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湖南卷地理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愛爾蘭從歐盟經濟落后國家發展成為富裕的成員國,其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銀行、保險等大量金融機構集中在首都都柏林。有些銀行將集中服務中心(呼叫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分散到都柏林地區的小城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與倫敦相比,都柏林發展國際金融服務業的優勢是( )A. 雄厚經濟基礎 B. 發達的科學技術 C. 較低的行業薪酬 D. 高素質專業人才2. 集中服務中心的分散主要依賴( )A. 客戶需求 B. 信息和通訊技術 C. 產業基礎 D. 辦公和居住環境3. 該時期金融服務業對愛爾蘭經濟發展的影響有( )①提升其在歐盟的經濟地位 ②導致都柏林辦公場地租金整體下降③促進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 ④擴大都柏林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差距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近年來,廣州市南沙區的法人單位數量占全市比重位次上升。預測廣州市未來人口分布將從主城區向南沙區擴張。下圖示意廣州市各區間人口規模占比。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 有關廣州市人口分布說法正確的是( )A. Ⅱ區間比Ⅳ區間人口規模大 B. Ⅳ區間的人口數量最多C. Ⅵ區間人口數量比重約9% D. VII區間比V區間人口規模大5. 影響廣州市未來人口分布向南沙區擴張的主要因素是( )A. 就業承載 B. 通勤時間 C. 醫療衛生 D. 文化教育浙江省楠溪江流域的嶼北村坐落在山麓河谷地帶。在由南向北發展的過程中,該傳統村落逐漸形成了“小型房屋-中型院落-房族大院-族群單元”4個層級的院落空間形態。宗祠具有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功能,通常坐落在村落中心位置。下圖示意嶼北村空間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 與該村落空間形態特征最符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7. 該村院落空間形態層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適應地理環境 B. 家族繁衍發展C. 道路交通演變 D. 居住條件改善8. 該村宗祠未處于村落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 村落發展 B. 聚落布局 C. 街巷格局 D. 風俗習慣塞爾韋拉河是西班牙東部的季節性河流,全長44千米,中下游流經三個地質構造單元。下游河道因過去開采砂礫破壞嚴重,后來政府對開采行為進行了限制,河道緩慢恢復。下圖示意該河流中下游甲、乙、丙三個河段的河道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 大量開采砂礫會導致丙河段( )A. 河道拓寬 B. 流量增大 C. 河床下降 D. 水位上升10. 該河流水動力最弱、沉積恢復最慢的季節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11. 為了促進丙河段的河道沉積恢復,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甲河段——植樹造林 ②甲河段——沖淤排沙 ③乙河段——裁彎取直 ④丙河段——人工補沙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高寒荒漠是祁連山垂直帶譜的組成部分,對氣溫變化響應敏感。祁連山冷龍嶺海拔3300-4400米為高山草甸與高寒荒漠的交錯地帶。下圖示意1990-2010年祁連山冷龍嶺不同海拔高寒荒漠的變化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 與1990—2000年相比,2000—2010年高寒荒漠總面積變化趨勢和可能原因是( )A. 萎縮變緩 氣溫上升幅度減小 B. 萎縮變緩 氣溫上升幅度增大C. 擴張加劇 氣溫上升幅度減小 D. 擴張加劇 氣溫下降幅度增大13. 與3700-3800米相比,3600-3700米在1990-2000年高寒荒漠萎縮面積小,這主要是該地帶( )A. 高寒荒漠分布面積小 B. 高山草甸生長條件差C. 高寒荒漠分布面積大 D. 高山草甸分布面積小14. 下列特征中,最有可能導致1990-2010年高寒荒漠擴張區呈零星分布狀態的是( )A. 海拔高,熱量條件差 B. 風力大,水分條件差C. 氣溫低,土壤養分少 D. 坡度大,土壤不穩定中歐地區城市夏季常出現熱浪天氣,街道兩側建筑物和樹木的陰影可緩解行人的熱感,行人熱感可用生理等效溫度(P)衡量。圖1示意中歐地區某市(48°N,8°E)一條東西向街道行道樹布置,圖2示意該街道某年夏至日(天氣晴朗、風力微弱)當地時間9-15時P平均值的分布。tan65.5°≈2.19。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 甲、乙兩處P平均值的差異主要源于( )A. 全時段兩側建筑物的遮陰 B. 上午西側行道樹的遮陰C. 全時段東側行道樹的遮陰 D. 下午西側行道樹的遮陰16. 同樣情境下,若降低兩側建筑物高度至10米,乙、丙兩處P平均值的差異將( )A. 變小 B. 變大 C. 不變 D. 不確定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位于安第斯山北部山間盆地,旱雨季分明,暴雨和洪水多發,洪泛平原廣布。1492年以前,當地居民就開始在洪泛平原修建脊田,并利用脊田的不同形態對地表徑流進行調控,發展農業生產。