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安徽省初中化學實驗題專項訓練(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安徽省初中化學實驗題專項訓練(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省初中化學實驗題專項訓練
1.[2025河北邯鄲·一模]某興趣小組要測定高錳酸鉀樣品的純度(假設雜質受熱不反應),根據下列裝置填空:
(1)組成D裝置的兩種主要儀器的名稱①是    ,②是    ;
(2)高錳酸鉀樣品在A裝置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A裝置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
(4)要完成測定任務,需選用的裝置有    (填字母),需測量的數據有    。
2.[2025河北·一模]根據圖1、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驗證CO2和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裝置。將A、B膠頭滴管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同時全部滴入充滿CO2的錐形瓶中, (選填“A”或“B”)中氣球脹大,其原因是 (寫反應方程式)。
(2)圖2所示為驗證燃燒條件的裝置。熱水除了隔絕空氣外,還具有的作用是 ;打開彈簧夾,通入氧氣,紅磷未燃燒的原因是 ;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的現象是 。
3.[2025河北等地·一模]如圖為制取并收集氣體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儀器m的名稱是 ;實驗室用B裝置制取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2是常溫下就能制取氧氣的簡易制氧機裝置,推斷E劑和F劑可能分別是 。
(3)通常狀況下,H2S是一種密度比空氣大、有臭雞蛋氣味的有毒氣體,能溶于水。實驗室用塊狀的硫化亞鐵與硫酸溶液在常溫下發生反應制取硫化氫氣體。
①制取H2S氣體的發生裝置可選圖1中的 (填字母序號)。
②若用圖1中C來收集硫化氫氣體,氣體應該從 端(填“a”或“b”)進入集氣瓶。
4.[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以下是探究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的實驗過程。
(1)為了控制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最佳的操作是 (填序號)。
(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圖D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5.[2025河北廊坊·一模]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如圖,甲實驗通電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管a和管b中氣體體積比為 ,管a中的氣體是 。寫出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 。
(2)乙實驗寫出錐形瓶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觀察到b處白磷燃燒,a處白磷不燃燒,由此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 。
6.[2025河北邯鄲·一模]根據下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甲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可以利用圖示的方法收集氧氣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
(2)乙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為了使銅粉與氧氣充分接觸,實驗現象更明顯,加熱前的操作是_______;實驗中銅粉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足量;實驗中的氣球除了使裝置密閉外,還能起_______作用。
7.[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1)儀器①的名稱為 。
(2)實驗室制取氧氣,若發生裝置選用A,則選用的試劑為 。
(3)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填字母)。
(4)實驗室制取和均不能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填字母)。
8.[2025河北保定·一模]如圖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見裝置。請回答
(1)寫出裝置A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
(2)收集一瓶氧氣用于完成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最好用 (填序號)裝置。
(3)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
(4)若用F裝置干燥二氧化碳,瓶中應裝 。
9.[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根據圖1、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用圖1所示的裝置(裝置氣密性良好)進行實驗。實驗時先觀察一段時間,發現無明顯現象,然后用膠頭滴管向裝置中加入NaCl溶液,8min后打開止水夾,發現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此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推斷出鐵的銹蝕需要水的參與。
(2)若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如果取用鐵粉的量不足,對實驗的結果 (選填“有”或“沒有”)影響。
用圖2所示裝置和紫色石蕊紙花進行實驗,驗證CO2的性質。
(3)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由該實驗還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
(4)將串有干濕不同的兩朵紫色石蕊紙花的小木條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當觀察到 的現象時,說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
10.[2025河北保定·一模]根據下面的圖1、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圖2所示為驗證CO2性質的實驗。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由該實驗還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
