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物質的分離提純【夯實基礎】1. 下列圖示的四種實驗操作名稱從左到右依次是( )A. 蒸發、蒸餾、過濾、萃取B. 過濾、蒸發、蒸餾、分液C. 過濾、蒸餾、蒸發、萃取D. 分液、蒸餾、蒸發、過濾2. (2024揚州五校聯考)下列實驗方法或操作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A. 圖甲:蒸發NaCl溶液B. 圖乙:濃硫酸稀釋C. 圖丙:過濾Ca(OH)2懸濁液D. 圖?。赫麴s乙醇3. 下列各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中,不正確的是( )A. 碳酸鈣和水——過濾 B. 食鹽和水——蒸發C. 汽油和植物油——分液 D. 碘和CCl4——蒸餾4. 實驗室用如圖所示的裝置蒸餾海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B. 實驗時冷卻水應從a進入,從b流出C. 錐形瓶中能收集到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D. 該裝置可用于分離海水中的NaCl和MgCl25. (2024鹽城五校聯考)取碘水四份于試管中,編號為Ⅰ、Ⅱ、Ⅲ、Ⅳ,分別加入煤油、CCl4、淀粉溶液、酒精,振蕩后靜置,現象正確的是( )A. Ⅰ中溶液分層,下層呈紫紅色B. Ⅱ中溶液分層,下層呈紫紅色C. Ⅲ中溶液分層,下層呈棕黃色D. Ⅳ中溶液分層,下層呈紫紅色6. 下列有關實驗操作、原理和裝置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甲 乙 丙 丁A. 用裝置甲除去食鹽水中的泥沙B. 用裝置乙灼燒海帶C. 用裝置丙分離酒精和水的混合物D. 用裝置丁制取少量蒸餾水7. (2024常州高級中學期中)下列實驗裝置或操作錯誤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A. 裝置①用于除去氯化鈉溶液中的泥沙,然后再用裝置②得到氯化鈉晶體B. 裝置③用于萃取碘水中的I2,并從中分離出I2的酒精溶液C. 裝置④用于將自來水制成蒸餾水,一般無需溫度計D. 裝置⑤中加入飽和NaHCO3溶液,用于除去CO2中混有的HCl8. (2024鹽城響水中學期中)下列實驗中,所選裝置合理的是( )A B C D稀釋濃硫酸 灼燒碎海帶 酒精萃取碘水中碘 分離酒精和水9. (2024蘇州震澤中學月考)下列實驗中,所采取的分離方法與對應原理都正確的是( )選項 目的 分離方法 原理A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餾 丁醇與乙醚的沸點相差較大B 分離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較大C 分離水和乙醇 分液 水和乙醇的密度不同D 除去KNO3固體中混有的NaCl 重結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0. 選擇下列實驗方法分離物質,將分離方法的字母填在橫線上。A. 萃取分液 B. 升華 C. 結晶 D. 過濾 E. 蒸餾 F. 分液(1) 分離飽和食鹽水與沙子的混合物 。(2) 從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混合溶液中獲得硝酸鉀 。(3) 從碘水中提取碘單質 。(4) 分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5) 分離CCl4(沸點為76.75 ℃)和甲苯(沸點為110.6 ℃)的混合物 。【提升素養】11. (2024蘇州張家港梁豐中學階段測試)KClO3和MnO2(催化劑)的混合物加熱分解,現要對反應完全后所得的混合物進行分離,為此有下列方法可供選擇:(a)干燥;(b)過濾;(c)溶解;(d)水洗;(e)鹽酸洗滌;(f)高溫灼燒;(g)蒸發結晶;(h)高溫加碳還原。其中正確的組合是( )A. (c)(b)(d)(a)(e)B. (c)(b)(g)(h)C. (c)(b)(d)(e)(f)D. (c)(b)(d)(a)(g)12. (2024淮安洪澤中學期中)青蒿素是無色針狀晶體,易溶于有機溶劑,幾乎不溶于水,熔點為156~157 ℃,熱穩定性差;乙醚的沸點為35℃。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可簡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青蒿與乙醚的接觸面積,提高青蒿素的浸取率B. 操作Ⅰ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漏斗、玻璃棒、燒杯C. 操作Ⅱ利用了乙醚與青蒿素的沸點相差較大D. 操作Ⅲ的主要過程是加水溶解、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13.(2024南京二十九中月考)垃圾分類具有社會、經濟、生態等幾方面的效益,為研究廢舊電池的再利用,實驗室利用舊電池的銅帽(主要成分為Zn和Cu)回收Cu并制備ZnO的部分實驗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溶解”過程中,加入H2O2的作用是氧化Cu而使Cu溶解B. 加入過量鋅粉的目的是使Cu2+完全轉化為Cu單質C. 操作M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和玻璃棒D. 通過加適量堿、過濾、洗滌、干燥操作,可得到ZnO14. (2024常州中學調研)研究物質的組成和性質時,首先要將該物質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并加以提純。Ⅰ. 乙二醇和丙三醇是兩種重要的有機溶劑,它們的性質如下表所示:物質 分子式 熔點/℃ 沸點/℃ 密度/(g/mL) 溶解性乙二醇 C2H6O2 -11.5 198 1.11 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 C3H8O3 17.9 290 1.26 能跟水或乙醇以任意比互溶現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則將其相互分離的最佳方法是 (填字母)。