其中,垂直脊田和平行脊田臨近河流,棋盤脊田距離河流較遠。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脊田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進入21世紀,城市向洪泛平原快速擴張,面臨嚴重的雨洪危機。近年來,城市規劃者嘗試將歷史脊田與現代城市功能相結合,如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在現有建筑之間建造雨水花園,并將停車場改造為下沉式的雨水儲存場所。下圖示意三種不同形態的脊田。(1)分別推測三種脊田對雨洪的主要調控作用。(2)簡述脊田在現代商品農業中難以存續的原因。(3)城市規劃者將歷史脊田形態融入到洪泛平原的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指出這種設計的主要目的。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溫度鋒是指海水溫度呈極大水平梯度的現象,全年廣泛分布在大陸架海域。它的存在會阻擋海岸陸源物質向外陸架海域輸送。研究表明,山東半島附近海域沿岸波短期性顯著加強時,局地的海洋溫度鋒會被破壞,這是海岸陸源物質輸送到外陸架海域的主要時期。圖1示意我國部分海域冬季海水表層溫度水平梯度的空間分布,圖2示意2019年冬季某日甲區域海水懸浮物濃度的空間分布。(1)簡述圖1中甲區域冬季海洋溫度鋒的空間分布,并分析該季節海洋溫度鋒顯著的原因。(2)分析圖2中A、B海域懸浮物濃度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3)判斷山東半島附近海域陸源物質向外陸架海域輸送的主要季節,并說明理由。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西部某沙漠年降水量70—150mm,冬季有一定厚度的穩定積雪。某些短期生植物在該沙漠廣泛分布,其生長期在4—6月,根系深約30cm。某中學地理小組為了研究沙壟不同地貌部位表層土壤水分與植被生長的關系,制定了如下調查方案:在一條典型沙壟上選定A、B、C三個采樣地(下圖)、合理設置樣方,通過日測獲取植被覆蓋度,在樣方中采集20cm深度的土壤樣品,密封后送實驗室測量樣品土壤含水量。在4—7月分7次按同樣的方法進行采樣調查。通過調查和實驗,獲得了相關數據(下表)。采樣日期 A樣地 B樣地 C樣地覆蓋度 (%) 含水量 (%) 覆蓋度 (%) 含水量 (%) 覆蓋度 (%) 含水量 (%)4月6日 0 3.5 0 5.0 2 5.24月13日 0 4.5 5 5.3 5 5.64月25日 1 2.0 15 4.5 21 4.65月15日 4 2.6 30 40 52 1.55月27日 4 2.5 30 15 38 1.06月13日 2 0.7 20 0.5 30 1.07月14日 0 0.5 0 0.4 0 0.7(1)某同學準備在同一坐標圖中繪制A、B、C三個樣地覆蓋度與含水量折線圖,在繪制了A樣地折線圖(下圖)后,發現其中一條折線存在錯誤。請指出錯誤之處。(2)描述沙壟植被覆蓋度時空總體變化特征。(3)分析C樣地土壤含水量變化趨勢的原因。(4)請對上述調查方案提出優化措施。參考答案1. C 2. B 3. C4. D 5. A6. C 7. B 8. A9. C 10. B 11. D12. A 13. A 14. D15. D 16. B17. (1)垂直脊田:利于將雨洪期積水快速排入河流,減少積水時間。平行脊田:減緩洪水速度,削弱洪水危害。棋盤脊田:減緩地表徑流流速,蓄積雨水。(2)現代商品農業為規模化生產模式,平坦的地形更利于進行機械化耕作和農田灌溉;而脊田溝—脊相間分布的地形,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和灌溉,會降低勞動效率,進而影響收益。(3)將歷史脊田的形態融入居住區規劃設計,可以減輕城市雨澇危害,增加城市濕地與綠地面積,改善居住環境,發揮生態效益;可以恢復歷史文化景觀,提升城市建設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降低洪災對居住區的危害,創建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可以帶動商業、旅游業發展,增加城市收入,取得良好經濟效益。18. (1)甲區域冬季,海洋溫度鋒空間分布不均;海洋溫度鋒呈帶狀,主要分布于山東半島沿岸和北黃海北部(大陸架海域);甲區域東南海域海洋溫度鋒不顯著。原因:冬季,陸地降溫快,加上沿岸寒流影響,近岸海水溫度低;大陸架外部海水較深,加上受由南向北的暖流影響,海水溫度高。大陸架海域海水溫度呈現極大的水平梯度分布,因此,海洋溫度鋒顯著。(2)A海域靠近陸地,受陸地徑流影響,懸浮物多,濃度高;冬季,山東半島海洋溫度鋒顯著,阻擋海岸陸源物質向外陸架海域輸送,B海域懸浮物少,濃度低;受海岸線形態約束,沿岸流挾帶陸源物質南下并在A處聚集。(3)夏季。夏季河流徑流量及輸沙量均達到全年峰值,向外陸架海域輸送的陸源物質多;夏季整個黃海表層水溫普遍升高,海洋溫度鋒不顯著,向外陸架海域輸送的陸源物質多;夏季熱帶氣旋(如臺風)發生時,強烈的風浪和風暴潮會擾動海水,導致泥沙懸浮,并增強沿岸流,短期內顯著增加向外陸架海域輸送的陸源物質。19. (1)植被覆蓋度折線存在錯誤。4月25日至6月13日4個時間點植被覆蓋度數值錯誤,是真實數據10倍。(2)4月至7月,沙壟植被覆蓋度先增大后減小,5月植被覆蓋度最大;由壟頂經壟坡至壟間,隨海拔降低,植被覆蓋度呈現增大趨勢,壟頂植被覆蓋度最小,壟間植被覆蓋度最大。(3)4月中上旬,氣溫逐漸升高,積雪融水補給土壤,加上蒸發和植被根系吸收較弱,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趨勢,并在4月13日達到最高;進入4月下旬后,積雪融水補給停止,且氣溫升高,土壤水分蒸發增加,隨著植被覆蓋度逐漸增加,植被生長耗水量及蒸騰量逐漸增加,導致土壤含水量持續減少,在7月14日降至最低值。(4)增加沙壟樣方數量;加入降水量與蒸發(騰)量數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