(2)圖2所示為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操作③中,當加熱到蒸發皿中出現 時,停止加熱;經過以上操作,所得到的固體屬于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11.[2025河北邢臺·一模]根據如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
(1)甲是粗鹽提純實驗中的蒸發操作。儀器a的名稱是 ;若停止加熱后仍然有飛濺現象,可能的原因是 。
(2)乙是酸堿中和反應的實驗。①中測得溫度升高,此現象不能作為該反應發生的證據,理由是 ;②中加入酚酞溶液振蕩后呈 色,證明反應已經發生;將混合溶液蒸發結晶,得到的白色固體中含有 (不考慮酚酞的影響)。
12.[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根據圖1、圖2和圖3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探究水的組成的裝置。通電前注射器的活塞都在“0”刻度,實驗結束時,觀察到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12mL刻度線處,注射器Ⅰ中活塞停留在約 mL刻度線處。注射器Ⅰ中的氣體具有 (選填“可燃性”或“助燃性”),由此得出關于水的組成的推論是 。
(2)圖2所示為驗證可燃物燃燒條件的裝置。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若a、b均為白磷,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若a、b均為紅磷,判斷該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接觸,理由是 。
(3)圖3實驗中觀察到短蠟燭熄滅后,關閉K,片刻后長蠟燭熄滅,由此得到的結論是 ,觀察到紙花變紅,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13.[2025河北等地·一模]根據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
(1)甲是蔗糖溶解的實驗。a的名稱為 ,①、②兩部分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體現了溶液具有 的特征。
(2)乙是實驗室制取氣體及驗證氣體性質的實驗。用該裝置制取氣體時,對反應物和反應條件的要求是 。若實驗中觀察到蠟燭燃燒更旺,說明制得的氣體具有的化學性質是 ,此時添加在錐形瓶內的固體試劑可能是 。
14.[2025河北廊坊·一模]在實驗課上,同學們發現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現象不明顯。為證明兩者發生化學反應,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提出了兩種思路,并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
【思路1——定性探究】
方案一:借助指示劑的顏色變化,如圖甲所示。
(1)按圖1所示,實驗中判斷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的現象是 ;
方案二:借助反應中溫度的變化,如圖2所示。
(2)將盛有氫氧化鈉固體的燃燒匙伸入稀鹽酸中,觀察到U形管中右側紅墨水液面上升,有同學提出該現象 (選填“能”或“不能”)證明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理由是 。
【思路2——定量探究】
如圖借助數字化傳感器,測定反應中pH、溫度等的變化來證明反應是否發生。
(3)圖甲中發生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在滴加稀鹽酸的過程,稀鹽酸的體積V的取值應在 mL范圍才能證明反應的發生。
(4)圖乙中為了探究c點和d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成分不同,所選藥品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酚酞溶液 B.氧化銅粉末 C.碳酸鈣固體 D.硝酸銀溶液
(5)分析圖丙中e→f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 (選填“放熱”或“吸熱”)反應。
15.[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排放含磷廢水會使水體富營養化。為除去廢水中的磷,某小組開展下列研究。
Ⅰ.制備吸附劑
【實驗1】往桑枝木炭中加入溶液,浸泡后再加入NaOH溶液,調節溶液的pH,經系列操作制得吸附劑A和吸附劑B。
(1)使用 可測定溶液的pH。
(2)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生成沉淀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Ⅱ.研究吸附劑的性能
【實驗2】為比較兩種吸附劑的除磷性能,25℃時,分別取含磷濃度為的兩份等量含磷廢水,將廢水的pH均調至6,用兩種吸附劑進行控制單一變量實驗,結果如下表(吸附量是指每克吸附劑吸附的廢水中磷元素的質量)。
實驗編號 實驗條件 實驗結果
吸附劑 吸附劑質量/g 廢水的pH 吸附時間/min 吸附率/% 吸附量/()
① A 0.2 6 x 75.7 1.42
② B y 6 260 98.1 1.84
(3)上表中 , 。
【實驗3】為研究廢水的pH對吸附劑A除磷性能的影響,設計實驗方案。
(4)該實驗方案為 。
Ⅲ.研究吸附劑的應用
含磷廢水的凈化處理過程如圖所示。
(5)從實驗2數據判斷,“吸附劑X”應選擇吸附劑 (選填“A”或“B”),除磷效果較好。
(6)從以上凈水過程可以歸納出物質分離的一般思路:明確混合物中的物質→ →確定物質的分離方法。
16.[2025河北邯鄲·一模]根據圖中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為探究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裝置。先關閉彈簧夾,將裝置放在熱水中,白磷劇烈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條件之一是 ,該過程中觀察到氣球脹大,其原因是 ;白磷熄滅后,待裝置內溫度不再改變,打開彈簧夾,觀察到 ,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另一個條件為與氧氣接觸。
(2)乙圖為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裝置。軟塑料瓶①與②中均充滿了等體積的二氧化碳,物質a是 。觀察到 (填實驗現象),證明和溶液發生反應。
17.[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酸和堿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紡織、印染等。
【查閱資料】“堿煮”可除去布料表面的油污。古人利用貝殼和草木灰為原料制備氫氧化鉀溶液洗滌布料,過程是:貝殼灼燒得到貝殼灰,加水混合制成石灰乳,再與草木灰水混合,過濾即得(貝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
【探究一】“兩灰”混合的反應原理
(1)實踐發現石灰乳和草木灰水都能用來洗滌布料,但將兩者混合之后洗滌效果更好。為探究原因,進行如下實驗:用計測草木灰水的為11.2,石灰乳的為12.1,兩者混合后上層清液的為12.8。分析上述實驗數據可知,混合后溶液堿性(填“增強”或“減弱”) ,請用化學方程式解釋原因 。
【探究二】氫氧化鉀的保存
(2)為保持較好的洗滌效果,制得的氫氧化鉀溶液須密封保存。
