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文化的一般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功能時間空間傳統文化(不忘本來)發展中特文化(面向未來)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必然選擇基本路徑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文化多樣性文化交流培養負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部分教材的總邏輯一般個別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七課的三框題總邏輯文化的內涵和功能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知行知行統一理論辨識行動7.1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7.2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7.3 中華民族精神關鍵詞的內在邏輯:本課從文化的一般講起,講到文化是什么以及文化的一般功能;再從一般講到特殊,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最后講到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①優秀傳統文化跟——文化多樣性、文化交流、文化自信、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文化強國建設的關系;②民族精神跟——優秀傳統文化的、三種文化的關系(豐富發展)、與文化自信的關系、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關系;③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跟——社會實踐、傳統文化、世界文化、人民群眾的關系【知識整合與深度挖掘的一些思考】——【打通知識的任督二脈,才能靈活運用知識】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文化的功能2.優傳的當代價值3.如何對待傳統文化4.優傳的雙創5.中華民族精神7.1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文化的內涵、特點 1.內涵2.特點3.兩對關系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三觀是文化的核心) ,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本單元所使用的文化是狹義文化)「注意」文化是什么:【注意】①社會生活三個領域區分開。文化現象區別于經濟和政治現象。②如何區分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在階級社會中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如:世界觀等。非意識形態:指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識形式,不具有階級性。如:語言學等。【注意】判斷一種現象是不是文化,應該注意三點:第一,經濟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政治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參加選舉活動等。第三,純自然的山水、景觀不屬于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的內涵、特點 1.內涵2.特點3.三對關系 注意理解:文化與實踐、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注意」深度理解三對關系(1)文化與社會實踐(2)文化與經濟政治(3)文化與文明①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②文化反作用于實踐,對實踐活動有指導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雙重性)①相互影響:首先,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其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雙重性)。最后,也要看到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注意理解文化的相對獨立性】②相互交融: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文明 文化內涵性質作用聯系 「注意」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文明是積極向上的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先進的文化具有促進作用,落后的文化具有阻礙作用(雙重性)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實際上反映的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活動離不開實踐活動。文化離不開物質載體實際上反映的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文化本質上屬于現象,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文化必須依附于具體的物質形態。【分析】請用哲學原理分析“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也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注意:文化的功能角度 內容 角度 注意文化的基本功能 引領風尚 強調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①區分四個方面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③區分和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和相互交融教育人民 強調文化對人的作用。文化塑造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服務社會 強調通過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推動發展 強調文化軟實力對推動國家發展的作用;及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 文化促進民族復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意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文化自信等知識點的聯系。【注意】——文化作用的雙重性先進的健康的優秀的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啟示】應該自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發展先進文化【注意】明確有關文化的幾個觀點(1)要明確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文化的力量實質上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力量。文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成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2)要明確文化發揮怎樣的作用由文化的性質決定,(先進的健康的優秀的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不能認為文化的作用就是積極的作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榮興盛。7.2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把第三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容納入)一、注意是什么:——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優傳的主要內容、優傳的特點1.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見提綱)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中華傳統美德 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中華人文精神 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思考】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包容性)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區 別 側重點 源遠流長,側重縱向的時間層面,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淵源上歷史久遠,并且發展上沒有中斷 側重橫向的內容層面,強調的是豐富多彩聯系 是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相區別的基本特征。 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連續性強調的是仍然是中華文化在發展上沒有中斷,在意思上這個連續性是包含在源遠流長這個特征之中的。凝聚力強調中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二、為什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當代價值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2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區別 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強調如何繼承】 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強調如何發展、創新】聯系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礎,“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 【注意】區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判斷】傳統文化先繼承,后發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分先后,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3.【2020年課標Ⅲ】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敦親睦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我們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就是要誠心誠意同鄰居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攜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發展成果。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①彰顯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②表明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取決于時代的變遷③增強了堅守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信心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范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B文化創新的源泉來自于社會實踐,傳統文化是否煥發生機取決于是否立足于社會實踐,而不是社會實踐的變遷,②錯誤傳統文化中有優有劣,堅守的應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③錯誤;對點訓練7.3 弘揚民族精神1.淵源 (補充)2.基本 內涵3.愛國 主義4.