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化學期中練習考生注意:1.化學部分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按要求在答題紙上規定的位置作答,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一律無效。可能會用的元素信息:1 H 氫 1 6 C 碳 12 7 N 氮 14 8 O 氧 16 11 Na 鈉 23 17 Cl 氯 35.51.水的自然循環之旅1.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具有獨特的物理性質與循環規律。在常溫下,水以液態存在,受熱可蒸發為氣態(水蒸氣),遇冷則凝結為液態或凝固為固態(冰)。水循環包括蒸發、凝結、降水和徑流等過程(如圖所示),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然而,全球淡水資源僅占2.5%,其中可利用的不足1%,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水蒸發是由于水發生了___________(選填“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該過程需要___________(填“吸收”或“釋放”)熱量。從微觀角度看,水是由___________(用符號表示)構成的;液態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的大小___________(填“有”或“沒有”)變化,水分子的排列___________(填“有”或“沒有”)變化,水分子的運動速度___________(填“加快”或“減慢”)。(2)水在標準大氣壓下沸騰的溫度是___________℃,此時水從液態變為___________態。(3)冰川是水的___________態存在形式,冰川會浮在海面上是因為___________,冰川過度融化可能會帶來的問題是___________。(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A. 冰中的水分子處于靜止狀態B. 水的自然循環中,水的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C. 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D. 水資源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5)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主要意義是A. 加速巖石風化 B. 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C. 增加陸地礦物質 D. 提高大氣含氧量(6)節約用水是保護水資源的有效途徑。下列標志建議張貼在水龍頭旁的是A. B. C. D.(7)從保護水資源的角度考慮,下列措施正確的是A. 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 B. 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提高產量C.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后再排放 D. 推廣使用含磷洗衣粉(8)海水淡化是解決淡水危機的重要途徑,人類利用太陽能蒸餾器(見下圖)進行海水淡化。蒸餾法是利用海水中各成分___________的不同而分離出淡水。(9)自然界的降水往往呈酸性,原因是___________(用文字表達式表示)。(10)某同學認為“河流中的水日夜流入海洋,海水總量會持續增加”。請結合圖片,分析該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2魚缸水質凈化探秘2. 小靜的魚缸水變渾濁了,爸爸告訴他可以用家庭凈水裝置處理。裝置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蓬松棉;第二部分:活性炭;第三部分:離子交換樹脂(含)將水中的轉化為。處理后的水經檢測含有氯化鈉、少量氧氣和未去除的硝酸根離子()。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關于水的凈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沉降可以完全去除難溶性雜質B. 加入明礬可以去除可溶性雜質C. 通入氯氣消毒后得到的水是純凈物D. 水凈化的過程中既有化學變化也有物理變化(2)上述家庭凈水裝置中蓬松棉的凈水原理與下列哪種實驗操作最相似A. 沉淀 B. 過濾 C. 蒸餾 D. 吸附(3)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性,可去除水中的異味,處理后的水是___________(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4)經過離子交換樹脂處理后的水中,增加的微粒是___________(寫名稱,下同),減少的微粒是___________,水質的硬度會___________(選填“增加”或“降低”)。(5)氯化鈉是由___________(選填“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物質。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請畫出的原子結構示意圖___________。小靜想要進一步凈化魚缸中的水,查閱資料得知:由魚食殘渣和魚的排泄物進入水中,這些物質中的含氮有機質(如蛋白質等),在水中被腐敗菌分解,釋放出氨。氨會損傷魚類的鰓和體表、干擾生理功能,影響小魚的健康。在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等一系列微生物作用下氨會轉化成硝酸根離子,具體反應過程如下:(6)正確標出中氮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____。(7)硝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結合形成的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8)魚缸中的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過多會威脅小魚的健康。請根據上述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3.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化學密碼3. 2020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探測器抵達月球后,采集了約2千克的月壤樣本并帶回地球。科學家發現月壤中含有鐵、鈣、鎂、硅、氧等元素,并檢測到一種特殊資源——氦-3。氦-3是未來核聚變發電的理想燃料,地球儲量極低,而月球儲量可能高達百萬噸級。開發氦-3不僅能解決能源危機,還將助力中國航天實現更遠大的深空探索目標。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下表列舉月壤涉及的化學元素,寫出下列元素名稱或符號。元素名稱 ___________ 氦 ___________ 鎂 ___________元素符號 Fe ___________ Ca ___________ Si(2)月壤和地球上的土壤的組成有所不同。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___________。(3)月壤中含有橄欖石,橄欖石的化學式為,它由___________種元素組成,屬于___________(填“單質”或“化合物”)。(4)常用的火箭燃料有偏二甲肼、液氫或液態甲烷等。其中偏二甲肼和氧化劑混合后就能劇烈燃燒,推進火箭升空。偏二甲肼中碳原子、氫原子、氮原子的數目比為___________,各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______。偏二甲肼的相對分子質量是___________,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列式即可)。6噸偏二甲肼中,含氫元素的質量是___________噸。(5)下圖是甲烷與氧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保持甲烷化學性質的微觀粒子是___________(用符號表示)。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的相同點是___________。甲烷燃燒的過程中,沒有發生變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選填“分子”或“原子”)。(6)氦-3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分別為2和1,則氦-3的核電荷數為___________。地球上的氦元素往往以氦-4的形式存在,氦-3和氦-4的相同點是___________,不同點是___________。4.走進化學史話真理往往深藏于迷霧中,化學的探索史亦是如此——無數科學家在失敗與爭議中撥開迷霧,用智慧與堅持鑄就了今日的科學基石。