①小明猜想氫氧化鉀與氫氧化鈉性質相似,也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他的依據是二者都含有 (用符號表示)。
②為驗證猜想,進行實驗探究(見圖):向A、B兩個相同規格且充滿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體積的氫氧化鉀溶液和蒸餾水,充分反應后放在水平桌面上(U形管內為紅墨水),觀察到 現象,則猜想正確。
③設計實驗證明A裝置中有剩余的氫氧化鉀。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中, (填實驗操作),溶液變紅則證明有剩余的氫氧化鉀。
【探究三】酸洗工藝
鐵銹斑會影響布料的手感和后續工藝,需要進行“酸洗”。
(3)寫出用稀硫酸除去鐵銹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用稀硫酸“酸洗”后的布料必須充分水洗至呈中性才能烘干,若用稀鹽酸則無需水洗,其原因是 。
18.[2025河北張家口·一模]根據如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甲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先將導氣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試管,觀察到 ,說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若用裝置B收集氧氣,氣體應從 (選填“a”或“b”)端進氣,檢驗裝置B集滿氣體的方法及現象是 。
(2)乙是某同學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稱量好圖C裝置后,將氣球提起,鎂粉落入稀硫酸中,反應結束后如圖D所示,放置一段時間后如圖E所示,由D→E氣球變小可知,鎂和稀硫酸的反應 (選填“吸熱”“放熱”或“沒有吸收或放出熱量”),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氣球變小的原因為 (選填序號)。
a.分子種類變少 b.分子數目減少 c.分子間間隔變小
19.[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根據圖示回答問題。
(1)圖1是驗證鐵生銹條件的實驗。打開活塞,持續緩慢地滴加試劑X,一段時間后裝置B中的現象是 ,說明鐵生銹需要與水接觸。則試劑X是 ,裝置C中干燥劑的作用是 。
(2)圖2是驗證燃燒條件的實驗(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圖示狀態時A、B中白磷均不燃燒。向裝置A中通入一定量空氣,將A中的部分熱水壓入B中,A、B中白磷都燃燒。由通空氣后B中白磷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的條件是 。A瓶中水的作用是使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和 。
20.[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是科學探究與實踐的重要內容。
Ⅰ、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常見氣體的部分裝置:
(1)儀器a的名稱 。
(2)制取:若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需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填字母)。
(3)收集:收集氫氣時可選用C或D裝置,說明氫氣具有的物理性質是 。
Ⅱ、跨學科實踐與應用
(4)圖1所示為某制氧機的裝置簡圖。加入的A劑和B劑依次為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該裝置制氣室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B試劑的作用是 ,在實際應用中只需不斷補充A劑即可,請簡述B劑不用補充的原因 。
(5)圖2為運用的制取原理設計的水草缸二氧化碳補給裝置。圖中制取的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用A瓶制取氣體的優點是 。B瓶的作用是 。
21.[2025河北·一模]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同學們發現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在一起無明顯現象。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對其產生探究興趣,于是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究酸堿中和反應。
【探究一】通過能量變化的角度,證明酸堿發生中和反應。
(1)毛毛同學將固體氫氧化鈉放入裝有稀鹽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于是他得出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牛牛同學認為毛毛同學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
(2)牛牛同學為了驗證毛毛同學的結論,將實驗加以改進:將稀鹽酸慢慢滴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用溫度計測出氫氧化鈉溶液溫度隨加入稀鹽酸質量的變化如圖①所示:
①由圖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 (填“放熱”或“吸熱”)反應。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②從A到B過程中,燒杯中溶液pH逐漸 ,到達C時溶液中溶質有 。
【探究二】
通過溶液酸堿性變化的角度,證明酸堿發生中和反應。
(3)嬌嬌同學利用圖②實驗進行反應,證明堿與酸發生反應的現象是 。
【探究三】
通過證明有新物質生成的角度,證明酸堿發生中和反應。為驗證中和反應有水生成,萌萌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查閱了相關資料,進行如圖所示的三個實驗。已知:①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②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
(4)證明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有水生成的現象是 。
22.[2025河北等地·一模]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甲是實驗室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該實驗有一處不足,請改正: ;試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后發現收集的氧氣中混有少量空氣,可能的原因是 (寫出一條即可)。
(2)乙是多功能瓶相關實驗。若該瓶用于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則氣體應從 口導入(填字母序號,下同);若在該瓶中盛入部分水后用于觀測產氧速率,則氣體應從 口導入。
(3)丙是利用白磷、紅磷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實驗開始時,a處燃燒,b、c處不燃燒。b處放置的試劑名稱為 ;a處燃燒時的現象為 ;實驗證明燃燒需要可燃物與氧氣接觸的組合是 (填“ab”“ac”或“bc”).