豐富 發展一、是什么:淵源、基本內涵、愛國主義、豐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提法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結晶;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最本質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靈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 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作用: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支撐作用】①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保持不變,但具體內涵因時而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為不同的精神(考題素材)②豐富發展中體現出的共性特點:民族性、時代性、先進性二、為什么: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激勵作用】【指引作用】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 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 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三、怎么做:如何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怎么做 繼承發展新時代的要求民族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立足實踐,促進民族精神的創新,實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給民族精神不斷注入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的要求:要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的表現時代 精神的時代背景 形成的具體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鑄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鑄就了: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鑄就了: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等命題素材注意2022版的教材變化5.【2023年1月浙江卷】廣袤的神州大地上,處處留下青年奮斗的足印。從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難題到寫好鄉村振興的宏大文章,從筑夢經濟建設大舞臺到服務社會民生最基層,無數青年扛起責任,勇毅擔當,用拼搏奉獻書寫了新時代青春答卷。他們用行動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構筑中華民族精神③證明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知識目標:本題考查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知識;情境設計: 青年奮斗者;核心素養:考查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直選法:材料反映了新時代青年勇毅擔當,用拼搏奉獻書寫了新時代青春答卷,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故 ①③ 符合題意。排謬法: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長期是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故②青年行動構筑中華民族精神說法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故④沒有體現。對點訓練1.文化是由社會實踐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社會就一定有相應的文化。2.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文化決定政治、經濟。4.沒有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中華文化全面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1.×文化是由社會實踐決定的,但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時領先或有時落后于社會,不一定與社會完全相一致。2.×文化有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不能籠統地說文化對經濟發展都具有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起阻礙作用。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4.×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第四環節:易錯易混總結6.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7.中華文化是中華各地域民族文化的總和。8.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9.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10.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6.×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7.×中華文化是由中華各地域文化和中華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不能認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8.×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9.×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10.×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11.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根本動力。12.工匠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13.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4.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著眼點。11.×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12.×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13.× 中華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14.× 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第五環節:典型試題透析1.(2023年全國甲卷)20. 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一股“青”流博得滿堂彩。該節目把舞蹈與國畫相結合,通過“青綠腰”等舞蹈動作生動演示了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把中國畫“舞”活了,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張力和無窮魅力。這一現象反映的道理有①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文化創新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③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④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依賴于藝術形式的創新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社會實踐是藝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①錯誤;C材料中,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把中國畫"舞"活了,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張力和無窮魅力,體現了文化創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也說明了對傳統文化要批判性繼承,②③正確;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取決于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而不能說取決于藝術形式的創新,④錯誤。2.(2023年全國甲卷)21.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 )①馬克思主義具有吸收各種不同思想文化的開放性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③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方案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馬克思主義吸收各種優秀的思想文化,①錯誤。C"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促進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更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發展,②④正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起指導作用,但不提供具體方案,③錯誤。3.(2023年廣東卷)10. “物勒工名”是我國古代長期延續的一種手工業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檢驗與追責,“以考其誠”。久而久之,誠信敬業、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內化為工匠的自覺意識,從而推動了傳統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傳承。“物勒工名” ( )①是傳統工匠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根源②可為現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鑒③以滿足民眾的物質文化需求為導向④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傳統工匠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根源于社會實踐,①不符合題意。D"物勒工名"是我國古代長期延續的一種手工業管理制度,久而久之,誠信敬業、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內化為工匠的自覺意識,從而推動了傳統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傳承,這說明"物勒工名"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為現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鑒,②④符合題意。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物勒工名"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③說法錯誤。4.(2023全國新教材)18. “歲朝圖”原是文人雅士為祈福新年而以鮮花、果蔬等為素材創作的繪畫作品。到了近代,齊白石等繪畫大師將“歲朝圖”生活化、世俗化,他的“歲朝圖”中寓意吉祥富貴的牡丹花綻放,鞭炮、紅燈籠、酒杯等“俗物”匯聚,表達新年的喜悅和祝福,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年畫”。人們喜歡齊白石“歲朝圖”,是因為該作品①充滿民俗特色,展現傳統節日的歡慶氛圍②貼近民眾生活,承載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構節日文化的傳統內涵④恪守傳統風格,再現傳統文化 清雅意蘊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仍保留著基本特征,其基本內涵是相對穩定的,而"解構"一詞的意思是結構分解,即是把一個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構分析,齊白石"歲朝圖"并沒有對節日文化的傳統內涵進行解構,③排除。A齊白石等繪畫大師將"歲朝圖"生活化、世俗化,表達新年的喜悅和祝福,成為"年畫",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恪守傳統風格,④與題意不符。5.(2023湖北 優傳雙創)16. 古人早就觀察到藕斷絲連的現象,并從荷花莖稈中提取出絲狀纖維,搓捻成線,用于織造。當代中國設計師不僅從古代文獻中恢復了失傳的藕絲織造技藝,而且推陳出新,制作出色澤自然、觸感柔軟又抗褶皺的個性化、藝術化的織物。