材料1:人類對元素的認識古典時代:古希臘哲學家提出“四元素說”(水、火、土、氣),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組成。18世紀:拉瓦錫通過電解水實驗,發現水可分解為氫氣與氧氣,證明水是化合物而非單質,動搖了古典元素觀。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4. 實驗室進行電解水的實驗,實驗記錄如下:實驗步驟:①按如圖組裝實驗裝置;②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極現象;③用燃著的木條檢驗兩極產生的氣體。觀察記錄:①電極A端產生無色氣體,能使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②電極B端產生無色氣體,能被點燃并發出淡藍色火焰。根據實驗記錄,完成下列問題:(1)電極A、B端產生的氣體分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化學式),屬于___________(填“單質”或“化合物”),一段時間后A、B端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為___________,通過現象可判斷A處連接的是電源___________(選填“正”或“負”)極。(2)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該反應屬于______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3)通過該實驗能得出的結論:從宏觀角度分析,水由__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__元素組成;從微觀角度分析,電解水過程中發生改變的粒子是___________。5. 為證明氫氣燃燒的產物是水,進行如下實驗。(1)將電解水產生的氫氣通過盛有氧化鈣的A裝置后點燃。用手摸A裝置,感覺其外壁發熱,說明電解水產生的氫氣中含有___________,A裝置中發生的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___________,該反應屬于______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2)氫氣燃燒的微觀示意圖如下。補全方框中的圖形。6. 19世紀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繪制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如圖是元素周期表的硫元素,其中“16”表示___________,“32.06”錄示___________。硫元素屬于___________(選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材料2:構成物質的微粒之爭2.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論,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1811年,阿伏伽德羅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學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湯姆遜發現電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盧瑟福通過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核式模型”;玻爾引入量子化軌道理論,逐步揭示原子內部復雜結構。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7. 下列關于分子和原子說法正確的是A. 分子質量一定大于原子質量 B. 分子能構成物質,原子不能C. 分子可以再分,但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原子都不斷地運動8. 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該元素一個原子,還能表示該物質的是A. O B. Fe C. D.9. 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一個某原子的質量為,則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A. B. C. D.10. 科學無止境,精神永流傳。為相對原子質量測定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家是A. 侯德榜 B. 張青蓮 C. 袁隆平 D. 徐光憲11. 下列現象能用分子不斷運動解釋的是A. 濕衣服晾干 B. 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減小C. 花香四溢 D. 熱脹冷縮12. 下列物質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 液氧 B. 空氣 C. 水 D. 氫氧化鈣13. 完成表格:含義 ___________ 氧化亞鐵 ___________符號 2H ___________含義 氯化鈣 ___________ 氧化鋁中鋁顯+3價符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2025學年第二學期八年級化學期中練習考生注意:1.化學部分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按要求在答題紙上規定的位置作答,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一律無效。可能會用的元素信息:1 H 氫 1 6 C 碳 12 7 N 氮 14 8 O 氧 16 11 Na 鈉 23 17 Cl 氯 35.51.水的自然循環之旅【1題答案】【答案】(1) ①. 物理變化 ②. 吸收 ③. H2O ④. 沒有 ⑤. 有 ⑥. 加快(2) ①. 100 ②. 氣(3) ①. 固 ②. 冰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③.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等 (4)C (5)B (6)B (7)C(8)沸點 (9)(10)不正確。因為海水會蒸發,蒸發的水蒸氣會通過水汽輸送等環節形成降水回到陸地,維持著全球水量動態平衡,所以海水總量不會持續增加2.魚缸水質凈化探秘【2題答案】【答案】(1)D (2)B(3) ①. 吸附 ②. 混合物(4) ① 鈉離子 ②. 鈣離子 ③. 降低(5) ①. 離子 ②.(6)(7)NaNO3 (8)亞硝化細菌會促使氨反應生成H+,溶液酸性增強,不利于小魚生存,所以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過多會威脅小魚健康3.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化學密碼【3題答案】【答案】(1) ①. 鐵 ②. 鈣 ③. 硅 ④. He ⑤. Mg (2)鋁(3) ①. 4##四 ②. 化合物(4) ①. ②. ③. 60 ④. ⑤. 0.8(5) ①. ②. CH4 ③. 都含有氧原子 ④. 原子(6) ①. 2 ②. 質子數相同##核電荷數相同 ③. 中子數不同4.走進化學史話真理往往深藏于迷霧中,化學的探索史亦是如此——無數科學家在失敗與爭議中撥開迷霧,用智慧與堅持鑄就了今日的科學基石。材料1:人類對元素的認識古典時代:古希臘哲學家提出“四元素說”(水、火、土、氣),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組成。18世紀:拉瓦錫通過電解水實驗,發現水可分解為氫氣與氧氣,證明水是化合物而非單質,動搖了古典元素觀。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4題答案】【答案】(1) ①. O2 ②. H2 ③. 單質 ④. ⑤. 正(2) ①. ②. 分解(3) ①. 氫 ②. 氧 ③. 水分子【5題答案】【答案】(1) ①. 水蒸氣 ②. ③. 化合(2)【6題答案】【答案】 ①. 原子序數 ②. 相對原子質量 ③. 非金屬材料2:構成物質的微粒之爭2.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論,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1811年,阿伏伽德羅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學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湯姆遜發現電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盧瑟福通過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核式模型”;玻爾引入量子化軌道理論,逐步揭示原子內部復雜結構。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C【12題答案】【答案】AB【13題答案】【答案】 ①. 2個氫原子 ②. 4個硫酸根離子 ③. FeO ④. 碳酸鋇 ⑤. CaCl2 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