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武漢外國語學校九年級學情調研(四)物理、化學試題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S-32 Fe-56 Cu-64 Ba-137可能用到的物理常量: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60分)1. 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征。下列制作陶器的流程中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A. 練泥 B. 拉坯C. 刻花 D. 燒窯2. 實驗安全提示是確保實驗室操作安全的重要措施。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中無需標注的圖標是A. 護目鏡 B. 洗手 C. 用電 D. 排風3. 超氧化鉀又稱為“化學氧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礦井下救急,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表示2個氧原子 B. 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C. 鉀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D. 碳酸根的符號為4.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勞動涉及的化學知識不正確的是選項 家務勞動 化學知識A 燒炭取暖時煤爐上放盆水 CO易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可防止中毒B 野炊燒火時把木柴架空 增加木柴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燃燒得更旺C 用明礬凈化渾濁的河水 明礬能使懸浮的雜質較快沉降,使水澄清D 定期清理家庭小藥箱 注意藥品保質期,合理用藥A. A B. B C. C D. D5.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包括電解水制氧、水處理、二氧化碳去除等子系統。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統工作時,發生反應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均由分子構成B. 該反應中丙和丁的粒子個數比為C. 該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D. 該子系統可為航天員在軌生活提供水6. 鐵和鐵的化合物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如圖為鐵元素的化合價和物質類別的二維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物質A在氧氣中劇烈燃燒可生成物質BB. 物質B可與一氧化碳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物質AC. 物質B可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物質FD. 一定條件下,物質D和物質F能相互轉化7. 生石灰能與水反應,常用于食品干燥劑。某小組同學對某種食品袋內的生石灰干燥劑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觀察到的部分現象有:②中溶液溫度升高③中溶液變紅④中有氣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根據②中現象可證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氧化鈣和碳酸鈣B. 根據③中溶液變紅可證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C. ④中還能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且固體全部消失D. 氯化鈣、氫氧化鈉兩種固體可代替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劑8. 某化學興趣小組探究酸、堿、鹽化學性質時,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實驗后將A、B兩支試管內的物質倒入燒杯,充分反應,靜置。為探究燒杯內溶液的組成,取適量上層清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的氫氧化鋇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鋇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試管中硫酸可能過量,試管B中可能過量B. 根據數據計算可得:C. 若,則溶液中溶質為兩種,其質量比為D. 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時,溶液中可能含有三種離子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60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12小題,共60分)9. 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必需品,但有時需要凈化水。化學實驗中也經常用到水,結合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活性炭能用于凈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選填“吸附性”或“可燃性”)。(2)圖2是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其中熱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提供熱量 B. 隔絕空氣(3)寫出圖2中銅片上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10. 已知和兩種固體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表格所示。在時,小寶同學向盛有水的甲、乙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質量均為的固體和固體,充分溶解后進行下圖操作。溫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回答下列問題:(1)時NaCl的溶解度為___________。(2)由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可知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物質是___________。(3)若,則燒杯乙2中析出固體質量為___________。(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中含少量時,可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B. 若,則乙1燒杯中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與乙2的相等C. 若,則燒杯中未溶解的固體質量:乙2>甲D. 時若將乙2燒杯中的固體溶解完,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能變大11. 綠礬是常見的補血劑。某科研小組模擬工業用黃銅礦燒渣(主要含氧化鐵和少量銅、泥沙等雜質)制備綠礬晶體,流程如下圖所示。已知:①②回答下列問題:(1)黃銅礦燒渣屬于____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加入鐵粉后一定會發生的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3)加入鐵粉前溶液X中一定存在的陽離子有___________(填符號)。