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聯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優美的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優秀的古詩詞常常寄寓著詩人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曹操對“天下歸心”的渴望,陶淵明“復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教材在詩歌單元教學中優先選擇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編者對傳統文化影響學生人生觀作用的重視。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古代詩歌的學習,具有了初步古代詩歌鑒賞和探究能力,高中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課時目標:1:熟讀(成誦)詩歌,了解陶淵明其人其文;2:解讀意象,把握意境;3:領悟詩人田園情懷,體會田園情趣。4:比較《短歌行》和《歸園田居》主題、情感表達、意象運用和詩歌風格特色教學重難點:1: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讀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并爭取熟讀成誦。2:賞析意象(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通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詩歌意境。3: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歌的突破口之一,希望通過背景引入,引導學生深刻,全面的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學習活動:一、熟讀(成誦)詩歌,了解陶淵明其人其文;1. 復習:齊背曹操《短歌行》2.導入:《短歌行》中,曹操一再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業的宏愿,與陶淵明的歸隱田園作對比,追問田園有什么吸引陶淵明,引入課堂——激趣、設疑,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展示教學目標)3.檢查預習,理解內容。全班齊讀,然后正音,評點。要求準確地朗讀全詩,強調易錯字、關鍵字。正音:羈鳥(jī) 守拙(zhuō) 榆柳(yú) 樊籠(fán) 蔭(yìn) 曖曖(ài)4.釋義,譯詩。了解學生的學情,疏通詩歌含義,用現代漢語翻譯每一句詩的意思,為詩歌講解奠定文本基礎。釋義:韻:氣質,情致。羈鳥:被關在籠中的鳥。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蔭:遮蔽。墟里:指村落。虛室:靜室。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里指束縛本性的俗世。譯詩:從小就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我的性格本來就愛好山野。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啊。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我來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我的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也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蕩。狗在深巷子里叫,雞在桑樹頂上鳴。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我,居住空房中有的是空閑時間。我長久地被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二、解讀意象,把握意境(意境)1.以“陶淵明的園田有方宅,還有……”引導學生找尋意象。合作閱讀:“開荒南野際,……虛室有余閑。”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品味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境:典型意象的組合,白描手法,以動寫靜,比喻,反襯。重點不僅僅放在解讀寫法上,更重在讓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讀出田園的寧靜、清凈、自由、和諧之美,最終將學生引導到對陶淵明的心境的解讀上來。中間八句主要是寫景,在景物描寫中透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如“曖曖遠人村,……雞鳴桑樹顛”一段,以動寫靜,繪聲繪色,構成了一幅淳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的村居圖,同時寄寓了詩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詩人運用比喻和反襯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愛憎之情。詩人寫田園景物,用實筆描繪,使之具體形象,生動美好;而寫官場生活,則用比喻,如“塵網”“樊籠”等,使人望而生惡,以反襯田園生活,就更加激起人們對污濁的仕宦生涯的厭惡和對淳真的田園生活的熱愛。語言樸素自然,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雞鳴”等。2.提出問題:陶淵明的田園到底美不美?讓學生結合詩句,帶著想象走進詩境,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討論。本來是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詩人描寫了恬靜、幽雅的田園風光,它空闊、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里”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就覺得處處皆美、其樂無窮了,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親切而欣慰。3.小結學生的討論結果。請學生帶著情感誦讀以上詩句,以加深印象。三、領悟詩人田園情懷,體會田園情趣1.提出問題:前面欣賞的詩句已經寫盡“田園”,那么在剩下的詩句中陶淵明到底想說什么?朗誦,研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引導學生學會從關鍵字詞句入手,把握詩人情感,分析人物形象。開頭兩句總領全詩,中間幾處照應題旨,最后兩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籠”扣“塵網”,以“復得”應“誤落”,以“自然”應“丘山”,互為映帶,以結全篇。我們從“塵網中”可讀出陶淵明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惡之情。2.小結學生的發現,引導學生分析陶淵明形象。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和鄙棄官場的高潔情懷,這就是陶淵明!他的個性、品格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3.讓學生一起讀老師的解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陶淵明選擇回歸田園,其實是回歸了自我天性。“陶淵明的歸去,并不是因為‘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而是因為‘世與我而相違’,紛紛擾擾的世道與他‘守拙’的內心格格不入,他的歸隱,是忠于內心做出的選擇。陶淵明的歸去,不是‘渭水釣利、富春釣名’的別有所圖,也不似‘以己為高潔,以世俗為污濁’的自傲自矜。他的歸隱,是自然而然、真淳高潔的‘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真淳的內心使他不愿茍且逢迎,他翩然走出樊籠,返歸田園,讓自己久受羈勒的心靈去往一個寧靜恬淡的棲處。”四、拓展延伸1.給出二選一的訓練選擇,讓學生動筆寫作。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以“我愿意像陶淵明一樣”或“我不愿像陶淵明一樣”開頭,寫一段話表達你的人生志向,寫一段 100 字左右的話來概括陶淵明給你的生涯規劃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學生在評價陶淵明人生選擇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生涯規劃之途。——表達觀點,訓練文段寫作能力。2.展示訓練結果,老師簡單點評。3.分享教師寫作,組織學生齊讀(背誦)。我們要像陶淵明一樣,超越塵俗的紛擾和誘惑,順應內心的呼喚,忠誠靈魂的選擇,在萬丈紅塵中做一回真實的自己,我的人生我主宰,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許“我太難了",但身與心、靈與肉的結合,永遠是執著前行的方向。我們不要像陶淵明一樣,讓美好的青春歲月虛擲在名韁利鎖之中,腐蝕自我的靈魂,結果用誤區和愧悔給人生買單。當然,陶淵明還是規劃好了自己的人生,放歌田園,縱情自我,不過這只是在東籬、南山之下悠然,我們要的是格局和視野,我們要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砥礪出不辜負新時代的大我。比較閱讀4.《短歌行》和《歸園田居》都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優秀作品,它們在主題、情感表達、意象運用和詩歌風格上各有特色。以下為比較內容:《短歌行》:主題:表達了曹操對賢才的渴望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展現了志士的雄心壯志。情感基調:前半部分沉郁蒼涼,后半部分慷慨激昂。《歸園田居》:主題:表達了陶淵明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官場黑暗的厭倦,展現了隱士的節操和情懷。情感基調:整首詩洋溢著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意象與語言風格 1《短歌行》:意象:使用了朝露、酒、杜康等意象,以及青青子衿、明月、烏鵲等自然景物,用以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語言風格: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獨自的“慷慨悲涼”的風格。《歸園田居》:意象:使用了草屋、榆柳、桃李等田園風光的意象,以及人村、墟里、狗吠、雞鳴等鄉村生活的細節。語言風格:以白描手法為主,語言質樸自然,直接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詩歌技巧《短歌行》:技巧:運用了設問、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歸園田居》:技巧:主要運用了比喻和白描手法,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鄉村生活,直接傳達詩人的情感。作者背景《短歌行》:作者:曹操,54 歲,統一了北方,志在統一天下。《歸園田居》:作者:陶淵明,29 歲做官,41 歲辭官歸隱,熱愛田園生活。通過比較鑒賞,我們可以看到《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在主題、情感表達、意象運用和詩歌風格上都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兩位詩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追求。5.總結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舍棄都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理想!曹操找到了統一天下的夢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里,每個人都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活出自己的精彩!把這句話送給大家。下課!作業設計1 誦讀全詩2 以“心靈的召喚”為話題寫一段文字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