A. 萃取法 B. 結晶法C. 分液法 D. 蒸餾法Ⅱ. 分離提純的實驗法同樣適用于工業生產實際。已知某工廠的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較多的Cu2+和少量的Na+。為了減少污染并變廢為寶,工廠計劃從該廢水中回收硫酸亞鐵和金屬銅,請根據流程圖完成回收硫酸亞鐵和銅的簡單實驗方案并回答下列問題。 (2) 操作②的名稱為 。(3) 試劑⑤化學式為 ,加入試劑⑤后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 將④和⑧混合的目的是 。(5) 操作⑨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除燒杯、漏斗、酒精燈外,還有 ,寫出該儀器在操作⑨過程中的兩個作用 、 。第2課時 物質的分離提純1. B 由圖可知,四種實驗操作名稱從左到右依次是過濾、蒸發、蒸餾、分液,故選B。2. A 不能在量筒中稀釋濃硫酸,B錯誤;過濾時,應該用玻璃棒引流,C錯誤;蒸餾時,溫度計水銀球應位于蒸餾燒瓶支管口附近,冷凝管中冷凝水應“下進上出”,D錯誤。3. C 碳酸鈣不溶于水,可通過過濾分離,A正確;氯化鈉難揮發,水易揮發,可分離,B正確;汽油和植物油互溶,不分層,不能通過分液分離,C錯誤;碘和CCl4 的沸點不同,可通過蒸餾分離,D正確。4. A 為防止暴沸,蒸餾燒瓶中需加入少量沸石,A正確;冷凝管內冷卻水的流向應該是低進高出,即從b進入,從a流出,B錯誤;通過蒸餾,錐形瓶中能收集到純凈的蒸餾水,C錯誤;該裝置只可用于分離海水中的水和無機鹽,不能將NaCl和MgCl2分離,D錯誤。5. B 煤油的密度比水小且能萃取碘水中的I2,故混合后所得溶液分層,上層呈紫紅色,下層呈無色,A錯誤;CCl4的密度比水大且能萃取碘水中的I2,故混合后所得溶液分層,下層呈紫紅色,上層呈無色,B正確;淀粉溶液遇到碘單質變藍色,混合后所得溶液不分層,C錯誤;酒精和碘水能互溶,混合后所得溶液不分層,D錯誤。 萃取劑選擇的“三原則”(1) 萃取劑和原溶劑互不相溶。(2) 萃取劑和溶質不發生反應。(3) 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遠大于在原溶劑中的溶解度。6. C 過濾是固液分離的操作,用裝置甲能除去食鹽水中的泥沙,A正確;灼燒海帶使用酒精燈、坩堝、三腳架、泥三角,B正確;酒精和水互溶,不能通過分液分離,C錯誤;可以使用蒸餾的方法制取蒸餾水,D正確。7. B 泥沙不溶于水,則裝置①過濾可除去氯化鈉溶液中的泥沙,然后再用裝置②蒸發得到氯化鈉晶體,A正確;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B錯誤;水的沸點為100 ℃,且自來水中水的沸點較低,則裝置④蒸餾可制成蒸餾水,一般無需溫度計,C正確;HCl與飽和NaHCO3溶液反應生成CO2氣體,能用于除去CO2中混有的HCl,D正確。8. D 濃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且溶于水放熱,濃硫酸稀釋時,應該將濃硫酸沿燒杯內壁緩緩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進行攪拌,A錯誤;灼燒碎海帶應該在坩堝中進行,不能在蒸發皿中,B錯誤;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劑,C錯誤;酒精和水是互溶、沸點不同的液體,可以采用蒸餾的方法分離,D正確。9. A 丁醇與乙醚的沸點相差較大,可選擇蒸餾法除去丁醇中的乙醚,A正確;乙醇和水互溶,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B錯誤;乙醇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離水和乙醇,C錯誤;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幅度很大,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幅度很小,一定溫度范圍內,二者溶解度差異較大,故可通過重結晶法分離KNO3和NaCl,D錯誤。10. (1) D (2) C (3) A (4) F (5) E11. D 2KClO32KCl+3O2↑,混合加熱后,剩余KCl、MnO2固體,KCl易溶于水,MnO2不易溶于水,故對混合物進行分離的過程,先溶解,經過過濾后MnO2被分離,水洗MnO2,干燥得到MnO2,濾液為KCl 溶液,經過蒸發結晶得到固體,D正確。12. D 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青蒿與乙醚的接觸面積,A正確;操作Ⅰ是過濾,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漏斗、玻璃棒、燒杯,B正確;操作Ⅱ是蒸餾,利用了乙醚與青蒿素的沸點相差較大,C正確;青蒿素易溶于有機溶劑,幾乎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溶解,D錯誤。13. D 根據流程圖可知,溶解過程中Zn和Cu都被溶解,Zn可直接被稀硫酸溶解,而Cu不能溶于稀硫酸,故加入的H2O2作用是氧化Cu而使Cu溶解,A正確;為了保證操作M之后銅被完全分離,故加入過量鋅粉的目的是將Cu2+轉化為Cu單質,B正確;操作M是過濾,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和玻璃棒,C正確;通過加適量堿、過濾、洗滌、干燥操作可得到Zn(OH)2,灼燒可將Zn(OH)2轉化為ZnO,D錯誤。14. (1) D (2) 過濾(3) H2SO4 Fe+H2SO4===FeSO4+H2↑(4) 蒸發結晶得到硫酸亞鐵晶體,回收硫酸亞鐵 (5) 玻璃棒 攪拌使液體受熱均勻防止液體濺出 轉移得到的晶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