(4)為回收純銅,需確認濾渣Y是否為純凈物。請簡述實驗方法:取少量濾渣Y于試管中,___________(填所加試劑、現象和結論)。(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為提高燒渣中鐵元素的利用率,可先粉碎燒渣或適當攪拌B. 操作Ⅰ、Ⅱ中都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漏斗、燒杯和玻璃棒C. 從溶液得到綠礬晶體可采用加熱濃縮、降溫結晶等操作D. 最終得到綠礬晶體中鐵元素的質量與黃銅礦燒渣中的相等12. 小楊同學在冬天輸液時發現輸液管上加了如圖1裝置,護士告訴他這是一次性輸液加熱棒,可消除藥液溫度與體溫的差異,小楊發現該品牌加熱棒的成分是活性炭粉、氯化鈉、還原性鐵粉及少量的。現對有關物質的性質及各成分的含量進行了如下探究。已知:①鐵粉、都能被磁鐵吸引,均呈黑色。②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實驗過程如下:①取樣品于燒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過濾、洗滌、干燥,得到固體質量為。②用磁鐵充分吸引固體,磁鐵上得到的黑色粉末質量為③將ag黑色粉末置于玻璃管中進行如圖2裝置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試劑均足量);回答下列問題:(1)圖2中儀器甲的名稱是___________。(2)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___(用代數式表示)。(3)寫出圖2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4)反應結束后玻璃管中剩余黑色粉末的質量為bg,則樣品中還原性鐵粉的質量為___________(用代數式表示)。(5)下列有關整個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若步驟①中過濾后所得固體沒有洗滌,則樣品中活性炭粉的質量分數偏小B. 圖2實驗中,當裝置B質量恒重時可證明玻璃管中的反應已停止C. 加熱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還原性鐵粉發生氧化反應時會放熱D. 圖2實驗中,若去掉C裝置,則樣品中的質量分數偏小E. 圖2實驗中,缺少尾氣處理裝置,CO會污染空氣13. 根據下圖所示的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加入稀硫酸的過程中溶液的pH會逐漸____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2)計算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寫出完整計算過程)。2024-2025學年度武漢外國語學校九年級學情調研(四)物理、化學試題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S-32 Fe-56 Cu-64 Ba-137可能用到的物理常量: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60分)1. 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征。下列制作陶器的流程中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A. 練泥 B. 拉坯C. 刻花 D. 燒窯【答案】D【解析】【詳解】A、練泥是將泥土進行淘洗、揉練等操作,目的是去除雜質、調整泥料的濕度和均勻度 ,此過程中只是泥土的形態和雜質含量等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將泥料拉制成各種形狀的坯體 ,僅僅是泥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物質本身沒有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刻花是在已成型晾干的坯體表面,用刀具等工具刻出各種花紋圖案 ,只是改變了坯體的表面形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燒窯過程中,陶坯在高溫條件下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例如泥土中的一些成分在高溫下會發生氧化、分解等反應,使陶坯的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形成性質穩定的陶器,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D。2. 實驗安全提示是確保實驗室操作安全重要措施。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中無需標注的圖標是A. 護目鏡 B. 洗手 C. 用電 D. 排風【答案】C【解析】【詳解】A、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氣味,且該反應發光放熱,需要佩戴護目鏡,保護眼睛,不符合題意;B、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需要及時洗手,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無需用電,無需標注該圖標,符合題意;D、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需要注意排風,不符合題意。故選C。3. 超氧化鉀又稱為“化學氧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礦井下救急,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表示2個氧原子 B. 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C. 鉀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D. 碳酸根的符號為【答案】B【解析】【詳解】A、O2 表示氧氣這種物質,也表示一個氧分子,一個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構成;而2個氧原子應表示為2O,所以 A 選項錯誤;B、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在CO2中,碳元素顯+4價,設氧元素化合價為x,根據,解得x= 2,所以C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 2價,B 選項正確;C、鉀原子的質子數為19,核外電子排布為2、8、8、1 。鉀離子是鉀原子失去最外層1個電子后形成的,其結構示意圖應為,該選項給出的是鉀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并非鉀離子的,C 選項錯誤;D、書寫離子符號時,需在原子或原子團右上角標注電荷量,數值在前,正負號在后,數值為“1”時數值可以省略不寫,1個碳酸根離子帶2個單位負電荷,碳酸根的符號為,D 選項錯誤。故選B。4.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勞動涉及的化學知識不正確的是選項 家務勞動 化學知識A 燒炭取暖時煤爐上放盆水 CO易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可防止中毒B 野炊燒火時把木柴架空 增加木柴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燃燒得更旺C 用明礬凈化渾濁的河水 明礬能使懸浮的雜質較快沉降,使水澄清D 定期清理家庭小藥箱 注意藥品保質期,合理用藥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詳解】A、CO難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放水無法防止中毒,故錯誤。