傳統藕絲織造技藝的當代復興表明( )①古代文獻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②文化創新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③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必囿于形式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核心在于文化傳承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核心在于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④錯誤C立足于社會實踐,深刻把握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關聯性,這是創造性轉化的基礎, ①錯誤6.(2023 山東 普特關系 物的價值 傳統文化)11. 月亮門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開設在院墻上 園弧形洞門、因其形如一輪滿月而得名。月亮門通常與云墻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墻上開設門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間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態優美,月亮門的營造案例遠傳海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月亮門與云瑞給人美的享受是主體活動對客體的積極意義②人們對團圓的美滿期盼通過月亮門的設計造型表達出來③月亮門的獨特魅力吸引國外民眾認同中華文化④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對立屬性寓于月亮門優美造型的統一屬性之中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C"認同中華文化"說法錯誤,世界各民族認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③錯誤月亮門與云瑞給人美的享受是客體對主體活動的積極意義,①錯誤7.(2023年山東卷)10. 方圓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塊宋代銅鏡的背面浮雕上,我們有幸目睹一場“鏡上足球賽"——有人高髻笄發,作踢球狀;有人戴幞頭,著長服,半蹲膝,身稍前傾,作認真接球姿勢。伴隨了中國人數千年的銅鏡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①浮雕畫面蘊含著古代中國人民朝氣蓬勃的體育精神②銅鏡與體育的生動融合拓寬了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③銅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之一④銅鏡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④錯誤A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是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并沒有拓展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②錯誤8.(2023年6月 浙江卷)20. 2023年的除夕,故宮里的諸多神獸在“甪端“的帶領下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音樂劇《甪端》通過文化提煉和藝術加工,讓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為一個個生動活潑的角色,拉近了觀眾與文物、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甪端》的成功在于①對傳統文化辯證取舍,增強了觀眾的文化認同②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藝術價值,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④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②錯誤;B這一作品并沒有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④錯誤。9.【2022年全國乙卷】2022年4月23~25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舉行,期間舉辦了新時代主題閱讀推廣、青少年閱讀、鄉村閱讀推進、“閱讀+”等分論壇,以及“閱讀新時代”主題征文啟動、全民閱讀誦讀等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之所以重視閱讀,是因為①閱讀是思想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②閱讀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③閱讀是文化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源泉④閱讀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了人的精神境界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A優秀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閱讀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于豐富人的精神境界,但非決定,④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③錯誤;10.【2022年廣東卷】高一某班以“勞動教育”為主題開展調研活動,發現當地存在一些將勞動教育窄化為“讓孩子干農活”“動動手、流流汗”的誤讀,甚至出現“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 同學們為此發出倡議:勞動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這一倡議提醒我們①要鑄就勞動最光榮的思想觀念②要重視勞動教育對人身心發展的意義③勞動的終極價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④物質生產勞動是獲得正確意識的唯一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勞動的終極價值在于創造價值,而不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③表述錯誤。物質生產勞動屬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④排除。A11.【2022年全國乙卷】20.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高爐衛士”孟泰、“兩彈元勛”鄧稼先,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知識工人”鄧建軍、“白衣圣人”吳登云,再到新時代的“走鋼絲的高空醫生”陳國信、“金牌焊工”高鳳林……一大批建設者發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續寫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篇章。勞模精神是①衡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②不同勞模獨特個性的集中體現③推動創新創造的強大精神力量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D勞模精神是不同時期勞模共性的集中體現,②錯誤。衡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是是否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①錯誤;12.【2021年山東卷】從作為國家最高榮譽載體的勛章獎章設計,到作為國家名片的國際盛會標志和吉祥物設計,新時代的中國設計正憑借其獨特的創新創造活力,成為國家形象的生動表達。圖2是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獎章整體以“齒輪”“書籍”“旗幟”“五星、天安門”“樣云”“麥穗”造型融合,“冰墩墩”的設計將熊貓形象與冰雪運動巧妙結合,材料啟示我們,以設計詮釋傳播國家形象時應①彰顯鮮明的時代精神,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②堅持國際創作導向,展現國際審美風范③融合中華文化元素,承載深遠文化內涵④立足于中華美學精神,塑造文化感召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文化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②排除文化創作要立足實踐,④排除13.【2019天津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古人講:“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天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起陶淵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們的千古名篇。這啟示文化文藝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①立足當代現實,反映時代呼聲②繼承優秀傳統、奉獻文化精品③傳承經典文化,摒棄流行文化④弘揚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流行文化從性質上看,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后的,因此“摒棄流行文化”表述絕對化,③錯誤材料強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④排除A14.【2021年山東卷】據考古研究,從史前文明開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區域分布逐漸呈現一種分層次的向心結構,就像一個“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區是花心,其周圍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再外圍的文化區是第二層花瓣。花心輻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離。由此可見①創新是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③中華文化的統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礎④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C材料不涉及創新,整個材料講中國文化發展的區域分布特點,①排除中華文化的統一性不能脫離多樣性而存在,多樣性也離不開統一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而并非統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礎,③排除15.(2019年課標卷Ⅲ,20)商務部先后認定兩批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歷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鳳祥、天津狗不理……這些品牌耳熟能詳,在老百姓中間有良好口碑和廣泛影響力。這表明( )①中華老字號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②中華老字號的文化傳承取決于品牌的認定③中華老字號的文化價值不受社會歷史變遷影響④中華老字號的影響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中華老字號的文化傳承取決于社會實踐,而非品牌的認定,②說法錯誤;中華老字號的文化價值會受到社會歷史變遷的影響,③說法錯誤B16.[2015·北京卷]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能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打開塵封的英雄家書,依然能讀到民族的硝煙和苦難,讀到英雄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讀到英雄慷慨殉國的悲壯和毅然。英雄家書①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感,是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 ②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能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著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價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眾文化,反映了人們的文化需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①錯誤任何文化都根源于社會實踐,④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