23.[2025河北保定·一模]實驗設計是化學實驗的重要環節,請根據下列實驗要求回答相關問題。
(1)實驗一中振蕩三個礦泉水塑料瓶,觀察到塑料瓶變癟的程度為A>B>C,其中變渾濁的瓶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對比A瓶與 (填“B”或“C”)瓶的實驗現象,可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2)實驗二觀察到C裝置中發生的現象是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不變色,而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 色,結論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4.[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根據下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
(1)某興趣小組借助數字技術探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圖(1)所示是室溫下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裝置,圖(2)是反應過程中的pH變化曲線。
①根據圖(2)曲線判斷,圖(1)中的溶液B是 。
②圖(2)中a點所示的溶液pH 7(選填“>”、“<”或“=”),溶液呈現 (選填“酸性”、“堿性”或“中性”)。
③c點所示的溶液中個數與個數關系是: (選填“>”、“<”或“=”)。
④b點所得溶液的溶質是 。
⑤a點到b點pH變化的微觀本質是 。
(2)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一種重要方法。
①儀器a的名稱是 。
②利用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③為了產生平穩的氣流并實時觀察氣流速率,可選擇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 (填序號)。
25.[2025河北邢臺·一模]根據圖1、2所示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是證明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中和反應的實驗。打開彈簧夾,將足量稀鹽酸一次性推入試管Ⅰ中,關閉彈簧夾(保持導管口在液面以下),試管Ⅰ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一段時間后有液體從試管Ⅰ中流入試管Ⅱ中,試管Ⅱ中的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且_______,由此說明氫氧化鈉全部被稀鹽酸消耗了。
(2)圖2是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并收集氧氣的裝置。選擇Ⅰ作為該反應的發生裝置,依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防止粉末狀試劑進入導管,還需要進行的改進是___________________;Ⅱ中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時開始收集氣體。
26.[2025河北石家莊·一模]根據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如圖所示為自制的簡易制氧機,裝置A中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此裝置可通過 操作來實現快速制氧反應的停止。利用裝置B檢測產生的氣流速率.則a、b端導管的接口為 (選填序號)。
(2)如圖實驗中,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的現象為 。此實驗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到明顯現象,其主要原因是 。
參考答案
1.【答案】(1)量筒;水槽;
(2)2KMnO4K2MnO4+MnO2+O2↑;
(3)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試管炸裂;
(4)A;高錳酸鉀樣品的質量和反應后試管中剩余固體的總質量。
【詳解】(1)組成D裝置的兩種主要儀器的名稱為①是量筒,②是水槽;
(2)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K2MnO4+MnO2+O2↑;
(3)A裝置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試管炸裂;
(4)要完成測定任務,需選用的裝置有A,需測量的數據有高錳酸鉀樣品的質量和反應后試管中剩余固體的總質量,充分反應后固體試劑減少的質量為氧氣的質量,可根據氧氣的質量求出純高錳酸鉀的質量,然后用純高錳酸鉀的質量除以高錳酸鉀樣品的質量求出高錳酸鉀樣品的純度。
2.【答案】(1)A;
(2)提高可燃物的溫度(合理即可);溫度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通入氧氣前白磷不燃燒,通入氧氣后白磷燃燒
【詳解】(1)圖 1 中,A中氣球脹大,其原因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使錐形瓶內氣體壓強小于大氣壓,導致 A中錐形瓶內壓強減小,外界大氣壓使氣球脹大,反應的化學方程 式為:2NaOH+CO2=Na2CO3+H2O;
(2)燃燒需要三個條件: (1)可燃物; (2)氧氣(或空氣); (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圖 2 中,熱水除了隔絕空氣外,還具有的作用是:提高可燃物的溫度,使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
打開彈簧夾,通入氧氣,紅磷未燃燒的原因是:溫度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
說明 “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 的現象是:通入氧氣前白磷不燃燒,通入氧氣后白磷燃燒。
3.【答案】(1)鐵架臺
(2)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
(3)B b
【詳解】(1)由圖可知,圖1中儀器m是鐵架臺。
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圖2是常溫下就能制取氧氣的簡易制氧機裝置,適用于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則E劑和F劑可能分別是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
(3)①實驗室用塊狀的硫化亞鐵與硫酸溶液在常溫下發生反應制取硫化氫氣體,屬于固液常溫型反應,則發生裝置可選圖1中的B。
②硫化氫的密度比空氣大,若用圖1中C來收集硫化氫氣體,氣體應該從b端進入集氣,故填:b。
4.【答案】(1)D
(2)
(3)加了酚酞后溶液先變紅,繼續滴加稀鹽酸后,紅色逐漸褪去,最終溶液變為無色
【詳解】(1)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反應沒有明顯現象,可以借助酚酞溶液進行判斷,滴加稀鹽酸比直接倒入稀鹽酸更準確,故選:D;
(2)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圖D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加了酚酞后溶液先變紅,繼續滴加稀鹽酸后,紅色逐漸褪去,最終溶液變為無色。
5.【答案】(1) 2:1 氫氣/H2
(2) 與氧氣接觸
【詳解】(1)電解水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體積比為1:2,a管與負極相連,產生的是氫氣,b管與正極相連,產生的是氧氣,故管a和管b中氣體體積比為2:1;方程式為:;