B、架空木柴增大接觸氧氣面積,促進燃燒,故正確。C、明礬通過吸附沉降雜質凈化水,故正確。D、定期清理避免使用過期藥品,故正確。故選:A。5.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包括電解水制氧、水處理、二氧化碳去除等子系統。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統工作時,發生反應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均由分子構成B. 該反應中丙和丁的粒子個數比為C. 該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D. 該子系統可為航天員在軌生活提供水【答案】B【解析】【詳解】A、由微觀示意圖可知,甲為氫氣、乙為二氧化碳、丙為水、丁為甲烷,氧氣、二氧化碳、水、甲烷均由分子構成,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由微觀示意圖可知,甲為氫氣、乙為二氧化碳、丙為水、丁為甲烷,該反應為氫氣與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水和甲烷,化學方程式為,則該反應中丙和丁的粒子個數比為,說法錯誤,符合題意;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由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過程中有水生成,則該子系統可為航天員在軌生活提供水,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6. 鐵和鐵的化合物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如圖為鐵元素的化合價和物質類別的二維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物質A在氧氣中劇烈燃燒可生成物質BB. 物質B可與一氧化碳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物質AC. 物質B可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物質FD 一定條件下,物質D和物質F能相互轉化【答案】D【解析】【詳解】A、由圖可知,A對應鐵元素化合價為0的單質,則A為鐵,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B對應鐵元素化合價為+3價的氧化物,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則B中含有鐵元素和氧元素,在化合物中氧元素常顯-2價,根據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則B為,故物質A在氧氣中劇烈燃燒不能生成物質B,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由A選項分析可知,A為鐵、B為,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該反應不符合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F對應鐵元素化合價為+3價的堿,則F為,由A選項分析可知,B為,與氫氧化鈉不反應,不能生成,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由圖可知,D對應鐵元素化合價為+3價的鹽,則D可以是,由C選項分析可知,F為,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故一定條件下,物質D和物質F能相互轉化,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7. 生石灰能與水反應,常用于食品干燥劑。某小組同學對某種食品袋內的生石灰干燥劑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觀察到的部分現象有:②中溶液溫度升高③中溶液變紅④中有氣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根據②中現象可證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氧化鈣和碳酸鈣B. 根據③中溶液變紅可證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C. ④中還能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且固體全部消失D. 氯化鈣、氫氧化鈉兩種固體可代替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劑【答案】C【解析】【詳解】A、氧化鈣與水反應放熱,②中溶液溫度升高,說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氧化鈣,不能說明含有碳酸鈣,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③中溶液變紅,不能說明干燥劑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鈣,是因為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顯堿性,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所以④中有氣泡產生,可證明干燥劑中含有碳酸鈣,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變色,由于④中加入的足量稀鹽酸,因此④中還能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且固體全部消失,說法正確,符合題意;D、氫氧化鈉固體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代替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劑,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C。8. 某化學興趣小組探究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時,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實驗后將A、B兩支試管內的物質倒入燒杯,充分反應,靜置。為探究燒杯內溶液的組成,取適量上層清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的氫氧化鋇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鋇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試管中硫酸可能過量,試管B中可能過量B. 根據數據計算可得:C. 若,則溶液中溶質為兩種,其質量比為D. 