用刻度尺測出廢棄墻紙長度為。B:把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圈。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用刻度尺測出圓環的直徑為。(1)合理的實驗步驟后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有些步驟不一定需要。)(2)測得墻紙厚度的表達式是 ;(用所給字母表示)(3)該同學一共測了三次,每次墻紙都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進行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_____(選填字母)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B.墻紙厚度不均勻C.讀數時小數點點錯【答案】(1)BCD(2)(3)AB【詳解】(1)正確測量一張墻紙的方法:找一支圓鉛筆, 把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n圈,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用刻度尺測出圓 環的直徑為D2,所以步驟A沒有必要,正確的順序是BCD。(2)用圓環的直徑D2減去鉛筆的直徑D1除去2n就是墻紙的厚度, 所以墻紙的厚度的表達式為(3)A.人在繞紙的時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 緊程度不同,會產生誤差,故A符合題意;B.墻紙自身可能粗細不夠均勻,會導致誤差的產生 ,故B符合題意;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屬于測量錯誤,不屬于誤差,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AB。31.下表是國家標準鞋碼對應數據表,其中所指的腳長和腳圍如圖所示。鞋碼(碼)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腳長L______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腳圍C______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1)在(______)中寫出相應的長度單位: ;(選填“mm”、“cm”或者“dm”)(2)根據表中數據歸納出腳長L與腳圍C的關系:L= ;(3)現有一根足夠長的棉線和一把木質米尺,寫出測量腳圍的方法: 。【答案】 mm,mm C+15mm 見解析【詳解】(1)[1]人的腳長約24cm=240mm人腳圍約22cm=220mm故表格中長度單位都是mm。(2)[2]①當腳長L=220mm,腳圍C=205mm時,符合的數學關系式220mm-15mm=205mm②當腳長L=225mm,腳圍C=210mm時,符合的數學關系式225mm-15mm=210mm③當腳長L=230mm,腳圍C=215mm時,符合的數學關系式230mm-15mm=215mm余下的各組數據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因此腳圍C與腳長L的關系L=C+15mm(3)[3]用細線沿著腳圍處繞一圈,作上兩個標記,將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此細線的長度L,即是腳圍的長度。32.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C.用銅絲的長度L 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鉛筆桿上;E.數出排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n。(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錯誤的步驟應更正為 ;(2)某同學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同,產生誤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選填選項前的字母,至少有一個選項正確)A.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C.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____________。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樣; D.都有可能。【答案】(1) A 用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細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2)ABC(3)C【詳解】(1)[1]在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實驗中,不需要測出細 銅絲的長度,即沒有必要的步驟是A。[2]實驗中利用累積法測量銅絲的直徑,因此應該用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除以銅絲的圈數才能得到細銅絲的直徑,即更改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2)A.銅絲自身可能粗細不夠均勻,會導致誤差的產生,故A符合題意;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在測量中會產生誤差,故B符合題意;C.人在繞線的時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緊程度不同,會產生誤差,故C符合題意;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屬于測量錯誤,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BC。(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因為都做到了密繞,因此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是一樣的,故選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科學觀念:知道測量的意義,了解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記錄長度測量的結果,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科學思維:形成估算的能力和正確的實驗習慣。探究實踐:通過操作練習,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培養估測能力和正確細致實驗習慣。提升動手能力。態度責任: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態度,激發學習科學興趣。1.常用的長度單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2.經過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度為26cm,那么,在此測量中“公認的標準量”是指( )A.書 B.所用的尺 C.26cm D.1m3.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A.1.8米=1.8×1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4.如圖為某同學在三個不同位置測量元硬幣的直徑,測得L1=25.lmm,L2=25.2mm,L3=25.4mm,則該一元硬幣真實直徑最接近的值為( )A.25.1mm B.25.2mm C.25.3mm D.25.4mm5.如圖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損的刻度尺測量橡皮的長度,長度為(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6.如圖所示,用厚刻度尺測量木塊長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確的是( )A. B. C. D.7.隔壁王師傅家的玻璃窗壞了,要你給他配玻璃,你會選擇下列測量工具(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以上三種都不對8.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商鞅規定: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按此規定,一名普通中學生正常行走時,1“步”的距離最接近( )A.1mm B.1cm C.1m D.1km9.寧波市有一棵連理樹——樟抱榕,其中樟樹有1300余年樹齡,該樹蒼勁蓬勃,常年枝葉蔥綠,樹干要2位同學手拉手,才能把它圍起來,那么它的周長可能是( )A.10厘米 B.10分米 C.0.3米 D.3米10.要測量1分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選項是(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分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分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分硬幣的厚度11.測量是一個把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小明用一根細繩比較甲乙兩個文具盒的長度,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測量的過程。在這一測量過程中,標準量為(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細繩 D.無法確定12.如下四圖分別表示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厚度、硬幣直徑、銅絲直徑、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測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13.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 )A.刻度不均勻的尺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14.如圖中硬幣的直徑為 cm。選用這一刻度尺對另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cm。15.小明在科學上有一個毛病,測量值總是忘單位。請幫小明在下列數值后填上適當的單位(請用有關符號表示)。(1)珠穆朗瑪峰的海拔是8844.43 ;(2)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0.2 ;(3)籃球中鋒姚明身高是226 ;(4)大拇指指甲的寬度為1 。