(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條件下生成水和氧氣,方程式為:;
觀察到b處白磷(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白磷著火點)燃燒,a處白磷(與氧氣隔絕、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不燃燒,由此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6.【答案】
(1)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試管 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2)將銅粉平鋪在錐形瓶底部 不需要 平衡裝置內外的壓強
【詳解】
(1)在加熱固體的實驗中,如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試管口略向下傾斜是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炸裂試管;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2)為了使銅粉與氧氣充分接觸,實驗現象更明顯,加熱前可以使用玻璃棒將銅粉平鋪在錐形瓶底部,這樣能增大銅粉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充分;該實驗裝置密閉,與外界沒有發生物質交換,所以實驗中銅粉不需要足量;實驗中的氣球除了使裝置密閉外,還能起平衡裝置內外的壓強的作用。
7.【答案】(1)水槽
(2)
(3)B
(4)D
【詳解】(1)儀器①的名稱為水槽;
(2)A裝置為固體加熱型發生裝置且試管口沒有棉花,則實驗室選用A裝置制取氧氣選用的試劑為;
(3)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該反應中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為常溫,應選擇固液常溫型發生裝置,即裝置B;
(4)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應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實驗室制取和均不能采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即裝置D。
8.【答案】(1) E
(2) 濃硫酸
【詳解】(1)由裝置A中有棉花,可知是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氧氣、錳酸鉀、二氧化錳,化學方程式為;
(2)收集一瓶氧氣用于完成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最好用排水集氣法裝置E,在集氣瓶內留下少了的水,防止鐵燃燒時,因高溫物體濺落,使集氣瓶底炸裂;
(3)實驗室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是氯化氫和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鈣、水,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4)若用F裝置干燥二氧化碳,瓶中應裝濃硫酸。
9.【答案】(1)不能
(2)有
(3) 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4)干燥紫色石蕊紙花不變色,濕潤紫色石蕊紙花變紅色
【詳解】(1)實驗開始滴加氯化鈉溶液前,無明顯現象,說明反應緩慢,滴加氯化鈉溶液后,,8min后打開止水夾,發現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說明反應速率加快,此實驗只能推斷出氯化鈉溶液能加速鐵的銹蝕,不能推斷出鐵的銹蝕需要水的參與;
(2)若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如果取用鐵粉的量不足,氧氣不能消耗完全,則對實驗的結果有影響;
(3)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圖示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沒有接觸,但是澄清石灰水能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分子不斷運動,運動到澄清石灰水中,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由該實驗可得出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4)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則將串有干濕不同的兩朵紫色石蕊紙花的小木條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當觀察到干燥紫色石蕊紙花不變色,濕潤紫色石蕊紙花變紅色的現象時,說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
10.【答案】(1) CO2+Ca(OH)2═CaCO3↓+H2O 分子在不斷運動
(2) 引流 較多固體 混合物
【詳解】(1)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在該實驗中,二氧化碳能從集氣瓶中擴散到澄清石灰水中與之發生反應,這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2)操作②是過濾,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操作①是蒸發,當加熱到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
經過以上操作,所得到的固體是混合物,因為其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
11.【答案】(1) 酒精燈 加熱時因受熱不均勻導致局部過熱
(2)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 無 氯化鈉/NaCl
【詳解】(1)儀器a的名稱是酒精燈;蒸發時,若蒸發皿中水分已經蒸干后才停止加熱或加熱時受熱不均勻導致局部過熱等,都有可能造成液滴飛濺現象;
(2)①中測得溫度升高,由于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的過程中也會放出熱量,故此現象不能作為中和反應發生的證據;
②中溶液經振蕩后呈無色,說明氫氧化鈉已經消失,故能證明反應已經發生,此時溶液中一定含有酚酞、氯化鈉,可能含有氯化氫,將混合溶液蒸發結晶,由于鹽酸具有揮發性,不考慮酚酞的影響,因此得到的白色固體為氯化鈉。
12.【答案】(1) 6 助燃性 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 a處白磷不燃燒,b處白磷燃燒 不能 兩處的紅磷未達到其著火點,無法燃燒
(3)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詳解】(1)電解水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氧氣與氫氣的質量比為1:2,注射器Ⅱ與負極相連,收集的是氫氣,注射器Ⅰ與正極相連,收集的是氧氣,故察到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12mL刻度線處,注射器Ⅰ中活塞停留在約6mL刻度線處;
注射器Ⅰ中的氣體是氧氣,具有助燃性;
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的,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2)燃燒條件: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a處白磷不能接觸到氧氣不燃燒;b處白磷接觸到氧氣,同時溫度達到著火點,燃燒;