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時,溶液中可能含有三種離子【答案】B【解析】【詳解】A、試管A中氯化鋇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試管B中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實驗后將A、B兩支試管內的物質倒入燒杯,充分反應,靜置,取適量上層清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的氫氧化鋇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鋇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沉淀質量在一段時間后逐漸增加,說明試管中硫酸不可能過量,是因為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在一開始就能產生沉淀,則說明燒杯溶液的氯化銅,可能是鹽酸與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的,也可能是試管B中過量的,是因為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使得沉淀質量增加,說法錯誤, 不符合題意;B、由A選項分析可知,沉淀質量增加是因為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當沉淀質量不再變化時,說明氯化銅完全反應,則消耗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為,生成氫氧化銅的質量為,說法正確,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沉淀質量在一段時間后逐漸增加,說明燒杯內溶液中沒有硫酸和氫氧化鈉(與氯化銅不能共存),一定有鹽酸、氯化鈉(B試管中生成的)和氯化銅,可能有氯化鋇(A試管中過量的),鹽酸先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鹽酸反應完后,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所以燒杯內溶液中溶質一定氯化氫、氯化鈉、氯化銅,不可能為兩種,不符合題意。D、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時,氫氧化鋇溶液過量,則溶液中一定含有、、、,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60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12小題,共60分)9. 水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必需品,但有時需要凈化水。化學實驗中也經常用到水,結合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活性炭能用于凈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選填“吸附性”或“可燃性”)。(2)圖2是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其中熱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提供熱量 B. 隔絕空氣(3)寫出圖2中銅片上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答案】(1)吸附性 (2)AB(3)【解析】【小問1詳解】圖1中活性炭能用于凈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小問2詳解】圖2是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其中熱水的作用是提供熱量和隔絕空氣,故選:AB;【小問3詳解】白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學方程式為。10. 已知和兩種固體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表格所示。在時,小寶同學向盛有水的甲、乙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質量均為的固體和固體,充分溶解后進行下圖操作。溫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回答下列問題:(1)時NaCl的溶解度為___________。(2)由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可知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物質是___________。(3)若,則燒杯乙2中析出的固體質量為___________。(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中含少量時,可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B. 若,則乙1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與乙2的相等C. 若,則燒杯中未溶解的固體質量:乙2>甲D. 時若將乙2燒杯中的固體溶解完,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能變大【答案】(1)37.3g(2)(3)13.1g (4)AC【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表格數據,時NaCl的溶解度為37.3g;【小問2詳解】由表中的數據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不大、KNO3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小問3詳解】時,NaCl的溶解度為35.8g;KNO3的溶解度為20.9g;小寶同學向盛有水的甲、乙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質量均為的固體和固體,則氯化鈉全部溶解,硝酸鉀未全部溶解,故甲燒杯中放入的是硝酸鉀,乙燒杯中放入的是氯化鈉;升溫到后,NaCl的溶解度為37.0g;恒溫蒸發50g水,燒杯中剩余的水的質量為100g-50g=50g,該溫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鈉的質量為18.5g,則析出的氯化鈉的質量為31.6g-18.5g=13.1g;【小問4詳解】A、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不大、KNO3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提純氯化鈉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故A正確;B、若,NaCl的溶解度為36.0g,此時燒杯中有100g水,31.6g氯化鈉,形成的是不飽和溶液,乙1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恒溫蒸發50g水后,50g水在該溫度下最多能溶解氯化鈉的質量為18.0g,得到的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乙2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所以乙1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乙2,故B錯誤;C、若,NaCl的溶解度為36.6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鈉18.3g,則乙2燒杯中未溶解的固體的質量為31.6g-18.3g=13.3g;時,KNO3的溶解度為20.9g,甲中未溶解的固體的質量為31.6g-20.9g=10.7g,所以燒杯中未溶解的固體質量:乙2>甲,故C正確;D、時若將乙2燒杯中的固體溶解完,可以加水,形成的可能是飽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能不變,可能減小,故D錯誤。故選AC。11. 綠礬是常見的補血劑。某科研小組模擬工業用黃銅礦燒渣(主要含氧化鐵和少量銅、泥沙等雜質)制備綠礬晶體,流程如下圖所示。已知:①②回答下列問題:(1)黃銅礦燒渣屬于____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2)加入鐵粉后一定會發生的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3)加入鐵粉前溶液X中一定存在的陽離子有___________(填符號)。(4)為回收純銅,需確認濾渣Y是否為純凈物。請簡述實驗方法:取少量濾渣Y于試管中,___________(填所加試劑、現象和結論)。(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為提高燒渣中鐵元素的利用率,可先粉碎燒渣或適當攪拌B. 操作Ⅰ、Ⅱ中都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漏斗、燒杯和玻璃棒C. 