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必修一·第二課2.2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總: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分(一)過渡時期,敢問路在何方?(二)艱辛探索,在挫折中前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一)過渡時期,敢問路在何方?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新中國成立美國對華軍事包圍圖- 5 -情境1: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億人口,人均口糧200公斤/年;工業基礎幾乎為0,外匯儲備為0,產業工人1000萬,合格工程師僅有4萬人;全國80%的人口為文盲,每年培養的小學生只有67萬;全國森林覆蓋率僅有8.7%,北方部分地區甚至僅有5%。探究一: 1.用一個詞概括新中國剛成立時的狀況。 2.面對此情此景,中國人民最迫切的任務是什么? 3.為完成任務,我們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方案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條件不具備,應該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方案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我們應適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為什么要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近代以來的實踐證明,其他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第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快速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很迫切。過渡時期1.過渡時期劃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2.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正式公布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即“一化三改” :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注意】三大改造的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1)社會主義改造是如何實現的?(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及意義?探究:農民踴躍報名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綢布商店掛上了公私合營的招牌牟平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合影農民申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同仁堂的公私合營創辦于1669年的同仁堂是我國著名的重要名牌老店,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藥品貨真價實而聞名國內外。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業務有了很大的發展。1954年,為了貫徹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北京市地方工業局選擇同仁堂作為首批公私合營的示范企業。當時的經理樂松生以大局為重,順應歷史潮流,帶頭實行公私合營,收到毛澤東高度贊揚。公私合營后,同仁堂在生產、銷售規模和開發新藥等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成為我國最著名的重要企業之一。農業個體農民私有制改造后性質改造前性質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級階段)農業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公私合營手工業個體手工業私有制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手工業 合作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運動實現的;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走合作化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公私合營的政策,逐步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材料一: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又飽經戰爭創傷,1949年的工業產品產量普遍不到1936年的70%,鋼和生鐵的產量僅及1943年的17.1%和14%。國家全面貫徹重工業、輕工業等的統籌兼顧、照顧四面八方的經濟建設總方針,社會經濟結構顯著改善。在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處于優先增長地位。在全國工業(不包括手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57%,所占比重1952年達到52.8%。在全國社會商品批發總額中,國營商業所占比重1952年達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會商品的流通過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堅強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探究:材料主要說明了什么?材料二:新中國成立之初,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全國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49年,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和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1950年,私營商業在社會商品批發總額中占76.1%,在零售總額中占85%。在“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基本方針下,加強對私營工業的加工訂貨,以解決私營工業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的困難。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占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近三分之一的棉紡織業,1950年國家向其加工訂貨部分占其生產能力的70%以上。國營商業也逐步擴大批發范圍,所經營商品主要是糧食、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他商品的零售業務讓給私營商業或小商小販經營。開始了不同程度上對工商業的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為以后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探究:在私營工商業改造中,國家積累了哪些方面的經驗?材料三:舊中國的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為了加快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國家在資金、物資、價格、稅收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個體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不足、資金短缺,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農具,使用及其進行耕作、播種和收獲等,小農經濟都難以做到。如果不引導個體農民走組織起來的道路,就不能進一步發展農村生產力和改善農民生活,也不能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工業品市場等。因此,用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探索。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探究:個體農業組織應如何發展?材料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兩大陣營對抗,新中國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嚴密封鎖。中國不僅不可能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連維持正常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當時只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和戰后爭得民族獨立的國家同情和支持中國。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的“一邊倒”方針。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正式簽字,中蘇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開始了密切的合作。這種國際環境,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3.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過渡時期4.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1)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制度確立)(3)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民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過渡時期(二)艱辛探索,在挫折中前行!在艱辛探索中前行閱讀教材P27“探究與分享”,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馬克思列寧基本原理+蘇聯經驗教訓+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艱辛探索中前行1.嶄新的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2.中共八大-----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黨的八大地位最重要貢獻主要 矛盾根本 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近代以來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時間 主要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其中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最主要矛盾過渡時期 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黨的八大 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十一屆六中全會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試噴成功第一顆原子彈川藏公路通車3.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1)工業方面: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2)農業方面: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3)基礎設施方面: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4)科教方面: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在艱辛探索中前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證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4.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曲折: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在艱辛探索中前行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5.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的意義:【一個結論】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飛躍】【一個肯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在艱辛探索中前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最重要貢獻3.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成就;4.探索中的曲折5.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探索的意義在艱辛探索中前進3.社會主義改造——意義2.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1.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2.黨的八大主要矛盾主要任務課堂小結1、___________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③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⑤“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⑥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④⑥D1.我們通常說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的“過渡時期”和“一化三改”中的“一化”分別是指( )A.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B.從七屆二中全會到黨的八大的召開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C.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D.從黨的成立到新中國的成立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 C解析 “過渡時期”是指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一化”是指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選C。C2、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成果對于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 )①正確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②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③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再有階級矛盾④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 ②④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