若a、b均為紅磷,由于紅磷的著火點較高,實驗裝置中提供的溫度可能不足以使紅磷燃燒,因此該實驗不能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與O2接觸。理由是紅磷未達到其著火點,無法燃燒;
(3)通入二氧化碳,短蠟燭先熄滅,關閉K片刻后,長蠟燭才熄滅,對比可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支持燃燒;
觀察到紙花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方程式為:。
13.【答案】(1) 玻璃棒 均一性
(2) 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為常溫 支持燃燒 二氧化錳/MnO2
【詳解】(1)a的名稱為玻璃棒;
①、②兩部分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體現了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征;
(2)用乙裝置制取氣體時,乙裝置我固液常溫型發生裝置,對反應物和反應條件的要求是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
若實驗中觀察到蠟燭燃燒更旺,說明制得的氣體具有支持燃燒的化學性質;
此時添加在錐形瓶內的固體試劑可能是二氧化錳,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氣和水。
14.【答案】(1)溶液由紅色恰好變為無色
(2) 不能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也會使U形管中右側紅墨水液面上升
(3) 大于0
(4)BC
(5)放熱
【詳解】(1)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試管中的堿液加入酚酞后溶液變紅,而加入鹽酸后,發生反應,溶液不再顯堿性,溶液由紅色恰好變為無色,說明發生了反應;
(2)氫氧化鈉本身溶于水也會放出熱量的熱,使內部壓強增大,導致U形管中右側紅墨水液面上升,所以不能通過液面變化認為發生了反應;
(3)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OH+HCl=NaCl+H2O;
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屬于中和反應,此反應過程中會放出熱量,只要加入稀鹽酸后,溫度就會升高,所以在滴加稀鹽酸的過程,稀鹽酸的體積V大于0,就能證明反應的發生;
(4)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pH=7,即b點溶質是氯化鈉,d點溶質是氯化鈉和鹽酸,為了探究c點和d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成分不同,即探究是否含有鹽酸;
A、鹽酸和氯化鈉都不能使酚酞溶液變色,現象相同,所選藥品不正確;
B、鹽酸與氧化銅粉末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固體逐漸溶液,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現象不同,所選藥品正確;
C、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有少量氣泡生成,現象不同,所選藥品正確;
D、鹽酸和氯化鈉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銀白色沉淀,現象相同,所選藥品不正確;
故選BC;
(5)由丙圖可知,在滴加稀鹽酸的過程,溫度先升高后下降,說明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是放熱反應。
15.【答案】(1)pH試紙
(2)
(3) 260 0.2
(4)pH調成不同大小,控制其他條件相同,分別用吸附劑A進行除磷實驗,測定吸附率和吸附量
(5)B
(6)分析各物質的性質差異
【詳解】(1)使用pH試紙可測定溶液的pH;
(2)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生成沉淀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比較兩種吸附劑的除磷性能,則變量為吸附劑的種類,其他條件相同,則表中;
(4)為研究廢水的pH對吸附劑A除磷性能的影響,則變量為廢水的pH,其他條件相同,則設計實驗為:pH調成不同大小,控制其他條件相同,分別用吸附劑A進行除磷實驗,測定吸附率和吸附量;
(5)由實驗2數據可知,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吸附劑B的吸附率和吸附量更大,則“吸附劑X”應選擇吸附劑B,除磷效果較好;
(6)從以上凈水過程可以歸納出物質分離的一般思路:明確混合物中的物質→分析各物質的性質差異→確定物質的分離方法。
16.【答案】(1)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白磷燃燒放熱,錐形瓶中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氣球膨脹 白磷復燃
(2) 水 軟塑料瓶①與②均變癟,且②比①更癟
【詳解】(1)關閉彈簧夾,將裝置放在熱水中,白磷的溫度升高,白磷劇烈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錐形瓶內氣體膨脹,壓強增大,觀察到氣球脹大。
白磷燃燒消耗錐形瓶內的氧氣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白磷熄滅后,待裝置內溫度不再改變,瓶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打開彈簧夾,空氣進入,白磷與氧氣接觸白磷復燃,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另一個條件為與氧氣接觸。
(2)該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實驗中,應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因為二氧化碳也能與水反應,要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需排除氫氧化鈉溶液中水的影響。軟塑料瓶①與②中充滿了等體積的二氧化碳,應分別向軟塑料瓶①與②中加入100mL的水和100mL的氫氧化鈉溶液,當出現軟塑料瓶①與②均變癟,且②比①更癟的現象時,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17.【答案】(1) 增強
(2) U形管中左側液面高于右側液面 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再向濾液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
(3)
(4)鹽酸易揮發,烘干過程中氯化氫揮發出去
【詳解】(1)pH>7,溶液呈堿性,pH越大,堿性越強,草木灰水的pH為11.2,石灰乳的pH為12.1,兩者混合后上層清液的pH為12.8,pH增大,由此可知,混合后溶液堿性增強;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和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化學方程式為;
(2)①小明猜想氫氧化鉀與氫氧化鈉性質相似,也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他的依據是二者都含有OH-;
②根據結論猜想正確,即氫氧化鉀和氫氧化鈉性質相似,也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向A、B兩個相同規格且充滿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體積的氫氧化鉀溶液和蒸餾水,A中氫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A中氫氧化鉀溶液中含有水、氫氧化鉀,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蒸餾水強,充分反應后A瓶內氣壓下降幅度更大,則觀察到U形管中左側液面高于右側液面,說明氫氧化鉀能和二氧化碳反應,則猜想正確;