從溶液得到綠礬晶體可采用加熱濃縮、降溫結晶等操作D. 最終得到綠礬晶體中鐵元素的質量與黃銅礦燒渣中的相等【答案】(1)混合物 (2)(3)、、(4)加入稀硫酸,無明顯現象,則為純凈物##加入稀鹽酸,無明顯現象,則為純凈物 (5)ABC【解析】【小問1詳解】黃銅礦燒渣主要含氧化鐵和少量銅、泥沙等雜質,由多種物質組成,所以黃銅礦燒渣屬于混合物。【小問2詳解】黃銅礦燒渣主要含氧化鐵和少量銅、泥沙等雜質,加入稀硫酸,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 ,少量銅與生成的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銅和硫酸亞鐵 ,少量的銅不能將硫酸鐵完全反應,則溶液X中含有硫酸鐵、硫酸銅、硫酸亞鐵,加入鐵粉后一定會發生反應是鐵與硫酸銅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鐵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其中鐵與硫酸銅生成硫酸亞鐵和銅的反應是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鐵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反應是由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屬于化合反應;加入鐵粉后一定會發生的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小問3詳解】根據第(2)小題分析可知,溶液X中含有硫酸鐵、硫酸銅、硫酸亞鐵,加入鐵粉前溶液X中一定存在的陽離子有、、;【小問4詳解】濾渣Y中一定有銅,可能有過量的鐵。鐵能與稀硫酸(或稀鹽酸)反應產生氫氣,銅不與稀硫酸(或稀鹽酸)反應,所以通過加稀鹽酸或稀硫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來判斷濾渣是否純凈,故實驗方法為取少量濾渣Y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或稀鹽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若有氣泡產生,則濾渣Y不是純凈物;若無氣泡產生,則濾渣Y是純凈物;【小問5詳解】A、先粉碎燒渣或適當攪拌,能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可提高燒渣中鐵元素的利用率,正確;B、操作 Ⅰ 、 Ⅱ 都是將固體與液體分離,其操作是過濾,過濾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漏斗、燒杯和玻璃棒,正確;C、從FeSO4溶液得到綠礬晶體可采用加熱濃縮、降溫結晶等操作,綠礬晶體帶有結晶水,不能直接蒸干,正確;D、在整個流程中,由于加入了鐵粉,鐵元素的質量會增加,最終得到綠礬晶體中鐵元素的質量大于黃銅礦燒渣中的,錯誤。故選ABC。12. 小楊同學在冬天輸液時發現輸液管上加了如圖1裝置,護士告訴他這是一次性輸液加熱棒,可消除藥液溫度與體溫的差異,小楊發現該品牌加熱棒的成分是活性炭粉、氯化鈉、還原性鐵粉及少量的。現對有關物質的性質及各成分的含量進行了如下探究。已知:①鐵粉、都能被磁鐵吸引,均呈黑色②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實驗過程如下:①取樣品于燒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過濾、洗滌、干燥,得到固體質量為。②用磁鐵充分吸引固體,磁鐵上得到的黑色粉末質量為③將ag黑色粉末置于玻璃管中進行如圖2裝置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試劑均足量);回答下列問題:(1)圖2中儀器甲的名稱是___________。(2)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___(用代數式表示)。(3)寫出圖2裝置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4)反應結束后玻璃管中剩余黑色粉末的質量為bg,則樣品中還原性鐵粉的質量為___________(用代數式表示)。(5)下列有關整個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A. 若步驟①中過濾后所得固體沒有洗滌,則樣品中活性炭粉的質量分數偏小B. 圖2實驗中,當裝置B質量恒重時可證明玻璃管中的反應已停止C. 加熱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還原性鐵粉發生氧化反應時會放熱D. 圖2實驗中,若去掉C裝置,則樣品中的質量分數偏小E 圖2實驗中,缺少尾氣處理裝置,CO會污染空氣【答案】(1)鐵架臺 (2)(3)(4) (5)BCE【解析】【小問1詳解】圖2中儀器甲的名稱是鐵架臺,故填:鐵架臺;【小問2詳解】氯化鈉溶于水,活性炭粉、還原性鐵粉、四氧化三鐵都不溶于水,則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是,故填:;【小問3詳解】用磁鐵充分吸引固體,磁鐵上得到的黑色粉末質量為(鐵粉與四氧化三鐵的混合物),將ag黑色粉末置于玻璃管中進行如圖2裝置實驗,則裝置A中發生的反應為一氧化碳與四氧化三鐵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與B中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填:;【小問4詳解】根據可知,裝置A減少的質量為四氧化三鐵中氧元素的質量,則有四氧化三鐵的質量為,則樣品中還原性鐵粉的質量為,故填:;【小問5詳解】A、步驟①中,樣品溶于水后過濾得到的固體主要是活性炭粉和鐵粉及少量的,因為氯化鈉溶于水。如果沒有洗滌固體,可能會殘留少量氯化鈉,導致固體質量(ng)偏大。活性炭粉的質量是通過固體總質量減去鐵粉及少量的的質量計算的。固體質量偏大,活性炭粉的計算值會偏大,而非偏小,故A錯誤;B、當裝置B質量恒重時,說明沒有二氧化碳繼續生成,則可說明玻璃管中的反應已停止,故B正確;C、加熱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還原性鐵粉在潮濕環境中發生氧化反應時會放熱,故C正確;D、裝置C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和水蒸氣進入B裝置,干擾實驗結果,若去掉C裝置,空氣中的可能被B裝置吸收,導致B裝置質量增加偏大,計算出的質量偏大,而非偏小,故D錯誤;E、一氧化碳是空氣污染物,反應無法消化全部的一氧化碳,如直接排入空氣會污染空氣,所以該裝置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尾氣處理裝置,故E正確。故選BCE。13. 根據下圖所示的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加入稀硫酸的過程中溶液的pH會逐漸____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2)計算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寫出完整計算過程)。【答案】(1)變小 (2)解:設參加反應的質量為。解得:則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答: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9.8%。【解析】【小問1詳解】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pH>7,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中的溶質為硫酸鈉,硫酸鈉溶液呈中性,pH=7,則加入稀硫酸的過程中溶液的pH會逐漸變小,故填:變小;【小問2詳解】見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湖北省武漢外國語學校九年級五調化學試卷.docx 2025年湖北省武漢外國語學校九年級五調化學試卷(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