16.小樂要從學校步行去區少年宮。出發前,老師給小樂布置了一個任務:“不使用任何工具,僅利用學校的250米跑道,粗略測出從學校步行去區少年宮的路程”。(1)請你幫小樂設計一個合理方案(方案中測量的數據需用符號表示);(2)寫出學校到少年宮的路程的表達式 。17.如圖表示用圓規測某曲線長度L的一種方法:將圓規兩腳分開,測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s,如圖甲;再用圓規腳去分割曲線,曲線被分割為10段,如圖乙。(1)圖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為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s為 cm;(2)該曲線的長度L= cm。18.對研究對象進行定量描述時,必須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1)測量是一個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科學上規定長度的常用單位為米(m),教室內下列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 m的是 (填序號);①教室門的寬度 ②教室的高度 ③教室前黑板的長度(2)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測量數據準確性的前提。圖甲是某同學在測量時的情景,請你指出錯誤之處: ;(3)如圖乙所示為小蓮用刻度尺測量物塊的長度,此時物塊的長度可記為 。19.用皮尺測量長度時,如果皮尺沒有充分拉直來測量,那么測量結果將(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響 D.不能確定20.某同學測得一物體的長度是1.240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計值是4C.測量結果的準確值是1.24米 D.測量結果精確到1毫米21.一位同學用刻度均勻的米尺測量一張小桌面的邊長為0.98米,在將這把米尺跟標準米尺校對,發現此米尺的實際長度為1.002米,則這張小桌面的實際邊長約為( )A.大于0.98米 B.小于0.98米 C.等于0.98米 D.無法判斷22.某同學用一把刻度均勻的米尺,測得小方桌的邊長為0.970m,后來把該尺與標準尺校對,發現它的實際長度是1.003m,則小方桌的每邊的實際長度是( )A.1.000m B.0.973m C.0.967m D.1.030m23.小紅和小明各自用刻度尺測量同一張課桌桌面的長度。小紅測量的結果是122.9厘米,小明測量的結果是1.23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小紅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B.測量的準確程度取決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C.兩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D.兩人中至少有一個測量結果是錯誤的24.要測量如圖中所示的一根曲線的長度,你認為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線上從起點到終點慢慢移動,直接讀出數值B.用一條無彈性的細絲線與曲線完全重合,在絲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把絲線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距離,即是曲線的長度C.用橡皮筋代替細絲線,測量過程同BD.上述方法均很好25.小科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四次測量記錄的結果分別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對測量結果分析正確的是( )A.若采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可以消除誤差B.誤差總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測量結果都是正確的C.數據“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讀的D.用正確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該書寬度是12.35cm26.在“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的實驗中,小金和小科兩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分別如圖所示。(1)從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填“小金”或“小科”)同學的測量方法正確;他所測得木塊的長度為 cm;(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確的方法測量科學教科書的寬度,五次結果分別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則最終的測量結果應記作 cm。27.如圖,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測出一個圓柱體的直徑和高度。請分析回答:(1)用如圖方式對圓柱體的直徑進行測量,其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編號)測量出直徑為 cm;A. B. C. D.(2)用如圖方式對圓柱體的高度進行測量,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填字母編號)A. B. C. D.(3)小科同學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對圓柱體的高進行了五次測量,數據記錄下表:實驗次數 1 2 3 4 5測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上表記錄的數據中存在錯誤的是第 次(填序號);小科同學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此圓柱體的高的最終結果為 。28.如圖所示的是從高空俯拍到的一條彎彎的道路的照片,我們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巧妙粗略地測出照片中道路的長度。(1)用圓規測曲線長度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①先將圓規兩腳分開,測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l,②再用圓規在圖上將所要測量的道路分段,記下分割的總段數n,③然后計算曲線的長度L= 。(2)甲、乙兩同學用上述的方法分別測量同一曲線的長度,他們分別選取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5mm、10mm,他們的測量方法、讀數、記錄、計算均正確,那么, (填“甲”或“乙”)的測量結果較準確,他們的測量結果都 (填“偏大”或“偏小”)。29.在學習長度測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數測量學校到家的距離。【步距測量】小科在微濕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進,測量步距。方式1:慢跑 方式2:慢走(1)請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并說明理由 ;(2)選擇合適的前進方式后,小科在濕地上進行測量,標記步距為s。下列測量方式正確的是 ;A. B. C.【方法遷移】(3)小科想用自行車測量學校到家的路程。請說出具體方法。30.小科同學家里裝修,所用墻紙的規格是“(寬長),厚度”,小科選取一張廢棄的墻紙,想測量一下墻紙厚度是否屬實,實驗步驟如下:A:用刻度尺測出廢棄墻紙長度為L1。B:把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圈。C: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D:用刻度尺測出圓環的直徑為D2。(1)合理的實驗步驟后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有些步驟不一定需要)(2)測得墻紙厚度的表達式是 ;(用所給字母表示)(3)該同學一共測了三次,每次墻紙都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進行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選填字母)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 B.墻紙厚度不均勻 C.讀數時小數點點錯31.下表是國家標準鞋碼對應數據表,其中所指的腳長和腳圍如圖所示。鞋碼(碼)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腳長L______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腳圍C______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1)在(______)中寫出相應的長度單位: ;(選填“mm”、“cm”或者“dm”)(2)根據表中數據歸納出腳長L與腳圍C的關系:L= ;(3)現有一根足夠長的棉線和一把木質米尺,寫出測量腳圍的方法: 。32.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L1;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C.用銅絲的長度L 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鉛筆桿上;E.數出排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n。(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錯誤的步驟應更正為 ;(2)某同學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同,產生誤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選填選項前的字母,至少有一個選項正確)A.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C.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____________。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樣 D.都有可能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核心素養】1.2 科學測量(第1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