③A中氫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設計實驗證明A裝置中有剩余的氫氧化鉀,氫氧化鉀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均顯堿性,均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所以需要先完全除去碳酸鉀,防止對氫氧化鉀的檢驗產生干擾,根據碳酸鉀能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氯化鉀,因此實驗方案是:取少量待測液于試管,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至不再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再向濾液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則則證明有剩余的氫氧化鉀;
(3)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4)用稀硫酸“酸洗”后的布料必須充分水洗至呈中性才能烘干,若用稀鹽酸則無需水洗,其原因是鹽酸易揮發,烘干過程中氯化氫會揮發掉。
18.【答案】(1) 導管口有氣泡冒出 b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A口處,若復燃,則集滿
(2) 放熱 c
【詳解】(1)檢查甲裝置的氣密性時,先將導氣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試管,若裝置不漏氣,則導管口有氣泡產生;
氧氣密度比空氣大,用B裝置收集時,應長進短出,故氧氣從b端進入;
氧氣具有助燃性,驗滿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a口處,若復燃,則集滿;
(2)由實驗現象可知,氣球在反應后變小,說明反應過程中有熱量釋放,反應結束后,溫度降低,導致氣體體積收縮。因此,鎂和稀硫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生成的氫氣是由氫分子構成的,分子間存在著間隔,溫度降低過程中,氫分子間隔變小。故選c。
19.【答案】(1) ①處鐵絲生銹,②處鐵絲不生銹 過氧化氫溶液 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與②處鐵絲接觸(合理即可)
(2)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合理即可) 隔絕空氣(或氧氣)
【詳解】(1)鐵與氧氣和水共存時鐵容易生銹,要讓鐵與氧氣和水接觸,所以試劑X是過氧化氫溶液,圖1中打開活塞,持續緩慢地加試劑X過氧化氫溶液,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氣和水,①處鐵絲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②處鐵絲只與氧氣接觸,則一段時間后裝置B中的現象是①處鐵絲生銹,②處鐵絲不生銹,說明鐵生銹需要與水接觸;
裝置C中干燥劑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防止外界空氣中的水分進入裝置B,干擾鐵生銹條件的探究;
(2)圖2中向裝置A中通入一定量空氣,將A中的部分熱水壓入B中,A、B中白磷都燃燒。通空氣前B中白磷只與氧氣接觸,不燃燒,通空氣后B,熱水進入B中,使B中的白磷溫度達到了著火點,B中白磷燃燒,說明燃燒需要的條件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A 瓶中水的作用是使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以及使水中的白磷隔絕空氣(或氧氣)。
20.【答案】(1)試管
(2)A
(3)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
(4) 催化作用 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量與化學性質不變
(5) 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 觀察氣體產生的速率
【詳解】(1)儀器a的名稱試管;
(2)高錳酸鉀為固體藥品,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應選擇固體加熱型發生裝置,故選A;
(3)C和D裝置的收集方法分別是向下排空氣法和排水法,說明: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
(4)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其中B劑二氧化錳作催化劑,起催化作用;
由于B劑二氧化錳為該反應的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變,所以不用補充;
(5)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A瓶中石灰石放置在有孔隔板上,當液面高度到達隔板,固體與液體接觸,反應發生,可在A瓶與B瓶之間加上止水夾,夾上止水夾,A瓶中反應仍在發生產生氣體,A瓶內壓強增大,液體被壓進導管,液面下降與隔板分離,反應停止,故A瓶的優點是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
氣體通過B瓶會產生氣泡,通過觀察產生氣泡的速率可以知道氣體產生的速率。
21.【答案】(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
(2)放熱 降低 氯化鈉、氯化氫
(3)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4)甲、乙裝置固體不變色,丙中固體變為紅色
【詳解】(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在操作過程中既有氫氧化鈉固體的溶解過程,也有氫氧化鈉和鹽酸中和反應的過程,不能確認酸堿中和反應一定放熱。
(2)①根據圖像可以看出隨著鹽酸的加入,開始時溫度在逐漸的升高,所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②將稀鹽酸慢慢滴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則開始溶液為堿性。滴入稀鹽酸,開始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A→B),溶液堿性減弱,pH逐漸降低,到B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pH=7。繼續加入稀鹽酸,鹽酸過量,到C點,溶液中溶質為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過量的氯化氫。
(3)氫氧化鈉溶液為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加入稀鹽酸后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或鹽酸過量時溶液為中性或酸性,酚酞在中性、酸性溶液中為無色,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氫氧化鈉消失,從而說明反應的發生。
(4)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為紅色,則通過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不能使變色硅膠變紅。放在一起反應后有水生成使變色硅膠變紅說明有水生成,從而證明反應發生。所以證明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有水生成的現象是甲、乙裝置固體不變色,丙中固體變為紅色。
22.【答案】(1)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未等導管口有連續且均勻氣泡產生就開始收集(合理即可)
(2)m m
(3)紅磷 產生大量白煙 ac/ca
【詳解】(1)實驗室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為防止加熱時試管內的固體粉末進入導管,應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所以該實驗不足是試管口未放一團棉花,改正方法為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收集氧氣混有少量空氣的原因:①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開始收集,此時排出的是裝置內的空氣;②收集前集氣瓶內未裝滿水,留有空氣等(寫出一條即可);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用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時,氣體應從長管(m)口導入,將空氣從短管排出;若在該瓶中盛入部分水后用于觀測產氧速率,氣體應從長管(m)口導入,通過觀察氣泡冒出的速率來觀測產氧速率;
(3)b處紅磷不燃燒,a 處白磷燃燒,b處放置的試劑名稱為紅磷(紅磷著火點比白磷高,此時溫度未達到紅磷著火點);白磷燃燒時的現象為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
a處白磷與氧氣接觸能燃燒,c 處白磷被水覆蓋,隔絕氧氣不燃燒,所以實驗證明燃燒需要可燃物與氧氣接觸的組合是ac。
23.【答案】(1) C
(2)紅色
【詳解】(1)用對比實驗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一中振蕩3個礦泉水塑料瓶,觀察到塑料瓶變癟的程度為A>B>C,其中變渾濁的瓶內發生的反應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其化學方程式為;對比A瓶與C瓶的實驗現象,可證明CO2能與NaOH發生反應。
(2)實驗二觀察到C裝置中發生的現象是:干燥的石蕊試紙無變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其化學方程式為。
【點睛】本題一類探究物質性質的題目,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檢驗原理及實驗的要求;酸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及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解答。
24.【答案】(1) 稀鹽酸 > 堿性 < 氯化鈉 H+和OH-結合生成水
(2) 集氣瓶 BD
【詳解】(1)①由圖(2)可知,溶液燒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堿性,故該實驗為稀鹽酸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則圖1中的溶液B為稀鹽酸;
②由圖(2)可知,a點所示的溶液pH>7,溶液呈堿性;
③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溶液pH<7,說明此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鹽酸,此時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HCl,則c點所示的溶液中Na+個數與Cl-個數關系是:n(Na+)<(Cl-);
④b點時pH=7,溶液呈中性,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正好完全反應,所得溶液的溶質是氯化鈉;
⑤a點到b點pH變化,是因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能和水,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
(2)①儀器a的名稱是集氣瓶;
②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③為了產生平穩的氣流并實時觀察氣流速率,B裝置中的注射器可以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D為排水法收集裝置,可通過氣泡觀察氧氣的生產速度,因此可選擇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BD。
25.【答案】
(1)有氣泡產生 無沉淀產生
(2)反應物的狀態是固體且反應條件為加熱 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
【詳解】
(1)打開彈簧夾,將足量稀鹽酸一次性推入試管Ⅰ中,關閉彈簧夾(保持導管口在液面以下),試管Ⅰ中鎂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試管Ⅰ內氣體增多,壓強增大,將試管Ⅰ內液體沿導管壓入Ⅱ試管中,則一段時間后有液體從試管Ⅰ中流入試管Ⅱ中,試管Ⅱ中的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氫氧化鈉被消耗完全,根據實驗結論氫氧化鈉全部被稀鹽酸消耗了,則進入Ⅱ中的試管Ⅰ中的溶液中溶質一定含有鹽酸和氯化鎂,鹽酸與氫氧化鈉優先反應,且鹽酸將氫氧化鈉全部消耗,說明沒有發生氯化鎂和氫氧化鈉的反應,所以可觀察到無白色沉淀產生;
(2)圖2是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并收集氧氣的裝置,選擇Ⅰ作為該反應的發生裝置,依據的是反應物的狀態是固體且反應條件為加熱;
為了防止粉末狀試劑進入導管,還需要進行的改進是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Ⅱ排水法收集氣體,由于剛開始產生的氣泡是排出的裝置中的空氣,則當觀察到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時開始收集。
26.【答案】(1) 上下抽拉銅絲或抽拉出二氧化錳的紗布包 ②
(2) 左側鐵絲生銹,右側鐵絲不生銹 過氧化氫溶液快速產生氧氣
【詳解】(1)A裝置中是過氧化氫溶液,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條件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此裝置可上下抽拉銅絲或抽拉出二氧化錳的紗布包操作來實現快速制氧反應的停止;利用B裝置監測產生的速率,應將通入水中,根據氣泡冒出快慢監測產生的速率,從長導管通入,則a、b端導管的接口為②;
(2)實驗中,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產生大量氧氣,并且產生的氧氣帶有水分,而U形管內和右側的干燥劑都可以吸收水分,所以U形管左側的光亮鐵絲同時接觸氧氣和水,很快生銹,右側光 亮的鐵絲只接觸氧氣,不生銹,因此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的現象為左側鐵絲生銹,右側鐵絲不生銹;
鐵生銹是鐵與氧氣、水共同作用所致,而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氧氣,所以實驗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到明顯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過氧化氫溶液快速產生氧氣。
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壶关县| 五莲县| 峨山| 珠海市| 龙南县| 景泰县| 安福县| 广东省| 宁远县| 定南县| 阿尔山市| 昌吉市| 南丹县| 丰台区| 塔河县| 普格县| 蒲城县| 鄄城县| 虞城县| 布尔津县| 临邑县| 会同县| 赤壁市| 江西省| 罗山县| 建阳市| 阜新市| 唐海县| 莫力| 绿春县| 万载县| 石景山区| 噶尔县| 宁化县| 喜德县| 商河县| 正安县| 昌黎县| 霍邱县|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